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希望与反抗

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索菲·绍尔:最后的日子,帝国大审判(台),最后的苏菲·史库,抗战白玫瑰,苏菲·索尔的最后时光,索菲-斯库勒:希望与反抗,Sophie S

主演:尤莉亚·延奇,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法比安·欣里希斯,约翰娜·加斯多夫,安德烈·赫尼克,弗洛里安·斯泰特,马克西米连·布鲁克纳,Johannes Suhm,Lilli Jung,Kl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5

《希望与反抗》剧照

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2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3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4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5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6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3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4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5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6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7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8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9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20

《希望与反抗》剧情介绍

希望与反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3年2月,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呈现出胶着态势。在慕尼黑,地下反战组织白玫瑰的成员们正在加紧印发传单,其中索菲(Julia Jentsch 饰)与汉斯姐弟两人为响应不久前女学生们的行动,计划将传单散发到大学校园内,两人冒着极大风险进入学校,在散发完毕时不幸被捕。盖世太保摩尔负责审讯索菲,姐弟俩按照事先商定的串词,拒绝承认自己与反战传单有关,并几乎可以无罪释放,但纳粹的搜查发现了新的线索,形势急转直下,索菲开始将罪责揽到自己身上以掩护同伴们,经过反复的交锋,摩尔开始对这位坚定的女青年产生了些许理解和同情,但等待索菲的,终究是一场封闭的不公平审判……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获2005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多项褒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近在咫尺的爱恋告白三个月爷们儿些幸福的不在场证明害怕看不见的人末日孤舰第一季急诊室的故事第九季丧尸之吻世界奇妙物语2012年秋之特別篇凡人修真张天师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开心闯龙年车中人替代者之迷情画皮新封神姜子牙我有时候也想成为A片主人公轻松+愉快剩者为王第八个嫌疑人失控的校园和帅哥一起吃饭擦枪走火玛丽·雪莱的怪物米果的秋天黑狱风云律政狂鲨第一季娘妻女人置上宇宙姐妹花死后文

《希望与反抗》长篇影评

 1 ) 止战三部曲

「帝国的毁灭」、「苏菲索尔:希望与反抗」、「希特勒男孩」,被列为止战三部曲,所谓"止战"这个帽子扣的多少有点不伦不类,应该称为二战反思三部曲。

三部电影之所以被凑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节奏的表达了希特勒的崩溃:法西斯教育系统的崩溃、法西斯信念的崩溃、希特勒本人的崩溃。

先说说法西斯教育系统的崩溃,即「希特勒男孩」,这部片子严格来说是一部关于青春成长的校园片,是批判教育体制的,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残酷高压,最终迫使少年结束了自己生命。

这样的情节是不是让人想起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

用法西斯做背景显然削弱了批判的力量,希特勒死了半个多世纪了,教育逼死人的事儿一点不比他在的时候少。

电影把纳粹脸谱化了,纳粹都是邪恶的,因为纳粹的邪恶才导致了悲剧,这种思想十分危险,会煽动人们认为,消灭纳粹才能停止邪恶,实际上,不幸的是,现在人们就是这么想的。

首先,认为消灭某一类人才能有美好生活,这本身就是法西斯思想,其次,每个人都知道纳粹消失后邪恶根本没有停止。

最后,把纳粹妖魔化,无法解释当初人们为什么狂热的支持希特勒,难道当时的人们都是魔鬼吗?

以此代入,想想我们的文革,把罪责都推给毛泽东,能解释当时全国那么多人的疯狂行为吗?

毛泽东比希特勒还惨,希特勒好歹有一堆法西斯分子和纳粹整个政党作陪骂,毛泽东就孤零零一个人,好像他周围都是纯洁无瑕的天使。

「希特勒男孩」的导演十分年轻,但勤于思考,关于教育和体制还有很多话说,于是又拍了另一部电影「浪潮」,「浪潮」是优秀作品,展示了集权思想的魅力和蛊惑性,显然他想以此解释法西斯思想蔓延的原因,可惜还是不够深入,另文再评。

接着是希特勒信念的崩溃,「苏菲索尔:希望与反抗」,三部中个人最爱,女主角表现十分出色,不辜负她饰演的这位少女英雄。

这部电影通过对话把人物性格刻画的非常有趣精彩,即使在所谓的"法西斯铁蹄"下,施暴者也不是青面獠牙,都是普通人,做着自己的一份工作,个人面对个人的时候,没有你死我活的恩怨,都会有正常的同情心。

导演据说对女英雄被捕时最初的百般抵赖很感兴趣,果然,这段拍的简直是绝妙。

电影透露出的一些思想我很赞同,即每个人的境遇决定了他的思想,审讯官本来穷困潦倒,靠希特勒的政策才有这体面工作,他当然要拥护这个带给他荣誉的体制,那苏菲呢?

家境优越,教育良好,也正因如此有宽广的视野,知道屠杀的残忍,出于人类的天然良知反抗法西斯,所以,每个人做事都有个人的动因,把一群人绑在一起批判永远是片面的。

电影最后审判的情节太理想化了,两个罪犯在法庭上的几句演讲就把希特勒的军人们说的坐立不安,一副信念坍塌的样子,所有导演都犯这个毛病,为了表现而表现,完全不顾常识,法西斯信念这么容易坍塌,戈培尔这个天字第一号宣传部长也太失职了。

苏菲索尔是德国十大人物,是位英雄,她壮烈牺牲的时间是1943年,两年后,希特勒自杀,孩子啊,为什么不再等两年,任何理想都比不上珍贵的生命。

不过换了我是她,同样的机遇下,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她也不是故意赴死,没想到发发传单就会送命而已,还是太年轻,也好,生命无常,怎么都要死的。

最后轮到希特勒本人的崩溃,「帝国的毁灭」,记录希特勒最后的日子,饰演希特勒的演员简直是个神,希特勒本人活过来都未必比他演的好,要把大人物演出平常人的一面,是老生常谈,他完全做到了。

可是,这样的人物本来就不是平常人,到那个位置,尤其像希特勒这样把世界搅的天翻地覆的人,他早已忘了当平常人是什么滋味,这样看不到太多真实人类感情的片子,个人不大喜欢,尽管它很纪实。

这部片子完全没有探讨法西斯灭亡的原因,只是记录了过程,但要说导演没有意识形态是不对的。

戈培尔夫人在自杀前,残忍的毒杀了自己的六个孩子,一个一个毒杀,六个,一个镜头都没省略,导演把全过程拍出来给观众看,这绝对是限制级的镜头,作为大人我都受不了想大叫,这样做毫无必要,极大的挑战了观众的神经,完全是一种冷暴力,以暴制暴,导演想展现法西斯的邪恶,但这样的镜头遗憾的展现了他对暴力的喜好。

我心目中真正的止战作品是「西线无战事」和「永别了武器」,这两部书能唤起人对生命起码的恻隐和怜悯,想想那句催人泪下的话:"脱下彼此的军装,我们能成为兄弟",没有人会不反对战争,讽刺的是这样优秀的反战作品诞生于一战后,却依然没能阻止迄今为止人类经历的最大规模战争二战。

经典文学的思想内核都是普世的、人文的,这是人类的共同底线,其影响力是深刻久远的,但某个短促激进的行为依然足以把人类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2 ) 法官的嘴脸入木三分

让人过目难忘。

他们已经彻底背离了其所服务的那种基本价值,赤裸裸的成为恶魔的帮凶。

深深愿,人类社会早日结束类似的悲剧一再上演!

问一下,反问,自问,苟安的人们,当正义来临,你我何以自处?

 3 ) 李睿:闲话《希望与反抗》

李睿:闲话《希望与反抗》 发表时间:2010-3-27 18:37:00 阅读次数:237 所属分类:影事 电影评论其实是多说无益之事:舍却影视文本与观众的交互理解,影视评论常沦为隔靴搔痒,是故,“只推荐,不评论”的态度为我所取,毕竟电影欣赏是需亲身领略的事情。

然而,前几日看过德国影片《希望与反抗》,就其中的纳粹司法制度生出几句闲话,所言当属“六经注我”,暂且写到哪里算哪里罢。

影片梗概是21岁德国女青年Sophie Scholl等三人因印发反政府传单而被逮捕、审讯、审判、而最终处决的故事。

影片一如德国人的性格般严谨沉闷,绝大部分的场景都是室内交谈——然而不同于韩剧温情脉脉的扯废话,亦不同于侯麦慵懒氛围下的友朋灵交,所有的交谈在审讯和审判的背景下都体现出双方革命信念的张力。

何以为“双方的革命信念”?

我们确实不能在今日“赢者王侯败者贼”的历史思维定势下将此事件视为“为真理献身”的“德国张志新”悲情记,因对立的双方都有其“坚定的革命立场”,一如荣耀的罗马战士屠戮归主的信众,一如“党国”初立之时革命党于清廷的反动:历史总是胜者书写的历史,是持续的新神阉割父神的运动。

所以,当审讯时秘密警察和审判时的首席法官义正词严的言辞背后,——他们绝非虚张声势,而在内心存有坚定的革命信念。

正如纳粹的“党国”相对于普鲁士的“王国”不啻于“大革新”(中国近代史亦如是),而行为的真理性似乎就存留于这“信”中。

在“信”中,一切被合法化和统一化了,在每个政教合一的世俗神圣政体中,“信”总被高调地提上桌面,然而,“坚信”与“盲从”无非“亲密的战友”,无助的群众仰望着自己的父神,千万的盲信者行进在弗洛姆所谓“逃避自由”的道路中,历史记忆千万支高举的手臂(手上当然也可拿本“红宝书”,这样就添加了“中国元素”),无需个人不合时宜的思考,父神业已为你安置一切,祂“伟大光荣正确”,是终极真理的道成肉身。

其实,政教合一政体的官方意识形态享有和基督教相同的心理逻辑结构(纳粹德国“最具权威性的宣传电影”《意志的胜利》被称为“基督复临的故事”),据称国朝的政工干部退离休或无所事事(“被”字逻辑下的人群心理业已丧失“主动性”,只是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而没有自我认同的个体使命),其中一部分“信而归主”,读经唱诗,乐在其中,此情此景,绝非意外也!

极权主义在法庭程序中也体现出极权的色彩:超强的纠问式审判模式。

而这种审判模式中,主审法官集控诉者或检方和审判者于一身,而且由于他本身就是控方,辩护人的位置便可有可无,控辩双方都沦为静默的法庭上的稻草人,等待被告人的只能是“公义的审判”。

在庭审前,胸佩纳粹标志步入法庭的法官带领庭内所有人行纳粹礼,——在当时德国国家教会运动之时,法律界的举动绝非意外。

而民主政体下的法庭审判当为“抗辩式”而非“纠问式”,双方交互论辩,法官居中审判。

看来,“即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况可谓是全能国家(极权国家)的通病,此弊病绝非仅仅局限于曾经的“国企改制”中,司法改革同样如此。

片尾行刑场景展示刑具:断头台——发明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高效杀戮工具,在科学至上时代机械物理学于法律界的杰出应用,因其一击致命无痛苦,而曾被颂之为“革命的人道主义”。

不同于英国影片《最后的绞刑师》所展示的绞刑对行刑者经验和技术的要求(绞刑因此被职业化,成为绞刑师的专利,成为不涉及行刑者心理的“技术活”),在刀具机械麻木的齿轮声中,被行刑者的头颅们将次第混入断头台前预置的铁桶中。

2010年3月27日·南通http://tomleerui.fyfz.cn/art/597250.htm

 4 ) 看到一个小时左右的时候,有种去IMDB上给满分的冲动

可惜后半段让我很失望很失望歇斯底里的法庭,实在是太单薄太模式化太让人脱力了相比之下,索菲对警探的几段则有趣得多面对有缺陷的制度和政治体系维护它还是反对它享受带来的辉煌抑或是诅咒其将要带来的毁灭几段犀利的对白让人想到了愤青VS五毛,乌有之乡VS袁腾飞辩证的看,没有人全对,没有人全错只要你固执一端就必然错

 5 ) 不太沈重但警世

一看電影名稱"Sophie Scholl: The Final Days"(Die letzten Tage) 便知道女主角必要一死, 而故事當然也圍繞蘇菲最後的五天. 一齣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電影, 發生在德國納粹時期(1943), 不太沈重但警世.看完電影, 令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電影開首女主角及其兄長在大學校園裡急忙擺放傳單時的背景音樂及情景. 那令人緊張的節奏在電影末段Sophie, 哥哥Hans, 及友人面對審判及處死時再一次奏起, 很有震撼力. 這兩段音樂在電影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沒有它的襯托, 電影的壓迫感便難以發揮得淋漓盡致.電影導演是Marc Rothemund, 之前未看過他的作品. 女主角Julia Jentsch原來曾演"The Downfall" (Der Untergang, 2004), 但沒有印象. 電影囊括了十七個國際獎項, 資料如下:Silver Bears Berlin 2005 for Best Leading Actress & Best Direction3 German Film Awards 2005 for Best Film (Silver), Best Leading Actress (Julia Jentsch), Audience AwardAudience Award & Best Direction Brasilia 2005Audience Award Hamptons 2005Bernhard-Wicki-Award 2005German Guild Award 2005European Film Awards (Julia Jentsch & Marc Rothemund)Bavarian Film Award 2005 (Producers' Award)German Film Critics Award 2005 (Best Actress)Source: German Films 另外也被提名今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沒有吸引人的面孔, 沒有一絲幽默輕鬆, 唯一慘不忍睹是三人面臨處決時的景象, 掩了雙眼, 電影用全黑畫面交代, 空白銀幕維持了好一陣子, 把觀眾從銀幕帶回現實當中, 給人更真實的感覺. 整齣電影都是那五天(1943年2月18日至22日)所發生的一切, 審問, 審訊, 心理戰, 內心的鬥爭. 不花巧, 不造作, 審判場上納粹德軍的虛假殘酷在眾目睽睽之下更形實在.

 6 ) 德国情怀

去年柏林电影节上挺风光的一部片子,一举拿下来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两个分量颇重的奖项。

好象此片还代表德国参加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

记得在几个月前的某篇博文上就曾提起过,我对女主角朱丽娅·耶特斯一直抱有相当的好感。

看过这个小姑娘的三部电影,感觉她是一直在进步。

非常有意思的是,她所出演的角色也似乎一部比一部成熟,一部比一部坚强。

也许你在《发情日记》里仅仅记住了她的青春富有活力的身材,但在《好日子到头了》或许你该感慨她接片的品位确实与众不同,所以你很容易便理解和赞叹她在《苏菲邵尔最后的日子》里的精湛演技。

如果说维姆-文德斯镜头下的德国被插上了一双诗意和想象力的翅膀,汤姆-提威克镜头下的德国充满动感和电子节奏的罗拉式快跑,沃纳-赫尔佐格干脆潜心致力于世界各地奇闻绎事的研究,那么本片则是一部纯正到原汁原味的德式电影。

何谓“纯正”,当然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

你可以这样理解和认为,这个电影把德国人的理性和思辩发挥到了及至。

除去最开始的半小时,影片有2/3的内容是在激烈地对白(争辩)中进行的。

朱丽娅·耶特斯所饰演的女主角,面对纳粹的种种言语引诱和精神洗脑,临危不惧,不屈不挠地进行信仰上的抗争,将一个面对死亡威胁下却依然拥有绝不动摇信念的坚强女性形象演绎的相当完美。

这是一部讴歌信仰和信念的电影,在一个真正拥有信仰和信念的人眼里,死亡只是一件很轻的东西。

看到最后苏菲-邵尔走上断头台的那一幕,不知不觉想起了德国新民谣乐团Belborn说过的一句话:德国拥有一个永恒的灵魂。

所以,此片应该推荐给所有热爱欧洲电影,热爱德国的朋友。

 7 ) 有点矛盾的想法

说实话影片的风格我并不是十分喜欢,有的情节尽量严肃和冷静,有的地方的抒情却略显刻意。

在我看来,足够传递出事实,却不够有冲击力。

也许毕竟不算是故事片,或者就是这样的风格,小弟才疏学浅,若有冒犯,还请见谅。

我打四星,主要是给了故事本身,而不是影片。

整体看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主要是人民法庭的那段和写遗言那一段。

人民法庭极为讽刺,哪里有人民,只有个法官顶着头上的青筋在狂骂,没有检察官,没有证人,辩护律师一言不发,法官把一套看起来义正词严的说辞慷慨地讲出来便罢,和被告的冷静和傲然对比很鲜明,一下子让人明白,究竟是谁对谁的审判。

同时三个被告之间的对比也很明显,三个人的角度和心态不同,但都没有批判某个人的意思。

关于写遗言那一段,我觉得是影片将人性赋予英雄的很重要的部分,听到马上就行刑时的崩溃,让人明白,她并不是早就做好了赴死的心理准备,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也会崩溃和慌乱,而克服恐惧和无助,选择那条道路才是她的魅力。

(以下挺瞎掰的)关于影片,感觉好多地方都是以纪录片的手法拍摄,都是中距离镜头,够表达真实,但是似乎有点平淡,不由得和《国王的演讲》里的镜头对比,利用镜头来表达地位,关系的亲密。

但转念一想,还是由于题材的严肃性,可能不好以这种镜头呈现,所以这就很矛盾了,也可能是自己太浮躁,未必一切电影都要在视觉上冲击力强。

总的来说,还是推荐吧。

毕竟没有这个电影我都不知道这回事,文艺作品的作用里面也有传递知识和拓展历史嘛。

2017.7.19

 8 ) 放弃生命 信仰继续

终于挤出时间观摩了这部影片,没想到情节相当简单,苏菲作为德国评选出最伟大的十人中最年轻的一员,年仅21岁就由于参与白玫瑰行动,在慕尼黑校园散发白玫瑰传单而被捕,经过人民法院的审判最终被处死。

影片拍的非常的简洁干练,如浴春风的背景音乐与审判官的咄咄逼人交错出现,展示了苏菲内心对于信念不懈的追求以及作为一个年轻少女生命的美好,在最后的审判期间,这两者成为了矛盾体,只能舍弃其中的一样,伟大的苏菲选择了坚持信念,放弃生命。

就像她说的,她如释重负,因为我用生命保全了信仰,可以让信仰继续下去。

从片中可以看出,即使对于反党叛国的嫌疑犯,纳粹党还是表现出了极度的文明,没有严刑拷打,没有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而是收集证据,公开审判。

就我们所知道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历史中,也是不多见的。

德国尽管有一段血腥的二战历史,曾经那么疯狂的纳粹党,怀有那么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确实是个优秀的民族。

即使战败后,如今德国人民热爱和平,敢于承认历史的错误,歌颂苏菲这样牺牲生命的白玫瑰成员,这绝对不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能做到的。

德国人民的觉醒是需要惨痛代价的,这个不仅是德国,任何国家不都是如此吗?

 9 ) 坚强的意志,温柔的心

Ein harter Geist, ein weiches Herz.电影直白简洁,大部分篇幅,是盖世太保审讯官Mohr与苏菲的对话实录。

场景就是Mohr的办公室。

听起来似乎枯燥了点,实际上一点也不,一环紧扣一环的诘问与拆解,针锋相对的辩论,让人全神贯注,扼腕叹息。

苏菲和她哥哥,还有大学里印传单的几个朋友,没有什么党的背景,也不是犹太人,就是普通的知识青年。

出于良知,他们批评纳粹暴政,提倡非暴力不合作。

正如苏菲所说,真相就是这样,我们只不过说出大家都知道,却不说的。

在电影里,大多数人对纳粹,不是合作,就是沉默,譬如大学里积极告密的管理员,退避开的教授和同学。

盖世太保穿西装打领结,问口供,执行杀人任务,仿佛机器里的螺丝钉,没有感情,只按轨道运作。

体制内的Mohr,与苏菲对话之后,也许内心有人天交战,明显疲惫不堪,但他还是循规则去做了。

当年纳粹在德国猖獗一时,不可能是希特勒一人或国家社会党几人所为。

对暴政的沉默,容忍和默许,其实就是协从。

没人有资格对每个人做出道德评判,但当有少数个体,即使在黑暗之中暴力之下,面对断头台,也选择了坚持良知,说出真相,他们是令人崇敬的,他们让我感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苏菲说,坚强的意志,温柔的心。

这部小成本的电影看似无惊天动地处,却给了我震荡内心的一击,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问题的角度。

无论是反省自己还是审视周遭,都有现实的警世意义。

苏菲和Mohr两个演员表演出色,Mohr犹甚。

 10 ) 未及绽放的玫瑰

之前便知道是个二战题材的片子,可全剧第一个单词sugar从留声机里飘出来时,还是极具杀伤力的。

甜蜜的美国流行歌曲,甜美的花季少女……不过除此之外,导演并没有采用更多战争题材影片中常见的对比,也避开了“劣等”民族遭受迫害的情节,而是展现了苏菲,一个有纯正德国血统的女大学生的反抗。

也许在战争的发起者看来,在乱世能够拥有相对安稳的生活、学习环境,苏菲理应感恩戴德,好好珍惜了。

可对于自由的信仰,使她清醒地认识到了战争及独裁的罪恶,勇敢地加入了革命的队伍。

《希望与反抗》短评

追求的阵痛是十级的疼痛,但每一个母亲都知道,诞生的将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造物。大学生的天真到现在仍然是一种痼疾,它赋予了我们理想主义和热血,却教不会我们到哪里寻找自己的出路。没有成为牺牲者的,必将抱着那种自以为神圣的信念走下去,然而事实是,只有遇见了死亡,才会懂得经过反思的坚定。

8分钟前
  • 思.s。ி
  • 力荐

感谢国家,感谢互联网。

9分钟前
  • uka
  • 推荐

可怜的孩子

14分钟前
  • cocojamboo
  • 还行

德语影视

15分钟前
  • 苦修五十音图
  • 还行

一部令人敬畏的电影。不仅因为影片里令人敬畏的主人公,而且因为凌厉的剪辑和完美的演技。

17分钟前
  • 章鱼
  • 力荐

前段还算扣人心弦,后段有些无力

20分钟前
  • Tu途
  • 还行

前面文戏太多看不懂

24分钟前
  • 终点
  • 较差

坚强的精神和温柔的心.无论多艰难,都要正直并自由的活下去.

29分钟前
  • Puff
  • 推荐

太差了

30分钟前
  • 冯帆导演
  • 较差

只有致敬的份儿

35分钟前
  • Juneau
  • 推荐

看完我都没太搞明白这是批判纳粹还是表扬纳粹,这个审讯环境是真的优越,有吃有住能好好睡觉还有室友陪聊,让你说话让你口供签字还跟你讲道理辩论,辩论输了也没公报私仇咋地你,没酷刑没强压,有律师还有公开审讯让你义正严辞的公开说话,最后还有法定的行刑时间,这么文明友好的审讯环境,这司法环境还有啥不满意的呀,我真觉得相当文明克制了

39分钟前
  • 小右
  • 较差

到一半看不下去了...

43分钟前
  • 短腿的小野兽
  • 较差

索菲 舒尔~~~

47分钟前
  • 努力加餐饭
  • 推荐

好题材被导演给拍挫了

52分钟前
  • Runaway
  • 还行

我哥哥说过 人要有坚强的精神 和一颗温柔的心.....

56分钟前
  • Dear Morie
  • 力荐

历史中的一段小插曲,世界上的学生总是有那股“热血”,然而“热血”必定是成功的部分组成之一.

1小时前
  • 吃豆腐爱做豆腐
  • 还行

两个细节:听说第二天就要审判,苏菲很吃惊;直到当天就要执行死刑,苏菲大吼了一声,感觉是装逼装大发了有些懊悔之前的“不合作”,89的大学生们你们也是么?没有嘲笑的意思,对死亡恐惧才是常情,我们不相信完全无畏的英雄。还有,就算是极权下,也是走的法律程序,甚至没有用刑,如果在天朝呢。。

1小时前
  • 蒙大拿
  • 还行

传说中的“喝茶”。

1小时前
  • 炜森
  • 还行

2007看

1小时前
  • azaza
  • 推荐

柏林电影节2005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

1小时前
  • 神秘人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