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央六套房了这部电影,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看到主角去奥斯维辛那段,眼泪不自觉就掉下来了。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看到这部片子真的是很难过和揪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歪曲事实的人还可以得到那么多支持。
历史不该被遗忘被扭曲。
懦夫只有在感受到安全时才会威胁到别人。
人不能放任自己当懦夫
针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个人评价、法律评价与社会评价并不是一回事,它们将导致不同的社会行动。
如彼此形成对抗的大卫的行动,和哥利亚的行动。
这部电影试图辨析这些“并不是一回事”的事物和行动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但并没有为个人辩论、法庭辩论和社会辩论中的反方预留一定的空间以放置论据。
影片台词提及的大卫和哥利亚的故事,首先将圣经中的故事颠倒为大屠杀质疑者和受害者群体的对抗,又以情节的走向将这位挑战者变成一无可取的跳梁小丑。
这个譬喻的错位也显露了整个故事意义建构的错位。
第三场的庭审戏非常的精彩。
而对于言论自由的讨论也很有意思。
欧文起诉黛博拉诽谤的目的是希望借此通过法院庭审证实大屠杀是犹太人的谎言,为了能更好的质询和羞辱幸存者,他亲自上阵给自己辩护。
而他觉得黛博拉方的辩护策略应该是,召集一批大屠杀幸存者出庭来证明大屠杀。
而自己只用通过抓到这些幸存者的一些小错误不断放大并羞辱,打乱幸存者的逻辑,进而推论出大屠杀是犹太人制造的谎言这个结论就可以了。
但欧文没有想到的是,黛博拉的律师们采用的策略是引欧文进圈套,在欧文不擅长的地方让欧文犯错,来证明欧文是个歪曲历史的历史学家,不给他羞辱幸存者的机会。
第二场庭审时,欧文质询作证的历史学家,他即开始用自己常用的手段,将别人引入到自己的逻辑圈,抓到证人建筑还原图中的一处不断攻击证人,并以小错误直接否定大屠杀。
而第三场庭审是重头戏,查理质询的突破口是毒气室门上的窥视镜,希望以此证明欧文在大屠杀问题上不专业还喜欢乱说,所以欧文本就不是个客观的历史学家。
开局查理以集中营二号火化场的一号停尸房残骸中的木头上检测出了氰化物为引子,欧文应该觉得查理依然会在集中营杀人毒气室是否存在这个所有人都关注且不断论证的问题上跟他纠缠,他很轻视这个问题,因为他伪造的历史中对这个情况早就编织好了一套故事线索,他觉得这个话题可以让他一路顺下去证明杀人毒气室不存在-->大屠杀犹太人是谎言。
所以他很干脆的承认该房间是给尸体消毒的毒气室。
发现欧文上钩,查理马上转移话题问到给尸体消毒的毒气室门上干嘛要安装玻璃窥视镜,这个问题打乱了欧文的阵脚,这是他将杀人毒气室歪曲成给尸体消毒毒气室的伪造历史中没有编的一条故事线,死尸是不需要监控的用不着窥视镜,所以他只好急中生智说此地是空袭避难所。
而早已布局好的查理则步步为营,继续质询欧文的荒谬处,二号火化场的一号停尸房真的有两种作用吗?
党卫军营地距离此停尸房2.5英里,空袭时还没有到避难所就炸死了。
而如果说是给尸体消毒的,既然马上要烧掉尸体,就可以清除掉虱子等病毒,干嘛还要消毒?
查理一系列的质询让该房间的两种作用都说不通了,完全打乱了欧文早先编排好的故事,欧文被逼到自己的底线,承认自己由于不是大屠杀的专家所以不是特别清楚。
而这正是查理想要的,他接着质问欧文既然不专业干嘛要跳出来乱说,所以欧文根本不是个值得信任的历史学家。
Jeff Skoll开始做商业片,起码比Inconvenient truth好多了。
窃以为还不错。
写了一点不想写了。。。
有机会来完善吧Irvine是不是很像Trump真实的Deborah也是和电影差不多吧,很情绪化。
我的5星推荐:《否认》。
根据一个真实的诽谤案改编。
几个感受:1)影片中有大量的对话,作为女主角的作家和律师的、作家和朋友的、作家和对手的、作家和公众的……对话量很大,比较复杂,牵涉到案情、法律、个人情绪等等,但都写得很好,足够多到解释剧情,又足够少到不至于全是在对话。
2)中国影视剧的毛病就是稍微有点儿专业性的对话都驾驭不了,所以充斥着脱离实际生活的家长里短和打情骂俏,因为写作和拍摄、观看这些台词都没有门槛(这些要写得高明其实并不容易,但毕竟写得差也写得出来),这最终导致我们产生了大量非常无聊的影视剧,毫无想法、毫无常识,技术上也很平庸,有些作品甚至不值得评价好坏,其唯一特点就是无聊。
3)对真相的追寻就是对真理的追寻。
中国人喜欢说没有绝对的真相,这是废话,真相和真理一样,不是显而易见和唾手可得的。
因为追问真相很难所以也就没必要去追问了?
挣钱也不容易啊大家放弃过吗?
4)英国演员还是更有一种克制的风范以及擅长传递复杂的情绪。
5)八卦:女主是现任007的老婆。
男主们也都是大卡司。
还有即将出现在《敦刻尔克》里的小鲜肉,虽然镜头不多可是很引人注目。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今日,央视六公主放出了《否认》。
而我有幸观看,赚足了我的眼泪。
非常有质感的电影,角度新颖,抓人眼球。
女主冷静智慧且有毅力,是个无畏的战士,不愿意做懦夫,是我非常欣赏的女性类型。
整个片子直戳人性与历史痛点,发人深省。
心怀热情并不能拯救历史,拯救历史需要冷静的头脑。
剧中女主痛苦、痛哭、自我怀疑。。。。。
可是,理智对待才是无奈的荆棘中开出的滴血的玫瑰。
理智与勇气的平衡,才能维护这脆弱的一切。
头脑,永远是个好东西。
法庭辩论前在奥斯维辛大本营证据搜集时平静的陈述,竟让人感到窒息。
“懦夫只有在感觉安全时,才会威胁他人安全。
”但即使这样,理智也想让他们放弃。。
女主对于纠结是否要幸存者出庭,也是情感与理智的直接搏斗。
最终法庭上震撼人心的辩论,女主艰难的取胜,都令观众明白了这一切的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最后我想说,历史是事实,而不是观点。
“在神灵的翅膀上,让众生得到安息吧!
”
1.Deborah:Whatever the reasons that people become deniers,when you look closely,they often have an agenda which they won't admit to.So denial is a pick to undo the lock to open the door to something else.来打开通往旁径的大门.2.Richard:It means,"The coward only threatens when he feels secure."懦夫在感到安全时只会威胁.3.Richard:Yes,it;s my way of telling him what I think of him.I don't look at him.It's getting under his skin.我不用看他,我都把他看到骨子里去了.4.Deborah:I thought you were late,but I now understand you were pacing out the distance.5.Richard:Very upsetting to see a client in such a distress.We didn't mean to make you unhappy.6.Richard:They're atrange things,conciences.Trouble is,what feel best isn't necessarily what works best.感觉最好的并不必然是最有效.And risk losing.Deborah:Or?Richard:You know or.Stay seated.Button your lip.Win.An act of self-denial.一次自我否定的行动.Deborah:Al right,I'm gonna hang over mine over to this,fly-fishing,wine-drinking,Scotsman.7.Deborah:Do you have any idea how dangerous and difficult it was?Standing up to the enemy was arduous and uncertain and exhausting.But they had to do it.Only in hindsight that things get called heroic.At the time you're just afraid.Afraid of how things will turn out.8. Deborah: Well,before I came to London,I was definitely not convinced that a court of law was a good place to investigate historical truth.But,I underestimated the value of a team.Of real teamwork.And it turns out it's not a bad place.As long as you have great lawyers with great passion.And,uh,my God,did I have great lawyers.(eye contact to the lawyer)9.Richard:To the author of our Misfortunes,with love.A bottle of wine.
这是一部传记类的电影,本以为我会昏昏欲睡地扫过这部电影。
但是首先当女教授黛博拉提到没有任何历史照片、影像证明过“dts”这件事,使我引起了兴趣。
接着那位否认“ncdts”事件的“历史学家”还对女教授提出诽谤诉讼,于是让我对最终的结果非常的好奇。
再就是快速而密集的台词,一直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关注。
于是,我现在竟然在认认真真地看这部传记类电影。
1、影片进行到20几分钟的时候,女教师前往英国找到了一位律师。
这位律师是一个团队一起合作来打这个案子。
但是他在处理这个case时对女教授说的一句话,令我非常感动。
因为按照常规,被告一定会寻找相关的犹太人出现在法庭上去反驳那位否认dts的欧文。
但是律师不愿意看到这位否认者在大庭广众下对着犹太证人大声辩论。
这会对犹太人们产生极大的伤害、侮辱等,他决不同意这样做。
他用极快的语速说:“我是不会允许的,我不允许……。
”嗓音并不大,但是超级得有魅力且强大。
2、迷雾朦朦中的奥斯维辛,电影快速而明亮的色调忽然在此处变得晦暗而无声。
一大片迷雾朦朦的开阔地,在茫茫的大地上,只有昏暗的几盏路灯。
排列整齐的营地和灰蒙蒙的大地融为一体。
阳光不知道是被厚厚的云层还是迷雾重重地隔开,于是这里的画面是冷漠而郁郁的。
集中营里堆积着成千上万的破旧的鞋子、眼镜、提包等物品。
传记电影,还通过实地地拍摄让我们再一次直面人性的残酷。
德国人在战争结束前一周把二号火葬场摧毁了了两次,为了销毁他们曾经所作所为的证据。
3、法庭开庭后第一天的顺利和第二天的波折让这部影片的冲突抑扬顿挫。
而法庭上黛博拉的隐忍和庭后与律师团队的争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感慨一下影片中黛博拉找到的律师团队真的非常棒,不仅的合作价值是魅力无限,辩论者和辅助者都光彩熠熠。
其中辩护律师的一些台词很令人感动。
“我心里感到极度的恐惧,要是我被命令,去做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些事情的话。
我也会同意的,因为软弱。
这个世界满是懦夫,而我一直有着这样紧张不安的感觉。
”是啊,人只有感受到自己还是会懦弱的,软弱的,才会对世界有所敬畏。
btw:日记做观影笔记的时候被锁了,原因不明,于是把其中的一些词语改成了拼音首字母,不知道是否能通过。
但是这样一部好电影值得更多的人去观看。
因为他们就这样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也通过很多的调查查证,这是我们走向民主应该学习的。
想来每一位观看本片的中国人会与片中犹太人一样纠心,二战过去也不过半个多世纪,纳粹当年对犹太人的迫害在某些人的骨子里居然是死无对证、捏造的历史,而且能够成为知名"历史学家"的论著公开出版。
坚信这就是铁一样历史事实的女主因为“诬告”莫名成了被告,最终采用旁敲侧击的法庭辩论艰难地赢得胜利。
可以说这场官司几乎就是近些年"南京大屠杀"中日争议的另一翻板议题。
铁一样历史需要铁一样的证据,仅仅靠冲动、感性的认知去重复那些年的遭遇,在对手面前只会遭到更大的羞辱,本片也是对中日历史问题纠纷的一个极好的案例借鉴,大家在为美化侵略,否认战争罪行的日方大量所谓"历史真相"书籍感到愤怒的时候,我们除了口诛笔伐,是否为日后寻找历史真相的人们留下了哪些亘古不变的铁的证据和历史事实。
若干年后的今天,面对历史,女主团队选择让参与者和亲历者旁观,这是面对未来的非常理性的正确选择。
本片只是基于一场曾经的官司记录了这一过程,除了冲动女主和冷静律师的不俗演技,影片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也许是导演的个人认知或顾忌没有让影片思想性上有更高的提升与深层次的探讨,但能给观众呈现这样敏感的话题就值得多加一颗星。
感性的认知热情并不能赢得历史真相,理性的应对才会让历史真相多一分后人的尊重,一味地谩骂和无知的暴行只会让对手更加狂喜,赢得更多的受众,在民粹烈火复燃的未来,历史会面对更艰难的挑战。
很棒的律师团队。
英国人的理性冷静以及踏实的取证,和美国的律师剧喜欢激情辩论不同,但更加令人信服和敬佩。
焦点不在对对方反犹主义和对希特勒的崇拜进行道德评判上,而是作为历史学家撰写历史书籍,是否可为自己的政治立场篡改历史,否认真相这一学术道德上。
喜欢女主人公,在《不朽的园丁》中也有很好的表现
補mark。高於預期。一場場的法庭戲真是精彩~女主乍看有些自大偏執,而真理有時雖未必越辯越明,但無論如何,能有上場對陣的機會,能有那麼一部分人,在大家茫然向前走時依然執著於挖掘歷史真相,已經是值得擊掌讚歎的事。
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是被西方国家摆布的木偶。犹太人曾经生活的地方被罗马帝国占领,犹太人四散世界各地,并在世界各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阿拉伯帝国兴起,犹太人的地方变成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园。二战打破了原来的殖民体系,英国为首的国家不甘心这个世界不再属于它们,号召犹太人返回自己祖先的地方建国。于是,巴以冲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并且不断的产生悲剧。当然了,现在美霸的行径,背后也是大量犹太资本和犹太大佬,尤其是罗柴家族的唆摆。犹太人可敬可爱也可恨,历史有时候真的说不清
非常无聊的主旋律电影,作为史学理论课堂作业看看还算有点意思。另:David Irving 还活着呢
无论什么意图,只要呈现是笨拙的单向的,就是丑陋的,且令人反感的
平淡
比较平,每个人的戏份都比较均摊,Rachel姐姐作为女主也没太有存在感。
烦死犹太人絮絮叨叨,整天没完没了的说自己被迫害!事实是什么呢?就在现在,犹太人在中东是如何侵略和屠杀其它民族的?
没有太多关注holocaust这个点,反而对英国法律法庭的展示感兴趣。
一般吧……
不管怎样 看睡了
影片中处处展现英美法律制度的差异和两国文化观念上的不同,使得整体情节跌宕起伏,还可以吧。
有些电影真的是不能当电影来评价的
3.2 Timothy的演技真是让人冲着角色咬牙切齿。Mark的口音不错。剧情节奏还行,但有些镜头真的出现得毫无来由,部分手持特和特写也很奇怪。
虽然是挺中规中矩的传记片,不过题材确实很容易引起共鸣。Deborah Lipstadt 本人参与编剧。有时对世界失望,一想到有这样的人在为之奋斗,便不觉得孤单。
没有特别期待,但全片看完,其组织严密、逻辑井然,节奏略显快,因为法庭审判的份量不够绝对值了
女主角演技不是很好
人物演绎相对平淡,女主角的内心和个性塑造较失败
自始至终站在女主的角度,对双方心理的挖掘如此浅薄,以至于完全沦落为一边倒的政治正确电影,看过后难以产生自省与反思。诚然大屠杀的事实无可辩驳,但时至二十一世纪,否认者为何存在?他们的逻辑和目的如何?影片中并没有提及。
20.10.24 跟老爸看了个结尾。法官的问题耐人寻味。
女主的存在感过于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