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竟然又有张嘉译,张嘉译笑起来好看。
我之前一直想用来消遣的就是这种轻喜剧,不用动脑子,还搞笑。
这几天看了好几部,演员也就是这几个人。
之前看冯巩的《谁说我不在乎》还有《别拿自己不当干部》都很好玩儿。
昨天看了个《没事偷着乐》,之前看过电视剧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北京生活,电影版也挺好看的,也都是些角儿。
电影是天津生活,我喜欢天津话,而且发现冯巩的电影都是方言的,中午看了个《埋伏》,里面竟然有张嘉译,那时候还叫张小童,现在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里面还有他,哈哈。
我发现我现在好像不是很喜欢唐山话,之前新鲜,现在腻了,觉得土。
幸好陈道明在《唐山大地震》里说的普通话。
(看到后面提到火烧,难道是保定话?
)也很喜欢这种片子里面的配乐,之前的片子也是,我也不知道是快板什么的,看到一评论里说是西河大鼓,确实很好听,时代感~冯巩确实很适合演这种小市民,不需要英雄式人物,就很普通很平常的生活,《别拿自己不当干部》也是这种感觉,回想起刚才电影里有个镜头,家属院进出门口有铁栅栏,自行车要扶着立起来进出,哈哈,太生活了,我喜欢,刚才突然回想起在北京的某个周末,一个人骑车回来在798晃荡,一闪念。
如果你觉得生活没意思,人生到处都是黑暗,不如来看看这部电影。
特别记得刘好在三轮车后面打的标语“只比大奔少个轮”。
看似很逗的一句话,涵盖了多少的人生意义。
不可能每个人都开大奔,开宝马。
可是每个人都可以把生活看成是很美的事。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拥有的东西总觉得不够,为什么有些人活得不快乐,明明衣食无忧,明明自己的生活让别人羡慕,却一手把自己的生活毁掉——为了满足那无止境的欲望。
一个善良的人,总是让人感动。
刘好真的是个好人。
把自己妻子和别人生的儿子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妻子跟别人跑了默默吞声;被一个势利的女人诬陷仍然没有反抗;自己掏腰包给一个陌生的姑娘看病……这样的好人如今估计已经绝了种,能把不富裕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很少很少了。
包括我自己,也丢了那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这个世界,太现实,太物质。
不过,就算世界再肮脏,也要相信没有什么不可以!
没牙也能吃豆腐,没钱也能活得开心。
算是一部比较老的电影了,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们都非常质朴与和谐。
全片围绕着憨厚老实的刘好的感情故事叙事。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具有热心和爱心的中年男士形象。
第一段爱情也就是与刘好的初恋贺文兰,刘好毫不犹豫地愿意接受贺文兰与别人生的孩子——刘小好。
后来在与第二个女人杨倩相亲谈恋爱时,又热心帮助了偶遇陈红。
经过一番熟悉后,最终成功抱得美人归。
本片另一条故事线就是刘好的儿子刘小好与同伴发现同伴亲生姐姐的秘密的故事,与主线剧情相互映衬,即刘好为了能让儿子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而竭尽全力帮刘小好寻找后妈。
作为职业相声小品演员的冯巩,他相当显著的个人标志之一就是每年在春晚上的那句:我想死你们啦!
虽然近许多年的春晚早已经是在广大的民众心中乏善可陈,但是我们不会忘记在春晚鼎盛时期冯巩所演绎的那些经典作品以及所带给我们属于那个年代的纯真的欢笑。
当然舞台下的冯巩在电影方面也是颇有建树,单拿这部由他自导自演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来说,就用轻幽默的方式来诠释出了基层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我们看来剧中冯巩所饰演的男主角充满了窝囊的气质,但是从某种角度看,这恰恰也正是一个敢于承担,敢于面对的纯爷们的楷模,当他面对抛弃自己的妻子和一直抚养着非血缘关系的儿子的时候,那种感觉绝对是酱油和醋一块喝了下去,但是即便这样他仍然坚持着走下去,直至用自己的热心和真情换来了自己的爱情,在此充分应对了那句至理名言:有爱方为真丈夫。
最近看了几部冯巩主演的喜剧片,角色以小人物居多,过得是寻常日子,离不开柴米油盐,角色一出,加上是冯巩扮演,挡不住的喜剧味,无形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只是电影角色的小,也未必是真的小,也不会低到尘埃里,只是和帝王将相、历史名人、民族英雄、齐天大圣相比,冯巩的角色没有那么惊心动魄,更没有意气风发,不过也算是个说得着的人物了。
比如,《别拿自己不当干部》里,冯巩饰演的是个不入流的工长,那也管着200多号工人。
男主角努力了几十年,一点点爬上去,不能说不艰辛。
观众看到电影里的冯巩,形象平凡,两头受气,心里难免不会生出几分轻视之意,可回头一想,大部分人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不过电影的标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似乎有点文不对题,电影里谁心急,在哪里心急,想了半天也没个头绪,心急之后出了什么恶果,也没有提,电影似乎想要告诉人不要心急,可这电影里的故事,和这急不急的也没关系,说破天就是个乐天知命,知足常乐、顺其自然的故事。
没有心急,热豆腐又在哪里呢,应该不是徐帆,毕竟最后没吃上,那该是那个年轻的姑娘吧?
不过电影里的豆腐倒是自己上门的,和男主角急不急并无关系。
前妻找到他,为的是找人背锅,结婚之后,自然还得要去寻找真爱,中国电影甚至中国社会对老实人一向怀有很大的敌意,老婆跑了还落个清静,就是不跑在家过日子,送的帽子也够开个小店。
相亲的对象找他,是奔结婚去的,似乎比主角还急,毕竟年龄大了,总会现实一些,摞荒时间太长,见到男人难免有些求耕的冲动。
倒是他无意救的小妹,倒是一点都不急,怀着报恩的念头,任劳任怨,踏实又肯做事。
仔细一想,敢情冯巩才是那块热豆腐。
真是不容易。
坐在沙发上,左边是午后的阳光,自己独自从忙碌的都市节奏中偷闲出来看这部片子,很惬意,也很有忐忑不安的罪恶感,不过,片子很不错看,让我觉得有值回票价的充电效果。
知道冯巩也拍电影,也做导演,也拿过奖,但这个人给人的最深刻印象却始终都是春晚舞台上的相声或者小品演员,那张惹人发笑的脸又贱又欠,这种既定印象其实会影响观众看他的片子,毕竟小品相声跟电影是很不同的。
不过,角色还是适合冯巩的。
一个窝囊的小市民,却也不乏冷幽默的一面,保留了冯巩的一贯特色时,也带出了许多内心戏。
这张脸其实也可以苦大仇深。
我一直想窝囊算是什么词呢,按说应该是贬义词,但在这部片子里成了一种中性词。
如同你不能界定好人的标准。
有时候好人是被迫去当的,可以的话大家都不想惹祸上身,冯巩饰演的刘好虽然救了刘孜演的陈红,但也的确是担心过钱拿不拿得回来的问题,所以这好人并不纯粹,也因此很真实。
雷锋那样无私的好人其实是圣人。
卫斯理里有句台词,说勇敢的人不是不怕,是虽然怕却仍然前进。
好人也是这样吧,不是无私,是虽然自私却还是得做好事。
叮当这个孩子,因为样子和戏路的关系我一直不太喜欢他,他的演技就是天然,再过一点就成了做作,让他演P孩子非常生动,在家里和在学校没心没肺的样子,都很真实,到后面一路狂奔着回去抱着冯巩的照片喊爸爸,就觉得一身鸡皮。
虽然我个人很喜欢任何影片里一边跑一边记忆闪回的效果,很走马灯,身不由己就感动了起来。
徐帆的戏路其实也不宽,印象里不记得她有演过多么端庄可爱的角色,或者说所有的可爱都来自那种介于大女人和小女人之间的中女人的派头,有主见却也依赖男人,佯装坚强其实很脆弱,能跟你贫也能跟你急的那种味道,总之不是小女生能传递的感觉。
这次她演的杨倩很泼辣,很庸俗,让人看着觉得讨厌,这就是功力了。
带人把冯巩家砸了却又哭了的这一点,就跟脱衣服时把假发给带下来了一样,是非常有灵气的细节,突然有很多东西就尽在不言中了。
我想她其实还是对冯巩心存幻想的,会哭是因为身为女人的挫败感和一点点的惋惜,至于假发,如果她真跟冯巩发生了关系,那或许会让片子显得更加市井,更贴近底层小老百姓的感觉,却也会让人的心头蒙上一层不洁,毕竟刘好的角色是照着善良之人去塑造的,善良之人总得吃点亏,桃花运没有,可以有别的方式来让他占便宜,看不到女人下面的秘密,就看看上面好了。
整个片子开始很单纯,冯巩相亲,儿子淘气,但很快略显复杂起来,刘孜一条线,徐帆一条线,叮当一条线,还突然插入了叮当的同学李大嘴的姐姐一条线,但不得不说这条线蛇足了,因为它是游离于冯巩的作用范围之外的,虽然冯巩也以交罚金、教卖菜的形式跟那姐姐扯上了关系,但是她与那大款之间的风风雨雨就算完全删掉,对故事也是不影响的,虽然存在的话,的确可以更多一点趣味,但鉴于冯巩和所有演员的戏份都错综得很缜密,还是觉得姐姐篇多余了,而且那大款就是被挠了一下而已,我不解气啊。
小人物作主角的片子,有些俗套是一定要的,比如大团圆结局,我想不出面向小老百姓的片子最后来个郁闷的结局折腾小老百姓有什么意思,所以最后冯巩还是得到了幸福,而在他回忆里出现的野狼也终于恶有恶报,背叛了他的媳妇也好过不到哪里去,这些都让心胸狭隘如我非常痛快。
看这片子第一次觉得难受的地方,就是那媳妇背叛冯巩的地方。
这背叛其实是两次。
想法浪漫的我,在看见她对冯巩主动示好时虽然觉得不真实,但还是很向往,结果丫在洞房夜才揭晓自己拿冯巩来擦屁股,完全是吃定了他,这让我不能忍受,其后她与发达了的野狼的眉来眼去也让人看见这个女人的不简单和不厚道,当然最重要是折射出冯巩的窝囊,我想对于男人而言,没有比遭遇这么憋屈的事情却顶多吼一声算数更窝囊的了。
在与徐帆和刘孜对戏时,冯巩经常冷不丁地冒出一些相声式的贫嘴台词,让人又看见了那个熟悉的他,这算是一种乐观主义吧,越憋屈的人其实可能越乐观,不然早就去自杀或者他杀了。
冯巩对叮当恨铁不成钢却终究没有教训他的那一段看得出一个对孩子分明有爱、有责任,却一直用“他不是我亲生的”来提醒自己与他保持距离,可就是不能不管他的这么一个父亲的形象。
对,叮当说他没让冯巩管时,冯巩说了他不能不管。
小市民的善良,莫以此为甚了,而他不肯承认叮当这一点,也正是小市民会有的狭隘。
刘小好是那么聪明的孩子,或许他就是察觉出爸爸的这种态度,才会一直那样叛逆。
最后回到刘孜身上,关于她,我其实还蛮喜欢的,虽然她的样子怎么说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美人,但有味道比什么都重要,第一次看她的戏好像是任贤齐版神雕侠侣……她或许是参与这部戏的所有演员里土气最不重的一个了。
角色的存在意义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给予好人一个好报嘛,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她对于冯巩还有着救赎的意义在,毕竟她和冯巩的前妻一样,都有过黑历史,只是她的本质更加纯真,找冯巩并不是利用他,而是肯定了他的“傻”绝不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说是一个相当理想化的安排。
她对冯巩小心翼翼的倒追是很萌的一段,但是两个人一旦有了那么点儿意思后就出现摩擦这一点又让我觉得有点沮丧,虽然那的确是爱人之间所特有的矛盾。
冯巩车祸的那一段,解决掉了很多矛盾,但纵观全片,也算是最偷懒最不精彩的一段了,甚至于还是由他的前妻作导火索引发的(这类型的误会真的太土了),在死亡的可能性面前任何人都会变得宽容,于是刘孜不生气了,叮当突然懂事了,加上徐帆们的没有必要再登场,整个片子自然也就迎来了最和谐的收尾。
“你坐在车上,我蹬一辈子都不累。
”其实这样美丽的情话从冯巩的嘴里说出来是有点别扭的,但当时,却真的可以感受到刘好所会有的云开月明心情,于是,只想要祝福他。
此外,全片里大量串场的小品演员们都让人觉得很有趣。
现在的电影都少了点质朴的感觉,人也如此。
本人喜欢翻一些老电影看,各个国家的,中国的,美国的,韩国的......因为就如同许多人喜欢听老歌一般,积淀下来的岁月尘埃让老电影有一种独特的质感。
这部电影也是在别人的推荐下才看的,有股浓浓的京味。
其中主角刘好的三轮上飘荡着的小曲,让刘好一点也不好的人生经历,显得莫名的坦率自在起来。
也可以讲是一种“幽默”,将无趣甚至是痛苦的生活,展现出苦中作乐的愉快。
刘小好是刘好前妻和混混“野狼”生的孩子,前妻后来还跟着“野狼”跑路了。
但是刘好却一直抚养着他,几乎是当亲儿子疼。
尽管刘小好从没叫过他“爹”,他也从来没认了刘小好这个儿子,他们之间却有一种血浓于水的默契。
刘小好一直叫刘好“哎!
我说。
”显得似乎不那么亲切。
他却会在刘好相亲时悄悄跟着偷瞄,迫切的想知道刘好有没有戏。
这种关注,就是表达着叛逆少年内心的感情,他对刘好,一直是感激却无所适从的。
他们彼此都没有尝试着去戳破那层窗户纸,仿佛那是一堵厚墙,一直阻隔在两个亲近的人之间。
即使是后来刘好第三次征婚,遇到了一个自以为不错的女人。
却还是一心放不下刘小好。
最后因为房子的事情,与女方闹翻了,对方说他想吃“白饭”。
还领着兄弟到他家里大闹了一场,弄得人仰马翻。
刘小好对于刘好而言,客观上,是一个巨大的包袱,他损耗着刘好的精力,而且影响到了刘好的感情之路。
但是在感情上,刘好对刘小好是疼爱都来不及。
刘小好一直以来的陪伴,是他痛苦人生中的一剂良药,可热敷、可内服。
这个形似“儿子”的存在,是刘好生存的动力。
作为一个下层穷苦群众的刘好,他并没有找到什么人生追求,在影片快结束时,阿红(且让我用这个来代替刘好的第二任老婆的名字)问刘好“你最大的人生愿望是什么?
”他悻悻然支吾着才说想换台好车开。
“人人都挑软柿子捏。
”刘好是那个软柿子,认识他的人都一口一个“好人”地叫。
可能习惯了被压榨,也可能是其他的原因,总之他从头至尾都没有反抗过这种让我看着都心疼的生活。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来讲,亲情是万分可贵的。
刘小好之所以显得这么重要,也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线没有断裂过,他一直在充当着一个儿子的身份。
影片快结束时,刘好遭遇了车祸(这是正常的套路)。
他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让刘小好叫他一声爸爸。
刘小好当场就奔跑起来,往家里跑去。
中国人大都不太擅长去表达自己的感情,管他是因为伦理纲常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事实如此。
在面对着刘好的照片时,他才终于喊出了一声“爸爸”。
这一声,像是蓄力良久,像是顿然醒悟。
对于刘小好这个孤儿来讲,有刘好的地方便是家。
对于刘好这个烂好人来讲,有刘小好就不会走向幻灭。
关注“遇见bridge” 加入不正常协会
最近有一本小津安二郎的书很火,叫《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论风格,这部片和小津是有点搭边的,都是在写平淡的生活。
自然在水平上是无法跟小津比的,最明显的就是电影缺乏艺术性,不只剧情中没有,连镜头也没有,都是平淡的。
这部电影的平淡是表面的,也是深层次的。
表面是它选取的题材就是平淡的生活中的一面,深层次是它的内涵也是平淡的,没有深刻的地方。
不过作为喜剧片来看,也没有必要要求它做得有多么深刻。
喜剧片第一要务是好笑,导演是小品相声表演界的多年老手,自然懂得如何引发笑点,电影中好几个画面都能看得出是导演的刻意搞笑之作。
而这也是它的,可以说是缺点吧,太明显了。
你看美国的伍迪艾伦,同样拍喜剧片,搞笑片,但就是能够拍得深刻,让人也笑得深刻。
毕竟修养不同,经历不同,很难要求冯巩也拍出这种片,这是我看他的第一部片,也应该是最后一部了。
喜欢冯巩、徐帆这样的演员,能把市井小人物演得有血有肉,让人觉得他们可爱。
印象很深的是里面刘孜的一句台词“别的俺不敢说,做人俺还是凑活的嘛”。
老话说“先做人,后做事”,小人物没有什么宏伟的事业,但有一颗善良宽厚的心,就是伟大的~
或许年纪渐长,慢慢喜欢那种有年代感的电影。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第一次看是和寿奶奶一起看的,结果看完了还冒出来一句河北话。
那时纯粹是看喜剧,现在却慢慢注意到那些灰暗的线索。
影片里的棉纺厂、双职工、下岗,听起来好熟悉,九十年代就是这么过来的。
那时家里有个亲戚,是国营厂厂长,反对市长要求的工人大规模下岗,厂长干不过市长,最后他一同下岗。
那时候我们那个小城有好多的工厂,标准件厂、耐火厂、机修厂、棉纺厂、无线电厂……那时还是工人的天下,这是八零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事情了。
我老娘本人也是工人,长期上夜班,还把无人照看的我一同带进工厂放进小筐子里。
她回忆起这段时间时还是很感慨,常说还是工人最好了,同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后来她调工作到了零售业,95年左右遭遇下岗,自己承包柜台开始了个体户的经历。
那时候工厂多,就有了厂花。
红颜薄命,被人称作某某花的女孩子往往没有特别幸福的。
戏中常有小流氓调戏美女,这真是九十年代的写照。
到了现在,都成了美女往流氓怀里钻。
男主角养子的女老师也叫人印象深刻,当刘小好和另一同学的富豪爸爸发生冲突时,女老师第一反应不是保护孩子而是指责刘小好,训斥的语言也是非常熟悉,一个班级都叫你带坏了之类的,一个时代都好像。
说点喜剧的吧,那个野狼的扮演者居然是张嘉译,晕倒啊。
在保定取景挺多,竞秀、莲池。居然看到了张嘉译。一个优秀演员是需要多少部戏的磨练才能成长起来的。
谁脑子还没浸过水啊
初中同桌很喜欢里面的梗,老唱葡萄树、后仨字儿
方言电影,国产龟男意淫电影,逆来顺受且自我感动,剧情很松散,东一处西一处,拍摄手法很电视剧
冯巩不适合演这种东西
后仨字儿~
片子立意不错,冯巩演小人物入木三分,结局有点刻意完满,笑点虽然不多,但笑点有深意。
记得一个镜头,刘孜被一阵风吹倒:)
好人配美女
小人物的生活
真不行,可惜了那么多好演员
一点也不搞笑
我无法相信这种“主旋律式老好人”的存在,而且这故事想讲啥,还配这么一个片名?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那就吃凉豆腐呗,反正都是豆腐,营养成分一模一样。
看这片子的时候还很naive,不知道平淡才是真
大陆喜剧固有模式:小人物+好心肠=前面磨难重重,最后走了狗屎运
...CV6看的,不是故意的
够闷骚
土!
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凸显了一个大社会、从中途2个小孩上网时、我蓦然发现他们背后的人居然在玩魔兽3C、现代电影用80年代的手法、确实也是打的中国式的招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