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不闭上眼睛,把自己当做导演,换位思考下!
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跟理解!
德仔最后是出车祸死了。
第一个镜头,德仔躺在地上喘粗气,到后来的第二个镜头,也就是影片最后结尾的那个,德仔同样是躺在地上喘粗气,影片戛然而止,两个镜头的前后联系告诉了我们德仔已经死了。
加之以下几点可以更加肯定这种推定。
一,同样是带着头盔。
这可是很有意思的细节,不得不细说。
我想问问看过《心魔》的朋友,你们怎么来看,德仔在出车祸受那么大伤后,还要拿着头盔离开,不累吗?
在德仔拿着头盔招出租车的长镜头里面,你会不会若有若无的注释那个头盔?
回到开始,也就是德仔躺在地上,你会很自然的注意德仔是戴着头盔的。
这就是一种强制心理暗示。
懂魔法的朋友会知道,魔法师在让你选一张牌时,比如说红桃A,方片5,梅花10,他想让你选红桃A的几率增大,他通常的做法就是强制心理暗示,他在逐一报出这3张牌时,会特别加重红桃A的声音,和延长读A的时间。
反之,降低读其他俩张牌的声音和减少读的时间。
这样做,没有进行过心理方面训练的人,通常选A的几率高达65%。
头盔就是起到了同样的效果。
借助于头盔吸引目光的做法,就会让你不知不觉的将前后俩个德仔同样躺在地上的镜头联系到一起。
二,同样能清晰的听到德仔在喘粗气。
三,同样是夜晚,都看到月亮。
基于这几点,我们有理由认为德仔是在车祸中死了,之后出现的德仔属于德仔死前的意识飘散。
既然德仔死了,那么警察在审英红中说,刘太太,我想跟你(英红)说你儿子刚给我们打过电话来,怎么解释?
别急,别急,听我娓娓道来。
我喜欢例举推理,因为这样才能有理有据,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所以千万别嫌我烦啊!
^_^小警员走过来说,李探警有重要电话找你。
注意用词,点名道姓说李探警察,然后说,找(你),德仔在那种情况下(德仔杀了人,既然没有被抓到,肯定是躲着警方,当然这是说他还活着的话)会知道是谁在审他母亲?
而且还是警方正在审他母亲的时候打来?
为什么小警员不说,案件犯罪嫌疑人打电话来了?
德仔要是打电话给警方,一定是会告知自己身份的。
这就不难理解,这个电话根本不是德仔打的。
那李探长为什么对刘太太那么说?
我们只能认为这是李探长的一种审讯手法和见机起意。
不相关的电话给了他灵感,从李探长和另一个老警员的对话中我们能知道,德仔至今杳无音讯,于是他就假借德仔给警方打电话讹刘太太,想从中得到有价值的消息。
还是回到李探长和老警员的对话,我们也能知道,刘太太‘交代’的事情跟他们已经知道的消息相差无几,所以他们急需知道另外一些有价值的消息,这才有了这么一出。
那你说李探长是见机起意,你说是就是啊,就因为你是wee啊。
来,我们看台词:李探长:你有没有给他(德仔)什么压力?
尤其是在那女孩子方面?
照你儿子所说的,如果那件事摆不拢的话,就尽量想方法摆脱,或是解决,是不是这样?
那女孩子的死是不是跟你有直接的关系?
刘太太,你儿子给我们打电话的时候,是哭着说的,所以我们很肯定你儿子和这件命案有关!
所以,请你告诉我们,你儿子现在在哪里?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李探长已经审过王友杰和陈昆明,以及了解过死者家属方面的信息。
那他就起码已经知道了这些事情:一,案件跟德仔有关,而且是德仔杀了盈。
二,盈父母告德仔XX。
三,刘太太已经给过盈父母一笔钱,盈父母答应取消控诉,却出尔反尔。
能明白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李探长的话了。
一,他说我们肯定你儿子和这件案子有关是因为他根本就知道德仔杀了人。
二他说的‘那件事’就是指盈父母告德仔XX,以及刘太太已经给过盈父母一笔钱,盈父母答应取消控诉,却出尔反尔的事情。
三,他说那女孩子的死是不是跟你有直接的关系,是想给英红造成心理压力,让英红急于摆脱干系,而交代德仔的下落。
他们找不到德仔,必然会考虑英红藏匿德仔的可能性。
从这些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李探长的目的,也就是他最后的一句话而已:所以,请你告诉我们,你儿子现在在哪里?
利用审讯手段以及捏造电话也只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已。
英红教唆德仔杀盈?
无稽之谈!
有段画面是三个警员在湖边的在对话。
其中一句是,我看这不是预谋杀人。
而且我们也能知道,德仔叫盈出来也就是想让盈帮忙而已。
杀人纯属意外了!
从车上下来的是英红?
这就是朋友们瞎琢磨出来的了!
德仔上车打车灯只不过是想赶走那对男女而已,不想让他们撞破他们杀人。
很多人纠结于德仔的电话,到底是真打还是假打。
不论从推论和艺术角度,我都是希望德仔是死了!
对于一个能让自己依赖到软弱无助的母亲,不管母亲的做法是对还是错,我都舍不得去怀疑德仔对与英红没有爱,以及一丝一点真正程度上的自私与恨!
在翻看《心魔》这部电影的相关资讯时,不难发现它所获的奖项基本都是演员个人的荣誉,尤其是惠英红借由此片包揽了多项最佳女主角的称号。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这并非是一部靠情节取胜的影片。
导演何宇恒虽是马来西亚新晋独立电影导演,但是查过履历表之后,可以看出事实上他一直混迹在香港娱乐圈之内,因此这部影片也具有相当一部分的港味。
横式翻看香港青春片,事实上是与台湾以及大陆不尽相同的一种风格,最好能证明的一部是两岸三地各自拍摄同剧本但不同执导的《九降风》。
在香港版本的“九降风”之《烈日当空》,所演绎的更是趋向于悲痛式的成长,是凝结在血与泪之中的绞疼。
同样,这部《心魔》之中,也暗含了这样一份情节,虽然故事的前半段用一种较为光鲜的方式表现主人公的“爱情”,但无法避免的是故事在层层递进之中开始暗淡色调,并到影片的末尾段达到故事的高潮,并以死亡和鲜血做终,也是用这样的一种极富港式腔调的风格来证明青春成长的残酷性。
这样青春成长的残酷性,同样可以再陈果的《香港制造》中得到相当好的印证。
在影片中,惠英红的表演确实可圈可点,当年以打女形象出道的她如今不如老年后开始转型文艺路线,确实是对演技的一次重点考验。
当年与其同一批的萧芳芳、郑佩佩等人都已经在文艺片上获得了肯定,此次惠英红以文艺片拿下演技奖,也证明了她老骥伏枥的雄心。
电影本身在展现了青春成长主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母题则是母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与更多港片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的节奏更慢,而且是全面的慢,这种过度的细嚼慢咽虽然是导演本身固有风格,但是这也绝对不是走大众路线的文艺片,观众甚至可以再每一个镜头的恍惚转移中小憩一会儿。
导演将矛盾的冲突点汇集到亲情与爱情的两端,这样的交叉也有了“魔”的产生,“魔”是为了占有和保护,“魔”也是爱的过激。
某晚,因为惠英红这个打女明星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于是我看了她所凭获奖的《心魔》。
主要内容就是少年杀人事件吧。
看完后,我有一个很大的迷惑,就是我以后的女儿到底允许不允许早恋。
和一个错觉:杀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当少年男德与少女盈因被盈母发现避孕药分手后,整个故事就开始转换了。
包括主题,前部母子相处尽管有点不协调也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德继续边依赖母亲边慢慢脱离母亲。
盈继续在冷漠压抑的家庭里生活。
当盈母在先勒索钱后再继续控告德后,故事达到高潮。
德母在这里失去了自己的位置,一直是德的一片天空的她。
剪发都是她帮儿子,更不用说睡在附近的德。
然后是一直都表现得很被占有的女友盈的背叛,朋友的取笑,这个时候的德的世界在慢慢崩溃。
他依然抱有一丝的幻想,以为盈会回头,可是,盈没有。
于是,德杀了她。
我觉得这个时候的德是失去理智的了。
心魔在这里出现了吧。
可以看到德是一步一步,在沦陷在自己的心魔的。
他的世界崩溃了,所以他杀人后回家打母亲,我觉得是很点睛的一笔。
这时他,本来已经不能自己负责(好友取笑他要自己负责时,他是过去打好友的),他这时对母亲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母亲的天空在他面前已经彻底消失了。
我看完后,很担心我以后的女儿如果早恋而和那个男生分手要怎么办呢?
万一一不小心就被,这个年龄层的男生,一个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力不强,冲动的男生杀了怎么办?
又或者就这样毁了一个男生,如何担当得起吖?
可是,这时女儿又和我说,当时的她就认定对方是永远了。
作为母亲,我怎么去回答。
当双方都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早恋算什么。
可能犯下的错误是一辈子,无法弥补的。
然后,这个时候,来看回,惠英红扮演的母亲,一手包办儿子人生的母亲。
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教育。
这个牵扯到单亲家庭的教育了。
迟点再讨论。
这个是德的行为的主要承担负责人吗?
我想到之前的新闻,上海交大女研究生杨元元在浴室自杀。
她母亲在她读研究生时还陪在身边,她也是单亲家庭,她的很多事情如大学专业也是被母亲所主导的。
最后,她因为母亲而自杀了,留下遗书“我以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可见,她的世界也是崩溃了。
两个人都是以为自己无能为力了,而选择了杀戮。
我觉得是扭曲的人格,和教育导致的。
如果他们在杀戮的念头产生时,还有另一把声音,是不是他们的世界就会有另一个转折点。
这是,很不正常的。
很多人都会有过杀戮的念头,只是真正实践的人不多。
所以,会因为早恋而分手杀死我女儿的人不多。
可是,在电影下,你就会跟着少年德的念头一样,以为杀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因为德自己也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和价值。
正如他没有去想过,和一个未满16岁的女生发生性关系是可以被强奸的,也没有主动给予避孕药。
也不懂得男女人之间的关系。
当然,也和社会慢慢出现的变态杀人事件一样,因为越来越多的出现,我更担心这会变成是正常的事情。
大家会麻木。
所以,我觉得家庭教育也是学校的教育,在对于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和抗打击能力,独立能力是很必要的。
而且我也赞成,一个孩子要本来心就有很多爱和善良才会善待他人。
这就需要孩子感受到的是爱而不是有条件的好和占有。
我记得武志红说过,一个人都不懂得爱,怎么去爱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心银行。
这也是家庭必须给予的。
针对里面的母亲。
我觉得可以引用 爱的艺术里对母爱的阐述来说。
母爱与父爱最佳赔档是:母亲不去阻碍孩子的个性发展,不鼓励孩子纤弱无能,母亲应该对他的独立生活抱有信心,不要把自己的焦虑不安的情绪传染给孩子。
她应该希望孩子终有一天能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对孩子提出一定的原则期望值,并以此督促孩子在品质上向上进取;父爱应该是宽容和耐心兼而有之的,而不是咄咄逼人跟独裁者似的;应该使成长中的孩子逐渐地对自己的创造能力和抗逆能力树立起自信心,直至最后,孩子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使其脱离母亲的襁褓葛父亲的威严。
惠英红扮演的母亲之所以拿奖也是因为刻画这样的一个母亲,她的苦她的情是用神来传递的。
整部电影看来,是有点压抑和混乱的。
因为导演想试图拍出一部有矛盾,多重意义的电影,可是却连接不起来。
他试图表现。
单亲家庭,社会早恋女生,校园暴力事件。
就是勉强一般,在这类型片中,处于起步阶段。
早先看到[心魔]的故事梗概,以为会像郭天王的[父子]一样,着力表现主人公居住环境之恶浊。
关注一桩谋杀案,以社会原因为进路,继之追根溯源,实乃万用良药。
“新村”之类希望渺茫的社区,发生些耸人听闻的案件,好歹算得“顺理成章”。
不过[心魔]最终没有走这个捷径。
相反,导演在有意识地淡化社会背景,自己的电影“应该是普世的,而非仅局限马来西亚,很小架子气的东西”。
这个个案的背后是原子化个体的封闭和人的软弱。
不论生在高级或者低级的社区,每个人都有大大小小的缺点,平常还可以浑浑噩噩地掩盖,一俟机缘巧合,产生交集,后果便不可收拾。
若说故事结构,[心魔]倒与尔冬升导演的[早熟]有些相近。
都是因爱生恨,无疑[心魔]的后果要惨烈的多。
惠英红女士重温金像奖影后的光荣,大概是结尾时的神经质表现区分了中庸与精彩。
母子间的暧昧关系,未必会有什么大不了的破坏性,母子关系的分崩离析也没有必然性。
母亲最后诡异的“魔障”状态,应和了中文片名“心魔”。
加之对杀人实况的表现,剥光衣服以防索命的迷信,德仔在穆斯林祷告声中死去和无解的自首电话,再有(如果不是幻觉的话)突然切入的死者面孔,影片后半段笼罩在急转直下的恐怖当中。
好在正常生活的部分已经足够压抑,不至于让影片像芦苇一样一折两段。
德仔混蛋得令人发指,但是母亲无原则地庇护他。
(如导演云)到最后,他对母亲却是可以推卸责任的。
这是无奈,又是讽刺。
另一方面,盈敏感、懦弱又叛逆,需要面对冷漠的父母。
两个年轻人的感情不大“正确”,可是能给他们带来短暂的安慰,这种轻松带来了不多的浪漫场景。
对人性幽暗处的注视,可以看到这位“亚洲新星导”的追求。
说各色也好,没说挑战自我也好,总归是不甘于平庸。
何宇恒导演参与“亚洲新星导”计划的[太阳雨],是一部关于残酷青春的影片,咱家下载了都快四年,最近一定借[心魔]之力观赏之。
已故的大马名导演雅诗敏在[太阳雨]里有过客串演出。
有趣的是,在[心魔]与雅诗敏执导的[单眼皮]两部影片里,最后男主角都离开人世,原因都是骑电单车出车祸。
在拍摄特辑里,何宇恒提到了侯孝贤导演对他的鼓励。
如同很多报道所说,影片的故事愿意来自于台湾的真实案件。
当他敏感地觉察到这件事的价值时,朋友们都认为这种电影拍出来没有人会愿意看。
最终还是侯孝贤导演的偶然鼓励,使他把自己的构想认真地拍出来。
如果再加上韩国投资、香港演员的因素,他的成就更可以被视为全球化时代的青年导演的一个标本了。
http://www.mtime.com/my/underground1984/blog/4404754/
第一次的评价:感觉剧情有的部分没有看懂,但是红姐演的太好了!
(2023.1.6)修正:(2023.1.25)今天又看了《心魔》,是我第三次看这部电影,第一次全部都看完了,我确实不明白,而且我非常不喜欢里面的那个女孩,我很不喜欢她在家长面前不说实话,之后很小的年纪就做那些我无法理解的事情。
德仔呢,就是很懦弱,“我不要坐牢”总是萦绕耳畔,他没有责任感,而且已经成年的他,对于一个小女孩儿都说服不了。
德仔阿妈,失败的婚姻、不富裕的生活、没出息的儿子等等等等,都被她摊上了,她好像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母爱过度呵护她的仔。
女孩的父母,也是非常冷血,对于自己的女儿根本就不了解,在教育上存在极大的问题,钱是不能解决一切的,女儿最后的结局,也有他们很大的责任……当看完这些人这些事,好像对于结局也并不是多重要了,因为电影的基调就是悲哀的,德仔阿妈“你们骗我”,真的是骗吗,还是为了掩饰自己身为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过度关爱和自己内心的心魔……最大的感想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心魔,当它无限放大后,当它不断的被我们的思想包围时,心魔就会如火山一般爆发出来,所有的东西都一发不可收拾。
又联想到《血观音》的片尾終……但心魔永在
今天又在pps上看了部艰难晦涩的片子。
就是心魔。
其实这个在09年获大奖的时候就打算看了,但是当时听说就是一部很闷的片子,所以pass了。
今天无意看到了。
看完后果然很无趣,但是看了影评然后来回对照过后才发现这又是一部精彩藏于结局的电影。
虽然不及记忆碎片,禁闭岛之类的片子,但是当知道真正的故事和结局后才真的发现该片能在众多商业港产片中获得09金马奖,亚洲电影大奖是名副其实的。
而在pps上说此片垃圾完全不配获奖的估计是没看明白。
按照官方的内容大概是如下: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23岁的青年德仔(徐天佑 饰)与酗酒的母亲(惠英红 饰)相依为命。
除了帮衬母亲的小杂货铺,德仔平日里无所事事,与附近高中15岁的少女盈(黄明慧 饰)谈起了恋爱,并发生了性关系。
德仔与盈之间的情事被盈的父母发现,对方大发雷霆,向德仔的母亲索要一笔巨款,并威胁说要对德仔提出诉讼。
软弱的德仔惊慌失措,心急的母亲找到离婚的德仔父亲借钱,却依然无法使盈的父母放弃诉讼。
情急之下,德仔与两名朋友约了盈和其好友到郊外谈判,却没想到言语不合出手杀人。
已经一无所有的母亲,究竟该如何面对儿子闯下的这无法收场的惨剧呢?
当看完整片过后你会发现,嘿 还真的就讲的这么个故事:男女主角发生关系后,女方家长知道了像男方单亲妈妈要挟要控告,男主角在和女主角私下沟通不遂下误杀了女主角,最后成为一桩命案最后驾机车出事故死亡,留下单亲母亲在警局痛恨不已是溺爱害了孩子。
然后当仔细回味后你会发现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真相往往更加黑暗却更加耐人寻味,如果单单就是以上剧情那么该片可以说是只能称的上是个说教片而已,那么心魔在哪里?
心魔就是真正的真相。
关键的来了,下面贴上我自己整理的一个结尾的片段,这个片段基本上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心魔。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片子或者看过的可以讨论下。
真正的答案明天再公布吧。
真相!!
前面到是没什么,德仔与盈之间的情事被盈的父母发现,盈的父母叫他们去他家告诉他们盈的父母要控告德仔,而后德仔的母亲总觉得叫他们去没理由只是说要控告德仔,她以为对方肯定是为了勒索他们一笔钱(所以一直没有提多少钱,而后德仔问她盈的父母是不是答应了给钱就不会告他,她却没有正面回答)!
接着就表现出了德仔的懦弱,告诉她妈说他不要坐牢!
然后她在到处借钱无门的情况下找到了她的前夫,前夫居然想用借钱救彼此孩子这件事和她发生关系,她感到了无助和绝望!
于是她就精心策划了接下来发生的所有事情:她假装给德仔说那些钱已经存进了盈父母的帐户,应该不会有事了。
但接着她又告诉德仔盈的父母还是要继续告德仔。
(他就是抓住了儿子的心理,从突然觉得没事了以后接着又跌到了谷地,软弱的儿子肯定受不了这种打击,肯定是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做出非常极端的事情)于是德仔找到了盈,盈的冷漠跟不妥协严重的刺激了软弱的德仔!
(可能全部的事情盈都知道,知道她的母亲根本就没给钱,所以才会突然的这样对他)于是德仔就狠心杀死了盈!
盈在死前把事情告诉了德仔,所以他才回去和他母亲打了一架,于是开着被他母亲动做手脚的车出去,结果在下坡的时候发生了事故!
(就算德仔没杀死盈,只要德仔死了就可以让她从痛苦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不再有什么烦恼)(可能德仔就死在这次事故当中,然后她把尸体处理了;也有可能是德仔并没有死在这次事故中,但还是被狠心的母亲杀害了!
反正她把尸体处理得非常好)所以后面警方到处都抓捕不到德仔,最后警方想引诱她说出儿子的下落,她才会痛苦的笑着说:你们骗我,我儿子是不会打电话给你们的!
(因为她知道死人是不可能打电话的)
http://axinlove.com/2010/04/at-the-end-of-daybreak/《心魔[At the End of Daybreak]》无力的单身母亲by @xinl.ve 100425穿过黑暗的过道,水烧开的嗤嗤叫声不停,陷入铁笼陷阱的老鼠吱吱尖叫,穿女士拖鞋的德仔先凑近炉火点着了香烟,然后才是关掉燃气,不再让开水壶发出尖锐的声响,让人心烦。
关在铁笼子的老鼠,被烧开的水烫死,实施的人是德仔——特写的镜头为后来的惨剧发生做了准备。
用老鼠的境况作为电影的引子,可以参考《窃听风云[Overheard]》。
在《心魔[At the End of Daybreak]》中饰演母亲的惠英红,凭借本片中的表演,赢得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女配角和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
女主?
女配?
同一部电影,同一个角色,不同的认定,比较滑稽的结论。
单纯戏份而言,惠英红的母亲角色够不上女主角的戏份。
论单身母亲的表演,《天水围的日与夜[The Way We Are]》里的贵姐,才是实至名归的最佳电影里的最佳女主角,惠英红的单身母亲太过无力。
改变母子相依的窘迫生活也好,避免儿子德仔遭遇牢狱之灾也罢(防止后来惨剧的发生),电影中的母亲角色太多沉沦和自我放逐。
酒精可以麻痹身体,但不能摆脱儿子对自己新婚姻的干涉,生活是一天熬过一天。
混日子的态度,连带着不放23岁的儿子出去,收获的却是儿子与未成年少女发生性行为的违法之举,太可悲的母亲。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情节的走向不需违背事实,但母亲的绝望、颓丧或者奋起可以更激烈一些,加入更多的情绪和力量,不要让剧中人知道女方父母坚持要告之后把头埋进双腿之间,做一个无法改变生活的鸵鸟,也不要发了狂的儿子回来后与自己厮打一场后像个没事人一样继续整理衣物。
坚强的母亲可以获奖,绝望的母亲也能获奖,无力的母亲获奖用不着大惊小怪。
单身母亲无力的问题根子在电影本身。
《心魔》就似一个白描,把真实事件表演了一遍,所谓底层人物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镜头如实记录。
但之所以会让普通人生活变得困顿,少年过早成熟,人心变得难以琢磨(女孩的母亲收到钱后还坚持要告的动机)的成因给出丝缕分析,电影缺乏了深度导致影片的中演员浮在角色之上。
徐天佑是一个单薄少年,不是最后冲动杀人,并且为尸体“鸡动”的德仔。
黄明慧的女孩要好一点,毕竟她的年龄和片中十多岁的女孩接近,对性无所谓,对人毫无心机。
整个事件记录下来,电影非常散,情节之中找不到一个集中的情绪出口,也就不明白电影要“说”些什么了。
At.the.End.of.Daybreak.2009.DVDRip.XviD-GAYGAY
《心魔》,因为惠英红在金马奖和金像奖的双料封后而被人熟知,而这部电影其实并不好看。
节奏缓慢,视角游离,影像迷离,配以王菲的歌曲《暗涌》,在平静压抑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亲情和死亡的故事。
电影取材于真实案例,有点像前几年的《早熟》,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德仔与中学生盈初尝禁果,要被盈的父母告上法庭,最终酿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故事并不复杂,关注的是叛逆的成长和纠结的责任,青春期的爱与性只是表象,影片更希望通过这两个青年及他们的家庭,洞察造成悲剧事件的深层原因。
影片的前半部讲述德仔和盈的交往,舒缓而无趣。
从盈的母亲发现避孕药开始,影片进程就像影片中事件发展一样,开始失控,直至完全失控。
养孩子就像养小鸟一样,抓得太紧了,会捏死;放得太松了,则会飞走。
两个家庭的孩子与父母之间都表面融洽,内心遥远。
乖巧的盈把偷内衣、与德仔交往作为反抗爸爸妈妈的方式,德仔和母亲的关系则更加复杂。
由于父亲缺失造成的严重而难以自控的恋母情结,他既希望摆脱母亲名为关爱实为支配的束缚真正独立,又害怕责任,渴望母亲呵护。
他既可以照顾酒醉的母亲,又只能指望母亲筹钱,两个人就是如此拧巴地生活在一起。
身体上的成熟无法掩饰其心理上的依赖,行为的叛逆解决不了性格的软弱,本该成人的德仔并“没有断奶”,偶尔流露出的暴力倾向成为其释放途径,所以悲剧发生是早晚的事情。
有一幕让我触目惊心,在事件失控后,德仔不顾一切与母亲厮打,两个人以相互伤害来表达内心既渴望摆脱又相互依赖的关系。
片名《心魔》的缘故,恐怕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马来西亚本土导演何宇恒延续了自身对底层小人物的一贯关注,可惜此次虽然野心很多,却弄巧成拙。
整部剧想要表现的内容过于丰富,既有青少年早恋,又有校园隐性暴力,还有家庭教育问题。
的确,任何一个悲剧事件都是方方面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这些内容总有个取舍和安排的技巧,而不是无序地堆积在一起。
由于缺失清晰的叙述视角,以至于影片情节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尤其是前后两部分基本上是脱节的。
而时不时冒出的文艺腔调,更使得整部戏的节奏缓慢、拖沓,一个简单的故事也变得枯燥难懂起来。
几位主演的表现还算精彩,算是支撑了这个缺少故事性的电影,其中尤以惠英红的表演最为老练和纯熟(不过最佳女配角更合适,戏份实在不足)。
这个压抑的母亲,靠最后那段近乎静止,仅仅通过面部表情展示内心情绪变化的表演,提升了整部影片,让我想起了韩国电影《母亲》中金惠子的舞蹈。
越看似平静的方式,越蕴含无以言表的力量和魅力。
焦点似乎太多了,导演却想一篮子打齐。
这方面的题材,我觉得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法超过《香港制造》和《香港有个荷里活》。
导演的功力差强人意。
1惠红英凭借《心魔》里单亲母亲角色获得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
不过这不是她第一次获得金像奖最佳女主角,1982年她凭借《长辈》已经获奖。
不过后来的惠红英曾经走过一段打女的生涯。
我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她在《神经侠侣》里饰演颠痢症王成(吴镇宇饰)的姐姐,朴素犹如邻人,演技来自于生活。
2《心魔》整个节奏非常台湾电影化,虽然是在马来西亚拍摄,大部分演员来自于大马。
但电影舒缓的情调和慢节奏的叙事风格,乃至音乐里慵懒的颓废,天空明灭的街景,一如台湾电影。
第一,惠红英凭借本片的挑战性的演出,一人包揽两项大奖激起我的兴趣;第二,介绍里说电影里母子二人对彼此都有强烈的占有欲望;第三,单亲家庭演绎出的社会悲剧。
如上,是吸引我的原因。
惠红英在电影里的剧情安排并不多,对话了了,不多的情节安排里,惠红英凭借准备的把握和细腻的表演把一个单亲母亲复杂的情感世界演绎较为到位。
偶尔间歇性的歇斯底里,偶尔酩酊大醉的不省人事,偶尔生活艰苦的忧郁,偶尔为儿子担心的眉头紧皱。
典型的小众电影,本片适合空暇时,一人独看
要是没那两女人,基本就没可看性,非喜剧类骑摩托者必死
台湾的真实事件大马的导演香港演员,剧中各种语言交织就像导演所说想打破格局。很多人讲溺爱其实这就是畸形的爱受控制的爱惠红英演的很好
糊里糊涂的
怎么会是这样的一部戏啊。。。啊啊啊啊。
给演员分
惠英红的戏没那么多嘛~惠英红太美了,好像中年版张柏芝,演邋遢的母亲难以使人信服,不过最后一场演的很好呀~徐天佑演的很好,黄明慧都不错。作为第四部作品,何宇恒做的很好!影像表达了年轻人的忧伤、迷离、恐惧和凶恶的心魔,以及家庭背景的影响。
@2010-09-22 14:33:28
真难看!
打架打的好外加苦情妈妈,就可以拿金马影后啦
看得胸闷!魔自无原则无立场的溺爱吧!
最佳女主角实至名归。但是这种片子我确实看不懂。
每个人背后拖着长长一pie 屎,别指望他人会因为任何原因给你擦.都先擦自己的屁股.竟然没个好点的男人.或许好男人都是我们的想象.整天打游戏的女爸,整天花女人钱的男爸.还有那三杀人少年.自私和教唆与某人真象.
就奔着惠英红影帝来看的,结果剧情太一般了吧
红姐演的可以,情节有点弱
同类型题材完败。
徐天佑的表演弱到爆,毁了整部电影。就导演来说,何宇恒这次也没拿出最牛逼的本事,即恍如八十年代侯孝贤一般的乡土气
浪费时间
如果多一点宽容,惨案就不会发生了,魔之将生,心何以安?惠英红此片封后,实至名归!
故事主题不错,演员不错,错在哪了呢?
灭绝师太一个人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