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躺在沙发上把电视调到电影频道,一部电影刚刚开始。
那时我大概十二三岁的样子,对电影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但是我很认真地看了那部电影。
无事的下午,寂寥的幼小的我,蜷在大沙发里咬着一个苹果,默不作声地看完了那么一部淡淡的文艺片,然后我忘记了电影讲了什么故事,忘记了男女主角,只记得一帧画面。
安静温柔的男子在一片青葱的竹林中静静等待一阵让他满意的风,他要录下风吹过竹林时沙沙的声响。
那时短暂的一个镜头是仰拍竹林在风中摇动的样子,我只记得这样的一个画面。
所以她会在影片末尾挽住尚优的手臂,她不是死皮赖脸想跟他复合,只是想给自己一个肯定。
而尚优怕了,面对旧情人的热情,他倒吸一口凉气,大抵是暗暗回溯起那段失恋后如堕地狱的阵痛期,他知道自己没办法再负荷一次,于是掸掉了那只手。
相爱是因为疯了狂了,而分手是因为怕了倦了,世上千万段恋情,多半都陷入这样的旋涡。
许秦豪没有给爱情化浓妆,而是还原它的本来面目,时而甜蜜,时而苦涩,相守与寂灭摆在同一道光线里,于是细水长流,流到干涸为止。
你很难辨别他们的爱情是由何时结束的,哪一章哪一节算是CUT了?
是她把他的行李打包放在门口时他一气之下走掉那里?
他们最后一次做爱后她折转身幽幽地说:“我们分手吧。
”那里?
还是他怒气冲冲地刮花她的车子那里?
你无从分辨缘起缘灭的精确界限,只能去触摸,去缅怀,心痛在哪里治愈,恋情就在哪里告终。
此后所有的记忆,就真地只是记忆,风穿过竹林的沙沙声,潺潺溪流中她轻哼的曲调,风雪夜寺庙屋顶传来细碎而美妙的铃音……往后的人生里,还会采摘到更多更美好的旋律,所以真地要放下,往前看,将自己埋在手心里还撰得牢的那部份欢喜里。
春逝,情逝,无非一个过程,且是早晚都要来的。
既承诺是伤害,别让承诺伤害感情。
我体恤承诺;体恤承诺的双方。
当承诺不能兑现时,承诺者与被承诺者之间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
得不到,已失去。
伤害发生了, 当伤害如声音流过肌肤,身体浑然不知又无能为力,痛苦的快感又一次地袭上心头。
而过往的情谊已注定决然。
一直在不明白为什么恩素会如此绝情,让尚优如此受伤?
后来终于知道,他们根本就不在一个季节。
尚优给她的纯净之恋虽然美好,她却始终没法把自己的沧桑与其对接。
尚优爱一个人时只知道毫不犹豫地捧出心来给她看,他却不可能化解她心上的厚茧。
不管放手或是争吵,大家都无法绕开“伤害”这个词。
我们之所以还有话要说是因为觉得受了伤害。
伤害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种情感体验。
一直坚信:伤害是不可避免的。
但我们还是要尽可能避免。
为什么伤害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人的情感是独立。
第二、人的情感是不稳定的,也可能是稳定的,但也只是可能,我始终认为是不稳定的。
比如A爱上了B,而B不爱A,这太正常了,伤害已经是必然。
无论如何处理必有一方或双方受到伤害,或重或轻。
既然是不避免的,那只有减少和减轻伤害。
看着简单,有的人老在同一个地方倒下。
如果《春逝》是缓缓地痛,在心门上的轻轻一扣。
那么不可诉说的体验同样出现在《独自等待》里,陈文所说的我要得是爱情而她要的是快乐,何其相似。
迷失的无助,淋淋尽至,被现实重重的拉回地面。
不在同一个季节感受,心跳乱了节奏。
独自等待是我们不能选择的,在一切该来之前,等不及的想预约一个春天,总会贪恋甜美与温柔和更多。
残酷的夏天、温和的秋天、寒冷的冬天和甜美的春天,总有一个季节是属于你的,偶尔回头,感怀或犹疑。
等待一个结束,等待一个开始。
许秦豪还告诉我们:声音和时间总是一起悄悄溜走,对于时间的记忆恰恰是过往的声音。
关于爱。
电影里一次次呈现了那种更为开放和温和的爱。
对于每一个爱着的人来说,爱不再是狭隘而过激的情感。
而我们心底里所有幸福与不幸的感觉,都犹如声音,需要我们去细心聆听和捕捉。
当爱情结束,电话线两端互相沉默。
当声音沉默了,静寂了。
追问显得毫无意义。
时间、声音、季节、情感,都无法阻隔和强求。
所有会发生的,所有你要的,冬去春来,能有谁揭开?
放任,放开,尚优心平气和的重新踏上旅程,去采集新的声音。
也许,不知道过了多久,某一个午后,当你也不小心割破手指,下意识的把手指举过头顶晃动的时候,也会想起了那个沉默的瞬间。
原野是如此的宽广,铁轨是如此的笔直。
声音,穿行其间,那样纯净。
只有风声,只有你.......
我看到最后还是没有明白恩素究竟到底为什么要和尚优分手,我想妈的不会又出来一段绝症吧,我又想难道是恩素有婚姻恐惧症?
影片结束,许秦豪再次放起让人心潮澎湃的钢琴曲,我好像渐渐有点明白了,又不明白。
于是我把电影倒带,想去寻找那个爱情流逝的瞬间。
我本来以为是尚优提出要把恩素带回家的那一瞬间。
结果不是,结果还是被我找到了那个瞬间。
是恩素在电台门口等尚优,尚优把车开过来,把一卷纸给恩素,爱抚地摸摸她的头。
恩素却敷衍着躲避着闪开了。
然后同事问,前辈,那是谁啊,恩素说,是我学弟。
我发现了我做了一件无聊的事。
这件事写出来就是这么无聊。
况且,这只是我们看到的一幕,说不定爱情开始流逝还要更早,只是我们都看不到而已。
我又前进到了吃泡面泡菜的那一幕。
尚优说,我爸要我带女朋友回家。
恩素一下被震住。
从那一刻起她要被逼面对自己的内心了。
我清楚地理解这种感受。
我想如果我的生活也可以像电影这样倒带前进,那么或许我也能找到爱情流逝的那一瞬间了。
但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捉摸的事。
你永远不能知道,你永远不能把握,爱情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时候流逝。
你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
永远都不知道为什么。
你所能做的,只是从绝望到平静,从狂躁到释然。
工作的同事和我谈起了他的6岁的小孩在路上吃着零食时遇到小伙伴,当父亲的就要她给一些给伙伴吃,她小嘴一撇回答说:她吃东西的时候都不给我,我为什么要给她?
当父亲的当然说了很多,比如“乖“,”听话”,“不好”“这样的话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事实上事后却发现他没有组织出一个让她确信能被说服的理由。
不知怎么的,同事遇到的事情让我想起了伦理[*]和感情,想起我看过的《春逝》这部电影,一直认为电影很美,当他们热情的相爱,当经过划过车身同时把心擦破的声音之后尚优最后在宽阔的田野里捕捉如风的天籁,他似乎“勇敢”的走出了失恋的痛聆听逝去的爱情声音溶入心扉,换得成熟的“坚强”。
我不否认这部电影拍出了真挚的爱和感情,但想到那个不愿分糖吃的小孩子的事,对《春逝》里的尚优就不以为然起来。
八十年代拍的旧片《苔丝》,电影中新郎官克莱因为接受不了苔丝曾经被侮辱过而“不洁”的旧事,悲痛之下,克莱准备只身前往巴西,在路上遇到一个暗恋他的女工,她也是苔丝的一个奶牛场工友,当克莱试问她会不会愿意跟他去巴西,女工并不犹豫的予以肯定,但也诚实的告诉克莱:她并不比苔丝更爱他,因为苔丝的爱,是用生命。
《爱你就像爱生命》,这是今年出版的李银河与王小波的情书集的书名,细细的去品位“生命”和“爱”聚合在一起的动人之处,不是因一个比喻句的简短或动听,而是两个词寓意了爱在两个生命中像灵肉得到的统一。
想了想,尚优的爱不过是一场仅仅走过心灵的爱,他或许只有在未来才会懂得恩素为什么突然不爱了,为什么又突然会回来,然后明白该怎么承受这些结果。
毕竟,对尚优来说这样的爱只是一场初恋的经历,而初恋并不懂得爱情。
用生命爱是什么情形?
那些经久难忘的爱为什么总能被掂量到不易承受的轻,是苔丝不顾一切的追随悔悟的克莱而交出了生命?
是安娜·卡列琳娜奋身于车辙的一跃?
难道它仅仅是文学家笔下的幻灭么。
用生命去爱还可能是漫长甚至无涯的等待,就像阿甘的执著于珍妮,或《春逝》里尚优的父亲和奶奶。
我更乐意去想像,虽然爱是一个奢侈品,付出的仅仅需要用一生去积攒心灵。
走出田野的尚优以后才会经历用生命去爱的爱情,或将出现于下一次遇见某个人的恋爱,更可以猜想他再遇一次恩素,只有当他懂得用生命去爱的时候,他才会真正的明白自己的父亲为逝去的母亲宁愿守一生深爱的孤独,奶奶心中的那个世界,并不是她孤守的一个车站大小。
而《春逝》中的那一场如春逝去的爱情,可以更轻更轻的放下了,逝去的只是尚优对爱的孩子气。
未来的哪一年,我也会有6岁大的小孩,遇到同样那个问题,在我设想了的若干个回答中,我想我还是会说:你不喜欢别人不分她的糖给你吃,那现在你不分给她就是在向她学习,为什么要去学人家的你都不喜欢的东西呢?
不,你应该是特别的,是你自己。
再若干年后,我更希望他这样对待爱,拥有爱情。
2005-12-31注:金律银律是传统伦理学所推崇的道德规范。
金律——你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银律——你不想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不要怎么对待别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金律,银律都是道德律,铜律——别人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别人;从道德价值上来看,它比金、银律要低,他不是道德律,它是非道德律,利益博奕已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层面上了。
应该成为用伦理学的基本规则,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也许更接受铜律。
推荐《春逝》给朋友看,她很严肃地说,这个女人很过分,简直是在玩弄那个男生的感情。
如此义正词严的反应反而让我觉得意外。
她说,如果你是他,你能原谅吗?
可是面对感情这种飘忽的存在,谁也没有确切答案。
第一次看到《春逝》,大二的悠长夏天,时间是在电影的序列中消磨。
遇到这一部不过是电视上的偶然。
雪中的南韩小城,车站里,是冬意,红色围巾与昏昏欲睡的女主角;两人一起聆听竹林风声,潺潺溪水,山寺铁马的响动;感情的不经意的开始,忘记了是在喝酒的时刻,煮方便面的瞬间,还是其他。
于是,在一起,春去秋来,温情不再。
落花漫天的季节,重逢,女主角想重续前缘,笑着走开。
结束时候,男主角一个人置身在芦苇的浪中,不变的微笑。
音乐中,一切结束。
中国历来的爱情故事,弱势的永远是女人,崔莺莺被抛弃了,霍小玉抑郁而终了,彪悍如潘金莲,在西门庆面前也是千依百顺,哪怕情人的热度还残存鬓发之间。
可是情场如战场,对垒的双方,输的概率大概是一样。
所以看到男主角失恋之后的泪,哀歌,似乎触摸到生活的质地。
最哀痛的时候,就是为了那些缥缈的东西,直到淡淡化解,只有记忆变作身体的一部分,无法割舍。
他的祖母说道:女人就像公车,一旦错过,就再也追不上。
最后的拒绝,在他不是无法原谅。
我一直这样固执的以为。
在某一种状态下,也无所谓恨。
恨她不过是恨自己。
时光一如电影,故事的细节已经难以记清,昨日无法重现,只有声音鲜活,只有感觉依然。
记得春风沉醉的夜晚,与人一起重温《春逝》,她说,这种文艺片,太慢了,太慢了。
慢的滋味,大概不是人人都懂得。
有些人,不会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不会沉思前事,似梦里。
我们总是会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拍拍周围的人,“哎,开始了开始了。
”然后正襟危坐,用心去体会一份情感,一段故事。
可是在现实中,没有人会提醒你,“哎,这个和你一起仰脸蹲在地上听竹林摇晃的人,是你要珍惜的人。
”往往忽略掉的那些微小的细节,就是那些擦身的幸福。
他静静地坐在深夜的雪地里,录下雪簌簌的声音的表情那样专注;他喝醉了不顾一切奔向你紧紧抱住你的体温那样温暖;他为了和你一起耍小聪明请假时的笑容那么天真;他赶来为你送东西,揉你头发的大手那样怜惜;他为你煮泡面看你吃下的眼神那么温柔。。。。。。
你为了刺激与新奇,忽略掉身边这些默默的幸福。
你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怀念他,会后悔。
当手指流血的时候,非常习惯的用他告诉你的止血方法,高高抬起来摇晃的时候,和他一起的时光,是不是突然像潮水般涌来,你像即将溺亡的人,有些窒息?
原来,那些被忽略掉的,才是幸福。
有些时候,当局者是迷的。
等到我们跳出到旁观者的位置,成长、再成长一点,才能看清,那个人曾为你的牺牲。
那不是理所当然的,那是,爱。
或许你和我一样,是爱钻牛角尖的人。
恋爱到不顾一切。
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已经卑微到沙里去了。
爱是需要技巧的吧。
这样的全心全意,并不见得她会领情。
被抛弃后痛哭流涕也好,赌咒发誓也好,都无法唤回她流失的感情。
孩子气的破坏,更是将自己最后的尊严也拱手让出。
当时间帮你重新抬起头,哦,原来前面的路,还那么长。
这就是成长。
你经历伤痛,然后好起来。
伤疤就是成长为你留下的勋章。
有些伤,是永远也无法复原的;就像有些爱,是不能回头的。
当她再来找回你,你淡淡的笑,然后,松开她的手。
不是报复,不是潇洒,是真的只是变成了一块伤疤。
一块和别的皮肤颜色不同的皮肤,而已。
发生了这么多,你和她的生活,已经不再重叠。
她不知道奶奶不在了,就像不知道你的爱不在了一样。
她以为对她好的人,会默默的等待她的归来,却不明白春天的花也会飘落夏天的树。
在麦田里,你听着麦浪的摇曳,笑了起来。
当她,和爱情,都成为了美好的记忆的时候,痛苦,会悄悄离开,生活,也重新开始。
春天的花落下,夏天就到了。
昨天看了《春逝》,一种莫名的伤感一直延续到现在,一直挥之不去!
韩国有些电影总是能给到这种感觉。
看《春逝》是因为源于它被跟《情书》、《四月物语》放在一齐。
但是看了之后它比前两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撼更大,可能是因为它里面有我的影子,它是我曾经走过的路。
沙沙的竹叶声,清脆的雨滴声,嘤嘤的哼调,缓缓的流水声,谱写了一首忧伤的曲子,叙述了一个春逝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意境很美,让人很容易就沉醉其中。
正如优尚一样很容易就投入了这场美妙的爱情中。
爱情来得真快,然而走得也快,犹如春天一样,春天是美好得,但是它总是要离开得。
奶奶是可爱的,是幸福的,因为她的记忆永远停留在爱情最美丽,那段美丽的爱情让她风雨不改地到车站去等待,一直等待。
记得一个场景,优尚很用力拽着奶奶的手要带她回家,而她却固执地不肯走。
奶奶的固执令优尚想起了自己的爱情,他哭了。
奶奶递给他糖果,因为她相信糖果能带给他快乐,带给他力量。
“女人和巴士一样,走了就不会再回来。
”奶奶的话是说给优尚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
所以最后她穿上了最漂亮的礼服,去寻找她英俊的新郎,永远追随。
感情是微妙的,它来时我们无法阻挡,走时我们无法控制。
看到优尚的无助、痛苦,我的心和他连在了一齐。
只因我们有着共同的经历。
优尚试过争取,试过等待。
“我会做得更好的”“你还爱我吗”,但是结果是徒然的。
因为爱情已远走。
看到此处,我的心不禁揪住了。
我也不禁和他发出一样的疑问:“爱情为什么走得这么快”。
明白他的不舍,他的心碎,他的绝望。
最后一幕,优尚站在一片摇曳不定的芦苇中间,倾听着沙沙的芦苇摇摆的声音,他露出了淡淡的微笑,那一笑是如此的恬静自然,是一种释怀,也是一种领悟。
爱情来的时候开心地迎接它,爱情离开时微笑地欢送它。
让记忆停留在爱情最美丽的时候。
感谢曾经陪你走过一段路的人。
这本电影可以说是很文艺很文艺很文艺了,女主贼文艺,男主也文艺,哈哈哈!
男女主每天干的事情竟然是,一起去外面收集各种环境声音,(好像坂本龙一现在就是这样搞创作的)之后再配上古典音乐,女主人公会去午夜fm电台播放。
让我印象最深的最后俩人告别那段,俩人已经分手一段时日。
俩人再相约见面时,已是漫天樱花飞舞盛开的季节,女主带着一盆具有生命力特征的,鲜绿得格外年轻茂盛的一盆植物交给男主,说让他送给他的奶奶,说绿植对老人好,女主并希望男主今天能再次陪陪她,随便走一走。
这段戏我看了一下,差不多三分多钟,俩人没有任何台词,只有表情和肢体传达内心的想说又不能说的淡淡忧伤的感觉。
之后在两人默默地对视完后,男主为难又缓慢的,又不知此时该说些什么…最后还是把这盆绿色植物交还给女主了,当时的内心,也许有太多想说的,但又不想说。
女主最终握手笑着点点头,表示也明白了,也理解对方内心的想法了,最终俩人也一句话都没说… 这大概表达的意思可能意味着,爱已离去,奶奶也已离开人世,春天也快过去,任何事就像这盆植物一样。
开始生命的炽热,绿的迷人又让人心醉。
一切也许也都会随着樱花花开花落,都会向我们人生告别。
这个样子,也许有着我们大家很多人自己与“爱”告别时的影子…时间可能会治愈一切,又可能不会治愈… 当年拍韩国爱情文艺片扛把子的导演许秦豪,让俩人选在最最美丽的日子分别,没有西斯底里的悲伤和撕扯,也没有遗憾的眼泪,就这样笑着淡淡的,男演员站在镜头前,好几分钟,把想说的情感也许都留在荧幕上了,女主这边拍了女主握手道别,慢慢走远从一开始实到虚的背影的过程,很喜欢,真所谓非常高级了… 全片缓慢宁静的气息,像水一样流淌,如风一样自在。
爱情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也无声无息。
男人和女人都和巴士一样,一旦走了就无法挽留,他们在影片中的恋爱时光,总会唤醒你心中的那份美好。
开始时恰如春风拂面般的温柔细腻,而结束时也仿若春的离去,不知怎的便让人离开了这个宜人的季节,以此对何为爱的一展虽谈不上什么刻骨铭心,但这何尝又不是在触及着爱的本质呢?
… 李英爱姐确实太美了,我感觉这样的女人谁又不欣赏呢,看完…更想拍电影演电影了…!!!
喜欢许秦豪的电影,是因为我喜欢看需要慢慢品尝,从细节里寻找蛛丝马迹的电影。
许秦豪的电影一般情节,人物都很简单;虽不以情节取胜,但人物个性比较鲜明,故事发展合理令人容易接受。
男主角尚优是一个单纯的大男孩,毕业后从事录音师的工作。
单纯的工作性质也许很适合他的个性,但也使得他在人生的经历上如同白纸一般。
他个性善良内向,木讷不大懂得如何讨好异性。
我们不知道这是否是他的初恋,但毫无疑问,在遇到女主角以前他是没有多少阅历的。
女主角恩素曾经历过一场失败的婚姻,比尚优年长。
DJ兼节目主持人的工作也让她有着丰富的人际经验。
个性上则是个有主见,懂得主动追求。
虽然她也有迎合,妥协,展现女性撒娇魅力的一面。
但除了最后尚优的拒绝外,恩素在和尚优的交往里牢牢的把握着主动的地位。
对于春逝,有很多可以让大家讨论的地方。
网上也已经有很多写的极好的影评。
我只想从下面两点来讨论一下。
有关寻找那个爱情流逝的瞬间:第一遍看春逝,也不大了解为什么尚优的爱情怎么就这样逝去了呢?
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就不爱了呢?
有一篇影评认为是恩素在电台门口等尚优,尚优把车开过来,把一卷纸给恩素,爱抚地摸摸她的头。
恩素却敷衍着躲避着闪开了。
然后同事问,前辈,那是谁啊,恩素说,是我学弟。
我觉得这一幕和尚优提出要把恩素带回家的那一幕都是对两人爱情的试探,但不是爱情逝去的起点也不是原因。
回答学弟,意思不过是她潜意识里还不能承认或公开和尚优的男女朋友关系。
尚优提出把恩素带回家,让恩素意识到小男生认真了,恩素必须正视她俩的关系了。
但这时我觉得尚优还没失去他们的爱情,如果考验通过了他们的爱情还是有可能更进一步的。
而且无论有没有这两件事,都不会对以后的发展有本质上的影响。
恩素对尚优爱情的逝去应该是从一幕幕看似不重要,但却让恩素失望的小事中开始的:“尚优教恩素开车:恩素说再开快一点,尚优却微笑拒绝了”。
“在一座林间矮树的坟头前恩素问尚优:“我们死了之后也会埋在一起吗?
”她问出了处于狂热爱恋中的女人们都会问出的傻话,尚优没有回答,只是摇头。
对尚优而言这都是女人微不足道的小蠢事。
但这对恩素的爱情而言就是慢性毒药!
过来人都知道,常常就是在一些小事上看出了彼此价值观的差异。
男女之间本来就是互相磨合,互相迎合。
小事情上你都不能满足,还泼冷水,感情的裂痕就在这无形中产生了。
而且恩素是重视激情的,她不想这么快再一头栽进婚姻的坟墓。
尚优提出把恩素带回家见家人以后,恩素开始怀疑她和尚优之间的感情。
爱情的新鲜感过去以后她开始不能忍受尚优的缺点,虽然这些原本是微不足道的。
这从两人在到海边录制海浪拍岸之声时就可以察觉:尚优在海浪声中兴高采烈的高歌,而恩素面露不耐。
她不自觉的关低了录音控钮,不想听尚优的歌声。
更糟的情节则在恩素和墨镜男初次喝酒归来,那时她还没有背叛她俩的爱情,但墨镜男的挑逗必定让她心中波浪汹涌。
酒醉归来的恩素想向尚优寻欢,而尚优却对恩素的热情泼了冷水,两人的节奏严重失拍了。
几天之内,韩恩素对李尚优的爱就猛然回落到冰点。
再加上尚优在现实的事业上也是乏善可陈的,他明显无法提供给爱人更好的物质生活。
他们能在江陵生活,是住在恩素的小公寓。
他在江陵的工作也是恩素的电台提供的。
当她问尚优他们的录音项目快结束了,对未来有什么计划,尚优不但完全交了白卷,还愤愤开车离去。
因此当事业有成又懂得迎合讨好恩素的墨镜音乐评论男适时出现时,恩素决定结束和尚优的交往也就顺理成章了。
故事发展到这里其实恩素并没有什么错,男女之间的爱情本来就是你情我愿的相互试探,合则来不合则去。
没有人说爱了就不能反悔。
问题是在恩素不该在这之后再去招惹尚优,她的反复对失而复得后再失去的尚优,在心理上是毁灭性的打击。
而且恩素在没有撇清自己和尚优之际就热烈展开和墨镜男的新一轮爱情,这只能说这个女人实在太冷血,太自私了,她完全没有把那样爱自己的尚优的状况放在心上。
有关尚优最后的拒绝:看了不少影评都说尚优最后拒绝了恩素再续前缘的暗示,主要是尚优长大了,他了解了恩素不会是他的菜。
我也同意这个观点,但我觉得可以再加些补充。
首先,尚优最后对恩素的拒绝是必然吗?
我觉得不是。
如果是,那首先就没有再见面的必要。
否则最后的拒绝就变成了尚优对恩素的一种反击,一种心理上的报复。
相反,我觉得他对与恩素的会面多少是有期待的,因为他心里对恩素还有依恋。
而且一份逝去的爱情就是永远也无法挽回吗?
我觉得不能简单一刀切。
现实中男女因一方负心而分手,日后发现新不如旧而再复合的也不乏前例。
主要还要看负心者是否真心想挽回,而且其诚意是否能打动对方。
由于奶奶的逝去及失恋的打击,尚优是一下子被逼着成长了。
但尚优的本性是善良的,他能做出最出格的报复不过是在负心人车上划一道痕。
他身上有着奶奶对爱人宽恕的基因。
再加上客观上他还没能走出和恩素的感情,如果恩素有真心,她是有机会挽回他们的爱情的。
可惜她没有。
她想起尚优不过是她又寂寞了,由于一次意外划破手指,她以为可以轻易放弃的回忆,其实已经变成了她的习惯;她想起了这个被她抛弃的旧情人。
许秦豪虽然没有交代她和墨镜男之间怎么了。
但可想而知她和那个情场高手也是很难持久的,激情过去后两人估计也就各走各的路了。
冬去春来到了在盛开的樱花窗前咖啡厅见面那一幕,在相互寒暄后她忽然说了一句话: “你还记得吗?
“,不明就里的尚优本能回答了“记得什么?
“,恩素见没反应马上说”没什么“。
这几句话其实十分重要,它透漏了她对尚优的心态并没有什么质的转变!
她就是一个遇到问题喜欢闪躲,缺乏诚意的人。
记得他们刚认识还没有发展成情人之前的一个场景:恩素约了尚优在一间寺庙录风铃。
尚优走进来看到恩素在佛前许愿。
尚优直觉的问了恩素许了什么愿,恩素略加思索后笑着回答“忘记了”!
这个回答真糟糕,这说明她对尚优连谎都难得撒呢。
但到了这时,也许,她心中浮现出两人过去的某个甜蜜时刻,或是去年春天时她许愿的秘密。
但可惜,她还是没准备说出自己的心底话。
为避免尴尬恩素拿出了一盆植物说要送给奶奶。
可惜时不我与,家人多次提及希望尚优在奶奶还在世时结婚,但奶奶已经不在恩素的礼物也就成了多余。
这似乎也在说两人的缘分真的已经尽了。
我想在这最后的会面尚优心中期盼的是恩素的真心,可惜恩素展示的还是闪躲,及用她自以为会无往不利的迷人微笑来挽起旧情人的臂膀。
尚优彻底失望了,他知道她还是那个随时可以反复无常的恩素。
他虽然心里还有她,但继续交往只能自己再次受伤害。
还有,电影中没能和另一半在一起似乎是常态:奶奶,爸爸,姑姑,尚优。
许秦豪用传统家庭核心的伦理观念巧妙的将他们缝合一起。
共同采访和录制一对老夫妻唱的阿里郎,歌词应该是李尚优和韩恩素的爱情谶语:“纵有荆棘难留朝阳,青春流逝渐现白发,西山夕阳即将日没,远路情人难免道别……”
录音师李尚优和电台DJ韩恩素在冬天走遍郊区,四处记录大自然的声音。
两人感情发展迅速,春去夏至,李尚优和韩恩素跑到海边捕捉浪潮声。
李尚优仍然爱得炽热,韩恩素的激情却开始冷下来。
曾经历失败婚姻的韩恩素,始终相信爱情像声音一样,稍纵即逝。
李尚优一直想不通,爱情怎么会无声无息地溜走?
李尚优开始羡慕患了老人痴呆症的祖母,她只会记得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他害怕像父亲一样,永远不能忘记年轻的亡妻…… 《阿里郎》纵有荆棘难留朝阳青春流逝渐见白发西山夕阳难免日没远道情人难免道别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哎追着情人上阿里郎岭尽我的生命热烈爱你尽我的纯真相信又相信
爱情比我们想象中流逝的还要早。许秦豪的爱情三部曲中最喜欢的还是《八月照相馆》。《春逝》捕捉到爱情逝去的无奈,可是片中的女主矫情得让人非常讨厌,纯情男主我也不感冒。和《又是吴海英》一样,感兴趣的仅仅只是男主的职业—音效师。
如此真实,好像按了一个replay键……爱从不逗留,来去都不给理由。浓情时窝在被子里嗤笑,半夜三更驾车去江原道相会。冷漠时话都懒得说,面都厌恶见。并且当中缺乏合理的过渡。我睁大眼期盼着一个解释,还是没有。爱情就像春天,盛放之后,招呼都不打一声地走了。可是连恨的力气也没有,好像连无
奶奶和女主、男人和男主、灭火器和灭火器、哪怕分手都是男女各决绝一次(虽然不成熟的男主是意气用事,成熟的女主是笑着离开)……电影全片都从二个角度让我们对爱情和生活有一些思考,很好的剧本,画面也很美!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会喜欢、会爱上少年,但当谈论到相伴一生时,男人的幽默感、成熟度、对未来的规划没有女人不会考虑,尤其是还有过一次婚姻的女人…在男孩变为男人的路上女人可以犹豫,可以娇贵,但当失去耐心触碰到男孩的底线时,划伤的不仅仅是那辆绿色小车,而是男孩心中那个一席“绿衣”的美好形象,不再有余地从最初的再了解多一些、不愿告诉同事和见家长、到短暂分手一个月和直接提出分手,男孩如果不了解这些是自己的问题时,他错过的将会是一个不停翻看手机等待“男人”的好“女人”李英爱很有魅力~
我愿意相信,爱情真的发生过,在彼此的心都属于彼此的时刻,但是爱情不是永恒之物,有时候相见不如怀念,我们在春天相遇,当春天逝去的时候,一切都不复存在,都留心底一丝想念,眼角一滴眼泪。
炽热甜蜜的爱,是怎么就突然消失了呢?如同春天的繁花,春逝,曾经的灿烂恍如梦境。主角颜值高,景色宜人,音乐灵动。
那段在树林里录音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
很无聊,没重点的电影
片中30岁的李英爱有着少女般纯净的笑容,真是一部又文艺又悲伤的电影,四季变换的画面拍得非常美,但剧情真是太伤感了
一星给李英爱,有点韩国林青霞的感觉。韩国电影也有过这种纯文艺青年路线。有点女权,还有那么一丝丝安妮宝贝的味道。
男主是金牛座吧(握拳)别再把渣男渣女疼痛那一套当作稍纵即逝的文艺爱情片了,纯爱战神怒了并翻了个白眼。
快进看完的
李英愛是顯老呀 -v- 愛情就是這樣莫名的開始,莫名的說玩完兒就沒戲了,哈哈,干笑 =0=
我和你不过是在遇见别人以后遇见。
男人在爱情这件事上永远是业余的。因为他们无意精通于此。他爱情的死去,甚至有精确而具体的时刻,他却浑然不知。女人攒够了失望就离开,嘴上什么也不说,也不揭晓标准答案。人生中,来到的,都是应该来到的;离去的,已经离去了。题外话:李英爱年轻的时候有一丢丢像常盘贵子。
有点闷,情节也没啥突出。就那些录音的画面加分。想起台湾的那部电影。
对于永远的固定镜头、镜头还不短急需保持耐心,幸好还有些些景深,能够打发眼睛。情感上太淡,不能够打动我而已。如果不是因为泛亚洲,就不会注意到这部电影。
这里面的李英爱 好像一个人........那种微笑 让人无法拒绝 如此的爱情 是女人的一场玩票 像匆匆来去的春天 消逝在回忆里 没有结果
教材片,老师上课老爱提这个片,好吧,就看了,看完就删了。
年轻要受爱情的苦,然后与自己和解,女主是爱无能吧,男主用力爱过了。那逝去的爱情并不值得原谅!
也许是我没有心境看这部影片吧,过慢的节奏和文艺到骨子里面的小清新让我再次睡着,唯一记得的,就是整部影片的配乐都很好。推荐喜欢慢节奏文艺片的各位观看,也许会有和我不同的观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