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寒假

寒假,Winter Vacation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寒假》剧照

《寒假》长篇影评

 1 ) 1.20

右手边的男生从开场十分钟开始睡,中途还被她女朋友推醒了,real可怜片子其实很有意思。

如果一定要解释,我理解的这是一部用演员当道具的电影,所以呈现出来会更显行为艺术更具实验性质。

常规戏剧专挑生活中的冲突和结果,密集的矛盾、变故、转折,让人觉得精彩,这部剧的任何矛盾冲突都要贯穿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就是那种刻意流于形式的漫长过程,并且不追求结局。

再跳脱出来一点看,观影体验可能也要被算在创作预期中——漫长沉寂的观看过程中不可避免来临的睡意,偶尔被逗出的两声咳笑。

反应其实不是反馈与评判,而是被设计出的配合。

角色中有两个人有理想,Zhou Zhongxin和Lao Wu。

Zhou Zhongxin想当孤儿,先是觉得长大了可以当孤儿,然后等不及长大,觉得离开家去很远的地方可以成为孤儿。

出走几乎是我们的本能,谁也不知道为什么离开会得到我们想要的,当然包括我自己,我甚至能够平静理智地接受出走其实并不一定能带来积极结果的事实。

也许被认可的只是这一行为本身。

Lao Wu的理想首先不是当马屁精,其次关于爱情。

他回答:我的理想是在不久的将来和你一起过日子。

然后一起生个孩子。

把他养大,让他也找个中意的姑娘一起过日子。

然后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就可以无穷尽了。

一瞬间我联想到另一部片子里Tom的话:I just hoped that I’d meet some nice, friendly girl…like the look of her. Then pop the question…and settle down and be happy.是否所谓平凡幸福都是这个模样?

平凡是相似的,幸福也是相似的,is it boring?

另一个发现,叫红旗的人都挺有意思的,名字果然重要。

 2 ) 李红旗:真正的问题却从未被发现

最容易引起人注意的是,《寒假》的所有表演都像是人们面无表情地读着课文,哪怕相互打趣时也是如此,甚至到了一种明显刻意为之的地步。

也就是说,《寒假》从最开始就没想要这些人物行使一般意义上的表演功能。

稍微阅读这些台词,就会发现它们非常像是直接从小说中挪出来的,而演员只是被迫阅读着他们的提线木偶。

但如果直接当成小说去阅读,所有的障碍都消失了,尽管这些语言并不日常化,但出现在小说里就会变得可以理解,因为我们读过太多这样的小说了,而且我们也可以说,不论是我们还是小说作者,在多数情况下都并不指望小说会照字面意义地“如实”呈现现实生活。

电影要更加纠结一些,一方面有观影经验的我们在这一方面并不对电影寄予比小说多太多的指望,另一方面电影作为从现实中提纯,而非文学那样从一片空白中建立的艺术,注定要具备更强的现实色彩,至少要把人拍得像人,有人的反应。

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寒假》很明显没想把人拍得像人,而且在不像人这一问题上做得很成功,以至于从十分钟以后,我就不愿意再把这简单地想象成一种电影语言的简陋或者说失败了。

事实上,李红旗想表达的更多。

在文学中被作为一种前提接受的反生活尝试,在原封不动地搬到电影里以后,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

这种反常被放大并不断地重新加以审视,以至于最终超出了内容本身,可以直接作为主要的观察对象来挖掘了。

而最关键的是,这种形式还和这些台词所展现的内容相得益彰,一里一外配合得相当之妙。

可以说,理解了一个也就能理解另一个。

在一篇关于李红旗访谈的文章中,我看到这么一段:“《寒假》中青少年争执中互斥对方‘你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

这段对白隐含着中国社会对生命的消沉,李红旗认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分子,30到50岁这个阶层,有点能力的人,他们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吃喝嫖赌,无论是商人还是知识分子。

但李红旗觉得生命应该还是要有使命感的,许多人也许被自己的弱点牵着走,很早就放弃对生命的使命感了。

是否正因如此,他想在影片结尾提出‘如何在社会上做个有用的人’?

李红旗回答说,这里容易造成一个误解,其实他提出这个问题是出于反讽性质。

他解释说,当一个问题变成答案时,就应该质疑。

我们的父母总是告诉孩子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或是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把问题当作答案代代相传下去。

他更信任的一种提问,反而是如何建立自己的使命感就是对生命的使命感!

而这种对生命的使命感是否透过他的艺术创作表现出来?

李红旗强调,要先去认识。

现代人忙忙碌碌的那些问题,还有自由、和平、爱等等问题,这些都是支微末节,他觉得最基本的问题根本还没有被发现出来,但无数的答案已经出来了,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答案,但真正的问题却没有被人找出来过,这正是这个世界的问题所在。

因此他想透过电影传达出人应该先去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对既定知识产生质疑,然后自己主动去寻找这个世界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寒假》首先给人的感觉是造作的,但仔细想想,会发现恰恰相反,通过一种独特的形式,《寒假》反映了中国社会某一个层面的最真实状态。

这个层面首先是生活的,而且是最普通城镇的最普通人,包括年轻人也包括老年人的生活。

这些人并非没有娱乐,也并非对世界没有关心,用冷漠用落后用任何已有的词来形容都太不到位了。

但是就像李红旗说的,多数人从来不去怀疑已有的观念,人们不去体味他们真实的生活,而去从媒体中从网络中甚至从艺术中找,那么能找到什么呢?

李红旗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首先找到的就是一种错位。

话语从未缺席,但爷爷真的是在说话吗?

或者说电影里的任何一个人真的是在说话吗?

这种错位用文字来表现是被首先忽略的,用电影来表现又是最容易被曲解的。

电影中所有的房间都比演员说得更多。

我们不是见惯了这种房间吗?

中国典型的老气的审美,丝毫没有修饰的白色墙面,加上无比厚重的黑褐色沙发,再加上一盆绿植。

病房除了白墙和木床以外就几乎什么都没有。

再看看离婚的地方,无论哪里都被一种荒芜的冷感笼罩。

这些能用审美来简单概括吗?

或者是东北体制化的压抑气氛?

再想想中国农村的房子普遍什么样?

这些很难不令人联想到中国人普遍的一种精神状态,事实上说气氛更好一些,这种气氛难以用文字捕捉,只能用电影勉力为之,而除了李红旗还没人有兴趣这么做。

在《寒假》里,不能不注意到的是一种静,一种边陲雪地里的静。

你无法想象《小森林》那样的电影会在这种地方拍出来。

如果把这里简单化约为东北的话,或许可以更便于理解一些(内蒙有一部分确实也属于东北)。

《白日焰火》捕捉了一些,但弥漫其中的更多是一种恐怖,这种恐怖只能是延伸。

耿军的《镰刀锤子都休息》在表演方面和《寒假》更相近些,在那里东北人一样不像是正常人,但也仅此而已。

那么说回静,这种静是极难捕捉的,但又是广泛存在的,甚至是令人无法忍受地广泛存在着,因为正如生活的无聊一样,这是绝大多数人极力克服的事物之一。

没人会告诉你,事实上家庭生活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正是这样一种死一般的静。

而当人们走出房间,雪制造了一种更巨大的可怖,路上的人行色匆匆,远处总是不时有重工业气息的炮响,寒假的同学们聚在一起说着一些话,而他们的语言要么是学校教授的一套堂而皇之的话语,要么就是用来解决更加实际的男女问题的粗鄙嘲弄,前者没人相信但总被引用,后者不自觉地被艺术化的语言渗透着,但得到的只是一种僵硬。

这种僵硬或者说错位,不只在学生们这里有所体现,而是在各个年龄段都有着不同形式的体现——爷爷和女孩妈妈的对话、离婚办事处夫妻与工作人员的对话、小孩间的对话,还有跨年龄的爷爷和小孩的对话。

这些对话无一不体现了一种无所适从。

当人们处在一种孤独的状态中,而他们甚至对这个词都没有概念时,他们处在一种真正失语的状态。

他们只对攻击性的语言感到安全,因为它们简单有力,值得信任。

而一旦想要表达其他事物的时候,连自己都觉得太荒谬。

 3 ) 对世界的失望,对自我的审检

骤然降温的夜晚,上军理课的时候临时决定翘掉这些毫无生机的东西,去看电影协会放的电影。

独立电影《寒假》。

非常慢的节奏,仿佛时间被内蒙古的冷空气冻住了,毫无生机的孩子们,毫无生机的生活,表情被冻住,心被冻住。

一切的发展都只是因为习惯。

无聊的生活没有尽头,每一个人都失去了怀疑的能力,理所当然地过着自己自以为是的生活。

阴翳的毫无生气的天空,阴翳的毫无生气的人。

占小便宜的中年妇女,看着窗外发呆的老爷爷,离婚的夫妇,被呼噜吹得转的风车,不断下雪的天气,吵架的朋友,想当孤儿的小男孩儿,说着疯话走错教室的生物老师,无论发生什么都懒洋洋一成不变的学生们。

这些沉闷的,压抑的,无聊的气息,在大段的沉默和导演的定镜头里得到张扬,压抑,压抑,压抑的房子,压抑的小区,压抑的教室安静得只有学生的呼吸声。

直至最后左小祖咒的歌声突兀地响起,震耳欲聋地响起,与画面上懒洋洋一成不变的学生们互相恶狠狠冲突着。

导演李红旗来到现场交流。

我是第一个问的,我问他,你说你从拍电影中可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那么这部电影让你获得了对世界怎样的认识呢。

他说,我喜欢一个人呆着做自己的事儿,拍电影是我唯一的与外界交流认识世界的机会,这样的认识不是一步完成而是循序渐进的。

他说,人是最危险最无能的生物,毁灭性最大,自以为是从来不怀疑,害怕自己的怀疑让自己被社会遗弃。

他把这些想法放在最后一个走错教室的生物老师嘴巴里说出来,只可惜啊只可惜,台下的学生仍然是一脸的漠然麻木。

他说,他现在做的是尽量不商业化的东西,是表达自己内心的东西,因为他还不够强大,不能够左右商业,一旦妥协必然会立即被湮没,他说,等自己足够强大可以左右商业化的时候,才是他接受商业邀请的时候。

我们问他,你的电影不好找,要通过怎样的渠道才能看到呢?

他说,去盗版碟店吧,肯定能找到,没关系,我支持盗版的。

然后就淡然地笑了。

结束后我去找他,有人问他,电影就像菜,你的电影这样枯燥乏味不放盐不放醋是不会好吃的吧。

李红旗听问题的时候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红塔山,拔出一根点上,我这才发现他穿的原来是掉色的牛仔裤和起毛球的毛衣,顿时对他肃然起敬。

这个获得国际奖项的导演的落拓吸引了我。

他抽了几口,说,你把电影比作菜,那么好,我告诉你,我的电影不是菜,是药,不可口的。

说着走出了教室,我跟上去问他,你有没有过对自己现状的怀疑,有没有因为自己没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而对自己失望呢?

他说,我每天都在怀疑自己并对自己失望。

如果一个人一直都在对自己满意,他还怎么进步。

要与对自己的怀疑与失望共存,在对自己的审检中获得提升。

我说,如果对自己的怀疑和失望到了难以对抗的时候呢?

他笑了,说,那就允许自己虚弱吧。

我说,谢谢,然后转身离开。

再一次在走出教学楼的时候与北京的冬天撞了个满怀。

 4 ) 不是很有认同感~

好实验。。。

显然是有意为之,不知道是执着坚持自我还是不在乎普通观众的理解。。。

那些supposed to be很深刻的台词、很有力的形式、很震撼的结尾却看得我好别扭,尤其是对白怪死我了,知道导演故意让演员照剧本内容生硬地背出来,但是那说话的方式(没有表情变化,对手戏的我的感觉就是你背一句我背一句,你背你的我背我的,还不理解自己背的内容。。。

有种演技太差的错觉。。。

)还有使用的语言(好多话都特书面,不是口语说出来的,比如那女孩她妈发现毛裤少了一半质问她:“它的另一半去哪了?

”直接说还有一半哪去了多正常,还有“这可是你舅舅从很远的地方给我买回来的!

”加之生硬的调调,呃,反正看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是多么怪异)总之一直觉得不太自然、有点做作还有点无聊但又耐着性子看。。。

就像在大街上看见某穿着怪异青年,你又不好意思笑,因为虽然你不觉得他酷但你知道他在耍酷,况人家一本正经自我感觉良好。。。

不过看到最后我自己心里也没悟出啥,只悟出了导演想表达啥,我对他制作本片的心情表示理解但同时遗憾地表示在我身上他显然未达到预期。

想营造某种不一样的气场又把持不住,太想做出某种姿态以致形式大过内容,还是脚踏实地的好个人看法哈本着友好态度:P

 5 ) 断裂又反常的李红旗

李红旗的文字作品我看过些,诗一般,小说读不下去,随笔相对好看些。

好在哪呢?

应该是那份“特立独行,不走寻常路”的姿态。

他的文字(确切地说是观点、言论)极富侵略性,总是剥皮剔骨,咄咄逼人。

换言之,在这个“弘扬真善美,藿香正气”的主流语境之下,他却好发且也总能发出些“惊人之语”,无论真知灼见还是强辞夺理,总之,相对于中庸的、和谐的普适价值,是叛逆的、刺耳的、不一样的东西。

而且,他似乎又并不耐烦于(或不屑于)说理和铺陈,一副爱谁谁的立场。

倘以类型运动员来作比,显然他不是以耐力见长,而更像是爆发型。

但说实话,他的电影真的很“难看”,长钩带刺的作品,确实不可能迎合大多数。

有所区分的是,他并没有如大多数独立作者和电影新手那般陷在文青式迷茫里一味忧伤,就算同是沉闷,它也和沉溺于个人表达的呢喃梦游有着本质区别,且看片中的几组对话:(一对男女同学)我太小了,谈恋爱会影响我的学习。

怎么可能呢,我们都同学8年了,你每次都考倒数第一,在我印象里,还没有什么事情影响过你的成绩。

它几乎是颠簸不破的。

说实话,你相貌平平,脑子又笨,除了我不可能有人会真心喜欢你,还是死心塌地的跟我好吧。

老吴,你就不会说点儿让人舒服的话吗?

说好听的有什么用,我的理想又不是当马屁精。

(祖孙俩)爷爷,你在干吗?

不要打搅我,我正在感动呢。

(两个中学生)爸。

你爸是不是又忘了吃药了?

(两个小孩)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孤儿。

(两个中学生)老吴,去干吗?

有个约会。

和谁?

你妈。

不难看出,无论年龄身份还是人物关系,这些对话多少都有点荒诞离奇,莫明其妙。

它像是无厘头,但是偏冷,像是幽默,又显得不怀好意。

更要命的是,这么怪异的对白并没能使得影片组成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因为所有的人说所有的话,都是面无表情,照本宣科,还像大脑随时都会短路一般,隔老半天才憋出一句,填充其间的,是刻意的卡壳、迟滞和静默。

所以,梳理李红旗的电影美学,仅依个人经验,约摸可以概括为莫里斯·皮亚拉式反叙事,罗伊·安德森式反演技,蔡明亮式反蒙太奇……但实际上,这种学院式总结可能又并不准确,纵观导演从《好多大米》到《黄金周》再到《寒假》这样一路拍来,我不揣冒昧地猜测,他拍电影的初衷或说诉求,其实主要就是围绕一个“反”字,反节奏表达,反象征隐寓,反诗意美感,反内容也反形式,总之就是断裂,反常,标新立异,离经叛道,现存的、固有的一切事关电影的条条框框,都在他致力于冲开并打破之列,所以,他的重建行为应该都是基于破坏之上的,典型的不破不立。

问题是,电影发展百年有余,哪有说革命就能够把命革掉的道理呢?

所以我们看他的电影,最直观的一面总是生涩,呆板,怪异莫名而又无从言说,但随着技术的熟能生巧和理念的不断扬弃,在反感并鄙夷一切的同时,他的电影其实又在做着微妙调整,尤以《寒假》痕迹明显。

比如影片中间几次插入的俯拍空镜配上若有若无的哼唱音乐,就明显有了点好看又好听的架式,同时这种变奏也不可避免地生出另一种冷峻和诗意。

而结尾课堂上学生们昏昏欲睡的画面配上左小诅咒暴烈的音乐,这种讽刺警醒意味显然已有着明确而又强烈的表达欲望。

于是,问题也随之产生,这种昭然若揭的技巧伎俩,难道不是他一开始就致力反对的部分吗?

进一步说,一部反常规的影片,真的是反得越彻底越好吗?

如果不是,那它到底又该反常到何种程度才最为相宜呢?

从这个角度看《寒假》,较之导演前两部长片,它大概也算是“爱因斯坦的第三个小板凳”了,尽管还是怪诞反逻辑,但在分寸感的拿捏上,李红旗显然已经越来越娴熟,越来越得心应手。

在63届洛迦诺电影节上,《寒假》一举斩获最高奖——金豹奖。

华语电影里,之前还有吕乐的《赵先生》、王朔的《爸爸》、郭小橹的《中国姑娘》获此殊荣,以此管中窥豹的方式观照这个电影节的艺术探索标准(《爸爸》的黑色荒诞和对冯小刚的影响,《赵先生》极富创意的两段式转折,《中国姑娘》和《花》的相映成趣及文学小标题结构),它在名气和影响上较之欧洲三大节虽尚有不及,但在姿态上似乎确实更先锋小众些。

而按照福楼拜的观点:好的作品,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结构上,或者是在趣味性上,都会和绝大多数读者有疏离感。

所以,对于执意要“把棋子下到棋盘外面去”的李红旗,站在更高更远视野更开阔的位置,或许才是一个好观众的最佳选择。

 6 ) 零星的枪声

关注红旗的写作,慢慢变成关注这个人的生活轨迹,总是带着那么点遗世孤立的念头。

这种想法里,不乏仇恨的少年对于“英雄”这个模糊形象的迷恋,同时也是决绝地要与大部队分道扬镳。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标识出个人的存在。

这是极端的,也是纯情的。

记得有一次和红旗讨论到“心碎”这个词,他认同这是极美的一种景况,一切都已破碎、残缺,连秩序井然的事物都如同废墟的堆砌。

他说,在那之上,一个渺小的声音,才可以被理解为“心碎”。

他喜欢说天使,喜欢说毁灭,不喜欢说理解。

而他口中的天使,不是用来拯救的,是美丽而淡漠的一个旁观者,是身处滑稽和悲惨的境地时,人们可以从低处抬头望见的想象之物。

看这电影,是在周日的一个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来,坐了近一小时的地铁,再走了半小时,去到南大仙林校区的小剧场,接受一场陌生的洗礼。

而之后,是浑身战栗,寒冷将临,多好的名字呵,寒假。

如今,身处三九,我不禁回忆起电影中的那个场景:一个人被另一个手握钞票的人煽着耳光,不停地、麻木的,还继续把自己口袋里的钞票掏给对方...你不妨将其看作是人际关系和现实的一个真相,一个缩影。

没什么可多说的,若你心中没有那个渺小而尖锐的声音,这电影将只能是一部电影。

由一些意象组成的电影,荒诞中的抒情,凸显出思考的价值。

如果这世界上大多数人因寻求相互理解而聚集甚至拥挤到地球的一端去,气候变暖,万鸟鸹躁,冲突和灾难频起......大船将倾覆,而在另一极,一些零星的枪声是美妙的奇迹。

得补充说,结尾是我去年一年来看过的电影中,最令人惊异的,也是毫无疑问最棒的。

另一个让我好奇的问题是,红旗已经在这部电影里,把他近些年所有想说的,都说完了,接下来,他该干点什么呢?

 7 ) 高级动物

这个导演不是造梦,我的感受就像最后镜头里被说教的学生,全片我几乎没有看到运动镜头,所有演员台词的念白完美地表达了导演需要的感觉?

不是很喜欢这个导演拍的这个类型,需要磨练还 我看到了一个愤青在喷,离婚的地方那个鱼眼镜头我也是没懂 构图里柱子柱子都是斜的 如果我拍那个小男孩会看到自己的叔叔被欺负 把另外一个男孩儿打走 左小祖咒的音乐太突兀了要是用窦唯的高级动物呢?

我又看到电影学院院长挂名

 8 ) 《寒假》简评

3.6星。

好罗伊安德森啊,全方面的罗伊安德森。

美术、摄影、调色、表演、调度等。

都是呆滞静止面无表情的人物,古怪的台词,机械的念白。

绝大多数时间演员都是站立不动,我感觉演这片子就是纯费腿费腰。

制作上好多地方都好糙啊,声音、打光啥的。

偶尔还是用一些比较“平常的”近景镜头之类的,感觉好随意哈哈。

虽然这种所谓东北偏远城市的萧条,人与人之间的荒诞机械,地域特征的冷清迷惘之类的已经是很老生常谈的东西了,但因其贯彻始终的风格倒也没太让我觉得重复。

看的时候想到之前看过的一部片子。

中途出现几次的配乐配上大远景广角镜头很美,有这个一定程度上让观影疲惫程度低了不少。

其实这部作品并没有所谓打动我,只是它确实..至少是一个很勇敢的贯彻到底的实验,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就是大胆一点吧哈哈哈哈。

玩儿起来!

不过最喜欢的是最后教室那场戏,有点老年痴呆的老师,突然开始讲起一些“人类的愚蠢”主题的演讲,然后被英语老师劝离开之后,一个对着学生的固定长镜头,然后突然就插入大声的音乐,持续地长镜头,放音乐!

哈哈哈太莫名其妙了,我喜欢,有劲儿。

 9 ) 一些有趣的台词。

老王!

去干吗?

去约会。

跟谁。

你妈。

周中新,你冷静点。

不然你叔叔会揍你的。

周中新,好好吃饭。

不然你叔叔会揍你的。

小孩子不要管那么多,不然你叔叔会揍你的。

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下班以后。

你为什么不用上班。

…我退休了。

什么是退休。

…就是不用去单位上班。

那我是不是也退休了。

…差不多。

我认为这是一顶很棒的帽子,跟你的肤色搭配起来,应该很协调。

爷爷你在干嘛。

不要打搅我…我正在感动呢。

我不要当你的孙子了。

想当什么,当我爷爷?

滚远点,把我香味都闻没了。

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孤儿。

都看着我干嘛?

我又不是你们的牧师。

这是怎么搞的,一天又一天,日子怎么也过不完。

你是不是活的不耐烦了。

你说我活的不耐烦了?

我没说你活的不耐烦了。

 10 ) 优越感

昨天下午去看了《寒假》讲述的是漫漫冬日里几个无聊少年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

平平淡淡的,甚至于有些无趣的影片。

荒诞的镜头语言和台词将片子脱离现实生活之外,两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场景一是老包她们一行人坐在荒凉雪地里的沙发和椅子上,有人问老包,你寒假作业我帮你抄了吧?

明天要开学了。

回复:不用你帮我抄,我总不能一直这么作弊下去。

这句话落音,场景里沉默了一下,我看到的却是长久的无尽的反问和沉默,我们是从哪一步开始放任自己作弊下去的呢?

是哪一年的假期我们放任自己在开学的前一天把一整本快乐假期抄完,理所应当的享受扔掉负累之后的愉悦?

我说的不是关于作业,就,你的生活里好像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你学会了逃避,在那之后对生活的逃避你屡试不爽,十几岁看似永无止境的人生,怎么就到了如今的二十岁?

你开始思考,逃避给你带去的坏处。

电影里的话,反弹到自己身上来了。

北方白皑皑的寒假,对应的不就是你在南方度过的几个暑假,那些炙烤和蝉鸣,在你身上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记呢。

结束后想要拿话筒说的感慨,到了日记里也不够逻辑,当时想的是,我也绝对不要再放任自己度过在漫无边际的时间里了。

心里有个声音对生活说;我不要再作弊下去了。

还有一个是:女人来到买菜摊前,所有的小贩依次在蓝色的铝制挡雨棚下排开。

整整齐齐摆的是白菜,萝卜。

很荒诞吧,就当即想到了政治书里讲消费那一章节里的插画,不记得是否真的有这样的插画了,总之它应该是在那样的课本里那样出现的,或者是一本数学书,教小孩子算数之类的。

那个场景,被我在心里悄悄命名为,教科书插画场景。

还要讲讲的是,观影结束之后的导演问答,恨不得小鸡啄米式点头的我。

记下了这样的观点。

“现在的年轻人,只要还保留着独立感受世界的能力,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你知道那个电影最后那一幕是从一种无知坠落到另一种疯狂的无知”“要本分 要踏实 千万不要自我感动”“小心所有事物的煽动”就,听上去太抽象了。

但都证实着我心里的绳结。

所以我们要的优越感有何作用呢。

好想是:你想干什么?

你能干什么?

你想怎么干?

好好想想。

《寒假》短评

演员完全成为导演的“道具”,没有自我情绪。李红旗如布列松般“专制”,却拥有布列松所不具备的小幽默。冷冷的,淡淡的,这荒芜的楼瓦间,北风吹着年轻人的颓废与迷惘。

8分钟前
  • 小马.王
  • 还行

睡着吹风车那段还挺好玩的

9分钟前
  • 圣墟
  • 还行

伦敦电影节上看的

11分钟前
  • Dan
  • 还行

有意思

16分钟前
  • 懸想
  • 推荐

它在试图做一些浅薄的表达

18分钟前
  • 伸张正义
  • 较差

实在太强,联想到《小宽宽》。李红旗在人物状态的把控上可能更贴近杜蒙,虽然两人的着力点各不相同(语言—表情),但却都借助冷峻的整体氛围,以此方式营造浑然天成的喜剧感。本片的内在机理与《黄金周》一脉相承,而我觉得新颖的地方在于,部分未成年演员的口语完全是机械化的,是一字一字吐出的。让观众无法察觉到语气变化,非常巧妙地挖掘出中文特有的韵律感(《黄金周》则更为抽象混沌,各有所长)。局部(两位小演员对视)甚至还输出了情感,而且影片中的北方冬天和上课的情节也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有情感加分。

19分钟前
  • kis
  • 力荐

反人物 反表演 反叙事 反对一切的反对 如果说元电影有反义词的话 那就是这一部……

22分钟前
  • 马来可
  • 还行

导演完全就是把人变成台词机器,演员的语言节奏跟被冰天雪地冻上了似的,没任何感情色彩。很多构图相当迷人,比如高矮错位的赫鲁晓夫楼下,站着大个儿孩子和小个儿孩子,太愚蠢和滑稽了。我太喜欢了。想跟李红旗喝酒。

24分钟前
  • 邢早早
  • 力荐

生硬,太生硬,尴演,受不了。

29分钟前
  • 拉帕里诺
  • 较差

大妈挑大白菜、隔窗对话、无处可去。印象非常深刻。

30分钟前
  • 露丝玛莉很悲伤
  • 力荐

没有字幕,底噪大,说啥都听不清,看的头疼,别碰瓷罗伊安德森了

32分钟前
  • Aquusssss
  • 较差

狗屎

35分钟前
  • 城北徐公
  • 很差

一部关于无聊的电影

39分钟前
  • teng
  • 还行

3.5 《寒假》是间离效果的彻底实践,摄影机、人物、情感好像都凝固在内蒙的寒冬中。 “长大后我想成为一个孤儿”

42分钟前
  • 老饼干
  • 还行

3.5

44分钟前
  • Carpe
  • 还行

有些地方有点趣还是能耐着性子看完的,就是感觉不像阳间的玩意儿。片子有股酸腐的味道,感觉背后站着一群不学无术的失败文青,装腔作表达他们的绝望控诉。

47分钟前
  • Puff
  • 还行

电视里的两个盲人,太特么的神了,

48分钟前
  • 鹿鞭野餐
  • 推荐

特!别!好!走着

49分钟前
  • nahua
  • 力荐

一个冷漠沉闷的地方,里面的人也木讷的像玩具人偶一般,没有崇高的追求和思想,僵尸版的活着,阴沉的画面,并不是很让人愉悦的影片,但相信有的人能看到亮点,可惜我没有。

50分钟前
  • mrfengge
  • 还行

清冽凝滞的情境,很有点芬兰郭式与瑞典安德森结合体的感觉。孩子们口吐着人生箴言,跟后期合成的配音混在一起,非真实的刻意为之被意外地急剧放大,让东半球的北方男人致敬西半球另两个北方男人的创意索然无味。有机会想看看《好多大米》。

51分钟前
  • 麻麻睇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