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躺的一张床边有个柱子,柱子上贴着张电影的海报,电影名《窝阔台唱歌》。
这是一个启示。
也许若干年后真有这么一部电影问世,将会是我拍的。
窝阔台是成吉思汗第二个儿子,蒙古国第二任大汗。
蒙古,与我有不解之缘。
我确实某一次长途开车,狂听蒙古、图瓦的原生音乐,入了迷,产生了拍一部蒙古题材电影的想法。
电影里主角们都是蒙古人,完全讲蒙古语。
我要用我这汉人之手,拍出最纯正的蒙古味道。
当时产生这想法时还意淫着,这个电影,得去欧洲的电影节上拿个奖。
具体的就不说了。
是我个人的创作秘密。
梦醒之后,花了点时间研究已有的蒙古题材影像作品。
找出几部口碑还不错的来。
蒙古国女导演比亚姆巴苏伦·达娃《小黄狗的窝》就是其中一部。
还有其他几部,也在寻找资源,慢慢下载,慢慢看。
这个片子90分钟影像,真是平淡如水。
就是一家依旧住在蒙古包里的六口人的日常生活流水帐。
三个几岁的孩童,一个老奶奶,一对年轻夫妻。
和一条从附近山洞捡来的小狗。
全片几无矛盾冲突。
唯一矛盾点是父亲对女儿捡来的小狗的不喜欢与排斥。
片尾,小狗正如所料地救了其中一个孩子,父亲也正如所料地接受了这条狗在这个家庭中的存在。
真是俗套得可以。
但这个片的价值,就在于用近乎纪录片的方式,展示了21世纪背景下,即将消逝的游牧生存方式。
我知道,如今在我国的内蒙古,牧民早已住进了楼房,不以蒙古包为生活场所。
对蒙古国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应该相差不会太大。
这种延续了上千年的古朴生活方式,已被现代工业文明侵蚀殆尽。
所以此片的任务是,以一家人在蒙古包里的居住、生活以及最后的迁移,来作一首游牧文明的挽歌。
我躺在床上,有时专注,有时随意,有时分心,让这90分钟在我面前流淌而过。
对于热爱自然,热爱纯朴简单的生活方式的观众,这个片还是值得一看的。
也许是都市病和失眠症的一剂小小药方。
一直偏好这类电影,介于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质朴的描述生活.这部电影是我在同类片子中看到的最好的一个.并且始终贯穿着生存的智慧.关于剧情,豆瓣的评论已经很多了.再补充一下,这部电影之所以那么有质感,很大程度上是出色音效的功劳.还有几段音乐也好,最后那段呼麦和马头琴一齐响起的时候,我无可救药的被触动了.
(一)这是蒙古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的作品,并非我国内蒙,讲的是蒙古草原一家人的生活故事。
导演用了平实的语言和大量的长镜头,舒缓地展现了一幅幅广袤优美的草原景象,和在此的人们并不富裕但平和的生活。
影片反映出的那种自然平和的生活状态,那种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不知不觉中,会触动到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因为,这种和谐关系唯一源于一种人类共同的情感,叫做“爱”。
这个导演还有一部片子,叫做“骆驼骆驼不要哭”,非常想看一下。
在我比较早的一篇博客“我看好电影”中,一并介绍了过去几年我看过的好电影,以及我对好电影的看法。
我也说过要继续update好电影清单,这是开始的第一次,决不会是最后一次,好电影浩瀚无边、生生不息。
(二)下面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了,但确实再次有感而发。
我一直以为,一个导演,尤其是有国际声誉的大导演,其责任在于真实记录他所生长的土地上的生活状态,在于向世界传播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精神。
不仅如此,而且要用一种“美”的形式,传递出的也是美的感受。
蒙古导演琵娃做到了,但我以为张艺谋、陈凯歌等没有做到。
依我看,他们已然很难做到,因为所谓都已经“功成名就”了。
没关系,厚重的中国大地上的好导演会产生,有责任感、有美感、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有深刻认知的好导演一定会有,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是很羡慕我家小狗豆小葵的,它每天好吃好喝,吃饱就睡,没事儿出去溜达溜达,可以在主人旁边撒娇卖萌讨一口好吃的,可以在主人出门后继续懒洋洋的躺着发呆,可以在流浪狗面前神神气气的傲娇路过,真是安逸又自在!
回到自己的生活,每天累成狗,每天不够睡,还要面对人类世界的尔虞我诈,面对各种虚伪的人,用形式主义来应对形式主义…做人真的是太辛苦了。
「爸,你弄它尾巴做什么?
」「用头压着,就能转世成为绑马尾的人,而不是长尾巴的狗。
」「真的吗?
」「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
」
《小黄狗的窝》,质朴安静的电影。
这部德国出品的纪录片讲述了蒙古国大草原上的故事。
由蒙古国女导演 Byambasuren Davaa(琵亚芭苏伦•戴娃)指导,戴娃出生在蒙古戈壁沙漠中,大学毕业后曾经远赴德国慕尼黑影艺大学攻读电影。
游牧民族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简单又质朴但却有着无限的大智慧。
和父亲家里的小狗埋葬了家里的小狗,娜莎非常伤心。
后来她在一个小山洞里见到一只小花狗并带回了家,可父亲担心小狗和狼群混过怕伤害他们的羊,不同意。
娜莎很想很想留下小花狗,她问母亲「你们为什么不要它。
」「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母亲让娜莎将手掌伸平用嘴巴咬掌心。
「咬不到。
」「咬不到吗?
再试试看。
」「还是咬不到。
」母亲笑着说「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有些东西近在眼前,但也没法得到,那你就不必去强求,不是看到的东西都可以据为己有。
要学会取舍,在蒙古大草原,游牧民族要不断迁徙,这也是生存法则之一。
要明确取舍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好好去珍惜取的,放下舍的懂得取舍的人才能真正勇往直前,并不是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可以兼得的,该舍就要舍,应该习惯去争取最想要或者最该要的,而不是都要,取舍不只是行为上的,还要内心一起放下,会取舍才能满载而归,才能轻松前进。
老奶奶把娜莎带到米缸前一手拿针,一手抓起米往针尖上撒。
反反复复,而后奶奶将针递给娜莎,「有米粒站在针尖上就告诉我。
」娜莎学着奶奶的样子将米撒向针尖,几遍后笑着说,「那是不可能的啦。
」 老奶奶说,「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来世做人如米立针尖那么难,所以今生为人是如此有价值。
亏我每天还在羡慕家里的狗狗,其实小家伙肯定更羡慕人类吧,狗狗的一生很短暂,如果遇到一个好主人还是很幸福的,但不幸的生为流浪狗,那就是悲催的一生了。
不过生命轮回这件事,对我们来说都是没得选的,所以请努力的热爱生活,珍惜生而为人吧!
说到生而为人,突然就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不胜唏嘘,如果不想以后遗憾的说这句,就请继续努力吧!
固定机长镜头,原本还原了草原的美,而这部纪录片几乎没有表演的痕迹,人们能想象的草原上蒙古人的生活也就是这样的。
片中这些最朴素的人文精神触动着每位观影者。
最后一家人到了新的驻地,父亲俯下身喃喃道,“美丽的杭盖大草原,感谢你的收留。
”游牧民族虔诚又质朴的价值观让他们乐观、幸福的生活在大草原上。
第一次看蒙古电影,平淡而悠闲的草原生活,很适合我现在的心情。
有了小孩之后,再看电影中的小孩,就会有格外亲切的感觉。
片中的三个小孩,由大至小,一个照顾一个,可爱极了。
真是幸福,独生子女再没机会享受到这样的兄弟姐妹之情了。
草原上的民族自然要不断地迁移啦,又到了一年迁徙的时候了,装好全部的家当,向新的地点出发!
雅虎的工作辞掉了,即将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啦,这种感觉真好。
我原来以为每一项工作对于我来说好像大学的课程一样,过一段时间一定要结掉它,现在感觉并不是工作的问题,而是我自己就像游牧民族那样,必须不断地迁徙吧。
影片里的一家人,告别原来的居住地前有很庄重的祷告仪式,感谢草原收留了他们。
回想起来,也很感激雅虎中国这个环境呢,在这里结识了很多的良师益友,帮助我成长,给予我考验,和我一起携手度过难关。
收获真是一言难尽,日后细说吧。
这是一部你会被娓娓道来的故事,绝美绽放的画面还有悠扬的音乐迷住的电影。
电影本身故事没有什么特别眩目的桥段,质朴的和一块白布一样。
但是想来,越是这样纯净的东西才越是可以直接穿透繁琐的花边,触摸到你的心底。
所以,电影的美丽画面在我眼眶闪过的时候,我只有痴呆的在胶片的粗砾摩擦间长吁短叹。
电影说的是,蒙古小女孩娜莎捡到了一只小狗,但是爸爸妈妈担心这只狗来历不明,怕受到狼群攻击,所以,不同意养狗。
最后,小狗在关键时刻防止了娜莎的小弟弟被秃鹫攻击,小狗又回到了娜莎的家。
这部电影是是曾经荣获奥斯卡提名的 《骆驼骆驼不要哭》蒙古女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的最新力作,同时也是她的第一部剧情电影。
这部由德国、外蒙古两国联合作的影片,摘下坎城影展的金棕榈狗狗奖最佳影片。
电影翻译过来,里面的狗的名字居然叫点点,汗~~~~~又正好某人很洋洋得意的和我发短信说他家楼上的狗名字也叫点点。。。。。。。
再汗个~~~~~~还是我的老习惯,选择几个关键词,厚着脸皮来说说这部电影。
关于电影名和寓言式对话。。。。。。。
这部电影的英文版的题目是——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
首先要说的是,如果你看过了这部电影,你或许会把题目中的小黄狗和电影中的小狗对应,但是,我要告诉你,其实电影中的狗是白色的。
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娜莎的爸爸埋葬了一只狗,把狗尾巴编成辫子,告诉女儿,这样的话狗会在下辈子编成编着辫子的蒙古人。
倘若不看完电影,至少你在没有看完大半以前,都会不太明白这个寓言。
在这部电影中其实出现了三处寓言式的对话。
片首的父亲和女儿的对话是第一处,其实在这里的理解应该是。
蒙古人何尝不是那些编着辫子的狗转世来的呢?
递延这蒙古人的流浪血统,从一个地方开始,到另一个地方结束。
所以,这里与其说是一部讲述动物和人的亲情电影,还不如你睁大眼睛看好,这是一部讲述蒙古人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电影。
蒙古人出生,死亡,延续着祖上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保持着一种平衡。
而所谓小黄狗的窝其实就是指蒙古人传统的生存方式。
另外,这个片首的寓言的图面美丽的让人心慌,一望无际的草原黄昏,扎着小辫子的女儿和沉稳的父亲,美丽的好像一首诗。
第二处寓言式的对话,是娜莎想要留住点点,和妈妈求情,妈妈说,你可以咬到自己的手掌心么?
不可以,所以,不能什么东西在你眼前的时候,你都要。
我一向觉得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颠沛流离的民族,因为这样的原因,他们的生活哲理多少要迷人很多。
这个哲理从非演员的妈妈的嘴中以这样的方式说出来,你会很震撼,然后被打动。
娜莎知道,在自己以后长大的路上,自己会喜欢很多东西,可是却不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的。
你必须有所取舍。
据说蒙古人的游牧方式也是这样。
在一个地方放牧也要有所取舍,你不能什么都要,这个就是蒙古人马背上的质朴的睿智。
其实,在这里还反映了娜莎一家人面对一些新的生活方式的时候的态度,当流浪放牧已经变成一种非必要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要选择住进楼房,就好像开始的时候娜莎童言无忌的说:如果我们住在城市,要住在最顶端,才有阳光,住在下面,就很阴暗。
是不是娜莎的爸爸要选择进城当售货员,过一种和流浪完全绝缘的生活?
——一样的,你不能什么都要,你也不能什么都选择,你必须舍弃。
第三处寓言出现在娜莎迷路的晚上,娜莎住在一个蒙古老人的蒙古包里,老人给她讲了一个关于小黄狗的故事。
娜莎认真的问自己下辈子是不是还可以做人。
老人瘪着没有牙齿的嘴,笑着给她一根针和一把米,告诉她:当你可以让米粒立在针尖上的时候,你就可以在下辈子做人了。
娜莎自然没有成功。
老人进而说——下辈子做人多么难,所以人生多宝贵呢。
这个寓言和第一个其实是对应的,或许每一个蒙古人的灵魂里都加载着一只编着辫子的黄狗在上一辈子的灵魂。
人的一生多么珍贵。
这样传统而优美的寓言教育方式,在蒙古包温暖的灯火下,照着的一面是蒙古老人纵横沟壑的苍老的脸,一面是娜莎童稚天真的脸颊。
这样的场面动人而有标志意味。
三处寓言式的对话贯穿了电影。
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透视出,你认为原本离你要愿的蒙古人的生活。
关于写在蒙古人血液中的的流浪基因。。。。。。。
我从来以为蒙古人的流浪是写在基因中的,随着血液的延续一代一代的递延下去,生生不息。
所以,流浪成为蒙古人生活的一个关键词。
父亲在去城里卖羊皮之前就和母亲说,等他回来就准备迁移。
于是,在父亲回来以后,电影不厌其烦的用镜头肢解了娜莎一家迁移的过程。
这段几乎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
一个蒙古包,人们在里面安睡,吃饭,工作。
只要需要,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把蒙古包搬走,利索而不留一点痕迹。
于是在5分钟的镜头语言下,娜莎一家人原本住的全部家当都被放在牛车上了。
其实我在想,一个民族需要怎样的流浪和漂泊的锤炼才可以这么熟练的面对永远无法预知的前路,而且神情自若。
像我等已经习惯于安定,习惯于知道明天要做什么,什么发生的人们,想来已经比娜莎一家少了很多抵御不可知明天的本领。
这也是这些人儿可以乐观并豁达的原因。
关于矛盾,流浪还是安定,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任何一部电影,或者书,或者简单一些,任何一个故事的发展都是由矛盾产生的。
因为有矛盾,所以推动故事的发展。
在电影的铺展中,两对矛盾展现在我们眼前。
娜莎想要养点点,但是爸爸妈妈不同意。
这个是故事发展的明主线。
第二对矛盾是娜莎一家的前途——选择流浪还是选择安定?
这个则是故事的真正主线。
第一对矛盾在最后的时候得到了解决,娜莎得到了心爱的点点。
第二对矛盾则根本没有解决,而是把问题留给我们,当娜莎一家的马车在草原上渐行渐远,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他们会做怎样的选择?
他们写在血液中的流浪基因会被外面的高楼大厦的安定方式所替代么?
没有答案,开放式的问题,于是放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
————选择流浪还是安定,这,是一个问题。
娜莎一家的原本生活方式已经被一些外来的方式所改变着,其实我觉得,如果导演在这里是带有批判色彩或者是带有倾向的来描述这种变化,这部电影都会显得很逊色。
导演没有带有色彩的描绘这种变化,而是用中性的电影语言叙述这种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和渗透。
导演用几个场景来体现这样的冲突和渗透。
在父亲去卖了羊皮回来,给母亲带了一把新的塑料勺子,还有一支手电筒。
母亲很高兴,而这只不幸的勺子在接下来就很有象征意味的被烧坏了,所以,或许外面的摩登产物并不是都适应草原的流浪背景的,会水土不服的。
同时,父亲为了安抚娜莎,给她买了一只会跑会叫的粉红色玩具狗。
这只粉红色的玩具狗在暗色的蒙古包中一出现,就显得格外的扎眼。
不但是扎眼,而是荒诞。
玩具狗的叫声引来了门外的点点,一只真狗,一只假狗这么突兀的对峙,其实这样尴尬和荒诞的对峙,何尝不是传统的蒙古人的流浪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的安定的生活方式的对峙的比拟?
寥寥几个镜头,胶片下的语言就这么不动声色的传递着这样的理念。
然后,母亲拿起包着手电筒的报纸看着,问起父亲关于城里大选的事情。
其实,为什么说导演在电影的倾向上基本是中性的,也就体现在这里。
流浪是一种生活态度,可是流浪确是处在和现代的生活方式相矛盾的位置上的。
你完全可以小国寡民的生活,可是一个民族却不能选择小国寡民的生存。
当大选这样的政治事件渗透进牧民的生活中,安定的生活其实已经变成一种必然。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多的好东西,父亲的摩托车,母亲的缝纫机,还有娜莎得以到城里去上学,受完备的现代化教育。
这些是传统的生活模式所不能给的。
其实娜莎家这样的牧民也不是抗拒城市里的生活,娜莎的弟弟很可爱的说:姐姐说,在楼房里住,就不用到外面嘘嘘。
而父亲也有到百货大楼当售货员的想法,可是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先辈的礼物,有些时候也是一种负担——因为做售货员的工资没有办法养活全家。
在电影最后,娜莎一家的马车还有羊群和一辆宣传大选的车互相交错走过,宣传车上的大喇叭不停叫着:请大家认真参与选举!
请大家认真参与选举!
可是,娜莎一家没有停留,只是和宣传车交错而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娜莎一家将偏离城外的生活方式,当安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的时候,原有的流浪方式或许只可以作为一种长辈赠与晚辈的血液中的礼物。
记住流浪,但是不要抗拒安定!
关于温暖的家庭感情。。。。。。
看完电影我会很感动于娜莎一家人的生活。
当扎着小辫子的娜莎回到家的时候,爸爸为她换衣服,小娜莎天真的和爸爸说起自己得了一颗小红星。
还有爸爸在找到了儿子以后抱着亲了又亲的模样。
记住,你不用在这里举例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样的东西或者好莱坞的造梦工厂烧钱机器雕刻出来的演技派明星来。
他们是真实的一家人,或许在拍电影以前还在烧干牛粪,还在晒酸奶糕。
所谓的演技根本就是狗屁的东西。
在这里,你从镜头上看到的是一些真实的生涩的流露。
爸爸和妈妈亲在娜莎脸颊下的声音,响亮而温暖,我觉得这个音效做的很有意思,自己在手背上亲了下试试看,不知道是不是没有感情,听起来没有意思多了。
另外要说的,在电影结尾的时候,一家人均有出镜。
都是一些比较温情,但是精巧动人的小片段,张望镜头的弟弟,对着镜子做鬼脸的妹妹,还有唱歌的妈妈,以及羞涩的捂着嘴笑的爸爸,还有抱着点点的娜莎。
我的嘴角一直向上扬着。
记住流浪,不反抗安定。
一部不可多得的不可再得的原生态电影。
名字有点怪,影片中的狗也不是黄色的,倒是有一个关于小黄狗的传说。
故事很简单,说的是一个游牧民家庭中一个小女孩检到一个小狗,父亲反对收养,女孩偷偷溜下了小狗,最后父亲被狗儿感动的故事。
看这部电影主要不是看故事,而是看蒙古草原景色,体味游牧民的生活状态,听蒙古歌谣,神游唐朝做与中原土地大一统的梦--五星级推荐。
www.xmhongsu.com
与其说这是一部讲狗的故事片,不如说是讲述蒙古家庭的记录片,本来以为一讲到蒙古,就会想到草原,一提到羊群,就会想到狼群,但是,这部片中,几乎没有讲到狼群,原本想象中的这条狗,会是很英雄的概念,但是体现出来的却是很简单的一次把秃鹰赶走而已。
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根本谈不上英雄,也根本没有那么伟大的事迹。
整部片,就是娜纱回到草原开始,以搬家为结束。
其实,牧民也向往城市的生活,但是严酷的现实让他们只能继续在草原上奔波,因为“在百货大楼工作的工资还不能养活全家”。
这部片获得了去年的“2005年金棕榈狗狗奖最佳影片”,蒙古草原的风景和近乎平淡的生活,应该给获奖加了不少分,平淡并不代表无奇,这部片比起昨晚半夜看的《梦想照进现实》相比,都是很少的人物角色,但是在细节的拿捏上,德国导演显然要比老徐到位得多了,《梦》几乎是在耍嘴皮子,而这部片话很少,但是人物刻画得很真。
你能咬到掌心吗?
我当时没听出母亲究竟想说什么,而在让小孩试了几次之后,说了一句挺有道理的话“近在眼前的东西你都不能得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那么如意的”,而在那老奶奶跟娜纱讲故事的时候,也有一个看似很平淡但是很有深意的故事,米粒能站在针尖上吗?
娜纱试了几次然后说“这不可能”,老奶奶笑了:“下辈子做人的机会,跟米粒站在针尖上的概率差不多,太难了,所以人的生命才会那么宝贵。
”似乎我对蒙古题材、草原题材、西藏题材的作品特别感兴趣,《狼图腾》、《藏獒》等都看的很入迷,这部片也不例外,IMDB的评分7.7分也基本能够反映我的评分了。
《小黄狗的窝》一共看了两遍,还准备再看几遍。
因为实在是喜欢导演镜头下面那个世界。
也因为,我也经历了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
而这个求学德国的专业导演,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温柔的情怀,向我们展现了那样一个淳朴干净的世界。
对于导演的这份温柔,我能回报的,唯有些许文字。
故事简单纯净,小孩和小狗,小孩和父母,牧民和草原,牧民和城市,游牧民族和现代文明,这对对关系之间冲突,和解,在温润的安静的镜头里各自静默无语,只是留给观众无限的忧思,这忧思却又不知从何谈起。
毫无疑问,这位蒙古女导演对草原充满眷恋,因为她镜头下的草原如此美丽,没有尽头的蓝天,没有尽头的碧绿草原,形态各异的白云,清澈的河流,连绵起伏的远山,连暴雨在她那里也充满诗意。
一方水土养一方儿女,这样的草原,生养的人儿,必定是淳朴的,简单的,接近原生的,因为他们距离土地和自然如此之近。
电影给我了错觉,孩子和小狗是一样的,他们可以以成人听不懂的语言进行交流,之间似乎有灵性存在。
电影里还有的父母子女之爱,娜莎放假回来爸爸替她穿衣服看她的作业,妈妈经常有的亲吻,爸爸去赶集买回来电子狗玩具给小孩玩,这些小细节,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真实的发生过。
我认为导演并不仅仅想讴歌或是展现游牧民族的淳朴生存状态,还有一种淡淡的哀伤在其间,所以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游牧民族的挽歌”,我深以为然,孩子对城市和高楼的态度,爸妈对城市的谈论,以及最后那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娜莎一家人赶着羊群,向远方走去,大汽车霸道地驶过,喇叭里面喊着什么“选举”,羊群受到惊吓,两种不同的文明相互碰撞,然后各自散去。
也许导演并无此意,可我还是从心底里流淌出不舍。
他们转场的时候,爸爸妈妈向草原敬酒,感谢他们的恩赐,妈妈经常因唱的那首大地之母的歌儿,这些全部展现出他们对于自然的感激和敬畏,反观现在,太多的人一味从自然索取,打着文明的旗号肆意地践踏自然,失了那份敬畏和感激之心。
这是一部好电影。
以罗大佑的《鹿港小镇》作结: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里没有霓虹灯,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充足的草地,用来养足够的牲口,从而过上满足而平静的生活。
由于有充足的草地,于是人们可以不必为了资源而你争我夺。
人性的弱点 - 欺诈、谎言、无端的敌视、自私自利的争夺 - 全部消失了。
人性的优点 - 友善、互助、对同类无缘无故的爱、毫无怀疑的完全信任 - 都发扬光大了。
人性真是奇妙啊,为了获得自己最珍惜的,不惜去做自己最厌恶的。
蒙古人为了他们平静的生态和纯朴的理想,不惜去杀戮和征服,并在其中最终失去原来的生活方式,不知是进化还是退化,而成领主和无所事事的贵族。
这也就是农业文明的最大的悖论:它极端依靠合适的气候,充足的土地,和和平的环境。
而气候总是在变化,有了天灾,于是人祸就来了。
每当Eurasian Stepp的气候变得恶劣,蒙古人和其他的草原海洋上的渔夫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他们的高原之家,向南,向西,寻找他们新的游牧的草地,于是,和当地的居民一定会产生冲突,冲突升级,变成战争,而最终的胜利者,往往是蒙古和其他民族的骑兵们。
但他们又真的胜利了吗?
为了占领新的土地和新的民族,他们不得不使自己去做最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往往是在他们失败之后,草原的气候又会变好,那么回去。
土地是一定的,所以当人口增加到了一定程度,那么充足的土地也是保证不了的。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歉收、天灾、洪水而引起的饥荒的负荷能力的下降,特别是如果低到了一定程度,那么就会有暴乱。
中国在地理上的隔绝,特别是可耕地的隔绝,使得这种暴乱往往演变为内乱,再加上没有足够的马,所以不能像蒙古人那样组织起来向外扩张。
写到这,突然想到,也许蒙古人本身也不是那么的和平,也许无数次的内部战乱使他们意识到,与其为了草地拼的你死我活,还不如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去当征服者来的划算。
但是,他们这么做的前提,必然是气候,人口,或和平的失常。
和平的失常,实际上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农业文明的存在,需要土地,但对土地的保护(军队)则需要税收,而农业文明的特点恰恰是只为了生存需要生产,不是为了利润生产(为了利润生产的农业是商业体系下分枝,不成为农业文明)。
这使得任何军事上的动作,都会使农业文明感到不堪重负。
而没有军事的保护,又怎么能有和平呢?
美国的Jefferson总统,曾经幻想,要让美洲大陆变成freeholders的天堂。
每个人分一片农场,打倒万恶的商业势力,让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
这也许也只有在大洋隔绝的美洲才可以被幻想吧。
但是,美国的农业一开始就是为了利润,种植园主们和工厂主们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除去他们的利益的冲突。
但现在的蒙古却是左右逢源了。
北有俄罗斯,南有中国,再加上全球变暖,国际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是很适合发展农业的。
它做为缓冲带,军队是越少越好,冬天的气候变暖,也给放牧造成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蒙古也在不可避免的变为现代国家。
商业的力量是不处不在的,他们的放牧,也变为了为了利润而运行的产业。
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女,进入城市,融入新的世界。
他们的生活,也像被考古纪录片一样的记载,珍惜,怀念,被人们变为一个传奇,一种用来缅怀的理想化的却并不存在美好的昨日。
2022,标记第1051部
把小狗捡来,又随意丢掉,丢就丢了,你把它拴在那不让它自由地跑干什么?看到这里感到很伤心。信仰藏传佛教的蒙古牧民,帐篷里供奉着佛像和油灯。只有针尖上落下米粒,下辈子才能再做人,所以人生是多么宝贵。才知道戛纳影展还设置了金棕榈狗狗奖,真的太可爱了,我要把每年的获奖和提名都看一遍!
重看依旧不太喜欢,为了描绘夹在传统与“现代”城市生活之间的过渡状态而搭建出这样一个前世今生的隐喻似乎有点事倍功半……作为载体的小狗戏份又不够多,最后给观众留下让Landscape唱主角的印象实在辜负苦心。最后一个镜头完美承载了惜别故土一刻充满未知的情绪,但现在看来这一部里尚存的对新生活的接纳与愿景,在『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中已经消失了。
近在眼前的手心都咬不到,人不能看见什么都要。转世为人如针尖站米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如此宝贵。影片将杭盖草原一家人的生活如诗般地低声吟诵,全家转场、姐姐骑马、妹妹颜值、小弟弟的萌都令人倾倒。这片05年5月上映,拿奖已是06年。而宁浩的绿草地是在05年2月德国首映,所以不存在抄袭!
寓言,轮回,流浪,仿佛被拍成了纪录片,让你相信这是在同一个时代,却是从未遇见过的古老的宁静。
孩子们很可爱
我们现在还保留多少童真呢??
民族志
黄面细致 人物的刻画都很成功 特别是孩子和动物的关系 这两者都很难进行过多的场面调度 可见导演团队的功力还是很深的 很有耐心 拍到了能够表达情绪和推进剧情的画面 据说是用一种纪录片的方式去拍摄 我想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去观察现代游牧民族的真实生活吧 绝对是一部能够唤起观众喜爱大自然和动物的片子
單純的動物本來就是一廂情願。
游牧生活感觉太辛苦了,万一生个病,医院都很难找到
7.3分,DTS 6ch/7.94,己删
色盲
故事很简单,小女孩儿和狗,这感情的确纯
朴实无华的电影,普通人演自己的故事,供桌上的老不死.
儿童类型片
傻傻地以为是纪录片
小狗和小孩子都不好拍,能拍这么好,不容易。有一种草原宁静与失落,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美好与未知并存。喜欢草原,琴声悠扬,侧身打马过草原。
真好看,太细腻了,太美了
明明是一只小白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