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校太牛逼了!!!!
今年的TY Musical选的题材真是完完全全的Alex Talk风格,最后的一幕幕都令人热血沸腾。
女主光是记那么多台词都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歌又唱得好,连动作表情都演得那么到位,Alex果然人才辈出;隔壁学校借来的男主真是酷来西,刷新我对隔壁校只会泡妞打rugby的观点,这位老哥长着一副nerd脸可却演得一手好戏(nerd脸大概只是我一人的感觉哈哈哈哈),他们在互诉情话长凳亲吻的情景都让高三的阿姨老脸一红;ensemble就那水平,还是一群爱凑热闹的二缺上去发呆神游对口型;好友她妹vic小姐真是太酷了,一人分饰四五角,每次上台衣服都不一样。
自己感觉大概musical和普通电影的剧情不太一样,只有主线,可回想当时女性争取自己应有权利的那份热血,被熏陶了近三年的我依旧没把女权根植在心,是否该检讨自己。
1968年,英国达格南。
福特汽车制造厂无疑是英国私营企业里的龙头翘楚。
然而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汽车行业里,女性的地位却显得尤为低下。
187位缝纫女工在条件极为恶劣的工厂车间里,汗流浃背地埋头缝纫汽车座椅衬垫。
肮脏闷热的工作环境,漫长无比的工作时间,而最重要的是,她们的工资却因为性别原因而被压榨到异常低廉。
然而为了维持生活最基本的开销花费,这些女工们一直隐忍着这些不公平对待。
终于,她们决定高举标语走上街头,罢工抗议在工作中受到的性别歧视,要求同工同酬。
丽塔·奥格兰迪(莎莉·霍金斯 Sally Hawkins 饰)无疑是这场女性权益斗争中的领军人物。
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和不断的尝试,丽塔带领了众多女工踏上了维权之路。
很快,这次罢工席卷全英国,成为了颁布反性别歧视的“公平工资法案”的导火索。
5.8分 为了历史意义加半分,而电影本身来的非常差劲。
给我一种烂大街的国产主旋律的叙事节奏,忽快忽慢,衔接粗糙。
人物性格脸谱化,太多不切实际的仁慈使得影片看着像个无法自圆其说的童话,看得出来导演尽力在给每个角色赋予层次,但是效果反而南辕北辙,使得本来可以成为“英雄”的几个配角变得很矛盾。
尤其connie的几次情绪变化简直生硬的要命,看得我直接汗颜。
莎莉霍金斯的表演一如既往的稳,温柔中带着犀利坚定。
喜欢她的表演的人会很享受。
裴淳华戏份少到可怜且略显多余,虽然制造了一定有趣的支线。
rita和丈夫争吵那段是电影唯一的亮点,虽然我完完全全猜到他们的对话,俗套至极,但是确实戳到了我的爽点——你以为你和女人做了一样的事情就是圣贤了,其实本该如此。
如此浅显的道理,却需要一场又一场运动来传达给世界,何其悲哀!
本该是高潮的那段演讲的力度逊爆了,完全没有调动起我的情绪。
结尾芭芭拉的那段发言都比它精彩万分…
3/18看的,看的时候好急,一开始竟然看不懂,因为关于英国60年代的社会话题,连工会是什么都没搞清……anyway,Sally演技爆炸,"RIGHTS! It should be!"也不知道谁给她老公写的台词,那一段Sally太棒了。
唏嘘的是,这是68年的话题,可是前段时间还在讲equal pay是不是五十年的进步只是泡沫啊??
说到演员,真的这一圈的演员合作得都快“绑定模式”了吧。
裴淳华和那位爱钓凯子的,都是熟脸。
裴淳华也是真的好看!!
(星星眼✨)第二天去查了Dagenham这个地方,在大伦敦地区吧,是历史的一部分,只是……都2018年了,感觉又回到了起点。
女人普遍变得独立、刚强,也是这几十年科技物质发展进步的结果。
在这争取权益、挣得尊重的道路上,首先是女人自己要真的有能力,有想法,其次够坚持、有信仰。
易感如我,又一次的哭了。
里面的人物很有意思。
Rita,Babara,Eddie……我倒是觉得Eddie是个好男人,爱机车、爱Camping、爱家庭。
英式的口音很难懂。
英式的屋子、装修大爱。
英式的服装、发型大爱。
立马去搜索Biba这个牌子,和那件美丽的红色连衣裙。
当年那种塑料感的大耳环,大概也只适合金发女子来衬托了。
低微的小人物艰难创造历史,高贵的大人物养尊处优,漠视不公。
追求平等的运动还在继续,此时此刻,彼时彼刻,又岂是仅仅在性别之争。
60年代末,英国发生的事情,比较当下此地的情形,心凉不已。
很喜欢历史味道浓重的电影。
这部电影就讲述了1960年代女性争取Equal pay的过程。
片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当时英国的特点:无休止的罢工、working class和上层社会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差距,以及在女权运动之前男女工作上的差距。
影片最开始介绍福特公车时提到有男性员工4万多人,而女性员工只有不到200人,从事座椅皮革的缝制工作。
这样数量差距对比可以反衬出男女地位的差别,也说明了后来的工会中没有女性代表的现实。
女员工所在的厂房设施简陋,天热时没有良好的通风,所以女员工们也就不穿外套,碰上下雨天屋顶还漏水,工作环境之恶劣可见一般。
反观男员工所在生产车间,窗明几净,现代化的流水线,全然不像女员工厂房那样寒掺。
这就是当时女权运动前的背景。
另外片中很多地方反映了普通working class和中上场社会的差距。
首先是口音上的区别,英国是个平口音就可以判断出社会地位的国家。
而工厂女工的口音很明显就和毕业于剑桥的另一位女性角色以及Minister Barbara Castle有所差别。
另外居住环境差距很大,女主角只是住的类似于Council House的住宅,简陋而又拥挤,而福特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员却住独立的House,房子陈设上层。
而且女主角两次评论别人的衣服时都深表羡慕之情,显示了经济收入上和中上层社会的差距。
总之,虽然本片侧重于叙述女性争取Equal pay的活动,但是我们也可以管中窥豹,一探1960年代的英国。
女人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美貌?
金钱?
还是爱情??
在Dagenham这个英国工业小镇上,女人们历经千辛万苦争取的竟然只是工资上的平等。
就像外国人很难想象100年前的中国妇女都必须缠足一样,要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我也很难相信40年前的英国妇女居然还不能和男性同工同酬 。
1968年,拥有55000员工的福特汽车工厂里,只有187名女性员工。
虽然她们像所有的工人一样每天汗流浃背,但是工资却只有男性工人的一半,她们的技术也没有人认可。
可是她们仍然毫无怨言,每天一样快乐而不辞辛劳地工作着。
直到有一天,当她们被工会拉去充当摆设为另外5万4千8百13名男工人争取利益的时候,才忽然觉醒原来自己也可以站起来争取更多。
如果你以为这仅仅是发生在40年前的故事,那你就错了。
看完电影的一刹那,我也曾庆幸,谢天谢地我们的收入终于可以和男人们平起平坐了。
可是,转念想起自己以前和现在生活的影子,才惊呼:等等,是不是收入平等就真的平等了?
我们跟男人或者说社会之间的这场看不见的战役什么时候停息过?
尽管生在新社会新中国,但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仍然都是:女人生来就不能和男人平起平坐,所以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言外之意就是和男人相比,我们的工作不过就是一张饭票。
一旦找到了男人,他,才是我们最有保障的工作。
我们内心或多或少更希望自己扮演一个柔弱的角色。
总有一天,我的白马王子会披荆斩棘手捧玫瑰来救我。
我们从此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等我们长大了才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白马王子也没有玫瑰。
而更为残酷的现实是,作为女人我们往往一样要披荆斩棘,往往被迫撑起半边天,被迫在照顾家务和孩子的同时要和男人一样去工作。
而且很多女人都默默无闻,就像影片中的女工们,汗流浃背却不乏乐观的承受着。
只是在这些情景的背后,有谁注意到多少女人为了家庭和孩子必须放弃内心的梦想,又有多少女人为了追求内心的梦想而必须放弃家庭和孩子?
我认为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叫女权主义者,我甚至都不认为这世上有绝对的平等。
我也绝不是鼓励每一位女性都非要去职场上打拼,如果你的理想只是在家当一名贤妻良母也未尝不可。
只不过今天,这部影片让我忽然明白了,女人需要的不是某一种生活。
家庭主妇也好,事业有成也好,就像男人和女人应该同工同酬一样,女人最需要的是像男人一样拥有权利去选择她真正想要的生活。
Made in Dagenham达格南制造,BBC出品,1968年发生在英国福特汽车厂女工要求同工同酬的罢工运动。
没有俊男美女,没有刺激的剧情,但相当好看。
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平凡质朴却坚韧勇敢的丽塔,有点傻乎乎却憨厚善良的埃迪,与老兵丈夫相濡以沫的康妮,一心相当明星…却在梦想诱惑下对同伴不离不弃的桑德拉,剑桥毕业的高材生却被老公当做花瓶一肚子憋屈的丽莎,当然,还有剽悍的铁娘子就业部长芭芭拉。
女工们在工厂劳作的场景写实又充满生趣,“有男人出没”的警示声让人忍俊不禁。
没错儿,权利和正义并非唾手可得,需要勇敢的人们站出来去争取,这就是《达格南制造》的意义。
在微博上看到最好看的十部英国电影,本着增强英式英语听力水平的目的下载了。
海报是一个红衣女子笑靥如花,以为是喜剧,于是在一个阴雨天点开它,期冀能带来欢笑。
影片一开始,福特汽车厂,女工在忙碌的劳作。
影片颜色淡淡的,淑女们都穿上浅色的衣服,看起来很舒服。
她们的头发是金黄色的,有的凌乱,有的一丝不苟。
休息时,她们开心的聊天和玩笑着。
Everyone out影片由厂方拒绝给女工定义为技术性工人引起。
女工决定与公会交涉,以获得应有的权利。
在谈判中,老奸巨猾的两面派Monty以为Rita年轻好骗,就用看似为工人说话的言语周旋。
Rita在一旁说:“狗屁”。
然后拿出做皮椅的料子,说,你们缝一个,我看看。
当然,她表述的比我淑女太多了,不过透过她的话,就是这个意思。
我佩服那些可以轻声细语不激动,但是却清清楚楚表达出自己想法的人。
看多了激情四射慷慨激昂的演讲,那些所谓的修辞、语音语调都是假的,内容为王。
回到工厂,一个从未做出如此“惊天动地”举动的Rita,站在高处。
她似乎想说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气势和情感。
最终,她只说,everyone out(罢工开始)。
Equal pay or NothingAlbet是个可爱的老头儿,圆眼镜后面的眼睛总是在看到姑娘们的气魄后闪闪发光。
我愿意相信,那是一双会被正义点亮的眼睛。
罢工第一天的下午,大雨,咖啡厅,他鼓励Rita继续争取更多的东西--男女平等。
我,一个50年后的人,被震动了。
《穿普拉达的女魔头》里,Andrea面对时尚主编们无法挑选两条看起来相似的蓝色腰带,轻声嗤笑。
女魔头轻声告诉她,蓝色是被哪个设计师在什么地方设计,然后被大众模仿,最后变成人们都可以穿的cheap blue,并非简单的“blue”。
可这,远远不如这次更震动我。
我未曾知道五十年后,看似再平常不过的男女工资平等,却是经历了这么多艰难的斗争,才换来的。
顿时一股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好想感谢革命老前辈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生活。
最后,没有人妥协。
她们说:Equal pay or nothing.Should I have been there?
阻力是显而易见的。
女工罢工,男工自然没事做,没钱拿。
不论是提前下岗的工人,还是因参加罢工会谈的Rita的朋友--不在家时爱人去世,甚至是Rita的丈夫,都让她备受煎熬。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难度几近于现在试图让男人去怀孕生产,都是当时难以接受的观念。
可是Rita依然相信,男女,本来,就是应该平等的。
在参议员的大会上,她上台演讲,颤抖的声音,不安的举止,但是还是用真诚打动了他们。
最终,也打动了丈夫。
当然,还有那个红头发的小老太太--政府就业大臣Barbara。
I have to take that risk福特的高层去找Barbara,以撤出英国来威胁她,试图阻止她与女工们的谈话。
她确实有自己的考量。
政治要细水长流。
何况十年前支持罢工的首相如今也不得不考虑国民经济的大局。
Rita说,我们不是政客,我们是working women,so are u。
Barbara走向隔壁,对福特的高层说,I have to take that risk。
影片还是静静的,即使是游行示威,都是充满了淑女的情怀。
在最后,采访了当年真正参加罢工运动的女工们,她们一直在强调,we are ladies(我们是淑女)。
当时的视频录像,让人不禁误以为,前面那些都是当时的视频材料,因为它那么逼真,当时的女工也是这样沉静而坚定。
她们没有想过自己会带来立法,以至于多个国家都跟着颁布法律,她们也没有想到,她们的行为会给今天带来多么大的进步。
历史固然些许沉重,但一个小细节最让人动容。
Rita在学校因为教师体罚孩子跟老师大吵一架,也因此认识了有同样困扰的一个女人。
她,是福特高层的太太。
她穿了一件影片里最亮眼的裙子,鲜红色的芭比裙。
她毕业于剑桥历史系,结婚后丈夫却把她当一个傻子一样指使。
因为,她是女人。
她给了Rita强大的精神支持,以及物质支持--在Rita会见Babara的时候,借给她裙子。
让她成为自信而漂亮的女工。
女人是弱者么?
显然不是。
只是我们总忘记自己能做什么。
总觉得我们被人照顾理所应当。
久而久之我们便成了真正的弱者。
女人一定要强势么?
也不是。
Rita有和谐美满的家庭,因为她爱她的丈夫和孩子。
她坚持自己心里的正义,也维护家庭的甜蜜。
你有的,都是你自己争取来的。
当然,前提是,u deserve it.看完了还是热泪盈眶进而神清气爽。
人生还是需要这样的正面力量。
从今天起完成自己的心灵蜕变。
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
其实没那么难。
有时候,只要你再坚持,一点点。
这部电影,又叫《我们要求男女平等》。
换做我,我更喜欢称它为,《淑女的胜利》。
有点无聊
前半段看得我热血沸腾,一度到达泪点。
很好的诠释了It's Man world~
罢工,要求公平
Don't let people tell you what can do what coun't! 世界上总有一些可爱的!这个世界正是因为她们而变得美丽!
实在是太失望了,除了60年代的装扮外,完全找不到看点,故事太没吸引力了吧,期待的幽默也没有出现。
女人需要什么??谁活着都不容易
一部争取同工同酬的女性主义片子,拍得中规中矩,不过可以看出早些年这种类型的电影和最近几年的女权片子风格上变化还是挺大的,逐渐严肃化了。
太应景了,超Feel good。
我就是激动坏了电影没法好好鉴定。霍金斯是真好但有点儿“太”好了,过度“好演员”了
60年代衣服真好看
这明明是一部争取人权的大片,哪个孙子给翻译成了“我们需要性”?
ODEON网站上给了四星,所以决定去看。口音有些不适应,但如果出了DVD版,会考虑屯一张慢慢看。基于真实事件改编,1968年的英国小镇,场景极具年代特色,男性主权世界里人数少得仅像点缀一样的女工们,简陋的工作环境,不平等的待遇,最爱女主角说“EVERYBODY~ OUT"
电影中的女工们面对不平等没有冲着普通民众气急败坏乃至歇斯底里,而是直接和相关人据理力争,从大公司手中夺回属于自己的蛋糕,这可能是争取权利最理智有效的方式。比起现在只知道讲废话不做点实事的各种主义来说,她们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一部马虎的时代片,英国人的保守自我以来就是他们的顽疾。
我从觉得男女应该不平等
我们看西方人维权是多么地隔靴挠痒啊,所谓阻力不过是老公牢骚几句再踩着电单车追去道歉,盟友叛变再火速回归阵营,政治家摇摆两下便决定对抗资本家。啧啧,我都要哭了,这哪是维权,用老罗演讲的话来说"历史选中了"她们来做这件事,而已。
Rosa 又美呆了....Sally 一贯的坚强~
真实故事改编 特别棒
Everybody,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