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震华,名字一出来,小胖胖的形象就立马出来了!
他的剧我真的看的非常多,洗冤录,法证先锋,都是非常经典,反复刷的剧!
这部剧也是因为他看的,但是剧情是越看越好看的!
一家四口兄弟姐妹,彼此关系非常疏远,因为死去老爸的遗言,住到 一栋房子里,一起生活一点时间!
而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的彼此了解,互相帮助,最终打破隔阂,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一部有温情,有笑点的家庭剧,我非常喜欢看!
其中小宝唱歌真的好好听啊,我一直以为小宝好会和那个钢琴老师在一起,没有想到。。。。。。。。
还好还好,小宝最终貌似是有恋情的!
我在较差和还行之间纠结,欧阳胖胖和陈三元理应让我吃下一记情怀杀,但是这样的家常画风,以及不正确的家庭观,必须给一个差字。
首先,宝家父母没有条件抚养四个儿女,仍旧生生生,并强迫以大带小,这是我本身非常反感的家庭观。
有人可能扯到极端,说穷人不能生孩子吗,你这不是反人类吗,我想说:优生优育不是绝育的意思吧。
宝家的条件如果只抚育一个孩子,是可以承受的,孩子的成长环境要好太多,但宝父母没有避孕,这又不是古代,还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思维作祟:正所谓多子多福、养儿防老,正所谓“多一个孩子不就多双筷子”、“养孩子哪有这么难,拉扯就大了”。
这种把孩子物化,当做劳动力人口计算的潜意识,我始终觉得属于鲁迅笔下“人吃人”的社会。
强迫以大带小就更恐怖了。
长兄如父、长姐如母,在父母没有给到孩子应有的照顾时,要求孩子主动承担起父母的责任,等于你自己做不到还要求别人替你做,于心何忍,家里的老大就活该放弃一切奉献家庭吗。
豆瓣有“父母皆祸害”小组已经说明了问题,父母是不需要资格准入的,很多父母把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正确的三观延续到下一代,甚至给下一代造成心理阴影、性格缺陷,但从来不反思自己,这种伤害,正因为血浓于水才更戳心戳肺,不是几句“父母养大你就是有恩”、“父母永远不会害你”可以抹掉的。
其次,父母已经无可救药,孩子们仍旧复制着父母的伤害。
老大离家出走,成为三个弟妹口中一切的罪魁祸首,表明三个弟妹已经接受了父母的家庭观,长兄应该要照顾家里,应该要照顾自己,自己的家穷和不幸,全部归罪于同样受害者的大哥,只因为他生而是大哥。
大哥也接受了这种家庭观的荼毒,觉得自己离家出走不管弟妹是对不起老爸对不起弟妹,因此专程花时间设局来弥补,希望大家原谅并重归于好。
老大问心有愧吗,谁给的他这种负罪感,这让我想起爸妈经常说“我为了养你累出病”、“我为了养你付出多少精力和财力”,这种负罪教育,让孩子意识到做不好、达不到父母预期,将愧对父母的养育,因而怕做错、怕自己没出息,软弱的孩子将永远成为负罪感的奴隶。
二妹有几次无理取闹,让人看得闹心,完全不讲道理。
可悲的是,如果二妹接受传统家庭观,她就应该相夫教子,不应该出来创业。
传统家庭观对长兄有设定,对妻子、媳妇也是有设定的,但编剧偏偏表现了她的不服气。
如果梅先生跑出来大喊你是家里的人妻,你要照顾婆婆、孩子,跟宝父要求大宝拉肠粉养家、放弃事业有否区别。
人说亲情无私,谁又敢保证亲情中没有自私。
(话说回来,梅先生绝对是本剧人品担当,能放弃自己事业成全老婆的男人,我是没见过活的)友情、爱情都可以建立在人与人平等的基础上,但亲情不是。
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输给了父母,因为他们先给了你生命,你没有选择权,是接受还是不接受来到这个世界。
孩童期间,出于生理本能,你需要父母的喂养,你始终是没有选择权。
因此,到了独立那一刻,父母说,你已经接受了我给予你的生命和心血,我的付出需要你的回报,对价不一定是金钱,可能是你的独立人格,翻译过来就是“在父母面前,你始终是孩子”。
这是不平等条约哪,你的反抗被打上青春期、不成熟的标签,你只有履行合约的义务和责任,像大宝一样离家出走,那便是违约,不但家人、邻里、社会、国家法律责难,编剧甚至告诉你,连老爸的鬼魂都夜夜来追索,这就是农耕文明1.0时代的亲情。
要解锁这生生世世循环的不平等合约,不是从孩子这一方解决的,如果合约另一方的父母重新理解合约呢,如果父母告诉孩子,我要感谢你来到世界上,因为是你的到来带给我人生中更美好的体验,我要付出爱和耐心作为对价,直到你独立,可以将爱的契约延续到下一代。
之前看九龙城寨,我说那里的家常画风很温馨,刁兰、拳佬、四小舞女、水工一家三口,小事吵闹分歧是有,大事互帮互助也有,无血缘关系的人因为各种背景聚到城寨一栋楼里,胜似家人的扶持,其实城市文明时代,惺惺相惜的朋友、爱人比天生的血缘更像家人。
四宝一家,套着亲情大于天的紧箍咒勉强和好如初,这种复辟传统农耕文明家庭观,所谓家长权的思想,三观不正。
港剧确实擅长拍家庭温馨日常,但不应该是这种不健康的,片面强调父权的东西。
一家人在一起最要紧,这句话不假,但如果一家人只有道德绑架和不尊重个人,不如散伙。
编剧大可以客观表现这种传统家庭观的现实存在,但单方面鼓吹回到农耕文明的家族观念,格局实在太小。
PS 有人说看剧不要代入,不要认真,这部剧只看亲情温暖即可,鄙人不赞同。
意见不同的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总是被扣帽子,被视作那个看不懂剧的人,那个三观理解不对的人……我只是希望豆瓣还坚持着誓死捍卫你说话权利的精神。
“我是所有人的宝宝大队长,唯独是你一个人的小怪兽。
”宝欢和灿灿的爱情感动到了我,灿灿一直失眠,却安心地和宝欢一起靠在小食店的椅子上睡着了。
剧中的温情不止于次,屋里的两只鬼一直暗中帮助这家人调解矛盾;宝欢一直努力做好当大哥的本分,包容弟弟妹妹;小猫也有暗中照顾这家人,小猫其实就是他们死去的父亲……
1.胡枫跟罗兰演夫妻好配呀,现实中也是求婚成功。
剧中两人的年龄好像有出入,两人和周骢应该是同龄,但两人已经死20年了(白慧20年前死的,周骢准备告诉两人,两人却意外死亡),现在两人看起来和周骢竟然同龄。
或者说20年前两人上吊时老年人的扮相与剧中年龄不符。
2.片尾有标出赞助商,有一集写的是某面粉厂,做肠粉用的是大米,剧中大费周章去找面粉,是个bug。
3.朱灿灿看不到鬼这个设定不太好,没有说明原因,如果因为太阳刚的话,那两个舍友那么壮汉,不也看到了嘛。
4.三宝从头到尾状态都不在线,一直毫无表情。
5.二宝竟然是《寻秦记》中的善柔。
6.香港的物价真的好高,汇率差不多1:1,但一个路由器要1800,一碗肠粉50。
看第1集我就黑人问号了,照顾弟弟妹妹成了大哥大姐的责任,没“尽责”就被埋怨一了辈子,这根本是父母该干的事吧。
大的能照顾小的是懂事,但不能照顾也不能怪人家一个孩子吧。
然后转念一想,我的父母辈也是这样过来的。
妈妈是家中老大,用她的话说各种吃大亏吃小亏的事全是她来,受到的疼爱也没有小还的多。
当年还要知青下乡,家家要派一个孩子去,只要有一个去了,其他孩子就不用去了,家里派了她。
当年我妈16岁,啥生理卫生知识都是零,条件差,落了病。
我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说过下辈子要做她的妈妈反过来照顾她,而她说,想要我做她姐姐,她做我妹妹,因为小的都是最幸福的,她从来没体会过。
又想起我舅妈,她也是老大,有次家族闲聊往事,她说小时候只要下雨就得背着妹妹上学,满地泥路,路还滑,她那时也才是个初中生,可是妹妹很小,万一摔了一身泥更麻烦,回家做饭洗衣喂更小的孩子吃饭更是天天如是∶不干?
没想过,想都没想过,呵呵,害,那个年代谁家不是这样,哪有今天这么幸福。
只能说上一代人尽皆如此。
养不了就不生或者少生——这是今天才有的想法,那年代压根不存在,以今天的眼光评当年的思想与大环境就意义不大了。
感叹一句时代进步是好事。
我妈50年代人,舅妈70年代人,也算能对应剧中演员的年龄。
这是一个特定年代所诞生的特定矛盾,先天因素已不可更改,唯有过好此时此刻的生活,才是这部剧想传达的东西。
非常好的一部剧!
久久的重温小时候看港剧的感觉了!
非常好的一部剧!
久久的重温小时候看港剧的感觉了!
非常好的一部剧!
久久的重温小时候看港剧的感觉了!
非常好的一部剧!
久久的重温小时候看港剧的感觉了!
非常好的一部剧!
久久的重温小时候看港剧的感觉了!
非常好的一部剧!
久久的重温小时候看港剧的感觉了!
非常好的一部剧!
久久的重温小时候看港剧的感觉了!
非常好的一部剧!
久久的重温小时候看港剧的感觉了!
非常好的一部剧!
久久的重温小时候看港剧的感觉了!
非常好的一部剧!
久久的重温小时候看港剧的感觉了!
非常好的一部剧!
久久的重温小时候看港剧的感觉了!
许久未看港剧,国庆佳节开始马不停蹄追剧,分别是《一屋老友记》和《编辑部的故事》。
这部电视剧围绕争执不下的四位兄弟姐妹展开,由于未赶上与父亲吃团圆饭而永远错失了很多。
大宝(欧阳震华)与弟妹们同住在屋檐下发生了许多酸甜苦辣的故事。
现在的香港电视剧不知什么缘由特别钟意拍鬼片,借鬼诉说那些逝去不可追回的往日情怀,香港人也在追念曾经繁荣富裕的景象。
桦哥(胡枫)和兰姨(罗兰)代表旧时繁华落尽的香港。
兰姨的彬彬有礼,桦哥的翩翩风度,这些礼节都随着时间逐渐消失。
死后化作鬼魂现身的父亲终于得偿所愿赶上全家的团圆饭,大家和和睦睦的谈笑风生,只是人已死,死后做的再多不如生前做的多。
如果爱,请及时。
这话适用于亲情、友情和爱情。
香港电视剧总喜欢拍人情味浓的故事,那些台词总是让人点头认同。
看到演员阵容就会很想要好好看的一部戏。
果然不负我望,演员演技精湛,剧呢虽然是有些无厘头的喜剧,但是剧情在线。
剧中父亲老年的愿望希望四个子女能相互扶持,但是四个子女之间又矛盾重重,对彼此怨声载道,只要相遇必定是吵架。
这一切都源于四个孩子不幸且缺爱的童年。
在剧中母亲很早就去世,父亲在老婆去世后,对老大是棍棒教育加提线木偶式的控制。
老大要照顾弟妹,要被迫学做肠粉,而且一旦有怨言或者反抗,就是一顿毒打,最终因为父亲一直打骂得反对老大上艺考,当演员。
不堪重负的老大最终离家出走。
却因此被弟妹怨恨不顾家。
在老大离家之后,家里的重担全都压在老二身上。
爱学习好强的她争取到了学校去英国读书的全额奖学金名额。
却只因为父亲强烈反对,要她留在照顾两个弟弟而放弃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
在幼年时期就要承担家庭压力,导致她的性格要强固执,不懂得示弱,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情。
让人难过的是,老二因为学历不高,只能去工厂工作,认识自己同工厂的老公,却因为挣得不多,只是工人,而被弟弟嫌弃。
父亲需要养家十分忙碌,老四的身体又不好,由于老三成绩很好又听话懂事,所以对老三多有忽略。
导致老三从小就缺乏亲情,自私敏感,金钱至上。
而父亲因为老四有哮喘对老四的溺爱,以及在老四幼年时期钢琴表演失误之后错误的引导,害老四胆小懦弱,一事无成。
父亲的遗嘱中写了一句话,让人感慨万千,“我们那一代人只识谋生,不识如何教育子女。
” 老父亲临终终于认识到了错误,却已经无力回天。
好在剧中欧阳震华演的老大借着父亲去世的契机,把大家聚在一起,兜兜转转31集,终于解开了大家多年的心结。
父母那一代人,大多为了家庭十分劳累,也大多都不知道如何去疼爱子女,教育子女。
剧中的老父亲可以说是家里长辈的代表,除了给孩子吃饱穿暖了,就只关心孩子是否能够成材。
只是剧中的人尚有这个契机去疗去童年的创伤,我们真实的人生中却又有什么机会能让我们放下心中的那根刺呢?
PS:最后再次真心感谢演员精湛的演技,成就了TVB一部有血有泪的电视剧。
【一屋老友记】真的是欢笑的喜剧,有欧胖的戏总是叫人笑不停,绝不输给台庆剧,每一个人都可爱至极。
我特意百度了一下真的有宝姓,是成吉思汗一支。
其实一家人热热闹闹的住在一起真的很开心,如果我们一家人出去玩也要开2辆7人车吧。
弟弟妹妹和欧胖的宿怨是认为欧胖离家出走不管不顾他们,认为这是自私的,但是弟弟妹妹这样的对他又何尝不是自私。
原谅我对TVB的泪点低,可能,TVB承载了我所有的喜怒哀乐,与梦。
#我的第54个剧评
不看日期是2016,还以为是TVB零几年辉煌期拍的,里面几乎全是老戏骨,家庭剧真的是TVB最拿手的剧了,虽然一家人吵吵闹闹,但最后总会一家人和和气气坐一起吃饭。
虽然这部剧里面有鬼,但这是披着鬼外皮的喜剧,光是看到有欧阳震华参演就知道这部剧有多好笑了,前几集挺好笑,但中间争房子最厉害的时候真的有点烦,每个人都在吵架,特别我自己刚看完珠光宝气,那部剧吵完又轮到这部,特别二宝的人设真的暴躁得有点过分了。
这部剧真的难为了翻译普通话的人,里面很多都是粤语的谐音梗和粤语梗,不懂粤语的人可能get不到笑点,但get到了笑点真的笑死。
这部剧的女主人设特别好,很多编剧喜欢把女主弄成男人婆人设,但一个不小心可能变成了绿茶或汉子婊,灿灿真的特别好,人设没有丁点问题,这种女生真的太可爱了。
同样让我惊喜的还有余花,光是名字就用了谐音梗,很多人都不喜欢这个角色,但我恰好相反,从第一集开始就喜欢她,虽然她嘴边总是挂着名牌包包和豪宅,让人感觉她是个爱慕虚荣的人,还好后面她越来越讨喜,她甚至蠢到为了救老公什么都愿意做,但还好她有个宠她的老公,加上对吕慧仪长脚蟹的滤镜,以前看港综就觉得她很搞笑,所以一看到她就想笑。
最喜欢每次片尾的花絮,看到那些演员笑场我也跟着一起笑,这部剧真的适合和家人一起看,也没有刻意煽情的部分,而家人的和好也是顺势走,没有转折突然,最后他们一起见到鬼那段真的全剧最佳,最搞笑的部分。
可惜拍他们和好一家人和乐融融的时间太短了,一不留神就到了大结局,最后也遗憾灿灿也没能亲眼见到鬼。
这部剧的老房子、肠粉都透露出那种人情味,造景真的很可以,bgm也很加分。
丙申
卒之唔使再驚鬼後羅蘭了!#年度最爱港剧#
故事其实真挺无聊的,就是为欧阳震华看一看,倒挺下饭
还可以的,闲来无事打发时间
“我是所有人的宝宝大队长,唯独是你一个人的怪兽”_日式小清新,浓浓港味情
不错哎 TVB好久没出我能看进去的剧了 看这个挺有老TVB的感觉的
补录。
最喜欢TVB的家庭剧,香港人虽然一家老小好几口人挤在一间屋子,但是吵吵闹闹就多了好多乐趣。尤其是明明心里关心在乎,表面还要装mean的样子最可爱了。
家庭观接受无能 但我加菲欧阳胖胖先生加一星 卡司值得
好看 搞笑温馨一家人
拥有这样的家人真的好幸福
先留着,等播完再来评分
好看啊,好笑啊。被上身的时候最能看出来各人的演技了。
无感,可能我没什么幽默感,觉得整天吵架而已。
欧阳胖胖从来不会让人失望。一如既往温馨下饭剧
我知你要合家欢 但也不用每集都吵架吧🤯
二颗星送欧阳震华,实在看不下去,这剧情不知讲什么啰里八嗦
大结局确实出乎意料了,细节不能深究,情节虽俗套,但依然很暖心!喜欢胖欢,喜欢灿灿。
从小看到大的港剧。
正常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