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觉得那些荒诞的东西很有意思。
越是荒诞的事其实越真实。
(有时候那些真实的事其实更荒诞)我在看完《僵尸肖恩》后第一次开始思考,僵尸的含义。
他们缓慢,麻木,僵化,愚蠢。
他们还想同化你。
那时我在读大学,是个愤青。
我在那个故事里看到了世界上其实很多人是僵尸。
无聊的活着,僵化,麻木,愚蠢。
还想同化我。
这是个中二的观点。
首先,我贬低了他人。
第二,我反对的是大多数人,也就是这个社会。
第三,我把那些循规蹈矩的活着的人称为僵尸,实际上把自己比他们对立起来,成为了敌对面。
好吧,以此观点出发,我最终是被同化了。
《僵尸肖恩》是2004年的片子,而现在是2013年。
“血与冰淇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到来了。
片子的观点也变了。
僵尸 变成了 机器人。
或者用这部片里的话说:空壳人。
我们看到空壳人其实有他们的观点,他们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他们不再是麻木的,愚蠢的。
和主角相比,空壳人其实更加成熟,更加正确。
他们使得这个世界更美好。
而主角这样的人,最后毁了这个世界。
这样说也是有根据的。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人存在的意义是传承基因,必然是社会的奴隶。
不过这个世界越来越强调自我,也就是脱离社会零件这种设定。
扯远了,还是回归影片。
主角是什么样的人?
一个醉汉,一个精神病。
某种意义上,我就是一个醉汉,一个精神病。
嗯,我想起豆瓣有个书评叫《我不是孔乙己》差不多一个意思。
有趣的一点是,片子最后妹子跟的也不是他。
为什么?
我想起我高中时追过的一个姑娘说我不成熟。
片里快尾声的互相说教,让我想起了我和我父亲的对话。
最后高等生物恼羞成怒的确很想我父亲愤怒的样子。
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the world end。
从主角观点是他赢了。
但是此片最后的结局和僵尸肖恩一样,人类最后还是和僵尸/空壳人,一起生活着。
这么说其实没有人能改变什么人。
什么是不被奴役,什么是自由,主角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里是不是混蛋?
谁知道,谁关心,就这样活着,没有人能决定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没有人能决定对方该怎么活。
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最后给出了一个和以前一样的答案。
只是稍微让步了。
(否定与自己不同的人的态度比以前软了许多)我想这就是社会吧,形形色色的人都有。
大家一起活着。
中国讲中庸,其实这就是中庸,因为各种极端都有,最后反而中和了,但又多姿多彩。
(不过这样看来,还是社会的零件啊。。。
)谁知道呢。
大醉一场,喝到宇宙终结。
The World's End--最后扯点剧情相关的假如不是旧伤疤和被干后出蓝色液体。
如何百分百分辨是不是空壳人?
楼下说空壳人完美一眼能看出。
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仔细想想又不觉得他们多完美,要真的完美就不会烦那么多错误,最后失败收场。
其实这部片子看完有点失望,3星都是有感情分在里面了,因为不够颠覆。
感觉主题思想和第一部《僵尸肖恩》其实没什么太大进步,只是僵尸变成空壳人,而空壳人和僵尸的区别是他们能沟通说理,不是绝对对立。
但是《僵尸肖恩》最后,人类和僵尸其实在某种成都上已经互相生活在一起了,所以本片和第一部区别真不大。
这几年的僵尸片如《我是传奇》、3集英剧《复生》和《温暖的尸体》已经把僵尸这个形象进一步颠覆,相比空壳人其实更有趣了。
——以前,我们把僵尸对立起来,现在我们把僵尸视为人类的一部分,只是我们不去了解他们,了解之后,发现他们也是有爱的。
——————————————————————————————桃姐说:看IMDb才注意到《世界尽头》几位主角的姓都是有含义的,之前只注意到西蒙·佩吉是国王,原来还有骑士、管家、王子什么的【Simon Pegg—(Gary) King】【Nick Frost—(Andy) Knightly】【Eddie Marsan—(Peter) Page】【Paddy Considine—(Steven) Prince】【Martin Freeman— (Oliver)Chamberlain】——————————————————————————————关于结局,我是这么想的。
【就是老子这么做其实没有什么内涵和深度,空壳人和人类其实老子根本不在乎,老子也不是什么好人,世界毁灭也没关系,我就是要与世界为敌。
我才不管世界到底怎么样,反正就是要和主流做对,因为这么干,我觉得爽!
】——其实电影本身也是,你可以发现它和没内涵的片子比起来有内涵,和有内涵的片子比起来,更无厘头和有趣。
总之就是非主流。
最重要的是,西蒙·佩吉希望不管你怎么看待这电影,至少你觉得爽!
黄金大道就是喝酒马拉松的路线,沿途酒吧每个喝一杯,最后一家酒吧就是“世界尽头”,主角们到达“世界尽头”以后真的启动了世界末日,也算是“世界尽头”。
影片中的血是机器人的蓝血。
冰淇淋在最后世界末日中胖胖面前飘过了一张包装纸。
最后三间酒吧没有客人和员工,所有酒吧名字和他们的遭遇也相符,男主开头沉迷酒精,成为精神病治疗小组中的一员,讲述故事。
才明白这一切都是一个可怜的人追忆童年美好的幼稚而热血的幻想,很多没有逻辑的地方都是主角自己的执念或者情感。
文/小关平
在我心目中,埃德加·赖特一直是个很有个性的导演,他最早拍英式情景喜剧《屋事生非》出道,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最后终成国际大导。
他的代表作是“血与冰淇淋”三部曲。
第三部《世界尽头》,导演把酒吧文化与外星人入侵这样的幻想事件联系起来,用喜剧碰撞科幻、悬疑,形成了新奇、陌生化的英式幽默,比前两部更有内涵。
《极盗车神》也很好看,但跟《僵尸肖恩》《热血神探》《世界尽头》相比,还是要差点意思,可能是缺少西蒙·佩吉、尼克·弗罗斯特这对搭档的演绎,也可能是故事背景搬到了美国,失去了埃德加•赖特独有的英伦特色。
埃德加•赖特真的很有想象力,用可爱多冰激凌的三种颜色分别对应这三部电影,并用同一个团队来打造,形成了一个系列。
血与冰激凌三部曲分别是三种颜色。
《僵尸肖恩》是僵尸恐怖片,是代表血浆的红色草莓冰淇淋。
《热血神探》是警匪动作片,是代表警察颜色的蓝色原味冰激凌。
《世界尽头》是悬疑科幻片,是充满灵异元素的绿色薄荷冰激凌。
原来斯皮尔伯格的《丁丁历险记》居然也是找赖特当的编剧。
这三大导演合作,彼得·杰克逊监制,斯皮尔伯格导演,埃德加•赖特编剧,这样的动画能不好看吗?
希望第二部彼得·杰克逊导演的作品也邀请埃德加•赖特来当编剧,保持《丁丁历险记》系列的风格统一。
————
这是埃德加21岁时写的一个剧本,名叫《串酒吧 crawl》。
我喜欢餐厅、酒吧、咖啡馆的商业文化,看五位英伦宅男打卡12家酒吧,是本片最吸引我的地方。
为了我喜爱的酒吧文化,《世界尽头》我能一直看下去。
我曾用两天时间在杭州考察了12家咖啡馆,跟本片的酒吧打卡很像,只不过全是我一个人考察的。
如果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去咖啡馆打卡,就像本片中的五人组一样,肯定会更加开心。
像书店、餐馆、酒吧、咖啡馆这种有情调和创意(和服务员)的小店都是我喜爱的。
喜欢这些店的logo设计、商业理念、文化创意、历史起源及餐饮特色等等,还喜欢研究它们的装修艺术和家具摆放。
虽说自己不一定会开这样的店,但在探店过程中获得了口腹的满足,视觉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不都是一种快乐吗?
所以我决定把这12家酒吧好好研究一番。
这篇影评只能算是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人来做这件有趣(无聊)的事。
之前参加过一次“查令84号咖啡馆”的观影活动(看《天堂电影院》),这是延续我在趁早读书会意犹未尽的乐趣,观影后我当晚就撰写了一篇影评,发给了咖啡馆的电影放映员小唐。
沉浸在我喜爱的电影评论和拍摄行业,和喜爱电影的人交朋友,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看的是酒吧文化,我观影时却在喝椰汁。
我只爱喝红酒,目前写作的地方没有,就以饮料代替吧。
对于我这种自由自在的人,茶、咖啡、果汁、奶茶都可以当成酒来喝。
抛开电影的主线剧情,就这12家酒吧,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在当地打卡的伦敦男孩,依次写下我对这些酒吧的感受。
我在上一次写《世界尽头》影评时说,如果日后再重温这部电影,会把主要心思放在这12家酒吧的文化上面。
今天终于可以兑现这个承诺。
————
西蒙•佩吉带着他的四位小伙伴(中年大叔)在马路上行走的这段,真是帅爆了。
五个人年龄加起来超过两百岁了,但他们的自信和帅气早已超越了年龄和时间。
迎面走来五个年轻小伙子(后来才知道是外星人),对他们不屑一顾。
殊不知,他们五个当年也是青春少年,也一样喜欢装痞耍酷。
男人们自嘲背后的落寞感,在赖特的镜头下让人感动。
从本片可以看得出来,赖特很擅长用音乐配合视觉效果,这一段的配乐非常好听,上承冰淇淋三部曲的故事线,下启《极道车神》的酷与燃。
———— 12家酒吧(豪饮马拉松)
1、一号邮局(第一站)
五剑客出发的第一站。
这个酒吧从外观上来看很像邮局,建筑风格和色彩都墙砖色+复古绿。
西蒙•佩吉进酒吧之前,还向哥们科普了这家酒吧的历史。
本片的美术细节很好,酒吧外面是邮局的绿色,进来后墙面上换成了薄荷绿,清新淡雅得像一家咖啡馆。
吧台像是邮局办业务的桌台,摆上酒水和装饰品之后,变成了古色古香的酒吧风格。
片中角色一语中的,揭开真相:现在政府不让太多独立酒吧出现,相当于咖啡馆中的星巴克大合并,把所有个性化的店面废弃,全部做成商业化的连锁经营。
不过我相信这12家酒吧还是有自己特色的,否则对不起它们个性的店名。
西蒙•佩吉五人组点了五杯饮料,其中有四杯啤酒,可爱的胖子居然要了杯白开水。
我记得他说过:径直走向一个酒吧,然后找老板要一瓶冰白开水,这是多么酷的一件事!
但我忘了为什么他不喝酒。
也许只是因为英式幽默?
你是来酒吧打卡的,就算不喝酒,也可以点些别的东西呀。
可是他点了杯白开水,还那么理直气壮,让人印象深刻。
————2、老熟客(老相识)
所谓的“老熟客”,就是在这家酒吧看到了以前给他们说故事的老头。
看这五个宅男穿梭在伦敦周边小镇,有点像旅行风光片。
他们的思维都很新奇、古怪,非常具有个性,就当成一部以体验伦敦酒吧文化的特色之旅吧。
我是中了作家李欣频的毒了,实在太喜欢她提倡的各种文化之旅了。
老熟客酒吧外观也很有个性,比第一站邮局风格更有现代艺术的感觉。
他们在路上遇到了现代艺术的雕塑,隐喻了“老熟客”的现代感。
这个酒吧果然更加活泼,五个人在吧台毫无拘束地喝酒,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老头(老熟客)。
这个老头曾给少年时期的五人讲过UFO、蜥蜴人、水下纳粹这些稀奇古怪的故事。
注意!
UFO科幻元素出现了,为什么把酒吧和科幻故事结合在一起?
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常在酒吧里听老头说这些幻想故事。
这个老头真的太搞笑了,胖子说他是不是胡编乱造?
说百慕大三角其实是一块正方形?
真的很幽默。
想到以前我跟好友杨飞、柳林(我是月水瓶,他们是日水瓶)一起说的那些笑话,感觉这是一部水瓶座的电影。
按照星座属性来看这三部电影:《僵尸肖恩》是以天蝎为主导的水属性,《热血警探》是以白羊为主导的火属性,《世界尽头》是以水瓶为主导的风属性。
令人郁闷的是,西蒙•佩吉在这家酒吧被列入黑名单了。
酒保不卖酒给他,五个人只好再换下一家,并声称要在下一家多喝两杯,以完成打卡。
此处有一个细节,从这家酒吧出来之后,西蒙•佩吉看到了外面露天餐桌上有三杯没喝完的啤酒。
不是不卖酒给我喝吗?
我喝别人剩下的!
气死你!
远镜头是他将这三杯啤酒一饮而尽的画面。
有趣的英式幽默。
喝完之后,西蒙•佩吉开心得不得了,真是英国人特有的孩子气。
————3、出名公鸡(闻名雄鸡)
酒吧名字直译就是“出了名的吊”,五人组集体回忆当年的青春无敌。
这家酒吧没有放外面的logo,一进来就非常热闹,可能是天色逐渐变晚了,来酒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在这里大家都是欢声笑语,酒吧氛围非常好,喝酒聊天的人到处都是。
有五个打台球的少年,就是之前在路上跟五人组擦肩而过的小屁孩,西蒙•佩吉看到他们就想起了几十年前的自己。
这真是一部追忆过去的电影,多刷几次能出现很多新的感受。
我想到了《僵尸肖恩》中,佩吉和他的朋友也和另外五个和他们相似的人擦肩而过,那段喜剧感也很强。
真的很喜欢英国人的这些脑洞。
在酒吧里,他们还想跟当年的五个女孩子搭讪,现在已成为五个中年女士,而我们的男孩们却害怕她们看到自己现在苍老的模样。
其实讲真的,五个男主角已经很帅了,根本不需自卑和害羞。
年华和时光在女性身上才是真的匆匆而过,一点也不留情,对男性算是心慈手软了。
对于我们这些做艺术创作的人来说,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念。
既要有独特的品味,又要有包容之心,对审美的要求也应宽泛一些,不要因为别人年龄大就说丑陋。
胖子说要找回伦敦的巴士,看来这里不是伦敦,而是伦敦周边的小镇。
坐巴士就能回伦敦,可见离伦敦也不远。
如果去伦敦的话,真想和朋友一起找到这12家酒吧,像我在杭州逛咖啡馆那样逐个打卡,体验一下电影里的感觉。
我也常和我朋友肖健说,爱喝啤酒的人就应该多看看这部电影。
这家酒吧的风格和情调比前两家温暖一些,前两家不仅顾客太少,环境冷清,装修的色调也比较冷。
这家酒吧稍微明亮温暖一些,他们五人坐的那排沙发和桌子也很适合聊天。
如果我找酒吧闲聊,可能也会来这一家。
他们把这次打卡活动叫做“豪饮马拉松”(这个小镇的主干道叫豪饮大道),这个名词翻译得很好。
————4、交叉双手(过过招)
过过招,和这些外星人来一场正儿八经的打斗。
西蒙•佩吉在这个酒吧里有点伤感,他上厕所的时候对着一个年轻小伙子(五个青年之一)说了很多自己的陈年旧事,对方对他却不理不睬。
他还主动邀请对方参加豪饮马拉松,说“我们可以像六剑客一样!
”“六剑客”这个名词本身就很搞笑,哪来的六剑客?
大仲马的名著是三剑客,你是不是找来一个人就是六剑客?
再找到一个人就是七剑客?
看懂这种英式幽默的人可能会会心一笑。
英式幽默的思维方式和我实在太像了。
果然,这个酒吧的故事真多,从此开始进入主线剧情,场面也变得更嘈杂了。
本来西蒙•佩吉跟这个小年轻说话,对方不理不睬,我以为他是故意耍酷,后又猜他是不是聋子?
等到最后打起来(果然是过过招),才发现原来他是外星人!
而且他的造型怎么那么像《极盗车神》的男主角?
西蒙•佩吉把这个人的头打掉了,还喷了蓝色的血液!
倪匡是不是要找赖特要版权?
蓝血人呀。
剧情有点恐怖,也是电影最精彩的一段。
我猜西蒙•佩吉回去跟他四个朋友说这件事,他们肯定不相信。
那四个兄弟闯了进来,找西蒙•佩吉质问他骗大家自己妈妈死掉的事情,大家都在气头上,即便看到地上有个人头,也没反应过来。
这段太搞笑了。
这个外星人组合也是五个人,五人对五人,我又想起《僵尸肖恩》了。
他们和外星人打了起来。
我们的男孩们功夫都还不错,而这些外星人都不经打,跟瓷娃娃似的一打就碎了。
他们有着很强的重组能力,但攻击力和防御力都不咋样。
只不过这个重组功能太厉害了,怎么打也打不死,如果无法彻底摧毁他们,他们便可以一直纠缠着五位男主角。
WTF这个细节特别搞笑。
看到厕所地上外星人的人头,五人中有个素质高的人想说“what the fucking about?
”(这他妈的是个什么东西?
),但他又很文明,就简述成了“WTF”。
西蒙•佩吉听不懂,就问他:“what the fucking about?
”(这句话他妈的是什么意思?
)。
正巧另一个朋友从厕所出来,也在说那个人头:“what the fucking about?
”(这他妈的是个什么东西?
)。
西蒙•佩吉突然反应过来,说:哦,明白了。
太搞笑了,这就是英式幽默对英语的借用与依赖。
————5、好伙伴(大家要一起)
大家在一起,好伙伴团结一致打敌人。
为了不让人发现他们打死了五个外星人,主角们准备装作若无其事,步调一致向前走,进入下一个酒吧:好伙伴。
这五人在路上并排行走的动作、神态,配上滑稽的BGM,真是太有趣了。
这个酒吧里的人也在配合这个配乐节奏,让观众感觉大家都有问题,都像是外星人。
上个酒吧太刺激了,来这个酒吧也是为了舒缓一下情绪。
像本片中的这种探店打卡,我经历过两次。
一次是在厦门,我们拿着在岛上买的盖章本,走遍了鼓浪屿的所有商店去盖章,那次奇妙的经历,这一辈子也忘不了。
还有一次就是我在杭州的十二家咖啡馆打卡的经历,每一家都特地找咖啡馆老板聊天,而且是我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虽说到了倦勤咖啡馆才想起要盖章,但我还是通过发朋友圈和写旅行游记的方式将考察的内容记录了下来。
————6、可靠仆人(忠仆)
酒吧名字直译是“这家伙变成狗”,他们其中一个朋友被外星人俘虏了。
这家“可靠仆人”的招牌就让人喜欢,酒吧把自己的服务生做成了仆人的感觉,让顾客觉得自己被奉为上宾。
艺术无国界,我特别喜欢国外书店、咖啡馆和酒吧的这些logo。
不过,赖特不算是一个真正懂酒的人,这些酒吧除了招牌和环境略有不同之外,导演并没有对不同酒的品种和特色做些介绍,可能这是作者不擅长的地方,也许是因为与主线剧情无关,所以没做具体描写。
————7、双头狗 (大战双胞胎)
五人组在这里跟两个被外星人控制的双胞胎姐妹来了场战斗。
他们到每个酒吧倒啤酒的时候,总是会放出特写镜头。
欧美人就喜欢这样喝啤酒,他们喝得过瘾,我们也看得过瘾。
影片刚开始对酒吧文化还比较重视,但主线剧情开始之后,观众的注意力已经不在酒吧身上,酒吧的招牌和文化也都成了噱头、工具和背景墙。
导演不再用心塑造每个酒吧的风格和异同,主线剧情也变得幼稚和吵闹,这是本片的不足之处。
但借助一些影评和研究,让我摸索出每个酒吧的名字和当段故事之间强烈的联系,这才发现导演的良苦用心。
————8、美人鱼(有人要色诱)
刚开始看到美人鱼酒吧的时候,觉得这名字很贴切,原来是“有人要色诱”的意思。
这个酒吧是带着女主角一块去的,一进去就是舞池,里面有很多女子在跳舞。
不像前几个酒吧幽静典雅,“美人鱼”是最热闹的一家。
酒吧名字叫“美人鱼”,这里果然美女如云。
虽说还是以主线故事为主,但作为支线的酒吧文化,导演其实并没有敷衍,每个酒吧还是对应着与招牌名称相符的特色。
————9、蜂窝(这是一个蚂蚁社会)
这是一个蚂蚁社会,在那里一切都很疯狂。
美人鱼酒吧太闹了,虽说看美女跳舞也不错,但我还是不喜欢太嘈杂吵闹的环境。
蜂窝安静了很多,六个人的酒也被人提前倒好了,看来是有新的故事。
这个酒吧里长达五分钟的打斗还算精彩,胖子的战斗力也很惊人。
听说这段场景致敬了成龙的功夫喜剧《醉拳》,因为动作指导布拉德·艾伦曾是成龙的“成家班”一员。
欧美动作片的动作设计和中国功夫片的武打设计差得很远,太过刚硬和死板,没有中国武术行云流水的艺术感,我尤其喜欢看香港影视剧的武打设计,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东西。
从这个酒吧出来后,五人组因为有人被外星人控制,所以开始彼此提防,都害怕对方是外星人假扮的,这段剧情设计得很好。
他们每个人都清晰记得朋友们哪一年因何事而受伤,即便那是自己造成的也毫不讳言,并让对方来找到伤疤来证明自己是真的人类。
表面上是互相怀疑,其实体现了这些朋友的兄弟情深。
只有真正关心对方的人,才会清晰记得每个人的过往,无论是挫折还是伤痛。
原来他们在路上看到的那个现代艺术雕像也是外星人,这个伏笔藏得好深。
想一想很细思极恐,我们现在看到各种各样彷如真人的雕塑、模型和绘画,难道都有外星人隐藏其中?
外星人这个话题在倪匡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卫斯理》故事的开篇都各有特色,但结局往往都和外星人扯上了关系。
虽说倪匡这样的设定有偷懒的嫌疑,但至少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卫斯理宇宙和世界观,认为这世上很多奇怪的现象,都和天外来客有关。
————10、国王头(国王之颅)
西蒙•佩吉后来称自己为国王,是他的自我隐喻。
前面九家酒吧好歹还在营业,到了国王头已经停业了。
这个小镇面临着外星人的全面入侵,所以酒吧无法再继续营业。
“国王头”也只能在主线剧情中作为临时的功能性场所,供主角们躲避灾难。
《世界尽头》创意有余,完成度不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idea,但主线和支线却未能巧妙结合在一起。
————11、墙洞
随着主角们的来访,这家酒吧的墙面上被车撞了一个洞,这名字起得太有先见之明了。
即便是面临着外星人的侵袭,男主角还是要继续将豪饮马拉松得打卡活动走完。
他不顾一切地冲向墙洞酒吧,胖子也真够义气,陪他一起行动。
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完成豪饮马拉松跟击退外星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影片并没有交代这两件事情的内在关系,为什么要在抵抗外星人的时候,还要继续完成马拉松呢?
如果完成打卡可以阻止外星入侵,那么做这件事符合剧情逻辑和人物动机,但如果这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那剧情就有些牵强了,我只能把所有不合理的地方都往英式幽默上推。
不过,看完结局终于发现了两者的关联,这才更加佩服导演的强大脑洞和巧妙伏笔。
至于这家黑布隆冬的酒吧,也看不出来什么风格和隐喻,顶多就看看招牌和外观,以及被车撞出来的墙上之洞(被撞之前已经叫这个名字了)。
所以说前面的酒吧还算幸运,至少能让观众看到内饰和装修风格。
————12、世界尽头
终于到了最后一家酒吧:世界尽头。
故事也到了高潮。
胖子一直在问男主:为什么豪饮马拉松那么重要?
这也是观众一直不解的问题?
原来喝完所有酒吧摆出来的啤酒之后,吧台会通过机关降落到地下,地面上出现了很多怪人。
这是举办豪饮马拉松活动的人的目的,但我后来发现是外星人布的局,以此方法寻找有本事的地球人(完成比赛的人就是有本事的人)来商量一件大事。
但对男主来说,他想找寻的是青春回忆和兄弟友情。
这样一来,主线和支线剧情就连接上了。
结局的科幻创意很不错。
原来这些外星人来到地球,是为了改造地球人,让地球人变得优秀,但人类充满了各种不完美,也不希望被改造。
宇宙人感觉自己高高在上,而人类并不需要他们对自己指手画脚,就和人类想去操控其他低等生命是一个道理。
结局告诉观众,这个小镇就是五人组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那时他们就很喜欢在这12家酒吧喝酒。
难怪西蒙•佩吉无论如何都要完成这次串吧打卡活动呢。
————本片中,每次一到西蒙·佩吉开车的情节,就像在看《极盗车神》,这可能也是埃德加·赖特在为自己的新片《极盗车神》做铺垫和预告。
我喜欢本片的开场,和12个酒吧的创意,以及五人组走在路上的拉风镜头和音乐。
本片是“血与冰淇淋”三部曲中最有创意和内涵的一部,通过多次观影,我也终于将这12间酒吧的名称与剧情的关系搞懂了。
希望下次去伦敦,可以和我心爱的人一起去这12间酒吧喝酒打卡,如果能撞见几个外星人赏识我,和我讨论这些伦理道德问题,我也不会拒绝的。
2020/8/12初稿 2021/8/3修改
“血与冰淇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电影讲述在疯狂串酒吧喝酒的20年后,五个从小就是死党的酒鬼重新聚首。
让他们聚集到一起的原因是,他们当中的一个朋友准备再来一次马拉松喝酒大战。
他带着自己的好朋友回到故乡,并且决定寻找到那个只在传说中出现的酒吧“世界尽头”。
然而他们发现,酒吧和小镇已经悄悄被外星人占据,于是一系列疯狂搞笑的事情开始发生。
以前的两部当时没看太明白,对《僵尸》恶感尤甚......三部曲这么看也算有点明白了:第一部《僵尸》和本片机器人对应,表现思想控制、极权操纵等;《热血警探》则和盖瑞对应表现放纵破坏;本片则是这两者在现实世界较量的缩影投射。
牛顿天堂小镇暗指不受制约的科学。
十二酒吧及两次旅程的过程影射什么不想深究,感觉有点浪费时间......最后一间当然是世界末日的象征,也是新轮回的开始。
美丽新世界与老大哥的较量让世界毁灭,然后重新回到黑暗时代。
人物象征则像是龙与地下城里的阵营,但更复杂,其特征(以下就是略略一说):盖瑞象征混乱中立(放纵、破坏、行为不可预测);奥利弗象征守序邪恶(暗含奸细、叛徒、监视者、欺诈者等含义);彼得象征守序中立,从相对正常人(宗教解放运动后的)主教,重新回归到原始宗教。
史蒂芬(建设者)和珊(曾被混乱中立的盖瑞迷惑过)象征中立善良,表真爱,经历各种曲折,最后走到一起。
安迪很复杂,不好说,所有以上的人嘴里都离不开他似的。
即从事金融行业,又当过橄榄球员,是盖瑞的死党,却常常又与他离开很远,自我抑制时滴酒不沾,一旦开戒又能痛饮狂喝、大打出手。
最后他和老婆合好,给一群小孩子讲故事,估计他就是个正常人吧~代表人性的多变?
“野兽”汽车象征过去科技的辉煌内质江河日下,基本都报废和被替换了?
其实还有很多可挖,人很懒,就这样写写吧~
电影结尾人类的科技毁于一旦,人类的生活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空壳人都复活了,但遭到了人类的歧视,加里·金带着是的“年轻的空壳人”来到人类的酒吧,这一幕似曾相识,不同的是之前在小镇被歧视的是人类。
其实被歧视的不是空壳人也不是人类,而是像加里这样追求自由、放荡不羁的人,加里的是的好友一个个都融入了社会,过上了和大多数人一样的生活,枯燥乏味,但是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是该有的生活,以至于他们认为加里是幼稚的,另类的。
加里·金对12杯酒的追求,就像他对自由的追求,外星人想要同化人类,因为人类喜欢玩世不恭,拉低了银河系的文明水平,却被加里他们怼的无话可说,留下一句“问候语”就离开了,有很多人类在这次爆炸中死了,但我猜死去的可能是那些遵守社会规律的人,留下的是那些向往自由的人。
但是社会还是在发展,又有新的社会规律产生,大多数人还选择遵守规律,不变的却是加里——追求自由的人!
五个基友由于成长长大,由当初的放荡不羁到现在被生活现实所奴役,唯一没有改变或者逼迫自己不能改变的盖瑞·金,联络起了当初的五剑客重新挑战曾经没有成功的终极酒吧之旅。
情节很无厘头,以为讲基友最后却出来了外星人还闹得要拯救世界,酒精带给人们的改变终究是空前的。
更何况是在酒吧文化深入人心的英国。
单看剧情来讲没有什么可说的,英国版的周星驰无厘头喜剧,笑中不带泪的那种,就说一说酒吧之旅的那十二座酒吧好了。
第一站:第一邮酒吧(The First Post),曾经是邮局,五人重访发现已经过装修,成为了星巴克式的风格,老酒保已经认不出众人。
第二站:老伙计酒吧(The Old Familiar),山姆出现,美丽依旧。
她在厕所扇了盖瑞,也让斯蒂文重燃爱火。
第三站:名鸡酒吧(The Famous Cock),这家酒吧在20年前将盖瑞列入黑名单,20年后五人再次被轰了出去。
第四站:交叉手酒吧(The Cross Hands),盖瑞谎言被戳穿,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小镇真相——被外星人占领。
第五站:好伙伴酒吧(The Good Campanions),众人迅速完成这家酒吧的“一人一品脱”,赶到下一家。
第六站:好仆人酒吧(The Trusty Servant),奥利弗上次没到这里就挂了,五人闹哄哄的引起了替换人的注意。
第七站:双头狗酒吧(The Two Headed Dog),山姆再次出现,一番三角恋的痴缠,接着一场恶斗,彻底引起注意。
第八站:美人鱼酒吧(The Mermaid),变成了夜店,如同奥德修斯的遭遇一样,众人被迷惑。
第九站:蜂巢酒吧(The Beehive),发现一人被换成了替换人,杀出重围之后,又有一人不幸被替换。
第十站:国王头酒吧(The King's Head),剩下几人预备穿过这个酒吧到达福特车,盖瑞坚持要完成马拉松。
第十一站:墙中洞酒吧(The Hole in The Wall),虽然大家有逃生的机会,但盖瑞喝完这家后,不顾一切跑到最后一家。
第十二站:世界尽头酒吧(The World's End),和大Boss“网络”进行决定人类命运的最终对决。
文/小关平目录:第一章:酒吧文化 意犹未尽第二章:宇宙开始 世界尽头第三章:英式幽默 何去何从————1酒吧文化 意犹未尽
这部电影以虚构的英国小镇遭到来历不明的外星人劫持作为剧情主线,隐线则是五位老友怀旧的寻找之旅。
主线的剧情比较常见,而隐线的“英国酒吧文化”则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创造了12个来自真实或虚构的酒吧,并各冠以富有个性意味的名称,分别为:1、一号邮局2、老熟客3、出名公鸡4、交叉双手5、好伙伴6、可靠仆人7、双头狗8、美人鱼9、蜂窝10、国王头11、墙洞12、世界尽头这些酒吧成为五位男主角旅途中的各个站点。
如果有观众和我一样,也对本片的酒吧文化感兴趣,请看我的另一篇影评《爱死了这十二家酒吧:<世界尽头>》。
据说每个酒吧的名字都同当段故事有着强烈的联系,不过我在观影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找出来,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小趣味,是导演的策略,可以拉影迷多看几次电影。
把旅途的“关卡”设定为各个酒吧,本是很好的创意,然而这个噱头却并没达到预期效果,让人意犹未尽。
导演本可以将酒吧的内外风格设计得更具个性,却止步于招牌而已(招牌设计得很好)。
酒吧内部的陈设按照剧中的话来说是被“星巴克”化了,失去了名称赋所予的独特含义,略讽了商业流水线的现状。
而导演似乎无意在这部娱乐片中过多表现“酒吧”的历史或文化,使本片在艺术内涵未能提升到更高的程度。
如果我是导演,会在此处大做文章,将传奇性的故事与酒吧文化作为并行的两条明暗线来叙述,让观众在看科幻喜剧的同时也能品读到英国酒吧特有的历史、习俗与时尚。
村上春树写小说就将其对美国文化(尤其是爵士、摇滚)的狂热喜爱穿插到爱情故事之中。
不过这还得看作者是否真心喜爱这东西,据导演和编剧所说,他们都不是真正爱喝酒的男人,所以内涵挖掘得不够。
我虽然也不算爱饮酒,却非常喜欢商艺结合、品牌代言、餐厅文化等等,像迪士尼、麦当劳、可口可乐、史努比、加菲猫这些都是,所以我钟情于本片的12个酒吧名称和招牌,极力想从中寻找出更多的文化内涵。
日后不断看这部电影的动力也将是对酒吧文化的喜爱。
我曾为了给我朋友经营的麦当劳分店作装饰,在她们给“加菲”做代言的时候,设计并和妹妹合力画了一幅“加菲猫和史努比”水粉画当新年礼物。
可惜的是,礼品送到的时候,她们和“加菲”合约期满,改成代言华纳“猫和老鼠”了。
为了不和“加菲猫”打官司,这幅画就没有与合肥的大大小小的顾客们见面,而是躲在了她们员工休息室的墙上。
————2 宇宙开始 世界尽头一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很重要,片头要吸引观众,而片尾则让人回味思考。
本片的中间旅程部分其实很一般,但导演埃德加·赖特的强项似乎就是首尾两端,这从《僵尸肖恩》就已看出。
先不说本片一首一尾唯美精致的画面,仅在情节设置上也是罕见的经典。
开头的快速剪辑和怀旧风配合完美,五位主人公年轻时的演员也挑选得十分神似,再加上前奏的“铺垫”堪称神作,可吸引电影爱好者反复观看。
因为后面八十分钟的故事早已在这短短五分钟的前奏中有所提示,成年时的寻找之旅其实也就是翻演了一次青春,意味着成年后在似曾相识的经历中找回了年轻时的感觉,这也是本片隐含最深的涵义——中年人茫然若失的伤感及对青春的怀念致敬!
结局是我没想到的。
人类(至少英国人)的文明被外星生物摧毁,导致以几位主人公为首的英国人过起了类似野人的生活,然而这又不完全是原始社会,现代化的事物时隐时现,甚至在贫瘠的农场上出现让胖子朝思暮想的“可爱多薄荷冰激凌”的包装纸。
而这款食物正是这套“血与冰激凌三部曲”(又名“可爱多三部曲”:《僵尸肖恩》、《热血警探》、《世界尽头》)的隐线。
而那两位被怪物“策反”的主人公则被导演以两组谐趣幽默的情境勾勒一笔,让人捧腹的同时感到了一种善意的温暖。
本着对开局和结尾的重视,导演在戏中安排了很多铺垫,比如说胖子安迪·奈特利被机器人舞女咬走的那枚戒指,本来都已经被观众遗忘,却在片尾被安迪·奈特利从机器人舞女的肚子里取得了。
再如那句无关痛痒的“如果我径直走向充斥着魁梧大汉的酒吧中却只点一杯白开水,这是多么酷的一件事”,本来只作为胖子安迪·奈特利挡酒的借口而已,观众本来也是看过就算了,却在结尾被导演画龙点睛,让盖瑞·金真的就那么做了(象征着对好友的认可),还说得那么酷,做得那么潇洒,追回了被遗忘的细节,证明导演在安排故事的时候的确动脑筋认真思考过,尊重了观众的智商。
————3英式幽默 何去何从“英式幽默”是我常挂在嘴边的词,也确实在生活和创作中努力去运用,表现了我对喜剧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不止一次提到:香港的“周式幽默”和东北的“赵式幽默”都有着英式幽默的精髓,这三种幽默文化虽然不是出自同源,却在表现形式上出奇得相似。
英式幽默的代表剧集是《憨豆先生》和《IT狂人》,代表电影是《巨蟒与圣杯》和《僵尸肖恩》。
和剧集比起来,“英式幽默”在电影中的表现还是略逊一筹,毕竟缺少了片场的同期笑声。
现就拿《世界尽头》这部作品来说说,虽然笑点并不是很多。
我习惯写影评时随心所欲,不去翻阅其它资料,在仅看过一遍的情况下,我随便说说本片印象较深的英式笑点:1、在主人公们怀疑周围的人群都被机器人掌控的时候,他们首先想的不是逃跑或对抗,而是给“机器人”这个词语找一个代号,因为他们怕交谈的时候被敌人听到了“机器人”一词而引起对方的怀疑,所以经过他们七嘴八舌的争论之后,最后决定用“space”(空白)一词代替“机器人”一词。
而他们也确实很快就遵从命令,很快就改口说“我们刚才打死了几个空白”。
这种“在适当时刻不做适当事情”以及“混淆幼稚与成熟、可笑与严肃、安全与危险”的表现形式无疑就是标准的英式幽默。
2、将“胖子很喜欢主人公的母亲”这一让人想不通的情节设置从第一部《僵尸肖恩》延续到了第三部《世界尽头》,实际上这一设置本就是荒诞的,因为胖子(尼克·弗罗斯特饰演)一直扮演的都是主人公(西蒙·佩吉饰演)的同龄人,而他为何会喜欢好友的妈妈呢?
而且这一“姐弟恋”的设置究竟有何必要要贯穿始终呢?
很明显,这是英式幽默的表现,这种荒诞不经的“鸡肋情节”(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实际上象征着导演的个人品牌,因为这几部作品都是同一批导演、编剧和主演,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独特的事情完全可以放在系列影片之中,作为具有线索意义的细节。
这就与吴宇森的“白鸽”、王家卫的“墨镜”、刘镇伟的“穿越”一样,成为作者品牌的一个标志。
不过,“可爱多冰激凌”这个标志也许更可爱一些。
————
英式幽默本是英国(尤其是伦敦)文化的独特产物,我在品读之后却爱得一发不可收拾,不仅狂追英国情景喜剧,而且大胆地将英式幽默和周星驰、赵本山作比较,认为三者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我和堂妹、表弟”、“我和朋友柳林、杨飞”也无形中组成了两组“英式幽默三人组”,将这种异国文化代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是对英式幽默更大的阐释和致敬。
想真正拥有“英式幽默”不能仅局限于语言和行为的模仿,而是要掌握这种幽默的精髓和气质,让自己真正得像英国人那样“笨拙”起来。
2014/2/26初稿 2021/8/3修改
老实说第一遍看完没感觉,觉得完全够不上前面那两部的点,疯子一般的故地重游,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不在知道不对劲的时候离开。
第二遍看见男主两人在最后一家酒吧里打架的时候想着这也未免太厚积薄发,就为了一句我只剩下这个了。
他发疯的想要回到那个什么都不知道只觉得自己是宇宙之王的日子。
所以所有的铺垫都为了最后真相大白的镜头:如果一切都回到那一天,你愿不愿意只保留你的记忆,在一个新的,年轻的躯体里重新来过。
男主站在真相面前。
真相是十八岁的他居高临下的望着满脸皱纹憔悴荒芜的他,你愿意么,他问。
那个年轻的躯体,皮肤光滑,脸上没有皱纹,新鲜如同刚出生。
他毁掉了那具年轻的躯壳因为他是疯子和神经病他确实是。
他把精神病院住院的手环和割腕的纱布好好的隐藏到他亲友发现的前一刻。
你需要帮助我有帮助!
你知道帮助是什么?
就是一群人围成一圈讲生活糟糕透了。
伙计,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清醒过他怎么说自己喝醉了?
可是我不想清醒!
重新更改评价,只因为我发现我没有办法在那个选择题里选择拒绝。
这真的是部矛盾的电影,刚开始看我觉得很有趣,中间看着觉得扯淡,后面看着觉得难过。
作为一部科幻片来说,《世界尽头》bug还真不少,但我现在全然就把它当个青春片看了。
everybody knows这部片子是血与冰淇淋系列的终章,感觉几个细节有点致敬前作的意思(我感觉后来越看越觉得追猪脚的机器人像丧尸),最后也觉得是一个怪人传奇的落幕。
首先,我个人很喜欢吃可爱多,特别是近一段时间新出的海盐味,小时候家里一箱一箱的买,最不喜欢的味道是巧克力味;其次,我喝酒的经历甚少,喝过最好喝的啤酒是冰的雪花(惭愧惭愧),还发现用雪花兑上味很苦的西柚汁会产生一种西柚气泡水的感觉,好喝不苦,听说英国人喝的啤酒度数普遍比中国高,想尝试;最后,个人没有过翻栅栏的经历,不仅因为没有栅栏让我翻,还因为我自认为腿短,翻栅栏无论从动作欣赏上、脸面维持上还是园林建设上都有比较不好的影响。
☔剧透武警!!!
☔看到影片最后男主是个精神病患真是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
说实话我一直以为他一定要喝完十二杯酒是有什么特殊使命(比如拯救地球什么的),或者他有绝症了要实现遗愿,没想到他只是简简单单的疯子,也确实,开头他就在互助会上和别人聊天,所有人都过上正常的生活,活在当下,只有他所有旧的事情都记得,只有他无论如何一定要喝到世界尽头。
事实上喝到世界尽头是他们五个人年轻时共同的梦想,只可惜当时一个两个的喝倒在半路上,剩下的三个人也没有喝到终点。
到了中年他们再去喝的时候,和当时的情况也一模一样,该倒在第几家酒吧的酒倒在第几家酒吧,剩下三个人到了世界尽头酒吧也没喝上酒,只在此看到了大boss network。
这期间他们与大boss的决战非常的搞笑,竟然靠嘴炮把大boss给气跑了(无奈偷笑)。
在这时,boss同学完全是以一种救世主般的姿态和教化人类帮助物种进步的姿态来对话,而猪脚团同学完全是用一副不听不听我不听的猪脚嘴炮小拳拳回击,大boss受不了猪脚的蠢,自行退出游戏。
大boss走后全人类文明回到了中世纪时代(略扯),这时候人们确实又蠢又鲁莽,这大概也就暗示了boss同学确实是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信息进步和福祉(包括可爱多等垃圾食品),那我们的脑洞就可以开起来了。
某些程度上大boss network所代表的大概就是社会上的精英人士,猪脚同学们就是精英人士们眼里不怎么重要也比较蠢的广大人民群众。
精英人士们确实在人类史上举足轻重,他们鼓捣出互联网改变世界,他们鼓捣出智能手机改变世界,他们在各类政治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在很多精英人士眼里,广大人民群众不过是一堆数据或者实验对象,毫无重视或者尊重的必要。
人长大了,多多少少都希望自己能挤进精英团体内,获得成功的生活,在文明的框架内把自己的尊严最大化,活的有脸有面。
然而,还是有很多人生活在所谓的“蠢人”群体内,他们随波逐流,生活也是开心就好,没什么远大的志向,过一天算一天,他们不在乎什么世界经济,不在乎什么科学进步,只在乎自己和三两好友酒有没有喝够,肉有没有吃饱。
在片子中,猪脚们拒绝network对世界,对人类的的优化的最大的理由是freedom(自由),也确实,当精英们逐渐强制同化其他人时,自由显得尤为珍贵,在现实状况来说,这份自由就包括在有尊严的情况下选择不做精英的权利。
更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在选择“不思进取,自我放纵”之后,他仍然和大家的人格是平等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精英与非精英的群里就真的水火不相容,更不是贬低精英群体或者彻彻底底的反智主义,这部片子当然也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在想,也许很多人没必要因为自己做出了某种选择就去歧视另一种,互相尊重和理解才是很棒的一件事情。
最最最后,我想说,这tm才是兼备着梦想与现实的青春片啊!!!
三部曲里这部拍得最严肃啊,可能是想把太多宅男少年情怀塞进去的缘故吧。但依旧开心,the whole civilization built on f#cked up。外星入侵路线和《this is the end》的宗教恶魔路线相呼应,两片可以算是2013年的最佳末日组曲了
只有1%的人给出了一星。好吧,我承认了,我看不懂,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再多各自牛逼的时光也比不上一起傻逼的岁月真是对血与冰淇淋三部曲完结篇的最好诠释!和前两部比起来,第三部胖胖和瘦瘦的角色对调了,瘦瘦是个不想长大的中二小子而胖胖才是那个serious man. 胖胖还对瘦瘦表白了啊!He might be a cock,but he&#39;s my cock!好基友一生推!
这是个非常非常嘲的片子,讽刺了当今的许多社会现象,结果跟《fight club》如出一辙——返璞归真,由零开始。最后发现话唠的主角其实并不在乎陪伴他的是人还是机器人,只是想找回在这个社会里的存在感。快速的开篇介绍其实和之后的每件事都是一一对应的。
还不错,但是还是僵尸肖恩更牛逼一点,哈哈
11年看的《僵尸肖恩》,12年看的《热血警探》,13年就是这部《世界末日》才知道是导演的三部曲,我就说嘛影片不可能就是这样规矩的怀念青春,恶趣味还是要有的,去掉那些花哨的外壳,好基友一辈子啊!另外,我们看电影的人,成长了多少?
本来题材我挺感兴趣,但忽而出现外星人,就变成我不喜欢的题材。
是化妆师还是时间老人给simon和nick添了如此多的皱纹,三怪咖终于完成了血与冰激凌,该不会还有人扯淡地把 保罗 加进来吧。
“文明建立在瞎搞基础上,我们有瞎搞的基本人权。”“He might be a cock,but he&#39;s my cock!”少年心状,旧梦如欢。
这也太cult片了……过于无厘头了些,有点自娱自乐的意思。
前半段超酷,后半段有点接不起来啊,笑点不如hot fuzz,西门君再加油噢
to be honest, i expected more from the movie. anyway, it let me down a little bit. i don&#39;t like the end, and i believe that i could be a better way.
无论主演是谁,它只配一个星!
果真是三部曲,设定啊立意啊都这么相近。人类的劣根性就是人类的组成部分啊。太话痨了7。
作为三部曲的完结真的是表现的好渣~~~前30分钟以为这难道是要和宿醉3拼一拼之后你才发现这其实是愚蠢版的天!外!魔!花!
厉害啊,loaded,主题曲啊,we wanna be free,to do what we wanna do,吊炸天,bobby的歌词诠释人类 拯救人类啊…… 原声五颗星
世界尽头或许不只是成年人世界后所有美好单纯品质、回忆、情感关系的毁灭,而是你不愿意付出代价重新再来一次——拒绝重生的机会,在一个个被设置好的模板中行尸走肉。
荒诞不羁 完美收官 乖张的特质与技术无关那是一种另一部分人不齿的小聪明 但埃德加赖特的片子就让人有一种他朝你一眨眼你就心领神会的坏笑的赶脚
我一直在想是我看不懂英国喜剧吗 还是别的什么的 总之喜剧的成分不是很高 至于其他 这孩子的三部片子都在说 兄弟情 都尼玛腻了!还有每次的拯救世界 坑爹啊!不过还是要说 僵尸肖恩还是不错的!
【131119】★★☆大叔以为只要完成青春时的缺憾就能改变人生的颓唐。全片充斥着青少年独立反叛的宣言,听得很累。三部曲一部不如一部。皮尔斯布鲁斯南的客串到是很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