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全篇大放异彩的是几个索马里海盗。
从前面讲海盗的背景,都是为了生存迫不得已要当海盗,无论怎样都是一死,不如搏一搏出来当海盗,明知道有boss剥削,明知道boss还有boss。
明知道boss遇到危险会弃他们不顾,明明到最后明白已无可能peacefully and safely settle down。
还在默默憧憬:After all this, I'll go America, I'd go New York and buy a car. I've come up too far and I cannot give up. 这个片子很真实的把海盗当成一个有人性的人而没有丑化是很值得欣慰的。
还有那个16岁的脚破了的海盗后来同情船长Phillips,给他喝水,不舍得重伤他只用枪托锤了下,还发现Phillips写遗书后没揭发还偷偷叫他不要写会被发现。
还有那个脾气暴躁,一心想杀人质的海盗。
这些人物都刻画得有血有肉。
第一次海盗船逼近未遂后,有船员想不干了,互相争论害怕。
这个部分描写得很真实。
后面Engine Room里的那个chief只身从底层出来到夹板声东击西旧船长大副他们几个很感人。
Tom Hanks演的这个船长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循规蹈矩,follow the procedures,演的就是个ordinary person。
作为丈夫,虽然在海盗第一逼近的时候会害怕他们返回,在给妻子写email的时候还是说一切平安正常。
劫后余生的语无伦次,精神恍惚,颤抖都很真实,很强的代入感。
Philllips:other than being a fisherman and hijacking, there's gonna be other way out there. Muse: Maybe in America, only in America.这篇虽然再一次地弘扬了美国爱国主义精神。
但是至少有几个地方都把美国人骨子里的无耻体现出来了:I'm here to help you and everything's gonna be fine. 我不知道当美国人从海盗那里听到这个他们常用的lies会怎样想。
同去看电影的朋友们都笑而不语。
这个片子最让人不解的是前后两个部分,海盗智商明显不是一个层次上的。
也不知道到底是前半部分神化拔高还是后半部分太蠢化了。
总之就是论猪队友的可怕和会一门外语,会游泳的重要性。
Tom Hanks本来是攻心的一句You're not just a fisherman说的也很莫名其妙,海盗的情绪变化也很莫名其妙,反正我是出戏和笑场了。
最后写遗书那段也很不合常理。
这片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生命和生存的意义。
如果有选择,谁都不想选择在索马里那种地方出生,谁也不想选择当海盗,都想选择在那些重人权重生命的地方出生生存。
也许对于Muse来讲33年在Indiana监狱的生活比在索马里那种今天不知道明天是否还活着更好,祝他得偿所愿。
33年后重新做人亦是一条好汉。
人也各有责任,与海盗生死交战劫后余生一年后仍出海的船长,我敬重你!
男人与大海,真是绝佳的创作主题。
从少年时代就一读再读的《老人与海》和《白鲸》,不管是摩西劈开红海,还是路飞踏上伟大航道,只要是男人与大海的故事,对我永远有吸引力。
这两年凑巧,以男人与海为主题的电影也很有几部好片,比如去年的视觉盛宴《少年派奇幻漂流》,今年的极简主义独角戏《一切尽失》,还有保罗•格林格拉斯的新作《菲利普船长》,而且这个生死存亡的海上故事的确真实发生过。
《菲利普船长》改编自2009年的阿拉巴马号美国货轮劫持案,这是两百年多年来美国公民第一次在海上被绑架。
被索马里海盗劫持的阿拉巴马号船长理查德•菲利普,在逼仄的救生艇与海盗僵持了五天五夜,终由海豹突击队营救成功。
次年菲利普出版了《船长日志》详述整个被劫持过程,由哥伦比亚公司一举购得影视改编权。
电影结构分为两个部分,前半段讲菲利普船长如何保护货船和船员,与索马里海盗斗智斗勇,后半段急转直下,英雄沦为阶下囚,是众方营救菲利普船长的故事。
这样的真实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固然引人关注,而作为电影却缺乏期待指数,因为观众知道菲利普必然被救,正义战胜邪恶。
有《93航班》和最好的两部《谍影重重》积淀的保罗•格林格拉斯自然深知这一点,费劲心思的他为这部电影找到了最适宜的出路。
在好莱坞大举进军视觉特效领域和真假3D企图称霸银幕之际,保罗•格林格拉斯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率领剧组全员登船两个月。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海上实景拍摄,加上不铺轨全手持的纪实影像风格,凌厉的快节奏剪辑,同时在海盗组与船员组之间实行严密的隔离政策,两组人马错开拍摄时间,甚至连就餐入住也不同场,一切的一切,皆为最大限度还原阿拉巴马号劫持案发现场。
汤姆•汉克斯对探班记者笑谈:“开机饭都没一起吃啊,第一次看见他们就是通过望远镜,人已经驾着快艇冲着我们来了。
” 为了实现登船劫持的重场戏,导演安排四名毫无表演经验的海盗演员提前数月进行体能训练,从游泳、驾船开始,直到他们能凭借自己的本事从小快艇攀爬上巨轮,像真正的海盗那样。
这样又耗时又磨人的拍电影方法,似乎专属于上个世纪等云到的黑泽明,和活活把张震练成八极拳冠军的墨镜王先生。
在最讲求投资回报比,剧本初稿没写完营销方案先出炉的当今业界环境下,保罗•格林格拉斯的坚持非常难得。
正所谓聪明人下笨功夫,一切都奏效了。
因为真实,甚至阿拉巴马号也活了起来,它面对渺小又迅猛的海盗小艇,挪腾着庞大的身躯,无奈辗转着,又功亏一篑,让人揪心。
有些观众对本片有更高的期待,认为保罗•格林格拉斯并没有深挖索马里海盗背后的根本原因,没有彻底突破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片的格局。
所有的电影都是被裱好的画,哪怕是纪录片,拍什么不拍什么,剪进去和扔出去的素材本身就是一种选择。
从这一点来说,《菲利普船长》当然也不能免俗,但粗暴简单的将本片分类为高大全、伟光正的美国宣传片,也着实委屈了它。
电影里海盗们将“我们只是渔民”重复了三四遍,口气从狡诈到无奈到自嘲,菲利普船长被劫持到救生艇上,有几处与海盗头子缪思之间的简短对话,“我没有办法,我上面有老板。
”“我们都有老板。
”这样的三言两语点到为止,在我看来已经足够,言外之意的世界,你我都懂。
现实中菲利普船长本人坦诚并没有自愿牺牲自己来拯救船员,因为“我当时已经被俘虏”,并说真正的英雄是海豹六队和他的全体船员,镇定,服从指挥,阻止了悲剧的扩大化。
据CNN报道,当年真实的情况是大部分船员不仅不认为菲利普船长是英雄,反而有十一名船员向Maersk Line提起近5000万美金的诉讼,声称菲利普船长无视船员的安全问题,为了缩短航程节约成本,一意孤行往危险水域开, 而在启航前所有的船只都已经得到了警告。
作为证物的邮件中的确提到了“请远离索马里海岸线600海里”,阿拉巴马号被海盗袭击时距离索马里海岸线只有380英里。
阿拉巴马号总机械师Mike Perry说:“我们都很难过,但公关宣传中让我们很吃惊。
他对海盗袭击负有直接责任。
” 在2012年的取证中,菲利普船长承认了收到过海事安全机构的邮件,但他声称:“我不认为600海里能保证什么安全,我不认为1200海里又能保证什么安全,就像我当时对其他船员所说那样,我们一直走这条航线,(海盗问题)只是迟早的问题,我不认为远离个600海里就能减低潜在危险。
” 危机的真相一定不会非黑即白,纽约邮报报道,索尼以五千美金每人的价格和船员签订协议,购买他们的故事版权,并且同意永远不可公开当时船上的真实情况。
所以作为观众,在通往真实的航道上,大家只能从装裱好的画中一窥当时的波澜罢了。
尽管菲利普船长从不以英雄自居,但他还是以英雄的姿态被民众熟知的,而57岁的汤姆•汉克斯更想从他的日常生活开始了解,花数周时间调查搜索资料,数次会面真正的船长,汤姆• 汉克斯说到和菲利普船长第一次见面时,自己还很天真的问:“‘你一定很喜欢眺望大海吧。
’,而他却说我已经有三十五年没有这样做过了。
这样的细节,才是我想要掌握的。
” 不想草草赋予海上生活以诗意,更不可轻率的浪漫化一个船长的工作日常。
海上实拍中,导演谈到汉克斯总是赞不绝口:“在救生艇上一待数小时,所有人都被他鼓舞。
哪怕晕船得再厉害,汤姆总是第一个回过头来说‘我可以了,再来一次。
’”如果说以上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好,(谁叫他是好莱坞德艺双馨的金字模范呢?
)那么汤姆•汉克斯在《菲利普船长》最后半小时的表演的确征服了我。
最后一场可以载入影史的菲利普获救戏原并不在剧本中,是因为班布里奇号驱逐舰的舰长及海军军医一直随行拍摄,保罗•格林格拉斯灵机一动,让医疗人员按照当年菲利普船长获救时的例行检查,给汤姆•汉克斯从头过了一遍。
在今年的纽约电影节上,汤姆•汉克斯回忆那场戏,依旧忍不住感叹“那一刻就像我从未拍过电影”。
并没有什么两届奥斯卡影帝,就是一个57岁的寻常美国男人,一个临行前和妻子讨论孩子未来前途的丈夫,一个和底下船员磨合中略显古板与严肃的老船长,因为极度疲累危情所带来的创伤后症候群,他的颤抖、恍惚和脆弱就是这样真实发生的。
菲利普船长根本不是什么超级英雄,他只是也应该只是一个在非凡境遇下的平凡人。
真为汉克斯这一刻的放下而由衷感动,我曾以为他不能给予热爱他的影迷们更多惊喜,因为他早已站在巅峰。
像一个武学宗师的最后时刻,本片中的汤姆•汉克斯散尽毕生修为,返璞归真,抵达无我之境。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坦言临时起意的最初几条并不成功,老搭档摄影师Barry Ackroyd甚至第一条走位都错了(他也是《93航班》、《拆弹部队》的摄影),于是他和汤姆•汉克斯两人走出门外交谈,“伟大的演员就是这样,当他看到一扇门,哪怕只有一丝缝隙,都会勇敢得走过去,去寻找每场戏之后的真相。
很多人和我分享看到电影结尾时,那些关于震撼心灵与人性的感受。
而我看到的是一位寻找真相的伟大演员。
”窃以为这样精准的高评可以加冕整个《菲利普船长》剧组,在电影特效技术革新巨浪中,还有这样一批人马驾着一叶小艇努力向前,以真实的力量逼近真实。
最后,我还喜欢电影结束时的叙述字幕:2010年,菲利普又回到了海上。
船长,当然是属于大海的。
(已刊于《环球银幕》)
这篇不会太长。
影片讲述了2009年美国货轮被索马里海盗劫持的真实故事。
Tom Hanks饰演当事的船长Richard Phillips,但他的小名是Rich而不是Dick。
导演是《谍影重重》《联合航空93》导演Paul Greengrass。
我晚到影院几分钟,错过了Catherine Keener 出场的所有戏码,也是受到一致差评的一段戏。
知道结局的片子是很难动人心弦的。
但是这部延续了United 93的魔力,甚至有点过于戏剧化了。
不过很赞。
这次对几位海盗的诠释没有United 93里的那般刻意,只有瘦瘦的老大得到了比较多的镜头,其他人都较单一。
不过影院内有几处有笑声,或者倒吸气声,都是因为他们的镜头。
把Tom Hanks放在最后讲。
他演的船长非常一丝不苟,对于船员的要求过于严肃。
不过当然后来他被绑架了。
所以电影前面大部分他的表演是微妙、细腻的,稍后部分的情绪、行为变得明显的强烈(How do you translate “arc”?)。
至于Tom Hanks的表演,实在是棒极了,不愧是他这一代里面最好的演员之一。
作为枪下的人质,Phillips既要避免激怒海盗,又要试探着求情、了解自己的处境,他通过聆听歹徒的对话(而且不懂只能听语气)来判断形势,并展现自己的恐惧,有时还有同情心,这些静默的细节对表演的要求才高。
而最后有几分钟的戏是他的精华,你看了才意识到他一直在控制着、影响着你的情绪,而且观众确实被他抓在手心儿里。
(Yeah, Boston Accent, Yo!)小金人提名不嫌早哦。
真实事件改编,美国主旋律,这是近年来冲奥电影的重要标签。
在此基础上,导演和主演的扎实功底又为本片夺奖多了一点砝码。
咄咄逼人的镜头使得观众就像在看现场实况报道一样,增添了紧张和刺激感,不过我也总担心会突然有个类似主播的人伸出一根又大又粗又黑又硬的话筒来塞到汤姆汉克斯的嘴边(我脑补的场景是王大锤高考作弊被抓后接受采访那一幕……)。
当然,除了我们这些爱装大尾巴狼的观众从《谍影重重》时代起就津津乐道的手持摄像机外,本片当中导演对于“被劫持者”“拯救者”“劫持者”这三大阵营的角色设定和戏份分配也算是一大亮点。
以船长为首的一干船上工作人员的被劫持者形象与我预想中的有些出入。
一开始以为是船长以一人之力与敌人周旋,而噤若寒蝉的船员们只能躲在小黑屋里默默的为船长祈祷。
可是万万没想到本片当中船员们居然这么生猛,居然那么快就擒住了敌方大将,果真是强将手下无弱兵。
如果本片不是改编自真实事件,而是想走传统爆米花动作片路线,那这一段就会变成水手抢了枪之后直接与海盗对射起来。
从上面这一段可以看出,船上工作人员除了是“被劫持者”以外,在前半段也是重要的“自救者”,也因此到了后半段身为拯救工作的专业人士的大美利坚子弟兵登场之后,前面表现活跃的工作人员们就没了用武之地。
身为本片绝对主角的船长本人倒是把被劫持这项工作坚持到了最后。
与波涛汹涌的大海相比,汤姆汉克斯暴雨狂澜般的演技在威慑力方面丝毫不逊色。
遭遇之前的指挥若定,海盗登船后的虚与委蛇、如履薄冰,一直到最终获救后的惊魂未定,汤姆叔用恰到好处的力道展现了主人公的无力感又能让观众的内心感受到万钧之力的冲击。
印象中从汤姆汉克斯开始一部又一部的演丹布朗小说改编的电影开始,就很少关注他的新作了。
直到最近的《云图》,以及今年的两部冲奥力作,才感觉他接的剧本又开始对我们这些老观众的胃口了。
作为拯救者的军队一方也与我此前的猜测不同。
原本以为本片是船长一个人的奋斗,军队难免要扮演猪队友的角色,以便给主角充分创造困难好让他迎难而上。
结果看到马克斯·马蒂尼扮演的看上去很可靠的军队指挥官出场,我就发觉自己可能猜错了。
果然,在这部主旋律影片当中,大美利坚的人民子弟兵必然是智勇双全百发百中的。
这里要吐嘈一下港版的译名《海盗狙击》,这个标题剧透都精确到连反派的死法都包括进去了,实在是充满恶意。
说到片名,这里插一点题外话。
感觉美国电影好像不太像华语片一样在乎片名,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错觉。
华语片总是要煞费苦心的想一个既朗朗上口又能概括影片卖点的片名,对于引进片的译名也常常要费一番脑筋。
引进片的英文原版片名往往是主角的名字(本片就是一例),或者一些很平常的词汇(比如《白宫管家》The Butler,中文翻译时如果不加上“白宫”二字,谁知道这是干什么的?
近期类似的还有《极速风流》Rush,《时空恋旅人》About Time等)。
在美国由于出品方宣传得力,就算观众看片名摸不着头脑,也能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对其有充分的了解;而国内的电影宣传手段尚不够成熟,想个高大上的名字在第一时间抓人眼球还是很有必要的。
大陆对于引进片以直译为主(除了《碟中谍》《虎胆龙威》这种经典译名以及皮克斯的“总动员”等系列打包译名),而港台则会花更多心思在信、达的基础上求“雅”,有时用到谐音等手段充满巧思(比如我特别喜欢今年Pain & Gain这部片的译名《健男抢钱团》,不但突出了电影的特点而且朗朗上口、妙趣横生)。
但更多的时候这种脱离原版片名的“意译”其实是矫枉过正的。
比如本片,台版的翻译《怒海劫》还算是贴合影片主题,只是显得辨识度不高;港版的《海盗狙击》则完全与本片的主题南辕北辙,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枪战动作片。
最后说回本片中刻画的最成功的的一个阵营,作为劫持者的海盗。
加勒比海带系列的全球大卖让观众们对“海盗”这个职业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
现实当中的海盗往往是面对一团糟的生活环境没有更好的选择才走上了这一条路。
Maybe in 大美利坚他们还能有别的正业可务,但在索马里这样内乱不断的国土上,他们除了海盗也找不到更有前途的职业了。
劫持万吨货轮用不着黑珍珠号、飞翔的荷兰人这种大船,两艘发动机时好时坏的小艇就够了——事实上他们也只有这些。
片中的几位海盗算是如今好莱坞电影的经典配置——一个沉着冷静有勇有谋而且办事一定符合美国“政治正确”要求的mastermind,一个没什么主见的但是一受唆使就会干坏事的龙套,一个良心未泯随时准备给主角放水的,还有一个脾气暴躁的不安定因素。
这其中最令人惋惜的是那个没有鞋穿的小伙子,他年纪最轻,对主角也最友善,但这一趟遇到的麻烦事也最多。
影片开始时他央求Muse带上他一起出击那里,会让人联想到看过的战争片里心比天高的娃娃兵硬要出战的情节。
外人不齿的犯罪行径,在这片土地上却是一份值得骄傲的工作,能参与进来就像是参军一样,成为了“男子汉”的象征。
如果这不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我相信这个角色一定有机会活下来的。
可惜现实往往很残酷。
海盗首领Muse可能是全片给人印象最深的角色了。
与骚包的Jack Sparrow相比,本片中的这个海盗船长绝对是纯屌丝级的。
这个角色在当时看预告片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外形有些猥琐,但气场却很强大,能与汤姆汉克斯分庭抗礼。
我想,好莱坞电影中,角色气场强大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应该是在于这些电影对于“真实还原”效果的追求,演员呈现出来的就应该是现实当中的人在该种情境下应有的情绪,而那种气场则是因为情绪到位了自然流露出来的。
相比之下,东方电影更偏向一种诗化的表现,这就对故事的质量有了较高要求。
在电影工业相对较成熟的日韩,即使演员的表演稍显夸张做作,由于电影整体完成度高,演员夸张的表现反而显得更“入味”;而我国许多电影常常是故事本身就很薄弱,在此基础上,演员的表演如果又过分浮夸,观众出戏就在所难免了。
当时看到预告片里海盗Muse的形象,心想:天哪,美国人可很少能有长成这样的,这该不会真是个索马里人吧?
结果看完后一查,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Muse的扮演者Barkhad Abdi确实是索马里人,希望他能凭借在本片当中的出色表现顺利进军好莱坞。
果如我希望的那样,那这位演员的励志经历恐怕又会成为一个实现美国梦的典型案例。
当然本片当中Muse本身就是个做着美国梦的人。
他一开始说“I love America”让人觉得是在说笑,但随着剧情推进,才发现他是真的对美国充满向往。
故事的最后,海军请他登舰共商赎金的事,他的属下都看出事有蹊跷了,以他的精明又岂会不知?
所以他一定是早就算好了留在救生艇里凶多吉少,而到军舰上去不但能保命,而且还能顺势去美国,实现他的美国梦。
本片对于西方大国在索马里海盗问题方面所应承担责任的探讨是点到即止的,只提到外国船只在索马里海域的捕捞使得该国渔民失去了生计。
其实索马里的问题又岂止是渔民打不到鱼这么简单?
美国四处用兵,把一个个富庶的国家打成废墟,却任由非洲这些处于军阀混战中的国家发霉腐烂。
当然,本片导演这种点到即止的表现我还是很认同的。
这样一方面避免了主题的过分复杂化,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触碰保守古板的奥斯卡评委们的逆鳞。
如果最后菲利普斯船长死了,Muse可以说是整出戏里最大的赢家了;即便是现在这种结局,他的下场依然不坏。
去美国把牢底坐穿也好过回索马里去提心吊胆的当海盗还要遭受盘剥。
看到最后我的脑洞又不禁活跃起来了,意淫了一下Muse在美国的牢狱生活。
也许在大美利坚安全健康的转基因食品的滋养下,他身体逐渐壮硕起来,嗓音也变得充满磁性,后来认识了个含冤入狱的银行家,二人结为基友,他还帮银行家基友越狱。
若干年后一对好基友在海滩边重逢,深情相拥……
前seal在击毙本拉登的“艰难一日”里提到自己和其他队友前往营救索马里被劫船长的这单任务,事后船长与匪徒共处时间过长,对他们产生了斯德哥尔摩症。
电影里与回忆录有吻合。
纪录片达尔文的进化史里说的就是非洲小国经济崩溃下,各种底层人民的苦逼生活,小孩吸塑料燃烧后的毒气,女人去货运飞机附近的声色场所讨生活,成年男子没鱼可捞,想糊口就干起了电影里的勾当。
seal干活很利落,但是出勤很贵,算来算去美官和黑匪的代价都不划算,一是边是草命三条一边是花了纳税金养特种保镖,谁都没赢到底。
————————————————————————————营救人质计划:1. 驱逐舰派遣2. 接管阿拉巴马号货船,撤离船员3. 侦察机发回录像信号4. 驱逐舰舰长与匪徒通讯谈判拖延时间5. 海军谈判专家与海军出艇,手持望远镜同步录像确认人质安全,直升机空中监视6. 谈判无效,seal空降驱逐舰直接接管7. 海豹突击队组长与匪首谈判拖延时间(确认身份)8. 部署船尾狙击手、靠近救生艇安置监听器,递送给养9. 拖船拉近狙击距离10. 诱匪首上船拿赎金,减少同时狙击人数,瓦解匪群领导力11. 加速拉近,同时狙击三人成功12. 收工撤退
大概很久没有看这样直白的惊险类型了,从几个海盗躲过漏单的喷水柱,登船开始,就全程带感,紧张刺激,节奏也很好劫持,人质,救生艇,海陆空,黑夜白日的船战,密闭空间里的心理博弈,等待,跳海,将一线希望寄托在一个未成年上可惜他虽动过恻隐之心,最后却也没有hands up on,仅他枪下的船长一人逃出生海,或许成为海盗不是他的错,投生在索马里才是原罪
預告和故事設定吸引不了多少興趣,看完後驚呼牛逼大反差給高分說的就是這類片了吧..從海盜上船再到開始營救緊張氣氛層層遞進,普通劇情片也有大氣場..ps 是諜影重重系列的導演,怪不得後半段軍方介入幾個鏡頭就有大氣場..pps kevin spacey監製,這麼大的噱頭可以早點說嘛..
菲利普船长被绑架在救生艇后,曾经对其中的海盗头说,你那么年轻,为什么要做一个「渔民」,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吧。
渔民是索马里海盗的自称。
海盗回答,也许在美国,我可以有选择。
索马里人曾经做过真正的渔民,后来欧洲的渔船涌到周围海域,将金枪鱼捕获精光。
战争和天灾,难民激增,索马里是连联合国救助组织都救不过来的国家,因为救助物资远远不足分配,甚至常被抢劫。
饿死和病死的人越来越多,没有糟糕到得了的尽头,只有一天比一天更糟糕。
臭名昭著的索马里海盗从这里起步。
电影里有个第一次出海的小海盗,在索马里做海盗是一件勇敢光荣的事情,他极度踊跃推荐自己才挣来出海机会。
但他还不够坚硬冷酷,被碎玻璃扎到脚会怕痛,看到船长被揍会同情。
船长帮他包扎伤脚时试图规劝他走一条正道,不知道他会不会迷茫:什么是正道,我现在选择的不是最出息的一条路吗?
也许他还来不及明白他们于这个世界而言的角色何在,尽管他从未伤害他人,而他姐姐,还在索马里市场上卖着日用品,翘首等他回家。
但他还是作为海盗之一,被美国海军一枪致命。
海军没有选择,他们的人物是营救人质,保护美国公民。
他也没有选择,他急于长大,他想活得更好一些,也许家人也急需照顾。
船长被营救成功后,崩溃嚎啕,无法遏制。
海军医生对他进行安慰和诊断,像一个溺水即将窒息的人,得到了有力却温柔的拯救。
以为去海军船上和谈的海盗头被制服后,被告知,你的船员都死了,你将被带去美国,接受审判。
而被射杀的三个海盗,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抢到的钱少,无法回去和老板交差,也不用忍受救生舱里的闷热和绝望。
他们也不再有归途,不再有家里的烤山羊肉,和喝不完的水。
我为什么要把我这廉价的同情施予这三个海盗呢?
难道被抢掠的船员不可怜,被杀害的人质不可怜吗?
每个人都很不幸,每个人都被环环相扣的悲剧害惨了。
因为这环环相扣,还将一直无限循环下去。
可是有人生在大国,有人生在了索马里。
有人随时可以抬头仰望月光与星空,有的人,却一生都要与泥泞深沟搏斗。
伟大的表演足以让一个直线滑行的故事起死回生。
本片进入后半部分,当菲利普完全陷入海盗控制的时候,从剧情设定来说就只剩一个目的了,那就是菲利普等待被救援以及如何被救援这一个固定指向。
此类故事模型不会跳出观众对结局的想定和期待,这是看惯了人间戏剧的听故事者和拍遍了人间戏剧的电影生产者都共同面对的一个尴尬的困境,一个互耗心智的博弈。
我很疑惑《菲利普船长》的编剧为什么这么早把故事写到这个通道上来,海盗和菲利普闷闭在那艘救生船里,以五海里的时速向索马里海岸靠近。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在看导演如何收场,怎么把还剩一半儿的剧作钢丝走完。
至少这是编剧的失策。
汤姆汉克斯的表演功力就是从现在开始显现,上了救生舱后,抛开了事件性的人物功能以外,他完全靠个人的角色积累把菲利普船长的心理层次,在封闭的表演环境里,在规定指向的剧情逻辑里一层层搭建起来:1、菲利普离开了货轮,他不再是一个船长,一个大副和船员们的领导者,人物的社会化属性开始剥离;2、适应救生舱的密闭环境和预判到岸的可能性;3、重新认识这几个海盗,重新梳理和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4、菲利普的人格外壳开始软化;5、现实困境的不可解以及试图把人道信仰当成最后一根稻草;6、继续向内收缩到丈夫和父亲的自我赎买,也可说是自我慰藉;7、去他妈的拼一次;8、这回真完了……这些心理层次清晰而准确而且全在分寸以内,同时,它们互相交织和层叠,共同堆垒困境中的菲利普强烈的命运感,打通观众的观影通道,挽救了剧作的不足。
一直到最后,他在被营救后接受军医检查时的惶惑、紊乱、感激、庆幸、迷镇、失语、焦渴、后怕等等诸种复杂而真实的心理呈现,线索清晰、肌理丰满可感,靠一己之力完成对人物内心的深沉挖掘以及对影片主题的有力揭示,相比华人里诸如那种靠耍荷尔蒙混成表演大腕的演员来说,真有教科书一般的示范意义。
当然,他们嘴上是不承认的。
人,无法选择出生,亦无法选择父母。
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任凭宰割,不得不低头妥协。
I've got a boss,whatever happens I won't give up. It's my job.Everying will be fine! 反复述说这句话用来平复惶恐的内心。
海盗也有梦想,拿了钱,去美国,过一过向往已久的“美国梦”。
导游从客观的角度讲述事实,向我们展现了恶并非绝对的恶。
当船长获救后,止不住地哭泣,相信他的眼泪是为命运而流。
好平淡。。困死了
偌大的船加上N多的淫,居然被幾個傻B搞掂!!!你們是腦殘的嗎?!
感觉这部电影有点黑,就在后半段。不光汉克斯演技绽放,同时也坚持不断黑美军。最后那个医生机械化的询问检查与船长情绪失控形成鲜明对比
除了说玫瑰有钱,汤哥毫无发挥余地。这剧情也要拍片!上世纪九十年代大片分分钟精彩,现在大片都是导演脑子有屎。
看的倒是很紧张,但还有很多的吐槽点:硕大的船没个防身的?船长互换就这么随便就换了?枪能一直有子弹?索马里遭劫持这么快就有美国军队来了?营救需要舰队和航母吗?不至于吧……
影帝提名无疑了。主题其实就是谣传写在美国护照背后的那句话——“无论你走到哪儿,美国政府和军队都会保护你。”真实事件局限了剧情改编,但“谍影重重3”的凌厉风格延续得真不错!
傻逼片
打打打打什么飞机
老保罗在伯恩系列后来了个政治阴谋的绿区,但给人的感觉还是小马哥的伯恩4.到了这个片子,一个船长,毫无动手能力,格林格拉斯算是终于突破了自己一回,个人认为前半段稍好,后半段的动作还是少了一点
剧情老套,运动画面过多。
汤米汉克斯演的真感人!所以说奥斯卡是越来越没劲了。
手持摄影让临场感倍增,但总不能融入其中。倒是汤姆·汉克斯后半段的演技真不愧影帝级,情绪到位,撑起全场。★★★☆
影片平铺直叙到后半程就毫无亮点, 如果说绑匪叫嚣杀人质是一种威胁策略的话, 那么真要杀人质就是二到家了。
傻船长和四个笨贼的故事!
老头子演技是好,但是,I'm sick of American Hero.
电影频道重看。中后段拖沓问题实在太严重,但是THanx的结尾表演和阿巴迪的表演真是精彩。
晃个头,这导演就爱晃
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该有的全都有,不该有一点也没有
想晕船就去看讲一艘船在海上被打劫,然后船长成功生还的故事
尼玛比argo还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