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到尾 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人物在我看来都是一个爱意浓浓的人 从他对自己未能救助的母女而带来的心灵创伤 从他毫不犹豫的去帮助几年前离开自己的女友 从当他听到失踪的小姑娘其实是自己女儿的表情。
信仰是一种力量 通过某种行为扭曲这种力量 于是它变得可以让生者死 让光明染上鲜血 让毫无顾及去做这些的信徒有一个支撑他们的道德制高点,这种狂热也是一种爱 当它的境界灼瞎大家双眼。
Williow在看到凯奇被当作祭品点燃时 她脸上并没出现和其他人一样的狂喜 而是有难过 有小挣扎 她对凯奇可能还有着一丝爱或者一丝愧疚 可她从小的信仰如此强大覆盖了她心中摇曳的小火苗 所以她和所有人一起亲手把他推向了死亡。
这种力量抹杀了人们最原始的人性。
当镜头对准凯奇崩溃无力的脸时 我感觉到了他看到死亡直逼眼前又手足无措的毛骨悚然 这让我想起了他另一部电影先知的结局,同样的感受。
他近几年演的这类型的作品是不是也是源于他对人生的感悟 面对不可抗力时 脆弱的个体只能任人宰割。
尼古拉斯凯奇的眼神永远都那么迷人 异教徒可能在某些情节逻辑的设置上不够到位 尼古拉斯凯奇本人也足够吸引了。
影片的总体感觉:如题这种类型的片子没看懂基本就是整个影片魅力减半,毕竟没什么色彩、造型、场面、悬疑等其它标准,凯奇的表演还是那样,没什么突破,也还是比一般演员强很多。
至于其它,应该都是编剧和导演故意安排的,柳条,蜜蜂的寓意,死刑的仪式……我现在比较关心从哪可以找到这部电影的背景资料,原教旨主义?
嘿嘿,我纯属瞎掰的。
《异教徒》:精美绝伦的集体谋杀案 □ 文/火神纪 是不是因为挚爱;所以, 我们显得无所畏惧。
——火神纪。
题记。
翻拍自1973英国经典的cult同名电影。
这部电影除了在向73年版本致意之外,也许,更多的是引起了我对73年那个版本原片的向往。
奈何原版的那部电影所能查到的资料实在有限。
先来看看我能找到的关于该片的一些资料。
《乡村之声》称:《异教徒》凭借其复杂的类型、大胆的主题和曲折的故事成为英国影坛名副其实的Cult经典。
BBC称:这是一部会让你失去知觉并噩梦不断的电影。
据说影片的原始版本被埋在在英格兰的M3高速公路下面,因为影片公司老板不喜欢这部电影,甚至称之为垃圾。
目前在美国和英国能够找到的本片都是不完整版本。
似乎只有这些了。
我在想,什么样的电影会遇到这样的遭遇呢。
这让我想起了前阵子看的那部《香烟烙印》的电影里面所讲到的那部《世界的真正末日》。
在电影里永远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那部电影可以已经被塑造成了最让人遐想以及充满向往的电影了。
当然我并不期待这部电影或者73版的那部同名电影会像那部《世界的真正末日》那样充满魔力,因为我知道,这样的期待并不真实,电影里的电影再让人遐想,毕竟也不存在,否则拍出《香烟烙印》的John Carpenter也不必拍出那部还算不错的《香烟烙印》而放弃了那部传说中具有可怕魔力的《世界的真正末日》。
那样的电影也许只能存在于电影里,疯狂的导演脑子里最疯狂的狂想罢了。
因为不可能存在,因为没有,因为就算有也残缺不全,所以,那样的电影才是真正最让人向往的电影。
而73版的《异教徒》无疑跟《香烟烙印》里的塑造出来的那部《世界的真正末日》很接近。
这也许也是我对那部电影充满期待的原因吧。
这部电影所能引起我的欲望是如此强烈的。
那么,再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
从电影和之前的73版的资料来对比的话,也许不难发现的是,这部电影无疑把很多东西都给弱化了,或者不应该说是弱化,而是商业化了。
看起来能让更多人接受,也不至于那么匪荑所思了。
思想上的接近和视觉上的分化让这部电影更具有市场价值也有更大的票房号召力。
至少在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从来不曾感觉,这部电影能和cult沾上半点边。
尽管导演尼尔·拉布特曾说,这部电影是在向73版的那部电影致敬,可是,这部电影已经完全大众化了。
我看的版本是未分级的版本,也就是导演剪辑的未经审核尽可能保持原貌的版本,可是这种向大众化靠近的味道依旧非常强烈。
如果说,这部电影如果尽可能地忠于73年那个版本的话,那么,也许73版也并不那么吸引我了。
电影商业化的进程总会伤害原来的某些电影,翻拍只是为了致敬,为了让人们记住原来的那部本来应该让更多的人记忆深刻的电影,那么也许这部电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而如果翻拍仅仅只是为了剽窃原来作品的创意和构思,仅仅只是为了商业利益的话,那么,翻拍也许就大可不必了。
翻拍一部经典的电影永远要面对同样的窘境,是对经典作品来一次全新的演绎和诠释呢,还是仅仅只是忠于原作品所有的一切。
也许,每一个翻拍经典的导演总想着加入一些新的看法和思索,可是这样的工作永远只是一场自厢情愿的徒劳。
翻拍的作品给人的口碑,能胜过前作的,几乎寥寥无几。
何况是这样的一部被称为邪典的cult电影。
更疯狂地向cult靠拢,或者冲着商业票房而去而向大众妥协呢。
这部电影无疑选择了后者。
这部电影是这样走向大众的。
去掉了残酷血腥的描写而加入了大量的心理斗争的描绘;而73版里也许更着重描绘的性开放的社会在这部电影里基本上被略去不提;没有太多的血腥和暴力而更多地用气氛的营造来吸引观众,更注重了在气氛上的营造而不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把一个凯尔特人后裔改成了一个离群索居的母系社会缩影,这无疑与凯尔特人的社会构造大相径庭了。
这种种的改造无疑是把观众的视线从视觉上转移到心理争斗和气氛营造上。
而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对于原来的作品里性开放的那些描绘统统去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隐晦的欲望以及对于活人祀祠的渲染。
可是在这部电影里,活人祀祠依旧也只是一个华丽的噱头。
如果只是冲着cult去看这部电影的话,估计会大失所望。
当然,在看到这部电影和73版的资料介绍之前,也许没有人会把这部电影和cult联系起来。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依旧没有让人失望。
这部电影仅有的在视觉上让人不忍直视的仅仅那几组活人祀祠以及之前准备工作所铺张的镜头看起来相对显得残忍,很多也许可以更残酷的视觉都被弱化了。
柳条人的焚烧基本上没有多少篇幅,一个男人绝望地嘶吼以及四窜的火苗,这一切,并不足以配衬起cult的标签。
但是,如果从犯罪学的角度以及在这场谋杀案上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来说,这部电影,却足以被称为是一场精美绝伦而且铺设华丽的谋杀案。
试着想像一下。
如电影里修女撒摩西斯勒所说的,我们一直在准备一个重要的祭品,而这就是你的命运。
我们需要一个陌生但又和我们有某种联系的人,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人。
我们小心翼翼地布置了所有一切,每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感到骄傲吧,你做得很好。
当我们选择你的时候,你的命运早就在多年前就注定了。
这是一个早已经写好了的故事:你将成为祭品死去,将永远坐在众神中间;这是巨大的你无法拒绝的荣耀。
这将花费他们多大的精力以及时间来策划这一切,而且每一步的策划里要预想到多少的可能性,而实施这样的计划将是一个多么宏大的工程呢。
电影里所展示的是这个计划最终成功实施以及最后的结果,而在电影之外我们的想像力中,我们可以想到的是,他们最终完成了这样一个宏大的工程以及完全实现了他们所要的效果,每一步,每一个细节,如他们所说,他们小心翼翼地完成了这一切。
动用了爱情、亲情、女色等等抽象的可动用的资源以及更多的人力物力那些可见的具体资源而最终完成了他们这个堪称完美的集体谋杀案。
以信仰之名,以祀祠之名,以神圣之名。
杀戮,在他们看来也许是圣洁而荣耀以及伟大的。
也许,我对他们最感兴趣的并不是他们杀人以及活人祀祠的那个过程,而是他们实施的这个过程。
从薇萝离开这个世外的私人海岛之前他们应该就开始策划,然后和爱德华相遇,相爱,直到有了身孕在结婚之前突然离开,再回到小岛生下女儿萝恩,再等几年之后,所有的维克人一起写了那封求救的信件把爱德华诱上他们的夏日岛。
所有的人在爱德华来了之后开始演戏,一直把时间推移到祀祠日的时候他们最终按照他们的想法实施了他们所要的祀祠,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谋杀。
这是一个极其漫长而且设计非常巧妙的谋杀案。
而时间的跨度之大,几乎是我所看过的谋杀案里最有耐性的困兽之斗。
维克人的耐心以及他们就站在他们的圈套外看着猎物却忍着暂时不去伤害他的那种韧性绝对是惊人的。
杀死一个人在电影里显得尤为容易,可是让一个人按照他最有力的生命方式,预知他的所有一切行为而后让他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死去,也许就不那么容易了。
一个人来实施这样的杀人案也许也挺难的,因为他不可以出半点差错;可是一大群人一起来实施这样的杀人案也许要更加难上加难,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可以出差错露出破绽。
我们能设想到一个人出错的概率有多大,而一大群人出错的概率将是大大增加的。
预知所有的一切以及避开所有最有可能出错的大部分概率之后完整地实施了自己所要的一切,这样的谋杀案要比一个人拿着刀去路边上砍死一个路人要艰难得多也可怕得多。
这部电影所做的也许更多的是停留在对于这个骇人听闻的故事背后那井然有序的策划和谋略,而不是这个故事所传达给我们的那种精糙的表面。
这些维克人为什么能够如此深谋远虑地完成这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呢。
这也许跟他们的社会构造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
从社会形态学来说,一个社会群体的生存的基础以及他们所崇拜的那个基础往往也决定了他们本身的社会结构和生存模式。
这个叫夏日岛的地方,基本上是以养蜂以及采集蜂蜜为生的,于是我们也许应该回过头来看看他们维持生计的蜜蜂是如何生活的。
首先维持蜜蜂的整个种族的基础就是它们的秩序和分工,蜂后不须劳作就可以享用最好的食物,因为它肩负着繁衍生息的重任;工蜂负责所有的劳作,而雄蜂则负责和蜂后交配。
这样的分工和永远不会紊乱的秩序是蜜蜂社会的最基础构建。
而这些夏日岛上的维克人平静生活在的表面下支撑起他们的整个社会结构的,其实就是这种蜂巢式的社会结构。
当然,人类并不可能像蜂后那样具备那么强悍的生殖能力,于是,撒摩西斯勒仅仅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蜂后,她既领导着这个小岛上的民众,也担任着祀祠和发号施令的角色。
当然,关于那个她躺在房间里的白色床上的特写,从某种程度上总会让我们想起那只疯狂的蜂后。
而男人,在这个岛上基本上都是充当着繁衍后代的角色。
他们做着粗重的活以及和所有的女人交配以保障种族的生息。
这也是跟他们的社会构建紧密相关的。
历史课上的老师曾经告诉我,决定一个社会是母系社会或者父系社会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他们最主要的生产力是女人或者男人。
而养蜂采蜜,这样的生产方式无疑是女性显得更优胜些。
当然,也许如同撒摩西斯勒所说,她们用她们的方式爱着属于她们的男人。
而能促成这个谋杀案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蜂巢式社会构造那种精致的秩序和分工。
也只有如此井井有条的人群结构才能策划并实施一个成功概率如此之底的谋杀案。
尼古拉斯·凯奇的惨叫听起来如此悲凉;凯特·宾汉的恻隐之心看起来也多少有点无奈;低沉的艾伦·鲍斯汀;让人惊艳的女教师莫莉·帕克以及风情痴女莉莉·索博斯基…… 这部电影多少还是有点看头的。
就算惊悚起来并不那么可怕,残酷起来也多少不那么血腥,可是电影背后透出来的寒意让人欲罢不能。
写到这里我突然不再那么期待73版的那部同名之作,我在想,也许在某些方面那部电影会不会比这部稍胜一些呢。
可是,总没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总能如愿,以一种稍带瑕疵的的不完美来看待这世界,带着那种不灭的渴望也许要比真实的具体来得更舒畅一些。
承认那些不完美的一切以及认知这个不够完美的世界,也许,比徒劳地想着去改造这个世界来得更轻松些。
于是,我选择享用。
2007-04-15;丁亥年甲辰月己卯日;寒潮节;岱诞。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The Wicker Man》 ■译名:《异教徒》/《柳条人》 ■导演:尼尔·拉布特(Neil LaBute) ■主演:艾伦·鲍斯汀(Ellen Burstyn)/莫莉·帕克(Molly Parker)/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 Cage) ■类型:惊悚/剧情/恐怖/悬疑 ■片长:106min ■国家:美国/德国 ■语言:英语 ■发行: 华纳兄弟公司 ■上映: 2006年9月1日
电影的看点不在恐怖或者翻转什么的,太肤浅太肤浅导演的每个镜头都有他的用意,我不想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分析起来,太累。
but,多少还是得说一说电影的良苦用心。
开始我们会看到许多的小轿车,一般都是红色的,而每次出现小轿车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大卡车,why?
这是一个现实的、不停运行着的巨大机械,主人公麦尔乌斯只是这个巨大机械中的一个零件而已。
电影中出现的第一个女性是一个服务生,她做了什么?
收钱,提供食物,她知道这里提供的食物男人们难以抗拒,她穿了一身黄色工作衬衫,如同蜂巢中的雌蜂,给工蜂分配必要的食物,注意了没?
主人公麦尔乌斯正在翻阅书架上的杂志,找到一本书上面写着,everything is okey,read by the auther,why?
这里是一个隐喻,告诉你们,这个世界的奇怪你不要在意,继续做你该做的事就行。
而全剧最让人心塞的,应该就是麦尔乌斯在餐厅的那个回眸一笑了,背对着夕阳的暖光,看着那本写着everything is okey的书,回头对那只雌蜂招手。
雌蜂只是列行公事顺应巨大机械,而麦尔乌斯的这个回眸一笑则是发自内心的表达,那是全片唯一展现人性美好的一幕!!!
隐喻太多太多了... ... ...你们都不好好看,可惜总而言之,电影讲的是现实主义找到一个理想主义愣头青,然后烧死的故事。
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世界需要你这样的愣头青作为祭品,来维持这个巨大现实机械的运转。
全片如果仔细感受,就会体会到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怖,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玩味。
麦尔乌斯第一次遇到summersisle上的人的时候,在高速公路上,那个小女娃对麦尔乌斯说,你捡到我的娃娃了吗?
我好无聊。
是的,女主人公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无聊,人生(哦不对,她们都只是蜜蜂而已不是人)就只剩现实主义的无聊了,他找到男主然后抛弃他,随后又找到他?
why?
因为女主需要利用他啊,因为女主觉得无聊所以要麦尔乌斯这个理想主义者来给她快乐啊。
那么好,之后那个砍柴女注意了吗?
对麦尔乌斯说,你离开的时候带我走吧。
对,他们所有人都想走,他们所有人都想要麦尔乌斯,但是都无法脱离所谓的现实。
全片最让我浑身难受的一个场景就是女生教室那段了,老师问:男人最纯洁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小萝莉异口同声的回答:勃起的时候,勃起的时候。
(包括那个双胞胎老女人,说话喜欢说两遍,而教室里也坐着一对长得一摸一样的两个小萝莉)之后他们所有人像戏精一样全体撒谎,还将一只乌鸦藏在最后的一个书桌里,一个女孩说:我们想看看这只乌鸦能撑多久?
woc,woc,我就想起了我的那个远房妹妹,她被她母亲培养成了一个彻彻底底地现实主义者... ...我突然感觉到这个世界充满着这样的人,也不只是女人.... ......突然觉得自己有多么天真,我还可以这么天真。
胆敢违规的人,例如那个开飞机的老朋友,最后被剁了手(因为拿了麦尔乌斯50美元)死的老惨了,唯一一次议论这个老朋友的是岛上的一个老女人,她说要找他好好谈谈。
反正我是联想到了检举揭发大热潮的某某大革命时期。
在那个世界,男人们变成了交配的工具,不存在情爱、热恋。
想想也是啊,这个现实的世界,女人一旦变得现实起来不就是这样吗?
就看看你身上有多少资源,体力、社会关系、能力、财力,然后判断要不要继续,不是一个样吗?
哦,对了,我想到了那些思春的小女生,砍柴女,那些还没有彻底被转变成现实主义的雌蜂们,她们的感觉就是——无聊。
无聊——解闷,了解的足够透彻——变成现实的死眼猫。
这个过程很平滑也没有悬念,why?
因为她们就是这么被教育的啊!
剥离了信仰、梦想,变成了彻彻底底地雌蜂。
全片的高潮,其实并不是所谓的翻转,传统意义上的恐怖就更谈不上了,而是,他的爱,给错了。
他爱的,不是正常的女人,而是雌蜂,他一心要救的也不是他的女儿,而是这个岛的女儿。
至于是不是他的亲身女儿,这点应该是没错的,why?
这个岛屿上,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太少了,所以珍贵,适合当做祭品。
再加上,这个岛屿需要外来人且有血缘关系的祭品,那么麦尔乌斯是最合适的了。
这不就是真实世界吗?
用理想祭祀现实。
最后说一句,如果我一开始就看了豆瓣影评,那么我基本上会用和星级对等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可是我搞错了,我把这部和老版本的那部搞错了,所以没在乎评分。
我是想说,差点错过一部难得的良心电影,恐怖片不至于,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分类到致郁片比较合适。
影片中还具有大量的隐喻和导演的良苦用心,不想码太多字,有缘人自己去看吧。
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紧张,最后发现是女权主义者的YY片,给男同学——尤其是警校的同学们——看的教育片……
其实俺的看法是,只要凯奇哥您能定期不定期地现身在不同剧中,换换衣服(随便穿什么都可以)。
做一些表情(当然那眼神总是很无敌)。
活动,走来走去,随便干点什么(拿枪,或是平底锅都可以)。
说话,发出声音(当然那嗓音一样也很无敌),就足以回报俺对您的爱戴了。
但只有一条,别演恐怖片。
尤其别演似恐非恐,似惊非惊的恐怖片。
类似《柳条人》这种。
不过,真演了也没关系。
对凯奇哥,俺不仅没有原则,还没有底线。
不拘片子好坏,不论角色忠奸。
你惊天盖世威武不屈大英雄固然很好,你老实宽厚笨蛋一名家庭妇男也不错。
你正直勇敢深情含蓄大情圣、你放荡落拓狂躁暴戾大愤青、你敏感忧郁神经质一坨颓废男、你当机立断强悍冷酷一只大枭雄。
你穿着狗熊皮衣服以有别于以往轻巧利索的身手极不灵便在树林里老态龙钟地奔跑。
你疑似天生倒霉蛋遇人不淑救美不成反送了卿卿底性命。
看起来你很可能拿不到第二三四个奥斯卡小金人,也没人颁你终身成就奖。
你发际线悄然退后有一天终于都要沦为凯奇叔。
你超级眼神也有杀人杀不动的一天。
但是,只要你活着,还演戏,就好。
这个不知道西方人看起来感决如何反正我觉得东方人可能看不太过瘾因为不是那么绚丽其实应该有着更深层次的发掘就像哈里波特,虽然多数中国人都喜欢,但就是看热闹而已其中的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可能了解西方神话谱系和文化形态这部影片也如此这个岛就是一个蜂巢,有谁想到了片子开头死掉的母女意味着什么?
请他带着离开的女孩子是什么意思?
《异教徒》这部电影情节其实很简单,一个很有人情味的警察在一次意外车祸后接到了一封来自前女友的信,称她的孩子可能被绑架了需要他的帮助。
于是带着车祸后异样的心情他设法来到了女友指定的一个小岛,让观众无法想象的是,他这一去竟然有去无回。
原来该女友是个异教教主的女儿,这群异教徒象桃花源人一样专拣世外之地生活,本来与世无争。
但是宗教者弄人之处在于,其必然要制造一些神秘却又可信的东西才能保持自身的权利,于是乎异教女教主称风调雨顺的日子即将过去,需要有人自愿献身为祭教徒们方可重新过上幸福的日子。
为此教中年轻女子都要到外面世界中与男人接触,钓到男人并与之怀孕后便逃回岛上。
待孩子长大后,全体教徒以该女子名义发信求男人来拯救孩子,若男人甘愿而来便算是自愿为祭品了,由他的孩子亲自点火把此男烧死,从此便可天下太平。
我看此影片有两大亮点,一是视觉方面,女主角的选择近于天成。
那个性感而忧伤的女主角以前肯定见过但忘了名字,这种悲剧性角色她演起来几乎不用什么演技便可。
虽然对于宗教者而言让自己孩子烧死其父的作法可能更多的是痴狂,但对电影而言毕竟观众都是正常的,此女在恰在剧中的形象肯定比其他人更容易打动观众之心。
另外一个亮点则在内蕴方面。
看此影片你很容易感受到一些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正义?
什么是善良?
什么是人性?
什么是自私?
当一个充满爱心与正义感的警察被放在巨大的木楼上烧死时,你能看到的是教民们充满期待的眼神和充满幸福的狂欢。
他的女儿在亲手点燃了木楼后一直用一种好奇的眼光在观看着整个过程,天真的脸上没有一丝恐惧。
她的母亲虽然面有泪色,但是在整个处死过程中同样没有一丝反悔表现,想必在其心中教众集体的大义早已高于了个人的男女私情。
是什么使得一群人在看到一个无辜同类被活活烧死时竟然有如此反常的表现?
难道仅仅“宗教”二字就能解释得了全部问题?
当然不是。
无数个经验都证明着下面这些道理——在无节制的权利下,能够说服多数的人就有权并且有能力决定少数人的生死;在没有更大多数人监督的前提下,一个人类的集体也同样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野兽;在失去了外力约束的前提下,如果牺牲他人可以换来的是自身的幸福,结果一定将是他人的牺牲。
虽然这些道理看上去冷酷无情,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逃避是没有用的,因为有时候我们终将会面对。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也是唯一的——不要让任何人处于无节制、无监督、无约束的境地,不论是他人还是自己。
今天的多数明天可能会成为少数,而且这也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千万年的文明进化使人们获得了可以安心生存的环境,文明者,来如抽丝,去如山倒,有谁愿某日之后世界重归惶恐之中?
我小时候有一天晚上在老家半夜睡不着偷偷打开电视 看到了尼古拉斯凯奇演的另一美版翻拍的《异教徒》(柳条人)当时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宗教悬疑献祭电影只看得神魂颠倒不知到什么无法形容的诡异感觉从心头涌起 从此我就日渐迷上了看这种奇奇怪怪的宗教电影而在我看来所有的宗教本质都是邪教电影即反科学非理性的表现人类某种极性(极端性)的电影 如今久仰大名下终于得以看了英国原版虽然因为小时就看过美版印象极为深刻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但这部老电影依然充满着无与伦比的表现力 宗教电影有无数种解读尤其还是这种标准的不知道什么宗教但绝对是反基督的异端异教邪教电影去解读更是千奇百怪众口莫一而我时间所限(有点困)此次仅尝试从两个角度理解这部电影其实有无数个角度 (1)基督教徒的被迫害妄想症 欧洲人(大英帝国的基督徒)在地理大发现时代凭借先进的科技军事通过武力几乎征服了全世界 而在他们(英国)征服全世界之前他们自己不列颠已经先后被维京人、罗马人以及后来的基督教给征服过了 而其中尤其以基督教的对其的征服最为彻底这是一种完完全全从心灵到肉体全方位的征服 而他们用武力征服世界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倒不是特别大但却对于非基督教文明的其他所有文明始终是得到了你的人却无法得到你的心始终没有完成欧洲基督教对世界其他各地区文明民族本土信仰的征服然后随着思想解放,科技革命以及他们自己信仰危机导致他们自己的基督教信仰随科学技术人文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分崩离析日渐式微逐步走向解体 而他们在征服全世界的时候还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反噬 而这个电影表现的就是作为征服者和统治者的基督徒始终面临自己被信仰被颠覆自身文明被消灭被破坏妄想症 (在片中是表现为作为主角的警察、法律执行者、世界统治者和行使正义侦探的角色,本着解救失踪小女孩(传播正信)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却是踏入了自己为自己铺设的陷阱被献祭,乃至自身信仰被毁灭的故事) 基督徒们对其他的非基督其他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究竟是多么害怕和恐惧啊 其透露了基督教徒们日渐腐败的宗教文化江河日下的精神世界以及其内心真正信仰力量的单薄以及文化的不再自信(2) 只有宗教才能干掉宗教一个宗教最害怕的最仇恨的最恐惧的往往不是科学也不是无神论而是另一种宗教就像一个骗子强盗他最害怕往往是另外一个骗子强盗因为同行是冤家而且同行对彼此知根知底在片中颠覆毁灭掉最纯真最正信乃至是纯粹的基督教徒(这警察一身正义,没有缺点,公正,博爱,无私,禁欲,纯洁,无私一大把年纪还是处男,而且带着基督完全自信的文明和先进,直接就是耶稣的化身了,然后就被毁灭了,从肉体和精神最后都被毁灭了) 原因无他人家不相信你这一套人家有别的相信的东西 人家有自己的宗教仅此而已 而你对此无可奈何你无法用你自己相信的不靠谱的东西去说服别人相信的东西使不靠谱的 到最后男主为了活命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已经开始从一口一个基督到讲起了科学、大自然和环境 说他们没收成祭祀了我也没用要相信科学啊朋友们 可人家不人家说我就要你这种又纯真又虔诚又无辜的基督徒我们的太阳神就是要献祭这个!
不献祭你这个上帝之子当代耶稣还不行嘞!
于是主角这个当代耶稣没做任何的恶没犯任何的罪然后——卒 因为人家宗教要的就是你这种无辜而且人家还非要你相信别的宗教不行 你觉得人家不是正新没有道德野蛮落后是异教徒可人家看起来你这个从别的大陆莫名其妙闯到我们岛上的外来者才是地地道道的异教徒 而且我们和我们的神要的就是你这个异教徒 你就是最好的祭品 最终一种宗教干掉了另外一个宗教现实世界也是如此至今世界上相互仇杀相互屠戮冲突最厉害的并不是无信仰的无神论者们之间也不是有信仰的宗教徒和无信仰的无神论者之间而是正新虔诚的各个宗教彼此互相斗争即不同宗教与宗教的冲突这才是都是严重历史上是如此现实如此回来怕依旧如此同行果然是冤家 我想最大的可能大概是上帝本身发明了宗教来通过宗教来灭世完成天启和世界末日的约定毕竟人类的罪恶过重而宗教又是集其大成于是以毒攻毒让宗教徒们互相杀戮吧 毕竟干掉宗教的还得是另一种宗教科学道理常识逻辑理性是跟他们说不通的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东方的异教徒(怀疑论者)暂时对《异教徒》这个电影所做的两个理解仅此 ——《异教徒》蓝嘴角2022 7 31 3:43一个异教徒看完异教徒后
这次看的是凯奇的新版本上一个旧版本应该是1973年了那个也看了 相对来说新版本当然更适合今天的口味故事更加的悬疑和神秘在很多情节上作的很细致人物也鲜明的多不过总觉得73年那个版本有些更吸引人的地方比如整体性 故事看起来更大气更有经典的感觉当然大段的歌剧式唱词表现力很强但也还是说明当时表现手法的单一性如果比较两个版本我觉得很可惜新的版本没有能够超越旧版本
为什么一点都没有悬疑惊悚的感觉。。。。。。
十分不好看
烂片
说真的,凯奇叔的烂片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启程的。
最后输了,哈哈
细细推敲一下,其实不错。
虎头蛇尾
我承认我完全没看明白
诡异,也许是文化背景的差别,不敢说很喜欢
网吧通宵观看~结局再一次轮回~
相当差的一部片子
要骂人了……真TMD坑爹啊!
很早前看过的,小女孩被藏起来,最后要被当祭祀品,然后怎样忘了,一般。尼古拉斯烂片也不少的。
尼古拉斯接片也不看是不是坨屎就接了,自己也变成了屎的一部分
失望
有点看不懂
吧
让男人真正了解女人的电影
快进了
烂片继续中。。。某同学的电影库还真是,呃。。。没有语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