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叙、循环叙述是很聪明的做法,gay导来拍会涉及边缘群体的现实问题,换做是其他人极可能拍成“同性恋连环杀人犯”猎奇向。
全剧最恶心的是男主的父亲,撒谎成精,心里只有自己;杀了几个普通的同性恋警方不会重视,直到杀了一个闻名天下的范思哲;那么正直的海军杰夫却因为救了被欺凌的出柜同性恋者被怀疑是同性恋不得不退役,不能晋升,甚至想自杀;人美心善的大卫在取得成就的时候才敢跟父亲出柜;陪伴了范思哲十几年的伴侣却什么也不是,因为他是男的而不是女的;深柜富豪们只能用钱买来新鲜的肉体,嫁给他们的妻子也只能得到亲情而不是爱情。
回到现实,男主的演员是直男,演得很好,也得了奖。
但是直男把gay演好了就能得到夸奖;gay演gay只会被评价“本色出演”,gay演直男无法代入。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已经不再把同性恋当疾病和罪犯了,只是仍然要求同性恋隐藏自己,真是蠢钝如猪!好想给硬汉气质型男的杰夫和人美心善惹人爱的大卫拉郎配啊啊啊啊啊,我要看他们的“娇妻文”,让杰夫好好疼爱大卫!
看完第二季首播,长出一口气。
一年多没白等。
早在曝出第二季和范思哲之死有关后,对新一季还是有过很多想象。
像辛普森案这样影响力巨大、牵动全美心绪,过程中又疑窦丛生的大案势必是不可复制的。
后面几季的选材实际也的确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季的范思哲,第三季的卡特里娜飓风中的非法安乐死,算不上惊天动地。
也就第四季的克林顿性丑闻又是比较轰动的大案子。
·(一口气预订三季也看得出来这剧的确牛×)之后的案件比起首季,欠缺扑朔迷离的案情,也没有叩问司法制度的深度,找什么角度切入真的是事关剧集生死了。
范思哲案其实真的挺简单的,简单到看不出任何预谋的痕迹。
杀害范思哲的凶手确定无疑,叫做安德鲁·库南安,他就这样大喇喇地在范思哲的别墅门口,举枪射击,将范思哲杀害。
虽然当时没有立即将其抓到归案,但是七天以后却发现自杀在别人的私人游艇上,没有追捕的必要。
案情简单而明朗,刺激程度甚至比不上中央七套农业频道的社会新闻。
但这个案件还是有个仅存的疑点,就是安德鲁的动机。
因为据旁人回忆说两个人只有两面之缘,第二次见面时范思哲已然忘记了安德鲁。
按照咱们的思路应该就是近日无仇,往日无冤,何苦来呢?
怎么着也该杀上学时欺负你的王胖子、竹竿和二狗子啊(或者应该说是大卫、乔治和路易斯?
)。
但是回溯他的人生,却发现,范思哲不是死在他手里的第一条人命。
他幼年经历了家道中落,于是习惯并且贪图享受的他走上了一条以色侍人的道路。
面容姣好的他还很吃香,深得一众有钱老男人的喜爱。
但是“以色事人者”总要面对“色衰而爱弛”的悲哀,随着年岁的增长,“门前冷落鞍马稀”,就连男朋友都把他抛弃了。
这时他还检查出感染HIV。
他认为这两样不幸都是一位朋友带给他的,把朋友和前男友约来面谈。
应该是没谈拢,毕竟警方发现的时候,另外两个人已经是尸体了。
他一路逃窜,途中为了劫财劫车又杀了两个人。
因为他在前四次杀人中都没有处理尸体的习惯,估计范思哲就是他杀的第五个。
对于这个人生起伏曲折的凶徒,墨菲很聪明也很明显地将他一路屠杀到最后将屠刀挥向范思哲的经历作为一条主线来展开,向我们展示他的人生经历和凶残变态的性格的形成。
很有意思的是,据回忆称两人只见过两面,但墨菲营造了两人进一步交往的桥段,希望他能从中发掘出一个有趣而又可信服的安德鲁的杀人动机。
而且,作为gay的“时装之王”范思哲被一个gay枪杀,已看到的第一集里又基气满满。
这可能会成为墨菲正儿八经叙述LGBTQ这个人群的一部作品。
作为一个周知的LGBTQ人群的一名成员,该人群的角色在墨菲的笔下从来不少见。
像是去年的美恐第七季,墨菲担任编剧,香蕉姐就有她的同性伴侣,还有白毛警察等不少这样的角色。
但看上去在《美国犯罪故事》的第二季中,墨菲想叙述得更加细腻,更加具有深度,甚至说带有自己的真情,表示期待。
当然了,单线叙事肯定是单薄的,另一条主线也在第一集就铺开了。
范思哲死后她的妹妹来处理他的事务。
一方面要查探哥哥的死因处理其后事,另一方面则是要从哥哥手中接过摇摇欲坠的范思哲品牌,将其延续下去。
只要不搞成给范思哲打的广告,忠实地回顾这次时尚界的大风浪,感觉也是很有看点的。
第一集除了明朗地铺开两条线之外,剧集的精美也让我惊呆了好嘛。
在凶案发生的现场卡苏阿瑞那别墅取景,别墅本身的艺术感就已经不得了了。
饰演范思哲的演员服装十分考究,简约又不失美感,甚至还配了一双印有范思哲logo的拖鞋,其他角色的服装也很看得出上世纪的年代感和精良感。
配乐不大懂但还是觉得非常棒。
还有:演员选得太像了,尤其范思哲和安德鲁,形似度高达99%。
想想小库珀·古丁演的O.J.辛普森就想笑好嘛。
至于大家喜爱的香蕉姐,没!
有!
出!
现!
好消息是,今年年中播的第三季和第四季都有她哈哈哈。
不过跪求第四季别让她演莱温斯基,不然心态会崩。
会跟着剧集更新同步更新本剧评的。
假使一个人堕落,如果是因为爱恨纠缠,还算高尚的,因为金钱,才是恶之花的本性。
安德鲁终他一生也没有从父亲以谎言虚构的梦里醒来,而他确实是聪明的,但在这种境况下,他的聪明就成了危险。
我不知道我应该如何表达怜悯,流泪吗?
为他辩解吗?
可我同时认为永远不存在宽恕。
每多看一部电视剧,必须要变得更加容易释怀,否则每日都将面对难堪的心碎。
也许对安德鲁·库南安来说,最痛苦的 并不是在催泪瓦斯弥漫的房间中决定扣下扳机,而是知道自己用尽一生去追寻爱,到头来却从未得到爱。
生命中曾经拥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需要孤独来偿还。
还有什么会比至死都没有听到你说:我爱你 还要痛苦的呢?
American Crime Story The Assassination of Gianni Versace
001 20:25 歌剧院仰光002 09:35 骨灰003 08:50 卸妆004 42:55 father008 12:40 dreams每天早上当你醒来,每天晚上当你睡去时,我希望你记住,你是最特殊的一个my clothes serve you, darling. I work for you, I'm not important. It's all about you that importantthe same happened to your book. when people read your book, they know you a little more.this company was his life. when he was sad, it made him happy. when he was sick, it kept him aliveif i am sad, i creat, if i am angry, i creatmy brother has a weakness for beautyfather to son: you are my best friend补《头条之外:范思哲》not for boring people, it's for surehe was a bad boy and made her a bad girl
🎭有了《美国犯罪故事第一季——辛普森案》的好口碑,另外仍是讲述震惊历史的大案,所以第二季未播先火。
但较之第一季,无论是从案件本身的复杂性,还是想批判现实对“同性恋”的排斥的立意上都稍显单薄和混乱。
🎭故事虽以连环杀手“安德鲁”(图2+3)刺杀一线品牌创始人“范思哲”(图2)为全剧开头和结尾,但范思哲并非主角,而安德鲁才是,整剧都在以上帝视角平铺直叙出其他受害人的故事。
🎭这个年纪轻轻又不是精心策划杀人的杀手怎么可以杀了5个人后仍逍遥法外?
原因有二:其一,杀人无规律、动机不明;其二,涉及“同性恋”,大多数人不理解而且排斥;所以该案被称为FBI史上最失败的通缉案!
🎭本就复杂的案情,涉及人物又多,再使用正叙、倒叙、插叙的方式随意切换,看不出所以然,最后凶手以“自杀”告终......🎭该剧的选角达到高度还原,并且色彩华丽,烘托纸醉金迷。
第一集开头就运用长镜头记录范思哲从起床一直走到泳池边的全过程,带领我们浏览了富丽堂皇的豪宅。
同性恋杀人案的背后美剧《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以一个同性恋杀人犯犯罪历程的心路倒溯作为叙事主线,完整串联起多个被害男同志的命运线,并经由每个被害者的社会家庭脉络深入到罪案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
该剧的主旨不是单纯指向罪犯作案心理的个体层面,而是借此警示及追询罪犯所在的家庭社会及其应承担的责任:被罪犯杀害的男同志究竟是些什么样的男孩/男人?
他们的被害为何遭受新闻舆论界的冷遇?
警局又为何迟迟不能立案?
作为名人的范思哲与其他作为普通人的同性恋之间有何区别,社会对名人及一般普通人的生命是否予以了同等的尊重与关注?
等等。
对于同志观众而言,更有其深层的心灵叩问及自我反省层面的意义:被害者与凶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被害者因何被害,他们与我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凶手行凶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动机及目的,他为何会把屠刀挥向同被贴上同性恋标签的同类?
如果你认为你已经很幸运地经由努力进入了社会的中上层,你是否可以就此摆脱同性恋这一标签加上你头上的阴影?
作为同志观众,你是否可以袖手旁观凶手对同类的犯罪,等等。
从《美国恐怖故事》系列到《美国罪案故事》系列,瑞恩·墨菲的作品已超乎犯罪刑侦类故事娱乐大众的目的,体现出一种真实的生活。
比较有趣的是,同样由其导演的《美国恐怖故事》系列拍得最精彩的也是第二季。
瑞恩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绝不啰嗦冗长,他的每一季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独立的故事也就意味着同样独立的人际网络结构。
这也就意味着,你可以任意从罪案系列或者美恐系列的某一季看起而不致担心漏掉了什么。
对于没有时间追剧的观众来讲,墨菲的作品无疑是其最佳的选择之一。
张爱玲曾说她爱好真实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
并强调说任何人真实的体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新鲜的并且不会成为滥调。
瑞恩在第二季的罪案故事里描绘了诸多形象气质个性迥异的活生生真实存在的同志男性。
他们隶属于不同的年龄及职业阶层,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及人生历程。
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携带着不可复制的基因密码,也因之,每一个人的逝去都是永久无法弥补的创伤。
而他们被害的原因却只有一个:他们是同性恋,他们遇到了凶手。
多年前,我在飞赞做了一个关于同志权益/同志问题认知的投票,其中一个提问是“你认为中国同志权益工作当前可能遭遇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从投票反馈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对同志身份存在的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婚姻或者传宗接代的压力”、“没有一个健康良性的同志交友环境”、“ 同志个体之间素质及价值观世界观等差异太大,无法统一”、“ 缺少成熟的同志理论或者同志团体作为个人行动的指南”。
其中,“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拿到62票,排在同志遭遇问题的首位。
这说明什么?
说明很多同志曾经遭受过各种来自于内部群体的个体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歧视和伤害。
套用马丁路德的话来说,我们可以忘记来自外界的大放厥词,却不能忘记来自自己人的沉默不语。
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个体的人是永远无法逃脱宏大叙事背景的。
曾经我很固执的以为,人不应该被分类,譬如性取向如何定义,譬如同性恋的天生论,再譬如异性恋与同性恋的分野等等。
我天真地以为,没有了被作为客体的被动分类,或是作为主体的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比如古希腊罗马或者古代中国,人们并没有建立起性取向的概念,但同性恋和异性恋群体之间却能够和谐相处,即使有儒家的纲常伦理,但同性恋者只要可以承担并完成传宗接代的家族任务,便能达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温和文化。
罪案故事中被害的同志青年军官杰夫大概也是这么想的。
他怀着一名海军军官的梦想来到军营并善待军营内的兄弟,他也认同男性气质的表达并注重兄弟情谊,但身在张扬异性恋传统性别观念的军营,杰夫对同性的爱恋心理只能深藏在心,如每一个gay所经历的那样,他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之海军杰夫(Finn Wittrock)对于秉性正直忠厚的人而言,谎言是压在心底沉重的包袱。
在面对另一名被战友虐待的同性恋军人之际,杰夫终于按捺不住内心涌动的热血,他出手相助了。
这一举动所导致的代价及需要付出的勇气大概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杰夫出柜并因之被军队除名,一腔热血却遭遇了不公的对待,一辈子穿军装的梦想也就此破灭。
无知导致的愚昧与偏见蒙蔽了军营领导层的眼眸,他们无法意识到他们对这个热血青年的一生将带来怎样的阴影。
有些朋友在说,男同志也是认同男性气质的男人,存在于我们之间的感情,以及我们这个群体的出现,没有影响他人,这样想固然没错,但在固守伦理体制的人看来,作为个体的我们似乎携带了与生俱来的原罪。
比如众多以“同妻”之名讨伐同志人群的所谓女权主义者,她们的言论是真的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吗。
他/她们究竟是想减少同妻现象还是期图借此煽动普通人群针对“异类”的憎恨。
如果你仔细看过想过这些人发出的声音,其实真相不难揭晓。
不错,我们在一般人的眼中是“异类”的存在。
异类的概念来自于我们所在的文化。
这是统治阶级的武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它包括道德、规范、价值观等等,直接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思维习惯里,成为社会家庭得以巩固的意识形态。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同志这一身份维系之艰难:人恐惧的根源在于不被接纳,只有作为被社会家庭认可的某一个身份(丈夫/父亲)才能找到存在的安全感。
害怕被孤立可谓人类最原始的恐惧。
在我们所身处的文化背景之下,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概念,如果我们没有自身需要遵守的价值观或者规范,如果我们不能争取到社会对于同性取向或者同志家庭的基本认可,就会有愈来愈多的同志不得不步入异性婚姻,所有关于同志权益或者同志文化的工作将变得寸步难行。
豆瓣相对于其它论坛大概聚集了更多热爱文艺的青年。
文艺青年相对于一般人群的独特性在于更加自我。
我常想“自我”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也正是“自我”保存了身为异类的我们(文艺青年在一般人看来也是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异类般存在)人格上的尊严。
虽说人文的精神应该是关怀而不是霸道。
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这个世界是一个谁掌握霸道、霸权,谁就可以拥有话语权的世界。
很多时候,人们宁愿接受婚姻的不忠乃至伤害,也不愿意接受忠诚的同性爱情。
尤其是家长,想都不想就认定同性恋是道德败坏、心理变态。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我们已然被贴上了同性恋的标签,并被压在体制砖石所建构的社会巨塔之下。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无法脱离群体的个人有多大的可能性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固守与文化不相容的自我呢。
换句话来说,人对世界的感受也许是具体时代地域之下观念的产物,但人依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其所在的文化囚笼,并以此超越异性恋体制所规定的具体的情景和标准。
在这样的一种向着“脱离”方向的努力中,我们或许会发现,“自我”固然重要,但“自我”之上应该还有一个突破自我局限性的“超我”概念的存在。
《罪案故事》之主人公安德鲁大概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相对于那些被他杀害的男人,凶手安德鲁反而是其中最能表现“自我”的一个人。
这也和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有重要的关联。
安德鲁的父亲相信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在这样一种言传身教的耳濡目染之下,安德鲁变得非常自我且自负。
为了过上理想的上流社会生活,他不惜撒下弥天大谎;为了得到理想男孩大卫的注意,他更是用尽心机。
一旦大卫与海军杰夫之间出现暧昧的化学反应,安德鲁便怒不可遏。
换言之,安德鲁对于大卫没有一丁点的人格尊重,只有动物性占有欲的追求及满足。
这样的一种欲望不仅与爱情无关,更是对爱情的一种亵渎。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主人公安德鲁(达伦·克里斯饰)安德鲁不是个案。
在我们目力所及的当下国内环境,“精致利己主义”早已成为一种默而不宣的价值观。
在推崇“自我”的豆瓣小社会,利己主义也经常改头换面,在其它种种漂亮概念的包装下粉墨登场。
主流社会最惯常的虚伪,在文艺青年的大本营也并不罕见。
如果我们不能突破狭隘自我的局限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走向极端自我的安德鲁,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杀害同类的凶手。
社会的强大,在于它拥有大多数人的标准。
卢梭因之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任何一个同性恋者,或者说,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戴枷者的舞蹈。
人无时无刻不在困境之中,人永远是被限定的。
惶惶度日的人们,时常在一个瞬间,停下来追问,这究竟是梦还是当下?
仿佛一切都隔着梦的薄纱,无法确认存在的本身。
确认自己的存在,通常就需要外界的目光。
当我们感知到这一事实之后,便会生出更深的无奈或者虚脱。
人原来是如此之卑弱。
我们自己能给自己的,竟然是那么少。
所以, 同志人群追求的所谓社会认同,便是渴望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与之相对的矛盾则是,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同志,应如何走自己的道路,怎样的道路才是符合内心的渴求。
之所以说其中存在着矛盾,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动物的存在,作为社会化的个体,标准一直被外界左右,在此层面上,作为个体的我们难以出世。
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哲人之所以一再追问我是谁是出于这样一个过程。
在那里,你并不知道自己是谁。
因此如此追问下去,而并非要得出什么结果。
但即便如此,在这样一个追问的过程中,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不管人对他人所处环境有多少不同的理解,有多少文化体制的话语霸权充斥其间,每个人还是可能有所选择,只要我们能坚持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我们就可以回到我们的心灵层面。
故每一个卑微的个体,亦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同性恋的个体出路在哪里——如果给它一个讨论的最终主题和目的的话,那将是一个个的人,一个个的同性恋者,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自我与群体或者更大的社会环境。
一切的前提必然是如何认识自己或者如何处理好自己与群体内部的情感。
中国的同性恋有没有未来,会有怎样的未来,只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一场暗中涌动的需要反复被时间证明的漫长对抗。
我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如果某些内在的问题,无法解决的话,人会寸步难行。
尽管,解决了内部问题后,还有很多外部的问题需要解决。
更远的路需要行走。
这里我说的不仅仅只是个体的同性恋者,通过努力,获得真正的爱情,和亲人、朋友、社会的认同。
当然能做到这样,也已经很好了,很不容易了。
甚至这也是很多同性恋者梦寐以求的,但是这样也还是不够的。
假如扯开一下,我想世界上只要有一个国家还在饥饿、战争,世界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和平。
对于那些已经摆脱了贫困的国家来说,也不可避免的会以某种方式受到遥远的另一个国度中的战争影响。
世界,看似在自身生活之外,但又无时不在自身生活之内。
对于同性恋者,一样的道理。
如果这个世界上众多的同性恋者,仍然生活在阴影之下,即使我已经获得了个人的爱情和家人、社会的认同,也并不意味着我获得了生活的胜利。
从最保守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大多数人的阴影生活,肯定有着其中的原因。
而这些原因,在某些时候,必然会影响着我,甚至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摧毁我的生活(《美国犯罪故事》中被凶手杀害的范思哲便是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沃特斯说,我们在最动荡荒唐的年代相遇,除了爱情一无所有。
我们是否能认识到爱情对于我们的价值所在,是否能认识到情感关系也是需要我们学习的终生必修课?
为什么很多人已不再相信爱情?
圈内的0多1少是基于什么样的现实情势?
不可否认,对于很多同志来说,即使是个体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爱情相守,仍然是遥遥无期的。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
这些辛苦,这些伤痛?
这些阴影下的呼吸?
在西方文化里面,有一个专门的用语叫做卡夫卡式的困境(Kafkaesque predicament),所谓卡夫卡困境,具体而言,描述的是一种这样的社会状态: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分层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深化,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发生松动,颓废和感伤的情绪开始蔓延,个人主义思潮开始慢慢走到瓶颈,精神支柱崩塌的人们将信仰的支点建立在追求物质繁荣而带来的一种类似回光返照般的浮华气息之中,这种过分喧闹的浮华也必将带来精神的撕裂及心灵层面的恐惧,传统的父权性别价值观对于男性的情感表达又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男人被要求的阳刚气概拒绝了男性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可能有的脆弱的一面。
不能诉诸于泪水或者情感表达的男性,有一个普遍存在的核心问题,那就是难以找到精神的归属感。
卡夫卡在他的诸多作品如《审判》及《变形记》等里面写到这种心灵在混乱无序扭曲状态之下巨大的煎熬和焦虑。
对于被主流排斥的偏隅一方的同性恋群体而言,自始至终他们都在承受剧烈的心灵上的扭曲和撕裂,所有的痛苦还必须掩盖在看似坚硬的面具之下。
这样的一种困境,也必将使得很多同志失去对自我情感表达的能力,在理性上他可能知道自己的感觉,他知道他的痛苦,可是在感性思维上这一切跟不上去了,他不知道如何去修补这样的一种情感无能。
情感无能所带来的结果是一部分找不到爱情归属的同志,在爱情信仰倒塌之后,只能在一种纯粹的生理本能驱动下追求欲望的快感,但是这种对于感性失能的弥补却是转瞬即逝的,很快,他的心灵又将陷身一片空虚和荒芜。
马斯洛需求理论经常被应用在商业营销中,因为它针对人性本身的需求,其中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这些需求的层次是连续的,相互关联,不可割裂单独递进。
我们这个群体现在处于哪个层次?
大家对照即可。
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来说,同样是一种连续且互相依存的关系,群体由个体组成,群体的力量由个人力量累积,又反过来维护个体的利益。
大家都需要群体的庇护,但前提在于群体也必须是成立的,群体有可供支配的权益。
但今天真正意义上的“LGBT群体”存在吗?
他们能够起到维护个体利益的作用吗?
答案不言自明。
我们尚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间徘徊,远远没有达到和实现所谓“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阶段,而群体仍然如同散落的“七龙珠”,遍布在各个终端背后。
因此,我以为,行动和思维的第一步,首先要理清一些问题,并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具体问题如下: 1、LGBT群体有没有共同的需求,如果有,这个共同需求是什么?
2、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在没有法律保障的情形下如何建立情感关系,是否可以绕开异性恋的规范去创造一种建立在更科学的性观念之下的生活方式?
3、个体能通过什么方式,改善自己的处境?
个体又能通过什么方式对其他的同性恋者有所帮助,甚至对群体处境的改善都有帮助?
4、如何对群体内的个人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及性安全教育,安全套的使用与普及上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6、LGBT群体内部该如何理性看待彼此存在的天然差异?
当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该持有什么样的处理原则?
需不需要这样的原则?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达成一定的共识,在我看来,寻求认同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
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呢?
于是人就会探索和思考。
哲学、伦理学、艺术学、文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等。
我们能否从不同学说的角度开掘或者创造出一个属于同性恋者自身的文化?
是否应该展开关于我们自身探讨的各类学习培训或者心理疗伤?
诚然,这些探索,这些思考,不能直接的让人获得幸福。
但是,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
内在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对自己,甚至对他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而外部社会的问题,思考清楚了,也可以对社会产生影响。
至于从哪个角度入手,每一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天分、教育、和投入的精力不同,当然也会有所不同。
或者说,每一个人面对的问题不同,解决方式也会不同。
蔡康永说,凡有边界的,即是监狱,人生是监狱。
曼德利施塔姆写道:我被赋予了躯体,我有何作为,面对这唯一的属于我的躯体?……我既是花匠,我也是一朵花,世界的监狱中,我不是孤身一人. 世界的监狱中,我不是孤身一人。
即使暂时找不到问题的解决之道,但是启迪总会有的。
更重要的是:你知道,在遥远的彼处,有一个人,在那样生活,那样呼吸。
这就是一种安慰。
就现实的人生来讲,我们存在的地方,无非世俗烟火之处,与内心的孤独岛屿。
两者究竟是被隔绝还是可以彼此互通?
如果我们不再仅仅执着于肌肉健身或者仪表修饰等外在的表象,如果我们肯多用一点时间去关照自己的内在,也许就会发现更多有价值更重要的东西。
青春终有一天不再,爱人也许会在某个时间离去,陪伴人的最真实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心。
2019年8月1日修改稿完成于乌兰巴托
电影用了倒叙的拍法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连环杀手的短暂的一生!
我认为这种拍法相当精妙,先向观众抛出疑问,主人公是如何成为一个杀手?
手法?
目的?
又是什么?
最后结局追溯到童年,犯罪的萌芽期,就恍然大悟!
长长的铺垫,一系列的犯罪历程,就是他后半生的写照,这是真实的,所以导演拍出了真实的感觉,他的人生就是这么样,那些说电影后半部分拍烂的,我认为你们根本没了解这电影给我们展现的是什么!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观点,我们成年后出现的总总行为,无论异常或不异常,都可以追溯到小时候!
如果库安南没那么一个父亲,母亲不那么软弱,他就会是那个聪明,善良的直男!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啊!
觉得这一季比第一季更佳。
可能是看之前有意不让自己了解这个案件的真实情况,看的时候以及看后回味时专注于本剧。
而看第一季之前做了功课,思维不断在本剧和现实案件中来回跑。
觉得每一个角色都很真。
特别是Andrew的塑造,我非常相信演员演出来的就是一个自大变态非常危险的同性恋。
大爱Versace部分。
范思哲对生命的热爱,通过服装表达出的乐观和积极,以及对于“Versace新娘”的表达让我感动又敬佩。
这部分的布景精致又奢华。
配乐也特别棒,竟然在Andrew枪杀Versace的部分配上古典乐——这就是一个伟人一个时代的意外而悲剧的倒下啊。
“Not a virgin bride, a Versace bride. She will be a woman who has loved many men before. A woman who has finally found her equal, a match for her passions. She won’t be dainty, she won’t be timid. She will be proud and strong.”倒叙的方式让本剧更有吸引力。
首先,Andrew Cunanan人物塑造太赞!
通篇连续看完回味起来,剧集是用一个中立视角展现范思哲谋杀案,并借此将Andrew Cunanan的短暂一生刻画呈现出来。
剧中其他人都是Cunanan的配角。
第二,剧情故事线逻辑清晰,收张有力,演技颜值咖齐上线。
导演组很会运用颜色和光影,从海报到BGM到布景机位都和Versace融合很好,甚至略清新。
Edgar Ramires简直就是Gianni Versace本人啊,太像啦!
Penelope演的Donatella略让人出戏。
最后,Darren Criss演技爆棚,看来他是做了深入研究,Glee时期就很喜欢他,感觉如果总演甜心有点可惜。
以下是几个难忘的Andrew的眼神:去马尼拉找到父亲时候的眼神中无限的信任和纯真的希望;在舞台上希望得到Versace橄榄枝的那种透出绝望的迫切渴望;斧头劈向Jeff时候的冷酷无情和理所应当;看Versace葬礼投影在百叶窗挤进来的昏黄光晕中祈祷的虔诚;看到幻觉中的儿时自己时的纳闷和释然;最后扣动扳机前的空洞......写到这突然感觉,这剧回味起来有点像热带fancy版的冰血暴第一季,堪比美恐4,哈哈!
总之,非常推荐!
后劲十足 人物刻画细腻深刻 男主演技实在令人惊叹 瑞恩墨菲是从哪儿挖来这么多又会演戏又会发光的宝贝儿的啊
和第一季比烂了太多
达伦克里斯的演技让人惊艳,Glee里的青春大男孩真是很有才华。家庭塑造人,但自己也塑造自己,如果天赋能用在正途,也许你也能比肩那些你艳羡的人,要知道范思哲也是小裁缝之家出身,一步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时尚帝国
悲剧 he just wanted to be seen
3.5 outta 5. 应该算是美恐2之后,murphy最好的一部。但murphy总是做超出他能力之外的事情,重点总是摇摆不定。最大的槽点是标题,versace谋杀案就是一个小点缀,全程对cunanan的人生刻画够深刻吗?并不觉得。对当时整个同性恋生活困境的刻画也过于散乱。
倒叙记事手法不错,一层一层还原一个变态连环杀手的成长过程。
It’s just... it didn’t really say anything. boring bye
佩内洛普克鲁兹一开口就醉了😍😍😍
变态基佬杀手养成记!
佩内洛普几场哭戏都挺打动我的。
第一集都看不完就不想看了…
看到最后让人唏嘘 想买范思哲了 感觉看了个品牌故事
ryan murphy的野心真的很大,以及他真的做到了,第一集的华丽和最后一集的落寞,加上中间的90年代同志群像,触角密密麻麻讲述了一个无论贫贱美丑born to be a lie的世界。darren criss贡献了目前个人最佳表演,虽有无数光的闪耀却最终被暗反噬
2023年10月初二刷 因为游历范思哲在南海滩的家 于是找来再看一次 说他心目中的新娘那段好美 “她不会是个virgin新娘 而是范思哲的新娘 她爱过很多人 历经千帆 终于找到一个能和她相称的人” 还有妹妹说穿这件裙子需要自信 他说这件裙子给人自信 (原来范思哲对象的演员是歌手瑞奇马丁啊~
Andrew引起了不适。
剧情编排精妙,以环形叙事解构安德鲁如何从没落纨绔子弟变身同志圈PUA大师最后走上连环杀人犯的道路,教科书式又不失华丽。第8集对比两种家教方式。范思哲的母亲给他职业选择的自由;鼓励被老师羞辱的范思哲,为他重新建立尊严;母子协作制衣,教他勤劳与爱。安德鲁的父亲宣扬投机主义的便利,以此沾沾自喜,就差脑门上印“暴发户”三个大字。因罪行败露逃亡马尼拉的父亲嘲讽儿子娘炮软弱,教唆他“be a man”,此处“man”只是“不择手段,巧取豪夺”的权力象征。讽刺的是,安最后成为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人——他的父亲。对“偏见”的控诉贯穿全片,因为歧视homo,David羞于求救,最终被杀;因为死者都是homo,所以警方追凶不力。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理性公正,其实各种各样的“偏见”已经在自我肯定中成为敷衍的借口。
整体还可以,倒叙手法用的也很好,算是溯源整个人物的底色了,这种剖祖坟的手法还是可以的。BTW,这片子对亚裔和第三世界可以说很不友好啊!
不想再說什麼。。堅持了好久都沒把e2看完,果斷兩星是你美罪s2垮成這樣最好的歸宿。
呵呵,拍成2小时的电影也许还可以,9h的剧,辣鸡。完全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氛围营造没得说,实在不太喜欢这个叙事方式。。而且是抱着来看Versace的期望追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