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栗这个词,最常见于恐怖片片名,几乎什么都可以加个“战栗”。
战栗空间/战栗游戏/战栗黑洞……其次是色情或情色片,兴奋到发抖,高潮时的颤动,如此诚实。
战栗,还意味着不由自主,也意味着难以作假,意味不得不离开心如止水的舒适区。
战栗本身是一种脱离常轨,是冒险中才有的体验。
不由自主、真实、冒险,听上去已经很浪漫了,想得再细微一点,甚至还意味着禁忌、压抑之后,突然爆发的汹涌、冲击和满足。
奉俊昊在《东京》里讲了一个小故事,小故事的篇名叫《战栗东京》,原以为是个僵尸片,没想到如此浪漫(第一次感受到香川照之的颜值!
)一个宅了十一年的宅男,因为一个送披萨的女外卖员,感到了内心的“地震”。
这股力量如此摧枯拉朽,他再也宅不下去了。
“宅”的精髓不在于闭门不出,在于不与人接触。
这个故事特别之处,还在于它预言未来的东京几乎所有人都选择“宅”,由外卖员来维持生活所需。
到最后,连外卖员也由机器人取代了。
“宅”时代来了,孤独成为生活的常态。
相对的,人们也不必再为爱、期待、身份、他人而烦恼。
人可以永远宅下去不需要爱么?
当然可以。
爱不是人人供养的起的奢侈品就像战栗,不是你想买就能买。
不能通过外卖或者网购的稀有品,是“宅”时代,无法抗拒的内心指令。
你我只有迈出家门,尽情战栗。
三部水平相当的短篇,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都市对人带来的影响以及导演自身对东京的感受。
《室内设计》里年轻情侣来东京圆导演梦,但被沉重的现实所打击。
片子最出彩的点在于对人际关系微妙之处的刻画,女主高中时代亲密的好友却在深夜和其男友抱怨女主整天无所事事,还剪她的杂志。
在一系列的打击下,女主最终变成了一把椅子,只在没人的时候变回人类,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全然没有做人的压力,也没有人再说她多余,日子简单幸福而悠闲。
《梅德》里狂人梅德在东京街头将手雷掷向人群,最终被审判,但是其中引起的社会现象(梅德教、无罪释放梅德的游行)以及和梅德外貌相似并能与他沟通的律师充满了魔幻主义色彩,法庭审判三个视角的镜头、梅德对日本社会的批判可能才是作者想表达的。
《战栗东京》则非常小清新,着眼于日本的御宅族问题,社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走出家门。
震动在片子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地震,二是某男看到外卖员时内心的战栗。
剧情由两种不同的震动推进。
外卖员看到某男选择不再出门,但是某男却最终将她救出。
导演用了很细腻的心理刻画和情感表达。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室内设计》,可能比较契合我当下的处境,东京对人际关系和人本身的异化也适用于北京,没有下定决心的话,还是不要选择被这头猛兽吞噬吧
卡拉克斯每次聚焦于深刻的话题上时就会给我一种用力过猛的生硬感,当背景置于东京时更仿佛水土不服。
下水道作为城市的阴暗面这个视角很精巧,而后便昙花一现。
很不起眼的“居所(问题)”在我看来成为了 《室内设计》(一) 和 《震动东京》(三) 的共性。
城市是人类利用社会职能构建的产物,而居所作为个人职能的栖居地,它的压缩和扩张可以是客观的面积,也可以是主观评价。
在固定的时空中完成二者的“黄金分割”,总有种薛定谔的猫的意味。
好像所有展现人与东京这座城市的关系的文学作品都喜欢上来就强调蜗居的概念,但我很少在中国文学中看到类似的描述。
就算日常听到人们对房价和个人空间的抱怨,但在国人的普遍观念中这好像也不是特别重要的概念。
当然这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
从古至今的人生意义探讨在我看来本质都是职能困境。
社会性作为无数种个人性的总和和提炼,在个人性中追求社会性,在社会性中追求个人性,我还是认为终究无解。
一在主体职能和社会职能之间讨论人的存在意义时说我做喜欢的事情就是我存在的意义(主体职能),但要超越其他人才算真正的意义(社会职能),否则最终只能是“在水泥的罅隙间游荡的鬼魂”。
椅子叠加鬼魂的概念精巧地融合了两种职能,但这种叠加仍然是表里关系。
我觉得一实在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只差放进哲学教材。
三把传统意义上御宅族的形象进行了修订,选择用更柔和的眼光看待这种社会现象。
人物设定上颇具个人风格的整洁和收集癖好,温暖的午后柔光——这种弱化隔阂的换位思考才是真正的普适化——阳光投下的影子一定要有导演本人。
其实在第一次地震前还有一次真正的“震动”,就是男主内心独白道自己可以感受到阳光和钟表的运动。
在明确感受着时间的流逝的同时,东京的居所是唯一可能让自我不再流逝,至少也要减缓这个进程的存在。
房间中十年的收集品也呼应了储存时间的概念。
所以宅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抵抗方式。
角色手心里手纸卷的圆形印痕(日本国旗)可以理解为导演的黑色幽默,在轻飘飘地和观众聊这样的国家多久会完蛋,也可以作为这种困境对个人的影响究竟多久才能消失的疑问。
虽然三在讽刺现象,但我觉得无意间已经赞同了一:无论哪个在社会中游荡的鬼魂都在称赞那间用来储存的居所是个好地方。
-最后,有点好笑,三不就是人形电脑天使心吗。
三部短片共同的主题都是救赎,三位导演选择了三个不同的社会层面,同样的,三种不同的救赎方式。
米歇尔·冈瑞 (Michel Gondry)给我印象最深的影片是《科学睡眠》,当然两位主演的个人魅力功不可没,但最主要的还是他用看似粗糙的道具和手法将观众带入到神奇世界的魔力,这一次的短片《室内设计》似乎延续了《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的寻找主题,寻找自我的定位以及外界环境于自身对立关系的原因,不过冈瑞的表现手法很独特,用轻松的笔调提出问题,留出想象空间。
女主人公寄人篱下的痛苦表面上看是没有工作所导致的,实际上在东京这样一座现代化都市里,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时刻奔波着,为了房子、为了钱、为了他们所谓的志向,实在很少有人对身边的朋友和亲人认真的关心与理解,就好像见面热情拥抱却最后抱怨连连的朱美一样。
弘子的变形是被动的,是人的异化,异化的根源则是社会的异常,是对知足常乐这样一种正常心理得不信任与背叛的结果。
雷奥·卡拉克斯 (Leos Carax)这一次的复出没有让人失望,但说实话也没能让人有太大的惊喜。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梅尔德在法庭上的剪辑,完全是在讽刺奥斯卡的颁奖典礼,很冷幽默。
但无疑这个看来像个怪物的“耶稣”的出现表达出了卡拉克斯认为现代社会需要被拯救的某种愿望。
社会的麻木似乎只有暴力才能惊醒,一个最丑陋最具破坏性的形象却口口声声是被上帝派来的,难怪要绞死他,因为人们希望遗忘上帝的存在,对自己的罪恶置之不理,继续过着他们认为“幸福”的生活。
奉俊昊 (Joon-ho Bong)相比之下选择的是,关注一个新时代背景下新生的生活方式——宅男、宅女,并将其夸张到一定程度来展现其荒谬性。
这个叫做《震动东京》的短片构思很巧妙,尤其是地震的情节安排,在最最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一个本来就无法预测的事件就这样发生了,这一事件也改变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宅文化其实并不是一种形式上的文化特征,最主要的是导演抓住了这个人群的本质——一种逃避世事却又必须依赖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长时间被注意力分散以及自我禁锢所逃离,但始终就像一道沉重的闸门将自我牢牢的困在了心灵的这座孤岛上。
这个意外的事件导致香川照之扮演的宅男宿命般的偶然打破了这种禁锢,突然发现了一座通往岛外的桥。
不过故事并没有就此打住,有意思的是,作者将这座桥架到了另一座孤岛上。
于是,宅男终于鼓足了勇气迈开步伐去碰触另一个人的心灵。
地震再一次的降临给了他机会与信心,这地震预示着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是无疑的,是天赐的真理。
于是他按动了爱的按钮,救赎了另一个人。
室内设计,是米歇尔冈瑞的作品。
其实三部里我最喜欢这个。
很像他的东西,但看的时候并没有想起他的其他作品。
故事和拍摄手法都很喜欢。
比起暖暖内含光好多了。
粪。
carax还能更疯么……虽然我很喜欢很喜欢新桥恋人,但是坦白说这个片段我并不是很喜欢。
但是三个导演里我最喜欢他。
战栗东京。
毕竟都是亚洲人,彼此理解可能容易点吧。
但是故事本身不是特别喜欢。
啊,就这样。
来日本,来到东京,您就别想着来正常的了,樱花每年只开一次,《东京爱情故事》的传奇已经不在,如今一切都得往变态和非主流的道儿走,怪诞的椅子少女、下水道猥琐大叔和发福的中年宅男,一起为您开启独特另类的东京之旅。
同样是以城市为背景和主题的命题作文电影,短篇电影集《东京!
》比起在全球知名大热的“城市之爱系列”(《巴黎,我爱你》、《纽约,我爱你》)来说,要显得独特另类很多。
城市本身的魅力被削弱表现,城市下人群的生活状态被放大,不仅仅表现情感,更多的表现出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米歇尔·冈瑞、莱奥·卡拉克斯、奉俊昊,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韩国人眼中的东京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说,“城市之爱系列”这个命题作文的框框条条还太多(必须有爱情故事),那么短篇电影集《东京!
》则完全没有任何限制了,这三个导演(以米歇尔·冈瑞为首的,大多活跃在独立电影界)都是不可小看的牛人呢,在他们看来,东京只是一个特定的地点,拍一个独特另类的故事才是王道。
影片分为三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风格迥异,每一个都耐人寻味叫人深思。
米歇尔·冈瑞——《室内设计》关键词:幻想、怪诞、艺术青年、边缘化《暖暖内含光》和《科学睡眠》基本代表了米歇尔·冈瑞影片的特点,极致的疯狂的幻想,仿佛梦境一般的影像风格,故事更是充满了想象力。
看此君的电影,有如看一幅幅想象力天马行空的插画一般。
在米歇尔·冈瑞的东京故事里,有一对初到东京闯荡的小情侣,男的是一个拍独立影片的艺术青年,女的是他的助手。
两人希望通过展示他们的作品,从而获得在东京艺术方面工作的机会。
无奈,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首先面临的是租房找房住下的问题,其次面临着工作赚钱糊口的问题,最后也许是面临着两人感情的问题。
像世界上任何一个大都市一样,东京张开怀抱迎接着日本各地有志向有梦想的年轻人,机会很多都留给有准备的人。
来到东京这样的大都市,激烈的竞争残酷的淘汰赛,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我到底是谁?
”、“我到底为谁而活”、“我到底有什么用”,这样的疑问存在于每一个初到东京,并希望在这里立足的年轻人心中。
在三个故事中,米歇尔·冈瑞的这个故事要算最普通最俗套的,但是他极致的幻想力则把这个普通的故事包装的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
连续几日找不到租住的房子和工作的女主角,感到徘徊到感到自己很无用,于是,一觉醒来竟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把椅子。
在东京这个诺大的城市,人们快速地穿过斑马线,没有人愿意停下来稍微休息片刻,所有人都在为生计奔忙。
于是,街边突然出现的一把干净的木头椅子,格外地引人注意。
一把椅子的作用——为他人提供休息。
自从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椅子之后,女主角觉得自己有用多了。
通过这样怪诞的方式,米歇尔·冈瑞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在大城市寻找自己位置的年轻人的故事。
莱奥·卡拉克斯——《美尔德》关键词:战争、人性、变态、赤裸裸这个法国人用最赤裸裸的手法,表现了他心目中的东京,或者说是他心目中的日本,不再是时尚的国际都市,而是战争侩子手,人性泯灭的代表。
首先是哥斯拉式的怪物,其次是对战争的控诉,最后是对大都市下冷漠人性的诘问。
这个故事,算是全片三个故事中,最变态最荒诞也是最具有深意的一个。
光鲜繁华的大都市的下水道中,隐藏着一个身穿绿色衣服长者红胡子的怪人。
一只眼睛没有眼仁,行为怪异癫狂,会偶尔从小水道里爬到东京大街上,吓唬行人,靠吃鲜花和钞票为生。
某一日,他在下水道里发现了二战时期日军留下的手榴弹,于是,他又一次走上大街狂暴地向人群仍手榴弹,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引发了东京当局和平民的恐慌愤怒。
当面对法官的质问,为什么要杀害那么多无辜平民时,美尔德说:“日本人是世界上最恶心下流的民族。
”赤裸裸啊,赤裸裸地抨击啊,当法官判美尔德死刑时,他说:“我不想死,我讨厌人类,但是热爱人生。
”这里则是借一个怪物之口,表现出日本人极端的民族主义心态。
从美尔德被逮捕直到他被实施绞刑到最后神化的故事结局可以看出,莱奥·卡拉克斯已经非常明显地摆明了自己的立场,在他的心目中,美尔德虽然是肮脏的怪物,但是他的行为却应该是英雄式的,他用极端的方式试图让生活在陆地上,生活在东京这个光鲜浮华的大都市下的日本人面对战争时期犯下的罪孽,不应该忘记历史,更不应该只为同类的存活利益而剥夺他人的生存权利。
莱奥·卡拉克斯在故事中安排了一个与美尔德形象几乎一样的法国律师,他为美尔德的行为辩护,这个人物设置的很有趣,他是另一个美尔德,活在人群中的美尔德,托他之口,传达了莱奥·卡拉克斯的控诉。
个人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虽然这个小小的故事反应了深刻的历史问题、人性问题,但是它的态度和立场过于偏激了一些。
用丑陋去抨击丑陋,用暴力去报复暴力,在我看来并不值得推崇。
奉俊昊——《震动东京》关键词:宅男、宅女、孤独、异己感奉俊昊的故事,比起之前的两个故事,则要温情许多,他也算是三个导演中,唯一能够很好的抓地方特色讲故事的人。
在经历了怪诞的椅子少女和变态的下水道大叔之后,终于见到最能代表东京特色的产物了——宅男!
作为全球宅男年产量最高的国度日本,人家宅男的标准和定义可远远高于你我所认识的范畴,如果当你自以为自己已经够宅,却偶尔还是会出门溜溜狗见见网友啥的,那么在东京,那儿的宅男可是有长达十年不出门的记录。
不能见光,不能正常与人交流,更不用说参加集体活动约会什么的了,基本靠外卖和方便食品为生。
这是全片最有趣的一个故事,蜗居家中长达十年的男主角爱上了一个送披萨外卖的女孩。
可是,女孩却辞职回家作起了宅女。
当宅男爱上宅女,为了见心上人一面,在不知道彼此的任何网络电讯联系方式的情况下,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对于宅男来说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奉俊昊没有用任何表面的花里胡哨的形式,通过一个典型的东京宅男的视角,表现出了他眼中的东京。
人群熙熙攘攘但是每一个行走在这个大城市中的个体都觉得孤独,而巨大的生存压力让很多人选择了逃避,他们把自己关在家里啃老,用网络电玩漫画书籍等等等爱好打发消磨人生。
宅,是东京这样的大都市,人群中蔓延传播开来的最普遍的慢性心理疾病。
镜头下,夏日的阳光刺眼,街道上没有一个行人,每个人都卷缩在自己的房子里,发呆睡觉做自己做的事情,他们的表情呆滞迷茫。
每天奔走的送外卖的工作人员,羡慕每天能在家里舒舒服服坐着的宅男宅女。
于是,干脆发明送快递的机器人好了,如果有一天东京所有的人都不能够出门了,那么只有机器人能够继续替人类工作了。
是爱情,让一个宅了十年的男人鼓足勇气走出了家门。
是一场小小的地震,让宅男宅女因为求生的本能跑出家门。
“快出来啊,要是你现在不出来,就再也出不来了。
”是一句很有深意的台词,表面上是地震来了,如果再不出来房子垮了就会被压住了,往深层次看,则是男主角希望才开始宅的女主角能够走出房门来,不然可能就真的和自己一样一宅就是十年了。
可惜,当地震过去了,宅男宅女们又迅速回到房子里去了。
而被爱情击中的宅男不顾一切地拉住了宅女的手,是否生命从此不再孤独?
我们不得而止,故事戛然而止。
奉俊昊为东京奉上了一个温情浪漫又颇具有深意的现实题材的小片段,也为这趟另类独特的东京之旅划下了一个还算美好的句号。
第三段的手法.镜头,故事.都非常上乘演员也非常出色....实在是很棒.深得我心.
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结婚。
生小孩。
上下班朝九晚五点坐一天的办公室?
这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幸福。
如今有多少人关心自己精神上的充足与幸福感。
中国人现在很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了。
那你的精神信仰又是什么呢。
你恋爱了。
你快乐吗。
你工作每天坐办公室困不困呢?
脑袋一片空白吧。
下班了看电视你快乐吗。
节目无聊有聊都会看到半夜才睡觉的吧。
很多人离开电脑都觉得不习惯了。
那电脑带给你幸福了吗。
每天吃饱喝足你幸福吗。
当然有些人吃饱喝足就觉得幸福了。
可是如果你有条件可以做些什么你会去做去改变自己吗。
是不是不动脑思考已经变成了大部人的习惯?
上一次特别开心的微笑是什么时候。
什么感觉会让你特别的觉得:突然世界都美好了。
我一直心怀理想。
一直。
一直。
想要做有趣的事情就是我的理想与幸福感的来源。
恋爱和结婚都并不能一直让人有幸福感。
反而变得小心翼翼或者是时而快乐时而忧愁。
时而痛苦。
我喜欢想东西喜欢动脑袋。
这个时候会发觉就是幸福。
每个人来到世界都在找自己存在的理由吧。
亦或更本不考虑?
那生与死究竟有什么区别。
SDMS:77 分先说第三个短片《震动》,奉俊浩导演。
在这个短片的评价上,我与很多人产生了分歧,我个人认为这个小短片是三部短片中最精致、最出色的。
首先奉俊浩抓住了东京、甚至是日本人普遍拥有的两大心理特点。
一个是“宅”,另一个是对于地震的恐惧。
这个切入点拥有无比完美的解剖角度,然后配合简练的剧本,饱和的色彩光线运用,以及香川照之木棱的表演,一个家里藏满矿泉水瓶和大便卷纸,每天只靠打电话叫披萨吃就能活的宅男就深入人心了。
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有很多细节是很动人的,比如香川照之无聊到用卷纸核在手心上按出印来,看这个印多久会消失,比如香川照之叫外卖时从不敢看送外卖的人一眼……在这一小段之后,苍井优出场, 香川照之十年来第一次抬头看了送外卖的人一眼,这个简单的细节因为之前的铺垫,就显得张力十足起来。
这一眼之后,正好地震发生了,苍井优晕倒在香川照之家里,后者顿时手足无措起来。
弄醒苍井优也很有意思,她手臂上画了一个开关,香川照之按一下,她就醒了。
很多人跟我说对这个情节不能理解,我觉得这个设计很美,让整个短片的漫画感呈现出来了,而且看到后来还发现,这个设计是有寓意的。
苍井优走了,香川照之的宅男生活就再也过不下去了,第二天他又打电话叫外卖,来送餐的是个粗鲁的老头。
他说她辞职了,但是告诉了香川照之她的地址。
然后香川照之鼓了好几天的勇气,十年来第一次出门了。
这里导演的处理也很有意思,是由小变大的情节推动,从他刚出门时,瞳孔不适应而呈现的画面过曝,然后用心理旁白的方式展现他的犹豫:坐公车?
坐地铁?
骑车?
他拉出自行车,已经成废铁了,画面再拉升,整栋房子出现了,长满了植物。
最后香川照之决定步行,一路上没有任何人,他看到很多人在窗子里,从面相判断他们分别做宅人几年了。
然后他还看到了送披萨的机器人,人类已经完全不出门了。
最后香川照之停在了苍井优家门口,他叫她出来,她不出来,然后地震了,香川照之去拽她出来,她拼命反抗。
就在对峙了时候,香川照之按到了苍井优手臂上的另一个按钮——爱,奉俊浩给了苍井优的脸一个长达十多秒的特写,美不胜收。
这个按钮的设置,是否意味着人与人情感交流的缺失,而变得程式化?
我不得而知,影片停在了这里。
让人久久沉迷。
第一个短片是米歇尔·冈瑞导演的《室内设计》,讲述了一个在东京一事无成的人最终居然变成了一把凳子。
这个短片的寓意似乎是在说东京的生活压力让人崩溃,很多没有工作的人就像家里的一把凳子,或者还不如一把凳子,它至少还能坐。
这个小短片的前半部分过于平淡了,作为短片不够抓人,后半部分猎奇的成分更多了一些。
第二个短片是鼎鼎大名的莱奥·卡拉克斯的作品《美尔德》,美尔德是一个莫名其妙住在东京下水道里的怪人,他讨厌人类,到处破坏,甚至在街上扔手榴弹。
最后对他的审判使一部分人对他恨之入骨,也有一部分人无比崇拜。
我最不喜欢的也是这个短片,首先它让人很不舒服,肮脏的画面,还有美尔德那种没有人能够听懂的语言,导演花了好多时间在美尔德唧唧呜呜如动物般的对白上;然后我觉得他没有抓住任何东京的城市特征,放在这里是不合格的。
一直不是很喜欢卡拉克斯,因为我觉得他是一个太自以为是的人。
他电影中的那种艺术感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波拉X》也许得排除),一般人都不会特别喜欢他,除非同样自恃甚高的人。
我不知道卡拉克斯对东京是理解的太透彻了,还是根本不理解,也许是我根本没有资格评价这个人。
梅尔德似乎有些法西斯的暗示,最后绞刑后的复活及消失也有特殊暗指。
第一个故事中也出现过法西斯的符号,有了呼应。
相比巴黎,我爱你!
这类小段式的,此片靠谱得多。
总算看到梅德的出处了。三个故事的想象力都好带感,女人生出一只大兔子、变成椅子的人、需要执行程序才能启动感情的少女等等。最后一段画面拍摄得相当细腻,有岩井俊二的影子,里面的苍井优很美!
变成椅子的女人,在街道楼房间自由游走;地下水道怪人,翻着白眼拉响手榴弹;宅男和机器人女,天摇地动的漫长对视。三个故事据说都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是我完全没有get到。
第二段看得我睡着了~
妻夫看加濑亮的眼神有些暧昧,加濑亮还是短发更可人;卡拉克斯这个就是神圣车行的蓝本吧,很多场景都能在后来找到,看来是当时拍的不过瘾;奉俊昊原来也可以这么文艺...
最喜欢最后一个故事,短小精悍,氛围和音乐都很到位。前两个没啥感觉,尤其第二个,不喜欢这种重口味的。
原来幻想中的这天会比幻想更唯美.
我爱荒诞剧,荒诞怎么了?假设,假设一下不可以么?
确实是够狂想曲的,第一个还比较喜欢,其他俩就算了,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为了看荒川良良,竟然就出现两秒,而且还是飞速而过。
完全可以和巴黎我爱你媲美了!导演风格犀利又很具自我特色, 米歇尔·冈瑞的奇思妙想和阳光,卡拉克斯关于人性的黑暗邪典,另外那个棒子完全不熟悉,仓井优美翻了!PS:为什么每部短片里都要出现全裸镜头……
所以非得苍井优才能拯救堕落的灵魂是吧?
特么的无语了。。。为什么会下这片子,无力感。。。
Gondry是导演界的卡夫卡,变成椅子的女友跟《泡沫人生》的鬼马异曲同工,他拍的大概是迷影人心中的东京,或者是东京的电影人;卡拉克斯用《神圣车行》的剧本拍的是日本人讨厌和逃避的东京;奉俊昊拍的是东亚人眼中的动漫式东京,送批萨的机器人那一瞥是点睛之笔。
欣赏无能,被骗了!妻夫木聪纯打酱油,苍井优又二又呆。
不想做人了,好想成为一只椅子。
楼宇间的缝隙里住着无人知晓的鬼魂,人变成椅子会不会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一点;日本人都该去死,我的妈妈是个圣人,她说过我很好看;宅男为了看美女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小故事拍摄的很有趣
這三部短片反映出導演們對東京都沒什麼好印象……第一個詭異,第二個嚇尿,第三個蒼井優好美。文藝中年真是無處不在,我從他跳下巴士的一個背影都能認出來。
奉俊昊果然厉害。这可是个经典宅男
三部的选演员都好合适!1.室内设计:导演绝对是迷影系的,人在大城市被边缘化,物化。藤谷文子气质太好了。2.梅德:荒诞,形式感十足,寓意丰富,政治隐射,又见德尼拉旺。3.震动东京:日本宅男的爱情故事,香川叔一身都是戏。心理描摹细致的不行,光的运用娴熟,奉俊昊的每部都爱。
竟然是科幻片,1,3的立意很好啊,2屎男那个我没看懂,应该在影射日本国民性。 好片子
七月中,朋友为舞团慈善表演做义工,我听了介绍大老远跑去凑热闹,舞蹈没看懂一点,却得在公园待到天黑。活动结束跟他走去停车场。那里遇到一对中年夫妇站在车旁,汽车后备箱大开着,放映机立在地上,差不多两米长的荧幕上是他们拍摄的黑白片。游击式地放映。我们共看了三部短片,内容诡异,不是黑白天使,就是配着日语念白的小丑。其中两部是默片,但服饰和道具设计的很现代。女人演天使,男人负责小丑角色… 都三个月了,其实当时也没往心里放,今天半夜躺在家看电影,第一部分那对情侣把这段记忆勾出来了。巧合真多啊,特别是这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