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难看在整部剧像一个报道,不像是记叙文,只是一篇按照时间顺序像完成任务似的报道。
第一,没有人物塑造(只说主角祖孙三代)全剧基本没什么人物面部特写镜头,没有表达心理活动的镜头,也没有描写细节的镜头。
演员都没有演的空间和必要,对于人物只是要求演员做一个台词机器就好了,表演行为符合人物当时当地的状态就可以。
人物的感情线莫名其妙,像为了演下一篇章才结婚生孩子的[笑cry];第二,情节全靠对白。
剧情的推进全靠对话,大量的对话堆积观众也会疲劳的,还有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主角口音是纯正的普通话是很违和的;第三,情节过于理想化,人物动机不足,为了凑到一起而凑。
有点知道结局硬写过程的意思。
总之这部剧挺失望的,想以小见大讲述祖国解放到现在日新月异的心感受到了,但就像这部剧表现出来的,忽略过程中的细节就算目的是好的,但看这个剧和刷个几分钟视频接收到的信息也差不多,甚至还没有短视频更让人振奋
电视剧《胡同》渐入佳境,第15集之后,绝对能算“宝藏剧”。
《胡同》呈现了生活在胡同中的祖孙三代女性的人生,分别从三个时间点切入:上世纪50年代;上世纪80年代;当下。
祖孙三代都是热心人:祖辈田枣是“孩子王”,江湖气重,但敢爱敢恨;第二代孙晓敏两次高考失败,挤不进文化圈,却赶上市场经济大潮,天生的领导力得以充分绽放,但她的志向不在个人成功;第三代林悦伶牙俐齿、办事周到,但与传统的胡同文化之间已有裂痕(尚在播出中,林悦的角色走向还不完全清晰)。
三代女性都在街道居委会工作,勾勒出从街道大妈,到干练的管理人,再到现代社区服务者的变迁。
其中饱含的“京腔京韵”,让人沉醉。
为什么要从第15集看?
三个时间段中,第15集开始的第二个时间段最对我的胃口:其一,从7岁起,我在厂桥街道(2004年后并入什刹海街道)生活了25年,《胡同》的主要背景就发生在柳荫街社区附近,那里每条胡同我都熟。
其二,剧中改变林卫东、孙晓敏、豁子们命运的个体服装市场(在西单商场东),我上高中时常路过,更是见证了新荷花市场从兴建到取消的全过程。
那时的混乱、迷茫、纷扰,汇成了一种激情:“人可以靠双手改变命运,只要奋斗,就能成功。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密码。
其三,当时胡同中,确有很多孙晓敏式的女孩,美丽,大方,得体,从小被同龄人众星捧月,随着胡同文化式微,这样光彩照人的女孩已不多见。
我见证过《胡同》中的许多细节:百姓深夜排队买世界文学名著(当时应是网格本,刘硕良主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丛书还没出版),社会青年碴琴、打架,大量返城青年找不到工作,地铁站口林立的烟摊,一夜间遍地发廊……包括用升喝啤酒,也让我感到亲切(当时很流行,后来少见了)。
在第二时间段中,林卫东兄弟与孙晓敏的感情是主线,林家哥哥是文化人,但生分、自私、不地道,打心眼里看不起胡同人,林卫东文化低、爱犯混,但重情重义。
孙晓敏想上进,感情天平一度倾向哥哥,但命中注定,他和林卫东才是一路人。
今天看,改革开放犹如传奇,但亲历者知道,那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艰难的路,《胡同》真实地再现了这段历史,它告诉今天的青年人:从他们一出生,生活条件就已经很好了,而无需“天天盼着过年”的人,很难真正理解他们的父辈,也很难深入理解改革开放。
前14集的味道,看过15集以后的部分才知道那么,15集前的内容是不是该删去呢?
当然不是。
前14集与后面存在有机联系,只是不易被接受:一是青年田枣式的粗豪人格,在当下较罕见;二是上世纪50年代初,“抓特务”关乎普通人的生活,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经验;三是社会组织方式变了,个人渐从集体中剥离。
对田枣那一代北京人来说,集体生活非常重要,人们白天上班,晚上开会、集体学习、组织活动,生活紧张而充实。
他们本是旧社会的边缘人,蜗居在胡同中抱团取暖。
比如索爷这样的破落户,一身毛病,内心又保存着人性的温暖,如果不是邻居们搭把手,他早就饿死在街头。
再如僮老板,清高、傲慢,但已无缘社会,只能坐吃山空。
上世纪50年代,这些沉默的人们被发动了起来,给他们以当家做主的感受,那种自豪感是难以描画的——所以他们信服田枣。
毕竟,大多数老北京人生活在大杂院中,进了门,彼此就是家人,必须互相照顾,现代人觉得,老一辈“热情过度”“不重视隐私”,可对老一辈来说,现代人的拘谨、强调个人才是虚伪、装蒜和不仗义。
现代人从小生活在一个个单元中,甚至已不习惯在同性面前洗澡等,而胡同人从小在公共浴池一泡就是半天,双方遇到同一问题时,第一感完全不同。
正因前14集铺垫出老一辈的特质,才能理解,孙晓敏为什么选择了林卫东,而不是他的哥哥;为什么林卫东有那么多机会,偏对孙晓敏不离不弃;为什么豁子一边犯混,一边却对朋友两肋插刀,对女友百般呵护……这中间,包含着内在的合理性,去了哪一边,他就不再是真正的北京人。
不纠结于具体演员的表演,沿着“什么是北京人”的线索看,《胡同》完整且有趣,但它需要一点耐心——这是一部风俗版的北京市,应慢慢品味。
怎样演好北京人写北京人,该怎么写出北京味呢?
至少三点,《胡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其一,北京人是“顶着说话”。
北京话有味道,不只是用词独特,而是“顶着说”,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双方在话锋中试探并妥协。
比如孙铁教孔三撂跤,田枣看不惯孙铁卖弄,便有了下面的对话(大意):田枣:你那一脚也踢得太高了呀,差点踢人家肚子上。
孙铁:不是,那是他肚子大,跟我有什么关系啊?
孔三:两口子打架,别伤街坊,谁肚子大?
干脆,你们也别耍嘴了,你们俩来来吧,我也瞅瞅……过过眼瘾。
孙铁:你过眼瘾,找你媳妇摔去啊?
孔三:我媳妇玩文的,再说她也不是我的个儿啊。
面对孙铁硬怼,孔三从容退让,既找回了面子,又侧面鼓动田枣和孙铁动手,这种“既把别人逗了,又不失面子”的技巧,与油嘴滑舌迥异。
胡同生活逼仄,滑稽是为了留有余地,万一对方翻脸,可以说是“开玩笑”。
北京话不只“损人”,也“自损”,通过“顶着说”,完成彼此试探。
这样的桥段,《胡同》中比比皆是。
其二,主动融入小共同体。
小共同体有排他性的一面,但也有温暖的一面。
妓女春喜被解放后,索爷和她的爱情终于有了指望,可家徒四壁,怎么将春喜娶进门?
邻居都伸手帮忙,连家具店老板都说:我们家和索家是父一辈、子一辈的关系,他要,我一分钱不收。
这不代表人们真的不在乎钱了,但只要融入邻里小共同体,一切便可忽略。
这需要一套复杂的社会扮演,通过婚姻、公共劳动、日常接触等,达成彼此信任。
这是上千年农耕文明积淀而成的生活方式,可能有悖于现代性,但由此形成的情感模式、认知方式,注定会长期存留。
在《胡同》中,刚子和春华的成功,小煤核儿被师傅僮老板原谅……都体现了这一文化过程。
其三,“仁义”是老北京人的“魂”。
《胡同》中呈现的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小人物,在时代变迁中难免丧失方向感,但胡同文化的修炼,让他们习惯了集体生活,习惯了以“仁义”为压舱石。
随着社会进步,林卫东、豁子等昔日敢想敢干的年轻人渐被淘汰,该如何安顿心灵?
如何重建人生意义?
成了大关节。
林卫东兄弟的选择迥异:哥哥将家人送到海外,自己则在国内横跨几道,靠关系闷声发财;林卫东却怎么也看不上哥哥这种“成功人士”,他离不开自己生命的根,那是他的骄傲、自尊的基础。
孙晓敏曾是个体户们的“一姐”,可她决定回街道工作,一旦与群体剥离,她便无所适从,找不到安心感——真正的老北京人不习惯只从“我”的角度看问题,而是“我们”,其内核一言以蔽之,就是“仁义”,只有活得“仁义”,让熟人也说你好,你才是真的好。
这其中,包含了成就“大我”的契机。
在《胡同》中,刚子、索爷、僮老板、豁子、孙铁、田枣、林卫东……真正支撑着他们的,便是那份来自传统的“仁义”,不论生活中状态如何,但对这份“仁义”的向往与坚持,始终不变。
呈现北京文化的电视剧有很多,《胡同》独树一帜,正因它抓住了这一根本。
明天的观众还会看这部剧,从中寻找“仁义”随着胡同逐渐消失,曾经的“推门就进”“邻里如亲人”的生活方式也许会渐行渐远。
不否认,小共同体也有两面性——亲亲疏疏,内部与外部的规则不同,生活在二元世界中,难免有虚伪、欠公平、公心弱等问题。
第三代林悦遇到的麻烦是,从小看着自己长大的大爷明知理亏,就是不愿拆掉私搭乱建的小厨房,把个人利益说成是集体利益。
讲感情时,温暖如春;讲道理时,故意犯混。
在《胡同》中,豁子是典型代表,当年跟随林卫东发了小财,当不了“倒爷”,只能靠出租违法门脸生活,孙晓敏告知租户实情,断了豁子的财路后,他气急败坏,不顾多年情分,在田枣家当着长辈大闹起来。
在小共同体生活中,类似的磕碰有时是无解的。
中国的发展速度太快了,我们用40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需经历一个长时间,才能被社会消化。
而孙晓敏、林卫东这一代卡里斯玛式的人物已难适应新问题,未来需要林悦这样的、与胡同文化有一定隔阂感的年轻人。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老北京文化会不会逐渐消逝?
怎么保留温暖的小共同体文化?
然而,这可能是个伪问题。
时间永远向前,小共同体文化消逝了,会有大共同体文化涌现,老北京文化消逝了,会有新北京文化崛起。
正如冯骥才先生在《神鞭》中写到:辫割了,神留着,换个样,还是绝活。
相信“仁义”就是那个“神”,它注定会在人间常留。
未来的人们,也许还会打开《胡同》,追忆曾经的“仁义”,那是如此温馨、体贴,如此有人情味,会感慨剧中几代人在发展与守旧间,能如此好地把握自己……不过,明天的观众仍要有一点耐心,至少看过15集后,再做评判。
看了第一集,四几年胡同里院子里家家点点灯啦?
那时候怎么交电费啊?
看了第一集,四几年胡同里院子里家家点点灯啦?
那时候怎么交电费啊?
看了第一集,四几年胡同里院子里家家点点灯啦?
那时候怎么交电费啊?
看了第一集,四几年胡同里院子里家家点点灯啦?
那时候怎么交电费啊?
看了第一集,四几年胡同里院子里家家点点灯啦?
那时候怎么交电费啊?
实时追央八,所以目前看到第六集,真心觉甜枣挺灵动俏皮的。
几集下来虎妞的形象彻底立住了,包打听型居委会主任的潜力值杠杠的,露思演得挺到位很有灵气,扮丑搞怪没有啥包袱。
我对喜剧型演员是有偏爱的,就很让人开心。
胡同这部剧拍得也很有意思,我这个外地观众实时感受了一把朝阳区民众的各种传承,很生活化,喜庆热烈,日常生活中夹杂一些些小悬疑案件,让我有种回到以前看动画片快乐东西的感觉,这种电视剧基调还是很和我胃口的。
接下来我要夸一夸露思。
露思真的是很有灵气的演员,各种小表情很灵动。
这种灵气早期出挑的女演员们好多都有,后面多少人沉迷于娱乐圈的声色,端起来过后就再也没有了。
希望露思不要被外界的不好言论影响到,当然也希望她不要过度放飞。
演员要拿得起放得下,只要形象不违和,各类型人设都演,事业才能长久。
别惧怕外界的各种言论,好的不好的肯定都会有,年轻就是试错和改错的资本。
目前来说她适合的人设还是挺多样的,甜美可爱,霸气虎气,温柔贤淑,柔弱可怜型的女角色都适配,女向魅力值MAX,言情女主多数是能拿捏得住的。
对我来说,事业心爆棚的女明星粉起来很开心啊。
露思外表看着是个小甜妹,拿的却是大女主剧本,真正从小网剧杀出来的女明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值得期待!
现在看到30集了,第一部分觉得还不错,从第二部开始,枣和其他演员突然过渡到中年就有点不适应了,再加上林卫东和索蓝旗这俩老演员装嫩实在有点想弃剧了,好几集全是这四人在一块聊天吃夜宵,完全是在难受和无聊的剧情中渡过的,直到第三部分关晓彤这批年轻人的出现又把我拉回剧中继续追剧了。
最近这一年追剧不少,其实挺喜欢北京的胡同剧的,但这一年来上海的作品发展得挺猛的,好多好看的剧集比北京的剧强,感觉北京的作品这一两年有点退步啊,希望大导演们多导出精品剧集来,电视剧,加油!
1⃣️你还甭嘴硬 铁蛋打小跟你一块长大的 身边有这么个知冷知热的不容易 别老欺负他2⃣️田枣:铁蛋 没瞧出来呀 你还真挺有本事 那么多人都给你给撂倒了铁蛋:我呀就跟你这儿没本事3⃣️你说我这背劲的 真成贝勒爷了4⃣️旧社会是把人变成鬼 新社会是把鬼变成人5⃣️家有良田千亩 不如一技傍身6⃣️我不是给你压力 我觉得咱们年轻人 就应该活得轻松潇洒一点 今天带你来西山看红叶 也是想告诉你一个道理 不管是工作上的压力 生活上的压力 还是情感上的压力 在某一个时间内都可以放下 放空自己 看看山 看看水 看看身边美好的一切 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太假了。
口号喊太高,难道不能接地气一些?
反正我算是看出来了,系统内有人,有第一手资料,有个“洋”亲戚,有个当官爹,命就是好。
所以一线,普通老百姓,想要出头,还能走哪条路?
海归进居委会,你确定不是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做跳板?
居委会录用这么草率,喜欢谁就是谁,难道不是上面统一考试后分配吗?
房屋性质民营商用合同不续签难道不用政府做解释?
春喜命可真好,还能进纺织厂,估计是居民户口吧。
弘扬正能量我明白,但也希望实事求是一些。
服化道是啥呀?
很假,处理痕迹有点明显了。
其次,演员用力过度,很尴尬……台词也尴尬,y1s1,流量明星好好磨练演技把不行就好好待在网剧那边演演戏得了,真的很没有波澜,看的心如止水和抠地不止,某女星说真的,怎么演都像她自己,总是那种处方式……每种情感的处理都有演的成分,不是自然流露的感觉,好好磨练把~
#电视剧胡同#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半星]【新娱评剧 X #胡同观后感#】昨晚播出的《胡同》,收视和讨论度双双起飞。
除了大部分好评以外,大家最多提到的就是“烟火气”这一字眼,说这部剧还原度和展现度都极高。
看了六集的我同样也有着这种感受。
场景氛围具有烟火气。
这部剧从一开头的片段快闪就开始展现,解放前夕的北平城胡同生活。
由田枣的视角出发,随着胡同串子的步伐,看遍了那个年代的市井生活:热气腾腾的豆汁摊子,手脚麻利切着炒肝的老板,一大勺倒腾着卤煮汁的师傅,头上顶着面刀削的外地小吃主,最后来到田枣一个大院的贵叔这爆肚摊儿……一摊一景,个个画面都是老北京那地道的味儿。
一连串的镜头作用下,短短几分钟的代入感已经拉满,也让人对那个年代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人物形象具有烟火气。
赵露思所饰演的主角田枣从小是一个孤儿,但是性格泼辣又直接。
她带着一群相同处境的小朋友讨饭吃。
凭着她混不吝的样子和讲义气的性格,让街坊邻居都对她喜欢,很照顾这一帮孩子。
赵露思把田枣有勇有谋和直率的样子完全表现了出来。
不得不说,赵露思近一年来的戏路真的越发宽广。
从一开始局限于塑造甜美形象,到现在能够驾驭各类复杂性格的人物。
今年无论是《星汉灿烂》里的程少商,还是《胡同》里的田枣。
,都区别于之前她所饰演的角色。
同时驾驭这么多不同类型的角色说明演技真的是由很大的。
也是在剧集里有所反馈的。
其他角色的设置也很自然,比如侯明昊饰演的铁蛋。
是一个跤师,武艺高强。
不过,铁蛋不光是对田枣惟命是从的傻小子,还是有勇有谋,破案子的时候处处透着一种老北京孩子的机灵劲。
还有热心肠的大厨贵叔贵嫂,对艺术执着的名角——僮老板;虽然每天不着四六但有一颗真心的索爷……除开鲜活人物所带来的烟火气之外,更能见证患难时刻,邻里间的人情味。
都说“胡同味”也有街坊邻居的味道。
在这一部剧里真的深刻的感受到了。
看这个剧就像是在逛胡同一样,到处都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情有义。
六集真的看得人十分开心舒畅。
希望到现代戏的时候也能让我们共情,有笑有泪—-新娱评剧 【转载】
最近偏爱女性为主题的影视剧,前有努力乐观坚持自己原则的何幸福,后有古灵精怪侠气十足的田枣,而且《胡同》中是代代传承的三位女性,在不同的年代奋斗的故事。
这次可以一次看个够了。
《胡同》讲述的是老北京胡同中发生的小故事,三位不同时代的女性,各有所长,却都从事着最基层的居委会工作。
居委会工作繁琐也重要,视角虽细微,联结的却是千家万户的生活,跟从着她们的脚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也是社会快速发展变迁的历史。
《胡同》导演付宁一直擅长京腔京韵的年代剧,这次依然是京味十足,剧中对于老北京风俗与美食的还原十分到位,京片子噼里啪啦清楚脆爽,服化道与布景细致又符合年代印记,伴随着开场的长镜头,镜头闪过雪花飘飞的老城墙,胡同生活的热闹景象,随之而来的是眼花缭乱的街头各色美食馄饨豆汁刀削面手抻面炒肝儿焦圈油条豆腐脑水爆肚,应时的各个节令的食物,让深夜追剧的我不禁“咕咚”咽了一口口水,天桥上的各种卖艺把式也着实秀了一把,片中随处可见的景山什刹海天桥龙须沟烟袋斜街等地标也透着那么一股亲切。
而田枣所住的四合院中,街坊邻里之间的互助友爱也让人倍感温暖。
邻里邻居坐在一起吃一顿饭欢声笑语,虽然日子不富裕却总是互相帮衬照顾,煤核的妈妈十分照顾田枣,而失去妈妈的煤核也被田枣悉心爱护,贝勒爷索谦与僮莜亭互相挖苦却有困难时候拉扯一把的情义,田枣在胡同中大爷大妈哥哥嫂子之中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对于孤儿的照拂与关爱,反过来田枣想当积极分子是想真心为胡同的邻居们做点好事实事,背后是普通百姓内心永存的互帮补助的善良底色,也是我们内心感动与温暖的源泉。
这就不得不说剧中的群像塑造着实亮眼,失势的贝勒爷索谦,落魄名伶僮莜亭,谨小慎微的平头百姓贵叔,关照田枣的李大妈,都被塑造得活灵活现,这些存在于时代中的人生百态,代表了不同的阶层,共同生活在一个院子里碰撞出了有趣的故事。
而林征与红缨姐两个主要角色同样塑造得有血有肉。
作为前辈与领路人的红缨姐,关爱他人也一心扑在事业上,在工作中面对林征的责难不惧怕据理力争,红缨温柔也有慧眼,在林征局长不看好田枣的情况下提拔她,在她生病的时候照顾她,在她低落的时候鼓励她“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道路”,教田枣写字送她读书,做她“唯一的姐”,这就是女性的力量吧,温柔也坚定,不带偏见的包容,也有拯救的力量。
如果没有红缨姐,就不会有新中国首批居委会主任田枣,娱乐圈总有“国民闺女”的称呼,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赵露思更有一种“闺女”的感觉,不然为什么看田枣得意洋洋地吹牛,与男生豪爽地摔跤,摔出了鼻血脸皱成一团怕丢脸的样子总会嘴角上扬呢?
田枣是一位失去父母的“胡同串子”, 她天生果敢,敢爱敢恨,她是一群孩子之中的大姐大敢挑战特务,敢带着枪去截杀父仇人,她就要被活埋还有一种“姐要是皱一皱眉头算我输”的彪悍,她爱憎分明见了杀父仇人不惜大闹表彰大会,她大大咧咧却有着格外的聪敏从红缨姐的只言片语里寻找线索抓到特务。
她那充满了爱恨情仇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却又让人感觉很亲切,是因为田枣的可爱与真实,她的缺点也是她的优点,她的鲁莽做过好事,也造成太多乌龙,这就是她,不完美有瑕疵却一直进步。
她在不断误解与“闯祸”之中成长。
在旧社会田枣照拂着一群孤儿穿梭于胡同要饭谋生,而在新社会她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
她的强韧力量来源于她的不矫饰与真实,她的乐观积极追求进步,她的蓬勃的生命力,她所生活的世界。
一直觉得赵露思很适合扮演田枣这个角色,鬼点子多头脑灵活古灵精怪,她的青春与快乐提醒着我们的祖辈在曾经的年代也是青春无敌,拥有着自己的人生,也同样在自己的人生中全力以赴。
伴随着铁蛋与田枣的婚礼,第一章节结束,生活拉开新的序幕,随之而来的是生机勃勃的1980年,期待着后续的篇章,田枣的后人在新的时代,更广阔的道路上走出更精彩的人生。
没看完=_=
没想到这种主旋律题材竟然也能让人看进去。比较喜欢前两章。
肉丝和一群老戏骨比台词演技还是差点 但是!甜妹看着心情好 想去护国寺吃小吃了
这剧本…这选角…这演技…
跟着我爸看完的,槽多无点,对北京人没有任何偏见,但编剧那些“北京人都心怀天下,不矫情”台词不如直接把北京人的优越感写在脸上。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找了关晓彤来演戏,毕竟是连“满清格格”这种封建残余都要拿来做宣传并且能看出对所谓的高贵血统很沾沾自喜的人,本色出演不要自然。
有演技的老戏骨戏份不多,演技明显不足的占大头,无语。
本着奔赴到村工作,了解工作的需要,看了这部时代职场政治剧。
镜头感有点差 看着拍的有点廉价 hmh演技nope
赵露思演技真不错。
其中有一段,大概说咱们195X年的时候,街上没乞丐了,都能吃饱饭了,比国民强多了,牛就一个字。。。无语,马屁味儿臭不可闻。如果说觉醒年代是9分,这玩意也就值4分
女主太拉了,感觉走不进角色
导演的节奏很好,赵露思演的特别自然,真的是剧抛脸啊,前途不可限量
就头几集而言,情节老套,节奏慢,几个主演的脸太现代,容易让人出戏…
剧情符合逻辑,服化道挺用心的。看到了北京三个时期不同的胡同面貌,老北京的影像,挺有烟火气的。
内娱普女赵loser
还挺有人情味的献礼剧,喜欢这种以女性为主的主旋律故事,田枣和铁蛋的爱情好甜哦
剧挺好看的,但是后期音配真差
前有侯明昊,后有吴彦姝奶奶,必须看完。我太喜欢这个奶奶了,其它的剧情虽然红的彻底,但也不算太难看
#你好,田枣。再见,田枣。
索爷说“别跟我提我祖上,我丢不起这人”,看索爷的处境,这虽是实话但确实也让人心酸,时代在变迁,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也有一部分会被时代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