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只是世界尽头

Juste la fin du monde,爱到世界尽头(港),顶多世界末日(港),不过就是世界末日(台),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

主演:加斯帕德·尤利尔,纳塔莉·贝伊,蕾雅·赛杜,文森特·卡塞尔,玛丽昂·歌迪亚,西奥多·佩尔兰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加拿大语言:法语年份:2016

《只是世界尽头》剧照

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2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3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4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5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6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3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4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5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6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7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8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9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20

《只是世界尽头》剧情介绍

《只是世界尽头》长篇影评

 1 ) 离家的原因

即使是不同国别,想要离开家的原因竟也大致相同。

电影对亲情压抑、深沉、无力的诉说,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看懂,只是想起很多自己类似的经历,那些永不停歇的争吵,毫无来由的争吵,把亲人的心埋到了地下,把感情装进了背包。

安东没有办法心平气和地跟路易说话,他的三言两语,他在机场的踟蹰对安东来说都不重要,其实也不是不重要,是对安东来说,路易带着自己的优越感回到这里,回到这个他也想要离开的地方,来审视他们的生活。

安东不满弟弟的不负责任,其实更加不满自己的无能。

母亲的爱总是带着丝丝温暖,但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她束手无策。

“下次我们会准备得好一些。

” 让人落泪。

带着不解,猜疑,不满,压抑,和无法割舍的亲情,留在记忆里的除了无休止的争吵,还有那些寂静无声的画面,那些安静的时刻,显得如此美好和弥足珍贵。

我一直在等待着路易的诉说,却没有等到。

想起与家人相处的时候,也确实很少能够心平气和地诉说自己生活的点滴细节;人们更关心那些所谓的重要事情,更想听奇闻异事,却常常忽略亲人的内心,瞬间的感受。

而生活,总是由那些点点滴滴组成的,有时候也因此,亲人们走着走着就再不亲近了。

 2 ) 我很后悔

最先知道的是大嫂。

在和未曾谋面的路易首次凝望的瞬间,她确信了她所怀疑的。

当傍晚大家围坐桌前温和地闲谈,只是一瞬间,大哥从路易脸上看到了他从未见过的表情。

他内心一颤,这时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他知道他好像知道了些什么。

大嫂感觉到了大哥的动摇,从桌子下抓住他的手,大哥从她的眼神确认了他的答案。

大哥心乱如麻,气血翻涌,本能的看了妹妹和母亲的神态,不敢去想象即将到来于她们的打击。

他眼前发黑,一片空白,他知道他需要站起来。

去外边狂暴的发泄之后,双拳的痛并不能缓解他正在经历的痛苦。

他不能接受,他更不能让她俩来接受。

他决心回去屋子里,去保护她一直在保护的。

父亲应该是离开的早,母亲一人养育了3个孩子。

她精于料理,善于打扮,气质乐观。

生活的苦难给了母亲仿佛洞悉着一切的深邃的目光,却显然没有妨碍母亲对生活的热爱。

乡村单亲家庭孩子的青春期不免摇滚,纹身,毒品,情欲各种反叛的洗礼。

弟弟凭借天赋实现了成长的软着陆,妹妹却被命运选做了懵懂岁月的牺牲品。

生而自由的血液流淌在每一个自我。

家庭作为人生下来所要经历第一种环境,也是自我第一次要挣脱的束缚。

从我们甚至还没出生时起,家人就不断拿他们的一部分来做成我们,同时又拿走我们的一部分做成他们自己。

我们彼此就一直这样拿对方来做成我们自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家人注定生来就亏欠彼此,只要我们还活着,这种亏欠就会一直存在,并越积越多。

路易必须要逃离,妹妹和哥哥又何曾不是。

22岁,路易借美丽的翅膀飞离了起点,去自由翱翔,剩下妹妹和哥哥,留守他挣脱了的东西。

家人把他的荣耀被挂在了墙上,收来的却是内容写在外面的明信片;母亲妹妹盛装打扮,为他的归来而欣喜,而他戴着鸭舌帽回来分享忧郁;就连这久别的重逢,不过是他最后要做的永恒的告别。

如此这般,像哥哥在车里说的:你的话让我没法接!

接话接不好固然不敏,但说话不考虑别人怎么接,却是一种刻薄。

路易意识到原来相对于家人对自己,自己对家人一直是如此刻薄。

母亲和他说:我们可能不理解你,但我们爱你。

路易在屋外抽烟时下了决心。

要在最后的午茶时间进行“忏悔”——那个“自我”所不擅长的,真正的“忏悔”。

为家人活一次,为爱着自己的人们活一次,决不再次伤害那些真正可爱的人。

离别时刻,妹妹和母亲最后也证实了不详的预感,而这时什么都已不重要了。

妹妹泣不成声,不能自持。

母亲则眼睛闪着泪光,微笑的对他说:下次回来我们会好好准备。

你终于知到我们是如此爱你,在这世界的尽头。

--简单的剧情,简单的场景,情节,对话,镜头的设计都教科书般的实现了气氛烘托与人物内心的捕捉,细腻而富有张力,看得如李在喉,热泪满眶。

 3 ) 世界尽头不是家而是人

三星半。

尽管看了多兰的那么多作品,却还是对于这种吵吵吵,撕撕撕和情绪的突然爆发感到头痛。

但带入本片的语境,却又是那么贴切。

开头曲就已经表明了影片的矛盾,我们在受伤后在成就时都想要回家,但家并不是你的港湾。

路易斯离家12年,在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时候想要回家看一看,老了却还是时髦的母亲,一起长大的哥哥,成了小美女的妹妹以及多出来的嫂子。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他会回去吗,这次回家到底是对于自己回忆的再次纪念,还是对家人们的思念。

如果只是家人们,他为何固执的想要回到老房子。

如果是我,我宁愿不要回去,家人是什么,他们之中很多和你三观不合不理解你,每天坐在一起吃饭却连话都不说一句,这叫什么,最熟悉的陌生人?

西方和我们的表达方式确实不同,至少在我们家里,即使是家人之间仍有着无尽的客套和把戏。

他们至少会嘶吼出来发泄出来,不满委屈,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喜欢直接却又害怕直接,就像我很阳光却又无尽的自卑一样。

但我想要的却只是真心。

路易斯和每个家人都有一段私人对话,这也是对每个人的告别,但大多数是他们讲他听,他要说的很多,但看着他们却一句话说不出来。

最后的爆发很爽利,我期待着一次爆发,也许很远也许很近,也许永远都不会来,谁知道呢

 4 ) 回不了的家

(表示本人不是专业影评只是自己的一些个人感想,思路很混乱,各位凑合看吧)刚从电影院出来深吸了一口烟,多兰这次太沉重。

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到多兰的电影刚开始好激动,终于能在大屏幕欣赏他镜头美学,好后悔之前mommy上映的时候没去看,看完 只是世界尽头 之后有些担心自己错过了在电影院看多兰的巅峰之作的机会...只是世界尽头的主角角度太过沉重,沉重的可能多兰有点操控不了了,之前的影片都是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或者是从母亲,对于大多人来讲都比较好理解,但这一部从一个12年没回过家的34中年男人,没漂流在外的人是不会懂的。

男主恐惧回到家,看到妈妈哥哥妹妹还有哥哥的媳妇,一家矛盾不完但彼此相爱的家庭,感觉自己已经融入不进去了。

听到身边最亲的人讲诉他不在时的事情和童年的故事觉得自己像个外人。

不知道有没有人有那种感觉,自己爱自己的家人自己出生的地方,但就是回不去,因为那里不属于自己。

我自己也是选择出国留学,妈妈盼望着上完学赶紧回去,但自己并不想回去,觉得自己在外面受了再大的委屈再大的苦也不想和他们讲,我爱他们父母还有从小一起长的表弟妹们,每次回去就好像赶紧出来觉得呆不下去,出机场的瞬间也表现不出来见到他们接机的兴奋感反而第一句是“让我先抽根烟”,从来没跟他们讲过我想家,也从来表达过自己的爱。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说不出口,在外面和在家完全是两个人,我过我的,你过你们的,我们的生活没有交集除了血缘关系。

总感觉说完这句话要被骂了哈哈哈。

多兰用主角跟每个人的大长短的对话讲剧情推向了最后爆发的要离开的高潮,lea和vincent这段演的还是不错的,好多人表示很讨厌vincent演的哥哥这个角色,我觉得他是又爱又恨他吧,爱他是为他是他弟弟,恨他是为他就这样一下子离开12年抛开家庭把妈妈和妹妹都留给自己远在天边没有生活的消息。

哥哥在车里和妹妹在房间里的那些对话就是问一件事:我们不了解你,不了解你的生活,好像一切都和我们无关,你也不曾来关心我们,为什么?

直到最后男主也没能说出自己要死了的消息。

就好像这次夏天回国和我妈拌嘴,我妈说:对,反正你什么事情也不跟我们说,你怎么想的我们也不知道,我连你现在是不是处男都不知道。

最后我想说,多兰,我爱你,但是少用的人物近镜头吧,太压抑了,希望下一部英语片会好。

 5 ) 家庭即地狱?

《只是世界尽头》(Juste la fin du Monde)是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Xavier Dolan)推出的第六部电影,由法国当代剧作家让-卢克·拉卡尔斯(Jean-Luc Lagarce)的同名戏剧改编,获得今年69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讲述了家庭成员之间无法有效沟通的尴尬关系。

当时评论毁誉参半,有人说这是27岁多兰的成熟之作,也有人给他戴上“自恋狂”的帽子,这位在戛纳成名的“天才少年”甚至赌气放出狠话说以后不会再来电影节。

影片内外,都有不少误解,无形中或成就其作品个人化和普世性的完美结合。

梦幻感的慢镜头轻轻滑过,法国一线男女演员悉数登场,镜头聚焦在每个人的脸上,仿佛可以真切地听到他们的呼吸声,看到每一条细纹,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表情,O-Zone乐队的音乐响起,华丽丽地填满各种转换场景的过渡片段……如果视觉语言可以用味觉体验来形容,看完《只是世界尽头》,如同吃了一片上好法国鹅肝,后又咂一口意大利高浓咖啡。

醇郁感极度浓缩,个人体验太过强烈,还未入肚,便已经饱了。

影片演员阵容豪华,包括加斯帕德·尤利尔、纳塔莉·贝伊 、蕾雅·赛杜 、 文森特·卡索和玛丽昂·歌迪亚五个法国影坛重量级大咖,不少人批评多兰矫揉造作,不够自然,但影片注重形式之余,未忽略内容,为追求整体效果而用力过度不足为过。

多兰延续以前艳丽饱满的画风,在一个几乎封闭的空间内,讲述了一个看上去没多少情节但实则暗流涌动的家庭故事——路易三十四岁,是个剧作家,他离乡十几年后,决定回老家告诉自己的亲人:他得了重病,即将死去。

“这是一个周日发生的事,但仿佛持续了整整一年”,拉卡尔斯在剧本开头这么写道。

跟随飞机舱内窗帘细缝,镜头缓缓拉开,人物一个个出来,各种情感在特写镜头里表现得真真切切,家人的关系如同拨洋葱般铺展开来,过去的怨念和对未来的焦虑交织在一起,有时压抑地令人难以喘息。

母亲玛蒂尔不服老,画了个大浓妆,身着深色绸缎衣裳,迎接自己的儿子,她没心没肺,絮絮叨叨,害怕儿子陪自己的时间太短,不经意间指责起他多年的缺席;妹妹苏珊二十多岁,大大咧咧,有些叛逆,崇拜当了作家的哥哥,但又觉他太过疏远;弟弟安托万是个工人,脾气暴躁,有些自卑,嫉妒路易现在的生活;弟媳克里斯蒂娜老实内向,欣赏他的才华,无趣的谈话中还是可以听得出她抱怨路易对家人的无视。

电影是靠对话串起来的,有些话唠,大家说来说去,天南海北瞎扯,讲一些不怎么有趣的老段子,弟弟安托万歇斯底里,看谁都不顺眼,特别爱损人,大家就这样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来吵去,消磨时间和精力。

唯有路易特别沉静,他是倾听者,或唯一的“局外人”。

“你为什么回来?

”每个人都问过他,但都没给他时间回答,或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回答。

他本来想跟安托万好好聊聊,讲他为什么下午到,讲他在机场喝着咖啡,透过玻璃看日出,但安托万大发雷霆,说自己根本不想听这些不着边际的话,指责路易太过自我。

这一幕把亲人之间交流的无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人如同两座城堡,相互防备,各自为营。

母亲说,“我不懂你,但我爱你”;弟弟说,“没有你,家人会肯定会更爱我的”。

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既亲密又疏离,既热烈又残酷,他们无所不谈,却又没说出什么重要的东西,有很多微妙之处,如同电影名字“只是世界尽头”,有种故作轻松的沉重,充满矛盾,让人无法捉摸。

原剧本其实有些自传性质,“只是世界尽头”,也是拉卡尔斯安慰自己的一句话。

1990年他在柏林创作出这部剧时正好34岁,已经得知自己身患艾滋病,过世时年仅38岁。

路易或许便是他的影子,经历过同样的孤独、脆弱、沉默和小心翼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故事,不管是欢乐或悲苦,总会深刻影响到自己的成长,很多人成年之后在心理上依旧无法和家庭达成和解。

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多兰,不止一次把子与母的关系搬上荧幕,上部电影《妈咪》和处女座《我杀了我妈妈》都以不同的视角讲了多动症儿子和单亲母亲如何相处的故事。

这次不同,他拍了一部别人的故事,并称这是自己的第一部“成年后”电影。

2008年,多兰的御用女演员——安妮·杜尔瓦勒(Anne Dorval)向他推荐《只是世界尽头》,称这几乎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剧本,他觉得书很无聊,没有在意,但几年后重读时却被里面人物的语言、情感、沉默、犹豫、神经质和不完美打动。

人和作品也会有误解,幸好时间可以把它打败。

 6 ) 爱与墙

Gaspard今天去世了。

得知消息的时候,心狠狠紧了一下。

我喜欢很多他出演的电影,也很喜欢他半明暗的脸。

雨夜,一个人,把电影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

标题就很让人心疼,对louis来说,与家人的复杂感情比起来,自己的世界尽头,也不过如此。

他是爱自己的家人的,以至于在最后的日子里,想回来告诉他们自己的情况,然后告别。

但是他们有着无法理解和交流的隔阂,或者一开始是他的性取向,然后延伸到性格和人生阅历,12年的分离,让louis和家人们走入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那两种人生,是互相看不见的,也许,他的人生是他的家人无法理解的,所以,他和家人之间有一道墙。

这道主要由他家人铸的墙,这种陌生与不理解,这种可以埋没观察力的情绪。

在电影里面非常暴力地展现着,一次又一次把louis的话挡了回去,内敛的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去说出来。

每个家人都埋没在自己的事情里面,自己的情绪里面,只看到了路易眼中的自己,而看不到活生生的路易。

也许这也是一种爱,因为爱,所以太在意在彼此眼中的形象。

而路易,最后还是决定不说,因为并没有必要,因为他们的世界,并不需要他,他也并不想打扰这个世界。

所以,他选择安静的离开。

带着家人最后的爱,悄悄地离开这个世界。

每次看到路易欲言又止,会很压抑,家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会站在他的立场上思考一下。

但是其实现实中很多家庭也都这样,忽略了一个人会改变,会成长,认为他就是他,是我之前认识的那样。

但这并不妨碍我爱你。

就像电影里面她母亲说的:我不理解你,但我爱你。

愿天下所有爱,都能够顺利传达到对方心里,愿天下无墙。

愿我爱的Gaspard,在天国安好。。。

 7 ) 那些令人难受又难以割舍的亲情

男主12年都不回家,家里人都很怨他,怨他的疏远不闻不问。

男主患病,生命开始倒计时,想回家寻找那份安慰,可却被这份埋怨压的无法开口,从回家一刻开始争吵就不断,从客厅吵到餐桌,从餐桌吵到车里,男主好像一颗火星点燃了家里所有的引线,但是男主却从始至终没说几句话,而恰恰就是他不说话的态度,他们很想男主告诉他们,12年不回家是因为犯法了才不得已而为之,但现实是只是不想回来,所以哥哥想个疯狗,看啥都不顺眼,妹妹感到失望,母亲说他不承担家庭责任。

这屋里的人都很爱彼此,尤其大哥,但是大哥好像受委屈很多,他的苦楚没人倾听。

这份亲情的房屋,没法让每一个人舒服,但是又不忍心离开,只能惊慌失措的乱飞,最后精疲力竭,直到死去。

我突然间联想到每年大年初三和妈妈回姥姥家,见到妈妈那边的亲戚,大家都很在意彼此的生活,都想帮一帮,都会因为疏远而伤心,但是又不像我和我姐姐那版那样亲近,都各自成了家,都以自己家里为主,钱财关系都是浮在表面的,互相帮助但是心里还是有隔阂,不是那种我有了困难毫不犹豫的想到找你寻求帮助,都要想想我会不会给你添麻烦,会不会欠你什么,亲戚向你寻求帮助,你有困难实在帮不了也要想好说辞,以免多想,等等,就是有爱但不多不深。

今年二姨说的我记得很深,大舅和大舅妈以前从来不和我们一起团聚,今年却反常的来了,是因为姥姥农村的房拆迁赔款分配;大舅常年受大舅妈埋怨,现在大舅妈身体不好了,行动得靠人了,还得靠着大舅生活;老舅在送他们的时候说,家族里面哪里还有大舅妈女儿这个人,不是一个圈子了,说这和嫁娶关系不大,即便结了婚也可以和家里面来往;都在说大舅和大舅妈的疏远。

孩子在家里受了委屈,因为还有爱,很难说断绝关系;妈妈受家庭暴力,爸爸却不是“完美的家暴男”,为了家庭也是在外拼搏受人欺负,妈妈为了孩子忍气吞声,孩子受着这份毒亲情滋养,心里煎熬,恨都不知道该恨谁,有苦往肚子里吞,这份亲情让人难受,但是我不能舍弃,万幸我还有个好姐姐,算是唯一的纯糖亲情。

 8 ) 个人见解,或许可以回答一些人的疑问。

本人不是什么专家,只是聊聊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悟,如果和你不同那也没什么,每个人有不同的领悟才是一部好的作品嘛!

影片开头男主Louis坐在回家的飞机上,昏暗的画面,低沉旁白,奠定了影片阴郁的基调。

开始三分钟的旁白可以说是影片最关键的背景介绍,没看懂这三分钟的观众将无法理解整部影片。

Louis回家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家人,他的死期将至。

带着这末日般的视角,影片中每个人的行为将不在那么难懂。

先说画面,我不是电影专业,也不是绘画专业,但是我也看出来导演在画面上的用心。

整部电影的画面基本保持了一种阴郁的感觉,昏暗低沉。

而且每个特写必有光影的对比,有时让我产生了一种看油画的幻觉。

再说音乐,我也不是音乐专业,这么一部文艺片对我这种普通观众来说应该很难找到音乐的槽点了。

我要说的是开头旁白结束后的那歌,"Home is not a harbour"似乎暗示着Louis最后在远离家的地方孤独死去的结局。

然后是人物,主角Louis当然是很出彩的,当他看着自己家人时,那种悲伤和珍惜从眼睛中流露而出,最后对于到底要不要告诉母亲和妹妹噩耗的纠结,仿佛要脱口而出最后又生生忍住的感觉,可以说都非常鲜活了。

但是,我觉得另一个出彩的角色,或者说更出彩的角色是主角的哥哥Antoine。

很多人或许会疑惑为何Antoine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像一个bitch,处处为难一家人。

我们来这样设想一下,男主一家没有父亲,Antoine扮演者一个类似父亲的角色,而且从小和Antoine感情不错。

大家想想如果你突然离家出走十二年,十二年间只寄明信片回家还只有两三个字。

当你突然回到家,你爸是先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还是先胖揍你一顿?

所以Antoine在整部影片中的刻薄,还有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对Louis爱的需求难道不是恰到好处?

最难理解的大概是Antoine最后突然对Louis扫地出门,但是如果我们设想Antoine已经知道Louis死期将至,为了保护妹妹和母亲,不希望Louis在离别的时候说出来。

这样是不是就说得通了?

为什么说Antoine已经知道了,注意几个细节:1.Luois和Antoine开车回来后,Louis背和头发是湿的,明显流了很多汗。

2.Antoine要打Louis的时候有个拳头的特写,上面有新的伤口。

3.Antoine回来后对妹妹说,这一切很快要结束了。

4.Antoine最后和妹妹吵架的时候说漏嘴"我们不能像载???

一样载Louis",像什么他没有说出来。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设想,Luois在车上告诉了Antoine他将死,情绪激动的Antoine悲伤和气愤至极,拳头用力锤车或者树留下伤口,Louis为了阻止Antoine和他角力流下了一身的汗。

最后Antoine想说的是"我们不能像载尸体一样载Louis"。

而且我相信Antoine一定交代过Louis不能告诉母亲和妹妹真相,所以在母亲和妹妹逼问Louis为什么一定要走,Louis说"我有一个Rendez–vous"(这是法语"约会"的意思,,并不是什么格老子会议)的时候Antoine说了一句"Merci"(谢谢)。

还有,男主的嫂子应该也是知道真相的,虽然不知道是何时知道的,但是从在Antoine将Louis扫地出门的时候她没有阻止并且贴心的准备点心,还有男主最后对他做得禁声的动作,我推测她是知道的。

还有Antoine最后的爆发,作为一家之主,家里所有悲剧的责任都得由他来背负,可能Louis出走他也一直在责怪自己,最后情绪的爆发也不难理解了。

其实我觉得影片中每个人仿佛都知道再见即是永别,否则母亲和妹妹在离别时不会如此绝望!

最后我想夸一夸最后那只小鸟,小鸟几乎代表了男主的命运。

在第一声铃声想起时,小鸟从钟的方向飞过男主的头顶,仿佛飞出了家(钟),最后它再次从男主头顶飞过要回到家,可惜没有成功最后孤独的死在了外面。

这难道不是对开头旁白的对应,男主顺着离开的路径回到家,最后却孤独的死在了外面?

影片的中心思想有点难把握,大概是要表现家人之间的爱和情亲?

任性的二弟总能觉悟并且得到原谅,一直保护着家庭的大哥,对二哥崇拜的小妹,不靠谱的母亲,还有善良的嫂子。

虽然深切爱着彼此,但总是免不了吵架拌嘴,大概就是亲情本该有的样子?

说实话,哪怕现在我总觉得自己和电影之间还有一层迷雾,希望未来有一天自己可以真正看透!

 9 ) 梳理自用 最疼爱的陌生人

家庭聚会群体对话嫂子作为最为疏离的人物先行谈论起没有见过,终将不能见到的侄子们。

通过哥哥妹妹和母亲在谈话中的态度反应,初步展现了各人物的性格心态。

大哥只立在一旁听,不时回头指责妻子的啰嗦,有局促的距离和不安,也许不知道怎么处理这关系,许久未见的弟弟,这使自己相形见绌却又暗暗想念的对象,该客套如妻子,激动如妹妹,还是忙碌似妈妈。

妹妹躺在沙发上看着他们对话,享受着成长里未曾见过的家中神秘存在显现的乐趣。

妈妈忙着准备菜,实际上妈妈一直忙着准备,她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在这12年后突然得见的时候,希望有可能再次拥有孩子们小时候家庭的和乐,毕竟过去的快乐总是完美的。

嫂子有些客套,那样的生疏,是离整个出走最远的人,是真的不知如何,有些忍让和试图理解,对丈夫的脾气反应感到不安也妥协无可奈何。

三段家庭内单独对话 展现性格情感的不同跟嫂子话语的穿插作为对于大哥人物的解释 更展现兄弟之间相互不甚理解大哥妹妹的对话补充了故事情节 人物具体情感关系未曾被见证成长的妹妹,对于他的离开试图理解却无从知晓,是因为什么事件,什么悲剧、背叛,导致了离开。

却因为神秘有一种类似盲目的崇拜和期待,好像不愿去再审视他,生怕再次失去没有得到的哥哥。

期待着更多的相处,甚至某种程度上把他当做了榜样,希望同他一样离开和去追寻什么。

她年纪最小,也许还不明白再次离开背后的问题,又一次或真正见证了失去时痛哭颤抖,且只能把爆发原因归咎于最后看似导火索的大哥的暴躁。

在整个家庭面前维稳的妈妈,在单独谈话时有怪罪的语气,怪罪他的缺失和来信都言简意赅的仅有二三字,连更换地址都未曾通知。

点出了家庭内部的问题,大家各自隐藏的心事大概只能对这个隐藏了更深的人诉说。

由此要求他承担对大家庭的责任。

最后藉由香水而深深拥抱,才表现了对儿子的爱和思念。

她喜欢和乐的家庭,怀念以前的星期天出行,喜欢和小女儿一起跳老久的健身操,做孩子们小时候喜欢的菜,认为讨好儿子天经地义。

对家里的变化心中有数,也依旧在最大变数的小儿子这里感到慌乱。

暴躁的哥哥其实是他最想分享心事的人,一个出口,尝试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以为哥哥是最不会误会的人,也许以前是吧,但12年后哥哥承担着两个家庭,他暴躁且无耐心,那么试图想归咎于他并且即可发作的谩骂瞬间封闭了他和盘托出的想法,此时他才明白自己对被抛在身后的家人造成的影响,此时才明白也许自己不再有资格再次恶劣地影响他们,也不应该出做多年,回来不过为了一个更糟的消息,仿佛过于自私未尝补偿。

他只能选择离开,在完成了母亲的要求,对家庭成员们进行了口头上责任的补偿之后。

他更希望留下的是美好的相处的印象。

就好像哥哥突然告知他年少时爱人的死亡,也许他才发现宁愿自己不知道,只留下当初深邃的眼神迷幻的光影。

哥哥其实纠结,他想怪罪他,鞭笞他,审问他,可是看到因为他的归来家中的欢乐,难道没有感到喜悦么,在听到他期许以后的时候,难道没有试图和解么。

可是他还是要走,一切都恍若一梦,还能如何。

他有他的委屈。

爆发其实是伤心,可是他能如何表达他的委屈呢。

那一刻,昏黄的光影从后面亮起来了,打在众人脸上。

大哥终于是哭了,怎么表达呢,连气愤都不知该怎么表现了,所有人都归罪于哥哥了,可是走的是他啊,造成一切的是他。

好像他是因为自己的脾气而走的一样,每个家庭都需要那么一个出口么,必须由自己来充当么。

哥哥的妻子是最疏远的一半在局外的人物,且并不愿卷入这一切,仿佛只希望这段时间快些过去,大家且在期间大家都能保持表面的镇定与和谐,尤其是丈夫。

这对生了三个孩子的夫妇,也许不甚十分了解,但又好像相互理解。

妻子说丈夫心里笃定了弟弟认为和哥哥不同甚至对哥哥的一切毫无兴趣,这也许是当初弟弟想逃离的一切。

哥哥好像是卑微自贬的。

世界上弟弟只是以为,只是两兄弟的认同上的龃龉。

然而妻子却不知道丈夫年轻时的经历,他会考后自己去了中国。

好像兄弟俩实际上曾是一样的轻狂追梦少年,但是哥哥最后没有,是放弃了,还是为了家庭妥协了,都有弟弟的影响。

妻子并不想介入这个家庭由于久失之人归来的变化,也不愿作为中间人尴尬,她希望兄弟之间自己谈话。

却在一切暗藏暴风和骤雨之时感到惊惧。

就像观众,一样的一半局外人,审视一些,试图知道什么,又不想陷入其中。

沉浸在重逢和如何开口的喜忧里 所有矛盾似乎急剧爆发重逢之喜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却好像一种空泛的欢喜,因为许久不见的疏远,乏善可陈,只是应该欢喜,应该忘记。

哪怕是对富有崇拜精神的妹妹,也感到了代沟而些许沉默。

家人也许显得过于热情,连哥哥的嘟囔都有些是因为不知如何表达。

而大限之期将要来临,他又该离开,他将永远离开,只有他自己知道。

在周转的体会了与家人的矛盾之后,开不了口选择了放弃。

他一次次看着表盘上指针的跳动。

他一次次观察着家人,听着家人闲谈。

生命里缺失了太多的普通的和乐。

他决定不说。

他决定在点心之后,在闷热之后终于下期的暴雨中,在黄昏的光影下,再次离开。

他们谁都不知道,即是生离也是死别。

如何与不理解你的家人相处 这些最亲密的陌生人孩子们一开始爱父母。

渐渐长大,会对他们批判,但有时会原谅他们。

(王尔德)我总以为你可以理解父母,却永远无法被父母全盘理解。

家人是这样的,亲密是被迫,是不用相互理解的爱。

不似你可以离开的无法沟通的朋友,曾经的爱人。

家人是永远无法理解,永远无法沟通,可是永远还是要继续爱。

就是因为要爱,才衍生如何去爱的矛盾。

有时候爱那么大,却抵不过一时的矛盾。

何况哪怕尝试理解了又能如何,生活还是一样,在固有观念下,沉浸在成长里历史中,于现实已经无意,只剩下“爱”,苍白,富足。

光影的变化文森特卡索的演绎很细微,爆发很自然。

人物各自的形象都能被体会,比较丰满。

故事可以感悟,画面可供欣赏,很满足了。

 10 ) 不算是影评,应该是个人感悟

借用网上的一句话,“《只是世界尽头》就是一道上好的法式鹅肝配上浓度极高的精品红酒——精致,醇厚,腻人,一口之后,有点上头。

” 百度上看到了一些报刊杂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几乎是骂声一片,但我实在是不能赞同。

《只是世界尽头》展现的是一个戏剧的封闭的空间,刻意而为之的压抑气氛,神经质的咆哮表演,尽管依然可以看出多兰的风格与心思,但感觉他在走《妈咪》的老路。

(《The Guardian》评) 《只是世界尽头》是第69届戛纳电影节最令人失望的影片。

这部电影是根据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作品改编,但它只是扒了皮,而丢失了灵魂。

让·吕克·拉卡尔斯于1995年死于艾滋病,但是多兰避讳了提及此事,影片所呈现的只是一个处在家庭无休止争吵之中的优秀的却摆脱不了命运安排的作家。

(《Variety》评) 该片中的角色无一有背景介绍,这让观众很困扰,该片无非就是在展现一个家庭成员不停相互恶意攻击的家庭的日常。

(《London’s Evening Standard》评) 即便是对于多兰的死忠粉丝而言,这也确实是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

不明白为什么多兰将创作激情投入到这样一部作品中,也许他认为自己无法拍摄一部平静的影片,但却拍出了一部令人无法满意的作品。

(《The Hollywood Reporter》评) 这部影片是根据法国当代剧作家让·卢克·拉卡尔斯同名戏剧作品改编的,与其说是作品不如说是自传,34岁的拉卡尔斯在柏林创作这部作品时,已经得知自己身患艾滋病不久于人世。

改编影片里未曾交代引起了影评人的不满,但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已经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孤独、无助、脆弱、惆怅而又充满浪漫情怀的不问世事的艺术家形象,再去交代现实中的事还有必要吗?

片中Gaspard Ulliel饰演的路易斯场面漂泊在外,远离亲人故土,在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后,希望回到家里,一方面通知家人这个噩耗,另一方面回顾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路易斯满怀期待与渴望回到家中,决定暂时不说出事实,只希望和家人度过一段幸福的时光,然而多年未见的哥哥安托万充满敌意、陌生的妹妹显得十分疏远、母亲的疑惑不解和发自内心的爱与思念、嫂子的紧张与无奈都让他感到失落、自责和后悔。

时钟滴答滴答的响着,路易斯时不时地看看手表,过往与当下浪漫梦幻的剪辑穿插,处处体现着他对仅存不多的时间的珍惜,他想尽可能多的找到家的感觉,然而家人表现出来的只有对他长年在外、家庭成员角色缺失和丧失责任感的不满和习惯,夸张的言行更深的反馈出人物内心的纠缠,家人习惯了无趣的生活,习惯了生无可恋的态度,路易斯的出现让他们疑惑而不知所措。

路易斯的母亲和他的对话让他明白,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他的眼神里像是在说,我一直感觉自己的生命之轻,却从未考虑过家人赋予我的生命之重,他很后悔,母亲的话让他难于开口,在家庭看不见未来的时候怎能说自己即将离去,他只好跟随母亲的意愿,说出了对未来的畅想,而内心却是无比的痛苦,餐桌旁终于迎来的短暂平静被哥哥打破,长久以来安托万感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在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家非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位不负责任的弟弟身上,他不明白他的弟弟为什么要回来折磨这个支离破碎的生活,安托万驱赶着路易斯,路易斯的表情从不解到无奈再到坦然,再加上之前哥哥告诉他自己曾经的男友已经死去的消息,所有的希望都已化为乌有,此刻只剩下绝望,他在这个家里得到的只有母亲那一句“我不理解你,但是我爱你”,还有妹妹对他的那些细微情感,或许还有嫂子隐约感觉到的事情背后真相的眼神,再没有别的什么。

风雨停了,夕阳洒进屋子,墙上的时钟报时了,路易斯看到原本木制的小鸟从时钟里飞了出来,在房间里到处乱撞,似乎撞得头破血流,路易斯看了看这个家,走出屋外关上门,屋子客厅的地毯上躺着一只奄奄一息的如同路易斯的小鸟,最终闭上了眼睛。

似乎在诉说着路易斯的内心,纵使胸怀再为宽广,也终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外界的事物有再强的引力,也无法让你摆脱家庭的囹圄,而留给自己的只有无尽的孤独和悲伤。

生命尽头,世界尽头的思考配上毫无违和感的音乐真的是让人回味无穷,我认为每个人都应去感受一下,也许它会唤醒一个沉睡着的灵魂。

《只是世界尽头》短评

与其说是戛纳对多兰的私心,不如说是这部片子所展现的家庭给共鸣的人带来的私心。家人,天天相处的前一秒还在生气后一秒就开怀大笑;难得见到的前一秒相敬如宾后一秒就指手画脚。所有的都出自于爱,但我们可以不说“爱”字。多兰的转变和成熟之作。

7分钟前
  • Enjoy🌈Rachel
  • 推荐

居然忘记打分,2017年BIFF上看的。我觉得多兰在处理家庭戏的部分还是很好的,特别是最后离开时几个人的戏剧冲突,完全冲每个人演技都能紧张起来。另外本片原声带超好听。

12分钟前
  • 少年面条
  • 还行

多兰还我机票钱!!!!!

17分钟前
  • toska
  • 很差

吵死人了,马良演的痕迹太重了,讲话分分钟都想呼一巴掌。

19分钟前
  • momofls
  • 还行

7.1 边玩边看的时候遇上真情流露,开始认真看了又全是狗屁不通。

20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还行

片头曲已表明所有。予美人以特写捕捉细微,压迫又陶醉。风格化到底的多兰幸运的是一直会被给予一次比一次大的甜枣。

25分钟前
  • 井戒
  • 还行

【北京电影节展映】家庭中的亲情关系与无休止争吵,这样的风格依旧很多兰。长子这个角色如同得了狂躁症,无理取闹歇斯底里,让人难以忍受。在永不停歇的争吵中俺没有感觉出丝毫所谓爱意,只想把哥哥一枪崩上天,以求得世界清静。不过这也更加衬托出主角的局促不安和欲言又止的无奈。两星半

30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故事就是“都市基佬返乡记”。觉得很好,但又有种文艺青年特有的做作。要美感、要感性、要自由洒脱远走他乡都可以,就是很多你已经放弃的东西就不能指望再能彼此谅解和融入了。家人虽不理解你但是爱你,可是人生啊注定是要孤独的各自行路。

35分钟前
  • Jo_飛
  • 推荐

頭尾MV,中段大頭逆光90分鐘,這樣全家吵起架來就會比《August: Osage County》高明嗎?主角選得夠美夠憂鬱,他的離世旅程就會比《Le temps qui reste》感人嗎?(Vincent老到像Gaspard的爹,選角失敗。)背景設定脫離現實,運鏡乏味,剪接雜亂,是導演外型再帥也救不了的,根本浪費觀眾時間。

40分钟前
  • 侯二六
  • 很差

你可知,亲密有时不过是徒增负担。记得初见海报,幼手捂住双眼,周围是大片的黑暗,终被过去的记忆所奴役,走不动,也回不去。十二年,为什么还要回来,不经历者永远不会明白。当世上本该最亲密的人只能在焦躁埋怨局促想念中掩饰,离开吧,解脱吧。夕阳正暖,心越冰凉。终于落泪,这是不能广荐的电影。

43分钟前
  • 丑阿荣
  • 推荐

青春期自恋文本 能get到多兰要说的那种爱无能的境遇 不过这种小情绪自己消化缅怀下得了 拍出来很没意思

45分钟前
  • NickyROி
  • 很差

他回来只是为了延续自己的故事,结局门廊只剩他独身一人。十二年前的家再也无法纳进自己的人生,自己亦无法再向“家”索取一丝温暖。毫无意义的回归,媚俗的你我他。残忍却透彻的哥哥,包容的妈妈,把他当作救命草的妹妹。不愿做这个悲情故事听众与观众的温柔嫂子。

48分钟前
  • 一只酸奶牛
  • 力荐

多兰的审美还是一如既往的一流,各种特写和光影运用都是一绝,每个人在他镜下都是美不胜收的。但情感的爆发和家长里短的聒噪就算叠加了滤镜依然让人脑袋疼。

53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还行

镜头语言很美 不过家人吵吵闹闹时常让人出戏到男主俊美的脸庞上233

55分钟前
  • 青铜骑士
  • 还行

有才华可以随便挥霍,简直浓烈的要溢出银幕了…每个人都贡献出卓越的演技,非常自然的艺术真实,打分低的一定都是家庭和睦吧!那就衷心希望大家都给低分谢谢

57分钟前
  • 巴乌
  • 推荐

5.5

1小时前
  • 归去来兮
  • 较差

早说多兰被你们吹过头了。戛纳年年让进主竞赛评委都他妈性饥渴吗。

1小时前
  • 宅拾叁
  • 很差

多兰已经彻底把电影当成MV在拍了,全片都是夸张的光源光比,人物自带夜店妆发,大半篇幅都是人脸特写,也没什么情节,就是絮絮叨叨莫名其妙吵架拌嘴泪流满面,还有若干诸如郭美美名曲不怕不怕等DJ段落,演员个个走神经质路线,反正我是欣赏不来。(要伤仲永了吗难道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较差

基本是我最厌恶的神经病吵架套路,纯情绪,舞台化。

1小时前
  • 皮革业
  • 较差

太难看了!吵会架,放会MV电影就结束了!大量的面部特写+情绪化剪辑并没有让我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情绪的涌动,反而导致了全片无比的空洞。记得多兰拍完这部后真的被媒体给骂哭了,但场刊1分出头不冤啊。

1小时前
  • Troy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