看完这部电影心中感受颇多,但是就像这碎片般的叙事一样,缠绕着我的更多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反复品味许多桥段,越发感到惆怅。
朋友说我长得像女主,再加上这部电影是以我的本科母校为原型背景展开的,那我说我不得不看看了。
本没有抱太高期望,因为看介绍感觉是那种大闷片,还有人说是艺术学院版的《银河写手》,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我个人蛮讨厌银河写手的,全片都是影视圈内部一些孤芳自赏的文艺逼的加密对话轰炸,且充斥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但是看完《艺术学院》后,我想说这两部影片并不能相提并论——《艺术学院》对于艺术学院的学生来说是私人又普适的,它真诚、有点清高却不矫饰,我们都能在这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还有许多熟悉的朋友、老师的身影。
如果你来自艺术学院,你应该会喜欢它。
《艺术学院》讲的是一群面临毕业的南方艺术学院的学生的生活,它没有符合救猫咪节拍表的波澜起伏的剧情,整体充满着对于“艺术”用力但迷茫的求索。
到影片最后,他们也没有找到答案,只是无奈地被时间的潮水推到了属于每个人的岸边。
30年过去了,艺术学院毕业的我们看似多了更多选择,实则依然陷在同样的困境里。
甚至我们比那时候的他们少了很多对艺术不顾一切的热爱,学会了向现实的泥淖妥协。
我们确实也和他们一样天马行空地一边喝酒一边谈论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可大多数初入校园的我们甚至就没有幻想过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艺术家”。
我们和剧中的角色一样,最后选择去做一些“不艺术”的事情养活自己,为自己的艺术梦想存钱和幻想。
但是在时间的洪流里,太多东西会被弄丢,蓦然回首时,发现我们离艺术已经越来越远了。
片尾的字幕交代了主角们的未来,其实我觉得此乃闲笔。
其实停留在那场雪就足矣,青春总是这样无疾而终,不必强行圆满,开放式结局也是一种留白美。
不论如何,这也算是主创的美好愿景,愿艺术还是可以给所有真心热爱它的人一些正面的回馈吧。
不过如果是为了过审才这样做,那倒是和张小军的遭遇形成了互文,至此已成艺术。
主角们毕业了,我也毕业了。
毕业典礼当天,我很奇妙地遇到了许多很久没见的人,曾经的朋友、敌人……仿佛是老天安排的一样。
一切过往的爱恨仿佛都灰飞烟灭了,潦草又匆匆地,冥冥之中仿佛在提示我“赶紧多看他们一眼啊,这辈子可能是我和这些人的最后一面了”,我昂起脖子、看了又看一些人的背影、或是赶紧转过头去假装什么都没看见、或是害怕看见故作轻松地走远,说不出什么多余的心情,只剩一丝淡淡的忧愁。
就是这样一部文艺的、淡淡的片子,在淡淡的毕业季,掀起了我心中涌动的波涛。
它并不锋利,却轻轻地“刺痛我”,又让我笑中带泪了。
这是一部很奇妙的电影,全篇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90年代背景下,艺术学院学生群体的真实状态。
一切由艺术开始,什么是艺术?
谁来定义?
是要坚持传统,还是要不断突破创新?
……对未来的迷茫,对未知的渴望,对现实的无奈等等,不光是影片里这群年轻人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正在这个年龄里的青年都会有的问题。
很开心最后影片结尾时给了每个人理想的归宿,也给了正在年轻的朋友们希望的光!
不得不说影片中的配音演员全是大牌,而且每个人和角色非常贴切,尤其是大鹏和仁科,有点灵魂附体的感觉,都已经有真人出演的画面感了🤭🤭🤭
古早怀旧的写实画风、有年代感的妆造陈设、文艺现实的故事情节、略带抽象的角色设计…这一系列buff让“艺术学院1994”变得非同寻常,富有质感。
影片有趣的点在于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自由、金钱与爱情对立起来,让角色在此间抉择徘徊。
But,不知道是因为剧情比较平淡,不够跌宕起伏?
还是因为台词有些阳春白雪,不够下里巴人?
又或许是奇妙能力歌出现得太早,搭配速写老照片让观众以为提前落幕将其拉回现实的缘故?
总感觉后半段很容易让人神游,以至于看完整部片子内心也毫无波澜…
观念艺术就是无招胜有招的独孤九剑,是乱象丛生的群魔乱舞,是艺术史发展到现当代之后的强弩之末。
倔强的赵有才绝食三天之后,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要搞艺术必须先要搞钱。
很多年以后,张小军依然会清晰记得,他和郝丽丽一起骑坐在校园围墙的那个夜晚,那是他一生中最接近爱情的时刻。
温馨的代价是不自由,而自由的代价是独步荒凉。
温馨或是荒凉,若是宿命,还有谁在悄悄怀念曾经的1994年。
艺术学院1994:7.8分。
《艺术学院1994》看的我太上头了。
我要非常努力的不停提醒自己,才能跳出电影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
故事的主角张小军,无论是长相、气质、台词、还有衣着非常准确的还原了一个迷茫的艺术青年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个也在同一所艺术院校读过书的艺术生,时不时的就会恍惚,仿佛是在观看二十岁的自己。
在那样的年龄我有着张小军同样的困惑,艺术到底是什么?
在复杂纷繁,奇形怪状的海外艺术作品面前,画画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所谓传统到底是什么?
还有没有坚持的必要?
金钱和艺术到底什么关系?
身为艺术工作者挣钱可耻吗?
明明身边都是学艺术的人,明明大家平时讨论的都是梵高、贝多芬、托斯图耶夫斯基,可为什么一个一个的考验的考研,做生意的做生意?
为什么和我聊人生理想的恬静女孩转脸就嫁给了有钱的傻B?
为什么自己明明对艺术是最执着的,可又是最穷的?
最孤独的?
但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局限性所在,这些困惑和迷茫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毫无意义!
甚至虚伪可笑。
电影的主题显然没有跳出艺术共同体内部的自我感动,这样的主题对于普通观众并没有普遍性,这也注定电影的票房和流量不会很高。
无论戏里戏外都是艺术共同体内部的自娱自乐。
在那个刚刚与世界链接不久的年代,大家从样板戏忽然被丢到纷繁复杂的花花世界,所有人其实不明白那些老外在做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尤其是对艺术生。
他们苦哈哈的画了那么多年的素面,水粉。
忽然发现老外的作品几乎可以是任何东西。
那种无助和迷茫很容易使人陷入崩溃。
而电影的表达如果仅仅局限于此,那么我只能说主创本人和故事中的人物的认知没什么区别,他们仍然还是没有走出大观园的刘姥姥。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故事和《致青春》本质上没有区别。
这也许就是他仅仅是入围柏林电影节而没有获奖的原因。
我有个女同学此刻就在电影里的艺术学院任教。
她告诉我现在的艺术生和我们那个时候完全不同,一点也不迷茫,更不会困惑。
他们表现的有时比老师还通透。
所以我开个脑洞,给导演出个主意,可以让张小军留校任教,从他的视角比较两个时代艺术生的不同精神世界,也许会是一部更深刻的《艺术学院》电影。
最后说两个缺点:作为表现画家的电影,用动画作为媒介本无可厚非。
有点原绘画的意思。
但主创并没有运用好动画这一形式,二维动画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并没有得到发挥。
本来动画的天马行空非常适合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但遗憾的是主创并没有做到。
另外就是大量明星和文化名人的声音出演。
大部分都还比较贴合人物,尤其周冬雨,她的年龄已经不适合在出演大学生,但她的声音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而 比较出戏的是黄渤配音的赵有才,他的声音太市侩,太圆滑,并不适合表现一个心向艺术的复读六年的年轻人。
“丙烯颜料比电影票贵”,电影中看似调侃的一句话,但在现实生活中被应验。
本片讨论了梦想(艺术)与现实,非常贴合现代年轻人的现状,临近毕业或者已经走上社会的我们,现在所选择的职业和生活,是否是我们所向往的,而不是被迫向安稳妥协的结果。
电影中有一段关于婚姻的探讨,在1994年的社会环境中,女性更容易遭遇隐形PUA,比如说对于女性来说嫁的好远比个人能力更为重要。
虽然身为观众我们替郝丽丽觉得可惜,但我认为对于郝丽丽而言,她是最懂自己的人,我相信她一定是在父权和夫权反复选择和挣扎之下,选在了对于当下的她而言,最适合她的生活。
看到结尾真的笑了好久,完全没想到的伏笔。
那一板砖砸晕了一个人,但也却砸醒了一个人。
(高世名,当代艺术策展人、批评家、学者他策划的重要展览包括:“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未来艺术/媒体宣言”、“亚洲社会思想运动报告:首届人间思想论坛”等。
出版著作:《镜子与面具》《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行动的书:关于策展写作》《视觉的思想》《巡回排演》等。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在最后时刻官宣: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动画电影《艺术学院》入围主竞赛单元。
“我觉得《艺术学院》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为柏林电影节的‘惊喜片',除了自身的艺术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全世界所有的人们,或许都要认真面对“艺术”问题了。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对此感触很深:“我理想中的‘艺术学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
我总是跟我的学生们讲——‘不要做艺术界的艺术家,要做世界的艺术家’。
艺术就像爱情,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那种超越性的部分,梦想的部分,或许有些天真,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这个部分是如此珍贵,没有这些,人生就是死水一潭。
”的确,《艺术学院》不只是“艺术学院”。
此片导演是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教授刘健,这部由他带领师生团队历时五年创作的动画电影故事并不复杂。
正如题目所言,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一所艺术学院中一群年轻人的困惑与向往、梦想与迷惘。
电影风格细腻写实,节奏舒缓,提供了与传统动画大片的那种“奇观性”完全不同的审美经验。
这部新现实动画电影在柏林全球首映后将于年内国内公映。
看过终极版的高世名对它的视觉、音乐等细节记忆犹新,对背后的思考更是深度共鸣。
问:您的观影感受是?
答:首要的感受是,刘健导演选择了一条“最困难的路”。
美院出身的动画导演最擅长做那类个人风格强烈、视觉造型好看、动作特效炫酷的作品,因为动画比实拍更少局限,可以灵活自由地表现各种奇幻效果,这些年我们学校在各大国际影展获奖的作品大都是这一类型。
刘健选取的却是一条“新现实主义”的路,尽管它的造型特征依然清晰,每一帧都会辨认出这是刘健的动画。
《艺术学院》不是常规印象中的动画,它首先是一部电影。
这部标准长度的电影叙事能力很强,这么长的故事,不是惊心动魄的题材,你看的时候不觉得熬人,这就说明叙事上是过关的。
刘健的创作语言特别明确,视觉上有着非常严格的把控,很多背景的景观本身就是十分动人的小世界。
导演没有强调绘画性,而是采用相对平实的方式,就是为了避免过度强烈的绘画形式对电影本质的消解作用。
看着看着,你会忘记这是一部动画电影,尽管事实上它每一帧画面,都是一幅画。
六年前,刘健带着他的《大世界》来到柏林电影节,时隔六年,《艺术学院》再次入围,刘健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又一个纪录。
刘健导演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这部影片是他入职国美之后拍的,呈现了他时隔三十年重返学院的一些微妙而特殊的感受。
但这部电影绝不是怀旧之作,它不矫情,也一点儿都不油腻,相反,它带着一种朴素与青涩。
三十年前那群学艺术的年轻人对艺术的梦想、对人生的理解、对爱情和友谊的态度,简单、质朴、纯粹,让我很有感触。
当时社会对艺术的普遍印象,青年们对当代艺术那种困惑、好奇又亢奋的状态,今天看来熟悉又陌生。
整部电影有种淡淡的幽默,也有种淡淡地惆怅,但整体上比较克制。
刘健用这部电影呈现的是这三十年间中国年轻人的心灵变化,以及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
三十年前的艺术学院和那群年轻人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今天的现实:我们获得了什么?
我们又丢掉了什么?
当年的迷茫今天依然迷茫,但今天的年轻人除了迷茫,还有更多的新问题——内卷和内耗并存,躺平摆烂和精算师集于一身……,生活怎么了?
世界怎么了?
青年怎么了?
艺术又能够为这个时代做什么?
……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内心里寻找答案。
影片最后,导演的处理我特别有共鸣:压抑又敞亮,绝望又倔犟,充满斗志又满目苍茫。
于是,前面所有那些看起来平淡的故事都成了铺陈,一切残酷的事物都变得温暖,那个年代对青春和现实的态度也藉此实现了超越。
问:在您的理解中,“艺术学院”是一种什么状态的存在?
什么是“艺术”?
什么又是“学院”?
它们和“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答:一直以来,我理想的艺术都是“人人的艺术、解放的艺术”。
我常常说,“自由艺术”并不是指做艺术的自由或者自由地做艺术,而是通过艺术获得自由,在艺术中自由。
我认为,人的保存、人的发展、人的解放是同一历史进程,这既是艺术之路,又是教育之路。
所以我一直坚定地认为:艺术和教育是同一事业,它统一于人的保存、发展和解放。
至于“学院”,我一直认为应该是没有围墙的。
另外,我倡导“以乡土为学院”已经十多年了,这个理念不只是为了中国美院,这有助于大学找到真正的现实感,也有助于年轻人建立社会感知,获得生活的知识、生命的知识。
对艺术学院来说,一所“无墙的学院”会催生出真正融入社会进程的艺术,重新发明日常的艺术。
艺术家创造作品,而艺术学院的作品是人,生机勃勃的人。
教育的作品也是人,但教育不是生产人,而是开启人,让人实现自我之创造——艺术的创造过程也是自我创造的过程。
我相信,只要热爱生活,就一定会热爱艺术。
因为艺术是每个人的青春之歌。
而“青春”最核心的就是相信改变,相信超越,相信人生可以登高望远。
所以,《艺术学院》不是一部小众电影。
我理想中的“艺术学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
我总是跟我的学生们讲——“不要做艺术界的艺术家,要做世界的艺术家”。
艺术就像爱情,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那种超越性的部分,梦想的部分,或许有些天真,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这个部分是如此珍贵,没有这些,人生就是死水一潭。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真正要讲述的就是这种超越、这种对平庸的抵抗、对陌生的惊奇。
因此,柏林国际电影节主席才会那样耐心地等待这最后的惊喜,因为他们特别能够理解艺术和社会的这样一种关系。
因此我才敢说“艺术学院”不是一个小题材,它指向社会的艺术、人人的艺术学院。
问:您如何理解中国动画电影的当代审美能量?
答:中国美术学院大力发展影视学科,是希望通过电影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去助推当代国人的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在中国是老话题了,但是在当下又有新诉求。
今天的中国人要讲自己的故事,要有自己的表达,要有为绝大多数普通人而非小圈子共享的文化和艺术,这应该成为国人心灵建构和社会意识非常重要的部分。
大众文化并不就意味着趣味庸俗,大众文化可以是有思想深度和美学品质的;大众文化也不只是老百姓的文化消费品,它也可能是公众自我教育和自我生产的催化剂,就要看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诚意、足够的智慧、足够的创造力。
这几年,我一直在强调“人文科技双向会通”,这不只是所谓的“科艺融合”,更是希望构造起一个艺术和技术、科学与哲学交互作用的动力机制。
人工智能就像一个检测工具,一个检测创造力的坐标轴,会帮助我们搞清楚怎样才是真正的创造力,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那些永远无法被替代的冲动、欲望、感受、经验、想象、技艺和能力。
而元宇宙、混合现实的未来图景更是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任务书。
我觉得《艺术学院》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为柏林电影节的压轴惊喜,除了自身的艺术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全世界所有的人们,或许都要认真面对“艺术”问题了。
原载于“艺术头条”,有删节。
“嫁人嫁人,好像你自己不是人似的”太犀利,太好笑啦!
作为曾经的半个艺术生,看到这部电影很有感触作品是本来就伟大而被留下来,还是恰巧被留下来而变得伟大呢?
那些得到的会不会以另一种形式失去呢?
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总是爱提问,等快毕业了,又总是沉默,各自奔着以为的光明前景,那些崇敬的老师也兴致寥寥,似乎只想关在自己的世界里。
观念艺术到底是什么?
我真的是艺术家那块料吗?
大人们让我走的路到底适用于我吗?
同学们热衷的事情为什么我一点都不感兴趣?
118分钟好像重做了大学四年的路,尽管后来学了别的学科,现在从事着与艺术完全不相干的事业,也还是感谢大学让我形成的审美观感谢艺术,感谢那四年,感谢遇到的所有人和事刘健导演,你真的做到了给予我们勇气用多米诺骨牌让火柴烧起来搞行为艺术,这真的很“仁科”!
很幸运映后也看到了仁科,和我想象的一样,青春洋溢,松弛感十足,美好的夜晚啊!
感谢小红书!
感谢刘健导演,杨城制片人,演员兼音乐人仁科!
私心很喜欢,没办法,太对味儿,我们文艺逼就这样的。
此片,连同声音出演人员和观众,就像是三十年后怀念九十年代文艺氛围的一场圈内狂欢,外人看来“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但如我般自称臭搞艺术的人,懂这样罗列一大堆谁谁说过这种不装逼会死的说法方式,以及烟不离手、喝酒、长发的经典身份标识。
九十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可口可乐和麦当劳代表的商品化、现代消费的浪潮,迈克尔杰克逊、玛丽莲梦露、漫威电影的大众文化兴起,当代艺术、先锋文学目不暇接地进入中国人的视域,国企改革,职工下岗,稳固的生活方式被冲破,自由带来个体的解放,也带来精神的漂泊无依,未来往何处去,所有人在时代浪潮中下海淘金,又有多少理想主义能被真正坚守?
于是学者哀叹人文精神失落,王朔们做起影视的商业化改编,张艺谋后殖民奇观化的东方叙事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第六代导演崛起,批评与赞誉共生,艺术何为?
这是九十年代的时代之问,照见了一代青年的精神惘然。
但总有无拘无束的理想主义存留在那个年代,追问着与世俗并不相关的人的存在——关于理想与爱,总是令人怀念。
🎨《艺术学院1994》以粗粝手绘动画复刻1994年南方美院的青春群像,借群像叙事叩问艺术本质——“学艺术只为出名吗?
”影片背景美如工笔长卷,人物动作却刻意生涩,形成反商业化的作者表达。
🔥时代烙印深刻:经济腾飞与摇滚狂潮中,青年们争论小便池是否算艺术、在崔健《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的嘶吼里重拾画笔,展现90年代理想与现实的灼热碰撞。
导演刘健以“动态水墨”冻结一代人的迷茫与赤诚,怀旧却不沉溺,终以张小军执笔的瞬间宣告:艺术的真谛是雪地撒野般的初心不灭。
动画为镜,照见众生> 背景层:工笔晕染的江南校园,落叶苔痕暗藏“时间香气” > 人物层:铁线勾勒的僵直身躯,对话时唇齿逐帧绘制 断裂中见永恒——喧嚣前景未侵染静谧后景,恰似商业洪流中艺术信仰的倔强留存。
刘老师在进步了,人物的动态多了一点,也稍微流畅一点了,但是没有电影感,毕竟当时的我刚看了今敏,感觉到这片背后的“绘画思维”而非电影思维。还是喜欢的画风,而且空镜画得很细腻很有90年代感,勾起很多怀旧情愫。但对文青的标签化处理又时时让我出戏,实在不想看小军这种苦逼闷骚气了,董子健完全不适合啊,《平原上的摩西》和《少年巴比伦》才是他啊,声音也太没辨识度了;感觉到我们仁科已经很努力了,彭磊沈黎晖谁的我都笑了,尤其是papi选得很好,只是台词的信息密度太低了,而且文青程度也比较初级,没有有趣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怀疑是不是刘健也在故意用加深刻板印象的方式反讽文青)映后杨城的话找补回来不少:片中表现的是一个开放程度没有那么高的时代、大家只是刚刚接触到一些新东西,而且都是本科学生,原本的文艺程度就是比较初级
1、时间裂了一道缝,1994年从缝里漏出了一块砖,一把火,一场雪。2、柏林电影节打卡,媒体场提前点映开了4场,主竞赛单元的排面是有的。导演在发布会上的求生欲很强,回应艺术生在现实中的挣扎时说,他们会和电影中的人物一样拥有向上的结尾,只要坚持,一切都会好的。也对,只要能等,就会好的。3、其实不是当下流行搞这种导演回忆录,而是每个导演都有私人叙事的诉求,不分年代,也不论形式。只是送给自己的东西并不好搞,即便是最顶尖的《造梦之家》《罗马》《贝尔法斯特》都有着天然的观影屏障,族群,地域,背景,站位……导演能把自己想要的拍出来应该已经很爽了,这种送给自己的东西,首要就是先爽自己。如果再沉淀等一等,《艺术学院》也许能有更成熟的呈现,但现在这样也可以了,至少已经成功把时间撕开了一条缝,所以加星支持下。
『奇妙能力歌』之后的部分非常无感,但之前的不少东西都很喜欢。
最大的问题即“虚无缥缈”并不是问题,片中唯有贾樟柯配音那段令我印象深刻,“我们那个年代是看不到真迹的,只能看插画和复印。”所以诚然这是一个受众极其狭窄的影像但仍然有一点实体的感觉,但太让人难以接受了,完全不是讽刺而是像个傻子似的喃喃自语,真诚到不像是真诚…也完全没有搞清楚做成动画片的意义,声音的出戏几乎让我放弃了看画面的欲望。而画面也丝毫没有表现的特点、信息量甚至情绪,就是一切虚体化,但如果你把它看作是一个真人短片…那情节仿佛又什么都没讲,所以只是特定人群的一场自嗨罢了,拥簇者也只能落得一句“懂得自然懂”的懂哥评价💻
干净,亲切,用心的好电影。
回顾了自己大学时候的梦
来看之前没做功课,但是开场几分钟故事里熟悉的风物让我知道这是南京。有意思的是边看边想,那些激情而迷惘的90年代青年,是怎样成为我的父辈,我的师长,我眼前的映后舞台上的中年主创的。
一代人关于艺术、美、爱情的困惑与幻想,来自上个世纪的忧伤。是不是不加最后正能量的字幕就不让搞艺术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了导演还是做这种幻灯片动画?
1984更适合吧?
太艺术了,看到最后我都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东西。可能在表示不要学艺术,学艺术没有好果子吃。
哈哈哈 就说这配音挺有意思 一看全明星啊感觉这个画风本身就是一种形式 好熟悉的线性速写风格 这种严谨又细节的画面本身也很能传递出一种沉静的时间感
【14thBJIFF】
除了一些段子梗写的很好以外,其他比上一部作品,也没有太多新意。
虽然讲了一个很土的青春故事,但是刘建的画风和独特趣味还是让人讨厌不起来这片子。前半段反装逼、反卖弄的设计是真的挺有意思的,全名人配音也是不错的观影彩蛋,尤其贾樟柯和许知远的部分,挺妙的,最后半小时的青春疼痛和个人艺术价值探寻可以说是完全跑偏了,创作的棱角完全被磨平了。
人老了,就有可能会变成老油条。
人生果然是又得有失……今天临时收到了《艺术学院》,但是因为转场时不熟悉17号线坐过了站要赶不上,忍痛把我抢的头一张票,《梅的白天与黑夜》给转了😭《艺术学院》的映后也没有听完,有点可惜。我还挺喜欢的,可能是因为我和导演那个年代稍微接近一点儿吧。虽然不是学艺术的,但是回想起大学时的状态,也是这样好奇迷惘,常常在形而上的问题上较劲。张晓军和丽丽在大桥上看夜景聊天,他们开心又紧张,互相喜欢却也没有表白,我也好久没有这种被酸涩的爱情触动到的感觉了。映后发现许知远就坐在我后面,对谈的主持人刚好也是昨天遇到过,在西四吃羊肚时一块儿拼过桌(今天才想起他是资料馆的老师。)朋友说这是电影节的欢聚,说得真好~
一段过去年代的生活切片,其实还挺喜欢这种众生相风格的。背景音环境音铺得很细节,导演说大世界要的是摇滚乐的感觉,艺术学院是交响乐的感觉。papi的配音是一打眼就很熟悉,然后想了半天终于想起来竟然是她。
嗨,正经上大学不就是扯扯淡吗,剪辑的有点碎,但应该能激起不少共鸣
非常失望。
从动画角度看实属一般,剧本太没意思,配音阵容堪称豪华,乍听之下一言难尽毫无火花,略显简单的美学谈论也容易招致厌烦,不过差点忘了,这是1994年,启蒙年代的生硬之处也可以原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