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的四个故事核心主题远高于一切技法,延续了伊朗电影独有的“生命力”尤其在一个教会氛围浓厚的地方里面这种主题本身就极端的二元对立。
对刑罚导演有强烈的控诉而巧妙的是都用执行者的视角来简述,这个角度就更能覆盖社会个个阶级层面。
服从、反抗、宿命、无奈。
四个情绪点换化成更中重要的核心就是“选择”但是作者却告诉你无论你做出任何选择代价都是极高的根本原因就不说了。
尤其是第三个故事呈现出宿命感我们没有办法控诉角色的个人行为并不完全错唯一的根本原因是指杜化的问题。
第二个故事则于其他相反作者在给出答案。
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第一个故事角色完全在逃避自己的社会身份的同时他也是一个正常不过的人生活在这个国度里面冰冷的行尸走肉般的过着每一天,最后一个镜头过于精准了的表达出来。
第四个故事可以说是最平庸的但也是东亚人且身的问题个人牺牲换取他人性命是否值得。
好的是导演并没有给回答。
“你的力量,来自于‘说不’。
”对无理要求说不,对奴役说不,对傲慢的强权说不。
电影,不止于娱乐,不单是艺术,更是劈向冰山的巨斧,是治愈沉疴的良药。
毫无疑问,《无邪》就是在挑战禁忌中的禁忌。
尽管如此,仍有演员带着热情参与进来,他们毫不畏惧地扮演角色,并愿意在影片中露脸,对拉索罗夫来说,同意成为这部电影的一部分已然等同于曝光自己的立场,只有敢对审查制度说不的人,只有不认同死刑制度的人,才会有胆量加入《无邪》。
英文名更好:There is no evil——没有邪恶。
真的没有吗?
表面上没有。
至少影片里没有出现。
那可能的“邪恶”正藏在看不见的地方,虎视眈眈。
这不是“选择”的错,而是置人于两难境地的规则出了问题。
导演真正要批判的核心:道德困境源于非人之法。
坚守良知的人的浪漫情怀和叛逆本性。
汉娜·阿伦特的观点,遵守国家法律并不能免除责任,因为法律可能是不公正的,那么遵守它本身就是错误的。
《黑暗时代的人们》“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中,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
”
2个半小时,4个短片,聚集谁都不会注意的一个人群,影射当局政治或者说当下的囚徒困境,社会意义远大于电影本身,估计这是会得奖的原因吧。
分为前半部和后半部,前半部是两个行刑人的不同选择,看似给他人行刑,实际是在自己所处的这个牢笼里进行选择,选择平庸的留下还是选择伟大的逃离。
实话实说,第一个短片都要马上睡觉时,这个快秃顶的男人看向小窗按下绿灯时转过镜头里4-5个人齐刷刷地被吊死挣扎甚至还有尿流满地的场景顿时把我的睡意驱赶殆尽,这么一来呼应之前的沉闷以及十字路口红绿灯的晃然,突然觉得很牛B很震憾。
第二个短片抛开社会意义而言,似乎是四个短片里运镜最一般的,那一段乌漆妈黑的奔跑和快吐了的晃动是不是在风雨云里非常的熟悉?
然后看到女友后开始一路高歌又是莫名的,当然我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是重获自由的向往与快乐,最后扔了枪后的留白也许也是为了呼应第四个短片吧。
后两个短片提示了不同选择遇到的结果,第三个短片男朋友从了给女朋友过生日请了三天的假,而这三天的假是服兵役的他主动去申请当死刑执行人换来的,当他奔赴到女朋友家要给女朋友庆祝生日时却发现为了这三天假执行的死刑犯人却是他亲手做的。
女友不理解他,岳母埋怨他不敢反抗强权,生活坍塌了,片尾那雨落河边的三个人的处理很不错,一个假人是行刑时穿的衣服在树枝上撑出的人,一个女朋友,一个想要忏悔的男朋友,当女朋友说了一句我数过了你来找的多少个3天时,男人的世界就彻底绝灭了。
而第四个短片则映衬着逃离出这个囚笼的行刑人隐性埋名不得不把自己的女儿寄人篱下最后要相认时却不得相认的故事,为了片刻的自由与心安,以为逃出了囚笼,却依然还在这个社会的大囚笼之下,郁郁而终,最后一个故事直接表达了政治与国家的不堪给民众带来的是另一个逃不出去的囚笼,难怪导演无法来到颁奖现场。
《无邪》。
伊朗,拉索罗夫。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
据说导演因为此片在监狱里而缺席了电影节。
围绕着“死刑执行者”的主题很有新意。
节奏把握得好,四个故事中的三个都很有想法,衔接和呼应也到位。
第一个故事这种你忍受几十分钟的无聊后在几秒内反转的巨大震撼相当过瘾。
第二个故事的节奏非常精彩。
问题在于真实性的贴合度。
一个政治意味浓厚的影片,在一个几乎被妖魔化污名化的国家,到处都是素材和问题。
导演偏偏选择了真实性很存疑,漏洞很多的角度。
极度讨厌这类电影。
导演不想着解决问题,尽搞些含沙射影的嘲讽,发些阴阳怪气的牢骚,自以为独立思考,其实屁用没有。
事实上,导演不光缺乏解决问题能力,甚至连发现问题都做不到。
一个温柔谦和的丈夫在监狱做死刑执行人,这有什么问题?
这个男人尸位素餐?
违规操作?
有冤假错案?
案件的证据、程序、判决有问题?
不该有死刑?
你半个多小时讲了个啥?
就算骂街呢骂到点子上也是好的,最讨厌那种阴阳怪气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胡喷。
我党的工作思路一项是问题导向。
目前是个啥情况,这个情况有多大范围,为啥会出现这个情况,这个情况是什么问题,能不能修修补补,为谁修靠谁修修成啥样人财物力怎么调度,实在不能修了怎么换······我自己在工作中,正是靠着这种实事求是问题导向的方法,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取得一点一点的小进步。
对这类讲骚话骂闲街的人,我党一般也不是很关注,他们靠不住,我们国家也不是靠他们建设的。
牢骚自己发发就好,如果又发牢骚又爱跳,还闹得一堆脑袋浆糊去捧这种讲骚话骂闲街垃圾的臭脚,那就不太美好了,我辛辛苦苦干活,它屁话一大堆,还冷嘲热讽,就只好让它尝尝社会主义的铁拳。
我党建设新中国又不是靠请客吃饭,对吧?
如果有空,就该多读书多实践,磨砺分析问题的眼光,锤炼解决问题的本领,做有意义的事。
阴阳怪气骂街是没用的。
骂街小能手的归宿就是监狱。
“在早期电影中,我使用隐喻性的语言来绕过审查制度,避免与政府的镇压力量直接对抗。
现在,我决定超越这种表达。
”编辑| 空山文 |Chu人杀人的国度赫斯玛特已经秃顶了,他每天早晨下班,睡觉、接老婆孩子、取存款、逛超市,带女儿妻子去吃披萨,帮邻居救猫咪,偶尔盯着某处放空自己。
等到夜深人静,他从床上起来,独自开车去单位,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他按了一下按钮,杀了6个人。
这是伊朗电影《无邪》中的第一个故事,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斩获了最高荣誉金熊奖,成为继《内达和西敏:一次别离》(2011)和《出租车》(2015)之后,伊朗第三部获得柏林最佳影片奖的电影。
《无邪》由四个故事组成,聚焦于伊朗的死刑制度。
伊朗依然是世界上处决死刑犯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一项数据统计,2019年全球处决人数约657人,分布于20个国家。
其中伊朗至少处决251人,占全球总数的近40%。
伊朗也是全球少数几个仍然对少年犯实施死刑的国家,这意味着他们的暴力机关可以合法杀掉孩子,完全违背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儿童权利公约》。
在21世纪,在现代化社会,伊朗甚至会进行公开处决。
2013年1月,两个不到25岁的年轻男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吊死在警车上特制安装的钩子上。
地点在德黑兰市中心的一座艺术家公园,据说此举是为了震慑作家和音乐人。
一个Facebook用户发问:“你能保证你的孩子在这个年纪看到如此暴力的场面不会出现精神障碍,甚至有一天成为罪犯吗?
”在伊朗,被判定为死刑犯的罪名有很多,除了暴力重罪,还包括政治异见,甚至“敌对真主”和“地上作恶”这种语焉不详的罪行。
假如你是一个同性恋,也有可能被处死。
这是一个保守、专制的国家,不仅体现在转播体育赛事,给女运动员打马赛克的笑谈上。
伊朗人民生存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无邪》中体现的强制服兵役,就是另一重枷锁。
一位伊朗男性如果拒绝服兵役,就拿不到护照,不能出国,不能工作,不能享受本就有限的社会福利,甚至无法考驾照。
他们强迫每一个成年男性进入系统,服从命令,接受塑造。
而在服兵役的过程中,许多军人都有可能面临一个任务——处决他人。
假如你愿意杀掉一个人,那你可以用别人的这条命,换来3天假期。
服役士兵和他将处决的陌生人拍电影要坐牢的国度《无邪》的导演默罕默德·拉索罗夫,没有出席今年金熊奖的颁奖典礼。
在记者会上,柏林官方给他留出了一个空座位,拉索罗夫最终只能通过视频通话和现场记者交流。
在颁奖礼上,《无邪》的演员们登台,替他接过了奖杯。
影片的制片人之一法尔扎德·帕克致辞,他说演员们“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在秘密组建卡司的过程中,很多演员拒绝了这部电影。
违法拍片,可能是许多伊朗导演、演员的必经之路。
早在2010年,《无邪》导演拉索罗夫和前辈贾法·帕纳西就因为“无许可拍片”被伊朗政府逮捕,双双判刑,罪名包括“危害国家安全”和“进行反体制宣传”。
但两人都没有放弃拍电影。
2015年,贾法·帕纳西仅靠着一辆车、一些非专业演员和一个放在驾驶座前的小型摄影机,就拍出了德黑兰浮世绘一般的《出租车》。
这部电影在柏林拿下金熊奖时,伊朗政府给帕纳西下达的20年拍片禁令才过了5年。
《出租车》拉索罗夫的转变更大。
2012年,他与妻子和女儿一起离开伊朗,定居德国。
2017年,在戛纳参加完《谎言》(批判官商勾结)的首映礼之后,拉索罗夫返回伊朗,几乎立刻被没收护照,并判处一年徒刑,还被终生禁止拍电影。
拉索罗夫从那时开始,拉索罗夫一直留在伊朗,这更激发了他的斗志,改变了他的表达。
在接受Film Comment的采访时,拉索罗夫批评了曾经的自己:“在早期电影中,我使用隐喻性语言来绕过审查制度,避免与政府的镇压力量直接对抗。
现在,我不想拍一部受限于暴政的电影。
我决定超越这种表达和唯美主义。
我知道,很多人认为《白草地》是我最好的电影。
然而,我对自己曾经的观点提出深刻的批评,今天我认为《白草地》的观点是对专制权力的接受。
”
《白草地》豆瓣评分8.6,以极其克制隐晦的手法批判伊朗的诸多问题《无邪》是拉索罗夫一次旗帜鲜明的控诉,他在恶劣的条件下召集了一个剧组。
用4个短片故事讲述主题,缩小制作规模,缩短拍摄时间,以“打游击”的方式绕过伊朗政府的注意。
拍这部电影,他没有办法在伊朗市场赚到一毛钱。
伊朗观众只能通过地下交易的盗版DVD和网络资源观看这些“禁片”。
这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拉索罗夫甚至将其视为一场危险游戏:“审讯和法庭审讯已成为我生活中的日常工作。
我们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可以将我的电影剧本署以化名发送给审查机构。
并且我编写了一些获得批准的电影剧本,这些电影的字幕中都没有提到我的名字。
绕过审查制度就像一个有趣的,刺激的游戏。
”仅仅是这份勇气和坚持,就值得全世界电影人敬佩。
到底无邪还是有邪?
《无邪》的灵感源于拉索罗夫的亲身经历。
他看到曾经审问他的官员从银行走出来,于是跟上了对方。
没多久拉索罗夫就意识到,这位审问官只是一个在监狱赚钱养家的普通人。
电影的名字《无邪》由此而来。
不论是亲手按下开关的执刑者,还是监狱里折磨过同胞的审问官,都不是因为内心充满邪恶,而是作为极权社会的一份子,他们难以反抗整个系统强加的压力。
无处不在的禁忌“他们都是罪犯”,电影里的士兵这样自我安慰,可是他们亲手杀死的,有可能是无辜的人。
每个行刑者都承受着或多或少的良心不安。
电影中的角色尖锐地问那位不愿自己沾上鲜血,试图花钱让同僚去替他完成任务的年轻士兵:“你以为你这样,就比我们更善良?
”被质问的年轻人惊惶如困兽,给不出答案。
影片外的我们也忍不住想:就算我不去,也会有别人去,那现在的服从,应该不能算是一种作恶吧?
当然是作恶,秃顶的赫斯玛特,做刽子手已经很多年,但他从来不亲自取薪水,每次都派妻子去拿。
这是他能做出的最大反抗。
导演拉索罗夫在采访中说:“遵守法律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美德,但在极权国家中,法律成为压制人民的工具,而遵守其中一些法律显然与人的价值观相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我关心遵守和不遵守之间的区别。
”遵守极权规则的赫斯玛特,沉默寡言,镜头逼近他的面孔,他生活在城市之中,堵在路上,在车里、狭窄的房间里活动,被困在盒子里。
反抗规则的那个年轻士兵,逃出军营,他和女友驱车行驶在空无一人的马路上,打开车窗高歌。
电影中最自由的画面影片的前两个故事,展示了两种不同的选择。
随后,又用两个故事呈现两种选择的最终结果。
无论遵守恶法,还是不遵守恶法,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打破这一切,似乎只有一种办法,这可能也是伊朗政府禁映电影的原因。
拉索罗夫在媒体见面会上说:“我想讨论的是那些把责任从自己身上推开,并且说这些选择是由更高的力量来做的人。
但其实这些普通人拥有说‘不’的力量。
”沉默的顺从已经令我们成为了某种邪恶的帮凶。
影片结尾,拉索罗夫决定留白处理,让观众回答:“你会怎么做?
”而拉索罗夫自己的观点已经十分明显:多一个人做出正确的选择,总比少一个人好。
当有一天反抗系统的人足够多了,那么系统就不再是系统了。
从这部《无邪》中也不难看出,影片在伊朗各地取景,拍摄流程细碎漫长,一看就是为了迷惑当局,把一部长片拆成了几支短片拍。
现如今,偷偷拍片恐怕已经是具有伊朗特色的、常态化的电影创作了。
从导演履历来看,不难理解,一贯政治和艺术两手抓的柏林电影节,为什么会对穆罕默德·拉索罗夫格外青睐。
更何况,这部《无邪》无论从艺术技巧还是文本深度上来说,确实是拉索罗夫导演生涯的最高峰。
看這部電影看到一半時我并沒有發現這部電影究竟有多麽好,只覺得無比的矯情、做作。
伊朗作爲一個盛產恐怖主義、恐怖分子的狂熱政教合一國家,執行死刑這種事情豈不是司空見慣?
影片中卻對伊朗普通民衆進行美化,好像顯得其有多麽善良,不惜毀滅自己的人生也要拒絕執行死刑,這樣有用嗎?
你不去執行死刑,總有人會去搶著執行。
完全沒有力度的批判,毫無意義的反抗。
但隨著電影4個片段的觀看,我開始感受到這部電影的可貴。
伊朗鄉村的美景,開闊的視野好像顯得猶如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
第3片段中,得知自己男朋友親手行刑殺死了一位自己親如兄長的人,女主角無法接受。
第4片段中,一個連狐狸都不忍去殺的人卻指責自己的親生父親爲什麽不去執行死刑。
一切都顯得無奈、諷刺,無論怎麽樣去選擇,無論怎麽樣去做,似乎都不對。
在一個極權國家,會有很多糾結的選擇。
雖然所有的選擇都很糟糕,可又必須去選擇,哪怕只有一點點改變也要去做好。
哪怕周邊的至親不理解,哪怕別人都覺得是徒勞,我們也有必要從自身做起去審視下究竟什麼樣才是好的。
我想這是導演帶來的思考,毫無疑問是可貴的。
PART1:无邪赫斯玛特有个还算幸福的家庭,每天过得重复单调,却也风平浪静3点起床、上班、下班、接妻女、处理日常琐碎、照顾年迈的母亲,然后结束这一天……然而,赫斯玛特似乎总有种说不出的呆滞
故事一半的镜头安排在车内,挡风玻璃大小的镜框与后视镜拍摄共同构成促狭之感是生活的麻木还是人过中年的郁郁不得志?
此时仍不得而知赫斯玛特似乎对红色和绿色有着神经反射般的敏感反复出现的红绿灯、药店门口闪烁的霓虹灯、夜晚道路边的警示灯……每一次赫斯玛特都要驻足片刻思考?
麻木?
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刻,答案揭晓
交替闪烁的红绿灯意味着有多少个套头索准备就绪,而赫斯玛特就是放倒凳子的那个人当工作成为机械性的简单重复,人还会留下多少对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更何况这一机械性的操作是结束人的生命?
赫斯玛特无疑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但总觉得少了些“人味”,就连探望母亲时,都是机械般的三连问:感觉如何、吃药没有、血压多少……乍一看,刽子手赫斯玛特似乎站在了导演拉索罗夫立场的对立面可是他从未反抗过吗?
面对一连窜的抱怨,赫斯玛特坚持每月让妻子代领工资因为在失重的天平上,他别无选择,所以只能用这种方式让自己显得有那么一点点体面PART2:她说“你能做到”在伊朗,所有成年男性必须服兵役。
而服役期间,部分士兵会被强迫充当死刑行刑人。
拒绝还是服从?
会有怎样的后果?
故事以一段高密度的对话进入这一核心问题新兵普亚倒霉地接到了行刑的任务,然而他却是一个对自己发誓绝不杀生又有些胆小的人怎么办?
几名室友给了各自的观点和态度暴躁哥简单粗暴:是士兵就要服从,没人例外。
如果是上面错了呢?
不关我们的事。
眼镜哥以理服人:执行任务后会有三天的假期,想想你深爱的女人。
背心哥逆来顺受:我已经做了几次,如果能给我5千万给妹妹治病,多做一次也无妨。
沉默哥以身试法:拒绝的代价就是服役2年变4年到底谁是执法者、谁是被执行者,那道清晰的边界早已模糊不清神情坚毅的罪犯仿佛成了英勇就义的英雄以正义之名的行刑人倒成了南墙落泪的死囚
就连普亚自己也知道,拒绝就等于没有工作、没有驾照、没有护照,没有满足生活的一切条件在诸多后果和好处面前,“不想杀生”这一理由显得多么单薄还有其他办法吗?
有。
越狱,狱警越狱。
当普亚问罪犯犯了什么罪时,他并没有给罪犯机会说出自己的罪行也许在导演看来,他们犯了什么罪并不重要因为人们总是愿意相信,“他们不会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吊死人们”
当《啊朋友再见》的旋律响起时普亚和女友快乐地驶向远方然而,这当真就是自由吗?
part3:生日刚刚获得三天假期的贾瓦德赶往女友的生日聚会见面前,贾瓦德第一次在河水中洗了澡不但是一次身体上清洁也是一次心灵上的净化仪式
在贾瓦德与未婚妻及其家人的谈话中导演再次触及前面所提到的问题只不过这次直指问题的核心——如果法律不能拒绝,那么由谁来定法律?
或许正如贾瓦德不屑的回答,“不知道,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吧”答案并不重要因为身为士兵,能做的只有绝对服从,其余不能过问
就像那句俗套的感叹,“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愿不愿意,只有可不可以”当贾瓦德得知自己处刑的正是未婚妻一家视为亲生儿子、受当地人尊重的“政治犯”时贾瓦德再次将自己浸入河里可是他还能洗净自己吗?
当他的未婚妻得知两人每一次的相聚,都以一个生命为代价时行刑前,没人过问他为什么犯了罪、犯了什么罪结束一个人的生命变成了一项简单的任务换来的是宝贵而又廉价的三天假期
贾瓦德应该归咎于自己吗?
不,在这次处刑中,贾瓦德也是那个被杀死的人。
PART4:吻我在最后一个章节中,导演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也是第二个故事的延续。
当士兵违抗命令,并成功逃脱制裁后,他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呢?
年轻移民达雅回到故土,计划与巴赫拉姆叔叔和阿姨过上几天乡下的生活这里的一切令达雅着迷:听起来像诗歌一样的波斯语、看起来很酷的头巾……像极了伊朗版的何不食肉糜像极了吃腻大鱼大肉、去农村吃窝窝头的我们
达雅的天真还体现在了朴素的价值观上“我们以前倒是养过鸡。
”“后来为什么不养了?
”“后来有了狐狸每晚偷鸡。
”“你们需要一条狗,这样狐狸就不敢接近了。
”“我们以前也养过狗,一个下雪的夜晚被狼吃了。
”“那你需要一个栅栏。
”可事实证明,能够防止鸡被偷(犯罪)的,从来不是凶狠的狗(暴力机关)和铁一般的栅栏(法律),而是喂饱狐狸(教育)。
一直狐狸出现在房前讽刺的是,看待这一问题时,我们和达雅一样,没有统一的立场,只有墙头草般左右摇摆的权宜之计一面支持用猎犬和栅栏根除偷鸡的狐狸……一面谴责为了“保护家园”而违背自然规律、打死狐狸的猎人……作为局外人,我们随口说出的评价和批评有时多么愚蠢和肤浅
在外乡人达雅的认知里,强迫他开枪的巴赫拉姆叔叔无疑是专制的直到电影的最后一幕,一只狐狸出现在灌木丛中达雅终于明白巴赫拉姆叔叔(父亲)恰恰是她所认同的价值观的捍卫者
最后影片中借用不同人物口吻说出的台词,或许体现了导演对国家未来的态度‘the past is the past ’就让它过去吧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的,就让它随着时间过去吧。
没想到拉索罗夫又没参加成给自己的颁奖。
以为《There is no evil》就到头了,没想到后续还有《神圣无花果之种》。
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人佩服。
一个电影工作者始终关注自己的国度关注自己的社会和同胞,如此精力充沛且高产,无罪之有。
柏林这些年的风向一直是艺术靠后,包括去年的《达荷美》,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评判的标准究竟为何。
但如果把整个柏林放在一条时间长线上来看,会发现它始终是在追随着这个世界的变化和发展的,这是它一贯选片评奖的导向,所以也就合理了。
拉索罗夫一直在拍伊朗的故事,他的片子整体感觉就是艺术性要远远弱于政治性,但水准都在及格线上很多。
这四个故事的锋利程度我觉得是依次递减的,第一个故事的节奏是非常骇人的,当最后的时刻来到时,带个人的震撼是无法描述的,一个男人那么平常乏味的日常生活,接女儿、超市采买、看母亲、听妻子唠叨,只有最后才赫然揭开这平庸下的真相。
庸人之恶的讨论也就此展开。
第二个故事的节奏是随着第一个走的,即使最后多少有些超现实和不可信服。
在宿舍里讨论那一场戏真实再现少数普通人在多数普通人的压力下的选择。
第三个故事开始就冗长和平淡,没有抓人的眼,到第四个故事就更加缺乏情节的张力,后两个故事是基本没有艺术表现力的。
拉索罗夫总是试图给人在最后一刻剥开洋葱之感,但因为前面剥的过程太通俗太直白,导致最后剥到核心时也让人失去了探究的欲望。
听说今年在戛纳《神圣无花果之种》映后也是得到了极端两极的评价,有的人热泪盈眶,为这种勇敢的表达和挑战鼓掌。
而另一类人则没有看完就愤而离去,因为无法忍受电影在失去充分艺术表达的境地下成为被裹挟或代表的工具。
作为我自己,虽然可能会更倾向后者,但前者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声音。
这个世界,如今不就是很多人连自己都搞不明白就时刻盯着那些遥远的事物,并为之欢笑和流泪的么,这也许也是一种隔岸观火自我麻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选择。
《无邪》在拍摄手法和艺术表现力方面乏善可陈,但探讨的议题却值得思考。
比如死刑制度,和忠于内心选择后是否就会得到精神自由。
我想,死刑和处刑是不同的,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消除了死刑制度后,有没有人去详细深入评估废除死刑后各方面的变化,也许才能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而勇于选择后就精神解放了么?显然不能,不用电影教成年人都明白,那也许是另一场痛苦或者说是套上另一层精神枷锁的开始。
这个问题就如同今天是吃鸡肉还是牛肉的选择,没有正确答案。
比较完美的技术型的电影,主题表达和故事创作难度较大。心平气和的讨伐总是有无与伦比的力量。
四个故事都是关于“刽子手”的事情。当执行死刑是你的工作,你是服从他,还是遵从自己的良心,你又有多少选择权。电影反映集权统治下的个体反抗,满满当当的一车私货,也怪不得西方世界如此推崇
后两个故事沉重得让人窒息,电影让我想起了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其实普通人面对着体系严密的组织根本无法逃离,背负的痛苦也并非常人能够想象,所以绝大部份选择了世人眼中的麻木与混沌,而局外人往往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评头论足。电影的镜头和音乐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如果只有一个长故事会更完美。
太累了。
-
刽子手的人生。犀利的设定,却每一个故事都差那么一点儿,太刻意,过于局促?这对分段式的叙事结构来说或许是无解的……
这部电影存在的价值高于其艺术价值
3.5
老套又空洞,而且对于在现在这年代还只知道经营反转的电影/剧,我就爱低看一眼。
①《无邪》只是是第一个故事,整部电影由四个故事构成,每一个故事都和行刑者有关,但四个故事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②四个故事如果由我分别打分的话,应该是依次递减,第一个最精彩,前面一大堆铺垫,一个上有老下有小有车有房的中年城市肚腩男无奈与麻木的形象跃然于屏幕,直到最后一分钟给观众一闷棍,戛然而止;第二个故事焦灼的气氛和表演都很棒,但男主突发性的举动动机与计划及结局语焉不详,有点懵;第三个故事结局有点好猜,背后的意图了无新意;第四个故事则更无悬念,观众都能猜到是怎么回事,而女儿的反应以及结尾都不好玩,整部电影有点虎头蛇尾;③导演本人因为常常和政府对着干而被判刑入狱(但刑期不长只有一年),以电影为工具进行政治诉求的含义十分明显,此片得金熊奖评委多少也有这方面考虑吧;④伊朗离我们不远,作为国人时有共鸣。
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长下观感依旧舒缓,但编排上很有命题作文的痕迹,对于“道德力量”与“死刑”矛盾的论述在我这并不深刻。
前30分钟是四星水准,适度的焦虑、药物和再平常不过的生活,才是一个正常“刽子手”的人生……开篇的高墙、中途的系列绿色物品、最后的尿裤子(1几秒解答了30分钟的疑问、很有冲击)都很赞,节奏、镜头都很棒…后面三个没什么意义,批判应建立在对有社会、伦理和人物背景的故事上并抽丝剥茧,而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
四个以伊朗男警察为主角的故事,四次不同原因的“处决”,四种与女性紧密相连的羁绊,伊朗的国家环境给想正常过活的普通人施加了多少压力,在警察这个职业上集中体现。穆罕默德·拉索罗夫是个很会讲故事的导演,最幸福的时刻永远与痛苦的魔鬼共行。没有人是真正的恶魔,却全都被迫走在成为恶魔的路上。
上课看的,画面很好看,但实在是太无聊了
也就第一个故事还凑合,后面太乱编了,也没有什么电影语言。真的不是因为支持这个被禁的伊朗导演才选入主竞赛的吗?
5.5。四個片段側寫四位不同性格的死刑行刑者,但彼此之間缺乏更細緻縝密的關聯。幾處對類型片元素的化用都極差。
假设故事真的可以反映现实折面的某些角度,两星个人已是极限,不构成复调本身就意味着扁平,加之可见元素都比较干瘪的构建,就好似故意在隐藏水平一样。。。
第一个段落的震撼冲击太大了,日常琐事的处理和最后的死刑形成强烈对比。但是从第二个故事开始,影片就开启了强行观念输出模式,应该有的张力瞬间被削弱,留白的反思空间也被密集的说教填满了,三颗星只能全给到第一个故事。
强剧情轻调度政治挂帅这一点都看得出来,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行刑者的道德自觉和死刑的正当性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剧情张力都在于个人和体制的对立,这不是程序正义性的问题,这时候无论是引入一个罪有应得的罪犯,还是引入一个屠夫,全片的道德制高点就全破了。后几个故事设计感都太足,到了欧亨利的程度,基本上雏形一出来就露陷了。
有好有坏,比较喜欢第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