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乐章
Sterben,Dying,告别交响曲(港),我去死一下(台)
导演:马蒂亚斯·格拉斯纳
主演:拉斯·艾丁格,科琳娜·哈弗奇,莉莉丝·斯坦根博格,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罗伯特·格维斯戴克,汉斯-尤韦·鲍尔,Anna Bederke,莎斯琪亚·罗森道尔,Nico Holonics,C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24
简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届中年的指挥家汤姆,在两端之间进退维谷。即将举行的演奏会诸事不顺,忙得不可开交之际,老父失智症恶化,老母癌病缠身,恐不久于人世。前度女友临盆,他亲自迎接新生命到临,更充当代理父亲。妹妹爱上同样酗酒的有妇之夫,生活一塌胡涂,更把他的音乐会弄垮。长期抑郁的作曲家决意寻死,他不得不为好友善后。一次..详细 >
精神德国人🇩🇪
这部剧将很多议题又往前推进了一步,音乐家为让观众理解要妥协到什么程度?thin line,对于朋友,给予接纳要到什么程度?即使他要夺走自己的生命?父母对于孩子,要真实到什么程度?即使告诉他我不喜欢你我不爱你?观众可以接受死亡到什么程度?看着一个老人死前的痛苦至极有长达三分钟的镜头。一般电影就会开始变暗直至切换至其他,但导演在这里固定了镜头,让观众经历了这种至暗时刻,一起经受suffer。一部比纪录片还要真实的关于家庭的电影。
三小时,不是轻松的电影,生死、家庭、婚姻、亲子关系,真实而又戳痛人,波澜不惊却又惊涛骇浪。。死亡乐章就是生命乐章,知死方生。每个人都在痛苦而孤独的活着,见最美丽的风景,你却不在。最好的舞蹈都是想和你跳一个你不在的舞蹈。我是一切的反面,我是反面的反面,我是“我不是”。我不救你因为我懂你、我爱你。最华美的乐章都是归于平淡甚至平庸,这就是生活的本质。界限就是接受平淡与否。爱是不再索取,懂得给予。死亡之前,都没有答案。
还是制作成剧更好一点。全片不乏一些亮眼深刻的片段,但杂揉进三个小时就显得松散。尤其是妹妹的部分,单拎出来也不影响理解。
章节、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比较低,不太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当作短剧看似乎更合适。
毕竟是入围了柏林主竞赛又拿了最佳剧本,作为导演私人自传性质的片子拍的高级又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就连最后的‘dying’交响曲也让人听懂了感动了。父亲的死、朋友的死、母亲的死,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爱了又离开的有妇之夫,抑郁又纠结的艺术家……好像这个发达社会的每一个人也都不快乐也都悲伤逆流成河。就像片中的那句话,很多问题并不是吃药和医疗能够解决的。比如终究会走向死亡的“亲密关系”。其实导演落脚点是在说各种形式的“关系”吧,所有关系好像殊途同归都走向dying。妈妈对儿子说,我好像从来就没喜欢过你,儿子对妈妈说你生病和痛苦的时候我好像也从来没有同情过。这是多么平静又绝望的对话。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7.8/10,走向死亡的不是乐章,而是一切亲密关系。
那支烟
乐观的人可以活很久
SIFF 32好平淡但有趣的家庭关系,妹妹线在片子里篇幅不短,但作用很小。蛮好奇如果真的有剧集,妹妹线会有多精彩。导演的交流蛮真诚的,还说自己有参与乐团演出,Bonus
假章回体构造出一个家庭的生老病死,鸡毛蒜皮鸡飞狗跳事无巨细,在最琐碎处瞥见最具编年史色彩的沉痛记录。
又名“乱成一锅粥,大家趁热吃吧”,终于看上了,为了拉斯艾丁格在第一排边缘鏖战3个钟,别太爱了我说
难受
Siff|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获得快乐的能力。人都是被渐渐淹死的。真正亲密的家人去世带来的刺痛伤口,会变成为一个接近自己内心深处的切口。最近晚间的自己有点像血淋淋的血块,接都接不住,只能任由它滑落。
瞧瞧这不是我最爱的纳粹么
原生家庭会深刻影像我们之后处理情感关系的方式,可惜影片的内容明显过载,换一个能力更强的导演完全可以把时长控制在两小时内
几个月前一个无法入睡的深夜把几部片子加到了片单 其中最期待的就是这部 三个小时 完全不觉得漫长 亲情 患癌的母亲和失智的父亲 不爱儿子的母亲和不爱母亲的儿子 但等到母亲亲口说出不爱自己时 最后的假象也破灭了 捶向桌子的那一拳 是愤怒是无力更是撕开伤口后的痛苦爱情 相比哥哥这条线更喜欢妹妹的 不拘现实约束的麻痹迷茫 动人的歌声 两者加在一起吸引到的是一个有妇之夫 友情 自己不能决定生死那还有谁能决定 理想的完美和世俗的眼光到底如何取舍 创造是痛苦中产生的 创作者是有洁癖的 所以 抑郁也是必然的
在以开头小女孩的话语作为生活态度的引子后,四个章节却走向了两种极端的生活态度,一种是委曲求全,一种是神经放纵。而它们情绪的相似性又连接了两方生活的一部分,最终构成了共同的,对死亡的冷漠和疏离
6.5分/#第74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 把“死亡”和“乐章”真正的有机融合在一起,从生病的父母开始,到圣母窝囊废指挥家哥哥,再到沉迷酒精的疯子牙科护士妹妹,虽然时间重叠的叙述着,但却依然觉得漫长压抑。三个小时的体量太过于冗长,压抑情绪在长段的时间中消磨殆尽。尽管每个章节是不同的主人公,但是都是围绕兄妹二人展开,他们二人就像磁带的AB两面,因为母亲压抑而无情的区别对待,成长为了两个极端无法兼容的家人。母子谈心的片段是本片的高潮,不是在后面已经被时长折磨得麻木,不过感情仍然真挚,动人,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电影也只是把这本经翻开给大家看罢了,真正解决问题的还得是自己。
有点“托尼·厄德曼”的意思,电影自己还Q到了。我们都在奔赴死亡,看完会觉得普通人、普通家庭、普通死亡过程其实没什么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