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鲼
กระเบนราหู,幻海异色(港),边境幻梦(台),偷换人生,曼塔射线,Manta Ray,Kraben Rahu
导演:普蒂邦·阿朗潘
主演:万洛普·朗卡嘉德,Aphisit Hama,Rasmee Wayrana,Kamjorn Sankwan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泰语年份:2018
简介:在泰国沿海村庄,大批罗兴亚难民淹死在海边。一位青年渔夫在丛林中发现了一个昏迷不醒的男子,他将这个陌生人救回家中。被救的男子一言不发,渔夫给他起名叫通猜。两个男人开始一起生活,并慢慢在彼此之间产生了无言的牵系。渔夫用来吸引蝠鲼(又称“魔鬼鱼”)的闪亮宝石,象征着他们的友情。一天晚上,渔夫登上渔船出海打渔,再也没有回..详细 >
拍得很好,content依托
在身体上缠五彩小灯泡立马让我想起阿彼察邦那部短片《镜中忧郁》的海报,结果一看豆瓣标的上映时间两部都是2018年9月7号,前者是在多伦多电影节,本片则是在威尼斯。这也太巧了吧,两位泰国导演是商量好的一起玩霓虹灯美学吗?
过于沉闷。
找到你,替代你,但并不是真的想成为你。
Fantastic!表现的是人(或者是生命体)的原始的爱与恐惧,有人闯入,有人消失,有人如鬼魅幽幽在人间飘荡,在场与缺席总是捉摸不定。前半部分不疾不徐呈现出的异质情绪的同质聚合倾向颇具《热带疾病》之韵味,阿彼察邦究竟启发了多少泰国电影?
两星半。故事略无趣,用力的刻画救了陌生男人后的生活,好像只是回头绿你时更有反衬的力量,蝠鲼又叫魔鬼鱼,这又是什么隐喻吧~美学初现,其他的有待成长~
#PYIFF#睡着了
强如Lee都没有把这些镜头粘在一起。
2019.05.22 亚洲电影展。用枪伤、失语、身份替代来隐喻罗兴亚难民很巧妙,但具体到影片本身又可以做出脱离政治语境的解读。通猜的到来填补了黄毛因亲密关系的背叛遗留下的生命空白,他与通猜间建立了一种类似亲鸟与雏鸟的共生关系,而在女性身上,这种共生关系又能自然而然的转变为两性关系,因此,通猜的身份转换实质上是一个关于存在的命题,当他在最后重返丛林时,他已经不是原先的存在本身,而是被塑造的新的实体,他代表了一种超现实的人际关系,人们之间的的默契无声地填满了本应该充满疑虑和敌意的每一个空隙。缓慢的镜头营造出某种凝重沉滞的诗意,自然主义隐喻无处不在,但它们被分割在零散的叙事碎片中,仍然不免乏味(前20分钟尤其好睡……)不过还是很喜欢霓虹灯彩在丛林里流淌的意象。
错过很多,不过还是被剩下的感染到了
东南亚最擅长的隐喻,迷幻,神秘,间离,没台词。挺工整的。
摇摇晃晃的以为有点小意思后面还是无病呻吟了
东南亚当代电影。
#PYIFF#这种电影风格算是我最喜欢的类型之一,全片因为隐喻过多而且装置设置性过强,显得故事性很弱,但其实导演本人想表达的远远不及如此。电影通过蝠鲼的象征性,来讨论表面海洋环保,深层移民难民等社会议题。前半段很腐,后半段以散漫的叙事态度来进行身份追寻,结尾点睛。
3.5 并不沉闷 前半段其实蛮好的 尤其是几处男主和通猜的正面正反打很奇妙。后半段就越来越刻意了 树林里挂小彩灯实在有点神神经经?音乐蛮精良的 但是好像也多了(不过也有可能是刻意造成压迫感官的方式)
看完电影还是带着满脑子的疑问,导演想要讲述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关于罗兴亚人的融入问题,借用渔民与濒临灭绝的蝠鲼之间的一种猎杀、获救、替代,到最后的失落来展现这种身份和归属感的缺失。另外,影片还带有一种奇幻色彩,隐喻多处可见,“闯入者”甚至不会说话,也不会基本的生存技能,此处是否将主人公设定为“蝠鲼”的人型化身做深层次的暗示...还得多看两遍才行...
这是什么破玩意
东南亚魔幻现实主义
实在是受不了南亚这种玄乎其玄的电影了。
氛围不错,但节奏真是慢啊。最后一场戏很有意思,一切回归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