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使我很好地体会到了当代艺术作品与观众产生的互动性与交融性。
周围叔叔阿姨的对电影的反应扩充了一些电影本身的寓意与内涵。
所以这是一次非常棒的观影体验。
这是现实主义题材类的电影优势。
从作品内容上看,我特别喜欢三次“换裤子”的情节设计。
第一次是妻子换裤子,父亲在哭,这表现出来夫妻关系中丈夫对自我能力丧失的痛苦;第二次是女儿换裤子,父亲和母亲在哭,这表现出来亲子关系中父亲的威严形象的崩塌和母亲脆弱心理的完全暴露;第三次是秦墨换裤子,夏天在哭,这是恋爱关系中女性独立形象的塌方。
当然。
如果最后一次换裤子改为换尿不湿或者纸尿裤,会强化剧情递进性,与医院里护士/医生教母亲和夏天叠隔尿垫的情节呼应起来。
但是我觉得有一些小细节可以完善一下,比如:小学课堂上历史老师说下课的节点可以加一个下课铃的音效,这样可以削弱演员的表演性增强他们的信念感;另外夏天第一次去秦墨家的时候从秦墨父亲与秦墨的对话中,观众了解到秦墨与夏天已经交往五六个月了,但是整部影片观众都很难通过服装的季节变化或者室外环境特写镜头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性;如果夏天对秦墨解释父亲有“阿尔茨海默病”会比“老年痴呆”更温和一点。
还有还有,我很冒昧地猜测导演一定是很温柔,因为无论是婚外恋还是养老送终的问题,导演都处理的很清淡,让我想到了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
当然,我不否认这只是导演的青涩的习作。
这个电影的主题非常好,生命的来处与归途意味深长!
生命有轮回,但是归途究竟去向何处大家都充满了好奇。
影片结尾处拍的很给力,废墟中的房子,寂静的山河,给人无限的遐想!!!
在如今女性奋发图强的年代,导演也希望女性能够不必过分执着于事业多关爱下自己,对于自己的婚姻大事也要重视起来。
我也从这部影片看到了老年痴呆群体和家庭的不易,也看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这个电影给了我们生活中问题的答案,也能够让我们对自己目前父母的生活产生更多的思考,给这部电影打call
影片来处是归途观后感。
这不仅仅是一部都市生活电影,它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再现。
我没想到我们山西也有这样的作家、编剧、导演、演员。
演员演技如此到位,夏父将一个老年病人演的活灵活现,夏母母就是现实中的一位贤妻良母,姑娘夏雨通过一组组镜头把一个家有病人的子女的无奈展现在观众面前。
导演通过一组组镜头告诉我们今天的社会有太多的家庭面临如此艰难现状。
患病的老人不易,照顾病人的老伴和子女的更不易。
老年病人想自杀、老伴发此内心的呐喊“你别再折磨我了”、夏雨的男友害怕拖累几乎和她分手,都是活生生的现实。
夏雨为照顾父亲精神几乎崩溃,通过舞台表演、洗浴、用窗帘将自己裹起来都是一种情绪的表现。
影片告诉我们一是老年人身上一定要带一个小袋袋装上联系家人的方式以防老人走丢。
二是告诉我们,医生一定对病人家属说实情对已无治疗意义的病人让其回家有尊严的离去。
三告诉我们看看公园的众多锻炼老人我们的社会已进入老龄社会,好好锻炼身体避免将来给家庭和子女填麻烦。
小男孩的多次出现寓意老人的来处也有小时活泼可爱的经历,最后小男孩看见老人去世也是他的归途。
过年期间最适合一家人重温的好电影无疑了!!!
深处挖掘对于生命的思考,里面融合了对生命意识和人道主义,总的来看确实高度还原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大众。
我和父母非常喜欢这种朴实无华的电影内容,特别是老年人看过之后非常能够感同身受的想要不给儿女添麻烦,但是身体衰老的事实摆在面前又不得不让孩子照顾的心理让人不安与自责。
我很喜欢女主人公,夏天这个角色作为现代的年轻人,她在面对一些列事件的时候心里微妙的变化都一览无余地呈现给了观众。
影片内容设定地很巧妙,夏天与夏花这两位妹纸,直观地对比出子女对父母表达爱意的不同方式。
相较于金钱,父母肯定更希望得到的是子女的陪伴与守护。
影片看完之后我觉得里面所包含的逻辑是真实的人文关怀,片名正是家庭伦理与情感隐喻。
一个山西的多子女传统家庭,在面临父母亲的日渐衰老和父亲的阿尔兹海默的问题,每一个家庭成员经历的情感挣扎和做出的选择都不会相同。
影片在晚辈在庭和个人之间的权衡、生命的延续和尊严的维护等等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演员们也演出了出传统家庭的无奈。
上周日参加了电影《来处是归途》观影会,我非常喜欢,可惜广州市区没有任何排片,惟一的影院都得到顺德交界才有。
豆瓣上有不少骂声,说片子讲了很多问题却没有聚焦,蜻蜓点水,我则不是这么看,毕竟没有谁家的生活天天都是tvb电视剧吧。
何况,其实刘导演已经表达了对很多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就看你有没有这个素养与基础了。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患、病患长者与照料者所衍生的问题,包括不记得亲人、容易走失、大小便失禁、流食、轮椅无法上楼得靠背等等,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真实,恐怕是得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拍得如此全面吧,你完全可以当纪录片来看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这个过程,在中国不被伦理和法律所允许的安乐死问题,其实对于患者本人和家属都非常需要和有用。
而戏中的长者非常平淡地接受着这一切来自命运的安排,寿衣早已备好,并“策划”好了应该如何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回到来处。
不淡定的反而是女儿夏天,如果那一刻她真的把父亲的氧气关掉,父亲舒服了,她也解放了,但下半生也需要面对故意杀人罪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这种纠结,恐怕是很多键盘侠所不能理解的。
而这下其实她已经有点抑郁状态了,也希望社会上有更多人可以给抑郁症这个群体多些理解吧。
影片去除污名化的,还有“婚外情”,希望大家少一点指责与批判,其实不过是一段经历与其它亲密关系相同生命周期的感情罢了。
虽然母亲一直劝说着不要碰结了婚的男人,爱情就像煮菜要控制好火候,但夏天就是追求着那种荷尔蒙带来的快感和激情,这是一个女性基于自由的选择,这是在影视作品和大众传媒中,少有的有女性的声音,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性需求和欲望,很赞!
当然会令不少观众感到不适,试问如果那句话出自一个直男口中,是否会变得顺理成章很多?
夏天、秦牧、“渣男”的爱情观在某种程度上映射着时下年轻人的快食面爱情,因燃点的欲望+催婚压力而在一起,夹杂着买车买房的压力,再因现实困境(婚外恋、夏父病情等)而随手可“该扔的都扔了”,与父母辈那种相伴一生,携手而去的无性别灵魂爱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导演也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只是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供大家自由选择。
不过这也是有点理想化的状态,现实中很多这种体制内办公室恋情(无论婚外还是单身),更多的是互相满足利益需求,与权力关系息息相关,性满足反而变成了次要的存在。
说到权力关系,在影片中提到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领域的权力关系,撞破了领导与同事“好事”的下场是被扣上莫须有的污名帽子,当权者随手就可以左右一个螺丝钉的前途,这事时至今日还是可以如此“成也萧何败萧何”“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所以闺蜜夫妻要想尽办法去讨好领导,送礼不够,还得想是不是要去给领导的母亲当护工。
在现实生活中,远比影片更残酷。
第二个层次是私领域的权力关系,全片都是女性撑起一片天,既要工作也要照顾家庭,秦牧想帮忙却还是生理性不适。
这不是赤裸裸的现实么,多少家庭里的男性只需要等吃就好?
嗯,这其中还点出了长者性需求这个议题,哪怕是患病中的迟暮直男,都很希望可以得到性关怀。
虽然有点刻板印象了,但不能不说这是现实,直男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哈哈哈。
也许是我过度解读了,但我还是很喜欢这一段,在青梅竹马的闺蜜结婚那一刻,夏天除了高兴,还有失落:“过去她説‘我們’都是指我跟她,今天之后,‘我们’代表的是她和老公,我有點不適應。
” 导演说他没有想过要表达同性恋,至于这是什么情感,你们看完自己判断好了。
反正这种几十年的感情也不一定必须有个名称,更加像是一种习惯吧,也许就是从此灵魂缺了一角。
不得不再赞一下导演的乡土情结,他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所以片名是《来处是归途》,吃山西地道的食物,职业是晋剧演员,死去之时也要回到老屋,希望呼吁大家多回到家乡去。
片中老人们说的是地道山西话,年轻人却不说了, 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方言退化现象。
我相信对于广州人来说非常熟悉,有多少广州土著家庭的零零后一代连听懂粤语都成问题了!
而我们这座十二年前经历过粤语保育散步的城市,却没人能把这种状况如此拍出来,此处我强烈心痛了一下。
刘导演说,他拍电影不为赚钱只为圆梦,我听着就觉得心疼,投进去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虽然有情怀,但没人想扔钱进咸水海吧,我想这大概是独立电影导演们的阿q精神,然而我还是很希望多些人能去支持一下,目前这部片子的票房和排片都不尽如人意,我想大家会觉得值回票价的!
刚刚和老公追完了这部电影,演夏天爸爸的老戏骨演技太棒了演出了患者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痛苦,表现出患者内心的挣扎感与无力感。
影片多方位地塑造相关家庭角色的形象,两代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深受对方影响。
我觉得家庭可以包容所有的弱点与失败,但同时也可以创造无尽的美好与温情。
其实正是因为家庭亲情纽带的联结,才让彼此的心获得更多的支撑与力量。
不论迷失方向或陷入困境,心中有爱的人总是可以获得前行的动力与方向!
让大家不畏生活的艰辛,勇往直前,come on
夏家的小女儿夏天,是这个家最鲜活的生命,虽然单身大龄,但无论是照顾家人,还是处理事情都是一个很有担当的人!
家人为她的终身大事操心,因为没有成家,所以是夏家老夫妻最大的牵挂。
夏妈妈一直把夏天当成小孩纸,觉得她虽然三十几岁的人了,在感情问题上还是不让人省心。
大家都觉得父母健在的时候,自己永远都可以像孩子,无忧无虑、肆无忌惮、撒娇任性,可是当父母永远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的世界可就瞬间塌方了!
真是有父母的地方才叫家啊……
来处是归途做人不能忘本!
这部电影是我看过最接地气的良心作品,山西一个普通家庭在因父亲换上阿尔茨海默症打乱了平和的生活,女儿、母亲和亲人面对这场变故扛起应有的责任!
怎么说呢?
这是一部涉及生死话题的电影: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这样家庭伦理的题材我本人是非常粉的里面有特定视角进行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塑造,映射了广阔的社会群体,主题蛮给力的!!
《来处是归途》,用写实与梦幻结合的手法表现了很沉重的现实问题,展示了阿尔兹海默症病人家庭真实而残忍的生活真相。
虽不乏处女作常有的青涩,但瑕不掩瑜,值得一看!
为了帮母亲照顾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女主从外地调回老家工作,却没想到母亲竟因她的归来而感到焦虑。
随着父亲病情的加重,原本以为自己会给父母带来温情的女主,才慢慢体会到生活的重压、人生的无奈和面对至亲疾病、死亡时的孤苦与无助。
剧情感人,忍不住潸然泪下,同时也引人深思,重新审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以及生存和死亡的意义……在写实的整体风格中,带入女主的梦幻之景,虽为沉重的心情增添了几分轻盈,但个别幻境有点让人不明寓意,是意在发挥观众想象?
引发观众思考?
几处表现阿尔兹海默症令所有人崩溃无奈的关键情节都没有让我入戏。
以后再有人让我给他表演太原话,我就让他看这个电影
看的心有戚戚,伺弄病人部分特别具象,诸多细节好评。只是超现实部分大可不必(然而为何最新评论清一色的五星?
真好,作为剧情长片处女作,完成度还挺高的。保持了冷静客观,里面几乎所有的场景我都经历过,没有刻意煽情,基本上都是长镜头和同期声。导演人挺有意思,演员调教得也挺好,女主的表演比异物志里强太多了。但是魔幻现实的部分还是有些生硬,整体能四星,为处女作加一星。
#PYIFF 看之前对片子不太了解 看的过程渐入佳境 长镜头+松弛的表演+阿兹海默症话题 最后超现实来的有点晚了但总算是等到了 想起来哈内克的《爱》低成本加一星鼓励。
【PIFF】女版《慕伶,伟明,一鸣》,通过失智症题材聚焦女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多方面的,首先家庭困境: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失智老人过程中的艰难与不舍,其次是情感困境:也正是家庭困境导致女性压抑情感欲望委曲求全,本片最高明的是通过女主戏剧演员这一身份将这种困境扩展到了文化层面上,一针见血。不得不说,一个男导演能拍出不带男性凝视的影片就值得鼓励,更别谈其在人性关怀上所下的功夫。最后回归故土的魔幻现实主义结尾,既致敬了贾樟柯也与《慕伶,伟明,一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已经对这种展示东亚民族生死观的电影脱敏了,因为看得太多了,长镜头非常棒,调度可圈可点。有一句台词说男人是没有进化完整的动物。结尾的超现实没必要,本来是一部生活流的家庭电影,加这些乱七八糟的魔幻处理很出戏。
三星半,比好多看着文艺范儿十足但莫名其妙的片子好多了。起码很踏实认真地讲了一个故事,塑造出几个很鲜活的形象。影片是关于阿兹海默症的(不止于此),前面半小时比较中规中矩,像一个传统的家庭亲情影片,略显老套。不过剧情很扎实,演员非常到位,令人感到真切可信!后半段开始加入进幻想的场景,让影片一下丰富灵动起来——快到结尾的地府一瞥和女主站在满是水洼的旧房子里,意象出人意料且值得玩味。影片对死亡的认识理解还可以做得更深,不过已经是让人可以唏嘘回味的作品了。
花里胡哨的东西都剪掉就好了...
Take all your debts.
内容冗长无聊,毫无重点,角色塑造生硬,念词机器,打一分是因为没有0分,味同嚼蜡,无聊至极,堪称华语电影史上的灾难。
很烂,这啥啊,我醉了,2020最烂……
女主确实不太行,但是两位老人的表演炸裂。导演长镜头调度的功力不俗,但是过多的超现实段落冲淡了力度,课堂的那段懂的都懂但确实刻意。最后一场戏太加分了,回到家中,亲人都还在,回过神来才想起皆已逝去。
老、病、死,人生不能避开的命题。很中式的电影,寿衣、方言、晋剧,甚至于住院病房急诊室,都是很中式的元素,碰巧不久前在住院病房呆过一阵,淡忘了很久的情绪重新涌上心头。浮生若梦,希望心爱的人都能善始善终。
#PYIFF 首映#前半部分中老两代的生活流,后半部分围绕父亲建立冲突.剧本的问题挺大的,不仅人物的行为有矛盾,而且单单围绕父亲的老年痴呆去展开的一系列情节并依托不起几段关系的复杂情感.节奏有些过慢,几处超现实场景也感觉跳脱,理解不到其中试图外化的情感
熟悉的太原家乡。新人导演,感情到位了,值得多一星鼓励。
与昨天的《野马分鬃》完全是两种观感,尽管也充斥着大量的长镜头,但本片却显得异常残酷、凝重,相比于温情与浪漫,生活的不堪和苦涩被赤裸裸的呈现在观众眼前,随着父亲病情的加重影片也愈发令人窒息,让人不禁扪心自问,假如换做自己,会如何面对这折磨人的生活?有趣的是导演并非完全遵从写实主义的手法,而是加入大量超现实的符号隐喻,亡故多年的哥哥拍着皮球,烟雾缭绕中女主与父亲起舞,以及水中漂浮的女主形象,都让影片具有了更丰富的解读空间;表现手法上影片多次在同一镜头内完成虚实空间的转换,尤其是女主角和男友回学校的一场戏,镜头在旋转摇移中将过去和现在的时空勾连,与《雨月物语》里那个虚实相生的长镜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影片的最后,女主角在与父母的温情中猛然惊醒,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同样在这一刻惊醒,回归不堪的现实。
3.5属于意外惊喜之作,本来觉得又是什么没带入感镜头纯记录式的家庭生活方式展现…没想到最后几分钟还被震惊了,有想法啊这个导演~
PYIFF#2020.10.19 这剧把我看尴尬了
PYIFF4 惊喜之作。导演的调度是优秀的。演员的表演很可以。某些情感点的设置略简单但都是准确的。最后的魔幻感与片子不统一,能看出作者的野心,但容易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