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彭浩翔都是在用诙谐的笔触述说诙谐的故事,从令人无比惊艳的《买凶拍人》开始,到黑色幽默的《大丈夫》、商业气息浓厚却仍然亮光闪闪的《公主复仇记》以及淋漓尽致地揭露当今大学生形态的《AV》,隐含着深意,却披着惊世骇俗的外表,只让人佩服他120的智商。
然而到了《伊莎贝拉》他却一改往常的嬉笑怒骂嘲弄讥讽,学着人家像模像样搞起文艺来了,而且还搞得鸡皮疙瘩直起汗毛直竖,响当当拿了个柏林银熊奖回来(当然,这是给音乐的,然本就不分家嘛)。
只是虽然外表华丽精致,我却不能习惯他严肃起来,只是因为细腻和光影摇动会拍得人太多,独树一帜的痞子天才却只有一个。
然后周六晚上看了不知期待多久的《出埃及记》,看得是国语阉割版,看之前已经知道了除结局外的全部剧情内容,却仍然在最后一刻拍案惊起。
刚刚和紫狐拼命推荐这片子来着,说着说着想起了《幽游白书》的结尾,其实完全无关的内容,只是那结尾做得太精彩太简洁,在可以扩张无限未知的情况下,嘎然而止地写出一个令人惊讶的句号,随着画面的慢慢暗去,我只能呆呆地注视着荧幕而不知心情如何摆放。
《出埃及记》用极其严肃的笔法描述了一个荒谬的故事,而灵感的来源出自彭肥自小考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女人上洗手间的时间总比男人长呢?
于是发展在电影里,洗手间变成了女人们集合讨论如何杀死男人的秘密场所,世界上多了一个学习各种意外凶杀研制各种毒药的女人恐怖组织。
看到这样的内容简介,我很开心地觉得彭又回到了令他发家的老路上,捧着瓜子准备让精神兴奋一个晚上,然而却出人意料地发现,不同于《伊莎贝拉》完全用静默肃穆来说一个内核和表象也同样认真的故事,在这部片子里他却是用拍文艺片的手法来解剖荒诞,很多的长推镜头,单调、沉闷,就如同怎么看怎么像《american beauty》里同样经历中年危机男人的任达华,憔悴而无味。
这个如此带有宗教意识的片名的原意是描述摩西带领着他的门徒犹太人逃出埃及法老王奴役的经历,在当时君王极为残忍和严酷的统治下,摩西沉着镇定,凭着对主的信心拯救了一大批以色列人逃出苦海。
而在本片中,显然是影射当代这个男权主义的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从幼时因为身体的弱小而为男性所压制,到成长后对待感情的执著和理想而被负心的男人所践踏,女人们便期待联合起来用自己的方式报复男人,逃离悲哀。
男主角任达华的妻子刘心悠过去便是这个组织的一员,并利用组织的知识杀死了家庭暴力的父亲,此后一直致力于组织的事业而兢兢业业。
直到遇见了一直得不到晋升的警察任达华,才被他的爱感动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里来——值得注意的是,片子里完全没有说到任对于刘是付出了什么爱的,甚至让刘一心爱上任的理由在我们看来也只是任对妻子敷衍了事的结果,反而都是刘怎么包容任对任好,可见女人在情感上总是弱势群体,总逃不出男人的奴役——只是好景不长,任在追查这个组织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妩媚寂寞的少妇温碧霞(也是最早知情者的前妻)并毫无意外地干柴烈火起来了。
于是一边厢,刘频频警告组织成员不要伤害她的丈夫任,而另一边厢,任和温在狭小的房间里纠缠痴狂。
等到刘发现了这一切伤透了心重回组织的时候,却再度经历了绝望的一刻,并且这绝望,就成了影片彻底的结尾。
出埃及,以失败告终,把埃及人的追兵淹没的红海,却成了自己心碎的墓地。
虽然全片的视角是以任达华为主的,但我却始终觉得他只是在衬托刘心悠的苦痛。
对刘来说,这个从小便眼见着母亲被打得鼻青眼肿的世界无疑是悲哀的,然而得到了希望却眼睁睁看着它破灭带来了一个更加悲哀的世界。
如果说人生来就是受苦的,那女人要承受的更深重。
对男人来说可以把事业、性欲当作借口,而女人所能做的只是默然和包容。
对情感的真诚和执着,最终逃不出男人的随心所欲。
离开埃及,何时才真正成行?
彭浩翔这出《出埃及记》应该是他第四出黑色幽默体裁的电影,但与其前三套(买凶拍人,大丈夫,AV)所不同的是,这部电影相对来说,较为平淡,不仅票房反应平淡,观众观后反应也很平淡,也许观众都是怀着看喜剧的心态去戏院,哪知道最后却一点也笑不出来. 结果反而招致网上一众的批评. 从定义来说,黑色幽默是属于喜剧范畴,同样从定义上看来,黑色幽默却没有义务是非要让人觉得可笑的. 彭的前三部作品当中,加入了大量的发笑元素,例如鬼马的对白,滑稽的人物,轻快的音乐,人物说的笑话等等,总的来说,都是一个荒诞的剧情里面充斥各式各样的笑话来表达尖刻的讽刺. 而这次的《出埃及记》,剧情足够荒诞,而导演却很认真的对待这个剧情,没有加入可笑的对白,滑稽的人物,反而用大量(相对其他港产片)的粗口对白来突出剧中人物对待事情的严肃认真态度,更加用上大篇幅的略带伤感的弦乐来克制观众,让观众笼罩在一片严肃之中. 整部电影就这样很认真的在阐述一个荒诞的故事,并且把严肃的情绪带给观众,虽然最后导致票房的收益不佳,但是彭浩翔的影迷也许就从此分离了,真正接受并思考这部电影的才是真正欣赏彭浩翔全部电影才华的人. 这是很反传统的,以前大家看的彭浩翔黑色幽默,是电影里面的东西在黑色幽默.而这次,是整部电影在黑色幽默. 上面两句话的分别是什么,分别就是,前者是彭浩翔在制造黑色幽默,后者就是彭浩翔本人在表演黑色幽默. 宏观说过整个电影之后,再来微观的分析下里面的情节. 其中对我印象好深刻的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温碧霞的丈夫张家辉死后,张家辉的尸体发现现场,当时的整个气氛,给我的感觉,就觉得这个死去丈夫的女人需要发泄,而且我很强烈的感觉到,不应该用酒精或者破坏物件,而应该用性爱来发泄. 要说明的是,我没有感受到淫荡的气息,那是很自然的觉得这个女人需要这种发泄的方法. 之后主角任达华陪同温碧霞回家,听了温碧霞的一阵诉苦之后,果不其然,温碧霞主动凑了过去,并就说了句"吻我,X我".... 之后就发生了关系 我对这一段戏的感受是, 我好赞赏导演以及演员的工作,他们可以在一件事情发生之前给我一个预示,从而最后令到我觉得这一个连串的略带怪异的因果(死掉自己爱的老公之后当晚与陌生人发生一夜情)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感情流露.. 第二个就是任达华其中的一句对白"当事情荒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没有人会信,但不代表它不存在". 表面上来看这是对剧中情节的描述: "几个蛙人半夜三更到警察局打人",,,"一个偷窥女厕的男人自称其实在调查某个女人组织在女厕里面商量如何杀男人",,,"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去玩具店买娃娃并对店长说我杀一个人就买一个娃娃"... 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导演本人对黑色幽默的理解,黑色幽默都是放大一些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放大到令人觉得荒诞不经,藉此吸引眼球,营造深刻印象,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这句话就是说荒诞并不是只是让人笑话的,其实它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被黑色幽默的行家把它放大了. 电影中提到这句话,就是想让观众欣赏黑色幽默的时候,不只是仅仅欣赏笑.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没有让观众笑,现在看来,这都是导演的刻意为之. 故意不让你笑
06年彭浩翔带和金培达四处游走宣传《伊莎贝拉》,可能是走迷路了走进了我们学校北国剧场,我一看名人来了,就顺势混了进去,剪票的叔叔阿姨们说填问卷单可以参加抽奖,幸运的话可以得到《公主复仇记》的签名海报,为了增大获奖几率,我进出两次,填了两张单子,但很不幸的是我的两张单子都被抽中了,但很幸运的是虽然我作弊了,彭浩翔和金培达还是送了我两张签名海报。
(此段和《出埃及记》无有任何滴关系,纯属于显摆型引言)在对《出埃及记》进行评论之前,我先声名两点,第一点,这部电影还挺没劲的,但电影里的人都是熟脸,连客串演出的也是(林家栋很好认的,看见詹瑞文了麽都),那么这就是一种好作风。
第二点,我不太会写评论,我所写的都是些DVD导演评论音轨里的一些小8卦。
1首先说说海报吧,豆瓣里的海报是《出埃及记》的其中一款,如果有朋友留心的话,电影还有一款海报,是刘心悠朝天瞪着眼,旁边躺着鲜血直流的任达华,但实际上,这款海报上的人并不是任达华,而是负责电影剧照的Sunny的一个助手,他的侧面特别像任达华,实际上,他在电影里也同样有过替身的演出。
2再说一个我很感兴趣的问题,看电影的时候,我发现张家辉在警局接受任达华审问的时候,总是不停的低头,有人以为他是在看台词提示条,实际上这是张家辉自己发挥的,他说他在这里点头的举动是借鉴的刘青云(敢问大家是刘青云的哪部戏麽),彭浩翔并没有要求他点头。
3有个和彭浩翔合作过的编剧彭秀惠,有一次在看过《花样奇缘》(《松子被遗弃的一生》)之后觉得里面的配乐不错,于是就上网搜到了配乐师的blog,这个人的名字叫Gabriele,意大利人,常局日本,长的非常像《水牛66》的导演兼主演Vincent Gallo。
以至于他去拍片现场的时候经常会引起小小滴骚动。
4再翻回头来说说影片的开始,影片的开始有几个穿着平角裤,(其实一开始有试过三角裤,但是不好看,动不动男孩子的毛就露出来了)戴潜水眼镜,穿蛙掌的熊孩子在警察局里欺负人,这其实源自彭浩翔小时候爸爸给讲过的事情,就是穿成这样欺负人即使被欺负的人第二天告诉法官法官也不会信。
5电影的摄影师傅叫林志坚,这部电影获得了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电影节的最佳摄影奖。
(《公主复仇记》《AV》《伊莎贝拉》《破事儿》也是这个孩子拍的)6电影好些地方是需要粗口的,而且当时众演员也都觉得有些戏份力度不够(如任达华第一次找到张家辉的破屋子,被他赶出来的那场戏,第一次拍就拍的粗口版)7为什么会用温碧霞呢?
因为彭浩翔从小就喜欢温碧霞,小时候彭浩翔看了《地下情》,看完了梁朝伟与温碧霞的吻戏之后,就励志长大后一定也要有一个温碧霞一样的女人约会自己。
我要给还在恨我的女人推荐这部电影她们之前也说过:你们男人很坏我回想起她们的话看着这个电影突然毛骨悚然——赶紧开灯如果你在一座监狱里被一群裸体的蛙人殴打了你去投诉谁会相信你的遭遇遇到百口莫辨的尴尬境地大概还是隐忍最好或者是找个树洞说给大地听解释总是苍白你要相信自己的人生是彪捍的一切都可以在时间里解决包括谜底不然你就只能在迷宫里寻找红色丝线要是我们找到一个会相信自己的人 又怎么样? 发现女人合谋杀男人的张家辉等来了警察任达华 还不是死路一条 任达华差点走上他的路 彭浩翔给了他另外一条路 《出埃及记》是个不错的电影名你不愿读圣经就查下百度GOOGLE你就能知道:人在各种情形之下都是失败的结果都是陷在罪中作奴隶神的救赎就是使人走出罪的捆锁任达华果然成为了坏男人他偷情他发泄他要让内心的他出来透气他果然被女人们计划着她们要他死要他死得没有感觉死得其所但是他没死因为他不执着了他不在乎那个荒谬的现实是存在的了老天就要他赖着活下去很多人不喜欢电影的结果可能他们不相信:好人有神坏人也有神或者好人和坏人的分辨只是个立场的关系导演在想:揉皱的纸不容易抚平那就撕了重新找一张新的
我觉得有的电影是属于可看可不看的,尽管它在我眼里是好看。
但有些片子尽管可能有很多人觉得不好看,但是我还是特别希望它能被看完。
彭浩翔的片子,可能就是在我推荐的时候,特别希望它能被其它人接受的一类。
昨天晚上小白给我打电话,聊了半天犯罪的问题,她借给我的一套书《模仿犯》我没看完就还给了她,然后我们俩就杀人犯罪的心理,和犯罪者到底要承担多少社会责任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当然也没啥结论。
小时候我曾经也模糊地想过这个问题,就是坏人为什么有很多人被人原谅了,但是仍然是坏人,仍然要接受处罚,我总是想,这是个社会原则,社会底限问题,如果每个坏人都被原谅了,那不是天下大乱,因为人会没有底限地做事情。
而且我觉得放在他个人身上是他个人的问题,要不,为什么这么多人能在一个原则尺度下生存着,那么多人没犯罪,但是这些人却犯罪了,难道不是他们的心理更脆弱?
心理阴暗的东西放大的更快吗?
但是呢,现在又在模糊地去想另外一个问题,难道很多犯罪,不是社会问题?
是社会犯了错,让很多人在精神上物质上受到了伤害,但是社会却不去承担错误,而反过来仍然要处罚这些本来就已经被它伤害的人了,这样的社会是不对的,但是为什么或者说我们怎么样去处罚这个社会呢?
人有神罚,神犯了错,谁来罚它呢?
这可能和彭浩翔拍的这个片子无关的一些胡思乱想,我看其实是被紧张得刺激到了害怕得睡不着的地步。
晚上睡还是觉得很害怕。
如果你身边的人就是一个犯罪份子呢?
是你亏欠了他,还是他将来伤害你?
电影看的时候,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了这是怎么一回事,但仍然被人物的心理活动所吸引,想知道的不是电影的下一个情节,而是这个人物的下一个反应,我觉得比起《伊沙贝拉》要更紧凑,剪辑得更有力。
彭浩翔说,可能一个导演一生在拍不同的片子,但是说的事情其实都有点差不多,大意如此,这话或者也是他借鉴来的,说明他自己或者也是深有所感吧。
仍然可以看得出来彭浩翔习惯的挑演员的方式,青春美貌的少女,心思却是复杂残忍的,他喜欢用新的女演员;男演员都是演技派的,给人感觉很正,脸反而不是最有说服力的武器,但是一定会犯错,绝对的不完美,他喜欢用成熟的男演员。
但你觉得他真的很会选演员。
彭为了这个片子把女主角本来定成的郑秀文给换下来了。
里面有一出戏是男主上下楼梯的时候总是碰到一个年轻的女子推着一个坐轮椅的老男人,那个老男人有一个微小的动作是拼命想把结婚戒指从手上拔下来。
彭似乎很能明白男人的阴暗面,比如抛下怀孕的女朋友逃走(伊沙贝拉),比如,总有一场外遇。
他似乎对人与人的关系也有着天然的不信任,父女之间,情人之间,夫妻之间。。。
某种程度上,他确实是揭开了一些温情的面纱。
电影里请了两位演技派的女演员,都不年轻了,温碧霞和邵美琪。
温在床上抽烟的样子演得真的很好。
邵美琪的一双大眼睛里有那么阴毒的眼神,看得我怕得不行。
有一点点荒诞的地方是邵有很多穿着是穿着风衣戴着墨镜的,很奇怪的样子。
但我觉得这个造型也许就是为了应衬剧里说的那句话,“有些事情荒诞到了一定程度,就没有人信了,但不代表不存在。
”现在回想起来,片头那段蛙人的,当时真没看懂。。。
只觉得有点模仿老男孩。
片子都看完后,确实是觉得很巧。
整部电影是属于那种好到看不出痕迹的感觉,音乐的钢琴声很单纯,不象是张艺谋那样非把整个管弦队都要搬上来的感觉。
许多场景很精致,有种狭小空间的写真照的感觉,镜头的视角也很讲究,非常有层次,这仍然是他一贯的风格。
据说这个片子耗资不少,但有时你觉得你在电影上完全看不到钱,没什么铜钱味,你还是很能进入电影,我其实非常欣赏这一点。
不过也许他的老板很头痛,听说彭也在愁下一部片子的集资。
《出埃及记》实在算不得好,看了豆瓣的一片较好我就忍不住想写两句。
很好的故事,电影的故事简介竟然全说开了,大概是想让观众把精力集中在彭浩翔这次转型后的文艺气。
彭浩翔这把玩的够狠,多数场景固定的单机位和长镜头,表达的意图非常明显,遗憾的是我丝毫感受不到,主角生活的枯涩与无奈,明显功力不足,彭大导这次是拿石头砸自己脚了。
最初没看过这部电影听朋友叙述了一遍这个电影觉得挺有意思的就去看了结果看下来和他叙述的结尾不一样我朋友说 男主角打了一百个咯就死了可我看的结尾是那几个女人被制裁了很不喜欢这个结尾好像有违这个主题事实荒谬到一定程度就没人信了如果那些女人被制裁的话那就是有人信了让人觉得很莫名其妙不过介于他的另一个结尾我还是满喜欢这部片子的
电影开始前那个两分多钟的长镜头更像是在记录一个行为艺术,镜头不紧不慢的从一双女人的眼睛拉开,冷漠的记录着周遭即将变成背景的一切。
然后是“出埃及记” 四个大字,很难说给一部香港电影弄这么个名字而导演又并不想穿凿附会些什么。
《旧约·出埃及记》记载以色列人如何在神的帮助下从埃及到西奈而后组织成新的民族的过程,冲突和拯救是这一章的主题。
拍过《伊莎贝拉》的彭浩翔难免会让人有些许的期待,在任达华透过一张玻璃桌开始拼一张张残损的纸片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8毫米》里面的Nicolas Cage,而电影如果真的按照《8毫米》的路数进行下去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它已经拥有了一个好的开头。
而随着电影的进行,另外一种可能性出现了:Clint Eastwood的《神秘河》式的情节:新婚燕尔的任达华陷入了工作不可自拔,一件神秘的案件耗尽了他所有的精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到最后,家庭荒芜了,而他终于发现他追查的案件其实真的只是一个色情狂开的无聊玩笑。
而彭浩翔毕竟是香港的彭浩翔,于是他迫不及待的告诉我们他走的是《8毫米》式的悬疑路线,他甚至还早早的把任达华的老婆的老底揭了出来。
如果他真的是想这样,那么电影的结局是不能让人容忍的,很多人说结局是被电影总局“和谐”过的,若真是如此,那原本的结局会是什么呢?
彭浩翔把后来的“蛙人”的故事那般唯美的拍出来放在电影的前面,总觉得荒谬和关于荒谬的拯救才是他所要探讨的主题。
“事情荒谬到一定的程度,没人会相信……但不代表它不存在”,问题是,你碰巧是相信的那一个,怎么办?
因此,任达华可以和失去了丈夫的温碧霞相拥取暖,他们一个相信荒谬,另一个则见证了荒谬的存在。
而刘心悠同样是身处荒谬之中的人,她怎么会仅仅因为老公有了外遇就又一次回到曾经经历过的世界之中去呢?
因此,即使像传闻中那样在港版的电影里任达华被妻子谋杀,这个故事随之变成了:一个人听到了关于女人怎样谋杀男人的传闻,他对此深信不疑,展开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他有了另外一个女人,因此他最后被自己的女人杀死。
即使这样一个故事在框架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环形结构,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讲述的过程中导演向观众透露了过多的关于这个男人妻子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会使得最后男人死掉的力度变弱,他的死将不再指向故事的开始。
如果彭浩翔想讲的真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那么刘心悠的戏份完全没有必要有这么多,即使我承认大多数情况下她是个美女。
抛掉最后的几分钟,既然电影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那么我想像中的完美结局是这样:任达华查了许久,得知妻子是杀人团伙中的一员,与此同时妻子也看到丈夫有了外遇,他们什么都没有说,拿着那“中奖”得来的飞往东京的机票,去旅行。
相信荒谬,并毫不胆怯的生活于其中,这才是抵制荒谬的最好办法,这也是西西弗斯一天到晚不停推石头的原因。
alohabst.yculblog.com
網絡的評論提到這又是一部女性佔據話語權的作品,我想說,表象上看是這樣,但是如果只能理解到這樣,或者這部電影只能表達到這樣的意味,那麽電影本身就顯得過於膚淺,我想也不會是出自彭浩翔之手了。
這裡,對於鏡頭語言我不作過多評論,雖然喜歡看電影的都多少會有同感,但並不能說我們理解到的就一定是導演的本意,妄自評論過於牽強與不敬。
我想說的是,這究竟是否只是一部以一群女人殺光男人的荒謬構想組織起來的隱喻婚姻中男女雙方關係中的弱勢一方女性追求獨立向男性追索自身價值的含義電影呢?
從表面看,似乎是這樣,飾演妻子的劉心悠似乎比丈夫任達華在乎家庭與夫妻之愛多得多,當詹建業(任達華)沉迷於調查那樁詭異的女性組織謀殺男性的案件而忽視了家庭與妻子的感情,張芳(劉心悠)用一切辦法希望任能夠放棄繼續追查,張芳用上了一切妻子可以動用的武器,如果沒有最終的連續殺人的兇手身份,實在難以質疑其賢淑妻子的面貌,而這也確實是在你我印象中的婚姻生活中的無過錯方。
而任達華起先忙碌於追查,之後又與方炳文(張家輝)的妻子(溫碧霞)搞上外遇,恰恰是一個對家庭極不負責任的丈夫形象。
然而,只要留心的話,就會發現誰才是導演真正要維護其話語權的一方:並不是貌似弱勢的劉心悠,而是看似強勢的任達華。
爲什麽要這樣說呢?
大家可以囘想這樣的細節,當任達華與溫碧霞共處的晚上,導致任達華出軌的原因是什麽呢?
是因爲對於方炳文被殺后的對溫碧霞的同情?
是婚姻生活的乏味?
是突如其來的衝動?
似乎都很難以站得住腳。
在這之前,雖然影片中沒有如正統的懸疑劇那樣將詹建業調查的死者對象與死因完全列出,但是任達華曾經質疑過妻子是否懷疑過自己的父親不是死於意外,我想做為一個邏輯思維敏銳調查了諸多兇殺手法,並且對妻子人生軌跡最了解不過的丈夫,是完全有理由懷疑到自己妻子的兇殺嫌疑的。
至於當任放棄追查回家時帶給妻子的玩偶到未必是一種激將法,因爲張芳殺一個男人就買一個娃娃的性格任應該是不知道的。
但是,當任知道信用卡抽獎中獎去東京完全是假的,我想應該可以猜到在自己調查的緊要關頭妻子撒這樣一個謊與組織其繼續調查之間的關聯,所以我相信這個時候任才是真正的出軌了,而之前只是一種逃避。
任達華在片中的處境頗爲可憐,工作示意受打壓,在家中又被勢力的岳母看不起,這樣的小人物因爲身邊有一個心機頗深的妻子而使自己查案的證人也被殺,這裡的任達華幾乎是沒有地位可言的。
但是,還有一個溫碧霞,婚姻失敗后的墮落者,讓完全隱忍生活的任達華找到了同病相憐者,所以任在溫那裏第一次過夜兩人會笑的那樣白癡,那麽開懷,因爲他們找到了同類。
當任達華脫去皮鞋換上拖鞋,當任心安理得與溫在一起愉悅的喝酒唱歌傻笑,這個時候對於那個傢已經完全沒有眷戀的感覺了,他甘心沉淪下去。
他發現了最荒謬最不可能有人相信的卻也存在的事實。
而對於那些殺男人的女人,究竟彭導有沒有慈悲的關切呢,除了劉心悠牽強到家的殺死繼父的理由外,其他人包括策劃者邵美琪在内編劇都沒有一個真正的說的過去的理由,那麽是否可以說,那些以爲殺死男人世界就會美好起來的女人並沒有真正的自由的心,並不是真正的爲了獨立,而只是因爲受累於無法通過男人找到自身價值(無論愛情還是家庭)的一種苦毒的宣洩呢?
不值得愛的,通常更不值得去恨。
這一點上,任的徹底放棄與沉淪倒是比劉的再次萌生殺意更像一種救贖。
女人,爲了拯救自己的幸福,給相互力量,聯合起來殺死男人,這種似是而非的信念並不是被摩西引領著出埃及,而是將幸福寄望於男人的地獄踏入了一個充滿仇恨的地獄。
而徹徹底底世俗化的任達華這樣的小角色也許在最終才是被放棄了無謂的幻境,被引領走出了人生的困頓,笑得開懷與暢意。
以上,筆者純就對電影的理解而言,也許純然不正確,但並無任何性別偏見。
我愛所有的不為苦毒折磨的男女,更愛所有為苦毒折磨的男女,因爲我們生而爲人,便應當一起出埃及,跨紅海,造普世的諾亞方舟。
最近都没有心机写有关电影的东西。
上星期去看彭浩翔的《出埃及记》,满有期待的,结果是坐在戏院的个半小时和步出戏院的时候都很不爽。
我从来都觉得,主观的写喜不喜欢一部电影(或其他任何作品)比客观的分析它好不好有意思得多。
听着很多人大赞《出埃及记》,而且戏还未上画就得很多个奖项提名,我有点寂寞,很想加入喜欢的行列。
可惜,就是调校不到那个频道。
无可否认,《出埃及记》那些长镜远镜构图甚为风格化,也很美观,可是有些坊间评语说有欧洲片风格,我就觉得很突兀。
就正如上回彭导的《依莎贝拉》,我个人是颇喜欢的,至少有一个细致的故事,但评坊间评语说他有王家卫风格,听起来就异常突兀了。
第一,这都是搞错了,不是有些长镜远镜就是欧洲片,也不是昏黄色调加一点拉丁音乐就是王家卫。
这样说实在唐突了欧洲片和王家卫,而且也冒犯了彭导。
再说,是不是某种风格也不重要,最重要这种手法能否帮助到电影本身,特别是电影要说的故事本身。
可能是因为凌厉的拍摄风格与我认为是比较犯驳和薄弱的故事做成了颇大的反差,我就很难感到满意。
早阵子夏日国际电影节选映了新海诚的《秒速五厘米》(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5 Centimeters per Second),听到不少好评,也特意找回来看,结果遇上跟《出埃及记》同样的情况,有点失望。
《秒速五厘米》影象奇美,摆出来的格局就是要人感动,可惜自己就是投入不了那个不够成熟(或实情是不够勇敢)兼带有自欺欺人之嫌的纯爱故事。
新海诚动画的迫真度可用巧夺天工来形容,跟彭浩翔的长镜远镜一样令人赞叹,可是故事同样的单薄。
当然我也同意,单薄和简约,有时只是观点与角度。
又或者可以说,导演只想说个简单的故事(彭导向来就擅长“小题大造”,这才是他一直的风格),所以到最后,是自己喜不喜欢那个简单的戏桥。
或者我是中间现实派,既没有纯真的心去受纯爱所感动,也未消极到可以从男女之间如此互不沟通互不信任地日夕相处当中得到太多共鸣。
要怪,就怪自己食古不化。
原文刊于: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00
对于有点像推理小说的电影,好像没有很多耐心。看国语电影就爱溜号。人不能太坚持别人的过错,因为只能改变自己的。另注:看的是内地版的。
张芳与詹建业两人“出埃及记”的过程
彭浩翔 is always 彭浩翔。这片子粗口很多啊。
有些小失望。
老彭,别这样咯~
看过,不记得自己看过,又看了一次港版,还是觉得so so,但不能否认彭浩翔很懂如何利用本土特色来抓住香港观众的胃口和票房。
圣经里,出埃及记代表了自我救赎
这居然是部正剧,太让人意外了。因为太过意外而悬念又不多只能快进了后半部分。不管声音演技和长相我都顶刘心悠小姐不顺,不过意外她英语说得很流畅。镜头什么的比买凶拍人好了很多,肯定是预算多了宽裕了。觉得如此失望应该是我没看懂,彭浩翔应该不止这份功力的呀。
感觉看的版本不好……
一般
只记住了一句台词——这个世上只有坏男人和更坏的男人!
很烦这种“女人一辈子所有心思都在男人身上”的设定。头顶青青草原,还坚强地帮穷老公发财,生怕自己脑袋不够绿。没出息。
弄了这么风骚的一个名字搭配那么匪夷所思的剧情
x
精致的片 可惜不适合我看懂
(配音版)因为开头,整个片子从庄严的片名出现开始都显得多余。导演很明确自己的主题,但只在开头做到了“荒谬”,之后就显得很一般
男权主义么您,导演?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男人。
少了一颗星的激情
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事情荒谬到了一定程度,就不会有人信,但不代表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