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电影演员表的时候,一眼瞄到“文森特·卡索”,立马决定当晚挤出两小时看完这部片子。
文森特·卡索是谁?
前几年娜塔莉·波特曼凭借《黑天鹅》拿到奥斯卡影后,很是火了一阵。
他就是《黑天鹅》的男主角。
看过电影就知道,他在娜塔莉·波特曼的演技爆发下仍然——我不愿习惯性地用“杀出重围”——潇洒轻巧,举重若轻地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在看《黑天鹅》的时候,我自动忽略了芭蕾舞团中的莺莺燕燕,看着他排舞的样子,脑子里冷不防冒出一个念头:如果“魅力”真的有个人形的化身,大概就是这样吧。
在这部《我的国王》中,他终于将魅力发挥到极致。
看完了片子,第一时间当然会认为男主角是一个大写的“渣”,但他就是让人对他恨不起来。
片中,他饰演一位风流英俊,洒脱不羁的餐厅经理:有钱,单身,骑机车喝大酒吃美食,前女友是眼高于顶的模特。
女主角则是一个长相平平,被前男友嫌弃的普通女律师:社交圈基本就只有自己亲弟弟和弟媳妇,工作严谨守时,偶尔上酒吧,有点小风趣。
就是这么南辕北辙的两个人,神奇地在酒吧看对眼了。
是呀,用《午夜巴黎》的男主的话来说,在这儿自己未婚妻出轨都是情有可原的。
为什么?
因为这可是巴黎啊。
影片以两条线索交错的形式前进着:一条线中,女主角滑雪摔伤了膝盖,在康复中心进行日复一日的复健练习;另一条线中,女主角回忆着她与男主角相识,相爱直到最后惨淡收场的过程。
毫无疑问地,他们有过一段非常好的日子。
相遇的第一天晚上,两个人从天黑聊到天亮,一点也不闷;去看赛马,女主角紧张兴奋地嚷嚷,男主角孩子气地假装和她不认识,却忍不住看着她微笑;女主角进行律师演说,男主角专程跑去听,认真又自豪。
我特别喜欢的一段是,第一天晚上聊完天之后,男主角和女主角及其弟弟一家告别。
男主角:我能给你我的手机号码吗?
女主角:如果你想的话。
男主角:好,接着。
把自己的手机扔给了女主角,对着她说了两遍手机密码,摆摆手走了。
真想不出哪个姑娘能对这招不为所动。
多少对男女,到了老夫老妻的时候了,都说不出“我手机你随便看”这样的话。
他倒好,前一晚才认识,自己还设了手机密码:把手机内容当作个人私密的表现。
到了她面前就这么赤裸裸大喇喇地摊开来:你随便看,随便玩,什么都可以拿去,什么都可以知道。
后面就十分顺理成章了:上床,怀孕,结婚。
噩梦来了。
这种噩梦是有点可笑的:婚后她所不能容忍的,正是她爱上他的理由。
她爱他活得随性自由,婚后却成了只顾享乐,没有责任感,因为觉得两人同居一室没有私密空间而在同一条街上又自己租了个房子;她爱他交游广阔,三教九流都是朋友,婚后却成了和一群纵欲者满世界做生意、旅行甚至酗酒嗑药;她爱他孩子般的天真,婚后却成了撒娇般地软磨硬泡着要酒喝,轻信他人以致负债累累;她爱他敏感多情,婚后却成了因前女友为他自杀而负疚,暂时抛下怀孕的妻子也要去看她,甩下一句“无论你说什么,我都要照顾她”。
最终,女主角直接被他逼成了躁郁症,离婚收场。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到底是谁错了?
男主角说:你当初之所以和我在一起,答应我的求婚,不就是因为爱那样的我吗?
你爱的就是那样的我,为什么我要变成另外一个人呢?
为什么你又要改造我呢?
《踏血寻梅》里郭富城饰演的警察的前妻说:当初没结婚,你这样(神神叨叨地说案子)我觉得你好可爱,我在一边就当听故事。
可是结婚之后,你总是这样,我真的感觉好辛苦。
为什么?
因为男女主角对“婚姻”的理解完全不一致。
女主角是个律师,觉得婚姻是给予了双方“丈夫”和“妻子”的社会身份,进入婚姻就需要改变自己原有的与这个身份不相符的特性,扮演好这个角色,担负起这个角色附带的责任——收起玩心,拾起责任感,时刻以家庭为重,否则就是不称职。
男主角则把婚姻当成是两人关系稳定,感情深厚的象征和更为便利地生养孩子需要获得的一种资格——结婚,是为我们亲密无间,互相关心并将合力抚养孩子作证明。
婚前婚后,我依然是我,无需改变,也不可改变。
那么,究竟谁对谁错?
离婚后,因为共同抚养儿子,两人依然保持联系。
最初的冷淡相对之后,两人的相处又变成了“约会-上床-争吵-和好”的无限循环。
没有了婚姻责任的束缚,他活得更加潇洒放纵,她却在两人若即若离的关系中更加失去了自我。
这就是片名《我的国王》的寓意:她把他当作自己的国王来崇拜和仰慕,在他面前失去理智,失去原则,失去自己。
他们关系的进退完全由他掌控。
他知道做什么会让她恼怒,怎样看着她会让她答应他最无理的请求,什么俏皮话可以逗得她开怀大笑,怎样的语气可以让她觉得自己太过自不量力,而他只是把她当作一个“熟人”而已。
这时,她纠结,挣扎,感情全因这段关系的起伏而波动,几近崩溃。
于是,在影片开头,她去滑雪,歇斯底里地极速滑下,摔伤膝盖。
心理医生对她说:“膝盖是一个只允许向后弯曲的关节,膝盖之痛意味着一个人不愿接受他生命中发生的事故,以及不愿接受身体和心理上的治疗。
”随后她不得已进了康复中心定期治疗,在膝盖慢慢恢复的过程中,她的心理也在慢慢变得平和宁静:膝盖一天天变得更灵活,交了一群“病友”,和他们一道出去逛街喝酒,谈天说地,互相开玩笑,不用见到那个男人,专心梳理自己的心绪。
最重要的是,不用有他,她也可以开怀大笑。
她的膝盖好了,她的人生也走上了正轨。
接到了所有律师都梦寐以求的案子,更懂得了享受生活中的乐趣,这正是他教她的。
影片最后,两个人因为儿子的老师需要与家长见面而又重逢。
他变老了,却依然毫不愧疚地迟到,大步流星地走进教室,手中还玩着机车头盔。
镜头随着她的视线在他身上流连:骨节分明的修长的手,胡茬没剃干净的下巴,春风一般的笑容,挺拔的鼻梁,她的眼神里全是爱意。
会谈结束,他站起身,没有寒暄和邀约,轻轻说了句“再见”,头也不回地离开。
她有一瞬间的错愕和遗憾,而后释然一笑。
真好啊。
有影评说这一段是全片的败笔,标志着女主角最终面对“国王”仍然卑躬屈膝,丢盔卸甲,可是我看见的不是这样。
她依然爱着他,但他不再是她的“国王”,她拥有自己的生活,也不再是他的附庸。
她看着他的眼神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欣赏和爱慕,不是臣民对国王的敬畏和对权威的服从。
她真正地成了她自己,一个完整的人,并且仍然爱着他。
我想不到比这更好的爱了。
正是因为这样,她不再像随波逐流的小船,在他那阴晴不定的海中惴惴不安。
船仍在海面,却靠在岸边,风雨也无法击倒。
所以她不再因他的热情或冷漠而狂喜或怨愤,他说“再见”,她有不舍,最后报以一笑。
这时,她才真正地爱上了他——爱上了一个有无数缺点却总能吸引她的人,而不是自己心中以他为原型构建出的完美无缺的“国王”的幻象。
张爱玲给胡兰成写,“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正是女主角最好的写照:她卑微地低到尘埃里,开出一朵花。
那朵花是她自己。
电影的核心有三点,用双条线路叙述过程来达成。
用回忆和现在来区分人物情感的临界点。
以一种写实派的手法近乎纪录片一样来展现从爱到婚姻过程里的人物情感变化,这是完全不同于别的剧本一样的爱情婚姻电影只是告诉我们一种状态,而是在一点点的像解剖零部件一样的方式,一点一点零碎的清理,完全。
重塑让我们跟随这段感情到婚姻去代入,去感受其中。
然后去体会去了解深入同质化的感知这份感觉。
三点分别是爱是什么,婚姻是什么,由爱到婚姻后又会产生什么。
第一点(爱是什么)无论是同性,是异性。
爱究竟是什么,我们零散细分下来就很明了。
在很少甚至丝毫没有任何交际的两个个体,没有血缘关系和利益牵扯的两个人。
因为各自散发的人格魅力,或男性的幽默,绅士。
为人处事,谈吐兴趣爱好。
或女性的知性,善良,美丽,充满爱心和又独立自我的优点等等。
两个人相互接触,吸引,更多接触更多吸引以至于融洽得像齿轮一样。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感接触,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且单独唯一的个体。
再不纠葛任何情感利益的前提下纯粹是灵魂和感觉加身体的融洽在一起。
陌生人成为了恋人升华成爱。
就如同女主角在酒吧遇见了那个风度翩翩,个人魅力十足的男主一样。
女人的洒脱和开朗也吸引着这个男人。
就像男人说着“因为我不是你能在图书馆遇见的那种书呆子,因为我的人格魅力,因为我就是我所以你才爱上我”因为两个人各自独有的魅力而产生在一起成为了伴侣这就是爱。
第二点(什么是婚姻)当一段爱情升华融洽到顶点的时候,婚姻出现了。
这个用华丽的典礼,真诚感动的祝福,神圣有充满着力量的仪式。
让爱情这个已经到达饱和的情感又上升到另一个看似美好的地步。
就像两个在热恋中,情感契合度基于完美时男人很想要一个孩子。
两个人自然而然的走进殿堂中牵手。
而婚姻的产生会附带责任产生。
当两个人在一起生活,要应对双方各自的朋友关系和处理家庭这个充满责任,和承担的矛盾。
更多的是两个人在从各自生活到结合一起后的互相理解和包容以及承担更多责任。
包括家庭关系,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而个人魅力里的洒脱,自我,朋友人际关系里的优先考虑和对待。
恰恰和家庭带来以责任以承担为主要而形成了背道而驰的矛盾。
就像男人一如既往而不丝毫改变自己的作风一样。
而女人说要离婚分开时说“你爱我,所以我们不用分开,我也不会改变。
因为你是因为这样的我而爱上我”讽刺的是两句同样的话,放在婚姻里成了渣男一样,继续我行我素,没有责任,毫不顾忌和体谅包容女人。
这就是爱情开始的人格魅力。
莫大的讽刺。
第三点(由爱到婚姻产生了什么?
)当女人在恋爱中和治疗里的状态是她最自由,最和谐。
最自我最开心的时候。
肆意的欢声笑语,那怕是腿受伤带来的巨大物理伤害,肉体折磨。
只要是在做自己时,一个爱情里的自己,一个是受伤时自己。
从容,幽默。
风趣,真实细腻又快乐。
而婚姻不论是回忆里的婚姻过程中身体健全的她,还是在回忆婚姻是带来的心灵伤害。
她的另一半在婚姻里的肆意妄为,没有责任和包容感,把她折磨成神经质,以泪洗面,甚至需要用药物安抚自己。
这个自己在尽力的婚姻让她再也不能欢声笑语和风趣幽默,只能像个疯婆子一样的在宾客面前成为笑料。
只是因为这个从始至终都自我的男人,不曾改变的男人。
而这也是婚姻带来的。
一个人那怕走出99步也是无用的。
就像再第一次离婚后,这个男人一如既往的魅力和殷勤以及那暂时性的妥协和示弱又让她找到爱情中的自我而幻想复合后会改变并一如既往。
后来才发现,有些人有些事永远不会变。
以至于最后分道扬镳。
最后两人的见面也许是一种解脱和和解。
只是有些人永远都不懂得什么叫责任和和解。
留下女人笑着结束,妄图用婚姻去维系感情和试图改变一个人是完全不可能的,残酷的事实和剧情已经完美阐述这一切。
突然我在想婚姻是爱情里最凶狠又带着伪善面具和黄冕堂黄的粉饰。
因为婚姻只是一段包容和解共同进退超越合作的关系。
而爱情太过于完美融洽,和质感容不下任何形式的仪式去束缚它去妄图改变升华它。
有些人在没有结婚前就懂得责任会改变,有些人却永远不懂甚至懂得也不会做任何改变。
转载联系微信512054928
以女主受伤疗养期间的回忆插叙串联起一段绵长又跌宕的婚姻故事,追溯爱与伤害何以至此。
女性视角来看是所有浪漫光鲜的背后都有不堪的底牌,他会调情撩拨你的少女心,也可能会滥情,拎不清爱情同情怜惜和愧疚; 他孩子气得很可爱。
就可能缺乏责任心,在你需要担当支撑时躲到自己的世界留你一人承受风浪; 他迫不及待带你进入朋友环绕的热闹世界,就可能比起你的需求更在意朋友和面子; 他品味超群生活风趣,也可能让你一起承受朝不保夕的风险和烂摊子。
吸引你的也可能是将来威胁到你的,但作为另一方,都希望爱人可以享受自己的好,也承受那连带的坏。
婚姻和孩子未必是爱情的粘合剂,婚姻的结束也不代表感情的终结。
两个人的成长反省和感情工作境遇的起起伏伏,时而汇合时而疏离才是常态。
寡淡时会强调个人空间和自我情绪消化的重要性,情浓时破门而入也要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影片中男女主角的表演真实细腻有感染力,看起来很作,又能唤起旁观者最亲切的回忆,或是最惨痛的教训。
起伏才是心电图,而平平的直接就是死了,一旦接受这个设定,恋爱中的女人也会给自己洗脑。
但不管哪种“风险偏好”,成为自己情绪的国王,才能有能量把握自己的“国土”。
不想再看第二次了,不是说他不好,是他拍的太好太贴切,一部让我二十出头的未婚姑娘感到恐婚恐育的神作。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由爱故生恨。
所谓爱里的崩溃、善妒、自卑和占有欲,将所有的爱意都变成了怒气,使人窒息。
汤妮因为乔治欧的风趣幽默、放荡不羁而爱上他,开始那种极致的热爱仿佛两个人命中注定一般,她以为自己步入了童话故事。
随着时间推移,乔治欧的薄情寡义浮现,国王的控制游戏开始了。
从哪里我开始有窒息感的呢,不是那乐景哀情的婚礼,而是乔治欧对ex所谓的“责任感”,他抛下大肚子的汤妮去照顾前女友,汤妮作势要离开,乔治欧象征性说什么最后一次照顾,后来汤妮低头了,他又转变说必须照顾ex并且甩锅给汤妮的时候,我真的骂出声了。
如果非要说是男女感情思维不同导致一段婚姻的失败,我真的是好不赞同,你可以说我看电影的格局小也可以说我没远见,我只看到了一位准妈妈被孩子爸爸抛在家里。
让一名沉着冷静的律师变成了一个情绪不稳甚至疯癫的女人是什么?
是自己的没底线和纵容,为了爱、为了孩子委屈自己迁就一场婚姻,使男人得寸进尺。
每一个看似已经解决好的问题,实则积压的更狠,直到崩溃。
窒息让人清醒,可是爱让人一次又一次沦陷,使其找回自我的又能是什么呢?
有些人错过了是一辈子的遗憾,有些人不放手是一辈子的梦魇。
最后的最后,我看到的是,汤妮在治疗腿的过程中进行了心理疗愈,她还是会被乔治欧吸引,但会克制了,割舍掉一段感情就像断了一条腿,能走路了但还是隐隐作痛。
傍晚时分看完《我的国王》,内心怅然,只好去小区里散散步。
走着走着天就黑了,马路对面的医院大楼上巨大的霓虹灯亮了起来,白色的灯光铺满了我的路。
电影没有讲什么我不知道的事,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奇迹,不过是一对情侣相爱十年,分分合合的故事。
当然了,其中的很多细节,铺开了讲,换个风格讲,都可以说是人生中的大事,可是甚至不用把它放到整个人类社会,或者宏大宇宙的背景下看,仅把它放进你走过的这一生中去看,都会发现,曾经你所谓的那些惊天动地的事,是如此稀松平常。
电影的女主人公汤妮,也是个相貌平常,看上很老实,不太引人注目的姑娘。
和许多这样的姑娘一样,她有些自卑,对自己的魅力没有自信,但她也有她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十分不俗的地方,那就是她内心澎湃的激情,她的身体里有蓬勃的生机和一种巨大的能量。
我想这也是她自己都难以置信,她竟然能吸引乔治欧的原因吧。
他英俊洒脱,气质迷人,有艺术品味,拥有一家自己的餐馆,谈吐幽默,出手慷慨大方,他性感逼人,他的魅力男女通杀,前女友全部都是超模和明星,而且在分手后还对他恋恋不忘,死追不放。
要不是喝多了酒,汤妮恐怕是没有胆子主动去勾引男神的,而他竟然也上钩了,但这还不是最不可思议的,最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爱上了她,用各种方法讨她的欢心,向她求婚,想和她终身厮守,抱着他们的儿子,幸福得流泪。
而汤妮和他在一起,则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不仅打开了她的身体,也打开了她的心,从前的老实姑娘一旦疯狂起来,连男神都吃惊,她变得越来越自信,他也为她骄傲。
但是……是的,但是来了。
她渐渐的发现了他的种种问题,不负责任,总想扔下她去和自己的朋友去玩,欠一身债,把她妈妈留给她的家具拿去抵押,前女友反复纠缠,甚至闹自杀,他狠不下心拒绝,甚至为此和她争吵。
逃避婚姻生活里的琐事和争吵,就干脆租个房子搬出去住。
希望在婚姻里保持自己的独立空间,她怀着孕去看他新租的房子,却发现他正准备开趴体。
她也不甘示弱,经常大吵大闹,在他的朋友面前撒酒疯,指责他所有的朋友,指责他,给他难堪……亲戚朋友都劝她离开他,他也不是不放手,可是每次过后,她又忍不住去道歉,去找他,哪怕知道他是瘾君子,依然无法放弃他,甚至两个人在离婚之后,还没出政府公证处的大门,她已经开始忍不住想把他追回来,又开始去勾引他,想回到他身边,而他每次都会上钩。
她对他怨念深重,内心满是委屈,为了爱他,她倾其所有,放下自尊,受尽痛苦和折磨,一遍一遍的原谅他,接受他,挽回他,可是他为什么就是不能改掉这浪荡子的习性呢?
他明明是爱她的。
最后,还是乔治欧一句话戳中了她的要害,他说,是你先勾引的我,然后你又反复的勾引我,因为你就是喜欢我这样的人。
如果不是我,也会是其他和我一样的人。
他问她,你当初爱的不就是这样的我吗?
可是你又要改造我。
她这才恍然大悟,乔治欧其实比她以为的还要了解她自己,因为她自己太平凡,自卑,内心的野性不敢释放,所以她才会迷恋那个狂妄自大,有着国王般自信和骄傲,野性难寻,放荡不羁,不负责任,充满了性感的迷一眼的乔治欧。
因为他就是她的内心深处,希望自己成为的人,她希望自己拥有他那样的能力和魅力,她希望自己在众人眼中也像他那样炫目迷人。
正因为她自己无法达到,所以才对这样的男人深深的迷恋,她想借助他的力量释放自我,所以她不能恨他,不应该恨他,因为他就是她的一部分,是她的生命,是她渴望成为的那个自我。
而她一旦真的得到了她,她的另一部分的自己,那个普通的邻家女孩,又想要找个好男人过有安全感的婚姻生活,她不能接受他。
对于他来讲,她恐怕也是这样的意义,他比她更清楚,她只爱他像国王般荣耀光辉的一面,而只会唾弃他脆弱的一面,因为他宁可嗑药苦撑着自己幻觉,都不愿意让她看到自己只是一个凡夫俗子。
他比她更清楚,她虽然希望他变成的那种热爱家庭生活,平凡的男人,但如果他真的变成那样,她就不会爱他了。
而对于他来讲,这个一遍一遍让他重新爱上的女人,也是他无法成为的那个自己。
真是令人唏嘘啊,爱情最令人心碎的,不是你爱错了这个人,而是你从小到大,幻想过无数次的理想爱人,完全是错的。
你完全爱错了一种人,你喜欢的这一种人,对于你来讲根本是不适合的,也是你搞不定的。
可你总以为是这个男人的错,于是换下一个,再换下一个,却没有发现,自己其实每一次都在重复的爱上同一个人。
爱情最无奈的,不是爱而不得,而是得到了之后,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在一起。
直到有一天,你终于明白,所有你曾错爱过的人,无非都是曾经的自己。
可是明白了又怎样,这种事没有最终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
你爱上一个国王,享受他带给你的荣耀和炫目,充满激情的生活,就注定无法共度琐碎平庸的婚姻生活。
她终于懂得了自己,也懂得了什么是生活,可是懂得了,又他妈的能怎样?
在电影的最后,他们已经重新有了各自的新生活,一起去儿子的幼儿园见老师,她看着他走了进来,拿着他的摩托车帽,穿着牛仔酷,白球鞋,英气勃勃,还是那么洒脱不羁,性感迷人,她看着他的头发,他的耳朵和鼻子,久久的凝视着。
和他在一起十年之后,她变成了他,她比以前更自信,也更强大了,她不再需要一个国王,因为她想得到的都得到了,然后又失去了,她已经没有了不甘心,她可以接受和一个平凡的男人过日子了,可是她从此也注定更孤独了。
她将永远爱着他的国王,但是他们不会在一起了。
欢迎添加公号:水木丁,这里文章更全
每年总有那么一两部法国爱情电影深入我心,没想到今年的这一部出现得这么早,《我的国王》,讲述男人与女人间纯粹的故事。
顾城说过,爱是唯一的真实,当它来临时,一切形同虚设。
男人与女人并不是一见钟情,而是在短暂相交后有了再一次的会面,此时,女人离异,男人未婚。
爱情的花朵立刻绽放,随之而来的浪漫、矫情、私语统统满足情侣间的一切设定,对他们来说,爱是看着你什么也不干,爱是想跟你生个孩子,爱是牵着手陪你走过各个街角。
只是,像往常一般,男人总有一个抑郁又爱自杀的前女友,于是,电影又让我们看到了怀疑、猜忌和大打出手。
至此,相爱相杀这四个字已可以完美诠释男人与女人间的关系。
在两人离婚以后,才猛然惊觉他们原来结过婚。
这时,影片开始精彩了起来。
女人说,我想要平淡的生活,不想要太大起伏和波动,男人说,生活就像心电图,有起伏才是活着的证明,平淡即是死亡。
看吧,我竟无言以对。
喜欢的是离婚后,剪了短发的女人回到了与男人相识前的模样,自信,爽朗,有活力,当两人再次开始约会偷情时,电影才算是达到了高潮,亦让我想起了伯格曼的《婚姻生活》。
谁又能说他们不相爱呢?
即便他们一直在互相伤害。
没错,他们还有一个儿子,每年生日,男人都会颇费心思地为其庆祝,而后消失,再出现。
女人永远在一旁,安静地等待着什么,也可能什么都没等。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状态永远都是女性导演乐于探讨的话题,影片全程以女性视角叙事,自怨自艾又自忧自怜,永远在后悔,又永远在原谅,男人是女人假想世界的国王,女人只是爱上了幻想中的男人,就像影片结尾深深的讽刺,一长段爱的眼神交替后换来的仅是“再见”两字,而男人到底怎么想?
谁知道呢。
迷恋的、幻想的、美好的一切均会失去色彩,取而代之的现实和残酷,我们统称为爱恨交错。
至于影片好在哪里,我想,可能仅仅是因为让我体会到了四个字:执者失之。
事情的真相是,那早已被摧毁的、根植于心,让我们颓然失望的,是我们的自由。
《我的国王》是由导演麦温执导,根据导演本人和吕克·贝松的真实恋爱经历改编,创作出的一部描写了恋爱的浪漫与残酷的电影。
电影本身描写了一个对自己的外表有点自卑、性格执拗又坚毅的律师托尼,和放荡不羁、富有品味和具有自恋特质的餐厅经理乔治欧,从初见、到恋爱、到婚姻、到离婚,接近十年间反复纠缠的恋爱故事。
故事以双线叙述的视角展开,一边讲述汤尼如何从膝盖的腿伤中康复,一边描写她和丈夫之间的爱情从灵光一现的灵魂碰撞,一路全速行驶,直至身心崩溃,灵魂破碎,再到逐渐从婚姻的泥潭里挣扎着爬起的过程。
在故事的一开始,康复师对托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段对话隐喻着托尼与自己身心的关系:
我们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一路向前努力,奋不顾身地冲刺着。
有时候甚至忘记自己从哪里来,抱着什么样的心情,自我又是什么样的存在。
我们奋力前行,仿佛一路前行就是生而为人的自由。
但当膝盖被压垮的那一天,我们的自由又何去何从呢?
我们的意志如何在这一摊废墟中继续前行呢?
当你的世界崩塌的那一天,是否还能自诩“我是为一个为了努力生活的目的而坚持自我的普通人”?
我想,《我的国王》不仅是一个朴素的爱情电影,这其中也讲述了一个关于“存在”的故事。
男主乔治欧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大众情人,他浪漫、幽默风趣、富有个性、学识广博、不拘一格,是所有人眼中的完美情人。
而女主托尼是一个严谨、性格强硬、但又有着冒险精神的律师。
她渴望爱情,渴望步入婚姻,更直白地说,她渴望男主那样自由的背影,和他打破世俗常规的勇气。
她无法审视自己在忙碌生活中没有理由再去冒险的遗憾,将这种心灵的空缺寄托给这样一个她打从心里钦佩的爱人。
但,乔治欧虽然是个脱离世俗、离经叛道的人,但他的离经叛道是有代价的。
他是一个空心人,他以妻子、前任、孩子的痛苦和狐朋狗友的簇拥为养料,养活了这一颗“自由的心“。
可他的自由是迷茫的、空洞的、短暂的,将自己的自由和乐趣建立在对他人的剥削之上。
越是控制越是失去。
最后他毁了托尼,也痛失所爱,失去了自己那光辉明亮的“自由”。
而托尼将自己“自由的权利”交付给乔治欧,她获得了“存在感”。
忘记思考、忘记自己的理想、忘记真实的自己。
她被乔治欧所描绘的、乌托邦式的理想所吸引,一步一步地、心甘情愿地踏入泥潭。
直至心灵崩塌,靠抗抑郁药维持生活,情绪起起伏伏崩溃,跟随着国王的脚步,变成了一个“疯女人”。
这让我想到电影里两人热恋期间,托尼在律师事务所的演讲献辞:虚伪的秘书大人、我的朋友、我的兄弟,我们是否应该摧毁一切?
仿若如此世界焕然一新;仿若如此就能迎来初阳照日,还能再一次迎来拂晓。
尊敬的秘书、先生们、女士们,事情的真相是,那早已被摧毁的、根植于心,让我们颓然失望的,是我们的自由。
我们要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地去爱,奋不顾身。
只有穿越了一切爱情的考验,才敢直面毁灭。
必须要见识过所谓权威的不堪一击,经历巨大的风暴,才能在这一刻,陪伴在你身旁。
必须先狠狠地活过,狠狠地摧毁过,千千万万次,才能伴你身旁不再虚度。
当爱情新生如玉,纯净清澈时,它一名不值。
没有经历过风暴考验的爱情,不值一提,这是无可辩驳的。
当动荡、变故和机遇突如其来的时候,我们必须挺身而出,毫无畏惧。
去寻觅那深情动人的言语、举动、回眸、相望吧。
是啊,这就是我的爱人。
相信我。
我不会虚度这一刻、这一分钟,我都会守候在这。
因此,我向你们断言,我们会是笑到最后的赢家。
我想,从这一段演讲中我们不难察觉,托尼心中的那团激情澎湃的火焰。
她拥有野心,拥有专业素养,性格与其说是坚强不如说是执着,对爱和美有自己的审美能力。
与其说是乔治欧带着她走入爱情,不如说是她这团火焰烧着了爱情的纸张,但何曾想这纸张如此脆弱,承托不住,烧得只剩残忍的灰烬。
她抱负着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一跃而下,砸的粉身碎骨。
这个故事引导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当我们的选择、我们的自由意志带领自己走向毁灭,使我们颓然失望,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
许多人会以为,自由等于毫无拘束,没有任何阻碍的生活,但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于是我们总是在追求完美,追求理想的实现,追逐那永恒不能触碰到的、完美的伊甸园,幻想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孩子——纯净无瑕,没有任何缺陷和遗憾。
可我们的身体由肉组成,膝盖受了肉体的伤害会无法走路,心灵受到了创痛会失去对自我和时间的感知。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凡人。
卢梭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人生而自由,但却有极限。
挑战这种极限的人,是自由本身的奴隶。
成长的过程中,总有一天我们会明白,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信任建立在彼此知根知底的契约,而不是无限扩张对自由的渴望上。
回到这个文章的标题。
在我年少无知的时候,我也曾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将我带向了自我毁灭。
那时候的某一天,我拼命地忙碌、奔走,直到有一天,我蹲下来的时候,我的髌骨滑脱了——就像一个断了线的人偶一样,倒在了地上。
人大概是会在极度忽视自我感受的情况下,才会损伤到自己的膝盖。
此后拄拐、被人照顾,还常常像女主那样试图一个人勉强自己康复起来。
虽然现在我已经能处理好自己和身体之间的关系,但下雨的时候,或是走了太多路隐隐作痛的时候,我还是会想起这段经历,警醒自己要照顾好自己的内心。
毕竟:双腿健康才能大步行走,审视自我才能重获自由。
《我的国王》就像很多“看完这片的情侣都分手”的片子一样,悲伤那么大。
而和很多悲伤的类型不同的是,这里是典型的女主很蠢男主很渣。
女主最蠢的地方在于始终没有掌握两性关系中的主动权,男主那么典型的巧言令色把女主蒙的团团转。
一切都是男主在主动要求,一旦发生矛盾男主会用各种理由和借口来把自己包装成唯一的受害者。
女主始终在退让在委曲求全直至自己变得失常失控。
而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女主心中始终深爱着男主。
片中很多次在二人交谈时都会把镜头对准女主,女主的神态中写满了对男主最终进行原谅的强烈意愿,影片的最后以女主的视角去仔细审视男主的脸部轮廓细节时也是一样,充满了爱意。
女主始终都唯一的爱着男主,并一生都被囚禁在这份并不幸福的爱情之中。
她获得了事业上的独立,从一定时间和空间上远离了男主,但内心始终都没有获得自由。
所以说她蠢,她不是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而在这份感情和这个男人面前,她完全失去了自我。
想想看这俩人也真是模板式的。
生活中这样的搭配其实真不少。
这种男人就是一生都不会安分,花言巧语的男人就是往往最不安分,因为精力旺盛,因为需求很多。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结婚呢?
因为他们深知控制住这样一个“死心塌地”的蠢女人会使他拥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后方。
老婆,check。
孩子,check。
有这么一个长期伴侣,意味着和朋友聚会时不会形单影只,想要解决生理需求时随时能找到人。
聪明的女人在男主第一次犯致命性错误的时候就会把他扳回来或是离开他。
之所以男主能一直缠住女主,就是因为她太吃这一套。
总有一些女人一生都会被一个男人在精神上囚禁,因为这个味道实在太对口。
爱一个人可以如张爱玲所说“低到尘埃里”,却不意味着放弃做人的原则,一旦这个原则丧失了,就一辈子悲剧了。
类似的悲剧婚姻爱情故事很多,借他人总结,像《革命之路》、《最完美的离婚》、《消失的爱人》、《45周年》。
而如此因为爱而变得蠢到失去自我,这部是典范。
女主角第一次看见男主角的时候,就知道这是她想要的人。
他和她的生活圈完全不一样,他有趣,他英俊,他不守规矩,他和她认识的那些秃头大肚子一脸正义凛然的同事完全不一样。
他给她惊喜,他给她爱,他让她笑,微笑、大笑、放肆地笑、一刻不停地笑……所以她爱他,心理上爱,生理上也爱。
因为爱,所以他们生孩子,所以他们结婚,所以他们计划共度余生。
在公主和王子永远的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以后,相处就来了。
束缚你人生的,不只是手指上的戒指。
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枷锁。
两个人的结合,既是分担,也是承受。
鱼要像鸟一样飞翔,必须离开赖以生命的水。
鸟要像鱼一样游泳,必须有牺牲性命的觉悟。
鸟和鱼生活在一起,并没有谁会觉得幸福。
于是对方不灵不灵的闪光点,瞬间变成了软弱痛苦和哀嚎。
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是巨大的债务黑洞。
有金钱债,有人情债,日复一日,利息滚利息,于是双方都开始抱怨为什么总是我承担的更多,为什么总是我在付出?
对方还爱我吗?
如果爱,他/她怎么舍得我辛苦?
怎么舍得我难过?
为什么口口声声说爱我的人,伤害我却最深。
然后爱情变成一场谈判,你和前女友分手,我陪你共度余生。
你敢前情未了,我就敢带着你的儿子消失。
什么?
你竟然敢用我们的感情做赌注?
好,我也赌,看谁的手笔大,看谁的心更狠。
原本相爱的人,变成凶狠敌对的赌徒,赌注花完了,谈判也就破裂了,于是只能分手,再呆在一起,是对自己的羞辱。
糟糕地相处结束了,爱情却死灰复燃,甚至烧得更盛。
那些欢笑、魅力卷土重来,每一次再相逢,比偷腥还要偷腥。
偷的是过去时光里消失的快乐,偷的是自己赌输了的爱情,偷的是假想中爱情与相处皆和谐的幸福生活。
但偷来的东西总是不长久,白玫瑰和红玫瑰总不能在同一个花圃里生长。
是,没错,我爱你风流倜傥,我爱你桀骜不驯,我爱你,我很爱你。
但是,我要的是平淡的生活,你的爱没用。
爱,太让人心碎了。
相爱的人,即使是爱的程度不对等,也会产生伤害。
但人生苦短,修复伤害太难了,不如换个“对”的人,从头再来,也许不爱,但也不会疼痛。
只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你以为可以容忍平庸,不过是在自欺欺人。
不是没有想过,会不会遇上更好的人。
当然会遇上更好的人。
我是律师,他是金牌律师;我风韵犹存,他们青春逼人;我走了千山万水,见识了十八里的云和月,每一个都是更好的人,但每一个,都不是我爱的人。
当我看见你,你的头发,你的脸颊,你的嘴唇,我的身心都是热的。
你的爱好像就在刚才,还停留在我的发丝、我的呼吸,我的肉体,我的心里……但我们还是要告别,再见,吾爱。
再见,吾爱。
有了一定阅历之后好像就不愿意再经历这样的撕扯了,已经没有太大气力在爱情中作来作去了,自己不想,也不想对方作。
很多时候会以为大抵喜欢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幸福吧!
不过能遇到这样让人最爱又最恨的男人,可能也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很难不去追逐,又很难全身而退,保全自身吧!
再次尝试走近感情,才发现好像没有比第一段好很多,情绪还是起起伏伏,会傻笑,也会生闷气,所以慢慢不断地经历才是了解、认清自己的唯一途径吧
一切尽在不言中,不如放过自己。
我咋感觉结尾和前边没那么接洽 戛然而止得就像男主角的风格
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对故事中一句话太印象深刻,暴风雨前的爱不是选择而是命令,但多少人在风雨后还在等爱人回来呢?彼此给不了幸福,却又藕断丝连,这才是最可怕最折磨人的关系,往往也是最常见的。喜欢两位的表演,还有几场转场镜头很棒
爱情与婚姻
unhealthy relationship.😭
白眼,都什么年代了还讲这样的故事?
毕竟女导演的作品,被拍得很细腻。结尾女主认真的看着男主的模样,就像是看到了之前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事情。有多爱就有多疯狂,高卢人的爱情大多如此。卡索真是老了,正式迈入加入“大叔联盟”。
文森特的气质演这个角色特别合适,男主这个角色我觉得就是典型的npd啊,所谓的爱恨交织都是精神操控的推拉手段。
分开了和好,和好了又分开。男主太渣了。受这么大精神折磨之后,断了就该断干净,相爱容易相处难。
so boring,法版的婚姻故事,女人还是要做自己的国王。
几乎全程wtf,吓死我了!没有百分之一千的自我意识,会被男主pua死!真的会死人的!
一边爱一遍痛。爱上这样的人不知应当是喜还是悲。里面两口子对话常常引人发笑。大痦子Garrel这次完全成了喜剧担当。戛纳最佳女主角当之无愧。全程穿插在疗养中心对膝盖(Je-Nous)进行恢复训练的过程,对自己的情感也算一种再次平衡。情圣和渣男的界限很细微。电影过程中Cassel中途被后面观众嘘。
技术上讲,还行,但这么混蛋的视角,真的是女性视角?片名也奴性十足。虽然现实有时如此,但我实在有点接受不了一个女人身体和精神都受制于男人,被歇斯底里地折磨了十几年,却依然痴情深爱的设定。真让人生气。打高分的人这么多,打个低分
“作为一个男人,一个父亲是不能退让的,必须挺住,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强,不能发抖,不能吓尿。”
『补標』又是看过没有补標的電影
no zuo no die. 你丫的开头滑雪摔死了就不用回忆出这么长的电影了
面對这样“自命不凡”的(男)人,哪来爱情
这种渣男不赶紧踹掉留着过年?看到一半就气得不行了。看到后面,幡然醒悟,傻逼女主也是活该。
婚姻能否延续的关键是,你能不能成功欺骗自己。
身处爱情的人,似乎永远无法解释爱情的痛苦与甘甜。脱离了爱情却又像丢魂一样的四处寻觅。爱情,对于某些人来说,就是毒品般的一旦尝试就无法戒除。婚姻难道真的是如围城版一方人渴望,一方人失望吗?好久不见的卡索,好久不见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