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C 电影的整体风格还是蛮喜欢的,感觉杂糅了非常多风格,首先是新浪潮风格的作品,整部电影的感觉让我想起了戈达尔那部《随心所欲》,非线性叙事的呈现非常好。
其次写意和写实的交织感则让我想起了罗伯特奥特曼,大量的长镜头,松散的叙事节奏和现代都市生活的迷茫(当然要是这部分镜头的使用和节奏很雷同小津和沟口也是没有问题的,甚至从刻画个体在特定历史或社会背景下的情感状态也类似),而其中视觉呈现的出的疏离则是很有安东尼奥尼作品的质感,尤其是色彩的呈现,还有利用环境来映射角色的内心也雷同。
时代感的映射与日本几次的交互感觉都是台湾区域性的特点,感觉其中也是有迹可循的。
视觉上,大量的长镜头十分舒适,镜头运动缓慢也是类似开场嘉宾所说的《海上花》的质感,运镜时焦距的把握也很不错。
只有两场戏感觉焦点不太对,感觉不像刻意为之,构图上大量的利用墙壁分隔空间,压抑的效果比较明显,同时利用不同空间来展示的隔阂也非常不错。
两场与杰哥一起时抽帧的戏感觉还是对于梦幻的呈现,嘉宾也说了“迷幻”后的呈现效果不少。
开场的戏印象很深,以升格手持搭配上那个隧道和旁白来带你走回到10年前的质感。
听觉上,旁白是来自十年后的她,以第三人称的未来视角与过去的自己对话,同时也在与现在的我们对话。
配乐的使用也非常好(实在太喜欢这家影院了,在候场的时候影院就响起了这部影片的配乐,之前放《苏州河》之前影院内放的音乐是Miles Davis的爵士)。
正如电影标题《千禧曼波》所指出的,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千禧年。
影片开头,主人公Vicky正在夜景中沿着一条长长的通道/走廊行走。
若有若无的音乐声中,她的画外音告诉我们她正在回忆十年以前,千禧年(2001)的时候。
尽管这是一部2001年的电影,它却用如下方式采用了一种回忆的姿态:通过叙述“现在”而进入了未来。
这种安排将另一个时间点带入了电影——“现在”,而这个“现在”恰好是真实时间序列中的“将来”。
这正是侯孝贤/朱天文对时间的敏锐感受的体现。
在这个意义上,Vicky行走于其中的通道就像是一个“时间隧道”,而这一昏暗通道的视觉形象引发的是如下问题: 这个隧道指向何方呢,是过去还是未来?
当Vicky和小豪一起生活时,他希望完全占有她。
他是不工作的,他们有一阵靠Vicky在制服店上班的收入为生。
尽管如此,他检查她的商店收据、电话卡余额,甚至她身上的味道。
有一个场景是小豪把Vicky拖到床上闻她的身体,以此来确定她没有和其他男人发生关系。
小豪的这一行为是一种“寻找”,但是是非常物化的一种。
与此同时,Vicky也在寻找着什么。
当她第一次从那两个台日混血兄弟哪儿听到北海道的小镇夕张——他们的故乡——她被她自己的想象所打动。
她按照杰哥给她留的纸条去了日本,可是她并没有在那儿见到他。
于是经过漫长的等待后,她最终去了夕张,而它仍然只是别人的故乡。
在某种意义上,Vicky在寻找一种稳定的状态,或者说,她自己生活的根——一个她可以真正认同的精神故乡。
尽管全球化正在减少可见的边界和差异,人们仍然需要一些东西来定义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身份。
Vicky曾经设定了一个时间期限,一旦她把存款全部花完,她就要离开小豪。
这个关于时间的期限只不过说明她根小豪在一起的生活是不稳定的,因此她需要改变它,期限的存在是她对这种不稳定状态的妥协。
Vicky的画外音常常出现在电影中,告诉观众她对2001年发生的事的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每当Vicky谈论她自己,她都用“她”而不是“我”。
从始至终,她在旁白中保持着同样的语调,不激烈也不悲伤——观众甚至难以得到任何关于她的情绪的印象。
这种第三人称叙述不仅拉开了“过去”和“现在”的距离,也将年轻的Vicky从2011年的Vicky身边拉开——她在观看她。
看上去侯孝贤用这种方式又提了一个问题:两个Vicky是同一个人吗?
从生物角度看她们当然是一个人,但是她们的社会/文化身份是同样的吗?
电影暗示我们Vicky花了十年的时间去寻找她自己的身份/故乡(或者说,精神乌托邦)。
这十年在电影中是被完全省略掉的,观众只知道在我们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之间有十年的距离。
关于这一点,又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应该被提出:2011年的Vicky在哪里?
但我们是不知道答案的,我们也不知道在电影的第一个场景中她是走向何方。
如果年轻Vicky对不稳定性的妥协是现代人生活的常态,我怀疑她能够从十年的找寻中获得什么。
最后,Vicky的精神故乡是日本,这是否和台湾的被殖民历史有关呢?
本片似乎是有一个副标题的,“蔷薇的名字”,名字是对身份的最直接的体认。
本土的侯孝贤和“外省人”的朱天文在世纪初年合作了这样一部关于时间、关于身份、关于时间中的身份的作品,意味深长。
李沁云,2005年11月写于圣路易
打下这些字的时候,外面的天正蒙蒙灰,单曲循环着林强的A pure penson,脑海里都是舒淇边抽烟边走在蓝色甬道的样子。
她说,那时候是2001年,全世界都在迎接21世纪,庆祝千禧年,她却在反反复复的爱情中怎么都逃不了。
曼波是一种中南美洲的舞蹈,它所形容的是人们陷入被催眠的狂热状态。
在一个世纪结束、另一个世纪开启的时候,人们迷茫又焦虑,无措却仍然陷入虚度的快乐中。
Vicky和小豪就是在这样的世界里相遇。
初见之时,Vicky只觉得小豪害羞又沉默,整个晚上都在盯着她看。
但在一起后,她才发现小豪的自私与占有欲,他总是偷偷地翻她的包,会查每一个过长的通话记录,也会在她每次聚会回来之后从头到脚嗅探她的气味。
小豪总是说,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Vicky是从她的世界掉落下来的,所以她不懂他。
可他仍然紧紧地抓着Vicky,以各种方式把她留在身边,因为他不要她离开他。
后来,过了多久呢,总之是在一次次试探与失望中,Vicky离开了小豪,遇到了捷哥。
捷哥不管去哪里都喜欢带着她,在她难过时收留她,给她煮面,劝她好好生活。
于捷哥而言,Vicky更像是一个需要他照顾的小孩子,给她可以栖身与安枕之地。
但是后来捷哥在夜店遇到了麻烦,躲去了日本,走之前,他给Vicky留言让她去找他。
Vicky说,她知道捷哥是想念她的,他叫她不要告诉任何人,意思就是,你来吧,一个人来。
故事在台北与东京交替上演,最后Vicky还是没有找到捷哥,她带着捷哥留给她的手机和混杂着香烟与古龙水气味的夹克,在冬天的东京四处游荡,试图融入这个城市。
对Vicky来说,感情像是怎样都甩不掉的黑洞,拖拽着她无法前行。
她最快乐的日子,可能是在那年的北海道夕张,把脸埋入大雪中、走在空无一人的电影街。
毕竟那个时候的她,是爱自己更多的。
很多人都说候孝贤的这部《千禧曼波》很王家卫,的确,大段摇摇晃晃的镜头,或昏暗或饱和的空间色彩,舒淇独特又性感的独白,把千禧年的爱情与孤独暧昧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但侯孝贤镜头下的故事,少了些迷幻色彩,更令人觉得压抑。
因为爱情从来就不是什么稀奇的话题,尤其在那个时代。
它混合着香烟、酒精、电子音乐、夜店昏暗的灯光,还有占有、自私、猜疑、嫉妒。
剥去了温情的外壳后,那些让人不安焦虑的内核才真正显现出来,或许爱情的本质,就是这样。
我是喜欢这个电影的,很大一部分其实来自于舒淇令人惊心动魄的美。
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又空空荡荡,在蓝色的基隆路桥上响起、在夜店迷幻的灯光中响起、在北海道夕张的大雪中响起。
她出现的时候总是有一头卷曲的长发和指尖未燃尽的烟,晕染着有些忧郁的脸庞,某个瞬间,我甚至觉得舒淇就是Vicky,她就是在讲自己的故事。
毕竟爱情与离别相辅相成,在得到的时候可能就是失去的开始,谁都避免不了。
《千禧曼波》还有一个标题,叫做《蔷薇的名字》,朱天文为这个电影写的剧本的开头就说「蔷薇的名字,是一个谜面。
解开谜面有五种方法,起点分别叫进行式、过去、现在、异想空间和未来式。
如果运气好,我们可能会找到谜底,但也有可能,我们走入一个解不了的谜境而迷失于其中。
」我不知道谜底是什么,但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
人生那么长,总会遇到一些人,好的、坏的、难以界定的,就这样坦坦荡荡地去接受去爱去受伤,总有一天会明白,再凌厉的爱,也不过如此。
亲爱的Vicky: 那年冬天你去了夕张。
写信回来告诉我那里是雪人的故乡。
照片上的你,在零下三十度的街边和竹内康兄弟一起吃滚烫滚烫的日本豆腐。
今年此时,杭州也下雪了,细雪。
我像小时候那样趴在窗台上看雪,脸和鼻子被冻得红通通的。
这样的天气,很适合听王力宏的《不完整的旋律》,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喜欢一首歌就没完没了地听个几十遍。
歌中唱道:想写一个旋律/没修饰的痕迹/一听就立刻明白我找到了爱/即使别人觉得奇怪不需要再更改/不完整的旋律没什么结局/却是我真实的声音/不完整的旋律勇敢的唱给你听/填满你我不完整的感情。
我知道,你也一定会喜欢这首歌。
当年,我们两个几乎每个礼拜六都会乘班车,从市中心到海埂去看“海”。
我们在水边一起狂呼乱吼,把自己high到某一种境界。
我们从来都没有唱过一首完整的歌曲,但是我们一直都很快乐。
有的时候我会禁不住好奇地想,豪豪他现在怎么样了?
记得当时你一次又一次地跟他分手,可是豪豪就是有办法找到你,打电话给你、求你回去,反反复复,像咒语,像催眠。
你跑不掉,又回去了。
每一次你投入到爱情的怀抱,我就会根本找不到你这个家伙。
我想起我小时候用来自己制作广播节目的录放机,每一次就只能做一件事,不能又放又录的。
你唯一的一次绝望的流露是我们一起坐在房顶上看狮子座流星雨那天晚上。
你对着一颗飞速下坠的流星说豪豪曾经问过你,你们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你究竟是怎么落到他的世界里的?
你既期待着这段感情的结束,又害怕这段关系就此告终,你不怕自己离开豪豪,而是怕豪豪放弃自己。
豪豪对你,是残忍的依恋。
他为了把你留在身边,故意不叫醒你去参加高考,他查看你的提包和电话卡,他偷家里的东西出来卖,他始终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做自己一个人的DJ,他叫形形色色的朋友到家里来玩,却故意把你当作空气。
你说你总觉得豪豪,就会像雪人一样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消失不见。
非常悲伤的恋爱,虽然夹杂着迷醉的欢乐,即使在多年以后,你还记得。
你说那个时候我们都太年轻,不是不懂得爱,只是不懂得应该怎么去爱,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爱。
那么现在的我们有没有度过了这个渡口?
我曾经很羡慕你遇到了一个时时刻刻都在纵容你的捷哥,他什么场合都带着你。
他带你,有时候,就像带着小兄弟一样。
他告诉你说要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我想,你一定是被正常两个字打动了。
那个男人离开的时候叫你到东京去找他。
东京那一年下了很大的雪,你带着他给你留下的电话四处游荡,街上都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学生、家庭主妇。
你让自己像他们之中的一份子,吃拉面、看电视冠军、披着捷哥留下来的夹克,有着香烟跟古龙水混合的气味。
你说你知道捷哥是想念你的,才要你来日本,还叫你不要告诉别人他在日本。
也许就是说,你来吧!
一个人来!
可是捷哥一直没有出现,也没有电话。
你一个人在旅馆里躺着,窗外的大雪积了厚厚的一尺多深。
你好久好久都没有说话,你说你对自己很失望。
别人都是正常的,只有你,只有你过得这么莫名其妙。
那个冬天的黄昏,我们坐在回学校的班车上,你对我说好想好想找个人来疼自己,你说我们都是被遗忘的小孩儿。
我歪过头去叫你不要说了,其实泪水早已经忍不住流下来。
这么几年我们都没有联系对方,仿佛从来不曾认识。
因为真正了解,并且太爱对方,反倒不能放下所有的防备在一起。
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有默契的。
怕别人对自己好,并且总是让对自己好的人最后都对我们绝望。
上周,得知你要结婚的消息。
惊讶之余,我深深的祝福你。
这么多年来,你是不是已经学会了怎么样才可以在爱别人的同时也给别人爱你的空间?
写信真有点累。
我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洋洋洒洒给你一写就是十多张信纸的我了。
现在的我只希望好好的睡一觉,醒来的时候被窝依然是暖和的,有温暖自己的力量。
那就这样吧,抱一下,再抱一下。
你的小鱼
最好的時光8.9朱天文 / 2008.02. / INK 印刻出版有限公司圖文掃描及引用自朱天文所著《最好的時光》一書中的劇照及劇本,合理猜測刪減鏡頭。
名字的過去/10場她高三沒有畢業,他不讓她參加畢業考。
考試前一天晚上他們住賓館,他故意不叫醒她,他不要她去考試,不要她離開他。
他們想住一起了,在台北租房子。
他們都沒做事,有時候為了一千塊錢騎車回基隆跟她同學借。
本段在電影中是以旁白的形式展現,並無畫面,書中的劇照是薇其與豪豪一起騎摩托的場景,背景有一艘大輪船,像是在基隆港。
電影還省略了劇本中出現的警察局,豪豪及薇其的父母皆以對話的形式出現,薇其是共犯,薇其是她爸爸和媽媽保出來的,豪豪則是他媽媽保他出來的。
名字的進行式/41場手機鈴響。
飄雪裡閃爍的老電影看板。
電車上,中央線往奧多摩的空蕩蕩車廂裡,薇其驚起,接聽手機。
是捷哥。
「你在哪裡?
」她力圖保持冷靜的口吻,卻發抖著。
等待,像讓她頓時,老了十歲。
在沉淪懸崖的邊緣,她驚訝發現自己如此生嫩,如此還是個新手。
「你還好嗎……沒事吧……」她大喊著。
電車交錯電車,馳風掣影。
她哭了起來。
電影其實在劇本的第36場便結束了,但是劇本中的劇照確實有薇其在地鐵上的場景,我猜測實際上是拍了這段,但最終刪減了,捷哥再也沒有出現。
電影的結尾是在夕張的一條街,兩邊有很多老電影的海報,大雪讓她想起那段悲傷的做愛過程,林強的音樂「飛上天」響起,結束。
再讓我大膽猜測一下,林強的「光明的路」這首音樂的結尾響起了煙花的聲音混雜著女聲,聽起來像是薇其的笑聲。
或許實際上侯孝賢拍攝了電影節結束後的煙火,薇其和竹內康彼此聽不見對方的聲音,就像當時在台北的TEXOUND一樣……
但不管怎麼樣,侯孝賢更加注重的是現場的即興感,而不是還原場景,比如捷哥家的監視器鏡頭像是代表著一種未來視角,在東京的旅館裡軌道與雪花電視映照著焦慮。
書中的兩張劇照是外景的展現,侯孝賢或許有意將人物限制在密閉的空間中,連結時空並不像劇本一般分的那麼清晰,劇本按照「名字的進行式」,「名字的過去」,「名字的現在」,「名字的異想空間」,「名字的未來式」劃分段落,而電影則將這五個入口混雜在一起,初看會摸不著頭緒,但記憶不就是如此嗎?
開頭的基隆隧道就是通往千禧年記憶的入口,那時候有最in的電子音樂,也有最傳統的溫泉旅館,在現代與傳統的交接處,薇其的畫外音已經是十年後的回望了。
從基隆到台北,從台北到夕張。
段落的區隔曖昧不清,車後的窗景,大雪紛飛。
《千禧曼波》是侯孝贤电影美学与创作生涯的一次重要体现。
以下从侯孝贤的创作背景、电影美学特征,以及《千禧曼波》的独特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创作背景:侯孝贤的转型与都市化表达侯孝贤以对台湾乡土文化的细腻刻画闻名,早期作品如《冬冬的假期》、《恋恋风尘》和《悲情城市》关注的是台湾历史与乡村生活。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他的作品逐渐转向城市化题材,更关注现代都市中的疏离与孤独感。
《千禧曼波》正是在这个阶段诞生的,它延续了侯孝贤对人性深层次探讨的同时,融入了当时新世纪背景下都市青年文化的迷茫与困顿。
侯孝贤通过《千禧曼波》探索台北这座城市的氛围与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以虚无主义的情感为基调,表现出新千年初期台湾社会快速发展的文化焦虑。
2. 电影美学:侯孝贤的风格与《千禧曼波》的独特表现(1) 镜头语言:长镜头与静观的力量侯孝贤擅长用长镜头和固定镜头捕捉细腻的情感和空间。
《千禧曼波》中,摄影师李屏宾的画面运用大量冷色调与柔和光影,营造出一种迷幻、冷峻的氛围。
尤其是在夜晚的台北街头和室内灯光的映衬下,人物的孤独感被无限放大。
比如,女主角小雯(舒淇饰)徘徊在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中时,那些漫长而缓慢的镜头让观众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她的迷茫与无助。
侯孝贤用影像让观众体验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而非通过对话或情节推进直接传递。
(2) 声音设计:环境音与极简配乐侯孝贤注重环境音的使用,《千禧曼波》中,台北都市的嘈杂与音乐的电子节奏交织,形成一种充满现代感的音效氛围。
林强的电子配乐是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简约而重复的旋律与画面中的冷漠感相呼应,为影片注入一种迷离的诗意。
(3) 时间与叙事:碎片化结构与内心独白《千禧曼波》在叙事上并不追求线性发展,而是采用了一种碎片化的回忆方式。
通过旁白,观众得以从未来的视角回看小雯的生活轨迹。
这种时间上的跳跃增强了影片的反思性,使观众不仅看到当下,更感受到记忆与生活之间的断裂感。
3. 《千禧曼波》的独特性:现代性与迷失感《千禧曼波》作为侯孝贤创作生涯的都市化转型代表,表现了现代都市青年在消费主义与情感困境中的迷失。
(1) 青年文化与身份迷失影片中的小雯是台湾千禧世代的缩影,她与两个男性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出对情感与归属的矛盾。
她生活在夜店文化与快节奏的都市中,却始终找不到内心的安定。
侯孝贤通过这一形象,呈现出新世纪初期台湾青年面对快速现代化所经历的精神困境。
(2) 影像的诗意化表达与传统剧情片不同,侯孝贤在《千禧曼波》中用画面和音效代替了大量的情节推动。
这种诗意化的表达方式使影片具有一种独特的观赏体验,观众更多地感受到情绪和氛围,而非具体的故事。
《千禧曼波》更像是一首影像诗,反映了一种存在主义的都市焦虑。
4. 总结:侯孝贤电影美学的新篇章《千禧曼波》是侯孝贤电影美学的一次创新,它用极简的叙事与浓郁的影像风格,呈现了台北都市生活的复杂性。
这部影片不仅延续了侯孝贤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观察,还通过技术与表达方式的变革,进一步拓展了华语电影的边界。
在侯孝贤的创作生涯中,《千禧曼波》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它展现了导演在新世纪背景下对电影语言的探索与对都市青年生存状态的关怀。
因为最近在豆瓣发的某篇“王婆卖瓜”帖和两篇影评,许多豆友关注了我,原本发出来无人问津的影评也有了些点赞和收藏,这对于一个长期在网络世界一隅孤芳自赏的不知名创作者来说,既是积极的鼓励,也是某种被注视的压力。
虽然读研后的每天我都在和文字打交道,但写论文和写影评的体验实在差别太大,以至于我需要培养出两种“表达人格”去面对相同的空白文档。
完成一篇论文时,我的感觉是如释重负,是再翻阅一次就会想着如何修改;但完成一篇影评时,我不想即刻就从文字与影像构筑的城堡走出,更不想在日后评价其品质或价值,仿佛面对的不是文字,而是浸泡在昨日河流中的自己。
世纪之交诞生了不少经典剧作,让影迷们念念不忘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声叹息》《卧虎藏龙》《一一》等,都上映于2000年左右,那时的电影市场与今时今日相比实属降维打击。
二十多年前,叩开千禧年大门的世界,怀揣着前所未有的希望、勇气与热情,经济在腾飞,社会在转型,年轻人们高举酒杯,喧嚷欢腾,仿佛0点后的那个自我将永远告别烦恼与忧愁。
《千禧曼波》里多的是这类年轻人。
侯孝贤的镜头聚焦在舒淇饰演的Vicky身上,她就是众多迷茫而肤浅的年轻人中的一个,没有内在的、真实的渴望,也没有外在的、虚伪的追求,所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幸福甚至廉耻,在她脑海中仅是被勾勒出了某种混沌的轮廓。
侯孝贤的大多镜头都极美,且没有格外突出的意象,那些暗示和隐喻都藏在看似日常琐碎的镜头中,我并不想去逐一分析。
我的理解是,侯导使用这些意象的目的,是在视觉美的前提下烘托电影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不论是观影过程中直观感受到细腻的情绪,还是从意象当中委婉的捕捉到那些暗流涌动,我们最终都走向了导演指向的方向,故而我会用大量篇幅去阐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整部电影只有Vicky一个主角。
电影的镜头语言太富有情感张力,以至于人物的行为动向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繁复的内心层次与无可名状的情绪洪流。
大多数时候,Vicky是失控的。
她常常喝酒,美丽的面庞从未流露过爱酒人士惯常的满足或安逸的神情。
她跟男朋友豪豪泡吧,用甜美的嗓音社交,用最大分贝捧场,用不多的钱在台北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
他们俩时常会有囊中羞涩的时候,他去家里偷走父亲的劳力士变卖掉,她去制服店出卖色相,好不容易到手的钱被他们继续用来支付房租、买酒、泡吧……这是一个无解的恶循环——他们麻木的面庞,和偶尔面对酒肉朋友时凄惶又故作镇定的神情让我明白,他们并不喜欢这种生活,更为悲哀的是,他们也不完全明白自己渴望的是哪一种生活。
Vicky感觉到失控,好像所有的一切都在下坠,她不安的把这种感觉告诉豪豪,豪豪只是说,“你是在从你的世界,下坠到我的世界”。
Vicky是痛苦的。
除了了无意趣的生活状态外,Vicky一直对当下这段幼稚而暴力的感情心有戚戚,豪豪翻她钱包,像警察那样反复盘问她的行踪,发泄欲望时常常不在乎她的感受,不止一次的对她动手……旁白里,十年后的Vicky的说,“我要走,他却求我,反反复复,像是咒语,像是漩涡”,嗓音里有难以掩饰的失意。
Vicky的痛苦还在于被迫漂泊。
她不想回到基隆的家,呆在台北却不知道真正想做什么;和豪豪的恋情如此折磨她,她却一直忍受,直到无法忍受才离开;遇到温柔的捷哥她不由自主的产生依赖,一路追随到日本才发现他留下的号码是空号。
东京的小旅馆里,Vicky无事可做,她一根又一根的抽着烟。
这个耐心的长镜头下,她以近乎静止的姿态倚靠窗台,窗外列车飞驰,云烟略过,这些与都她毫无关系。
Vicky是寂寞的,Vicky的寂寞无从排遣。
她以为恋爱能让她感到满足,结果带来的是伤害;她以为泡吧能让她充实,结果带来的是堕落;她以为酒精能给人些许慰籍,结果带来的是更深的寂寞,和像梦魇一般难以摆脱的头痛。
Vicky的寂寞显露在酒吧迷蒙的蓝色光晕下,四散在她和豪豪所有相顾无言的时刻里,淹没在日本旅馆外火车行进的轰隆声中。
寂寞是乏善可陈的,但有一点Vicky明白,她贪恋世间的一些美好,她时常想起那年冬天日本夕张的大雪,跟朋友嬉笑打闹时,她感觉自己好像变回小孩子;她会抱怨捷哥的突然消失,也会因为想起他做的那顿踏实可口的饭菜而心下一软。
普鲁斯特说,“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 只有在那些时刻,Vicky好像才真正的活着。
除了细腻的展现Vicky的内心世界以外,《千禧曼波》也片如其名的铺陈出世纪之交的时代气象。
电影里的台北象征着新世纪的模样,迷幻的灯光和冰冷机械的电子音乐时常伴随出现,营造出一种未来感,年轻的男男女女们无所事事,内心空虚,整日沉溺于社交和酒精,显示出新时代将有的迷茫与混乱;日本的小城镇夕张则代表已然逝去的岁月,店铺橱窗尚贴有十几年前风靡全球的经典电影的海报,老人们正细心制作菜肴,在台北花天酒地的年轻人来到夕张仿佛又变回小孩子。
当电影进入尾声,大雪覆盖了小镇,乌鸦漫步于原本人声鼎沸的街道时,我开始意识到远去的旧时代正如这白雪覆盖的小城般落寞,而五光十色的新世纪也终有一天会变为破败荒凉的旧世纪。
夕张的大雪像是宿命的昭示,形形色色的痴男怨女们来往于世间,留下空的酒瓶、满地的烟头和一张张搭载着迷幻音乐的旧唱片。
不过,不管他们留下些什么,世纪末的大雪终将覆盖一切,一视同仁。
最初知道舒淇的时候,就知道她是拍三级片出身的。
可是我一直都没有感觉到一丝的反感,即使在我年龄还小一片懵懂的时候。
我总觉得在她那张或性感或风情的脸庞背后永远带着一种属于少女的天真与狡黠。
那种天真并非惺惺作态,装嫩发嗲,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一种气质,一种味道。
后来,一直在电影里偶然遇见她。
或者是《玻璃樽》里那个天真烂漫的寻爱少女,或者是《伤城》里面那个啤酒女郎,那样的她带着一点点傻气,忽闪着大眼睛,没心没肺的样子,那种天真是女人的特权,在男人眼中永远可爱又可怜。
或者是《玻璃之城》中与黎明相恋一生的女子,或者是《非诚勿扰》里为爱殉情的女子,那样的她脸上总是带着些许忧郁,沉静如姣花照水,依然很美很美。
有人说,那里面其实有着她自己的爱情。
还有《夕阳天使》里那个沉稳机智的女杀手,善良美丽的姐姐,以及陷入爱情的小女孩。
那些女人美丽的侧面,都汇集在了她的身上。
最初看时,我惊异于,那时候在大陆大红特红的赵薇跟她一比,活像个还未发育完全的黄毛小丫头。
还有《色情男女》里那个到香港闯天下的台湾少女。
我始终记得她对着导演所说的那段长长独白,她的梦想,她的曾经,脸上带着那样美好而明丽的笑容。
很多人都被她的本色出演打动了,那一年的香港金像奖将两座奖杯颁给了她。
我想,那是她“将脱掉的衣服一件件穿回来”的开始。
还有《最好的时光》《北京乐与路》……然后是这部《千禧曼波》。
看的时候是冲着侯孝贤的大名,却让我再一次发现了舒淇。
依然是典型的侯式的影片,所以也注定不能当做一般剧情片来看待。
贯穿全片的画外音,片段式的零散段落,混乱时空的随意拼接。
侯说过他的电影是“大块画面里气味与气味的准确连结”。
所以,透过这个100分钟的电影,我看到的不是一个有头有尾完整吸引人的故事,而是一种切实可触的氛围。
那样的氛围之下,是女孩Vicky的一段生活:无从逃避的爱情,无所适从的生活,一点点快乐,一点点寂寞。
还有大片大片,耀眼的青春,肆溢的美丽,满满的,无法消耗,就只能眼睁睁地挥霍浪费。
她身着白衣,Disco Pup流动的萤火,喧嚣的人群,她宛若一尾深海里的游鱼。
她张开了双臂,从汽车的天窗探出头来,呼啸的风扬起她浓密的长发,笑容灿烂如春花。
她把脸埋进夕张的雪里,留下五官的印记,雪花沾满了她的脸庞,又被她的明丽悄悄融化。
这样的美丽,令人赏心悦目,满心艳羡。
而这样的美丽只属于舒淇。
正如朱天文说:“《千禧曼波》如果没有舒淇,整部电影就不成立。
”记得侯导演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他和杨德昌在Kiss舞厅,杨德昌指着一个女孩跟他说:“看,她是一个奇迹。
”老侯吓一跳,很惊讶地看着杨德昌,杨德昌继续说:“她正在经历从一个女孩变成一个女人的过程”。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片子我就想起了这个故事。
也许,舒淇一直让我觉得,她就是这样一个奇迹。
侯孝贤说:“我注意到我周围的年轻朋友,他们「生、老、病、死」的速度和周期比我们这一代要快,快上好几倍,尤其是年轻的女孩子,花初开,就谢了,真是短暂。
不记得谁曾经说过,意思是‘因为那天边纷飞的落叶中,只有一片,会在我们愿意理解并同情的持续关注下,在那个瞬间,永远静止。
’我想这样来拍一个年轻女孩的故事。
”于是,他拍下了最美的舒淇。
后来,侯导带着《千禧曼波》和舒淇到坎城。
在那里,舒淇第一次看了全片。
老侯说:“她回到饭店换衣服,对着镜子‘啪啪啪’忍不住泪水,一直哭。
”我想,其实,那一刻应该她是开心的。
因为有人在她最美的时候拍下她。
2001年才是真正的千禧年,但我们都算作了2000年。
好吧,就算作2000年——那一年,我在做什么?
关键词:高中;住校;王力宏。
那年,我初中毕业。
之前放弃了直升,以为自己有能力进入更好的学校,以便三年后进入更好的大学。
事实上我仍然考上了原来的学校。
它搬到了更远更大的地方,于是我住校了。
那是非常难以细说和描述的两年时间。
那里我留下了至今都关系非常好的朋友,也尝到了暗恋的滋味。
那段相当明显的暗恋最后变成了大家都知道的事,我只是一点点尴尬,因为再之后我发现还是朋友好一点——也许这只是没有得到之后的自我安慰。
我知道,他们都了解我的。
他们知道我的选择是为什么。
所有的选择都是为了什么。
这是关于高中和住校。
那年我开始疯狂的迷恋王力宏。
自从1999年的某一天我在家偷偷看电视,中央电视台的第五届康佳杯音乐电视大赛,王力宏一袭白衣白裤的《公转自转》闯进了我的眼睛之后,我就再也没能摆脱掉对他的喜欢和疯狂的追逐。
那之前和那之后他的每一盘专辑我都买,一直到大学快毕业,后来的几年,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就算再不看他的报道再不买跟他有关系的杂志,音乐还是要听。
但八年前的我,甚至从《当代歌迷》中看到他在美国的地址,写了一封花痴到极点乱七八糟花里胡哨的信给他。
那封国际信件花掉了我将近20块钱,是那时候我四五天的饭钱。
那时候他太红了,几乎所有的杂志上都有他的报道,于是我买每一本哪怕只有他一个小小头像的娱乐杂志。
生日死党们送我的礼物,就是凑钱买了一本他的写真集,至今还在。
那时候的他是和我现在一样的年龄,刚脱离青涩和腼腆,已经快要成为一个完全的大男人。
这是关于王力宏。
大概就没想起还有什么很吸引人的关键词来抓住我对那年的回忆了。
啊,还有,全家人一起在小姨家欢度千禧之年,坐在沙发上拍大合照,结果把她家才买了不到半年的新沙发给坐垮了。
好吧,一点都不好笑。
那就说舒淇。
知道她,是从多年前和黎明的绯闻。
大概也是千禧年的时候。
那之前的某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完《半生缘》,就不可避免的掉入了这个男人的深情眼眸里,爱上了电影里温文儒雅的黎明。
然后我看到了很多报道,说他与舒淇的绯闻——大概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当时好像艳丽的脱衣舞女一样的女人怎么跟他配。
但我又看了传说中的定情之作《玻璃之城》——那已经是大学后两年的事了。
他们确实很配。
在电影里。
现实中的黎明是怎样我无法了解也不关心,现实中的舒淇我只知道她拍的一本本写真集。
但是在电影里,那部缠绕着一生的爱情的电影,着实让我发现,他们的气质很相配——也许,大概是因为我会为每一段不能有美好结果的爱情而遗憾。
之后的这几年,无论是《最好的时光》,还是《千禧曼波》,我越来越喜欢她。
我喜欢这个相当聪明的女人。
只是,看到《千禧曼波》里的舒淇,却像是看到真实的鲍小姐。
这一切的故事,都像是真真切切发生在她身上。
连感情的拉扯反复,烟瘾,眼神,动作与表情,性情与爱好,甚至抽烟的姿势都那么像。
他们都是美丽单纯却也复杂迷惘的女人。
我认识她,是在大二。
这之后我的大学生活像是完全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她是我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朋友。
我感谢与她的相遇,其实也不能算作偶然,中间有那么千丝万缕的联系。
和她在一起的校园生活,几乎可以写成一本书——当然大部分是与她有关。
她是有故事的人。
把她放在这里面,只是略微带过而已,她值得我花很多的时间来描绘和讲述,总有一天,会细细道来。
也分享给她听,给她看。
她对我其实有很大的影响。
不同于舒淇在电影里的角色Vicky的结局,在夕张的满天鹅毛下,将一张干净的脸埋入雪堆里,没有结果。
无论以前的生活怎样,经历怎样,我是十分的相信鲍小姐将来会有的幸福生活。
来深圳前,毕业的时候,在那个小小的校门前的KTV门口,我曾经告诉过她我的想法。
当时我在哭,但她一定都还记得。
今年过年回家,短短的几天时间,朋友见不完,但跟她都有三次见面。
吃火锅吃烧烤唱K,就像我们以前的生活一样。
我怀念不已。
那夜晚上回家,已过凌晨。
她发来短信,说好喜欢和你一起玩哦,感觉很轻松和快乐。
当时的我们已经都有点微醺。
我在心里说,我也是。
侯导演将镜头对向了都市,他自己说比起拍过去的故事,当代题材要好拍得多。
为了拍此片侯导演去酒吧呆了半年。
舒淇毕竟年轻时玩过的,影片中举手投足很老练。
喜欢影片中雪景的段落。
觉得雪天的人美而清爽,不像夏日里那般油腻,记起儿时许多下雪的清晨,“下雪了”父母的一声唤,比得上平日里千万次“起床了!”的催促,不再眷念温暖的被窝,爬起床来,让父母将厚厚的衣物层层套在我的身上,出门踏雪上学,公交车内氤氲着别样的暖味,呼出的暖气如云雾般凝绕不开,雪光映照着每个人脸上的惊喜……
高捷戏路万年不变啊
不算故事只能算状态,伴随着电子乐和女主梦呓般的旁白,嘈杂的雀跃的无望的一团乱麻的青春。
在厦门金鸡把唯一一部没看过的侯孝贤看了,可惜已经到了喜欢阳光的年纪,受不了长篇累牍的霓虹灯和酒吧,看完的时候已经天黑了,晚上跟很久没见的清新男孩去吃居酒屋,吃的很撑没有喝醉,没有亲嘴我居然跟他握手然后告别,晚上回到周琦家看Newjeans 年末舞台,啊,so fresh so clean!
最开始的长镜头非常之美妙,后面让我昏昏欲睡。还有钮承泽干什么哪里都要插一脚。真的是。
侯孝贤高开低走的一部现代剧试水之作。看似本片什么都没讲,其实也好像的确什么都没讲。虽然各种空镜以及摇摇晃晃的手持摄影,同时辅以不知所云又矫情得喋喋不休的台词,让本片确实有了所谓文艺片的氛围感,但抛开氛围感,本片只剩下一个空洞又虚无的空壳。起初以为本片会是一部很有情调的爱情伦理剧,后来发现本片其实叙事浅显又虚头巴脑,故事有头没尾,台词也总是无病呻吟。脱离了历史厚重感以及人文关怀的侯孝贤,感觉在本片中束手束脚,彻底迷失了自己。同样的本子,如果是王家卫,可能会有更深刻且体面的演绎。本片彰显出侯孝贤的短板,他对故事的把控失调,也造成了观众的观感不适。舒淇几乎成为了本片唯一的看点,在这迷离的氛围之下,反而彰显了自己的魅力。林强的配乐也让空荡荡的本片增添了一些情绪和高级感,但是大厦将倾,早已于事无补了。
看片的时候收到一个令人作呕的微信影响了看片心情,当然更大原因可能是片子本身就是很难看的
音乐比电影本身更好,梦幻与眩晕感强过所有的抽烟喝酒镜头。虚虚实实,冷冷清清,最动人的是那些不断游走和失焦的镜头。
101分钟DVD版,对配乐的好感胜过故事内容。★★★☆|网易:…《千禧曼波》以一群台北都会青年为主轴,每一部电影都会跟着不同的角色寻找城市的生存法则,尝试碰触冒险的边界。在侯孝贤的个人网站上,《千禧曼波》开展了征集故事的活动,鼓励年轻人写下自己的故事,成为影片的主角。… 侯孝贤本来计划花上10年时间将台北的一切变化收留留在10部影片之内,《蔷薇的名字》本来是第二部,但由于第一部《台北的两个香港人》的主演梁朝伟及张曼玉档期问题延迟拍摄,这一部反倒率先登场。……
1.侯孝贤作品序列明显以[海上花]作为中后期的分界点,本片则进一步标志着他在主题与风格上的彻底转型,前中期的乡土回忆与家国历史至此裂变为现代化大都市中人际情感的暧昧疏离,你甚至可以说侯导有一点“王家卫化”了。2.形式上仍以长镜头为主,节奏也时而依旧静缓,但远景换成中近景,固定长镜变为游移的运动长镜,深焦镜头演进为浅景深镜头,工整的封闭式构图被看似随意的开放式构图取代。3.小景别中仅有人物清晰可辨,前后景往往虚焦模糊,配合霓虹灯式色彩美学,营造出一种既贴近人物身体、又疏离缥缈的朦胧气息。4.大量的门框/窗框分隔画面,拟窥视视点。5.汽车出隧道前的迷离光影令我兀自忆及[堕落天使]。6.杜笃之的录音极佳(获戛纳技术大奖),窗外的火车疾驰声熟悉而迷醉。7.门前的摄像头画面。8.夕张的大雪与电影海报。(8.5/10)
5.0一个叫捷哥的男人为她下面一个叫阿豪的男人闻她下面她和捷哥在一起聊天时捷哥劝她生活回归正常戒烟戒酒不再泡吧鬼混找一份安定的工作后来捷哥成了她生命的无常她和阿豪在一起做爱时阿豪让她感觉像雪人在太阳升起时就消失不见非常悲伤的做爱过程我想没有人愿意做爱做到悲伤正如我不愿看电影看到催眠所以我决定戒了侯孝贤
看完以后一整天都沉浸在特别浪漫的氛围里,好像和舒淇一起嗑了药。
浪费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是为了看这个卢瑟黄毛跟舒淇抽烟喝酒同居吵架?文艺片不是这么拍的,评论里还有舔🐶说本片导演侯孝贤强于王家卫的有哪些哪些,在我看来这人给王家卫提鞋都不配
属于情绪的电影!开头的那一段让我陷入其中回味无穷,充满了无数的“Magic Hour”!迷幻忧伤之余是侯孝贤用室内情感的调度来贯穿影像主干。千禧年前后的迷茫,如同呼出的烟雾,在灯红酒绿中,飘向白雪茫茫的北海道;情感如烟飘走,时间如雪地般苍白,分不清梦境,只想着及时行乐,只想着怀抱热烈的心去拨打接不通的爱情号码;爱想风,环绕在身边,感受到却触及不到,我对你的思念萦绕在耳畔,渴望你的爱,渴望你在我身边,思念像催眠,像咒语,静静地陪我走过淡淡夜色里肆意、自由又走不出的时间长廊!爱,在千禧曼波中,像咒语,像催眠…….
依然是侯孝贤的标志性的长镜头,但迷幻压抑阴冷。这是关于回忆的电影,人在回忆时不会遵循特定的时间顺序,而从一个瞬间到另一个瞬间,回忆里事件细节也不重要,只有情绪,所以这部影片里最值得看的是舒淇的一颦一笑,是她的开心,愤怒,忧伤,恐惧,进而让我回想起我的往昔。
其实舒淇的电影挺有看头的
垃圾堆里的青春都有着黄金一般的蛮横生命力,基本是各类迷惘青春时光片的主题。可是,这部片美好在哪里?!你的世界我不懂呀我不懂。我开始不懂了。啦啦啦啦~
舒淇太性感
该片从回忆开始,到回忆结束,构成回忆的一个过程,影像风格透露出迷蒙的瑰丽色彩,勾勒出的人物也弥漫着朦胧飘逸的味道。
这是侯孝贤吗?他老人家干吗非要去拍一群他其实并不了解的人?看得额非常滴纳闷…………
7/10 #如果让侯孝贤拍一部王家卫电影会出现什么 怎么说呢,侯孝贤相比于王家卫明显地会更加接近"真实",那只能说明他对千禧年本质的理解可能是"毫无缘由的愚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