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阴谋

Conspiracy,纳粹大猎杀,万湖会议,纳粹屠杀阴谋

主演:肯尼思·布拉纳,斯坦利·图齐,科林·费尔斯,伊恩·麦克尼奇,凯文·麦克纳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01

《阴谋》剧照

阴谋 剧照 NO.1阴谋 剧照 NO.2阴谋 剧照 NO.3阴谋 剧照 NO.4阴谋 剧照 NO.5阴谋 剧照 NO.6阴谋 剧照 NO.13阴谋 剧照 NO.14阴谋 剧照 NO.15阴谋 剧照 NO.16阴谋 剧照 NO.17阴谋 剧照 NO.18阴谋 剧照 NO.19阴谋 剧照 NO.20

《阴谋》剧情介绍

《阴谋》长篇影评

 1 ) 名场面

内阁部长级会议主任克里琴格博士:兰格?

党卫军拉脱维亚特遣队副司令鲁道夫·兰格:什么事,长官?

克里琴格:你说你枪决的那20000人是什么人?

兰格:在拉脱维亚的里加,27800人的死我负有责任,还有一些被拉脱维亚人成群杀掉,我的人袖手旁观并默许了。

因为我直接收到了一份关于“疏散”犹太人的备忘录,目的是结果他们并被深埋……有些还活着的挣扎着想从尸堆里爬出来……这不太像是战争,是吗?

而且毒气室也快了……克里琴格:什么毒气室?

毒气室?

兰格:是的,我听到了传闻。

克里琴格: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了,一定要有什么别的词来形容。

兰格:试试“混乱”。

克里琴格:是啊,剩下的就是一场争论,对我的专长的诅咒。

兰格:我也学过法律。

克里琴格:那你如何将你所学的应用到你从事的工作中去呢?

兰格:它让我不再信任语言,枪杆子说话才算话。

 2 ) The Ashes of Time

第一次看就很喜欢这部片子,虽然那时英语水平尚属低下而且该片连个靠谱的中文字幕都没有,但依然一点点查着金山词霸挣扎看完;如今第三遍重看,依然振聋发聩,几百万人的生命在两个小时的会议里灰飞烟灭,人类的残暴与癫狂把短短不过三五年的一段历史染得血红。

十几只衣冠禽兽围坐在炉火边会议桌前,就那么轻易地决定了一个种族的命运。

因为这部影片,我至今,——而且会永远,——唾弃一切妄图美化纳粹、崇拜纳粹的脑残余孽。

对全人类犯下的罪行,没有”那只是某一方面“之类的屁话好讲;想要站在一千多万纳粹大屠杀受害者以及几千万二战受害者的尸骨上大谈纳粹的某某优越性,你不光是我的敌人,也是全人类的敌人。

HBO+BBC联合出品,品质的双保险上到近乎不可能失败的程度——而且他们也的确打了一场漂亮仗。

演员的表演个个出色,言语之间每个杀人恶魔仿佛又从历史的坟墓中站了起来,Branagh和Tucci的表现照常毫无瑕疵地优异,前者从英伦三岛到美国大陆几乎横扫本年度一切电视电视电影表演奖的提名并获得艾美奖的垂青,后者也有一尊金球到手;Colin Firth的戏份虽然不多,但是也足以把一个满腹经纶的帮凶演绎得淋漓尽致——影帝先生当年还不是影帝先生,一个艾美提名估计对他也帮助挺大的。

至于三看的原因酱油君Tom Hiddleston——我找到我基了!

居然真是个连正脸都没有、一共出场时间不到三十秒钟的群众演员!

……当时Hiddleston还在贱桥读大学,估计能拿到这么个机会串一把场也是挺不容易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和啃泥叔的交集正是从这部片子开始的。

大概是在片场得了大师真传,本片之后我基认真读完大学又进了啃泥叔起飞的地方RADA继续学表演,并且最终在2008年如愿以偿死心塌地地跟着发福神探沃兰德登上了瑞典一年到头冰雪不化的神奇土地。

这部片真的很精彩,但是只推荐给有耐心的人看,里面没有什么动作场面、狗血煽情,有的只是铁一样的事实和让人不敢卒视的冷酷。

但是很遗憾,历史本来就是如此,任何妄图讨巧的花哨与修饰都只能损害这一个半小时里可能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早已成为一个无从下手辩论的哲学问题,但阳光下的罪恶依然在展开着,在我们看不到的、某个白雪飘飘的宁静小湖边。

 3 ) 写不下的短评

为与《万湖会议》作比较而看的旧作。

在旧作里,有一种意见不统一和权力斗争的焦躁在弥漫,不像新作的暗流涌动,它在两头生物无法存活、千年大计面前四年计划不值一提、这和元首告诉我的不一样、在总督鼻子底下做他不知道的事等言词中明显地体现,在新作里我看到了暗流如何被顺势化解,而在旧作里是一个春风得意之人,运用大权独揽部门的利诱威逼,压下所有矛盾,让一桌人同意一件不容置喙之事。

后者其实并不那么高明,只是震动桌面象征赞赏奥斯维辛的拍打声表现力很足。

旧作与新作的角色定位也有些区别,作为合作者的外交副部戏份基本全无,拉脱维亚的年轻军官只保留了对枪决副作用的担忧,剩了个洋洋自得的肥猪秘书之友在喋喋不休,更显得旧作里的海德里希在唱独角戏,无人恰到好处地应和哄抬(新旧作的艾希曼结合一下或许更好)。

反对派的聚光灯打到了内阁和法学家,前者似乎代表了提前反思的良心派,实际只是因一边被夺权一边要担责而不安,只是看着比自己更极端的人而开始忌惮;后者是唯一比新作更有意思的角色,因为他足够高明,对法律的坚守不止是新作里为了保住权力的面子,更是想以更干净更上得了国际台面更能向历史交差的方式完成清除,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说自己受到党卫军赏识时,表情微变眼里微微放光的样子,年轻人啊,年轻人如何自以为成为炬火、如何朝着自以为光明的方向堕落。

最后,才知道他们中不少人因为证据不足而得脱于战争罪,对这段历史和法律不了解的地方还是太多了。

 4 ) 最美的期待

(一)——"It is night in Moscow already.And soon it will be dark here. Do you think we'll ever see the dawn in our lifetime?"(莫斯科此刻已然入夜,夜幕很快也将降临在这里,我们此生还有机会见到黎明么?

)——"When it comes in spring,we'll be on the move again. Keep the spririts up, Dr."(当春天降临,我们会继续前进的,别灰心啊,博士先生。

)这是会议结束即将分离之时,与会的总理府主管科里森各与种族事务办公室将军霍夫曼之间发生的最后一段对话,望着眼前的一片洁白世界,刚刚发觉受到欺骗的文职官员科里森各表情木然,内心凄凉无力;而专门负责执行纳粹种族政策的霍夫曼则一脸轻松,充满希望,丝毫没有了刚听闻杀戮真相时的震惊不适。

此刻的两人都清楚,当他们这群人从这里离开之后,会议上提到的那头“机器野兽”就将被他们彻底唤醒,疯狂地、不顾一切地带着他们奔向所向往的那个“纯净世界”的黎明——这,正是这场会议所有与会者们的“美好”期待。

而在离他们千里之外的波兰、立陶宛、俄罗斯境内的犹太人集中营里,此刻也正有上百万甚至千万的犹太人,在凛冬寒夜里透过狭小的窗户,用双眼直直地望向黑洞洞的夜空,内心默默祈祷着能够早日见到春日的黎明。

尽管他们不知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将熬不过这漫长的冬夜,只因为另外一些人心中所期待的“美好”……所以,我忍不住想,如果一个梦想的实现是需要牺牲另外一群人的梦想的话,作为主体到底该不该去坚持呢?

(二)人是群体性动物,很多时候一个人处在公共场合下,因受到群体情绪的影响往往会表现出迥然不同的一面,丧失掉个体的思考而陷入群体性盲从。

在影片中,与会的各路代表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业务背景,代表着不同的利益。

在会上自由发言表达意见时,每个人都未受到干扰,所以能从个人利益出发对海德里希的提案表达出诸多不满:总理府代表认为犹太人无法从事体力劳动所以“让他们干活儿”的想法不实际,种族办公室代表因为看到绝育计划所隐藏的巨大商机故而希望拿到领导权,波兰代表因为不想沦为收容所而百般阻挠大迁徙的计划,法律专家因为不满解释权威被剥夺而大放厥词,工业部门代表因为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而扯东扯西拖延时间,军队执法队军官因为杀戮行为给士兵带来的负罪感而感到愤怒,而海德里希所代表的党卫军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力,与戈林、鲍曼等势力抗衡,所以拼命推行极端激进的措施……如果按这样形势发展下去而不做约束,那么会议将沦为一地鸡毛。

于是用餐休息时刻便适时地开始了。

第一轮休息,组织者海德里希拒绝了固执的总理府官员的谈话请求,却主动与法学家和执法队军官做了私人交谈,他看透了法学家色厉内荏的本质而加以恐吓威胁,他了解执法军官受内心道德禁锢的困扰而用“肮脏的是政治而非遵守纪律的军人”帮其解脱,从而轻而易举地争取到了理论制高点和方案执行人的支持;而在第二轮休息时,海德里希才单独对付科里森各,不仅从对话一开始就指出后者虽然“hard to defeat”但“not impossible”,而且一阵见血的戳破后者虚伪的面具假象,指出后者的理论不仅不符合国家实际,而且本质上和血腥屠杀一样的肮脏丑陋。

于是就这样让这位反对者闭了嘴。

当会议再次开始的时候,反对者开始噤声,而支持者开始狂热鼓噪,一幕幕翘桌支持开始频频上演,之前沉默摇摆的几个人也就逐渐忘记了之前的忧虑和小算盘,也一起陷入狂躁之中了。

(三)即使麻醉自己他们是在做一件彪炳史册造福千秋的“伟大事业”,人的本性还是让他们在潜意识里不得不承认他们在干一件人类历史上最肮脏、最下流、最见不得光、遗臭万年的行为。

所以会议的组织者不断努力消除会议的痕迹,甚至记录纸都要烧掉;总理府代表私下询问执法队军官是否真的枪杀了近三万的犹太人;种族办公室将军在听闻屠杀惨状后情绪失控,在厕所里紧张到手发抖;会议代表听闻一天可以屠杀6万人时震惊到集体沉默;在会场冷静公布屠杀方式和屠杀人数的艾希曼紧张到趁会议间隙独自跑到厨房喝水稳定情绪,之后还被同事爆出当时曾被吓到晕厥……所以,不管外在的价值尺度有多么得扭曲,看上去多么的义正言辞、理直气壮,人内心的道德之镜始终都在,只不过有时会被蒙上尘埃,而人们自己选择性地不去擦拭罢了。

(四)从会议开始,海德里希入场时全体人员立正敬礼,高呼“Heil Hilter”,到会议结束,全体人员站立在会议桌周围,再次立正敬礼,高呼希特勒万岁。

虽然过程中出现各种分歧争论,可最终还是实现了海德里希所说的“uniformity”。

从始至终,海德里希始终面带笑容,即使面对法学家的直面羞辱以及政府官员的离席抗议时,也依然挤出微笑,甚至公开做言语上的让步和道歉,可是,最终他还是将所有与会者统一到他的意见上来,实现了会议提案的全票通过。

是因为他足够和善嘛?

是因为他懂得妥协的技巧吗?

是因为他威望很高吗?

显然都不是的。

他的笑表明他内心的自信和轻松,而给予他这些的不是他拥有法律和道德的优势,而是因为他手握强权无视法律以及他背后的高度集权体制。

只有在这种体制环境下才会达成这样一种默契:与会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的意见将会“被聆听”,但只有海德里希的决定才会“被执行”,所以不管在过程中有多少意见,在会议结束时都必须完成自我的蜕变和升华,融入到集体洪流的咆哮之中。

(五)在电影开头,女仆拉开窗帘,室内光线由暗变亮;到电影结尾,管家关掉电灯,室内光线由亮变暗。

房屋之外,世界一片银白,寂静的湖水,寂静的丛林,只有舒伯特的音乐在世间缓缓流淌,仿佛什么都没改变,然而一切都已经不同。

 5 ) 命运与妥协

一场会议,一场本就不需要召开的会议,一场早已决定了所有细节的会议,那为什么要召开呢?

极权主义的教条中本就目标一致,但是所有的利益的纠葛都通过恐吓来完成。

简单的几句教条就决定了一个弱势群体的未来,集中?

独裁?

还是极权?

讨论毁灭一个民族,如同灭掉一窝蝼蚁,人性、兽性还是原罪?

过程中,主人公们都充满了原罪,暴食、贪婪、暴怒、傲慢、色欲。

一群如此之人,居然在畸形社会中决定另一群人的命运。

多么的讽刺。

一场所有人从道德上都知道的是错误的会议,却开的如此理所当然,又是多么的讽刺。

整个情节中所有的底线都在强权面前一次次被击穿,多么的讽刺。

加之结束时的那个小故事,玩味!

 6 ) 大多数人的命运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历史都是不断的重复。

以史为鉴只是人类的愿景,所以只能“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后人复哀后人矣”。

德国一个很智慧能干的国家,以精英自居,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也同时是战败国。

可能在他们的基因里流淌着战斗的因子。

谁决定战争,可能有人会说是人民决定的,议会、全民共决等途径,但最终的拍板还是少数人,这少数人是很可怕的,他们的决定让数以千万计的生命灰飞烟灭。

谁来控制这个少数人?

在没有很好的办法之前,比如美国,特朗普可以随性的说话,但说了不一定有用,不失为一个办法。

但隐患还在,所谓的精英政治,最终还是把决定权留给了少数人。

在普通大众哀叹个人之力渺小之余,有些人却能呼风唤雨,如鱼得水。

是谁赋予给他们的权力。

只能是大众让渡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是让人听话,不是思辨、警惕权力。

所以让一部分假借权力之人,靠着皇帝的新装,来欺压人们。

那些人没有了权力,什么也不是,所以有人贪恋权力,充做自己及家族的保护伞,特别是在极权之下,失去权力等于失去生命。

现在的犹太人很风光,但是他们的风光是建立在如此惨痛的经历上。

现在的德国一反常态,对待难民问题上很有同情心,过渡接纳会不会带来新的问题,我们都拭目以待。

 7 ) 万不可让魔鬼握住理性的长矛

在距离柏林不远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大一小两个湖泊,每到冬季,这里银装素裹,湖上氤氲昭昭,也会飘散到湖畔的树林,也会飘散到湖边的小屋,在白雪皑皑的树木间,又蒙上了一层白纱。

该所房子的主人曾经是一名犹太大亨,而在1941年时已经成为了盖世太保的疗养院此刻第一缕阳光出现了,女仆拉开了略带尘土的窗帘,阳光伴随着北风之神呼出的白气一股脑涌进了房子,立时间让整个万湖路58号别墅里的侍者们精神了不少,也像集结号,让众人都忙碌起来。

把银器擦拭得闪闪发亮,铺上松软的地毯,布置上精心修剪的鲜花。

一场“盛宴”前的准备想必会有柏林的贵客来欢聚吧,厨师一边卖弄着娴熟的手艺,在小蛋糕上用巧克力画出一个个蝴蝶,一边想象着今天的贵宾会是谁?

这里有腓特烈大帝时代留下的红酒;想必贵宾们会穿着笔挺的燕尾服,戴着雪亮的单片镜吧;这里有最新鲜的鲱鱼卷;也许夫人们一个个争奇斗艳,拉着可爱的孩子们的手,在这里悄悄说着床帏春色。

这里是1942年1月20日的万湖路58日,这个地方和时间是企图被隐瞒和否认的。

影片没有在院线发行过,是为HBO家庭影院制作的这一天,有15个人参与了一场“商务”会议,会议上他们会整理每个数字,细化到个位数,他们纠结法律上的可行性,会争论到面红耳赤,会议上有大量数据详实的文件,饼状图、柱状图让文件一目了然。

会议的保密工作堪称一流,切断电话联系、销毁出席名单、会议记录有选择的销毁和没收等等,体现了德国人的严谨。

我们之所以还能了解到这件事,是因为这个世上还有一份会议纪要存留着这部电影,缺少火爆的特效场景,没有好莱坞一线明星,但是这部只局限在一幢别墅里的影片却是云集了英国影坛的一众实力派。

斯坦利.图齐,出色的绿叶,舞台剧演员出身,大家想必在《穿普拉达的女王》、《变形金刚》和《饥饿游戏》系列中都见过他的身影。

图齐在影片里展现了艾希曼不怒自威而残忍的一面,同时也是一个称职的副官角色肯尼思·布拉纳,编导演一身的全才,他自导自演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在国内成绩不错,他导演的《雷神》、《灰姑娘》更是创造全球票房佳绩。

演莎翁戏出身的,果然都是高人一等科林费斯,脸叔在国内的名气似乎比上述两名主角要更大,而他在该片中也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请各位注意,不要被这副帅脸所迷惑,这部影片里没一个好东西甚至还有很可能漏掉的龙套,我们的抖森在影片里作为一个电话接线员出现过!

一脸青涩纯真的样子,我们的洛基哪里去了?

这是一部群戏,演出形式非常像一出单幕话剧,影片的关键点在于每个演员的发挥、大段的台词、生动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这也是为何同类型的影片总是愿意找有舞台剧经验的人来演出。

而这种类型的电影虽然考验主创,但是基本上我看到的都是精品,诸如《十二公民》、《完美陌生人》、《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电梯里的恶魔》、《狙击电话亭》、《活埋》……

影片绝大部分的镜头都是由这样的群像全景和单人的特写构成的,一方面将它们看成一个罪恶的整体,体现了他们对犹太人的一致看法,另一方面通过各自的特写表现各自在里面的利益会议上每个人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各自的理念、坚持着自身的正义,相互碰撞、争辩,但在休息期间又换了面孔,谈笑风生,开一开无伤大雅的玩笑。

斯坦利.图齐扮演的角色讲过一个玩笑,让人印象深刻:“我曾经找一位犹太拉比学习意第绪语。

”“他说,要收费,当然了。

”“于是,我向自己的司令申请费用,被拒绝了,所以我只好自己掏钱。

”“他教了我不少,后来我才发现,自己果然很笨,我可以把他抓进牢里,命令他在牢里教我,不就免费了么?

”“直到有一天,他出门,结果被抓住带走了,因为他不听我的劝告。

”“然后我就想:‘太愚蠢了’难道他不知道我会保护他吗?

”“起码等我学完。

”在电影里说这个“笑话”的人,叫做阿道夫·艾希曼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纳粹警察犹太处处长,犹太移民局局长。

在艾希曼的主持下,纳粹法西斯屠杀了500600万犹太人。

他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主要负责人。

由于影片大部分时间是以会议为核心,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镜头和表演风格,而艾希曼在会议中的作用使得其隐身其后,所以图齐在会议前和会议结束后的表演才是刻画艾希曼的重头戏《阴谋》讲述的,正是1942年1月20日召开的万湖会议的整个经过。

在这次会议上正式确定了“犹太人问题的最后解决办法”,即大屠杀的方针。

在电影史上,讲述这段犹太人苦难的影片实在非常多,经典的影片也非常多,诸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苏菲的抉择》《美丽人生》都是其中翘楚,这些片子往往是通过被害人的视角,通过反映他们身边的经历,让观众感受那种可以通过直观的声音和画面所带来的震撼。

而电影人也曾试图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反映这段历史,比如从后人的这件事的态度上(《否认》),或者如本片这样,通过凶手的角度来描写。

《否认》事实上对于纳粹屠杀谎言支持者的辩护理由并没有着重描写,而这是我颇感兴趣的内容。

影片里没有枪声、哭喊声,更多的是觥筹加错的欢笑,以及让人不寒而栗的敲桌子的声音。

这咚咚咚的敲击声,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久久萦绕在我的耳畔。

当他们对某件事表示赞同是,不是用鼓掌,而是敲桌子。

当海因里希提出感谢《纽伦堡法》(纳粹德国臭名昭著的反犹太法案)的作者时,他们在敲桌子;当他说整个欧洲,从英国、拉普兰到利比亚,从维拉迪瓦斯多科到贝尔法斯特,都不能有犹太人,一个也不能有。

他们在敲桌子。

在细节上大家会发现,有些问题上这些人并不一致。

让人们感到恐惧的是,这声音是所有人发出的,是他们一致的认同。

这声音刺耳、沉重、让人不寒而栗。

是不是有种原始人敲击头骨伴奏的感觉?

影片中演员的表演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斯坦利图齐扮演的艾希曼,在影片中是驱动剧情的核心,但是在会议上,他总是不动声色,总是把自己隐藏在海因里希的身后,而在会议外,他是最恐怖和给予观众压力的,这种压力是通过他对下级和佣人们的态度而传染给我们的——尖刻、不容置疑、威而不怒,在他的眼里你不会感受到愤怒,感受到的是恐惧——当他对打碎碟子的仆人说不想再看到他后,这个仆人再次看到艾希曼过来时,那种惊慌失措,近乎屁滚尿流的逃跑。

同时他的台词中有非常多的更深层的意思,比如这一段。

当他要求接线员不要再接听外面的电话时,他的台词:“就当没有这个会议,你不许再为任何人转接电话,除非是元首打来的,但他是不会打来的,明白吗?

”这段话的潜台词就是,希特勒知道他们在开这个有关犹太人大屠杀的会议,但他必须装作不知道,这样才能维持自己的声誉。

对于希特勒的态度,影片中多个片段都有所表达。

肯尼斯.布拉纳饰演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党卫队上将,帝国保安总局(盖世太保)局长、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代理总督是整个会议的掌控者,他代表了希特勒的意志。

在会议上,他永远都温文尔雅,面对各种质疑和愤怒,他都是一脸微笑,但在这微笑中总有种魔力去说服每个人。

他可以面对微笑的打断一个人的话,否定一个人的意见,而对方在凝视了他的眼睛后,听到他那礼貌而平静的话后,都闭上了嘴。

影片中海德里希总是微笑着从容不迫地碾压所有人,这种风格太独特了,同样是从容不迫,但《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的波罗是因为洞察一切,而这里的海德里希是因为藐视一切(除了赐予他权力的元首)这就这样一堆人,有魔鬼、小丑、政客、无赖、屠夫,在这个会议上谈论屠杀,谈论哪种绝育方式合理,争辩如何避免出现法律问题,研究怎样保证劳动力的分配,甚至想借鉴他们毒杀有缺陷者的实验数据。

德国人的严谨用错了地方。

这些人有博士、教授、法学家、外交官、军人,几乎代表了当时德国社会主流阶层的观念,他们会面红耳赤的争辩,但并不是为杀人的对错,而是争辩这种行为是否符合纽伦堡法案,以及如果避免违反法律。

……德国人啊。

借用《普通法西斯》里旁白的疑问:我看着这个熊熊燃烧的纳粹标记,怎样也无法想通,在德国这样一个有伟大文化传统的国家里,怎么会让一批半文盲的,自以为是的蠢人当权呢?

影片最后,在曼妙的华尔兹舞曲中,收拾干净、拉上窗帘、关灯、闭门。

这是结束,也是一段黑历史的开始。

最像舞台剧的谢幕

 8 ) 战争是阴谋与阴谋的竞争

在政治家的眼里 善恶 对错 黑白都是为了让战争变得合理的手段 人们因此而卷入战争但那些领导者总会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 利弊人们因此而灰飞烟灭人类的历史其实是被战争和颠覆所推动的 而所谓的阴谋只是战败者要付出给历史的代价 所谓历史只是对于某种合理性的解释 为下一次战争而寻找理由

 9 ) 当法律沦为暴政的遮羞布:知识分子的困境与觉醒

《阴谋》中最令人窒息的,不是纳粹军官们的残暴,而是那场充斥着法律术语的万湖会议。

超过半数的与会者精通法律,他们用严谨的法理为种族屠杀背书,将人性的沦丧包装成冷冰冰的行政程序。

影片拉脱维亚党卫军少校蓝吉的自白令人毛骨悚然:"学习法律的结果让我不再相信语言,而相信枪杆子。

"这句话撕开了文明社会的虚伪面具,暴露出人性深处永恒的野蛮。

当法律沦为暴政的工具,当道德在权力的碾压下支离破碎,知识分子引以为傲的理性与智慧,反而成了助纣为虐的利器。

肯尼斯·布拉纳饰演的海德里希,用鹰隼般的眼神审视着每个与会者,那种压迫感令人不寒而栗。

而科林·费尔斯的表演更是精彩,他将一个坚持"程序正义"的法律起草博士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将暴行合法化的执着,正是知识分子堕落的完美写照。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对当代的警示。

当法律失去对生命的敬畏,当理性沦为暴政的帮凶,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反抗,或许才是文明最后的防线。

 10 ) Conspiracy: 另类战争片

关于二战的影片已经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方式,被不同的编剧和导演怀着相同的热情演绎了无数次。

可是这次看过Conspiracy后,却对这种战争题材的影片,有了另外一种感想。

它不像其他的二战影片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或集中营的非人生活。

而是用一种微观叙事的方式再现了一九四二年二战战事发生转机时,德国加速实行种族政策的一次秘密会议。

整个影片就如同是一次长达两个小时的讨论会记录。

十几个人围绕该不该屠杀和如何屠杀犹太人的话题争论不休。

故事内容倒更像是一个历史研究题目。

从一份仅存的当时的会议报告,还原了一个历史事件。

这大概是我喜欢它的一个前提吧。

不过电影毕竟不是研究。

否则谁也没有兴趣了。

故事化与情节化是理所应当的。

围绕着核心问题-什么是最佳方式灭绝犹太-一层一层的深入和明晰。

但是在我看来,就这个问题本身也超越了战争带给我们的想象空间。

种族灭绝伴随着对人性等问题思考。

可能会提出更多的疑问。

上帝的权利或者职责是否能如此现实而且明确地被人类自己决定和解决?

这种遐想增加了电影内容上的广度和深度。

尽管德国种族政策与前方战事没有最直接的关系,但莫斯科失利与美国参战,其实已经暗示了这次会议将是对犹太的政策的进一步恶化和加速。

接着,当每一个具体问题被逐个讨论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这只是一个政治游戏。

这些问题早已有答案,其实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偷窥式镜头的成功运用,让观者有一种身处真实会议现场的感觉。

尽管从头到尾,没有一幕关于描写战争或者屠杀犹太人的场面。

但是一些电影的细节的描写不亚于这种直接的视觉冲击,其实,导演似乎有意把这种场面留给了观众去想象。

与话题残酷性相对立的描写比如德国景色优美的冬景,华丽的 Wannsee别墅,丰盛的各式食物,这些内容本身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当你看着衣冠楚楚得绅士们在品尝食物,欣赏美景时,讨论如何发明一种高效男性绝育设备,如何最低限度的划分出具有犹太血统的身份,如何最高效达到毒气致命的工厂的筹划时,一幕幕想象中屠杀犹太人画面自然产生。

语言与实物之间的反差这可能就是这部影片的独到的之处。

真正的主题在这种反差中被想象出来。

另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参与会议的德国上层领导人物,并非都被描写成毫无人性的纳粹。

很多人对于以屠杀的方式进行种族灭绝持有异议。

并且从各自的立场提出提出不同的理由,例如屠杀平民有损军人的骄傲等等。

但是随着会议的深入,每个人都逐渐意识到这种屠杀的方式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此次会议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这个会议后半部分过程是每个人调整其心态的过程。

这里不得不提拍摄这部影片的公司HBO,之前曾看过它拍的另外一部Wit (2001), 也很喜欢。

同样运用了微观叙事的手法以第一视角讲述了一个四十多岁大学女教授死于癌症的故事,也后有机会再写。

《阴谋》短评

尽管很精致 但无法接近现实 被处理掉的记录是悬在全片之上的樱桃 令人垂涎 给意淫以空间

7分钟前
  • 豆友 CC
  • 还行

一群道貌岸然的人衣着整齐地围在一起谈论一个如今看来荒谬至极的话题。在座的人虽然意见相悖,但所有人都在以不同的手段伤害犹太人。他们把这场违背人性伦理道德的行动当做是国家发展计划的一部分,平静地阐述着那些残忍的的条款规定。他们越是严肃,我愈发觉得可笑。实在是太讽刺了。

11分钟前
  • Boléro
  • 推荐

用超快语速啰哩八嗦念百度百科,穿插一些无聊透顶的对话,好一坨垃圾。

14分钟前
  • 顽童猫
  • 很差

一场老戏骨互飙演技的饕餮盛宴,肯爹把Heydrich的优雅淡然与冷酷残暴演绎得入骨三分。但各位演员精湛演绎下的万湖会议真实得近乎残酷,让我的观影体验极度不适以致反胃,过后回味更是恶寒直透骨髓。再次肯定我唾弃一切纳粹信仰的拥护者和美化者,他们真是文明史上最残暴肮脏且本质上愚昧懦弱的群体。

15分钟前
  • 背锅侠铁罐罐
  • 力荐

重现二战时决定犹太人悲惨命运的万湖会议,一帮神智健全、思维敏捷、学识渊博的人聚集在一起,从法理到手段详细而又专业的讨论如何大批量的处决一个民族,真实的荒诞总是最令人不寒而栗的。

18分钟前
  • Laisky
  • 推荐

非常delicate的一部电影,参会者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但均被元首赋予的强权给征服。如代表总理府的Kritzinger和内政部的Stuckart是主要的反对力量,但均被威胁被扳倒;而military和SS则是最顺从的。这是一场注定了结局的vain bargain,以及电影中Eichmann的表现一点都不像平庸之恶。

23分钟前
  • ToriAmos
  • 力荐

较早版万湖会议。现在看还是杀少了。咳咳

28分钟前
  • 荆剑锋
  • 还行

没有找到很好的字幕翻译 又是英式英语话痨片 一些地方听不懂真的很丧失兴趣 大概知道这个片子讲的是什么 看的后半段一直在玩手机 暂时给三星吧 等哪天英语学好了再来看看

31分钟前
  • MonicaNoColor
  • 还行

非常优雅,英国老戏骨。演出了1942年德国最寒冷的冬天。影片最后一个故事,非常耐人寻味——如果失去憎恨,生命就失去了价值,所以我们不能只有憎恨。因为与会者都是律师,所以法律在他们手里果然像冰激凌一样融化了。关于会议,在其实决策已定,那么会议最多就是在“效率”和“吃相”之间博弈。另外,大BOSS会骗人。记住了。

33分钟前
  • 我困死了
  • 力荐

整个电影就是一场纳粹的会议,还行。唯一不足的就是里面都是美国人讲英语....

36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比较失望,除了最后放真实人物的结局的那一段还可以以外,和德版《万湖会议》的差距太大了。这些角色对着自己的同僚大呼小叫、举止浮夸,根本不像是能抵达这个职位的官僚。也因此完全没有拍出来Holocaust那种“高理性杀人”的核心意义。此外视听调度处理也很差。影片唯一清晰的空间关系只存在于会议厅这一个地方,其他空间层次都极其含混不清,连带人物关系也缺乏层次,缺乏德版的复杂。虽说不能对电视电影要求过高,但和《万湖会议》确实不是一个层次的作品。

39分钟前
  • 发条巧克力
  • 还行

即使关闭声音,那美国表情的面孔也能猜到是说英语的,没劲。

42分钟前
  • NOMORECHILDISH
  • 很差

1 从电影来讲确实有点无趣,毕竟真的是一场会议。2 从演技来讲每个个演员都很合格,但也没有谁多么出彩。3 小众电影的受众总有一股蜜汁优越感,我始终坚信,优秀的东西总会被发现,如果一直小众,那只是还不够优秀,只能说还行。这部电影给我感觉就是以小众之名维护一些人的优越感。。。因为它在我看来,并没有那么好。

44分钟前
  • 在那遥远的地方
  • 还行

由于近期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的所作所为,所以对犹太人没有共情了。所以这 90 分钟对我是枯燥乏味的。从头说到尾的剧情起伏没有深度,让人无法投入。同类型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要强很多。

47分钟前
  • 东城寒爷
  • 还行

15名与会者的身份是:安全部首席执行官、盖世太保的少校、纳粹党总理办公室官员、政府内阁大臣、处理种族问题的将军、国务卿、内务部官员、外交部官员、武装司令部官员、政府特使、司法部长、犹太事务部官员。

48分钟前
  • 爱心是福神
  • 力荐

翻过来看,感觉不如《万湖会议》,剧本(会议的细节)也差了一点点。一群英国人还原德国人还是有些奇怪。

52分钟前
  • 杜威击败杜鲁门
  • 推荐

说英语感觉太出戏了

55分钟前
  • 天意弄人
  • 较差

20200321周六家中下午3:45腾讯视频,吃水果准备宥熙公会战

58分钟前
  • 狄恭至
  • 推荐

这部比2022版拍的这部好..,可观赏性有提高 结尾有怎么处理这些参会人员...

1小时前
  • 影君子
  • 推荐

历史冰冷残酷,但电影本身实在太酷了,一个半小时的群戏啊亲,精彩至极完全不会感到闷。以理性的思维去实行疯狂的计划,不自觉中完成人性的扭曲。杀人的不都是疯子,这才是最可怕的事。

1小时前
  • 昀在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