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印刷体
Tipografic majuscul,涂鸦少年秘密档案(港/台),Uppercase Print
导演:拉杜·裘德
主演:Bogdan Zamfir,Şerban Lazarovici,伊万娜·雅各布,谢尔班·帕夫卢,亚历山德鲁·波托切安,Valcu Silvian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20
简介:1981到1985年间,时逢独裁者尼古拉.希奥塞古统治时期,当时罗马尼亚为史达林体制最严重的国家,少年穆古・卡林内斯库夜半奔走街头,以白色粉笔涂鸦书写抗争讯息,受到祕密警察逮捕、审问,最终离奇死亡收场。 延续《追拿吉普赛》自多元历史文本取材的手法,导演哈都・裘德进一步将贾尼娜・卡布纳流的剧作改编成一齣破格的“文献..详细 >
咒语般的电影。集体记忆的毒素挂满糖浆,嵌入个人档案,站在舞台中央,用大声疾呼的口号抗辩,终被血红的印章钉入死牢。
15 MAY 2022 (3+)
影片的主题内涵和表现形式都比较独特。内容上聚焦罗马尼亚1981年所谓“fandong标语”案件调查审讯始末,围绕以粉笔书写的民众呼声,罗当局展开“细致入微”的调查,秘密警察、各级ZF职能部门、相关行政组织团体,形成一张ZZ控制大网,无处不在,深挖嫌疑人思想根源,定性定罪。在此过程中,各方各种不由自主地站队和表态“表演”,被导演以毫无感情的官方陈述方式统一纳入到同样的精神高压场域,它们的压迫和钳制将不屈不挠地清除“异己”,以官腔处理得毫无感情,才异常冰冷残酷。甚至当事人还在最后的“圣光”中展示“平庸之恶”。用在电视台布景的方式把不同场景联接起来,每个角色都在其中被媒体审视、曝光、展示。调查段落中穿插娱乐、新闻、歌舞、民生、粉饰太平的黑白影像(尤其是齐氏部分),在史海钩沉里突显荒诞的悲哀。
就像磁带的AB面,存储的内容不同,但是又同属于一张磁带。
一种更加彻底的去演绎化和去加工化,反而是一种同样更加彻底的媒介自噬化。历史中的影像和照片所反映的信息是否实在,若不是,那么这一切的背后又躲藏着何种真相,同理,我们今天的回想又真的是准确而恰当的吗,可能同样也是为了让观者接受某一特定的观点和看法。关于记忆遗弃与拾捡的悖论,拉杜·裘德处在一个创作生涯空前的怀疑和探索相交织的节点,或许能从一个侧面引发出对电影乃至所有媒介属性虚伪与无为的思考,进而实现真正的档案意识独立和观众理性解放,成为能够站立在权利机器统治对立面的客体,让我们拭目以待。
真实的、排演的、伪造的之间戏剧性的反讽与调转
看不出历史影像与舞台剧之间有多少关系,可能正是为了表现在那个时期人们对自由民主的呼声是被媒体故意掩盖的,取代的是一些生活幸福美好的内容。演员念台词的时候一定要面无表情吗?
真实改编,一宗反动言论案和齐奥塞库斯时代的电视晚会新闻采访片段交叉进行。演员完全剔除表情,一本正经地在舞台念着带有感情色彩的台词,让人怀疑导演对于戏剧原作到底有什么改动,这种间离戏剧看多了也就没意思。即成影像选的水平良莠不齐,有意思的点是思想警察们对自身行为的辩解。
一种更加彻底的去演绎化和去加工化,反而是一种同样更加彻底的媒介自噬化。
正如拉杜·裘德在开头贴出的,所谓的生活与回忆。人们只能描述他的百分之一。而作为主体的生命早已成为了灰烬。从1981年到齐奥塞斯库被处决的1989年。以至遥远的现在。人们面对回忆欺骗和自我怀疑的审问之中。对档案和录像的展现确乎是证明这段早已模糊历史的关键。演员全然无表情和无起伏地念着台词,与欢声祥和黑白片中的人物。明确诉说着两段同一时间的历史。何为虚假何为真实也只是媒介想要表达的而已。导演也便是通过这种演绎+真实影像方式。并非讽刺批判而是不带任何颜色去描述,去审视。将答案留给观众而已。这归根结底是一部记录历史还原历史的历史档案。
生成机制呀!片子穿插了极其庞杂的诸如新闻、歌舞片段、采访等影像,用来展示罗马尼亚社会图景,辅助解释政府的做法和男孩的行为成因,一边建一边解,开头还是福柯,论文味儿太重了;对于素材的时长、切换速度的选择很像电视换台,导演拿着遥控器呢;间离效果不止于reveal剧场设置,实际贯穿全片,从《喝彩!》中延续来的拉杜裘德处理历史的态度;结尾处把CA事件(Cambridge Analytical)和秘密xx相提并论,真的是fb用户的巨大阴影;三星半吧,因为看得太累了…
舞台 僵硬 一开始有趣 逐渐审美疲劳 不如光剪一个纪录片我也会看得津津有味 但是最末一场鼠辈最后的晚餐 突显光芒(大概只怪时代出生 看什么都心有戚戚 只想打破一个个愚蠢保守的逻辑闭环 消灭政治话术
又极低成本拍片,影像之间的联系及契合度没之后一部深,略无聊。
3.5 用一种特别的形式呈现历史,虽然无法共情,但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可能会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永远都不可能停止的事情;尤其当你来自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度。
不能算我很喜欢的叙述和表现方式,但确实是引发人的思考甚至是不安。这个故事穿插的当年真实的有propaganda目的的影像片段里有太多的似曾相识,我愿称之为一些曾经同政体国家的共享美学。当然会忍不住去做一些类比归纳,但那个男孩走向自己的最终结局并不会只是因为单一的社会国家因素(虽然这确实是很大的一部分)。和主线故事无关部分的影像资料,有时候因为太零碎而没有目的,有些恼人,也破坏了一些戏剧叙事的流畅性。3.5/5
《黄片》那部用的也是这套方法,一边是讲故事一边是素材拼贴拼贴,只不过一个分段一个平行剪辑,拉杜裘德在做的一直都是借古讽今
比较风格化的影片,根据一部话剧改编。不过与其说是一部故事片,不如说是一部另类纪录片。其故事及台词,均是来源于罗马尼亚秘密警察的案卷,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件。影片中又穿插了大量当时纪录片及电视中的镜头,与演员所念的证词、监视报告及处理说明等,形成互文,说明并丰厚了故事的背景。齐奥塞斯库晚年统治的情景,成为很多影片的灵感来源。
导演你要表达的我GET到了,可你这种形式有点过了,电影真不是这么拍的
伪纪录片,伪舞台剧,那个时候为导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政治讽刺题材
Kafkaesque foren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