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们是第一书记

我们是第一书记,中国书记,My People My Devotion

主演:旺青罗布,胡小明,罗洪,王路,刘恭利,黄文秀,冯永成,文伟红,王新法,龙俊,王秋婷,曾翙翔,王新杰,曾红梅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我们是第一书记》剧照

我们是第一书记 剧照 NO.1我们是第一书记 剧照 NO.2我们是第一书记 剧照 NO.3我们是第一书记 剧照 NO.4我们是第一书记 剧照 NO.5我们是第一书记 剧照 NO.6我们是第一书记 剧照 NO.13我们是第一书记 剧照 NO.14我们是第一书记 剧照 NO.15我们是第一书记 剧照 NO.16我们是第一书记 剧照 NO.17我们是第一书记 剧照 NO.18我们是第一书记 剧照 NO.19我们是第一书记 剧照 NO.20

《我们是第一书记》长篇影评

 1 ) 舍小家顾大家

《我们是第一书记》是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模式融合创作出的大作品,以"第一书记"为引,让我们看到了在奋斗在一线,脱贫攻坚的第一书记们的事迹!

据说这个影片耗时三年拍摄完成,幕后拍摄团队深入拍摄多个地点,其中就有海拔4300米西藏定日县旺青罗布为当地贫困分散的村名成立合作社,让大家都加入集体养高原最"壮"的羊,村名对于书记说事,都有着不同顾虑和质疑,书记都是耐心的答疑解惑,攻破村名的顾虑。

书记带领村民用凝聚团队的力量一一攻破平日里遇到问题,攻破难题后过渡成稳定发展,现村民都有保障的收入,不再是单打独斗个体!

每一个村名都展现出一张朴实无华,开心快乐,真挚的笑脸!

影片中还讲诉了四川的布拖县,那里的书记提到:村里的孩子教育是第一重点,对待逃学学生要零容忍,一定要孩子们好好读书,学到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像这样奔赴在脱贫攻坚工作的书记们有很多,他们用实际出现在全国在帮需要脱贫的地方,用切身实际的行动脱贫,根据当地民生设定脱贫方案,解决贫困问题!

在一线做脱贫工作的基层领导们的事迹,我们只能看的到一小部分,在全国各地,许多大众看不到村落还有许多的"第一书记"正在攻破脱贫工作,致敬我们国的"第一书记们"!

希望大家在12月3日抽空去电影院支持这部正能量,让人民群众受益的电影!

 2 ) 原来,真的有人想尽办法受罪……

这就是活生生的人啊,没有剧本,不用演技,更无需华丽的词藻,伟大自在其中……感谢他们以这样的身份播撒温暖、种植希望,让我明白知识的作用并非只是利己,也包含着美好的带动……百姓的善良淳朴必能感受到书记的善意,放眼望去,多么和谐,连风景都变得秀丽……不考虑金钱的作品真的很伟大,因为它全然的纯粹,丝毫不掺杂妥协……点滴日常让人感动、真情流露消融冰雪,原来净化心灵如此简单!

 3 ) 我们是第一书记

我们是第一书记豆瓣标记想看这部纪录片很久了,不出所料又是我一个人包场看完。

看完之后感动、震撼于这样一个伟大工程,是这么多的第一书记实实在在用他们的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他们的双手打出一片天地。

如果说今年的《能文能武李延年》是用一段战前政治工作告诉我们打赢抗美援朝的意义的话,那么这一部《我们是第一书记》就是用无数第一书记的真实案例告诉我们脱贫攻坚的意义何在。

它在于一个国家的制度优越性是赋予她的人民发展权。

走出影院,我特地搜了一下发展权的定义,发展权是个人、民族和国家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公平享有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

共和国历经72年峥嵘岁月,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成长到现在,每个人不可否认都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但是身在都市的我们也会被周围的灯红酒绿迷离夜色遮蔽视线,忘记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那么多人并未跟我们一样充分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他们不知何为城市化,不知何为现代化,困住他们的是真实存在的穷山恶水和无法被轻易扭转的代际传递的贫困,扶贫攻坚就是照亮这片盲区的光,第一书记们有如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不仅带去了火焰,也带去了如何照亮前路的方法。

其实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各种主旋律题材影片,不限影片类型也不限影片题材,但最重要的是,拍摄的人与在其中的人都要有信念感,很多扯着主旋律大旗搭着主旋律旋风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空有口号而无实质,你们为什么拍不出动人的主旋律啊?

那是因为你们不信啊,你们不相信现在的国家就是由一个兼具理想信念的党和一群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支撑起来的,在这些所谓的文艺工作者心中,只有自私自利才叫人性,有信仰有信念不是人性,无私奉献不是人性。

这个国家太多的动人故事,为何无人能好好讲述,终其原因,还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主流话语能量的失语,90年代我们有大决战有焦裕禄有横空出世,为何现在一部《能文能武李延年》就能让我们这些人心潮澎湃,那是因为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有一群专业的人,能讲好故事了。

感谢各位第一书记们,有你们,人民有信心,中国有未来。

 4 ) 2021年的一次观影

我是因为在b站看到王小七up的推荐而去看的,一搜索,发现这部纪录片的排片简直是emmmm,周五周六周日就没什么场次了,于是为了不错过,就决定在这个工作日的晚上去看。

晚上18:55开场,全场只有四个人。

纪录片中展示了国家付出很多人力物力来开展脱贫工作,还有扶贫工作人员因此付诸生命。

最后《奉献》那首歌一出来,配上画面和文字,真的很容易很容易泪目。

我算是参与过一点扶贫工作的,2019年的时候,有和村里的秘书、扶贫工作人员去过贫困户家里看望,过年之前,每个贫困户家里会发几百块钱慰问金,和植物油之类的。

每年镇医院都会给贫困户安排一次统一体检,我曾经给排着队的他们做过心电图,而我的同事,有负责量血压测血糖的、有负责抽血的、有负责做腹部b超的。

我们每次都是出发的很早,六点出发前往某个村子,开车要开一两个小时,那种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也不太好开,村里会提前就通知好村民这一天要做体检,各家各户都陆续赶来,一整天做完检查,基本上是下午五六点了。

纪录片里的红色小马甲我也很眼熟,以前我和同事们都穿过。

每个季度要给慢病人群做一次面访,给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村民测量血压、血糖,督促服药等。

这些服务对村民的健康而言是有作用的,提醒他们注意身体健康,但同时,背后也有一套繁杂的资料系统。

比如每年的体检,村医除了需要把村民的体检数据录入电脑系统外,还需要填写一份纸质档的档案,把村民的一些心电图报告、b超报告、血常规、肝肾功能报告也一并放在这个纸质档档案里,每年年底交镇医院,由上级审查。

但比起做繁琐的资料来说,与村民讲清楚他检查报告情况如何,并把报告交到他手上,会更方便他去上级医院就医。

还记得年底的时候,要交档案了,而有些村民常年定居外地,没有参加统一体检,为了完成任务,村医们会来镇医院拿一些打印出来的假的正常的检查报告出来,拿回去做一份假档案以应付检查。

扶贫有很多很好的地方,但同时,我也见过很多乱像。

但无论如何,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哒~

 5 ) 我们是第一书记

导演任杰说:“山里的花不在乎你是否看它 是否欣赏它,明年春天也一定会如期开放”第一书记就是开在山里的花,在没有镜头没有人了解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在全国各地做出贡献,超过1800位第一书记牺牲,看到他们没法回家过年,看到他们为了留守儿童过生日却不能回家陪伴自己的孩子,看到母亲受伤也只能在窗外路过……他们是第一书记,是人民的书记,脱贫攻坚不是一句空话,而且他们用青春,用生命书写的奋斗出来的。

当片尾《奉献》出来时,真的眼泪一直往下掉,都是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总有人为你而来”,很幸运我们有他们。

 6 )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献给祖国

这是今年最真实的影片,没有华丽的拍摄手法、精致的服装道具,甚至没有任何一个专业的演员出镜。

它的故事却又是如此扣人心弦,真实感人。

影片的开始,由“无法忘记”引出了一张张来自中国百姓的脸庞,他们饱经沧桑、眼含泪花,在谈及贫穷和未来时,泪珠才会因承受不住无望而滑落。

影片的第一幕场景是位于西藏定日县的宗措村,这里海拔极高,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家庭月均收入不过几百元。

村民们不是安于贫穷,而是被迫带上了现实的镣铐。

当第一驻村书记旺青罗布踏上这片贫瘠的土地时,高原之上才点燃了希望的太阳。

敲定了创办岗巴羊养殖合作社后,年轻的党员干部自发搬入羊圈,不分昼夜地守护村民财产。

《我们是第一书记》真实记录了全国各地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搞产业、兴教育、抗台风、保丰收、易地搬迁等扶贫事迹,讲述了他们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生动经历,展现年轻共产党员在脱贫一线奉献青春甚至牺牲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中国新时代党的赞歌。

我是贵州的孩子,于我而言感触最深的就是贵州篇刘恭利书记的故事。

“爬完这个坡,又是一个坡;走完这座山,又到另外一座山。

”这就是坐落在贵州黔西南州大山深处坡头村的真实写照。

2019年,32岁的刘恭利剪去长发,将8岁的女儿送进寄宿学校,正式扎根在坡头村扛起驻村第一书记的重任。

刘恭利明白,只有走进村民心里才能取得村民信任,只有站在百姓角度想事才能赢得百姓信任。

脱贫攻坚百日战,刘恭利和同事们日夜不歇,200多户村民挨家挨户走访。

其中有一户人家老人年迈,顶梁柱父亲意外眼盲,只有两个还在念书的女儿。

天塌下来了还有共产党员顶着,指挥部成员积极谋划,把眼盲的男人送去学校培训,学了按摩作为一技之长傍身。

后来男人又在组织的帮助下开了家公益盲人按摩店,两个女儿也顺利转入县城上学。

“易地搬迁是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的手段”,在刘恭利书记的努力和带领下,坡头村的村民们顺利搬出大山,住上了新家。

每个村民拿到钥匙时都会兴高采烈地邀请书记去新房子看看,分享自己搬家的喜悦。

刘恭利很自豪她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刘恭利书记把诺言留在大山,却把思恋留给家人。

她年幼的女儿没有母亲照顾,每次短暂地见面后只能哭着听妈妈一遍遍道歉。

大年三十,刘恭利连母亲亲自操办的年夜饭都没来得及吃,又匆匆忙忙地赶回村里处理急事。

2020年,刘恭利的母亲左手关节骨折,她也只来得及在门口看一眼就走。

“总有人为你而来”,这是影片宣传时的文案。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也是一场必须真枪实弹、攻坚不止的硬仗。

通过观影,我看到了无数党员干部为百姓而来、为人民的幸福而来、为全国脱贫攻坚而来,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术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我们这一代青年身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

生逢其时,必有重任,我们现阶段的任务是根植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学好文化知识。

初心弥坚,争做祖国栋梁!

 7 ) 感谢第一书记

建党100年看到这样的片子很感人,这些书记在基层的付出很伟大,国家和人民需要你们,正是你们的付出我们的生活才倍感幸福,基层人民生活得到了保证才是立国的基本保证,艰巨条件下党员的作用太关键了!

确定了方向带领人民努力脱贫,国家和人民感谢你们,没有哪一个政党会向共产党一样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我为我党骄傲

 8 ) 我们是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的血汗支撑。

《我们是第一书记》另外一个大特色——“新闻电影”,相比故事片、文艺片、艺术电影、纪录片电影...“新闻电影”是把新闻采访素材进行重新解构,实现大银幕融合的全新尝试。

电影按篇章分段,刚才远叔叔说的故事来自于四川篇,主题是“为你照亮”。

里面有一组镜头远叔叔的印象非常深,胡书记教孩子们布电线,一起安装电灯,灯光点亮那一刻,第一书记和孩子们都笑了,他们再次在平凡小事里,体察到了旁人感受不到的“甜”。

“点一盏灯,照亮前行之路”,点灯的意义不仅在于照亮前进之路,更是能找到问题所在。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路上,第一书记用灯光照亮身边的人。

8年,近1亿人脱贫,离不开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血汗支撑。

 9 ) 看见

虽然题材“又红又专” 但却如此感人 我们生活在城市看到很多温暖 璀璨的人间 而这些艰苦却从未被看见 能看见这些真好看到城市来的年轻人 敢做敢干 不辞辛苦 脏活累活齐手 一些殉职的书记还那么年轻 对比当下吃喝嫖赌的领导不要好上多少倍 都拿着同样的工资同样的名望 一些人踏踏实实做事 造福一方百姓 一些人却猪狗不如也对比现在的我们 我们总说全国都脱贫了 自己还没脱贫 虽是一句玩笑话 但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 什么叫真正的贫困 我们如果在那个场景里是否能生存?

看到伟大的书记们舍小家为大家 自己的孩子没法照顾 是一种怎样的“分离焦虑” 我就是在父母百忙中长大的孩子 现在仍然有不安全感 甚至有了恋人后 得知恋人出门也还是会分离焦虑 这影响会跟着成长 国家如果看到这么多领导在前线尽心尽力 是否可以出台什么政策或福利 也能让他们的孩子得到很好的心理成长?

最好的电影就是让观众看见自己认知以外的事物 周围不常见的事物 去共情 去感受 明白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 看见 很重要

 10 ) 破防泪目!致敬第一书记事迹的电影! 文/王珉

破防泪目!

致敬第一书记事迹的电影!

文/王珉作者简介:王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全国部分报刊和新媒体的影评专栏作家,厦门广电集团记者,厦门电影家协会会员,厦门影视剧本学会会员。

导语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让人破防泪目,第一章西藏篇,原本村民们都不信任第一书记旺青罗布成立合作社养羊脱贫的意图,他使出浑身解数才克服了那些困难。

第二章四川篇,第一书记胡小明和罗洪,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让孩子们辍学,点一盏灯照亮孩子们的前行之路,一个都不能少。

从藏区到四川,从东北到贵州,从男书记到女书记,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正是因为这些基层干部对贫困的刻骨铭心,才会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时代要义。

剧情简介影片真实记录全国各地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搞产业、兴教育、抗台风、保丰收等事迹,讲述他们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生动经历,展现许多年轻的共产党员在脱贫一线奉献青春,甚至牺牲的感人故事,谱写中国新时代党的赞歌。

正文由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精彩时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荣誉出品的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让人破防泪目!

每一组人物故事的黑白和彩色的先后影像,不仅区隔出今昔的对比,也增加了镜头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让人看着看着,泪流满面。

这是我国推出的首部新闻纪录电影,相比故事片、文艺片、艺术片、纪录片而言,更具真情实感,它将新闻采访素材进行重新解构,开创我国新闻报道和电影大银幕融合跨界合作的先河。

全片依托新华社从2019年开始的3年“第一书记”系列报道新闻素材为载体,摄制组走遍全国贫困乡镇,通过电影化剪辑,用分段集锦式叙事手法跟拍那些“第一书记”工作劳累的身影,真实记录他们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电影第一章西藏篇,讲述的正是西藏定日县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书记,带领当地村民养羊脱贫的故事。

从他的口头自述中,可以深切感受到身上的责任和重担:“宗措村基本上没有什么产业,除了自家那口粮。

在大城市一顿饭几百,他们要好几年才能赚到。

”旺青罗布告别繁华的都市,来到平均海拔高达4400米的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宗措村任第一书记。

他面对重重困难,硬是凭着强烈的党员使命意识、过硬的素质本领和火热的工作热情,破解严酷险峻的自然条件和村民的贫困问题。

原本256户村民并不信任旺青罗布成立合作社脱贫的意图,他使出浑身解数找到当地很有威望的索朗村支书,才克服了那些困难。

这里的贫穷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他放眼宗措村没有可以养活村民的产业,唯有养殖羊群成立合作社才是出路。

于是,他带领村民兴办养殖合作社,夜里用牧羊犬驱赶狼群,带领女人们做搅拌,男人们做体力劳动,最终将羊圈建成,仅用2年时间就把偏远村庄的脱贫攻坚号角吹响。

旺青罗布通过朋友圈做成了合作社成立以来的最大生意,第一次分红时,村民们拿到那些红通通的百元大钞都很开心,黝黑的脸庞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该片对旺青罗布这位第一书记的刻画,故事和人设因真实性让人深深共鸣,他用实际行动,给宗措村和村民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使得人们像村名所寓意的那样幸福,向着高原的太阳生活。

看完该片,观众也能深刻认知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

第二章四川篇,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博作村的第一书记胡小明和罗洪,两人选择到这个最艰苦的地方驻村,尽自己最大努力发展当地教育。

电影中除了胡小明的自述:“闭上眼睛全是孩子们,这里太苦了”。

还有一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胡小明教孩子们布电线安装电灯;胡小明和“逃学威龙F4”斗智斗勇不让他们辍学;胡小明和孩子的父母沟通,如果没上学以后孩子发工资都不会签字;胡小明关照一户家中的四个孤儿……在这些平凡的小事里,观众可以体会到人生改变的希望。

乡村的美丽不仅在于生态美丽,也在于“点一盏灯照亮前行之路”的文化魅力。

胡小明和罗洪给村里的幼儿园孩子拿好多筐鸡蛋补充营养。

为孩子们煮蛋时,胡小明如是说:“学习成绩好是最好的。

”孩子们剥开蛋壳,天真无邪地笑了。

其中一个孩子笑着说:“只要我好好学习,以后就可以天天吃鸡蛋。

”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不仅在于照亮下一代前进之路,更能找到问题所在。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路上,两位第一书记用文化照亮孩子,小手牵大手,对父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将来,孩子们成人成才将文化带回乡村,将释放乡村振兴中文化传承的重大价值。

这部新闻纪录电影的力量,围绕诸如贵州扶贫安置点的易地扶贫攻坚事件,展现乡村的先进与落后、贫穷与富裕、传统与现代等多种矛盾,既构筑起乡村振兴波澜起伏的壮美画卷,也勾勒出发展理念不断更新的艰难过程。

表面看,该片刻画的是有如贵州坡头村第一书记刘恭利,带领村民从“爬完这座山到另外一座山”的艰苦生活,到出门有电梯的安置房高楼大厦,她让村民们过上幸福生活。

实际上,电影抒写的是伟大的人在伟大的时代展现伟大的工作。

大时代,大使命,小人物,小故事。

刘恭利在自述中提到,从最开始“老爷子用拐杖打我们,说我们骗他们……”到后来“走走走,去我的新房子看一下……”一点一滴的变化中,刘恭利走的是群众路线,选择的是人民立场。

这些第一书记忠于理想、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勇挑重担,离不开政府也离不开广大村民的支持,这是领路人引领作用和组织振兴保障作用的集中体现。

乡村振兴,需要千千万万个甘于奉献的基层党组织、需要千千万万个像刘恭利一样优秀的乡村第一书记。

8年,近1亿人脱贫,离不开300多万名第一书记等干部的血汗支撑。

看完电影,很多观众大受震撼,那些生动真实的乡村画卷跃然荧幕烙在脑海。

从藏区到四川,从东北到贵州,从男书记到女书记,旺青罗布、胡小明、罗洪、王路、刘恭利……那么多年轻的共产党员,为了能让中国偏远地区的村民过得好有书读,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乡村振兴,正是因为他们对贫困的刻骨铭心,才会深刻理解对变化的渴望、理解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和重要意义。

(影评原创,未经作者允许,私自将文章用于商业用途,一经发现一切法律后果自负。

《我们是第一书记》短评

拍摄理念要更新,还停留在很古板的新闻宣传上:一个伟光正的宣传主题+两三个苦情的煽情点+一段烘托气氛的音乐。我相信这里面每一个故事单拎出来都值得拍一部电影,但为什么做成纪录片却如此失败呢?为主角们的精神多一星。

6分钟前
  • 独眼巨人
  • 还行

好样的!

11分钟前
  • 推荐

当然会有很多人觉得只是挂在嘴上的虚假口号,觉得是宣传工具。毕竟经历不同,毕竟相隔甚远,毕竟参差差异真实存在。但有一些人真的信仰坚定地用生命和全部的责任与热情在践行这些“任务”和“口号”。这些成果不应该被轻飘带过,所有的付出值得纪念和敬意。

16分钟前
  • Angele
  • 推荐

想先说说这部电影的出品人兼制片人,张苗苗总,圈内大佬,曾经在北文操盘过《战狼2》和《流浪地球》,还有像《你好,李焕英》《我不是药神》,再早之前还是索尼的中国区高级总监引进发行了007系列,《功夫》等,可以说是站在行业顶端的狩猎者。如今北文没落,拉着团队出来成立精彩影业单干,上来推出的这部主旋律电影实在让我有些大跌眼镜,所谓新闻纪录片,也太新闻了,而且背景音乐也太满太吵了,好好的故事完全无法共情,找的导演也是一个广告导演,完全没有电影长片的经验,整个呈现简直可以用灾难形容,映后交流也是一副比较装逼的样子,不讨喜。不过最近苗总的另外一部则异常火爆,《雄狮少年》简直要截胡《误杀2》的感觉,和这部电影比起来,真的是一个天一个地。很好奇苗总这样携顶级制片宣发资源的人离开大公司后会有怎样的后续表现。

18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较差

贵州的那位女书记,让我想起来以前有人说一些人她生来就不仅仅是属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她是属于为大家去奉献的存在。她想带着村民走出去,要搬迁到别的地方,自己一个人搬家都很难何况让村民离开世代居住的地方。这个过程就是她必须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去工作。看到她想女儿但也还是坚持工作的样子,太好哭了,这才是我们女性学习的楷模啊。向她致敬,向她学习。

23分钟前
  • 左进西
  • 还行

不想谈片子质量如何,只想问问你们看到影片结尾那一张张照片和一个个名字被圈在方框里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24分钟前
  • 易无安
  • 力荐

#2021.132#CBD万达#北京#本来有机会做一名基层干部为家乡做贡献,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期许来到了北京为资本家干活儿,不知道自己的意义在哪里,尤其看完这部电影后真他妈看不上自个儿,原来有这么多干部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啊!不止有黄文秀……

29分钟前
  • Jayong
  • 推荐

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

30分钟前
  • 金锁。
  • 很差

其实片子取材内容没有那么突出主题,就好像把一篇信息稿拍出来而已。

33分钟前
  • 又来西厢房
  • 推荐

正在做相关课题 偶然发现机上居然有该影片 很是欣喜

38分钟前
  • Momo
  • 还行

为基层工作者的精神与奉献所感动,怀有深深敬意。但是这个片子呈现效果很难称之为电影,甚至不能算是严谨的纪录片,只能是一个宣传片。其中一点,村里建起了幼儿园,然后很快就出了五个大学生,不知两者间有啥联系……当看到大量黑白画面,人脸特写快放的时候,更觉得是一种“城里人”视角对乡亲们的刻板凝视,比某阴间滤镜媒体还阴间……这个时长,其实讲好一位干部的故事就可以了。

43分钟前
  • 砹韧
  • 还行

跟前天看的那个《我的父亲焦裕禄》比起来的话,同样是主旋律,同样是感人片,但这个片子的情感深度稍微弱了

45分钟前
  • 豁然开郎
  • 还行

象中的西藏是那种家家都有牦牛,然后住在暖和的房子里面的。但是看完西藏篇,书记为了大家的小羊西藏啊多冷穿着棉袄,守了一夜,怕小羊熬不住也怕狼了。这些看起来有点原始的画面,就像西藏给我的感觉一样,强烈而纯粹的美好。如村名的意思:向着太阳生活,有这样为他们而来为他们付出的书记,太阳的温暖会照耀在每个人身上吧。

47分钟前
  • 西南毛利小五郎
  • 推荐

内容有点少,特色产业,通水电路

49分钟前
  • 路人
  • 还行

看到最后好多第一书记因为脱贫攻坚付出生命那里绷不住了

51分钟前
  • 劳拉西泮
  • 还行

从一部电影上来说,不太行

56分钟前
  • 走到最边际
  • 较差

不谈主观的,只说这种靠采访、摆拍构成的片子,客观上完全暴露了素材少、速成,拍摄团队但凡在一个地方扎根个一两年,也不至于拍出这种东西

57分钟前
  • Ashen
  • 很差

拍得有些浅,有些淡。不过要是就照着这个深度,但提高频率,把各种在新闻上报道的优秀事迹,全都搬到电影院里,那这个模式是非常好的,非常真实。

59分钟前
  • null
  • 推荐

很好的主旋律片是可以拍好的吧

1小时前
  • 淡笑忘年
  • 推荐

某些摇旗呐喊的评论比电影还可怕 根据我国法律法规 独立思考 实事求是是被允许的

1小时前
  • star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