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完全是个喜剧片啊!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透露出让我想笑(开怀大笑的笑)的细胞,它点开了我的笑穴、长在了我的笑点上。
本来之前看完预告期待值不高,害怕又是那种年纪轻轻要死要活青河绝恋苦情片,结果它完全没有预告里那种浓得化不开的BE味儿,恰恰相反,它轻松趣味得很。
它没有一丝沉重,很好笑,看得人完全没有负担,我很喜欢。
像是(我童年记忆中的)shoowa会画的BL。
而且诚如导演所说,是讲男孩的成长,不是恋爱故事。
我现在甚至无比庆幸影片中没有激烈的性爱描写。
前半剧情非常日式少女,看得我一时间有些不适应,从中程开始,也就是david死后,给我笑得不行。
David那把随时掏出来弹簧刀一样的梳子,无比喜感。
这也是我对david的全部印象。
你以为他是伤人的刀,其实是梳人的栉。
在david把alex骗进家之前,我都快要喜欢上那个辅导老师了。
根本不在意他们会不会谈恋爱。
演alex的男孩太可爱,真的像白白嫩嫩的小兔子。
男孩总是香肩半露,而且只出现在开头和女装部分。
david之所以救他,难道不是因为那远远望去的清纯妖娆吗?
妈妈看到alex带着妆衣裙不整的回家,吓得跟停尸房门卫一样大叫。
他穿着裙子扑到david的尸体上,多痴情,但露出的屁股蛋子和被拉开时扑棱的两条腿以及猛男狂吼,实在笑得我四小时前喝得药都要吐出来了。
说好的兔兔呢?
描述gay内容的剧集或影片,总是会让gay呕吐。
醉酒生病,诸如此类。
甚至毫无理由。
于是Alex突然抖抖在厕所吐,我又笑了。
[facepalm]以我的理解,这种呕吐并不是呕吐,而是表现一种类似皱眉或者流泪的情绪,但又远比流泪更激烈。
流泪只是出水,呕吐释放的是半固体,还带有疼痛感,何其剧烈何其感同深受。
【当然不排除创作者其实是想赋予怀孕的metaphor】【突然色情:不仅是寡妇,还是无名无分的单亲妈妈】[facepalm]Alex虽然是个单纯的人设,但竟然没有乡村气息,这就让他极端朴素甚至根本不像亲生的父母,又显得莫名好笑。
还有各种自杀。
从未见过这么可爱的自杀。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意念自杀”,改天试试。
Alex打电话给David妈妈想要讨一张恋人生前的照片留作纪念,妈妈是很可怜,丧夫丧子,我以为她稍微有些释怀了才会把话筒递给他人,结果丧服男开口就是“你再打来就叫警察抓你”。
真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facepalm]【我不对劲我甚至因为过于理解alex第一次找到david的墓地时,非常愤怒的在那里刨土,而又感到十分好笑。
他年纪轻轻洞房一个月就守活寡,他恨哪:凭什么你就死了?
谁让你死的?
你呀你冻我心房酸我眼眶一生的伤,你呀你彼岸观望置身一旁一生两望!
令他徒然面对一个无法挽回的结局。
就连最后坟头蹦迪竟然是触犯刑法、主角竟然是因为坟头蹦迪而险些坐牢、老师和社工兴师动众竟然不是因为谋杀,也令我觉得好笑。
他只是跳了个无比深情的舞啊。
我以为他会跳techno,结果他跳得是大江东去浪淘尽。
[facepalm]不知道是片源原因还是导演刻意为之,成为未亡人之后的Alex,比先前白了好几个色号,白到苍白、大红唇的白,楚楚可怜,散发着小寡妇独有的美。
兔兔发疯的时候,david说就是玩腻了。
我本来觉得正常,走向在意料之中,这种浪荡公子哥可不就这样,结果他突然不停的流泪,比兔兔流的还凶,我就想,他应该比自己想象中要爱得久一点吧。
不然为什么要伤心。
又何必去追。
alex还是很幸运的,以“短暂的失去了一个短暂的恋人”这种方式,获得一种飞跃式的成长,太幸福了。
他是真正的“你只是短暂的爱了我一下”。
他学会了爱人,知道了幻想,懂得了被拒绝和失去,但全部都轻描淡写一闪而过,并不需要承受太久的来自爱和恨的责任,而且没有背叛。
Alex最后有点david的影子,也是种收获嘛。
刚登场的时候是乖乖懵懵的小兔子,结局成了随时变身人形挖掘机的金刚芭比。
难怪当初影节有review说,前半段甜,后半段垮,而且还拉灯。
那是因为你把它当恋爱故事来看啊。
事实上,这部电影的后半段,才是重点。
David死后的情节出现不久我就觉得,前半段应该要更精简些,或者后半段更长些,但剩余时长显然已不够了。
重看时把时间轴拉到48分甚至58分,发现两位主角还在那里卿卿我我诗词歌赋,脱口来了句:他还没死啊!
可能影片剪辑让故事分段过于明显,剪得更碎一些,或者故事发展顺序再打乱些,也许反倒令重点清晰。
法院判处alex的社区服务,是在海边捡垃圾,这种无比合理又似曾相识的场景,真的让我第N次怀疑,导演是不是看了那谁的漫画。
这是我第一次看大名鼎鼎欧容的电影。
这部片令我对欧容无感立刻变好感。
欧容,真有你的!
【大拇指男.jpg】
片中的尾声,有一丝为85年的他们感到感伤,但看到最后他和大卫曾经救过的醉酒男子一同出海,我懂的了他真的真的释怀了,同时也成长了。
其实我有些不懂大卫,但有好像理解,很奇怪的感觉,我认为他似乎很执着于追求自由的灵魂,同时也渴望着被爱,大卫父亲的去世加上喜欢文学但有被迫辍学、子承父业…………这似乎都不是他想要的,他被束缚着,压抑着…..我在想他似乎患上了某种病,心理上的、难以治愈的!
后来,他遇到了那个人,暂时让他忘却了那些伤痛但是这些伤痛却是不可疗愈的,至少当时的他无法改变现状……他偏激、固执、不羁、放纵、擅长伪装、伪装着自己的伤痛、不愿归属于任何一个人、有时也辜负了身边爱他的人,即便这样,他仍然善良可爱单纯!
总之,他们的青春里隐藏着伤痛,无论过了多少年,它依然在那,那便是青春,便是成长………..
开篇镜头 男主Alex旁白+直视镜头打破第四堵墙的独白+紧跟而起的鼓点配乐太有感觉了!!!
这开场太具有好感了!
在大海上,大卫出现的这一幕太救赎了,两个男主角之间的亲密感信任感一下就在观众心里建立了,非常高效的建立了人物关系!
双时空叙事 一边是大卫死后的时空,色调阴暗;一边二人初相识,明媚阳光午后。
1.暗处的父和边界感混乱的母这部电影里的家庭配置其实很耐人寻味。
David和Alex的家庭表面看似不同内核却又如此相像。
David的父亲去世,母亲边界感模糊而又对年轻男孩有种紊乱的依恋;Alex的父亲是家中最高的权威,却常常隐身,母亲在溺爱和父权代理人的角色里挣扎着。
在这样略带压抑的大环境下,两个少年都渴望突破现有条件的桎梏,探索情欲和自由的边界。
因此,两人都驾驶帆船,Alex沉迷于文学中死亡的概念,David热爱飙摩托车,翻转在烟花一样的情与性中,勾引着每一个路过的人。
2.幻梦与疯狂的投射或许在常人看来,Alex是个羞涩、拘束的男孩,个子不高,穿着保守,但他却把自己内心最深处对疯狂和爱情的追求,投射在了David身上,也许就同Kate所说,他们自始自终爱上的是想象力的David。
青年人不免觉得慢节奏的生活是无聊的,因此,需要把无处消耗的荷尔蒙和爱恋性欲投射在具体的物质上。
曾经我也为了暗恋在私下有过许多疯狂的举动和想法,这个片子勾起了我对那段时光的回忆,可现在我已经不能回到过去的这种感觉了。
3.非绑定式的性缘关系与一些本土观众对情侣“终成眷属、从一而终”的期待不同,与其说这部电影的人在和一个具体的对象恋爱,不如说他们的情感都是流动的,探索情欲性欲、死亡、和经历的边界。
Alex在David坟前跳过舞后便与旧情了断,却感激David让他发现了自己的性取向;David厌恶责任和束缚,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产生露水情缘;Kate从英国来法国度假,与David一夜情之后听闻了他的死讯,最后和Alex因为他的死结成了情感深处的一种共谋关系,而这种连结是比非黑即白的“第三者”更为多元、深刻的。
此外,电影里的欧洲海滨小镇、穿着碎花比基尼的女孩、游乐园、摩托车等意象,包括向《初恋》致敬的片段,都有种让人回到八十年代的亲切感和安宁感。
以悬疑和倒叙为叙述技巧的浪漫爱情片,也让我联想到《暖暖内含光》的拍摄手法。
片中David和Kate的选角,将性感和灵气结合得很妙,值得一看。
At first glance, a hormonal gay teenager’s coming-of-age experience might sound too garden-variety for Ozon’s noted sophistication and perverseness, but SUMMER OF 85, based on Aidan Chambers’ YA novel DANCE ON MY GRAVE, suggested by that name, apparently wears its morbidity-fixation on its sleeve. Normandy, 1985, sixteen-year-old Alex (Lefebvre) meets his lifesaver David (Voisin) on the sea, who is two years older than him and hailed from a middle-class milieu, David and his widowed mother Madame Gorman (Bruni Tedeschi) own a shop selling sea-related merchandise, at which Alex soon will work, from part-time to full-time, concurrently he and David’s relationship turns carnal and passionate. Yet, this queer first-love sensation is a far cry from Luca Guadagnino’s CALL ME BY YOUR NAMES (2017), Ozon lets on the tragedy right in the start, the story alternates between before/after the fateful incident, and it is Alex who is put under through wringer for his guilt-driven regret and obsessed with the Grim Reaper, all the more he has to keep a promise made to David at the height of their relationship (Rod Steward’s hit SAILING is the pivotal ear-worm), that prompts him to be a law-offender and is evaluated by the psychoanalyst Mr. Lefèvre (a bald and curly Poupaud). A cross-dressing incident betrays Ozon’s penchant but the derivative script itself barely shines through the bifurcation of a heady teenage love affair and the grimmer post-mortem, their is no unknown quantity to leaven the paint-by-numbers narrative development, like our fixed impression of that bygone era, Ozon ornately refuses to inject any soupçon of indication, that augurs wind of change, into the period characterization, everyone is a cypher, a sensitive kid from the wrong side of the tracks, a dreamboat who panders to all teenage gay boys and straight girls’ wildest fantasy, with that awkward third wheel from the other sex, all too blasé to function as an intrigue to bums on seats. The acting is uniformly palatable, Voison is particularly gorgeous as a paradigmatic sex symbol with his Adonis figure and fresh-faced exuberance, which nearly humbles Lefebvre into a dim sidekick, whose glumness doesn’t resonate, whereas Velge is distinctive in her heavily English-accented French, and Bruni Tedeschi proficiently transforms from a chipper, broad-minded mother to a doleful, bereft gorgon, but why tragedy must befall her, alas, the world is never a kind place for a single mother who has a liberal, unconventional heart.Be that as it may, even as a minor Ozon’s work, SUMMER OF 85 is well-conceived and constructed in a holistic level, not least for recreating the 80slaidback ambience that matches the film’s alluring scenery, and the savvy message of moving-on, but, Yours Truly cannot dispel a whiff of disappointment, entering the third decade of feature filmmaking, when will Ozon’s career reach a prefigured apotheosis is still anybody’s guess. Patience must be reserved to both his devotees and the quondam wunderkind himself. referential entries: Ozon’s THE NEW GIRLFRIEND (2014, 6.9/10); Christophe Honoré’s SORRY, ANGEL (2018, 8.1/10); Jakob M. Erwa’s CENTER OF MY WORLD (2016, 6.6/10); Stephen Dunn’s CLOSET MONSTER (2015, 6.2/10).
盛夏,六周,改变男孩的一生。
这里说的并不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以下简称CMBYN),而是弗朗索瓦·欧容的新作《85年盛夏》。
尽管同样是关于男孩的盛夏光年,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加爱恨难分,以致于很多观众在看完后希望把《85年盛夏》切割成上下两段。
仅就化学反应而言,《85年盛夏》的前半段比CMBYN有过之而无不及。
两个18岁和16岁的美少年,他们炽热喷薄的爱情如同光芒旭日,照耀得人如痴如醉。
不同于CMBYN中豪华别墅、佣人保姆和高知父母的设定,《85年盛夏》的男孩更贴近你我:他们都出身工薪阶层,会在暑假打工赚钱,会勾肩搭背压马路,在暗暗的电影院亲热缠绵。
当他们在云霄飞车上欢呼高喊的时候,观众只需纵身一跃就能跳进青春熟悉的蓝海。
然而爱情绽放得有多浓烈,凋零来得就有多刺心。
后半段故事急转直下,出轨、争吵、死亡、坟头蹦迪等狗血一盆盆端上来,让人真切体会到什么是残忍的浪漫。
对于欧容脑残粉来说,这样的故事走向倒是容易理解:要是能正儿八经拍个男孩跟男孩的甜水片,欧容也就不是欧容了!
毕竟从《干柴烈火》到《八美图》再到《登堂入室》,如顽童般调戏不同题材的欧容一次次证明自己玩弄悬疑的能力,从未放弃对死亡和情感阴暗面的探索。
《85年盛夏》也是一样:1985年夏天,诺曼底小镇男孩亚历克斯因为翻船意外结识了出手搭救的戴维。
两个男孩只相差两岁,一个文静羞怯,一个热情大胆。
他们很快被对方吸引,爱情的火花沿着海岸线熊熊燃烧,从电影院、杂货店、舞厅到波光粼粼的海上小艇,烧出了最热烈的情感,却也炼出了猜忌的心魔。
当一名异国女孩出现后,美妙的夏日恋曲突然走向变调…电影根据艾登·钱伯斯的青少年文学《在我坟上起舞》改编,因此很难说导演应对剧情走向负责。
但欧容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可以让任何题材都带上自己擅长的悬疑烙印,让如火如荼的爱情也能悬念丛生。
电影从一开始就宣布:如果你不想知道一个神采飞扬的男孩是如何变成尸体的,你最好打住,本片不适合你!
之后在两条时间线上不断切换,让滚烫的过去和冰冷的现在交织推进,并且通过亚历克斯的写作将观众牵着鼻子走。
如果说原著只是一本郭敬明体自传(当然不是啦),欧容毫无疑问赋予了电影更多《天才雷普利》的气质。
而就在你为剧情郁闷的时候,导演又掺入一些冷幽默,让人生出“谁的青春不傻逼”的啼笑皆非感...电影里有不少欧容对自己前作致敬的元素。
譬如亚历克斯男扮女装前往停尸房探视、结果骑着自行车落跑的画面,像极了欧容早期短片《夏日吊带裙》,甚至连角色穿的裙式都惊人的相似。
而老师与学生探讨写作来推动叙事的手法又有《登堂入室》的影子。
《干柴烈火》中用异性撼动同性、结果异性倒戈(?
)的设定,也出现在戴维和亚历克斯的对抗中。
当然欧容电影也许变化万千,不变的永远是法兰西美少年。
男孩们青春的肉体在银幕上散发着诱惑气息,举手投足都有春光流转。
由于电影拍摄的是85年的法国,自然少不了八十年代流行元素。
观众可以听到由治疗乐队和罗德·斯图尔特等创作的多首金曲,更可以欣赏到16毫米胶片呈现的惊人复古质感。
有趣的是本片最初叫《84年盛夏》,后来改名《85年盛夏》也是为了精准还原时代:治疗乐队主唱罗伯特·史密斯跟欧容说,乐队成名曲《Inbetween Days》发行于1985年,如果欧容非要使用84年作为片名,那么他将拒绝授权——因为歌曲不能乘坐时光机!
欧容回复说他愿意为了这首歌把电影名改为《85年盛夏》,只是能不能版权费少收点...(呃导演你的节操呢!
)喜欢欧容的影迷不会对《85年盛夏》感到失望,哪怕它最后狗血得一塌糊涂。
它讲述的不只是同性情谊,还有青春期的彷徨和生死对立。
欧容希望他的男主在最美好的年纪沐浴生的光芒和死的阴影,完成追寻自我的狂乱之旅。
观众会发现,所有发生其实都“非始非终”,而是漫长经历的一个短暂瞬间。
“所谓的成长,就是努力专注于眼前的每一瞬,在一瞬又一瞬的发生中,成长为当下的自己。
”电影结尾,亚力克西很快又遇见了一个男孩,一个跟他和戴维有过交集的男孩。
从结束到开始,才过了一个夏天。
为什么?
因为这就是青春,因为青春就是用来挥霍、试错、跌倒爬起向前。
我敢说,如果是在少年时代看这部电影,我一定会以找个戴维这样的男友为己任。
——因为青春只有一次啊!
只有光芒而狗血的走过青春,人生才会不留遗憾!
让人想起了My Own Private Idaho那迷茫阴郁的River
去年国庆下的资源,一直找不到字幕,索性放弃,今天突然发现了有字幕资源,连忙破例看了下,我很满足。
当时看总有点时空隧道的感觉如此狗血的故事却在欧容手下拍得让我春心荡漾,不愧是我粉的第一个导演。
电影的处处都会让人想起cmbyn,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暗示的六个星期,没有太多束缚的同性之爱,只不过从意大利搬到了法国。
如果说cmbyn是文学版文青yy,那Eté 85就是狗血版现实写照。
相对于前者,后者自然显得低级,原著本身就是地摊文学,前半段的爱的梦境也因为篇幅等问题过得太快,让人难以共情;演员上自然也差上一筹,导演还得用旁白去解释人物的内心,但是对于我来说瑕不掩瑜,我依旧热爱这部电影。
相较于配乐虽然不如cmbyn,却也令人印象深刻。
世人因为故事的狗血,渣男的言论而贬低这作品,与cmbyn相比,这些因素却也让之与前者相比多了些真实。
当然,对于死亡浅尝轭止的探讨以及两者化学反应较少的铺垫都是让人吐槽的点。
但是开头悬念的种植,往后两条时间线的不断交叉却又让整个电影更具备看头。
篇幅远少于cmbyn,还有些无意义的片段,让David刻画得非常粗糙而不被理解,但是这粗糙朦胧的他却也应合了Alexis梦中的模样。
感觉有点让人想笑歌曲Sailing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舞厅蹦迪,那神似苏菲初吻的镜头也是有趣,它预示着梦的开始;到结尾坟头的蹦迪,他癫狂,情感的肆意宣泄标志着与David这段刻骨的爱恋结束(这坟头蹦迪让我想起了pulp的FCL,又想再听一遍)。
看到他在那里癫狂的蹦迪,我并没有觉得太多的滑稽,更像是五味陈杂。
结尾与醉酒男子的重遇也令人浮想联翩,那闪耀的日光与湛蓝的海水,让我回想起了那个令人兴奋的“春梦”,让人流连忘返。
电影确实是个造梦的好玩意儿,那悲喜的不断切换,让人不适的同时却觉得蕴含了点其他的意味。
他们因为一次翻船而相遇,然后迅速开始了火热的相互爱恋。
公路飙车,影院亲热,游乐园打架,舞厅狂舞,上班偷情,所有的浪漫在此显现无疑。
因为异国情人的出现,让所有的美好开始展现原有的模样,他们争吵,他们追逐,梦死了。
因为一个誓约,让他不顾一切想看见他,想履行它。
坟头蹦迪见证了这段狗血热恋的结束,往后仍然还有大把的人生考验在等待着他。
那极具复古感的色调与镜头,80年代的流行金曲,一场浓烈而又不顾一切的爱恋,青春的狗血与肆意,不得不说,很让人沉迷。
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憧憬反观自己,似乎这个内敛的男孩没有任何值得吹捧的青春故事,平凡得真实。
互联网缩小了人与人交谈的距离,我享受着与异国hottie的偶尔撩骚,短短几天的逐渐熟知,恍然回想,就感觉自己演了一部电影似的,它似乎成了我的造梦之所。
我知道这必然是有始无终的对话,但是我享受着偶尔被勾起的性幻想,它是孤独绝望的我的一丝慰藉,我知道它不可取,但是我总控制不住。
我们都幻想着Before Sunrise式的偶遇,而现实只会是上班下班,周末宅家似的封闭。
人生有很多活法,只不过都太过懦弱而选择安逸,爱情本身就不是为这群人服务的,命运只会垂怜那些抗争过的人,所以我们该干嘛?
同样死亡题材的时光驻留(比此作品探讨得更深刻),欧容手下的那诱人的Melvil,在十多年的岁月洗涤下却面目全非,让我几乎没认出来,岁月确实是把杀猪刀。
(不过依旧很🉑)。
死亡这个命题很神秘,又很吸引人,它的到来到底意味着什么?
那些濒死人近乎玄幻的描述使得它越来越迷人,越来越让人好奇。
耳边响起了舒肤佳的Death with Dignity,我也希望如此。
肝完了这个感想,却已午夜,我憧憬梦境的来临。
但是不要再像上次那样破碎了,给我个身临其境的全套体验可否?
david的那种行为出于他的insecurity,alex是一个恋恋不舍的男孩,当然他们两个的性格行为都会受到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的影响,真想学学心理学来好好研究一番。
我有点像alex,我也向往那种美好,我也会虚拟出一个美好人格往一个人身上套,但是事实是我往往是一份感情背后的heartbreaker,所以我看这部电影有没有得到方法论呢,没有。
电影没有义务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它让我对自己的认识更深了。
并且,我身处中国就读于一所省重点高中,我还没有经历过海滩夏日,公路奔驰,夜晚聚会这些,但这部电影为以后可能会经历这种经历的我预演了一遍,这就很好了。
青少年的矛盾很尖锐,一方面他们想追求一段轰轰烈烈的恋爱,一方面又会被现实所迫,不得不面对物质的问题,但是我看自古以来就是会有源源不断的青少年会去做85年盛夏这样的事,我对此有个概念称之为passion。
你活到十五六岁就是会有这种passion啊,剧中的alex才十六啊,换算过来他应在中国读高二,噫,这不就是我的今年和去年吗,可是我的高二大部分都在学习,我只能利用短暂的周日假和月假去做一些“廉价”{或者称之为小本,还是小本更合适一点,我真适合写论文哈哈哈哈}浪漫。
比如听lorde的melodrama,约我的好朋友我喜欢的那位在小县城上逛或者晃悠或者just兜风看风景,我们的小县城就是这样,小。
我怕我的未来,但同时我又期待着未来。
这种矛盾心理已经在我的心里上演无数次,青少年就是会有这种感受啦。
一方面我没什么钱,我吃啥买啥都要花我父母的钱,另一方面我又喜欢追求那种“速度”{没错就是电影里说的那种速度}。
这真是好愚蠢啊,我连汽车都开不会,却骑着刚刚学会的小电动在人防公园里把马力开到最足;明明我手上没有多少钱,但我就是享受那种消费的感觉,买烧烤买冷鲜牛奶但就是买不起想要的贵玩意。
我认真想过我以后要去干嘛{plan}。
比如要考个很好的大学,做一个自己想做的工作,鄙夷那种充满秩序感的平庸的生活,做一个类似于我表姐但是又不会囹圄于中式婚姻的人、若要对这种思想进行溯源,那必定要从改革开放说起,从我出生的家庭和我的童年说起。
到这里我就想扯扯我的前半人生了,不知道你有没有耐心看下去,不好意思啊。
留法少年邓小平不像毛泽东,很懂,他说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于是改革开放一声令下,大量外国文艺作品引进中国,当然也引进了外资,西方的思想也传入了中国。
什么wild and free啊,disco啊,我都向往。
我很小就会玩电脑了,英语学的很好,这让我和别的农村娃不同,我眼界广。
所以当我听到我同学还有老师都在谈以后的就业问题的时候,我就是有点惊奇的,为什么要想这些屁事啊。
那时候我大概就想着过一种不同于别人的生活,所以我就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中必要的手续,比如考个重点高中,考个好大学,我都在做啊。
再说说我的家庭,我爸是大男子主义者,我妈是保守思想典型妇人。
我小时候生活在很幸福的家庭,但从某一个时刻,{这个时刻大概发生在2020-2022},我感受到割裂破碎感,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以前那么美好了。
虽说在这个时刻以前我也隐隐约约意识到这一点,但真正清晰的知道是在我认真听了liberation之后,那时候我的思想条件都成熟了,我借着这张专辑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以前那么美好了。
朋友们一聚会就开始玩手机,大家都在想着搞钱。
Chinese文化搞得那么差,还大谈文化自信。
我简直对现实政治经济生活很不满。
但此时我的力量是很渺小的,我只不过是一个陷进中国高考体制的一个高中生而已,我做不了什么也没有什么能力去做。
我只能好好学习。
所以我就学呗,所以、。。。
再说的话就是以后的事了,而我现在的身份就是一名准高三学生。
离高考还差一年。
话说回来,所以我会经历david和alex的这种生活吗,我会做爱吗,我会为一个人做很疯狂的事吗,听听内心的声音,发现那种passion在召唤我,他要让我做很了不起的事。
古人对自己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但是我今天上午思考过,人有时候就是需要一点唯心主义的。
人在事前想过的东西,往往在事后就成了心灵应验。
但我就是那种缺乏勇气的人啊,我已经留下很多遗憾了,这些遗憾或多或少的影响这我的以后,影响我下一秒的生命体验。
电影的结局是什么来着,alex摆脱了以往沉湎于david死亡的状态,跟之前那个醉酒男子sailing去了。
sail,放在中国古代士大夫话语下依旧是漂泊无以的不定感啊。
人这一生,难道就要一直sailing吗。
不行,再这么问下去又要陷入虚无主义了,这个虚无主义真是害死了我,我高一上学期就是有那种感受,每天晚上过的很不好,因为初中朋友因政策分流而离去,高中理科之难,我每天的情绪就是很悲观的。
emotional。
但是现在的我很奇怪,因为我高二很有一段时间会怀念那那段日子呢。
因为高一十三班的人们都很真诚,他们在我因为分科而要去文科班的时候感到不舍,我和我的同桌都有话聊,但是在文二班,大家都像同事一样,奔着高考,女生之间黏黏腻腻,男生有大男子主义,我很不自在。
这是什么现象呢有一天我做语文晚练的时候,那个答案就写着那句话,忘了。
反正现在看来就是一种畏难心理的体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史记,商君列传}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第一句话}我把这两个句子写在积累本上。
人总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本能地怀恋过去。
我还想起了班主任的那个人性贱种论,但是我不想展开了。
我现在没有写作头绪了,赶紧结束这个评论。
总之这就是一个青少年看到这个青少年电影之后的所思所感吧。
或许多年之后的我再来看看现在的我于二零二二年八月十六日十八点十分写下的这个评论,也许会笑或者有别的感受呢。
祝好吧。
这个电影我挺喜欢,有点call me by your name那味,也是sad ending,也是一方喜欢上了女人。
又是那句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感谢这两部电影给我带来的美好时光。
八月二十号开学,而我下午还在看电影。
我还清楚地记得,刚刚满十八岁的时候,为了备考和前座的女生对诗,她说完这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后望着我,等我接下去时那种讥讽中带着怨恨的眼神。
当时我想,这一句我会记很多很多年,也许会记一辈子。
多年以后,我看到电影结局Alex火速搭上新男人时,蓦地想起了这句话。
片尾字幕时间,我在座位上默默回忆了一下,看电影时那种憋笑的感觉消失了,因为突然明白自己当年也很可笑,并不比电影里两位主角高明。
一直觉得很多爱情电影是给现实中情感不顺的人准备的,所以一个个拍得真善美又假大空;而国内愈演愈烈的对"从一而终"的病态追求,让我有种回到封建社会的错觉。
即便这两种类型的作品被我视为糟粕,回头一想自己还是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影片用大篇幅描绘Alex的嫉妒和在David死后的痛苦,导致我默认了Alex在结局"不可说";然而,情节正好相反,让我吃了一惊,但马上明白过来影片的意思:人死了,契约完成了,何不翻篇呢。
活人尚且不值得为之要死要活,何况一个死人。
影片的母题其实很陈词滥调:"爱与自由人格的矛盾"(David)& "爱的排他性和占有"(Alex),在不同版本的爱情故事中已经无数次被诠释,比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Thomas和Theresa,比如【英国病人】。
85在这方面的处理显然是浅薄的,但这种浅薄不足以成为一种缺陷,因为少年本身就是浅薄的:爱情始于对方还过得去的脸蛋和身材的性吸引力,一起坐坐过山车、玩玩碰碰车、打打架、上上床就可以升级到如胶似漆,而后新鲜感过去了便是厌倦——用Alex的话说,"结束的开始"。
甚至连他对两人关系持续时间描述精确到秒的矫情劲,都贴切诠释了他爱的不是David,而是"他自己的幻想"。
但对于我而言,对少年心性如此描绘反而是最真实的。
我并不相信十几岁时的爱情可以深刻到维持一生的地步,更不觉得一辈子应该绑定在一个人身上,但是这种基于性吸引力、幻想和日常相处点滴的爱是那么单纯难得,谁又能断定什么"灵魂共鸣"的爱情比这更高级呢?
至于影片的核心情节——"契约",可以说设定的很巧妙,既双向补足了两位男主角的性格描写,又赋予了影片一种吊诡又喜感的气质——或者说,即使你并不理解,看过后肯定会记得"坟头跳舞"这种难得一见的情节,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设定无疑是成功的。
David提出这个契约和他关于速度的论述,几乎是明示了他的心理问题和结局,令我直觉他很早就有自我毁灭的倾向,最后的死亡有刻意报复Alex的性质,就像安娜·卡列宁娜的自杀有报复弗伦斯基的成份;而Alex对这个契约的坚持令我看到那种珍贵的少年心气,虽然整个本应该是悲伤煽情的过程实在充满了喜感,真真切切的"哭笑不得"。
我不知道欧容是不是故意拍成这种效果,但这种奇异观感正是我决定写点关于这部影片的东西的原因。
David和Alex甚至也让我想起对我影响极深的《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和渡边,前者死于十八岁,永远十八岁,而后者决意带着对前者的回忆,坚强地活下去。
提了这么多,可见85在总体剧情上乏善可陈,处处有别人的影子,不过话说回来,世间男男女女的悲欢离合也就那样,青春年少时就更是来来回回那些事,几乎每个人都沉迷其中过,几乎每个人都要学着从中脱身,然后像结尾的Alex那样以更成熟的姿态去勾搭下一位,只不过有人是轻巧地一转身,有人是碰得头破血流罢了。
01在小破站,随便一搜《真相是真》/《真相是假》,就有无数对CP的HE/BE等着你的泪奔。
这热门伴奏的词,有时候看起来特矫情,配上画面又扎心得很。
比起《七友》《钟无艳》《电灯胆》,倾向表达少年至成年的情愫,更叫人遗憾。
今天聊聊简直如出一辙的法国剧情电影《85年盛夏》。
改编自艾登·钱伯斯的小说《在我坟上起舞》,某种意义上,这的确是个邀请“你”来“我”坟头蹦迪的故事。
有着和市面大多言情小说类似的走向——偶然相识,相恋,出轨,BE。
只不过,另一主人公开局就是尸体。
于是,少年亚历克斯不得不和世人重新讲述与尸体主人的故事。
16岁的亚历克斯生在一个工人家庭。
两年前随父母搬到诺曼底的海滨小镇。
没有朋友的他,执着于黑暗和死亡,甚至在文章中都不断靠近这一主题。
一次他借熟人的船独自出海,却意外翻船。
在他最慌乱的时候,一个人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个人有着路西法般的笑容,在雷暴狂浪的衬托下,仿佛他一人的救世主。
向他递来衣服,把他救到了自己的船上。
18岁的少年大卫·格曼。
大卫把他带回家,理由是他家很近,可以帮到落水的亚历克斯。
羞涩的是,大卫母亲非同常人的热情,第一次见就把他扒光了。
(虽然是为了洗澡 但我也很不懂)待到只剩下一个人,亚历克斯躺在浴缸里打量整个房间,大卫的家,就像墓室。
但当花衬衫的大卫出现后,房子又变得鲜活起来。
他拿给他自己的衣服穿,帮他整理头发,仿佛两人已经熟稔。
跟他分享自己的故事。
让人诧异为何对初识的人如此热情。
他得知,水手父亲去年去世后,大卫便休学做全职,撑起了整家店。
寥寥几句,就差互换对方的生辰八字。
一切都是大卫主动的,至少亚历克斯这么认为。
他邀请他到家里送还衣服,又建议他来店里做兼职。
关于这份困惑,大卫只有一句解释——“我们都是凡人。
”人活着就是浪费时间,及时行乐罢了。
漆黑的电影院,相互依偎的座位,相谈甚欢,种种都为他们感情升温加持。
但大卫是个变数,亚历克斯早该意识到的。
他会突然冲出去,救马路上的醉鬼,在别人都看热闹或避之不及的时候。
一路扶着酒鬼,把他带到相对安全的海滩边。
温柔地,替他整理头发。
第二天亚历克斯醒来,跟母亲在餐桌上聊天。
父亲希望他赶紧找份工作,补贴家里,母亲说他愿意怎样开心就好。
虽然老师建议继续读书,他也不知何去何从,便打给大卫答应到他那儿做兼职。
大卫是他从来都没有见过的那种人,他情愿相信他所看到的一切。
他们红黑搭配的头盔,摩托车轰隆的引擎声中,紧拥的怀抱。
他们在光怪陆离的游乐场,大卫谈起梦寐以求的速度,那是唯有梦里才会出现的泡泡。
瞬间,带他去任何地方。
他们玩遍了游乐场里的项目,惊叫,欢呼,大笑……
最后以一场打架收尾。
以少战多,浩浩荡荡,当着保安的面携手逃跑。
擦洗伤口,成为他们彼此触碰的契机。
一切都顺理成章发生的夜晚。
他们再度谈起死亡。
面对死亡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当面嘲笑它。
大卫要他们彼此承诺,如果他们谁先死,另一个要在对方的坟前起舞。
疯狂的,暗黑的,却难以拒绝。
他们在商店角落处,偷情般的亲吻。
在酒吧,人群中,挥洒所有能量热舞。
最喧闹时,大卫给他带上了耳机,一首《Sailing》,舒缓的节奏把一切感受都放慢了。
Can you hear me,can you hear me,through' the dark night far away?I am dying, forever crying,to be with you, who can say?那一瞬间,他心甘情愿那是爱。
想要共度余生,贪心攫取全部。
千千万万个念头,像永不停歇的海浪,久久燃烧的篝火。
六个星期的相处,亚历克斯已相信大卫是他的灵魂伴侣。
他接下他随口读出的诗篇,他拥有他迷恋的一切。
最完美的法兰西情人。
再多就要开会员了…房间里,两具相依偎的身体,像一幅绝美的油画。
只可惜,亚历克斯没有魔法,将那瞬间定格。
02两人关系的转机,来自一个女孩。
曾与亚历克斯有过一面之缘的英国女孩,凯特。
至今,亚历克斯也无法说清,大卫为何突然当着他的面撩拨凯特。
将他看作透明人。
然后,一夜未归。
店里激烈的争吵。
亚历克斯记得和大卫相处的每一个细节,他像背书一样叙述着,想要个说法。
但大卫并没有准备好说辞,他只看着亚历克斯发泄完,对他说我们和好吧。
当亚历克斯难以接受时,他终于摊牌了:我对你感到厌倦了。
我和你曾经很快乐,但不再如此了。
我喜欢改变,我渴望跟不同的人,一个不够,对我不够。
你要的是我,我不能被拥有,没有人能拥有我,永远不可能。
(路人表示听到这段 拳头硬了)亚历克斯接受不了,他砸碎了一堆东西,冲了出去。
疯了一般赶回家里,缩在房间里哭。
而更悲哀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18岁的大卫·格曼,出车祸死了。
谁该为这场悲剧承担后果呢?
已经死掉的大卫,去见他最思念的父亲去了。
大卫的母亲,在家里用眼泪一口一口咽下震惊的事实。
亚历克斯?
大卫母亲说大卫是去找他才出了意外,那么罪魁祸首是他吗?
现实里有法官,但于他们的感情里,没有审判人。
他只能毫无头绪地想任何一个,导致大卫死亡的原因。
以至于懊悔,为何要逃跑,为何不在车上,跟他一起。
一切都来不及了,哪怕他还能听到大卫的呼吸声,感觉到大卫的体温和味道。
那都是幻觉。
就像夏日对他开的一场意乱情迷的玩笑,一声轰鸣,都毁了。
事实上,他只收获到大卫母亲的憎恨,和自己对自己的厌恶。
那个曾经喊他小兔兔的长辈,如今把他当成了害死儿子的魔鬼。
可他何尝,不痛恨自己居然活着?
他找不到任何人聊他的感受,直到再见凯特。
这个他埋怨过,但也是唯一和他和大卫有交集的人。
他告诉她所有事情,包括与大卫的誓言。
他得完成它,哪怕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
他扮上女装,终于见到遗体,不得不承认躺着的人就是大卫。
但他还是无法接受,扑上去打他,抑或是还想索要一个拥抱。
可他什么也做不到。
来到大卫的墓前,他根本无法起舞,甚至掘坟。
也许是凯特的话点醒了他:“他一开始爱的那个人并不是大卫,真相是他爱的是一张脸与一个身体”。
他终于鼓足勇气,来到大卫坟前,再次放了那首《Sailing》。
那个人不在了,但他向往的自由还充斥在每一处。
他笨拙地舞蹈中,在一座座墓碑中间,挥动四肢,使出所有力气。
踩踏着坟前的土,发泄着,完成最后的告别。
直到警卫来将他抓走,他被质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没关系的,他做到了。
烧掉他的衣服,用打字机敲出他们的故事,想起又忘记爱人的脸。
到后来,偶遇到他和大卫见到的酒鬼。
一个邀约,又是一段新邂逅。
03狗血吗?
再叙述时,我尝到郭敬明+安妮宝贝+夏七夕(我童年)的味道。
当然,本书完成的比他们早。
《85年盛夏》给人的割裂感很重,有种“美梦噩梦”的感觉。
前半程有多赏心悦目,后半程就有多么煎熬。
穿插的叙事节奏跟《刻在》有点像。
(我们昊森也看了wuwuwu
只不过一边是跟教父吐露心事,另一边是需要对社工和老师说出真相。
在坟前起舞的那段,歌声响起,眼眶就酸了。
仿佛又看到吵完架,Birdy骑车追逐阿汉那段…
盛夏其实并未涉及多少家庭和时代的阻碍,但每个人的选择一早由家庭影响。
是两种爱情观的对冲。
亚历克斯是可以为爱人献祭全部,也想要占有全部的人。
亲密无间,福祸共担。
(出海的实景画面拍得太美了)痴迷死亡,更像是他在无垠大海中窥不见方向之举。
而大卫,如他父亲般是个勇于冒险的水手。
对待感情,如暴风雨般猛烈,炽热地要融化对方。
有的人确实如此,喜欢的时候满天神佛都比不过,厌弃时只想赶紧逃离。
就像《阿飞正传》的无脚鸟,无法停泊靠岸,直至死亡。
可亚历克斯理想主义的爱,是无法承受这种“背叛”的。
他想象中的大卫,不会这样对待他。
为什么那个人突然消失了?
他想了很久,半知半解——也许是我们习惯赋予对方一张不存在的面孔,才肯托付心意。
他们之间有玩乐,有性事,但他从未真正了解大卫是谁。
那大卫对亚历克斯的感情是什么,是恪守不了清规戒律,是一件稀罕事,习以为常了便翻页?
他们读魏尔伦写给兰波的诗篇,也走向了相似的结局,只不过大卫的生命终结的更早些。
有点讽刺,叫人想咆哮也感到无力。
刻在和盛夏都有一个女孩出现,可这女孩真的是第三者吗?
还是他们自己,先对感情失望。
是那种“我爱你,但不再喜欢你了”?
难以判定对错,变成一幅有些荒唐可笑的斑驳油彩画。
时间最残忍和善良的一面,都是会冲淡一切。
亚历克斯不是个傻子,他当然不会忘记《大卫和酒鬼“聊”到凌晨四点那点事》。
但他已有足够勇气走出那段历史,有个人带给他无数美好浪漫,也让他尝到堕入地狱的痛苦。
会感谢他的吧,这一生也许只有一次的体验,那段因此涂满色彩的少年时代。
他还会梦见大卫吗?
也许吧,那个人也许换了面貌,也许换了性格,毕竟那个大卫从来都不是大卫。
图片来源豆瓣及网络侵删PS.看完还是有种被打了一巴掌的感觉。
只想说不管德和欧儿怎样,BKPP YYDS!
以及,德爱咋咋地,反正不能让我们欧儿伤心!
重新爱上了法国电影,触动心弦思考人生深信爱情的意义,和现在消费主义横行全然不同的夏日气息,那一切遥远的感觉,全回来了。
能不能别盯着the cure用啊?!八十年代还有别的乐队……看一半才想起来看看导演是谁,因为觉得节奏有点眼熟。嗯,你欧大爷别的不说,这个流畅程度是真的让人看着很放心。
我们的一生,一半用来希冀,另一半用来缅怀,而真实经历的,或许只有微弱的喘息,可在那一刻,我们却总忘了去感受。开始越热烈的人,越容易感到厌倦,如果你不懂这一点,那就不是对方的错,而是要怪自己,过去的我也会像Alex一样死去活来,而现在当发现苗头不对时,在自己变得卑微之前,选择主动转身离开。所以在这个85年盛夏,Alex最大的收获不是David,而是在最后让自己也变成了David。
太狗血了,很难感同身受。
人家85年就喜欢坟头蹦迪了,不过果然坟头蹦迪不好看
一股清流
和心爱的女孩儿在小山坡上看的露天电影。欧容式的disturbing 201027
既然拍了这么多素材可以考虑找人剪成一分钟的短片
或许真的才尽,但起码还是好看的。欧荣拥抱了自己的影像源头,对喜欢他电影的人们敞开心扉,一同回味那个夏天的起点,他如何为他,又从何处出发。前半程的甜蜜,后半程的酸楚,个中味道的把握仍然敏锐心动,性别的交融转塑从80年代的文字升华为了一个作者丰富的生命谱系,温暖的重逢。梦想照进现实,欧荣或许是在同自己叩问,并虔诚的拥抱,哪怕是躲避,也是坦荡而深情。
还以为Frantz标志着欧蓉彻底成熟了,结果还是忍不住搞些破墙类的形式主义,连青少年谈恋爱都互相掉书袋,在法国人面前我们都是文盲……后半段有点意思:“没本事搞定停尸房还算什么朋友?!””你是怎么做到的?”“英式谈判!”笑死了。
10/23/2020, @ 56th Chicag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virtual. Young love breaks you hard. 男孩儿们沉浸在爱的喜悦中、被爱灼伤、被悲痛击碎的时刻令人动容。特别喜欢dancing on the grave那个scene. 演员在Ozon的电影里都显得格外迷人。
《请让我在你的坟头跳一支蒙古舞》
像是《登堂入室》和《夏日吊带裙》合体后的续集,最大惊喜就是坟头蹦迪,这也真是只有青春的时候会做的中二事情。看完此片,好像只记得男主的颜了。在欧容整个作品系列当中,这部太轻了。三星
可以想见郭敬明会喜欢这部,并从中获得一些灵感。
真实的坟头蹦迪
小说原著改编
toujours un adolescent manquant chez ozon
-,像一个江郎才尽的导演不知道该拍什么好后开始剥削起自身电影的标志性元素一样。
【VIFF-Vancity】很难想象是欧容的作品,但这种简单,真挚,纯真,真的是太打动我了!迪厅舞动,商店爱吻,结尾的承诺,就像夏末的阳光,暖热却不灼人。欧容返璞归真,但对爱的敏感依旧,其中点点滴滴都让我想到自己的夏天,自己的过去,以及“抛掉”过去走向未来的转变。
7/10 影片的色調我太喜歡了,舒適懶散的南歐夏日風情,陽光,汗水,舞池,笑聲,親吻,還有淚水,這個夏天是難忘的。片中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不要試著去搞懂任何事情,因為有些事情永遠不會懂。愛情就是這樣的莫名其妙,有時候你愛上的只是一個自己想象中的角色,而不愛只是因為發現了真面目。David是真的渣,Alex是真的可愛,笑起來好像小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