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告别

告别,A Simple Goodbye

主演:涂们,艾丽娅,德格娜,巴音,乌吉穆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蒙古语年份:2015

《告别》剧照

告别 剧照 NO.1告别 剧照 NO.2告别 剧照 NO.3告别 剧照 NO.4告别 剧照 NO.5告别 剧照 NO.6告别 剧照 NO.13告别 剧照 NO.14告别 剧照 NO.15告别 剧照 NO.16告别 剧照 NO.17告别 剧照 NO.18告别 剧照 NO.19告别 剧照 NO.20

《告别》剧情介绍

告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濒临死亡的父亲(涂们饰)有着辉煌的过去,虽英雄迟暮但内心依然狂放不羁,以异于常人、不近情理的倔强态度抗拒着死亡 的召唤;国外回来的山山(德格娜饰)仍然处在叛逆期,完全无法融入父辈的生活,蹂躏着自己的情感和身体;母亲(艾丽娅饰)亦与父亲、山山拥有完全不同的生活观、价值观,已在世俗红尘生活中游刃有余,招人烦又令人怜悯;还有琐碎、世俗的姑姑,慈悲的奶奶。一家人在父亲即将告别人世的短暂时间里,彼此交织、碰撞又互相隔膜,怀着许多人生解不开的愁绪,夹杂着种种酸涩滋味及各种复杂情绪,但最终送走死亡,告别过去,迎来新生,尤其是随着山山的结婚生子,意味着她亦有了真正的心灵归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圣诞怪杰我的丈夫工作无能随身危机当我们崛起时海军罪案调查处:悉尼第二季烽火奇遇结良缘黑镜第三季黄文秀滨虎良师难为威尔第LoveLive!Sunshine!!空之境界未来福音祖国即便如此,我还是想和妻子做午夜怪谈造纸人生魔法满屋初恋是CV大神我要当空姐霹雳蓝天使之不老传说盲点第四季一键成名神之乡野狗生活艰难所以快乐生死金天鹅林中野兽赎神记鬼门关

《告别》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要说那么多话呢?

为什么要说那么多话呢?

蒙古族的演员讲话都不太利索,还要记那么多台词,不是太难为他们。

还要加上女儿的画外音,是生怕观众看不懂吗?

我想不会;将电影中女儿的画外音去掉,把演员的台词减去大半,只余下动作,电影至少能好一倍。

此类家庭电影,需以侯孝贤的电影为衡量模版。

放眼所有的华语导演,只有侯孝贤真正拍出了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或许能加上半个黄蜀芹)。

杨德昌是在电影水准上唯一可以比肩侯孝贤的。

但杨德昌的电影是一种西式的思维,也就注定了他所观察到的并不是中国人生活的真相。

《一一》中每个家庭成员都陷入的自己困境。

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交流;而在侯孝贤的电影中,情感是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耗尽的(《悲情城市》)。

《告别》原本可以成为侯孝贤式的高水准之作。

摄影所创造的空间形态如此强烈:前景总被物体遮挡,镜头静静地呆在远处观察,或者左右摇动。

但它的剧作、表演仍然在寻求直接的戏剧效果。

生怕观众看不懂,感觉闷;摄影的自然形态原本能创造的生活质感也就只能“伪造”建立了。

只有愚钝的观众才看不出背后这种刻意的操作。

而在侯孝贤的电影中,一切都是自然的:生活就是如此富有质感地松弛着,沉默着(《咖啡时光》)。

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文本信息(台词、画外音)。

通过直接的视觉观察,观众能够从一个个场景的并置中读出导演想表达的一切,隐藏与显露。

这是德格娜稚嫩的地方,也许之后她会改掉。

 2 ) 新生代导演的叙事个性与叙事困境

生活化的场景,生活化的表演,生活化的镜头。

关注个体叙事,从上世纪末贾樟柯《站台》《小武》就已开始,这种“状态电影”特点就是“在生活中寻找戏剧矛盾”,不是平淡的沉默,就是突然的爆发,它更接近于真实的生活,却远无生活的诗意,只无解琐碎生活的一地鸡毛,却在一地鸡毛中发现生活与情感的温情交织。

淡淡的伤口结痂,温情消费过后留有的价值却不多,这是困境。

贾樟柯则除了关注个体,更关注社会变迁。

片名《告别》非常不讨巧,[最后的告别]、[与父亲最后的时光]、[弥留岁月],随便起个名都比干巴巴的“告别”两个字好。

片名一随便,观众找你片子来看时,同名作品太多,搜索都是个头大的问题。

告别的种类很多,朋友之间的告别、亲人之间的告别、爱人之间的告别,告别也是一离开这个曾爱恨交织的世界的仪式感。

你看是枝裕和的片名,《比海更深》《步履不停》《无人知晓》,既有枯燥生活内容,又有平凡生活的诗意,除了向亲人、爱人、朋友告别,还不忘向“空气”说着告别,谢谢生鱼片,谢谢这个世界。

本片青年女导演德格娜,是上世纪末执导《悲情布鲁克》的蒙古族导演塞夫、麦丽丝夫妇的女儿,“一家三口都是导演”,这种导演传承现象在中国确实不多见,但父子或父女都是导演的倒不罕见。

令人感概的是,与父辈合作的演员涂们、艾丽娅、巴音,横跨两个世纪出现在晚辈导演的电影之中,这是一种电影传承的代际的延续,也是一种电影家族合作缘分的延续。

与父辈们追求宏大叙事不同,德格娜更关注个体生存与个体价值。

英国留学归来的女儿,与父亲母亲见面连最基本的客套寒暄都没有,沉默忧郁是这个家庭的主旋律。

一进门,涂们饰演的父亲玩着手机面无表情地问女儿“你这是啥学校啊,怎么老放假,总往家跑,你莫不是整天逃课?

”这与片尾父亲弥留前说出的“谢谢啊”份量极重的三个字达成了平凡生活中最无奈、最温情的和解。

此话怎讲?

女儿渴望父亲说出“谢谢”,父亲渴望倔强地女儿说出“对不起,爸,我错了。

”彼此都是最重要的亲人,但彼此也是伤害对方最深的人,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互相伤害而不自知,都只在乎自己感受到的卑微而愤愤不平。

即便死亡带走了其中一方,也不能短时间抹平这种“意难平”。

在阴阳相隔若干年后,突然读懂了父亲深沉的爱,即便被父亲骂着也是一种无比的幸福。

父女俩开着车到树林放生那场戏非常好,但离动情只一步之遥。

要是我拍的话,我大概会增加父亲看女儿发泄的主观镜头,增加父亲犹豫推开车门下车又悄悄上车坐了回去,而放生的小鸟采用特写镜头,以动物的飞向天空的自由,反衬父女俩之间安静的压抑气氛。

死是比较私人化的事儿,如若背上家庭、社会责任的包袱,谁都不会走得顺心。

中国人的死被赋予了家庭的意义,社会的意义,甚至有的死后还要承载活人所强加的意义乃至罪恶——譬如冥婚(配阴亲)。

西方的“安乐死”在中国法治路上,走得非常艰难。

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如有尊严体面地离开。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积极或消极的面对死亡,如果人人绝症之旅都要积极治疗、佯装开心的笑对家人,那样的社会反而成了戏,而非真实的生活。

无论是积极勇敢面对病魔,还是胆怯、畏惧、无能甚至让亲人唾弃。

若干年后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你会发现,没有比“那个真实的他”所表现出,好的或不好的一切音容举止,来得更令人热泪盈眶。

因为,眼泪是悲伤,同时也是喜悦。

「影视文化」相关阅读推荐:《弥陀堂讯息》:夫妻间繁华与浪漫凋零后还剩什么《巧巧》:游离的状态《伊莲娜》:让“我去”嫁给现实悲剧《疯狂动物城》:让乌托邦在现实中起舞《生活万岁》:底层看不懂底层生活不可谓不悲哀纪念金基德逝世丨残酷的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全球电影导演豆瓣粉丝排行榜前80强

 3 ) 为赋新词强说愁

整个片子看下来,读到的只有女儿的冷酷,对父亲的死其实几乎无动于衷,最后的所谓无声哭只是伪善,惺惺作态,假装有孝心。

而父亲看待生死太过安之若素甚至有点欣然迎接,还有母亲也未见如何反应(哪怕背后的)。

整个看起来就有点假,触动不了人心。

反而我觉得那篇公众号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真实而有力量得多,对生死,对医疗体系,对中国的人情世故,可谓面面俱到。

那个拍成纪录片,是可以拿奖的。

至于《告别》,只是导演美化了的对父亲之死的一次“复录”,这里面肯定有一些东西被刻意隐瞒了,她和她父亲的关系有着不可言说的秘密。

那个空气草,我居然想到了没有脚的小鸟。

 4 ) 侯孝贤的手法,李安的故事

很久没看过国产好片了,能在电影频道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很是感动。

慢节奏叙事,吝惜的镜头里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悲沉,亲情的纽带细若游丝但确确实实存在着,女儿为爸爸夹上枕头爸爸回了句"谢谢啊"的时候,俩人都哭了,这一刻真是对父女间感情最好的诠释。

整部电影很真实,情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好像在用侯孝贤的手法讲李安的故事。

查了下导演德格娜,惊奇的发现女儿就是导演本人出演的。

她出身于电影世家,父母都是内蒙电影制片场导演,这部自传形式的处女作电影斩获了2015 FIRST青年电影节最佳影片,十分看好这位有着浓郁个人风格的80后新晋内蒙古女导演。

就算电影院总会被低俗贺岁档和无脑青春片霸屏,也请不要对国产电影失望,你看,毕竟还有人在认认真真的讲着有营养的故事,拍着有良心的电影。

 5 ) “国产父爱”,总是憋到最后才让人明白

电影里的告别不止在父女间,还有父亲和过去生活、体制的告别,以及回归母爱,家庭的和解。

但本文,只谈“父爱”的体现。

什么是“国产父爱”?

打死不说,说了就骂,骂完就走,偷摸抹泪。

表面上万分威严,对儿女毫不关心,背地里竭尽所能,为儿女筹谋半生。

国产父爱,就是这样既拧巴,又窝心。

像《那山那人那狗》里的山路一样崎岖,也像《海洋天堂》里的龟壳一样坚硬。

而《告别》里的父爱,直到生命尽头,才得以显露。

《告别》算是一部半自传电影,根据导演德格娜的经历改编而来,以女儿山山的视角展开。

德格娜在接受采访时说:“得知父亲的癌症之后,跟他第一次特别近距离在一起生活了一年时间。

”“第一次”,意味着父女关系的疏离。

涂们饰演的父亲身患肺癌,在英国留学的女儿山山回来陪伴,本该是温馨催泪,但电影开篇就告诉观众——非也。

母亲接山山回家,路上电话不断。

回到家中,父亲懒懒窝在沙发,视刚进门的妻女如无物。

母亲让山山给父亲倒水,山山无动于衷。

桀骜的父亲,世俗的母亲,叛逆的女儿。

这一家三口,谁也看不上谁。

父亲不止一次指责山山的穿衣打扮不像个学生,质疑她是从英国逃学回来,嫌弃她驼背。

山山把父亲的话当作耳旁风,从不搭理他。

母亲总催着山山去陪伴父亲,所谓陪伴,要么是在奶奶家无所事事,要么是在医院晃荡。

父女关系并没有因为此而走向缓和,而是先抵达了爆发。

山山载着父亲去林子里放生小鸟,父亲开启吐槽模式——

山山终于爆发——

父亲并没有下车,父女二人一个在车内沉默,一个在车外哭泣,父女间的隔阂如同画面中错落的枯树。

情绪喷涌而出之后,是良久的静默。

父亲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在逞口舌之快以后,被大人数落,躲在一边小心翼翼探查大人的情绪。

女儿在长久的漫不经心的陪伴下,渐渐成了大人。

她看到父亲在面对死亡时的脆弱,又不愿戳破父亲小心翼翼维护的尊严。

她终于发现,是父亲老了。

对于儿女来说,意识到父亲老了,是一件很悲伤的事。

我很清楚地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夜里,我听到父亲起夜,腰不小心撞到了桌角,父亲一边扶着腰挪动一边说:“唉,老了。

”那一刻我非常难过,好像记忆里那个精力充沛,无所不能的父亲已经渐渐离我远去。

我害怕自己成功的速度追不上他老去的脚步。

说回电影。

父亲执拗、蛮横、强硬,总是咄咄逼人,怼天怼地。

但在面对死亡时,他和普通人一样,迷茫,脆弱,不知所措。

就像山山的独白——只有父亲自己才能看到他与死亡的距离。

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最后的接纳,父亲对待死亡的态度完全体现在他对待山山的方式上。

放生归来,父亲把装修好的新房钥匙交给山山,还有自己从澳门赢来的钱。

父亲病情加重,夜间痛醒,山山把抱枕放在父亲身下,给他重新盖好被子,父亲说:“谢谢啊。

”父女间的隔阂被这三个字顷刻化解。

可惜,他们都没有机会再去表达爱了。

亲情里最让人难过的,就是你以为会永远,我以为有以后。

直到遇见死亡,我们才知道,有些话不说,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这是一部蒙族人的电影,带着草原民族的自由奔放。

影片最后,放置了另一部电影《悲情布鲁克》的画面——群马奔腾,草原汉子策马驰骋。

《悲情布鲁克》是本片导演德格娜的父母共同执导的影片,同样由涂们主演。

放置在《告别》最后,就像是一个轮回。

而“马”,也是《告别》中一个贯穿始终的元素。

对草原民族而言,马象征自由,被困在病房中的父亲,就像野马失去草原。

新房的客厅挂着父亲执意要求的骏马图,山山的女儿指着画说“马,马”,蒙族人血脉中的自在天性得以传承。

回顾全片,虽然家庭中的矛盾随着父亲的逝去而消散,但影片的基调依然带着悲伤。

德格娜在采访时提到,“有了孩子才会发现,当时母亲对她说过的话发过的火,都是一种爱的体现。

”东方文化中的亲子关系,总是含蓄且克制。

父母一生都在等着孩子的一句“谢谢”,而孩子总在等着父母的一句“对不起”。

面对死亡,没有人敢说“我准备好了”,而只有在至亲离世时,我们才会发觉,原来彼此之间还有那么多遗憾。

 6 ) 以告别的方式死亡与重生

其实这部影片并不好用语言去表述,其中一些琐碎的日常生活,人物情感,都非常朦胧晦涩,需要靠感觉去体会。

两代人的隔阂从审美品味、生活方式、理解世界的方式的不同等角度展现出来,散布在影片的各处细节之中。

很多镜头并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是冷静的记录让观众观看,反而能达到最准确的情感表达。

在那种疏离薄情的表面之下,是强烈而隐忍的情感,父亲与女儿之间的疏离其实源自爱的表达的错位:父亲以自己那一代人的要求去要求女儿,对女儿的关心只能表现为不停的重复的责备,却无法沟通并理解女儿的内心世界;而女儿叛逆自由,却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惘,对被父辈规划的命运的反抗也是软弱无力的,对父爱的渴求,对陪伴的渴望都积压在内心深处,无处释放。

影片始终沉浸在一种暴躁,疏离,隔阂的氛围中,不断的争吵、冲突、又呈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

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塑造一方面通过长辈和亲朋的侧面烘托,父亲执着、倔强、自我、多才多艺的形象在与不同的人物交往中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女儿对父亲自私软弱的不满也通过旁白直述,从而制造出一种他人视角和自我视角的差距对比,也呈现出父女俩内心世界的距离;而“女儿”这个角色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对现实情感的处理怪异而扭曲,是人物爱的缺失,内心空虚的写照。

“空气草”虽然只在旁白中一带而过,却也是对整个新生的一代无根、浮燥、脆弱、虚无特性的隐喻。

看似一个平凡日常的故事,导演选择从不同角度去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对感情的抒发节制而诚实,所以很多片段都令人动容。

那种在表面的争斗与不和谐之下深藏的对彼此的爱,尽管充满伤痛,仍然是深刻的。

最后的结局当然是父亲的死亡。

死亡在本片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将原本渐行渐远的两个人物拉扯到了一起,也因为死亡是一件不可逆回的事,是绝对的,无法反抗的,它才令人深思。

它让人愿意去理解和宽容过往,也让活着的生命变得更加虔诚与成熟厚重。

告别也就是这样一种死亡与重生,与父亲告别,也与过去的自己告别,然后开始新的生活,将父亲的血脉延续下去。

 7 ) 短评写不下

蒙古族女导演独立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她的北影毕业作品。

非常沉静地直面讲述了了一个一位老人从生到死的故事,其中带有一部分她与她父亲的自传成分。

几代人的生活被浓缩进一个多小时的片子里。

压抑、乖张、愤怒、懦弱、坚强和妥协,人物不同的情绪被不露痕迹地刻画。

生活的无奈与必须生存的无条件选择在逼迫着大多数人的人生,这种戏剧张力的展现是非常精彩的。

影片取景北京(也是导演从小生活的地方),马作为蒙古族的象征被大量引用——导演也借此片寻找了一下她自己的身份及文化的根源(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导演自己走在一群鱼缸中,旁白是关于一个未见过面的网友,他养鱼的兴趣引起了导演关于人生漂泊的情绪性抒发——这段在我看来是很美的)。

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巾城)

 8 ) 两代人观念的碰撞

翘课、出去打工、老弓着背,看似数落女儿,实际疼爱,还有着对女儿的愧疚。

抽烟、打麻将、喝酒,还要去澳门赌钱,看似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实则让别人放松。

看似软弱,不积极治疗,实则对自己的病有清醒的认识,把想做的事都做了,不留遗憾。

女儿叛逆却也理解了父亲。

涂们的表演真实、不留表演痕迹,自导自演的德格娜很完美的展现了两代人的不同观念。

 9 ) 死亡隶属于生命,正如生一样。

死亡的意义不在于死亡时刻来临时的震动,而是死亡时刻能给在世的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上个月,舞台剧剧作课。

老师命题:“死亡”,几乎所以同学都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去描绘这一人类永远无法躲避的话题。

而今天,我看到了。

死亡,能够让一个平日里表面强势、无所畏惧的人,暴露出惧怕这最真实的一面。

正如片中所说,父亲在面对死亡时是惧怕的,在我眼里他就是个懦夫。

没有一个正常人会希望死亡降临在自己头上,父亲只能回到内蒙古,回到老影厂,回到那个真正属于他的地方,通过解决厂里事务,来证明自己生的价值,存在的价值。

可是这并没有实现,回来之后父亲老了一圈,病情加重,垂垂老矣。

在First展映现场,有观众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父亲洗澡的时候不关门。

父亲洗澡这一场景是我最喜欢的场景。

洗澡时,我们会卸下一身的铠甲,我们的大脑会驱使我们不自觉地做很多事,唱歌甚至起舞。

一个人洗澡的时候是最干净最纯粹最放松的状态,父亲也不例外。

暖黄的昏暗灯光打在全身赤裸的父亲身上,平时强硬的父亲也无法逃过人类这共同的特性——满足自己的欲望才愿甘心死去。

例如去找个女人或者去澳门赌一把。

是的,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

山山最终怀了谁的孩子,跟谁结婚了,我们不得而知。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父亲的血脉再次延续,留到一个又一个身体里。

当新生的生命触摸到象征着父亲灵魂的奔马图,父亲在山山心中仿佛再次活过来了。

因为,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就是没有死去。

而死亡隶属于生命,正如生一样,世界不会因此流失,因为死亡并不是一个罅隙。

 10 ) 《告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本篇内容是依据我跟导演德格娜关于电影《告别》的聊天,整理出的文字。

带图带视频全文链接:http://zihua.com.cn/social/interview/256访谈视频链接:http://v.qq.com/page/i/m/m/i0168a2y1mm.html采编:Yummy=小年左摄影:周玏、李海东后期:李丽娜、单军、周志峥德格娜内蒙古青年导演、演员、编剧毕业于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RoyalHelloway)作品简介告别(2015)这部电影用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它呈现了一段看似散乱无章的时光,去讲诉这样的两代人:一个面对未来迷茫的年轻女孩儿,从小就离开家被送到英国去念书,沉迷于网恋,把自己卷入充满伤害的恋情中无法自拔;一个面对死亡迷茫的中年父亲,年轻时离开家乡北漂在京,国有电影制片厂的境况令他们束手无措,身患绝症饱受病痛,他放弃了生的希望……《告别》在2015年获得第9届FIRST青年电影展青年电影竞赛最佳剧情片第2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提名)评委会评语影片有很好的节奏把控能力,社会关注的视角在人物关系和情感层次的表达中渐露端倪,无数个体生命中共生的情绪润物无声,影片沉稳而完整,是一部诚意之作。

电影的背景这部电影的剧本,是在德格娜的父亲去世几年之后,自己刚生了第一个宝宝的时候创作完成的。

电影的初衷一个父亲和女儿,在生命最后阶段在一起的一段时光,基于她和父亲的一段回忆写的一些关于生命、情感的结束和新生的体会。

跟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很有限,得知他的癌症之后,跟他第一次特别近距离的在一起生活了一年时间,这一年对自己的影响特别大,可能是生命中最有戏剧性的一段日子。

关于选角• 父亲选演员的时候考虑了很多人,蒙族、藏族、汉族都有看过,接触了一圈,觉得还是应该要找一个蒙族人来演蒙族人。

蒙族的备选演员也有好几个,涂们虽然在外形上和父亲有很大差距,但是最像的一个,包括出身、成长环境都很相似,所以性格上有很多共同点。

在造型上涂们老师也是花了些心思,因为他身体很健硕,这么看来怎么都不像是个病人,所以中间有一段戏是他把头发和眉毛都剃掉了,这一段是他自己加的,是非常好的一笔。

• 女儿也试了很多演员,总是想找一个不太有技巧性的,希望片子呈现出非常强的现实感。

德格娜非常执着于让演员把所有表演痕迹都去掉,试戏的时候也尝试过让她们这么做,但又呈现出一个表演出来的现实感。

挑来挑去,还是觉得自己比较没有表演经验,又更了解这段故事,所以决定让自己来演。

关于多重职务在《告别》中,德格娜身兼编剧、导演、演员三个职务,这也曾让谢飞老师有些担心,所以也在过程中给了很大的帮助。

当一切尘埃落定,首映当天,谢飞老师对这个片子褒奖有加。

珍贵的回忆整个拍摄过程中,德格娜虽然看起来非常淡然,但其实内心非常焦虑,这一切都被涂们老师看在眼里,所以对她说:“其实这个不重要,过了很多年之后,你能想起来的,一定是我们这一群人在一起的状态,不会是你的电影。

”关于受众侯孝贤曾说过:“背对观众,创作才刚刚开始。

”在给一些人看过剧本之后,德格娜最初对剧本可能太小众和太个人的顾虑都消除了,因为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视角,将自己带入其中,有不同的理解和感触,仍然会被打动。

一切若只如初见首映当天,也是德格娜自己第一次坐在观众席上,看到《告别》在大荧幕的样子。

没想到整个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和感触都和设想有很大差距。

但静下心来再回想,很多拍这个片子的初衷都在过程中被自己抹掉了,但是电影都一五一十地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它才是最真实的,用最真实地样子提醒自己,这才是初衷。

空气草“空气草是一种南美生长的植物,没有根,会四处漂泊,吸收空气中的养分就能活……”其实在本片中,浅浅提到的空气草,却是潜伏在深层的一条主线。

德格娜觉得除了奶奶属于她的那个时代,之外的大部分人,包括电影里的所有人物,他们都像空气草一样,没有根,会四处飘,没有归属感,是这个时代人物的特性。

电影世家德格娜的父亲塞夫,母亲麦丽丝,都是我国著名蒙族导演,出生和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从小父母在家里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时候,虽然自己不知道那是什么,但都嵌在骨子里了。

长大后发现,曾经想过要做的,除了电影之外的其他职业,都没有在电影方面顺手。

所以最后还是选了自己更擅长的行业——电影。

关于孩子刚生了第一个小孩之后开始写这个剧本,有了孩子才会发现,你对人的情感原来可以是完全无私的,可以奉献一切的状态。

其实有一点复杂,你就会重新认识你的爸妈,也会理解那些没有做过父母的人,世界观会有改变。

当她回想起母亲曾对她说过的话发过的火,从前没有意识到,那原来是一种爱的表现,现在都懂了。

电影推荐采访的后期,我们希望德格娜推荐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

她推荐了来自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的《冬眠》,是五年来看了觉得最好的一个电影。

阿巴斯有一句话:“有些电影是你看的时候可能会睡着,但你离开之后可能两星期都睡不着。

”《冬眠》就是这么一个电影。

如果没做电影,会选择做什么?

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她笑得像个孩子一样,说从来也没想过这个问题,可能会做个妈妈,也可能会出家吧。

在接受访谈后不久,德格娜奔赴西宁,凭《告别》一片,在第九届FRIST青年电影展中,斩获最佳剧情长片奖。

颁奖当天,她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激动地说,“我的小孩也特别高兴,好像现在就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出来了。

” FRIST青年电影展评委、颁奖嘉宾姜文笑称:“新生代导演真能干,拍电影啥都没耽误,拍着拍着孩子都生俩了。

”颁奖一个月后,德格娜的第二个孩子与这个世界见面。

《告别》短评

一家人都挺贱兮兮的。毛病真多。

8分钟前
  • 何达平
  • 推荐

父亲的形象确实丰满,女儿也并无单薄,里面每一个人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得到和出演了饱满的日常。整片没什么煽情,每个人点到为止毫不越位,相比起过多的渲染,反而这种平实的状态更是稳妥的碾碎了心。除此之外,它还是份好礼物。

13分钟前
  • 小年左
  • 力荐

结尾很动情,但前半段结构很崩坏,尤其是女儿那条线。

17分钟前
  • 宁止水
  • 还行

小孩那场戏拍了多少遍

18分钟前
  • 张三其人
  • 推荐

老爹尿失禁

20分钟前
  • 𝚀𝚞𝚊𝚜𝚒𝚖𝚘𝚍𝚘
  • 还行

3.5

23分钟前
  • fearless
  • 还行

把父女关系模式拍的这么没有新意也是不容易,看一部满片子里都找不到几个喜欢的角色更不容易。生活琐事被搞成了八点档电视剧的婆婆妈妈。演员世家出道的导演都这么矫情?

24分钟前
  • 月照沟渠
  • 较差

台词太硬,表演用劲,情感表达并不“隐晦”,明显很直接,可惜了摄影。不加旁白,不说话,大家都看得懂。可能还能加两星。

29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涂们老爷子,故事很感人。

32分钟前
  • 好丑一头牛
  • 推荐

以前看过这部剧觉得那就是生活,现在马上三十了,他们离婚,我未婚,再来看这部剧,多少有点厌恶,男人那点自以为是,母亲的一度忍让,孩子的不成器,害

37分钟前
  • 今天依旧很菜
  • 很差

十分的题材只拍出了五分的味道。从导演个体经验及年龄层次来讲,尚可;从题材的发挥与挖掘上说,太可惜。自传性过重,导致全片除了偶尔蜻蜓点水的细节令人眼前稍亮,其他均充满着一种自怜以及怀旧的情绪,反而忽略了对于生死的更深以及更广的思考与表达。

40分钟前
  • 烬。
  • 还行

恭喜《告别》摘得最佳影片大奖,虽然第二遍在大荧幕上重看时发现了不少问题,但是还是不得不承认德格娜很好地把握住了一个支离破碎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难以流通但是确实存在的爱意,这种爱意让人疼痛并伤感,好在生命永远是一条奔流的河,再大的石头,溪流一点点推就过去了。

43分钟前
  • 🫀Psyche
  • 推荐

挺写实的家庭片,家就是这样,有争吵,有和解,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看法,磕磕碰碰的,但这才是家吧。最后导演致敬了自己父亲拍摄的影片,感觉内蒙古题材的影片画面真的很恢宏。涂们和艾丽娅都演的很好。

47分钟前
  • 过期的凤梨罐头
  • 还行

“你把驼背挺起来”“也没看你学习”“穿的跟鸡一样”她说自己生孩子去医院想到临终前父亲,不停流泪,我开始害怕……

49分钟前
  • 赵纪存
  • 还行

自私的老鸹与乌鸡

52分钟前
  • 咫尺天涯
  • 很差

叙述功力有带提升啊~不过导演那么年轻还是有些惊讶~真实却无法感人,还是可以再切入地深刻些,叙事更流畅些

57分钟前
  • Cherry
  • 还行

寒窗苦读十余载,归来仍是学生作业

1小时前
  • 帮我编个名字
  • 很差

相比《老兽》,感觉这部才是真正的末路老炮,才是涂们的演技巅峰。尤其最后三十分钟,呈现了一个人无比真实的死亡倒数。看父亲和牌友扯淡,和老婆龃龉,和女儿对峙,看到他对死亡的不屑与恐惧,看到洗澡工跟他开黄腔,看到他和女儿在医院相处的日子,看到他和女儿去放生小鸟,看到他小声向给自己盖被子的女儿说“谢谢啊”,一次次泪目,这里面很多也是我与父亲临终前相处的细节。涂们老师,一路走好。🙏🙏

1小时前
  • 刘忆斯
  • 力荐

7,FIRST青年电影展真是不错,好多好片子是从这个影展被发掘出来,包括这部告别,希望未来能成为中国的圣丹斯。这部电影和刚得金马的八月一样,都是献给曾经蒙古电影的挽歌

1小时前
  • мая
  • 推荐

2.5作為研究生畢業作品可以原諒。。但是評判標準還是不能變。鏡頭並不像宣稱的那樣細膩,不是長鏡頭就是好電影,那也要看你拍的怎麼樣。節奏和故事都略亂

1小时前
  • 李昱儿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