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午夜天空》改编自莉莉·布鲁克斯-道尔顿的小说《永夜漂流》,以北极和太空两条主线推进,辅以人物回忆支线,呈现了末日来临时切断一切联系后个体的深刻孤绝,以及爱与信仰是如何实现救赎、弥合创伤的。
这不是一个硬核科幻故事,重要的不是确切知道地球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些人所经历的内心时刻。
小说给出了一些模棱两可的假设,影片则以断续的无线电波一带而过,但答案显而易见:人类既可以睿智到漂流太空探索未知,又可以愚蠢到毁灭地球自寻死路。
帕斯卡尔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房间里。
”北极之于奥古斯丁,以太号之于宇航员,就是这样的“房间”。
末日设定将外部环境中曾遮蔽他们的一切芜杂琐碎一一清除了,为他们打造了一个个专属空间。
他们被囚缚于自己的“房间”内,暴露出脆弱和无助,不得不去直面此前或因生活片断迅疾切换而钝于感知、或因逃避现实选择视而不见的情绪。
歌德说:“要留意那严肃的时光,因为它甚少来临。
”问题在于,当避无可避的终局迫近,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自处?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离开或者留下,活着或者死去,迟来的领悟,难得的安宁。
当米切尔和桑切斯乘坐返回舱飞向正在崩塌的星球故园时,他们各自笃定寻找亲人、带玛雅的遗体回家是人生最后一刻的意义。
这种徒劳无疑是悲壮的,却也闪烁着人性深邃之处的幽光。
- 02 -电影的人物设定和部分情节已脱离了原著,但总体延续了文字的平静质感。
配乐强化了视觉效果,也不乏震撼人心的画面。
不过,推进的节奏、剪辑的紧凑度和人物的饱满度却不尽如人意,以苏利为主导的太空主线也略显单薄。
想来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像小说那般细腻描刻人物陷入绝境时藉由向内的思省牵连出层见叠出的情感着实不易。
影片的时间设定或有一个硬伤:除非末日事件改变了地轴的倾斜角度,不然巴伯天文台所在的北极圈内在二月份应处于极夜,而非巨大玻璃窗外那片刺目的雪白。
小说中从极夜到极昼的转变其实对应着人物内心世界从黑暗到光明、从冰冷到温暖的转变,可惜影片未能捕捉到这一点。
而最后倏忽一现的宁谧橘色天幕,与其说像午夜的天空,不如说更像黎明的天空——这倒是另有一番意味的隐喻。
至于小说中那些未能呈现出来的细节,大约可以这么自我安慰:电影改编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作,而创作是遗憾的艺术。
- 03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最令人困惑的是小艾莉丝是真实的吗?
我曾觉得,她是一个不具形的魔幻现实主义般的存在,是奥古斯丁在极端的环境、身体和心理状态下的假想和幻象。
然而,若暂时抛开理性,展开想象,小艾莉丝会不会就是真实的呢——在影片中,餐桌上怎么会多出一碗麦片?
奥古斯丁吃的一向是用微波炉加热的食物,炉灶怎么会突然起火?
弹豆子的那一幕,明明两人都是一颗一颗摆的,她那儿有一颗时,奥古斯丁那儿已有四五颗了,但镜头一切,他摆了七颗,那边却有十二颗,她的速度怎么那么快?
当奥古斯丁随雪地摩托一同沉入冰下,以他的身体状况,单凭自己真能爬出来吗?
当奥古斯丁在暴风雪中疲于应对北极狼时,怎么小艾莉丝一走丢,狼群也不见了呢?
小演员的表情也十分耐人寻味:当奥古斯丁问她是谁时,她一副“你明明知道我是谁”的模样;当看到坠毁飞机上的人体残骸时,她的惊吓过于真实;当集装箱陷落冰层时,她满脸恐惧和担忧;当终于抵达哈森气象站时,奥古斯丁激动不已,而她却冷静淡然,眼里甚至有一种完成任务般的释然。
相较于影片,小说以更为含蓄细腻的方式展现了奥古斯丁与小艾莉丝之间的互动。
她为他带去了希望和温暖,支撑他活下去,他也从她身上学会了责任和爱。
他们彼此陪伴,直至与漂流太空的苏利通过微弱的无线电通上话,而这又给苏利带去了希望、安慰和某种程度的解脱。
一个曾经失职的父亲在过去的女儿身上学会了如何去爱,而这种爱又以某种神秘的方式穿越漫漫时空,为他现在的女儿带去了慰藉。
在《星际穿越》的设定中,爱是可以超越时空的,而小艾莉丝在工具间纸板箱上的涂鸦是否暗示着平行宇宙呢?
或许,她就是真实的,只是并不以我们可认知的方式和维度存在——那条贯穿始末的黄色连衣裙,她第一次见奥古斯丁时就穿着,最后也穿着它离开了。
- 04 -影片刚开始时有一个特写镜头:画面中央是一座阿努比斯雕像,左侧的书可以代表知识,百变魔方可以喻指宇宙,右侧的迷你太空探测器象征着探索,麦克风则意味着联结。
阿努比斯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死神,它守护亡者,接引亡灵,指向来生。
这与奥古斯丁一生的追求是契合的——在影片的结尾,苏利向奥古斯丁表示感谢,而他说:“我只是一个指路人。
”
失去的是真的失去了么——那为什么遗留下来的空洞依然将人填满?
得到的是真的得到了么——那为什么紧紧攥在手里依然会消散?
当奥古斯丁的生命走到尽头,苏利会将他的一部分延续下去。
这样的轮转如衔尾蛇那般无限循环,一边毁灭,一边永恒。
卡尔·萨根说:“我们都是由星辰组成的。
”那么,何曾有真的湮灭?
在最后的最后,当配乐渐渐隐去,杂乱的无线电波中断续传来鸟儿的啁啾声,这一点微弱的响动正如那段被衔回诺亚方舟的橄榄枝,谁也不知道它来自哪里,但它意味着希望。
- 05 -《永夜漂流》是我翻译的第一本书,于我有些特别的意义。
看完这部电影,我也终于能与这个故事告别了。
我依然记得卡西尼-惠更斯号坠毁的那个晚上,哀悼如狂欢,而我只是略感怅惘,默默打开译稿,找到对应的脚注,为这个在辽阔宇宙中漂泊了二十年的孤独探险者新添了一笔。
时间流逝,悄然无息。
远方总是美好的,但远方总在远方。
有时看遍世界,不如在内心走一圈。
就用译后记《黎明夜中来》中的一句话作结吧:生命幽微,愿你心有所向,身有所归。
2021年1月8日于上海
这是一部动人的电影 叙述如同诗歌 越是在无尽冷酷浩瀚的边界中 人们越容易自省 跨越时空的连接让人动容影片其实讲的是一个小故事 围绕着几名宇航员与留守地球的老人 截取了他们在这个后灾难世界中的一小段光阴 而这段时光又是他们纷纷作出艰难抉择的时光 而这些大决定却又都有着深刻的人性的因素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即便在寒冷肃杀 空无一物的冰天雪地或者浩瀚苍穹中 我们仍然没有失去最为本质的东西
是啊是啊可不是嘛,这个片给我看可了,我塔湖认可了,科幻在我这本来就是加分项,咋可说的呢,一开始确实节奏较慢,但是没不可,续看无压力。
老理儿说的好啊,说呀:炸我没商量。
哈哈哈是啊,最后直炸,炸我一个图鲁迪什,小女孩身份揭晓,前后呼应,古往今来,好片难寻,男主是谁老鲁尼一早确认,女主是谁最后明了是老谁,贯穿始终原来是她。
片不在大,有炸则灵
需要静下心去体会没有宏大场面和满腔热血的人类命运之旅,一部反太空奥德赛的散文诗,三条明线,不同时空,用一个题眼,明疏暗恋,面对地球的沦陷和茫茫深空,虽然远方有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飞船只剩两个人,“我们”希望渺茫,前途未卜,看上去无比悲观,但是依然有幸福的感动和领悟,人性的光辉敢于直面深邃漆黑的宇宙,事情很小,意义很大。
关于这点,本片没有探讨,只有叙述。
《午夜天空》是乔治克鲁尼2020年演的,《芬奇》是汤姆汉克斯2021年演的,同样的世界末日,同样的身患绝症,同样的地球唯一人,《芬奇》评分8.2,《午夜天空》堪堪6分。
乔治大叔是乔治大叔的魅力不行了吗?
不是,他依然是那个散发魅力的男子,眼睛含泪时想扑倒在他怀里。
我觉得是叙事结构出了问题。
汤姆大叔《午夜天空》将故事割裂为太空中与地球上,如果将两条线紧密相连本身就有难度,即使结尾连接在了一起,也抵不过前100分钟的不明所以。
《芬奇》只把故事聚焦到了末日地球,只有一个老男人,一条狗和一个机器人。
老人与狗加上末日,有了老人与海的苍劲感。
再加上对生命的守护与温情、成长与信任,成就了一篇温情又饱含力量的影片。
《午夜天空》的力量感弱了些。
节奏感有些奇怪,想要浪漫又想要刺激,在太空中听着歌修飞船那段,把某位喜欢硬核科幻的人看生气了,拜托…飞船为啥坏,是被探测不到的陨石砸坏的啊,不赶紧修好快速反舱,反而磨磨叽叽的听歌。
返回的时候果然又被砸了,还死了个人。
这段看的确实让人翻白眼。
《芬奇》没有那么刺激,因为它没有既要又要。
抓住一点,持续深入,就能打动人。
我想《午夜天空》是想烘托【家人】主题,以太号上五个人,三男两女,一个男的有妻子和两个儿子,非常想念家人归心似箭,最后在得知地球已经毁的情况下依然回去找家人;一男的女儿四岁死了,本无牵挂,但是飞船上一个跟他女儿一样大的女孩死了,他想把带回地球;还有一男一女在飞船上了有了娃,自成家庭,没有回地球的必要就去了新的殖民地。
看吧,都是家人。
奥古斯丁(男主)当然也是如此,我看有的影评说是平行时空,艾莉丝是真实存在的,错!
艾莉丝从头到尾都是他幻想出来的。
注意⚠️是他在看到以太号宇航员的照片和信息后,小女孩才出现。
也就是说他意识到自己的女儿在以太号上,他要拼了命救她,才有了后来的行动。
至于中途的落水和狼狗,也是凭借意念完成的。
即使小女孩存在,在那种情况下也帮不了什么忙。
不过,看到最后发现这点以后,我还是被稍微打动了。
字幕爬升,有一段时间没有回过神来,是在思考飞在太空的一男一女还有肚子的婴儿以后怎么生活呢?
不能luanlun那人类不还是会灭亡吗?
换一个地方只是多活了几年,对整个人类来说没太大意义。
发现网飞的剧有一个特点,如果你对它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的话,他的电影其实都挺不错,包括之前的末路,包括这一部物午夜漂流,不过我更喜欢翻译成永夜漂流。
不谈详细的剧情就谈两个点,首先肯定情感内容要经历过才能有共鸣,因为他留给你代入的篇幅铺垫的不多,所以需要你有类似的情感经历,才能够尽快带入理解共情。
第2点是关于剧情,这里面有两个小细节,一个是小女孩,对于奥古斯丁来说,存不存在是一个疑问,再一个在冰原上步行的时候,遇到狼群走失了,我就猜到小女孩必然会再次出现,包括在一开始的天文站里面的时候,小女孩也是救赎了奥古斯丁的孤独,在冰原上奥古斯丁快死的时候,也是小女孩救赎了他,西方人拍电影就喜欢玩圣经梗。
第2个细节是最后船长和他老婆去K二十三,典型的亚当和夏娃梗。
所以看网飞的剧,第一是要理解导演和编剧所处环境的背景文化,第二要能够有足够丰富的感情共情能力。
看到这么低的评分,被迫要站出来写一个给个5星平衡一下,这么美的片子千万不要错过。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非常棒,情感和画面给出的美感很高级,虽然节奏慢但非常的流畅,很美妙的体验。
那个小女孩到底只是个幻觉还是确实留下了一个女孩,把她幻想成自己的女儿爱丽丝呢?
前面有个小女孩丢了的剧情,说是上 了另一架飞机,而且老乔发现小女孩遗留后又确实在通讯广播里让人带走,难道也是幻觉?
北极孤守与异星归途——《午夜天空》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午夜天空》。
片名The Midnight Sky / Good Morning, Midnight (2020),别名永夜漂流 / 早安,午夜。
这部电影由乔治·克鲁尼自导自演,描绘了一场地球遭受灾难后的惊心动魄故事。
影片以两条情节线展开:地球上的奥古斯丁与艾瑞斯面对生存挑战,以及太空中宇航员团队遭遇的未知危险。
奥古斯丁是一位患绝症的科学家,与小女孩艾瑞斯在北极基地奋力联络正在返回地球的宇航员团队,试图告知他们地球已不宜居住。
这部作品探讨了人类在绝境中的生存意志和牺牲精神,以及对未来的希望,让观众思考未来,也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在这部电影里,一个身患绝症的科学家冻在北冰洋,还有一群太空冒险家。
地球上的奥古斯丁在北极独自对抗辐射危机,努力用微弱信号阻止宇航员们回来;而在宇宙深处,船员们却欢欣鼓舞地发现了一个新的宜居星球,正准备欢天喜地地回地球,结果却发现地球已经变了样。
两条线看似平行,却最终交汇,引发了关于生存、责任和希望的深刻思考。
乔治·克鲁尼彻底颠覆了他在《老友记》中的嬉皮士形象,扮演起一个孤独颓废的老腊肉科学家奥古斯丁。
他身穿厚厚的羽绒服,长着一头长胡子,整天跟冰天雪地和电脑打交道,活脱脱一个现实版的“雪国列车”。
他的表演到位,把一个充满责任感却又孤独绝望的科学家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哑巴女孩艾瑞斯则与奥古斯丁在北极展开冒险。
她虽然台词不多,但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情感,深深打动了观众,也为奥古斯丁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促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
电影的视觉效果绝对是加分项。
无论是北极的冰雪世界还是太空的浩瀚宇宙,都展现了惊人的华丽画面。
太空船设计华丽,充满未来感,但船员们内心却充满了迷茫和恐惧。
他们不知道地球发生了什么,未来又将如何。
最惊艳的一幕是太空的血液,效果非常出色。
这部电影显然受到了《地心引力》和《荒野猎人》的双重影响。
在太空场景中,仿佛回味了《地心引力》的惊险体验;而北极跋涉场景,则像是《荒野猎人》的荒凉之旅的延续。
视觉上的巧妙运用,将这两部经典作品的精髓巧妙地融合,让太空探险与北极荒野的冒险更显震撼。
父女关系的留白处理也很巧妙。
奥古斯丁与艾瑞斯之间,虽然几乎无言,却传递出爱的深情,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了整个画面。
在此之外,本片几乎没有什么亮点了。
不要返航,这里不是家。
《午夜天空》设定了一个模糊的背景故事。
电影没有明确说明是什么毁了地球,让它无法再被称为家园,只留下少数幸存者,但他们面对的未来前景堪忧。
影片情节比较简单,探讨的却是孤独、牺牲以及人类未来的命题。
它想表达的是,无论面对多大困境,都要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黑暗中找到一丝希望的光芒,继续前行。
绝症科学家北极预警,太空探险家异星望乡。
其实看的越多越发现,乔治·克鲁尼不再是靠颜值打天下的男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于人生的思考也越深入。
这部电影看似没什么宏伟的场面,夸张的特效,实际上充满了一个人一生的无奈与选择。
矛盾一:家庭与事业无法两全男主作为发现新家园的科学家,他究其一生,为人类殖民外太空找到了方向。
但也是因为肩上的重任,他最终不得不放弃妻子,以及他最牵挂的女儿。
年轻的他,因为对于宇宙的热爱,充满了学术的魅力,而他的妻子也因此被吸引,甚至成为了他团队中的一员。
可随着家庭生活的出现,他的妻子开始不满于他将精力全部投身于研究,于是在无尽的痛苦与纠结中,两人分道扬镳,选择了各自的生活。
男主倾其一生,最终让人类的太空殖民之旅成为现实,但他也因多年的呕心沥血积劳成疾。
生命的最后,他仍不忘帮助返航的宇航员,而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甚至将幻想出的女儿当作精神支柱,最终将地球上的情况告诉了宇航员。
这就是大义与小家之家的矛盾。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矛盾二:返回地球&飞向新家园“以太号”飞船上的船员本身就是去新家园进行考察,他们也是圆满完成任务,准备回家与家人团聚的科学家。
但是,面对与地球失联的复杂情况,面对偏航遇险的突发状况,以及队友的不幸牺牲,都让这群离家多年的宇航员更加思念地球上的亲人。
虽然面对着不同的情况,可身为科学家的他们,依旧牢记着自己的使命。
在面对回家和离开的选择上,有的人兑现了对家人的承诺,有的人选择了送队友回家。
电影的最后,其实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每种选择的结果,但面对着那艘冲向地球的返回舱,我的泪水仍旧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总而言之,当宇航员们得知地球已经行将就木,只剩下一个科学家在北极联络他们后,整个团队都面临着最为严峻的考验——一路前往地外殖民地继续生活,一路则因思念亲人冒险返回地球。
或许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对于那些将信念、承诺、爱与责任放在心中的人来说,这些事情,远比失去一切的苟延残喘要重要得多。
电影的最后,这一幕父女间的对话十分感人,女儿不知道父亲靠着臆想出的幻觉才坚持到了现在,父亲不清楚女儿已经成为了母亲,并准备与所爱之人前往新世界生活。
无论如何,人类并没有失去希望,所有的牺牲和努力,都最终让这团希望的火种延续了下来。
茫茫人海相遇我和你,我和你剪不断的情谊,认识你好像从上辈子起,上辈子我们就在一起,缘分让我们再次相遇,两颗心紧紧靠在一起,无论风风雨雨无论多甜蜜,天荒地老永远不分离,今生只为遇见你,我花光了我所有的运气,今生只为了等你。
我准备好了最好的自己,今生只为遇见你,我收集所有星光迎接你,今生只为了等你,我用鲜花铺满路问候你,跨越千山万水只为与你相遇,流落在红尘中只为了等你。
这首歌,既是丈夫对妻子,也是父亲对女儿,如果放眼整个宇宙,或许也是人类与新家园之间的偶遇。
抱歉,用这么矫情的punch line作为标题,不过面对当下的5.5分,感觉或许只能这样才能直观的戳破两条故事线的联系,唤起打工人的点滴共鸣。
不知道是被营销号错误的引导,还是看预告片产生了错误的预期,差评普遍来自浪球粉。
的确,对于肾上腺素失调,渴望着看一部热热闹闹,爆炸连天的少年,片子实在说不上有趣,甚至是沉闷而不知所云。
不过对于一个独在异乡的游子,这片切中肯綮的描绘了每个孤枕难眠的夜晚。
有人说这片子非常私人,这话令人细思恐极,仿佛在感同身受的同时,认领着掩藏已久的弱点。
有人纠结于末世的突然与不合理,如果认识麻枝准,大概能理解对于大多数人,世界的定义与边际并不宽广,末世可能代表着生命的终焉,正如乔治克鲁尼说的,我也不知道,我很抱歉(世界就不行了,身体就撑不住了,归宿毁于一旦了)。
有人说两条线都没劲,故事拖沓,其实没说错,因为这片子除了在叙事上花了些心思,压根没有考虑眉飞色舞的讲一个漂亮动听的故事。
看似科幻的设定下,实际上是精致到极简主义的诠释。
诠释什么是异地,什么是孤独,什么是别离。
为什么两条线几乎没有交集?
因为距离。
人们打开“异地”最常用的方式只有过好自己。
孩子在外打拼,父母在故乡挣扎。
父母不知道孩子在外的险恶,孩子也对故乡的萧条,父辈世界的凋零一无所知。
有多少孩子是在父亲大病初愈之后才从后知后觉前几周为什么电话那头母亲的语气充满疲惫;有多少打工人失业在家,还是要给家里报一声平安:“最近过得不错,领导也挺重视我。
”恋人可以因为异地的淡漠而一刀两断,亲人却始终无法放下心中的牵挂。
所以,人们对于这没有交集的失望实际上来自于对半失联亲情的不满足,异地够苦了,不需要一部影片暗戳戳的揭开伤疤。
说实话,从一部好莱坞电影中看到这种影射实在是有些讽刺。
一个用脚投票,强调独立自由的国家竟然能把生离对人与人羁绊的拉扯拍的如此细腻隽永,如此淋漓尽致,又没有满是尘埃,苦大仇深。
之前有没有类似的尝试?
有。
比如以我家乡为背景的《别告诉她》,不过重心完全放在了文化冲突,故事又太过琐碎。
表现好的也有,比如《杰出公民》,不过那个更多的是游子视角。
家乡的设定也没有这么纯粹。
所以,这片的独到之处在于去描绘留守老人的境遇,为了不让观众感觉在上课,或是面对乞讨,硬汉配萝莉的传统设定还是很奏效。
这里必须要说一句,个人特别喜欢乔治·克鲁尼幻想出来小萝莉的设定:为什么孩子不说话?
因为电台始终没有回应。
为什么不随队撤离苟延残喘?
因为当年逃避抚养的愧疚,因为时日无多,因为想尽一切可能为远行之人守望:不要回来,这里已不是家。
只可惜正像是一个个被遗弃在家的老人一样,现在5.5分的结果也在告诉制片方,当今社会对这种苍凉并不买账。
理由也很简单:“没意思。
”写这些并不是想秀优越感,仿佛我大慈大悲,悲天悯人。
或许我感触更多在于,我是个东北人。
作为东北人,我偶尔喜欢标榜家乡文化是移民文化。
落叶归根,衣锦还乡的传统愿景有没有?
有,但是貌似没有那么强烈。
因为大家上数三代以内,都是闯关东来的,为了生活,也可以闯到任何一个地方。
何况更加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就已经没落的氏族势力,让天南海北遍布一去不复返的东北人。
只是回想起离家上大学那年的自己,还立志于学成归来,建设家乡,却不承想已经在外打拼十五载,逐渐放下了何以为家的困惑。
讲到这里几乎都在说回不去的是故乡。
什么是到不了的远方呢?
这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为悲观主义者,个人认为剧中有所暗示。
一个是女主做噩梦自己被留在了新世界,一个是女主说到“这里太安静了”。
虽然这都在结尾被美化了,但是《东邪西毒》里那句话始终挥之不去:“山的那头,和这头没什么两样。
"看看影片的设定年代,其实我们最可能成为的就是地球上守望太空的守望者,留给我们的可能除了独自简约无趣的生活,就剩下漠不关心的5.5分了。
关于家人与家园的主题不错,虽然也是这类科幻片的老主题了,但地球到底发生了啥,怎么发生的始终不讲,博士的过往也很含糊,三线叙事的主次很混乱,宇宙线的一些决定也很让人摸不着头脑。。就,视效确实不错啦。
两条线都是什么烂故事,这是两集美剧的混剪吗?两条线到了一个半小时后才有个交集,之前那么长的时间啥关系没有,说是电影剧本,感觉是在骗人。Netflix拿着手里《火星救援》《星际穿越》之类电影的大数据,搞了这么一个毫无亮点的网大,感觉是为了多耗费观众一点观看时长,就阴谋般把片子拍的又臭又长。
披着科幻外衣的温情片,故事节奏太温吞了,两条支线也割裂的太厉害了。
Netflix 出品. 镜头与画面感还不错 太空时代 在世界尽头孤守的寂寥感也体会得见. 至于剧情以及叙事模式 则有些凌乱.
主要问题是太空线的角色塑造完全失败,单靠缺乏原创性的视觉奇观支撑不住单薄的故事。
好
为啥星际移民总和救赎有关。救赎未必就是未来和远方,就在当下。
节奏太慢太慢了。。毫无娱乐感。配乐和画面还是美的。
这片子5.7分?剧情生硬?还有短评说,没有拍出来的必要?无语… 麻烦各位快进看片儿的,手机上扫一眼的,还是别来评价吧…… 无知不可怕,骄傲才是原罪。
极地裂冰狼群望远镜基地之行,家庭录像虚拟全息视频绝望失重血珠喷涌,重拾丢失生活豆子大战向天指路;故事没讲出啥风格,内容也较单薄,主线假得有点神棍,但有那么些理想主义的东西在
乔治克鲁尼不太会拍啊,这拍的什么鬼?难道所有预算都花在太空特效上了?电影完全一头雾水,这是要讲关于什么的故事?片子分为两条线索,2049年人类发射了前往木星23号卫星的殖民探险队乘坐以太号飞船,这时地球发生了未透露原因的环境恶化,在撤走大部分难民后,血液病晚期的乔治克鲁尼和遗落下的女孩相依为命。这两条线索,大部分时间在自说自话,孤立运行,以太号返回地球遭遇陨石群撞击,克鲁尼带着小女孩奔赴天文台,当你觉得两条线索会互动时,时间都过去70%了,只是在最后5分钟认了个亲。作为科幻片,大背景不交代就算了,但是连基本故事结构都没有了,冒死奔赴天文台的意义何在?返回绝望的地球意义何在?到底是要表现颓到家的末世基调,还是科学与探索精神的传承,完全看不出想表达什么,就看看风景吧。看到了失重状态下失血原来是这样的
将一生都奉献给梦想,亏欠了妻子女儿,如果时光能倒流,他会如何选择,陪伴家人放弃梦想?那末日之后呢。
-
宇宙飞船有去无回,地球人类走向灭绝
奈飞的电影部门基本就是负责洗钱。
???
一想起我的女儿也会热泪盈眶
求求了,看到有评论说天上地下两条线过于割裂是因为囿于原著,可别,原著虽然是将两条线以奇偶穿插叙事,而且也是快4/5才搭上话,但那种空气中弥漫的孤独与绝望是贯通的,而且Sully与Augustine最主要的联系并不是血缘,而是他们过于相似的性格以及殊途同归的人生悲剧(我他妈,Sully幸福快乐就算了还在执行任务中怀孕???),在片中都没有了,你会觉得Augustine仅仅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老好人。不知道是不是克鲁尼先森刻意而为之,影片开始不久弹豆子的戏份就把基调拉向了与原著完全不同的方向,还有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适宜人类居住的迷之木卫。飞船上的大家在完全不知道情况的处境中其乐融融,不是很懂你拍这个小说到底想要什么?最终呈现的结果真的就是水得要命的那种美剧感。(当然不能继续叫《永夜漂流》,就没有永夜
作为中篇小说可能会还不错,但作为科幻电影真的很一般,立意是指向人的内心,但镜头语言并没有达到该有的效果。以及乔治克鲁尼演爹真的不感人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