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荧幕不只是窗子,有时还是面镜子。
导演通过各种戏剧性效果,电影艺术手法对观众进行着催眠,激活他们藏在潜意识下的种种欲望,在黑暗的影院里为观众提供白日梦的空间和机会。
而这个白日梦里除了观众平时被压抑的潜意识原型,绝对掺杂着导演自我的种种欲望本身。
每一部电影,或者可以说,每一项艺术、文艺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个人性质。
可以说,所有文本其实都在讨论同一个主题:创作它的作者的问题。
所有,我们能够从每一个文本中清晰的找到作者本人的蛛丝马迹。
比如说,创造神奇女侠作者其实是一位男性,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哈佛的心理学教授。
他创造超级漫画英雄神奇女侠的初衷是为了宣传他的心理学研究——DISC理论,一种研究正常人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理论。
DISC这四个字母,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响),Steady(稳健),Compliance(服从)分别代表着四种人类的行为模式。
他受到情色文学杂志的影响,开始通过漫画的形式宣传这一理论。
因此,一开始的神奇女侠漫画,有着大量的捆绑、抽打、暧昧的情色因子。
这和我们最近看到的,由盖尔加朵饰演的,积极健康的神奇女侠形象有所不同。
神奇女侠手中的真理绳索就是来自BDSM,一种通过捆绑身体激发欲望,同时行程支配和服从关系的人类行为。
而威廉·莫尔顿·马斯顿教授和他原配妻子,大学女学生之间惊世骇俗的稳定三角恋,为他创作出神奇女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型文本。
不要怀疑,大名鼎鼎的漫画人物,地位仅次于超人的神奇女侠本尊其实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两位女性。
最近一部讲述这一故事的电影《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放出了熟肉。
该片可谓20分钟一个WTF,看完后,你错误的三观得到了修复,谁说“一男二女”的三人行没有真爱,那叫稳定。
谁说夫妻之间不能在介入一位女性,而且这位女性两人都爱,他爱她和她,她们互相相爱,她和她也同时爱着他和他。
三人之间复杂关系的演变,完美的证实了DISC。
伊丽莎白是马斯顿的青梅竹马,原配妻子。
他们在讨论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时完成了求婚。
伊丽莎白聪明,主动,占有欲强。
奥丽芙是马斯顿的学生,助教。
她善良、聪明,在与马斯顿夫妇合作的过程中分别爱上了两人。
三人的关系,一开始是马斯顿和伊丽莎白占据了支配地位,奥丽芙一直处于服从。
在伊丽莎白的劝导,奥丽芙的影响下,三人正式组成了令人震惊的三人家庭模式,三角稳定结构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无法离开另外任何一个人,三人相互深爱着双方。
到结尾,三人关系转变,通过影响和劝导,奥丽芙慢慢变成了支配的一方,马斯顿夫妇下跪请求原谅的一幕就是关系转变的最好证明。
《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在剧本层面做的相当出色,一直寻求着文本的层次感和多面解读的可能。
影片采用了双线叙事,一条是马斯顿教授因为神奇女侠漫画中大量的情色场景而遭受儿童文化保护协会审查;一条是马斯顿教授在审查过中的回忆性叙事,讲述了之前,三人关系的行程过程和种种遭遇。
审查官起到了推进剧情的功能性作用,她通过不断提问,让观众看到了漫画神奇女侠和马斯顿教授与两位爱人,两个文本之间的深刻关系。
神奇女侠可以反射子弹的手镯是奥丽芙经常佩戴的饰品;神奇女侠的性格明显带有伊丽莎白坚韧的一面,赤裸裸的女权主义思想是来自奥丽芙的家庭背景;而神奇女侠的亚马逊人身份和装束,则是在一场诡异的服装秀后,他被穿上情趣服装的奥丽芙所震慑住后的依葫芦画瓢。
对于神奇女侠身份的设定,天堂岛,整个岛屿都是女性等价值观的体现也出自女权主义思想和他的心理学理论之中。
他认为女性相比男性更具有劝导能力,所以世界的发展,和平以及其他,都应该有女性来掌控,相反好斗的男性领导下只会走向战争和毁灭。
神奇女侠的外形和性格明确的来自两位爱人,是关于她们在马斯顿潜意识上的投射。
不光是女权的,也要来自心理学上的原因。
神奇女侠最著名的武器,那条真理绳索则是来自那场有关捆绑的情趣演出,同时,三人共同研发出了测谎仪。
片中,测谎仪多次出现,解剖了三人但是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了爱的真相,导致三人稳定关系的行程。
另外也对影片在心理学上和社会学层面两个方面做出隐喻性呈现。
心理学本就是研究人类真实想法的一种科学,人类有时候不知道一种想法来自哪里,或者故意会掩饰和隐藏,但测谎仪的出现,让人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无处可藏。
说出内心真实想法,给了社会见识真实的可能。
扩张到更大的地方,三人的关系一直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被辞退,被迫迁徙,特别在他们有了儿女之后,三人的关系一直无法公开,只能在他们自己的家中维持。
三人在家中玩儿着爱的游戏时被外人撞见,这让三人的关系遭受了来自邻里间的指责和唾骂,最后影响到了他们子女的生活,三人的关系由此暂时告一段落。
他们的家和社会就是现实和梦想的天然隔离,只有在家中他们的关系才能维持,他们相信这是真的,当家以外的社会却告诉他们,这种他们以为真实的爱的关系是不可能的,而且应该遭受唾弃的。
神奇女侠生活在天堂岛,那个只有女性存在的封闭岛屿,无疑就是他们家的一种情绪投射,马斯顿希望,社会中也能有一个漫画里的天堂岛,让他们三人的爱获得认同,无人打扰。
《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聪明的地方在于漫画和现实文本之间的不断的互文影响。
各种心理学上的投射、错置、替换不断上演,通过心理学的各种解释丰富着故事的层次和人物的内心。
无疑,光是三人现实生活的关系就足以引发观众的八卦和好奇心。
《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以DISC心理学的研究作为叙事脊梁和自然章节分割,BDSM作为神奇女侠的诞生和现实生活的互文间性,其中还包裹着LGBT人物现实生活的写照,三个文本互为犄角,表面上是漫画、心理学和现实故事的结构,内里又是两性关系、潜意识与行为、虚构与真实,层层递进的三层主题。
在这三对组合的中间有着绕不开的一个锲子,叫做:戳穿谎言的心理学!
在《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里,深度的无意识和欲望,如爱与性,观众都可以很安全的沉浸其中,无需冒着尴尬的风险,而且还保证有个大抵满意的结局。
观众并不会意识到电影通过激活他们的原始恐惧,童年的焦虑、无意识的议题和压抑的欲望等,对他们进行着微妙的操纵(诱导)、影响(服从)。
整部电影代替作者行使着支配者的身份,对观众造成各种传播效果,也许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两位女主角也为这部影片带来了一些话题。
女主丽贝卡·豪尔就在伍迪艾伦的《午夜巴塞罗那》中和风情万种的佩内洛普·克鲁兹 哈维尔·巴登,还有斯嘉丽约翰逊上演过“三人行”的砝码。
而另一位女主角贝拉·希思科特,则出演过《五十度黑》。
因此,有影迷戏虐《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是五十度黑版的神奇女侠。
《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往小的看,可以作为解读两性关系,同性关系的行为探索。
往大的方面看,可以看做人类对于自我认同,以及社会化状态下,这种认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根本是还是探寻究竟什么是人,何为爱,这些定义,也许会因为某种科学研究而产生改变。
我相信这部影片的野心就在于对现今关于少数人群体的身份认同,家庭组合原则,甚至婚姻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并以劝导的方式寻求改变。
在看这个电影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我们的很多观念是别人灌输的。
比如一夫一妻……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三人关系,一男二女,但又互为伴侣。
谁说这不是真挚的感情?
而且明显这样养家似乎还更稳固些,对比看来一夫一妻,两个人的关系其实很脆弱~关于所谓同性恋,其实并没有单独拿出来讲,也许会认为这只是相爱的两个人,性别不重要吧。
年度最爱电影🎬最爱的两个片段:1. Olive坐在Dr. Marston 身上,Elizabeth 吻着Olive,然后场景拉成剪影。
三个人的身体在幕布下黑白交织,是情欲又是冷静。
2. Elizabeth在Olive测谎结果是Olive爱她的时候故作淡然的回应:I am flattered. 饱受羞辱的Olive含泪冲出房间。
Dr. Marston,这个承认be in love with Olive的男主都还没有动,Elizabeth 喊着Olive的名字就已经追了上去。
最心痛的片段:Dr. Marston’s和Olive以及她的未婚夫Brant 玩类似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
Olive说Elizabeth想要的是 “unconventional life” . 然后轮到Olive,问她想要什么,一阵暗流涌动过后,Brant替Olive回答说: She wants your approval. 经历过的人自然会懂。
在我的眼中,这是一部值得五星以上评价的电影,一部绝对震撼的存在!
不过抛去一切值得去圈点的地方不谈,有些细节上的处理和表现上,我还是觉得有值得更细腻和改进的地方。
但这些根本就瑕不掩瑜,完全可以忽略了。
我很想找一些其它的名词来处理大众眼中的所谓“同性、三性、三角”之类的这些词汇,虽然用大众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就是说的这些。
但我还是不喜欢这些披上了异样色彩的词汇。
我喜欢这部电影,不是因为上面这些词汇,而是一种完全的勇气的表达、完全的抗争、完全的遵从内心的真实,这些,都是现实里的我们所不能完全具备的东西,甚至几乎不会有多少人会去思考的东西。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为什么我们最终都活成了别人眼里的人,而不是自己眼中的自己?
——这个问题,也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回答。
很幸运看到了这样一部影片,让我知道自己内心里的那种真实并不是个案,也不是怪胎,只是内心太过听从自己的声音,太过让自己贴近于真实,于是才能真正听到爱的声音,于是才能让自己的点滴感受都浓烈于普通人,以至于在很多所谓“传统”的事物上,才显得那么冷静与具有批判性甚至不屑,以前,我把这称之为“玩世不恭和桀骜不驯”,现在,我把它叫作“听从内心的声音”。
看完影片,恶补了一下这个已经淹没在历史里的真实故事,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只是想放上一张从知乎上找来的照片:
看着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脸上的表情,神采奕奕和精神矍铄的样子,再联系整部影片,内心所荡漾的温暖,几乎又再度夺眶而出。
也许这样的爱,在我们的现实里根本就难以找到,亦或者它们早已经被现实所扼杀干净,但我还是坚信在一个遥远而宁静的地方,它们从未消失而且亘古永存,在她们的身上有着这个世界上鲜有的真实、诚挚、善良勇敢和坚韧,以及永不褪色的勇气,一切世间的邪恶、偏见和傲慢在那里都荡然无存,那个地方,它的名字叫作——心。
文绉绉的电影哈哈哈,喜欢Olive,敢爱敢恨,真的是个非常好的爱人,她那爱的眼神要溶化我滴小心脏啦😂😂,也喜欢Elizabeth ,女人的干练,果断表演的很好😊,特别理智的女性。
爱会改变一个人,让她变得柔软,变得愿意屈服,想要支配必须先学会屈服。
看完电影心情是舒畅的开心的,好喜欢这部电影
不散作者 | paleyellow 作为影史上第一位女性超级英雄,神奇女侠一直备受瞩目。
盖尔·加朵的出演让神奇女侠戴安娜的形象更加具体化。
她美丽优雅,充满了正义感和责任感。
无论是天堂岛的身世,还是真言套索的战斗技能,都让粉丝为之倾倒。
与其他超级英雄相比,神奇女侠多了一份柔美和亲近。
然而你知道吗?
神奇女侠的起源,竟然与心理学、测谎仪的发展,特别是SM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电影《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正是这样一部揭开了神奇女侠诞生过程的作品。
威廉·莫尔顿·马斯顿(以下简称马斯顿教授)1893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
在哈佛大学接受教育,并于1921年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大学任教期间他结实了奥丽弗·伯恩,并成为他的学生、研究助理。
伯恩爱上了马斯顿教授的同时,也爱上了教授的妻子伊丽莎白。
三个人从此开始了一段惊世骇俗的同居生活。
甚至两人都为马斯顿教授生下了子女,并在他过世后继续抚养他们。
他们三人发明了“收缩压”测试法,成为测谎仪的原理与雏形,还发现了SM的乐趣,对其进行了早期的探索。
奥丽佛·伯恩穿上了马斯顿教授在情趣商店买的亚马逊女战士服装,用绳索捆绑身体,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神奇女侠的造型。
神奇女侠的性格借鉴了伊丽莎白的强势,外形借鉴了奥丽弗的柔美。
而真言套索,就是测谎仪与SM文化的结合,通过捆绑身体激发欲望,同时形成支配和服从关系的人类行为。
1940年马斯顿教授担任SC漫画顾问期间,为了宣传他的心理学研究——DISC理论,他创作了神奇女侠这个角色。
作为首个女性超级英雄形象,神奇女侠大获成功。
然而,漫画中的大量捆绑、皮鞭抽打等SM元素也备受争议。
马斯顿教授受到了严厉谴责,其中还包括儿童文化保护协会的审查。
本片的第一个场景中,一群还是和家长就在一边把《神奇女侠》女侠漫画书扔进火堆,一边大声喊着“烧掉!
烧掉!
”。
三人关系也遭受了来自邻里间的指责,人们觉得马斯顿教授的婚姻生活是不道德的,他们的孩子备受排挤和恶意,三人关系甚至因此告一段落。
片中,不管是神奇女侠的形象,还是三人的稳定三角式家庭关系,即使放在现在都是惊世骇俗的。
但是电影抛弃一切偏见,只展示他们的探索和相爱过程,当做任何一段美好的爱情来演绎。
就像神奇女侠生活在自由女性存在的封闭岛屿一样,马斯顿教授一家无疑也希望生活在这样一个不被外界社会所干扰的世界,让他们的爱获得认可,自在的生活。
电影的两位女主角也颇有趣。
丽贝卡·豪尔早在伍迪·艾伦的《午夜巴塞罗那》中就上演过三人关系的戏码。
而贝拉·希思科特则出演过《五十度黑》。
加上相同的主题,不少人都戏称《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是五十度黑版的《神奇女侠》。
不管这种感情会承受多少争议,但是神奇女侠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深切含义,将永远留存下去。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551期 文章,看完更喜欢神奇女侠了。
神奇女侠是漫画史上第一位主旋律女性超级英雄,是美国漫画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更是女性超级英雄的代表人物。
出自一个教授的色情读物,其灵感来源于一夫二妻的激情日常。
乍一看,怎么说这个主题都让人感到惊世骇俗,但是多亏了这位马斯顿教授当年为神奇女侠言辞凿凿的辩驳,我们才有幸得以在大银幕上目睹这位女神的风采与魅力。
一个伟大的IP就这么诞生了。
或许色情与文化之间只差一个DISK理论。
什么是正常?
在男权的社会,女人也会被一个干练聪慧的女人所吸引。
什么是幸福?
测谎仪不会说谎,很多人习惯了被自己的谎言所捆绑,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
三个人组成的家庭本就是一个幸福美满的个体,而要在世人面前维持这种美满,却需要三个人共同付出爱和勇气。
虽然不出意外的历经波折,到底他们还是做到了。
神奇女侠的大受欢迎正是这个美满个体的胜利,也是科学的胜利。
爱与勇气始终是女性最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这一点谁也无法反驳。
这个幕后故事的讲述深沉而又唯美,炽烈而又理智,这不是猎奇电影,这是三个人的伟大人生。
这部电影不该成为冷门,相信不远的将来神奇女侠将会以更接近自我的形象登上银幕,向世人展示她更丰富立体的文化内涵。
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2017)7.92017 / 美国 / 剧情 爱情 同性 传记 / 安吉拉·罗宾森 / 路克·伊凡斯 丽贝卡·豪尔
昨天《神奇女侠1984》上映,我很不喜欢这部电影,但这并不妨碍很多观众的热捧。
在我之前写的那篇文章中,收到了很多影迷的回复,也许是我看电影时没有看仔细,也许是你们在为自己的喜欢的电影辩护,这些都不重要。
我个人对DC版《神奇女侠》无感,在得知神奇女侠作者威廉·莫尔顿·马斯顿的传奇故事,以及看了他的传记电影《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之后,对DCEU的《神奇女侠》更是难以说爱。
原来神奇女侠才是美漫界最为复杂的角
1、神奇女侠和女权很多观众有种错觉,他们以为神奇女侠成为女权的代表人物是今天的创作者赋予的。
其实不然。
神奇女侠的作者是威廉·莫尔顿·马斯顿教授,他本身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女权主义者。
马斯顿在工作中深信在某些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更诚实,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完成工作。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马斯顿维护了当时女性的潜能和事业。
但是有意思的是,马斯顿教授一生有两位伴侣,而且是同时拥有的。
一位是他的妻子伊丽莎白·霍洛威,另一位则是他的学生以及情人奥利弗·伯恩。
奥利弗·伯恩的来头更大,她是女权主义活动家艾瑟尔·伯恩的女儿,艾瑟尔·伯恩与姐姐玛格丽特·桑格在美国开设了第一家节育诊所。
插播一句,在那个年代,女性是没有避孕权的,换句话说,女性的子宫并不属于自己。
玛格丽特·桑格从20世纪10年代开始,她一生都在为女性的权利而奋斗。
2、神奇女侠和测谎仪对于漫画迷来讲,威廉·M·马斯顿是神奇女侠的创造者,但对于心理学研究者来讲,他可是鼎鼎大名的心理学博士。
马斯顿首创DISC行为模式理论。
这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将心理学运用于心理健康常人的尝试。
DISC这四个字母分别为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响),Steady(稳健),Compliance(服从)。
同时马斯顿还是测谎仪的发明者。
马斯顿和他的妻子在实验时发现,“当人生气或者兴奋时,他的血压似乎会上升。
”而他发明的测谎仪需要用绳索将人的身体、手臂绑紧,通过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升降,测试人们说话时的反应。
后来,美国博士警察约翰·奥斯古都·拉森将马斯顿开发的血压测试与脉搏、呼吸和皮肤电导率的测量结果相结合,从而研发出全面的测谎工具。
神奇女侠手中的真言套索的原型就是马斯顿发明的测谎仪。
当神奇女侠用真言套索将人套住时,不管对方是谁,都会将真话全盘脱出。
3、神奇女侠和锁链在早期《神奇女侠》漫画中,经常会出现把女性五花大绑的场景。
关于漫画中女性被绑的场景,一直以来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反映社会对女性的绑架和束缚。
马斯顿在采访中这样说:当一个可爱的女主人公被绑起来时,漫画读者确信救援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赶到。
他们的愿望就是要拯救那个女孩,而不是让她受苦。
同样,这种被绑的场景会让人联想到当时女权运动的一种行为。
在女性争取政治权利的运动期间,也就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曾有女性把自己绑在白宫外面的大门上,以示抗议。
锁链在近现代社会平权运动中频频出现,我们从小就听过这么一句名言——“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这种意向当然投射在了女权运动中。
4、神奇女侠和BDSM从另一方面来讲,神奇女侠的“五花大绑”也有着一定意味的BDSM倾向。
BDSM指的是,绑缚与调教(bondage&discipline,即B/D),支配与臣服(dominance & submission,即D/S),施虐与受虐(sadism & masochism,即S/M)。
马斯顿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很清楚地知道有一部分人的感情和性与常人不一样。
在电影《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中,就有奥利弗·伯恩主动请缨让马斯顿绑起来的片段,而三人在房间里上演的那场激情大战,确实是BDSM无疑了。
至于马斯顿本人是否有SM的倾向,那就不得而知了。
对于这部电影,马斯顿教授的后裔也有不同的看法。
在电影里,马斯顿的两位伴侣相互之间均有情愫,但马斯顿和伊丽莎白的孙女斩钉截铁地说,两位女性之间绝非情侣,她们应该是姐妹情深。
也许在神奇女侠初创作的那个年代,BDSM群体会被世人当做神经病,但今时今日,BDSM已经不再是一个羞耻的话题,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关于BDSM的行为艺术、展览并不少见,已然成为性解放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5、神奇女侠和性神奇女侠的问世之路,可谓坎坷。
当时美国有一个风俗委员会,对于神奇女侠较为暴露的穿着打扮,给予的意见是修改。
马斯顿教授坚持不改。
这其中就涉及到神奇女侠和“性”之间的一些问题了。
鲁迅先生说,“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 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差不多同时期的大洋彼岸,同样有着这样的争议。
因为在那个年代,女性处于被支配地位,鲁迅先生的那句话,以及美国风俗委员会的建议很明显是以男性的角度去看女性。
自然,这种局面需要被改变。
为什么女性要在乎男人怎么看呢?
这是当时女权主义强有力的回击。
而女性解放运动中自然有一个方面就是性的解放。
这是毋庸置疑的。
不仅是美国,大家看看民国时期的那些才女们,大概就能知晓。
6、马斯顿教授和两个老婆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女权主义娶两个老婆,这两者之间难道不矛盾吗?
“三妻四妾”不正是对女性的一种压迫吗?
这事得一分为二地看待。
首先是规则的问题,在古代封建制度,女性处于弱势地位,这种三妻四妾自然是压迫;但马斯顿教授和他的两位妻子都是女权主义者,都在努力地打破这个规则,自然另当别论。
其次是强迫与自愿的区别。
古代的三妻四妾大多都是非自愿的,而马斯顿和他的妻子们是在三方平等协商之后达成了一个关系契约。
自然不能和古代的三妻四妾相比较。
在今天现代社会的婚姻关系中,一夫一妻制当然是主流,但现实社会中依旧不乏非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比如开放式婚姻,比如群体婚姻等等。
虽然在法律上它们未能得到认同,但并不妨碍它们的存在。
马斯顿和两位伴侣的关系就是典型的集体婚姻状态。
也许在我们很多人眼中,这些关系很荒诞,百年之后呢?
恐怕谁都说不准。
我在看《神奇女侠1984》之前,重新观看了第一部还有DC宇宙原创动画电影中的几部,包括两部《神奇女侠》,都不尽如人意。
事实上,DCEU的这两部《神奇女侠》与马斯顿教授笔下复杂的女性形象相差甚远,已然沦为空喊口号的一个傀儡,着实让人有些遗憾。
2018年,漫威宇宙大计划已经开展十年了,迪斯尼已经专利盆满钵满。
Dc早早就坐不住了,但是先后几部电影除了《神奇女侠》都很难称的上佳作。
《神奇女侠》优秀之处很大程度归功于女性导演从女性角度叙事。
2017年《神奇女侠》上映同年,有一部与神奇女侠有关的电影悄然上映,但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豆瓣只有不到200人评价,但是评分却达到了惊人的8.1,这就是《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神奇女侠是第一个备受瞩目的女性超级英雄,她的创作者威廉马斯顿博士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的传奇一生相信让很多男性羡慕,尤其是在七十年前的美国,一个还认为同性恋是疾病的美国。
这位先生与两位妻子共同生活,同时还有一位情妇经常来拜访(电影中隐去的这位情妇)。
这两位妻子给了他创作神奇女侠的灵感,比如神奇女侠最著名的法宝护臂,创作灵感就来自他小老婆的一对手镯。
而神奇女侠的另一法宝真言套索,根本就是马斯顿教授赤裸裸的夹带私货,要知道他可是测谎仪的发明人(另一说法是他妻子伊丽莎白发明了测谎仪,马斯顿教授剽窃了妻子的创意)而我们的马斯顿教授性观念的开放程度还在于他是如何热衷于sm,热衷于捆绑。
这是神奇女侠早期漫画,相信这时马斯顿教授已经能非常熟练的使用绳艺了。
单将马斯顿教授一王三后热爱sm的故事讲出来,就够得上是一部精彩的作品了,但是导演的野心不止于此,电影中的马斯顿教授也并不是真正的主角。
故事开始于马斯顿的课堂上,他的妻子伊丽莎白马斯顿靠坐在窗口,女学生奥利弗伯恩在座位上认真听课。
然后,马斯顿夫妇坐在楼门口的阶梯上,看着草坪上的奥利弗,然后出现了这样一段对话。
威廉:他的美貌使她比其他姑娘更有优势。
伊丽莎白:不,你不是认真的吧,她的美貌吗?
美貌是沉重的负担。
她开始开战了,看到没有。
(画面中一个帅小伙来与奥利弗和她的金发女伴交谈)看她开始躲闪,如果她与那个男生眼神接触久了,男生会误认为她对他感兴趣。
其后她如果一直拒绝他得寸进尺的话。
他会认为她是一个荡妇的。
同时他旁边那个金发妹也想着这个小伙子,金发妹痛恨我们的姑娘,恨的如此强烈,几乎坐立不安。
但是他们都必须坐在那,假装微笑着。
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生活。
威廉:那你选择了什么?
伊丽莎白:我选择了你。
这段对白太精彩了,能写出这样的剧本的,只能是女人,伊丽莎白这一长段台词,将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位女性心理赤裸裸的展现出来,我看到这段就明白这是一部女性电影。
然后马斯顿教授告诉伊丽莎白他想让奥利弗参与研究,伊丽莎白显得非常大方,但是当奥利弗第一次与伊丽莎白对话,伊丽莎白直接要求奥利弗不许与自己的丈夫发生关系。
伊丽莎白第一次将自己对奥利弗的嫉妒展现出来,也是第一次驱逐奥利弗。
三个人第一次在沙龙聊天,伊丽莎白问奥利弗有没有阴茎嫉妒情结(源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并表示自己对并不嫉妒男性,奥利弗说自己嫉妒男性,并引用了自己著名的姑姑,节育运动先驱玛格丽特桑格(这位女性甚至到过北京给中国的计划生育埋下了种子)的名言“女性不应由别人给自己自由,而是应该自己自由”。
他们的测谎仪开始了第一次测试,伊丽莎白向威廉提出了三个问题,当第三个问题“你爱上奥利弗拜恩了吗?
”问出之后,测谎仪第一次展现出不同的波形,我们的马斯顿教授爱上了奥利弗。
伊丽莎白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她离开了房间,奥利弗随后跟了出去,并对伊丽莎白说“我爱你”。
伊丽莎白推开了奥利弗的吻,并第二次驱赶了她。
测谎仪测试的第二个人是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承认了自己对奥利弗的感情,对三人想要的与世俗观念的冲突很担忧。
测谎仪测试奥利弗的时候,奥利弗通过测谎仪承认自己同时爱着威廉和伊丽莎白。
但是伊丽莎白却说“一个人可以想要很多东西,但并不意味着会成真”。
奥利弗起身逃出去,伊丽莎白追了出去,吻了奥利弗。
这三段,导演用三段测谎仪测试,层层递进一点点揭开三角恋爱的帷幕,与其他烂俗的三角恋不同,三个人都同时爱着另外两个人。
三人关系明朗之后就不再遮掩,可伊丽莎白一直害怕的世俗标准终于来了,奥利弗抛弃了自己的未婚夫,而威廉和伊丽莎白也失去了工作,不得已他们搬家了,伊丽莎白去当打字员,威廉在家中做研究,奥利弗以伊丽莎白妹妹的名义与他们共同生活。
威廉误入一家情趣用品店,接触到了sm文化,他将两位妻子带到这里并准备尝试捆绑奥利弗。
这时候伊丽莎白炸了,她无法接受捆绑。
但是奥利弗对这很感兴趣,并且私自换上了sm服饰并手持绳索。
伊丽莎白看到后接过绳索,开始对奥利弗进行捆绑。
这里,奥利弗接受并开始“自己自由”,这与奥利弗的女权思想不谋而合。
正如那句“女性不应由别人给自己自由,而是应该自己自由”,伊丽莎白无法接受威廉对奥利弗进行捆绑,本质上是对男权社会的厌恶,而女性自己要求的捆绑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才是真正的“自己自由”。
威廉创作了“神奇女侠”,经济得到改善,而三人的性生活尺度也越来越大,角色扮演,sm成了常态。
但是这一切都被误入他家撞见他们性事的邻居终结了。
世俗再一次击溃了这个家庭,他们的子女在学校受到欺负,他们被邻居厌恶。
伊丽莎白一直担心的事情再度发生,而且几乎彻底击溃了他们的生活,伊丽莎白第三次驱赶了奥利弗。
《神奇女侠》全美范围内被销毁,威廉受到了询问,而后发现自己命不久矣。
世俗对这三人进行了全方位的打压,而这时候威廉渴求奥利弗的第三次回归。
这场戏中,伊丽莎白在威廉的引导下跪求奥利弗,再次表达了对奥利弗的爱,这段戏与之前测谎仪的戏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互文,不过这次威廉代替了测谎仪的角色,以伊丽莎白与奥利弗冰释前嫌结尾。
到了这一幕,导演很明确的在告诉观众,我们的马斯顿教授一直像测谎仪一样,让伊丽莎白与奥利弗正视自己内心,表达自己的欲望,并引导他们不去理会世俗。
而伊丽莎白与奥利弗分别代表了女性的两个面,导演借威廉之口讲出奥利弗的“漂亮、朴实、善良、纯洁的心”,伊丽莎白“聪明、凶猛、欢闹,一流的bitch”,但是两人凑在一起才是完美的女人。
现在让我们将威廉马斯顿彻底功能化,来看看这部电影讲了什么。
影片一开始伊丽莎白就注意到了奥利弗,承认了奥利弗的美丽,并对美丽感到担忧,这种担忧本质上是对世俗行为的担忧。
奥利弗加入研究之后她宁愿故意说出言不由衷的话,这里能看出伊丽莎白确实并不介意威廉有外遇,但是在恐惧自己也爱上奥利弗。
测谎仪剧情中,伊丽莎白得知威廉爱上了奥利弗之后并没有过多的责怪奥利弗,但是奥利弗说出“我爱你”之后她才驱赶奥利弗,她对同性恋的恐惧在这一刻第一次爆发,而她对同性恋的恐惧本质上还是对世俗的恐惧。
当学校发现她们的不正当关系之后,作为测谎仪发明人的伊丽莎白不得不用谎言来掩饰真相,但当自己的性事被撞破之后,伊丽莎白彻底被世俗打败,第三次驱逐奥利弗,拒绝继续接受奥利弗的爱。
威廉马斯顿教授就像一根绳索紧紧将两位完全不同的女性绑在一起,她们彼此相爱又不得不对世俗多次妥协,最后还是以爱的名义相伴终老。
这就是这部电影真正想要表达的。
《神奇女侠》和两位女性的命运一样,曾经受到主流价值观的唾弃和排斥,最后却成了最政治正确的存在。
借用影片最后威廉马斯顿教授的演讲。
神奇女侠以一封情书,是一个幻想,她来自遥远的地方,那里有美女、正义和尊重。
我以我对女性的观念写书,我所认识的女性与神奇女侠一模一样,现在我们可以辩论他裙子的长度。
但是最重要的是女性改革犯罪的方式,她让他们说出真相,这就是他所代表的真相。
这部影片是导演安吉拉罗宾森(美剧《拉字至上》和《大器晚成》的导演)写给那个时代先进女性的一封情书,也是对女性主义在现在社会地位的一曲颂歌。
同样的三人行,贝利卡豪尔在《午夜巴塞罗那》里的角色只是个"旁观者",而在这部里她算是直接"参与者"了,只是两部电影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一个是虚构,一个是改编,可为什么<午夜>就毫无违和感?
到底差在哪里?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原因很多,首先,我觉得电影拍的就很烂,导演是很会抖机灵的,一言不合就四目相对含情脉脉,看得我尬死了,还有那个贝拉希思科特的演技更是一言难尽,她的存在就是俩字儿,服从,可没有一点让人想征服她的欲望,跟教授妻子的感情线就那么少,然后就亲上了,然后就是床戏,就算是真人真事也不能这么糊弄吧?
情节铺垫不够,就只能硬推,最后那段下跪的动作,我直接无语,差点笑场,好吧,我不懂心理学,所以一点也不感动,另外,三观层面的问题,不在讨论范围内,毕竟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况且现实里他们觉得幸福就还有什么好说的,但我想说的是,有些评论冲这个就4星5星的打,讨论区说了就是你思想不够开放,不够前卫,也是挺迷的!
如果<午夜>是一种浪漫的幻想,那这部是什么?
现实版的<午夜>?
拜托,这是已经都有孩子了,还浪漫个毛线<午夜>,我挺困惑,一夫一妻制到底是保护了我们,还是阻碍了他们?
阻碍了他们追求幸福的脚步?
这里太多角度值得思考,我也没想那么深,因为我知道,一方面要尊重别人,一方面又觉得有些东西没影响到自己,说再多都是键盘侠,比如我觉得教授的私生活,在美国这样自由的国度不奇怪(封建社会我们也没好哪里去),可当他把这种思想用漫画形象卖给孩子们看,并变本加厉的展现,定义,我看的时候是挺反感的,这难道没人觉得有问题吗?
也许作为一个成年人,追求幸福快乐完全可以理解,可孩子们呢?
如果像<午夜>里,我觉得你们三人行,你们幸福,只要你们开心就好,甚至为现实里两位女主共处了38年而感到高兴,我决不会成为七嘴八舌的邻居,只是我的底线是,绝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在成年之前去接触这些东西,从这个角度去看,我觉得很他们很恶心。
太晚了,本来只是写一点,结果字数超了,其实电影还有很多东西值得讨论,我也只是一种观点,不用上纲上线!
在家庭的躯壳里参透爱欲
对于这种很难处理的奇情(还要以传记片的叙事拍出来)做到这份上已经很好了,看完真的有让你发自内心地认为三个人是浑然一体的。而且情色场面是真的色啊,我喜欢导演着重这个关系中女性部分的对话和处理,男性反倒作为凝视的他者,一个负责社会功能的符号而被弱化了。所以卢克伊万斯全程都是那种打开了pornhub搜索lesbian关键字的北美直男的眼神。主角企图用漫画的叙事(以及身份隐喻)在当时的政治宣传、两性关系上为自己的嗜好找到正统,但最后严肃还是消解在消费和娱乐的语境中,一以贯之的是性少数群体在获得承认的斗争中的双重困境
#tiff 感觉票房会不错
“思想不会使人堕落,无知才会。”一部传记片讲述的是出自DC漫画的世上最知名的女性超级英雄,解构的是心理、两性、伦理、爱、悦纳自我、DISC,都是天堂岛土壤的养分,也是神奇女侠永远不该丢失的宝贵特质,“何为正常?”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质问。(舞台三人行,分别身着希腊袍、军官服、豹纹皮草,俨然对应日后书中的神奇女侠、史蒂夫·特雷弗、豹女,“相爱相杀”。)
这男女关系有点惊世骇俗了,不过男生要学会屈服于强大的女性这一句话很有智慧,这世上有很多强大的女人,一心只想驾驭女性就是自大和愚蠢。
尴尬在于所谓的女性主义、LGBT和对真实、自由的追求要用一个过度美化的,赤裸裸权力隐喻的三人关系来呈现;故事跟主题之间互相消解——如果编导没意识到那是能力不行,如果意识到了那就是在消遣这个话题;话说回来,性别障碍其实是个特别无聊的话题,每个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未来的方向是什么;但很遗憾,我们这个时代必须要与它作战,被它所困。“你不能赢得每一场争辩,你不能永远支配,你不能让他们继承的是你的耻辱”还是很有力量。
一般
看完想起两首歌:苍蝇的《是枪还是子弹》,这不是什么“因为有心”的问题,一切都“因为有性”;而“让我们自由自在地恋爱”的念想也只可能在小虎队的歌里存在。
反世俗的神仙眷侣,在东方旧时也是习以为常的妻妾关系。DISC,当你建立可以振振有词的诱导、顺从理论。
又一真实事件噱头大于电影本身。三角关系拍得不太行,首先情愫生成就拍得欠缺说服力,更别提之后对人物的移情性了。不过这样的畸爱关系能够维系无论放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值得敬佩的。
难道只有我蠢蠢欲动心生向往嘛(内心已经脑补后宫姬文了!B们真的是人类之光!
DISC、BDSM,一部帮助英语学习的好电影,比那些动不动打打杀杀的超英电影妖艳jian货好太多了。
补标
神奇女侠的创造者的生平故事。WW 的诞生居然和捆绑 心理学还有性别与权力的启蒙有关 也是蛮好玩的。剧轻重还牵涉 SM 双性恋与伦理的探讨 将测谎仪引入对话与试探的环境 很巧妙。角色选取方面 还算不错 对于男主和两位女主的印象都不赖
双性恋题材的年度代表作,还是关于“神奇女侠”作者的生平故事。贯穿始终的DISC心理分析法,解构女侠文化符号背后的女权和女欲。三人之间玩了一场惊世骇俗的两性游戏,构建的家庭哪怕放到现代也前卫无比。不得不说今年真是LGBT的至暴之年啊!
如今再没人记得真言套索的真正寓意。
gay看了真的不是太有同感啊,有种马斯顿只是被两个拉拉借种生子(误)的错觉,说是以神奇女侠的创作历程为主题,但BDSM那套性学理论说到底没有很好结合起来,在最后的呈现也方面畏首畏脚,以及服装真的很美,但总有种电视电影的即视感,化妆可以走心点么,跨度那么大撸哥都老了那么多岁,看看两位女士..
对神奇女侠有了新的认知
太流水账了,故事本身很精彩然而拍出来却平淡无味…神奇女侠们
看不出三人行,只看見屢屢變動的二加一。有人在兩女於教授床前的身影疊一看見關係相契,我看見的卻是疊一後的立刻分裂,彷彿她倆一察覺男人目光便有默契的疏離。想當然爾,主動訂下三人規則的是妻、要新人離去的是妻、銷魂要她回來的仍舊是妻;叫人不禁想,教授會否就只是讓妻得以是妻的身份證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