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缺席的人

The Man Who Wasn't There,绿帽离奇勒索(港),找错凶手杀错人,不在场的男人

主演:比利·鲍伯·松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迈克尔·巴达鲁科,詹姆斯·甘多菲尼,凯瑟琳·博罗维茨,乔·鲍里托,斯嘉丽·约翰逊,理查德·詹金斯,托尼·夏尔赫布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年份:2001

《缺席的人》剧照

缺席的人 剧照 NO.1缺席的人 剧照 NO.2缺席的人 剧照 NO.3缺席的人 剧照 NO.4缺席的人 剧照 NO.5缺席的人 剧照 NO.6缺席的人 剧照 NO.13缺席的人 剧照 NO.14缺席的人 剧照 NO.15缺席的人 剧照 NO.16缺席的人 剧照 NO.17缺席的人 剧照 NO.18缺席的人 剧照 NO.19缺席的人 剧照 NO.20

《缺席的人》剧情介绍

缺席的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理发师艾迪(Billy Bob Thornton 饰)的生活平淡无奇,在百货店担任簿记的妻子多丽丝(Frances McDormand 饰)和他貌合神离,艾迪凭丈夫的直觉断定妻子与其老板戴夫有染。一日,艾迪接待的一位客人大肆吹嘘新兴的干洗生意,并拉拢艾迪投资,不甘在小镇寂寞一生的艾迪决意入股,并向戴夫发出了匿名威胁信勒索以获得资金。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 Johansson 饰)的琴声打发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急转直下…… 本片获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伦敦电影协会年度男演员、最佳编剧等19项褒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的邻居是美女医者仁心驱魔天师不是每件事都很有趣!龙拳小子2南茜的情史真爱基因犯罪心理:演变第十六季百分之十第三季【我推的孩子】终幕如梦花开至高侵袭洗面桥希特勒回来了野探哈莉第三季异兽战场重生门桃花梦狄仁杰探案之天外飞仙小虾米也想钓到鲷鱼毛绒向北方野蛮入侵地质灾难锦绣未央拉丁美洲美女蛇岛求生高中舰队OVA后篇再见的延续教场2

《缺席的人》长篇影评

 1 ) 分析几个疑点,希望帮助后来的观影者

大概翻了翻之前的热评,有些解释不太合理,这里做下总结,欢迎大家指正补充。

1. 多丽丝为什么在监狱自杀:多数热评提出多丽丝爱她的老板而不是丈夫ed,我认为是很不合理的,我首先从这点开始分析,作为整篇影评的基础。

多丽丝怀有身孕,按照法律常识可以免于死刑,最好的律师为她辩护,老板也不是她杀的,为什么放弃生命而选择自杀,这是之前影评都未提及的最大疑点。

这就涉及到多丽丝到底爱不爱丈夫ed,首先如果多丽丝把老板的死因推给ed,自己就会活下来,但她却没有;其次她如果告知法院自己已怀孕,也能活下来,但她和ed已经几年没有性生活,由于不想让ed知道自己不忠,还是选择自杀,掩盖了ed的罪名(片中提到通常验尸官不会把怀孕的检查结果告诉家属,她以为一死就能掩埋真相);多丽丝冒险帮老板做假账(由于ed用发现奸情勒索老板),其目的一是想事业晋升,其二则是不想让ed得知奸情;ed帮忙刮腿毛时她还向ed做了表白,只不过ed没在意;另外当ed向律师坦白自己杀了老板,多丽丝对ed刮目相看,甚至以为ed是为情杀人,加深了她的愧疚。

以上四点可以判断由于不想伤害ed,所以多丽丝才选择自杀,她其实是爱着ed的。

有两点可以证明多丽丝不爱她的老板:一是她知道老板不会和她结婚(老板是吃软饭的),做情人只是为了老板将新开发的商店交给她从而获得事业晋升;二是ed去探监时,已得知老板死讯的多丽丝并没有伤心,与旁边大哭的女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因此多丽丝并不是为了爱与老板偷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ed以前不愿与多丽丝交流而她死后又想好好谈谈了,因为他印象中自己的婚姻是仓促和失败的,后来意识到多丽丝是爱自己的(通灵女巫也算出来了),因此希望死后能去地狱找到她(多丽丝自杀,片头提到多丽丝并不是虔诚的基督徒)。

这告诉我们眼不见心不烦,不要怕被绿[狗头]。

2. 车祸之前ed为什么拒绝女孩blowjob:另一点十分重要的是,对于ed为什么拒绝女孩blowjob,相比其他影评从“ed对一种纯粹的爱的向往”的心理解释,我更偏向于从生理角度解释,那就是ed有勃起障碍(划重点:ED为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的缩写形式),他对女孩有好感,但却不想让女孩知道自己不行,所以强行制止酿成了车祸(哈哈哈)。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ed和多丽丝多年没有性生活,也许多丽丝偷情只是为了满足性欲。

3. 旅馆里生意人向ed眨眼是什么意思:片子中老板反复强调过生意人是个娘娘腔,说明生意人是gay而且是受,那个妖娆的眨眼是同性恋暗示(生意人希望ed为攻),ed拒绝并且表现出遭到了冒犯的样子,可以读解出ed希望自己很man却有勃起障碍的矛盾,这也与ed那种寡言冷酷的形象却无法接受女孩blowjob相符。

另外生意人并没勒索过老板,纯粹是投资生意上的交往,生意人参与勒索只是老板的猜测,并不如第一热评所言。

4.老板为什么说自己毁掉了,为什么要杀掉ed,一万美元去哪了:让人不解的是,老板抓到生意人,并且拷问出了实话,按常理应该追回了那一万美金,为什么非要杀掉ed,为什么还说自己毁掉了。

首先谈谈老板面临的两难处境,如果乖乖交出1万美元封勒索者的口,就必须放弃开发新商店,那么老婆an发现后会毁了他;而如果保留1万美元,勒索者会告发自己,那么偷情败露后会被老婆扫地出门。

因为以上两点,老板唯一的出路就是留住1万美元并杀死勒索者,所以老板首先杀死了生意人。

现在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老板一定要约ed出来并杀了他,首先在老板眼里生意人和ed合伙敲诈,如果ed知道生意人死了,那么一定知道是老板杀的(然而由于实际上生意人与ed不是一伙的,ed以为生意人是骗子携款逃跑,根本想不到老板杀了生意人);其次现在只有ed知道偷情的事,并且1万美元已经追回,老板认为ed必然会告发偷情之事,所以必须毁尸灭迹杀死ed。

那么说自己毁掉了只不过为了让ed放松警惕从后面杀死他,ed有小刀才侥幸反杀(讽刺的是自己口中的战争英雄竟被一个理发师干死了)。

“人品好”的生意人是最倒霉的,可谓是锅从天上来。

对于老板是否清楚勒索事件的真相可以做个假设,假如老板看清了事实认定只有ed一人敲诈,生意人并没参与,那么当老板追回钱款并杀死生意人后, 由于ed根本不知道生意人要和老板做交易,更不会知道生意人被杀,甚至会以为生意人是个骗子携款逃跑(ed确实这样认为),另外既然此时ed勒索成功(只不过事实上钱已被老板追回),也就不会再找老板的麻烦,那么如果老板原原本本的了解了事实真相,就根本没必要约出ed杀掉。

当局者迷,剧中每个人物都不能完全看清事实真相:Dave错认为ed和生意人合伙敲诈,并下定决心斩草除根;ed根本不知道生意人和老板做交易,一度认为生意人是骗子已携款逃跑;生意人也不知道自己的资金是通过勒索得到的;多丽丝对老板的幻想破灭,误以为ed为情杀人产生愧疚。

这就像罗生门一样,整个事件在每人眼中都不同,而ed越接近真相,越接近死亡归宿。

5. “测不准原理”在本片中是什么用意:“观察的越多,真相愈少”,律师的原意是法庭知道的细节越多,离真相越远,那么不如相信ed作为一个普通人,不可能做出谋财害命的罪行,因此是无罪的。

与之对应着的是,ed与多丽丝朝夕相处,却不知道多丽丝其实是爱自己的真相,这也与之前的分析相吻合。

同样多丽丝作为老板的情人,也没有发觉所谓战争英雄只不过是老板的自吹自擂。

而且也与贝多芬失听之后却能创造出美妙的音乐相呼应。

6. 缺席的人究竟指谁:ed看似无罪,出于自卫杀死了老板,也没有背叛婚姻,只是一系列偶然事件导致的多丽丝自杀。

但随着意识到妻子其实是爱自己的真相,ed作为整个事件重要的一环,归宿也逐渐从无辜转向死亡。

故事结尾ed坐在电椅上被刮腿毛,呼应了ed给多丽丝刮腿毛的情节,正是ed亲手把自己的老婆送上了死亡的“电椅”。

夫妻生前缺少的交流,最后却想再好好谈谈,那么不论死后到地狱还是天堂,ed都是那个到电刑之死前一直缺席的人。

7. 不断生长的头发是什么意思,两次提到的飞碟到底意味着什么:片尾的独白“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 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 ”这两句与头发有关的叙述,应该是ed死前的觉悟,如果头发意味着真相,那么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往往喜欢忽视真相,无情地“剪掉”真相丢到“垃圾堆”,而人死后,真相也会像头发一样继续生长,正如多丽丝爱ed的真相浮出水面,最终使一切走向应有的归宿,也就是ed的死亡归宿。

an提到的飞碟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都知道飞碟是科恩兄弟的标签,科恩喜欢反复玩台词、天使之类的标签梗 ,但飞碟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反复思考而不得知,这种哲学分析也实在不是我擅长的,希望大家补充自己的看法。

最后,说一下我打三分的原因,其实科恩兄弟的这部影片各方面都很出色,唯独不喜欢最后的结局,我还是希望最后“人品好”的生意人还活着,“小人物”ed最终能投资成功,摆脱理发师的平庸生活。

 2 ) 连续剧式的电影

《缺席的人》继承了科恩兄弟前面几部《血迷宫》、《Fargo》、《谋杀绿脚趾》以及后面的《老无所依》的一贯风格。

都是镜头聚焦于两兄弟所熟悉的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某些小人物按照他们的逻辑性生存下去,却总是碰到意想不到的事件和结局。

而科恩兄弟所费劲勾勒的,是这些小人物每一寸肌肤以及潜藏在之下的肌理驱动。

所以不同的人去看科恩兄弟的电影,总能结合到自己的知识面,而产生不同角度的丰富的解读。

科恩兄弟以工匠加哲学思考的方式去挖掘他们所熟悉的生存故事,而都是在传达同一个命题 “命运无常,即时你再努力,生活也不会按照你理解的方式继续下去,你所做的应该是坦然接受”。

然而每次都来谈这个命题,每次都是同样的吸引人,这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嚼的舌根。

然而总是一个主题,观众们会一直买账吗?

我们来看看这些《血迷宫》预算1500万;票房2100万;《Fargo》预算700万;票房2400万;《谋杀绿脚趾》预算1500万;票房1700万;《缺席的人》预算 2000万,票房 700多万。

《严肃的人》预算700万;票房900万;《老无所依》预算2500万;票房7400万;科恩兄弟真的算不上商业票房好手,从没有过上亿的票房。

这部《缺席的人》这部票房更是惨败,叫好不叫座。

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预料的,比如全黑白,以及缺乏非常跌宕起伏的爆点,叙述非常难连贯但是观众并不买账。

幸好科恩兄弟生活在好莱坞这样的环境,还可以总体自我,偶尔任性。

在不缺人才的中国,没有哪个导演有这样宽松的环境。

这确实有点叫人心声悲哀,但科恩兄弟都说了:“ receive with simplicity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我们能做的就是承认并坦然接受。

 3 ) 生活的迷宫

荒谬、意外仍然是这部科恩兄弟作品的特点。

令人猜不到的情节,却没有紧张的反转,更多的是如小溪流水一般的叙事。

主角ed全片大部分时间的严肃、冷静在我和故事之间产生了区隔,同时ed和故事之间也有很深的区隔,使得我一度认为ed这个角色在故事中似乎是个虚设,一个没有七情六欲的人。

然而其丰富的内心独白却不时反击我的想法, 他仍然是想要生意上的成功,他仍然憎恶妻子的脱轨行为,也将自己的热切希望寄托在自己缪斯的钢琴声中。

如同加缪小说里的局外人,ed的抽离使得观众也从故事中抽离,使得我们能够从上帝或者ed的视角去观看周围的人生百相。

“观看本身改变了被看对象”,不同的人看同样的事情,就像主观意志对客观材料的加工,得到的结果天差地别,这样“看到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少。

”越看越远离事实。

每个人都被“观看“产生的线团包裹进了一个巨大的生活迷宫,对于ed来说,通向电椅之路似乎不失为一个走出迷离生活的选择。

 4 ) 绿帽奇案

我喜欢这部电影另外的一个中文名字:“绿帽奇案”,短短四个字将这部电影的故事做了一个高度概括。

是的,本片的剧情还真是够奇特的,作为一部和犯罪有关的电影,它并没有急于夸张的展示人性,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场景。

一个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为了一个小小念头做了一件“错事”却引来了之后无数的连带事件。

我说不好这部电影的真正主旨,主人公看起来是那种在大社会里随波逐流的小人物,就像片中的自述一样,他的人生就像是走在迷宫当中,只能随着固定的路口左转右行,偶尔似乎是出口的道路最后也难免走进死胡同。

我们这样的小人物在这个世界上到底在追寻着什么呢?

大概只是尽量避免走到无法挽回的尽头,但是往往这一切并不由我们控制,那些你期待的和现实中的事情总会在你最想象不到的地方出现差异,你眼里纯洁美丽的女性她的真正面目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部电影除了显而易见的优点外,我对主人公的声音(或配音)所作的旁白格外情有独钟,主人公随波逐流的性格有一部分是依靠这个声音所传递出来的,好像看透一切却也什么都没明白。

 5 ) 由《缺席的人》想到的

很久不写长评,随着观影量的增多,我的观影习惯和各种类型片协同进化,都在各种套路中转圈。

但最近看过科恩兄弟的《缺席的人》,还是记录下来,怕时间久了就忘了。

电影讲述主人公过失杀人被判死刑的经历。

他深陷旋涡中时常超然物外,克制冷静地像是在旁观别人的遭遇,反而更凸显了周遭世界的荒谬与冷酷。

电影的主题和结构和阿贝尔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神似,几年前读小说的时候,我都是晚上看,在那些生活化的描写中读到了主人公对现实的疏离,然后昏沉地睡着。

最后一晚读到结尾,主人公知道自己即将赴死,仿佛是一个迷路许久的旅人,突然回头瞥见了世间的绝景。

那份对生命的留恋终于让我感受到了同等的绝望,于是那天我和主人公一起失眠了。

我们每天被日常工作、生活琐事包围着,感受是熟悉却疏离,只有当你真正要选择离开它们的时候,或好或坏,才发现自己错过了什么。

如同一个躲在收纳间深处的工具,如同藏在书柜角落的书本,你搬家整理要扔掉的时候才惊觉它的价值。

只是生命是个特殊的物件,我们只能暂时地拥有,但交还的时候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缺席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更进一步,把主人公的疏离感建立在了世道的不可预测里。

让一切都更像我们的生活,或者说让我们更能带入《局外人》的世界。

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据说,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是否是因为它还未意识到灵魂的离去?

理发师Ed和自己的小舅子合开了一家理发店。

无意间发现自己的老婆Doris出轨她的老板Dave;Ed理发时遇到一个干洗店商人,他决定入股,但手头没现金。

他写了一封匿名恐吓信给Dave,敲诈他交出钱财;Dave交钱后发现事情不对,争执中,Ed失手杀了他。

Dave为了筹钱做了假账,而Doris作为会计也参与其中,正巧她当晚喝得大醉没有不在场证明。

于是讽刺的,警察抓了Doris作为杀人嫌犯。

还不算完,Ed帮老婆Doris打官司,花重金请了当地最好的刑案律师。

Ed再去找干洗店商人要钱,却发现他已经卷包跑路了。

最初Ed有些怀疑他身份的时候,商人一直虚张声势,“你要是怀疑就找一个律师来!

”。

当然Ed没有照做。

生活的宿命感在找律师这事上再次应验。

Ed跟律师和老婆说出了真相,想以此来为老婆开罪。

律师拒绝了他的提议,理由是真实的版本太曲折,不容易让人信服。

是啊,人们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这位大律师引述了量子物理的测不准理论:“你的观察会影响被观察的物体;你观察的越多,你知道的越少。

”眼看就要胜诉,Doris却畏罪自杀了,而Ed因为其他的巧合走向了电椅。

他满心欢喜的资助邻家女孩去找大师学习钢琴,借此寄托自己人生的希望;结果大师看过之后只觉资质平平。

回家的路上,女孩会错意想要以身相许;他一时惊慌出了车祸,女孩也因此丧生。

行刑的时候,他坐在那里狱警给他剃头,如同他在无数个工作日里做的那样。

前一晚他刚好看到了飞碟,它凄厉的光笼罩着他,却让他感受到了平静。

相比死后的一切未知,飞碟至少是个熟悉的概念。

加缪的《局外人》的结尾,主人公如是说:这时,长夜将尽,汽笛叫了起来。

它宣告有些人踏上旅途,要去一个从此和我无关痛痒的世界。

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了妈妈。

我觉得我明白了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

那边,那边也一样,在一个个生命将尽的养老院周围,夜晚如同一段令人伤感的时刻。

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了解脱,准备把一切再重新过一遍。

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

我也是,我也感到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

好像这巨大的愤怒清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使我失去希望。

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

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而《缺席的人》里,即将走向电椅的Ed如是说死亡。

:It’s like pulling away from the maze. While you’re in the maze, go throughout willy-nilly, turning where you think you have to turn, banging into the dead ends, one thing after another. But you get some distance on it, and all those twists and turns are shape of your life. But seeing it whole gives you some peace.死亡对我就像从一个迷宫中脱身。

在迷宫里的时候,你总是迷茫无知,跟着直觉转弯,跟着直觉进入死胡同。

渐渐地你学会从远处看,那么迷宫里的千回百转就是你的一生。

现在俯瞰这个迷宫,反而让你感到平静。

I don’t know where I’m being taken. I don’t know what waits for me beyond the earth and sky. Maybe the things I don’t understand will be clearer there, like when a fog blows away. Maybe Doris will be there, and maybe there I can tell her all those things they don’t have words for here.我不知道死亡将会把我带向何方。

我不知道在天地之外还有什么会等着我。

也许一些我尚不清楚的事情到那里自然会清楚,如同浓雾一样被吹散。

也许我的妻子会在那等着我,也许她可以听我诉说我经历的这一切,在这个世界里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一切。

Ed之于他生活之外的世界,如同头发之于人体。

除非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人们终究都是别人生活里冷漠的看客。

这种冷漠并不是主观故意的,我们的视线永远会被各种眼花缭乱的新闻干扰,真正的事实也永远与观察者隔着一道鸿沟;《乌合之众》里说,全世界每天都会有人因车祸、意外死亡,吸引人注意力的却永远是骇人听闻的谋杀案。

不得不说,这是科恩兄弟一部深沉阴郁的电影,配合Roger Deakins对比强烈的黑白摄影,仿佛在现实之外创造出了一个陌生的时空。

但大量文学性浓厚的旁白透过纵切一个人短暂的一生,顺道展现了世界的一个剖面——错综复杂,荒诞乖张。

这是科恩兄弟电影的一个共同之处,《缺席的人》尤其精彩。

众多导演之中,科恩兄弟的电影始终是最对我胃口的,他们总是将镜头对准不知名的小人物,以此折射这世界的形貌;带点戏谑和嘲弄,却不刻薄地鄙视,而是津津有味地记录他们的历史,仿佛他们是改变世界的王侯将相——即使他们什么都没改变。

《醉乡民谣》的结尾,不得志的音乐家还是背着吉他在追梦路上;《巴顿芬克》的结尾,去好莱坞闯荡的百老汇编剧还是一无所获;《抚养亚利桑那》的结尾,不孕不育的夫妇归还偷来的孩子决定丁克。

从前上大学的时候,辅导员酷爱乔布斯,特别喜欢一句不知是不是出自他口的名言“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我也曾深以为然,并且把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一百多名政商科技伟人视为偶像。

但渐渐我明白了,比起遥远的梦想,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眼前的自己和身边的人。

电影《熔炉》里说,“我们活着不为改变世界,只是让这个世界不改变我们”。

怀着悲悯的态度去感受去观察去帮助,何尝不是一种更脚踏实地生活方式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把世界想得太简单,成功学的鸡汤恨不得用几个公式几行定理就能把这个世界建模;但事实上,或许这个世界就和《缺席的人》里那个律师讲的一样,你观察的越多,你知道的越少。

它太复杂了,比起参考简单粗暴的心灵鸡汤和故弄玄虚的厚黑学,我宁愿遵从内心的直觉,简单平凡有所取舍,以“不被改变”作为理想。

顺便瞎扯点最近的观影心得,在我现在的认知里,好电影永远是多维的体验,是由剧本摄影调色配乐剪辑一众要素构成,而不仅仅是情节。

情节当然非常重要,但如果只看情节,那不如去看更曲折的八点档肥皂剧和内容更丰富的故事会。

就像我们看一幅名画,读一本经典,你永远不能用几句话粗暴的概括;好电影传达出的意象和感受也是如此。

之前和一个学建筑的朋友聊天,在冰岛长途跋涉就为了看一栋老楼。

我问她为什么非要去现场看,影像和模型不能替代吗?

她反问我,那你看一幅画为什么要去看原作?

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必须要现场感受、碰触、丈量才能体会。

现在快餐文化横行,影评人自媒体人如过江之鲫,到处都是“x分钟看完xxx”的视频和先入为主的影评。

我自己有时也借此消遣,但仅限烂片。

这些影评视频仿佛通过概括和解说就能帮观众省下宝贵的时间——但省下时间用来做什么呢?

看更多的影评?

前段时间我爸跟我说,他看《毁灭之路》的时候,突然感受到了电影的真谛。

我看过之后,暴雨下的深夜街道如一幅末世绝境,充满了浓烈的宿命感。

而这些,都只能看过电影才能体会。

所以写这些也不过是突发奇想的记录,既不解读也不概括,只是推荐你去看看这部《缺席的人》。

 6 ) 没那么单纯的黑色

科恩兄弟的电影很容易辨认,看起来是多种类型片的杂烩,但仔细玩味后,便发觉出一种经多重解构后产生的新鲜趣味。

于是他们电影中那些似乎重复的部分便有了合理的理解,即使是同样的设置,也会得到不同的诠释。

如此说来那些似乎偷巧的借鉴,也是同为电影青年们可以理解的——看得多了,就成了自身一种自然流露的气质。

《缺席的人》是2001年的作品,个人觉得是兄弟俩最成熟的作品,无论是电影语言还是其中所表达的思想。

整体的风格沿袭了《冰雪暴》中那种冷静舒缓的叙事,当然还有巧妙的错位情节设置,熟悉的南部小镇场景,《影子大亨》般干练的场面调度,最妙的是又重新看到了些许在《血迷宫》中昙花一现的表现主义风格。

于是这些典型的、熟谙的科恩兄弟的人物,在一个更精巧的外壳下的表现着实是十分精彩。

当然,它还是一场杂烩,兄弟俩明确表示这是一场对黑色小说大师James.M.Cain的致敬。

像《邮差总按两次铃》,同是关于普通人的犯罪故事,是关于隐秘人性和小人物在社会中的不谐的作品,其实40年代的经典黑色电影大凡如此。

《缺席的人》的可贵在于能重现这种似乎已经落伍的叙事风格,再次呈现了黄金时期黑色电影的道德焦虑和社会思索。

但科恩兄弟是没有这么老实的,对人们寻求金钱动机的鄙夷,情感的不单纯,和对司法制度的尖利嘲讽沿承了独立电影的思想精髓。

50年代科幻电影风潮也以飞碟的经典形式在片中露了把脸,给这部作品带来了一丝超现实主义的意味。

这部片子的正式版本是采用的黑白版本,是使用彩色胶片摄制并在后期处理冲印处理成黑白的,于是细节部分比传统的黑白电影要更加丰富。

处理成黑白,一方面是两兄弟在形式上向经典看齐,另一方面这个没有色彩的世界更能表现两人的意旨。

我认为如果搞得再实验些,完全可以尝试默片的形式,用精干的字幕取代不时出现的旁白,那种感觉更加漠然、更加冷血。

当然话说回来,不管这兄弟俩再怎样特立独行,也应该不会如此不顾市场逆潮流而动。

除此以外,采用黑白电影的形式,还可以在摄影和场景上多玩些光影技巧,尤其是我所赞叹的表现主义的手法,在狭小空间里利用影的反差塑造出那种诡异神秘、咄咄逼人的气氛。

像Ed.在办公室里杀人的那一场,使用了N多的角度,在黑影中两人的位置变换十分巧妙,令人想起希胖的浴室杀人名场景,当Big Dave倒地后,黑色的血从身下淌出,慢慢的隐入场景的黑影,隐忍而冷酷。

而其中远景纯用影子的那个镜头,更如祭坛般将人甩在无限的空间中,一种悲凉的渺小感油然而生。

再者便是如理发室中碎发屑缓慢飘下,或是倾听钢琴时淡淡的灰色的光线,去掉了色彩的画面反而更容易塑造一种梦幻的感觉。

或许是摒弃了复杂的干扰,才可以更平静的去体味画面的意义,回归了对电影本质的光影的塑造。

科恩兄弟在这部电影中试图表达一种对个人存在的思索,尤其是对无力反抗社会的小人物的存在感。

电影的名字是缺席的人,实际塑造的Ed.也确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片子一开始仿佛他平静地、令人厌烦的单调的理发师的生涯会延续一生,对妻子的红杏出墙也会永远沉默。

而当他试图作出改变,便如推倒骨牌般引发了一系列的惊人变故。

那么科恩兄弟是在昭示个人无法反抗社会,只能一味的被动承受么?

我想肯定不会,但对这种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兄弟俩同样也没有给出解决办法。

除了无涉及的叙述,在这一串事故中还存在着一个缺席的人,即杀死干洗佬Tolliver的人,在一切产生因果效应后,只有这个人置身其外。

或许这个人才是片名的意旨所在,这个逃脱了无法摆脱的社会规则的人才是作者的向往。

这样设想仿佛也契合借Ed.之口反映的头发哲学,即对割裂的存在的惋惜,对现实的不公平的些许寄托。

比利·鲍勃·松顿这个才子的表演很酷,那个一语不发的叼着一根烟的形象令人难忘,既然不用话语,那么全部的戏都在眼神、动作里。

看起来十分的沉默,但体现着一种压抑的激情,那种洞察了一切而又无法挣脱的无奈就在举手投足间,反而比他如金的妙语更加深刻。

我在这部片子里又看到了斯佳丽·约翰逊,以为看过《迷失东京》才认识这个风情别具一格的小女人,但慢慢才注意原来诸多的片子中都曾有过她的身影。

这个小妮子片子里又是个十足的Lolita,在卧室懒陈倦卧的那个场景,目光无邪,翘起的脚丫踢动,裙间微现春光,一种看似健康无心而危险诱惑的美丽,对中年人的杀伤力当然十足,Ed.丢了性命也不足为奇。

 7 ) 悲其所不悲

会成为经典影片。

人物塑造极其成功,少有的银幕形象。

理发师寡言少语,时时一副毫无表情的神态;虽然木纳表情,但内心却充满想法;虽然充满想法,但做出的事情却显得似无智慧,容易上当受骗;虽然容易上当受骗,但他却逆来顺受,似无反抗;虽然似无反抗,但内心仍然抵抗,有行动;虽然有行动来求改变,但却逃不脱失败的结果;虽然知道有失败的可能,但对美好事物却充满期待,追求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虽然追求不到,但却仍然努力去争取;虽然争取与努力,但却全部落空,直至死亡;虽然结局是死亡,但却仍然无情感地接受。

完全是一个死结,死结是这类性格人物的必然结果。

一个活生生的悲剧人物形象,会让观者一样无奈,悲其所不悲。

 8 ) 存在的荒谬

懒,随写,看图说话,言不尽意。

整个故事从头到尾都透露着人生活的荒谬感,离奇本身就是离奇。

这是现代性,或者说文明人给自己挖的坟墓。

多丽丝是否真的喜欢丈夫,似乎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存在主义正是替代理性主义的分析的(从克尔凯郭尔开始),如果承认科恩兄弟认可存在主义,那么从理性进路分析电影的方法首先就该受到怀疑。

飞碟是神来之笔,一方面表示了安作为现代文明人精神的不安与荒谬,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是荒谬的对象。

即测不准原理,其实实际上是对测量方法的怀疑,真的有必要观察吗?

观察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人们还是按照非测量的方法来判案同时,这里的光影很明显很故意的表明,律师实际上深陷文明的监狱之中。

文明人问题,其实韦伯在《新教伦理》已经有一定的展开了,理性的结构与人的存在本来就不是完全匹配的

文明人的陪审团

最终,这种解释仍然是行不通的总之,影片本身不错,飞碟的引入很加分,但是仍没有触动感,四星。

 9 ) 现代人的荒谬

如果宇宙有真理,有所谓的普世价值。

仁义礼智信和爱。

那么按部就班应该得来天和神的奖励。

但是没有。

主角想成就一番事业,想获得地位,想获得幸福,但是得到的是沉闷的生活和隔离的家庭。

脱轨似乎应该得到天和神的惩罚,但是没有,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然,惩罚和奖励在微观上缺席,最后却在宏观上到来。

科恩兄弟因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根据相对论,不同视角对时间的感知不一样。

甚至夸张一点,对真相的认知都能不一样,也许神是不仁刍狗的外星人。

如果神的时间尺度和我们不一样,那么荒谬便可以解释的通了。

但是这种解释,是对现代个人主义的无限打击,因为在个人主义的微观角度来看,普世价值就被解构了。

只在广义上成立的普世价值,在微观上就是无垠的空虚。

 10 ) 死了,拜拜

让我们把这个游离飘荡的男主抽离出来看他的行动线,投资-威胁-杀人-企图做经纪人-被指控再被执行死刑,这一切看起来需要强大的驱动力与执行力,但这位艾迪从头到尾是如此情绪敷衍表情淡漠,他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做的事多么可怕多么背离人伦,所以他可以轻易地去杀人,在失去一切后又迅速投入帮贝蒂做经纪人的角色。

他的精神不在任何世俗关系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才是他的重点,这种存在或许指向成功(被蹩脚的投资陷阱吸引)或许指向创造性(做贝蒂的经纪人),总之是逃离可怕的此时此刻,比如他不想要那个理发师的头衔,不同的人却反复强调这一社会角色。

正是他自己也无法确认的目标营造了电影彻底的漂浮感,成为他行为与状态割裂的基调。

麦克多蒙德也过于适合妻子这个锋利性感的角色,她厌恶家庭与家族却狂热于社交,永远在手拿酒杯没有重心地晃动,与旁边总是吸烟地丈夫一起让这个家陷入物理与精神上的双重迷离,妻子与丈夫永远出现在被切割的画面里。

他们能结婚本身是导演对婚姻的解构与不信任,当多丽丝找向艾迪提出结婚,婚姻的神圣性就此被碾碎。

这种割裂与联系收拢在一场监狱戏,艾迪说是自己杀人时,那微微低头的动作让我们不知道他是想为妻子脱罪,还是猜到没人会相信而为自己洗嫌;而妻子稍显惊讶的神情也未明说是恍然明白一切,还是感动于艾迪来顶罪。

这对每周心不在焉去教堂,又各自在道德与法律下大肆“犯罪”的夫妇,到底有没有一丝关于罪恶的默契?

有了这场戏,我们将彻底弄不清这荒诞背后有多少主动性,又多少神的指引。

这就是《缺席的人》最有魅力的地方。

它肯定了精神游离者的破坏性与危险性,又清醒的讽刺了这种人的愚蠢与自命不凡,艾迪看起来神秘沉稳,实则是倾尽一切去做的不过是指向社会地位或家庭地位,这明明白白显示了他的loser性质。

最后电影尊重了他的“不肯入戏”,科恩兄弟绝无说教成分,只是箴言一般让观众与男主一起脱离社会性,在一场飙车式的毁灭中得到替代性的爽感。

即无论你是想成为他、暴打他,还是捶问他“你是怎样的人?

”他都以死猪不怕开水烫或摒弃世间一切的姿态死了。

死了,拜拜,谁都再也无法评论他,他也永远不明白这世界是怎么回事。

《缺席的人》短评

演员阵容很强大,N多美剧主演。居然有Scarlett Johansson,这么早就开始演傻妞了。贝多芬的那几首曲子好好听。

8分钟前
  • Ivan
  • 推荐

看的过程脑子里一直在循环:看都看了,就看完吧,也许结局大反转直接升华。但并没有,我看不懂

9分钟前
  • 小小彭
  • 较差

越去观察一个人,就越无法了解一个人。有的人看似一直在,其实一直在缺席。(但是这个古古怪怪的拍摄手法和剧情我实在给不了高分

11分钟前
  • Kid.
  • 较差

气氛不错,故事偏弱。

13分钟前
  • 时坚
  • 还行

在元素添加中逐渐体会到精妙的革新合理性,是类型片的诸多碰撞,黑色电影的哲学化改写;是新时期的影像复古反真,彩色胶片转制出的黑白魅影;是文本层面的存在询问,以局外的视角看纷乱的人间。荒诞的幽默感当然是科恩兄弟的看家本领,但在这部中,喜感却高于以往的作品,这份高于正是由于看似“不合理”的人物设置,在激烈事件内,旋涡中心的主人公却是镇定至极的情绪反应、顺从而下的接受结果,不同早期的反抗中的不可逆与单纯经历向的被动,新千年后头一年的这部是混合以往商业与艺术脉络的合并体——以虚无边缘的存在而稳固立下的主角设置。与影像一同返归四十年代的是时间设置,后现代书写美国崛起之时,科恩带了绝佳的讽刺口吻,在人物无感情交往中,却往往与金钱相关纠缠,这一商业的诸多交际,内里其实有着对于资本体制的诸多调侃。

17分钟前
  • 云雾敛
  • 推荐

冷静的片子,淡定的男主,黑白影像和舒缓的配乐,一切看上去都很享受。如果一口气看完或许感觉会更好

19分钟前
  • Invoker
  • 推荐

二星的原因是片子比较闷,又难懂,也许很好,但闷是事实

23分钟前
  • coolasice
  • 较差

看到一半就感觉不对劲,于是就等着一个震撼的结局。但其实没有什么震撼的。整个影片的氛围超强。

28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3.5 中间一直来回提的测不准是波粒二象性吧,the more you see, the less you'll know.但是从认知的过程来说并没有很一致,只是处于看山不是山的第二阶段而已,到了最终阶段又是看山还是山。评论里有说像是电影版的局外人,确实有一点,冷静冷淡或者说疏离,不过默尔索更理性,电影主人公倒是情绪繁复

30分钟前
  • Shaяkhill
  • 还行

shit!shit!shit!这么烂的片子竟然8分多?看的每时每刻,都像是煎熬,都在想这片子tm的什么时候结束!!说的是天道好轮回吗?说的是人生就这么戏剧性吗?ok,或许有那么多的人有那么多的感慨,以致于把这部黑白shit!片子顶到了8分多,那么我们就相互尊重对方评分的权利吧!那些深刻留给深刻的人,那些愤怒留给愤怒的人!!烟不离手,上了最low的骗局,自己觉得好就认为是天才还要帮人家,然后在口的时候车祸了,我勒个去,这tm什么鸟东西哦!!

32分钟前
  • 徜徉天涯
  • 很差

为啥8.3分……看的好困,还有这个标题,缺席的人,谁缺席?

35分钟前
  • 速溶小猫咪
  • 较差

当你存在感极低时,你干啥别人都觉得不关你事

36分钟前
  • Pentecost
  • 还行

冰血暴的套路,因私起事,后面的事情却不受犯罪者的控制,无辜的人受到牵连,也还是可以看到科恩对小人物命运的无法逃离上帝视角的一种表达,比如妻子让他帮忙剃腿毛,最后自己的死亡典礼上剃腿毛如出一辙,但是总还是觉得贴满全篇的旁白让人感到沉闷无力。。

37分钟前
  • 保卫胡萝卜
  • 还行

一帮倒霉蛋,命运玩你没商量!

42分钟前
  • Louis
  • 推荐

That's pretty odd, isn't it?

46分钟前
  • Dolan
  • 还行

men can be absent from life,however ,death is definite. 3.5

49分钟前
  • 夏目吾冬
  • 还行

生硬,对叙事依赖性过强。「存在主义」的力量来自于凝视,静默与无意义的循环往复中人与环境的“疏离感”,并很大程度上由场面调度带出,而不是单纯依靠旁白输出干巴巴的哲学文本。很明显,《局外人》文字形式的调度能力与读感都远比本片好上万倍,能察觉到科恩兄弟的类型片思维还不足以驾驭此类Camus式剧本。

51分钟前
  • kis
  • 还行

沉闷的喃喃,我无法承担。sorry,睡觉

54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较差

..........闷

58分钟前
  • 吴登淡
  • 较差

不明白这样一部电影为啥评价这么高还拿了这么多荣誉,同样是科恩兄弟,看完这片只感觉《血迷宫》被低估了

60分钟前
  • 章圭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