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部电影挺失败的!
选角失败叙事方式失败,第一陈坤张雨绮外形不符合,第二张雨绮的嗓子能扮演歌唱家?
第三流水账拍摄。
着实无奈¬_¬`但怀着对钱老的尊敬,还是看完了整部电影,不过颇具讽刺的是,这部电影令我印象最深刻且打动我的不是演员所塑造的某段情节,而是电影结尾掺杂的那段纪录片,蒋英被后人搀扶着贴近钱老脸时,那一刻我泪目了,切身体会到,什么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什么是相知相惜相濡与沫!
本来只打算给一星的,后来因为最后纪录片那个画面,加多两星!
就酱(❁´◡`❁)*✲゚*
2.24《钱学森》提前场,中影影院。
关于电影:0.我觉得这类题材,很不容易拍。
原来的人物越传奇,就越难拍。
用原始资料拍纪录片反而是最好的。
而这部片子让我最动容的也是最后的时候,录像里蒋英女士与钱先生遗体告别的时候依偎在一起哭泣的样子。
1.电影从钱出国前与蒋相逢开始讲起,重点突出钱归国的传奇性以及回国后从一穷二白到参与甚至领导两弹一星的艰苦历程,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多角度导弹或者火箭的发射镜头,串联起来显得十分振奋。
2.Mao和ZHou的口音十分怪异,几处都有窸窸窣窣的笑声。
3.当林永健扮演的聂帅出现的时候,有一种在十月围城中看到春哥的感觉,继续笑场。
4.张雨绮扮演的蒋英显得十分小家子气,其英语也很苍白,怎像一个在欧洲呆了十年的人?
陈坤里面有句台词,有个将军劝他不要回国,他回答的时候说,“My mind is made up。
” 病的很重。
明显应该是 “My mind has made up。
”5.影片穿插再现了中苏友好时期,中苏关系破裂,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等等,对Culture Revolution里钱的生存状态进行了选择性无视。
作为一部主旋律爱国教育影片来说,是值得一看的。
当钱面对着导弹,说这就是我种的苹果的时候,的确意气风发。
影片以外:1.1949,去和留是摆在每个知识分子面前的问题。
而对于海外的人来讲,回还是不回是一个同样的命题。
而这个命题是没有答案的,因为有人留下来位极人臣,有人却被逼抄家自裁;有人回来之后顺风顺水,同样有人为此九死一生。
当我们回头看这些历史的时候,到底怎样才算是爱国是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问题。
钱在这个抉择下,因缘际会,成就了自己传奇而且极其幸运的一生。
这个讨论下面帖子说的很好: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9672976/2.影片里提到一个钱学森在美国的同学,是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省执行任务返回北京时,在飞至北京上空约400米高度时飞机突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
郭和同机警卫当场丧生。
在清理飞机遗骸时,人们发现郭永怀和他的警卫牟方东紧抱在一起,两人身体之间紧夹着刚刚获得的氢弹试验数据。
他们二人的骨灰埋藏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郭永怀的塑像下。
第一次在豆瓣参加抽奖,中了。
于是有了这次提前观看钱学森的好运。
先谢谢一下那些人。
写在前面的废话以下正文看了太多有关电影表白和求婚的情节。
但是我想说,钱学森里的简单一句:跟我走吧!
是给人震撼的一句。
这句话后面的内涵和承诺,怕是只有当事人自己体会了。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钱与蒋就是这样的。
钱被捕,探监结束时,钱缓缓转身后的深情回眸,加上一句别有意味的“我爱你”,听来让人动容。
明明有那么多的话语想要彼此倾诉,但形势所迫,只有彼此深埋心底的牵挂。
这样的情节体现了人的温情,没有所谓的“假 大 空”吧。
前半部分的美国片段,大学授课的情节,搞科研的场景,在美国生活的后面,被捕入狱的时刻,归国遭阻挠的种种,家庭宴会的欢乐……太过需要自己细细品味的画面。
坤少的演出让我相信他心中的钱学森就是这样真实地生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回国后的一切,好像感觉有点喜剧感。
包括张和林的表演,观众都有点笑场白手起家总是让人尊重的。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物,本是可以作成史诗的。
加州理工,冯卡门,喷气式飞机,随便拎出一个,都是世界航空史浓墨重彩的一笔;勒令遣返,无端扣押审查,战俘交换,随便抽出一个头绪,就可见二战结束后冷战的漫天阴霾;国家领导人前的军令状,近乎白手起家建立航空工业,大漠深处的两弹一星工程,随便一个,都是这个国家成立之初如履薄冰的步伐。
激荡的历史风云慢慢远去,留下一个中国男子的内心坎坷挣扎。
一个秀丽杭州的聪敏孩童,庚子赔款留学的青年才俊,加州理工,全美也就是全世界航空届的佼佼者。
在追寻梦想的旅途上一路狂飙突进,知道突然而至审查迫害让一切戛然而止。
而后,现代都市里贵族西装换做大漠深处中灰暗中山装,连手插裤兜也换做以手撑腰。
以前加州理工校园里那个上课不屑言语,一黑板一黑板书写公式的严厉冷酷钱教授换作了听不懂还会重新来一遍的钱院长。
面对竖立着的东风二号导弹,在心底里默念对美国同行的告白: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
回国多年后面对美国受奖邀请时,以美国欠他一个道歉作为拒绝理由时,依然可见他那一身的傲气,正如年轻的他向夫人求婚时,只说跟我走这么一句话。
刻意压低的讲话音量,总显湿润的眼眶,是美国梦想破灭后的隐忍,还是家国情怀深沉的爱?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192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934年:凭借清华大学的庚款公费留学项目前往美国留学。
1936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学习航空工程,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
1939年:获加州理工博士学位,成为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早期核心成员之一,是美国火箭和导弹研究的先驱。
1947年:被授予美国空军上校军衔,并被称为“火箭之王”“美国航天之父候选人”。
1950年:因受到麦卡锡主义影响,被指控为共产党同情者,美国政府限制其自由,软禁在家。
1955年:在中美外交交涉下被允许离开美国,回到中国。
196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枚地对地导弹(仿制苏联P-2导弹)。
1964年:在钱学森等人指导下,中国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
1966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中程导弹。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钱学森是技术总负责人之一。
1970年代-1980年代:提出系统工程、工程控制论、思维科学等理论,推动自动化与战略武器系统发展。
1980年代:倡导知识统一论、军事战略学发展,支持载人航天计划。
1991年: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9年:与世长辞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忍不住感叹:一个人的一生怎么可以这么丰富?!
怎么可以做这么多轰轰烈烈的事情?!
怎么可以改写一整个国家的命运?!
纪念首任老院长钱学森老同志诞辰100周年,提前看。
一开始就是浪漫爱情,看着陈坤一身白色西装伫立在灯火阑珊处,张雨绮的目光穿过人群……第一反应是:金燕西!
难道上演的是科学界的燕西?
钱学森在美国的前半段生活:美酒、美食、觥筹交错,聚光灯、闪光灯,万千荣耀于一身呀,豪宅华丽的生活;被诬陷为共产党后,一句“我爱你”让我肉跳,隔着话筒听音乐让我想吐;回国后的航天生涯,旨在叙述钱学森就是天才,他拍拍脑袋比啥都强么?
很难看到他的科研生活,他如何攻关,他如何带领团队突破一个个难题,没有具体事例的支持宏大叙事显得空洞,也显得电影语言的落伍。
也是,这不是纪录片,这是饱含着巨大市场野心的商业大片——需要爱情为噱头,需要特效和大场面完成视觉刺激,需要有眼缘的演员因此张铁林能演毛泽东林永健能演聂荣臻(小品《装修》中饰演“天津大姐”那位,这再次印证钱老的伟大——当毛泽东如梗着脖子的康熙,聂荣臻如一脸坏笑的痞子,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只能归功于钱老了)。
作为航天人,虽然是新航天人,期望着一种熟悉感,希望感受到一种力量,可这部商业大片直接取消了朴实,让我如坐针毡,哭笑不得。
看这片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大概是坤哥粉,除了龙门厂花和画皮炮灰之外我居然连这种都看了嘤嘤嘤。
这一片看下来真心觉得只要是这种温和、淡定的好人形象大抵都能刷高分,这部里的钱学森也不是如何如何显得殷切爱国,没那么高大全反而好得多。
因为拿真人改编,剧情也好不到哪去,编也编不出花来,基本上就那样吧。
这种片子最大的问题还是乱,人物不少,走马灯似的出来溜一圈,也算是天朝主旋律电影的常态。
给人印象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字,乱。
要推这片的话无非也就是冲着男主去看了(。
非常开心第一次被豆瓣抽中在2月24日晚在中影影院参加了《钱学森》的提前看片,谢谢豆瓣给的机会!
看完这部电影,我很激动,深深地被钱学森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他为了祖国的强大而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待遇,冲破了重重阻力,最终回到祖国的的回报,被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爱国精神将永远是我们所学习的榜样!
最后,还是感激豆瓣机遇的宝贵机会,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参与这样的观影活动!
谢谢!
今天看了钱学森,感觉很不错。
作为一个人物传记电影,故事叙述很明确,让原来不清楚钱学森的人能够了解他,知道他到底做了什么令人尊敬的事。
比如,他在美国教学生这一段,年轻气盛。
你听不懂,我还不讲了。
但回国后面对基础更差年龄更大的学生时,一遍听不懂可以重头在讲。
还有美国先是要驱逐他,他就收拾东西准备回国,后来又被监视软禁,他还是坚定决心要回国。
而整个过程中,陈坤的表演都很到位,无论是不同年龄是应该表现的气质差异,还是面对不同人时表现的态度差别,都表现的很不错。
顺带的说,周总理的天津腔,一讲话就让人想笑,有点像听郭德纲相声的感觉。
同样是人物传记电影,本片和差不多时期上映的《胡佛》相比较,高低立下。
太过片面的刻画主人公极其家属朋友,全部是清一色的高大全形象,台词配乐时刻都在为煽情作准备,似乎忘了科学家也有普通人的一面,最打动观众心理的不是什么不停的震撼,恰恰是那份对生活的触动。。。
能够不找张雨绮演钱学森的太太吗,举手投足念台词实在是太没有感觉了,她始终没能投入到任何一个角色中去,不知《白鹿原》中会如何。。。
有那最后几分钟纪录片的镜头就足够了。向您致敬! PS:1、毛爹和周总理的配音实在是太奇怪了,尤其是毛爹的,配音同志有没有研究过湖南话啊?2、最后结束的那个音乐实在是太像<UP>里面的配乐了,就像是变奏曲一样,我应该没听错吧?
无量宗师
学校竟然组织在操场看这货。传记片拍成事迹片,陈坤和张雨绮演的也是各种做作。PS.张铁林有种莫名的喜感
这根本不能算一部电影,无语泪先流,最低分给导演,最高敬意致钱学森等一众新中国科研工作者
前3分之2看的困
结尾许还山演得还挺像学者像科学家,陈坤的造型让人觉得像毛泽东
美帝五毛及阿共深黑片。厂花之外,基本所有演员都丧失存在感了。
我可能没有同样的才华,但我有同样的志向
坤姐表示坚持雕塑式表演风格一百年不动摇。
它起码是一部认认真真拍的片子,现在骗钱的太多了,向钱老致敬!
跟我想的不太一样。。。不过一看监制,我就明白了,又一个献礼片
每每看见片中钱学森我总想起有着妖娆眼线的西厂厂花~每每看见片中的毛 泽东 我总想起吹胡子瞪眼儿的皇阿玛。张雨绮本身说话的音色太失败,一听就不是歌唱家…
不知道那些打两星三星甚至一星的头脑想的是些什么!虽然我没看过前面那版的,但是这版我想说很好,不是来看明星不是来看破绽不是来看笑点,单单一个钱老一个两弹元勋就值得另人敬仰,看得是那种表达出来的情怀,把真正的儿女情长揉捏到爱国主义情怀里,比起现在的那些电影电视剧好上一百倍
一部这样的电影也让我流泪了。我虽然很难理解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使命感,但是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
这其实就是个无聊的科教PPT。电影虽不怎么样,但是钱老的伟大光辉不能忘!看见影片最后蒋英扑向钱老灵柩的一瞬间,眼泪就止不住了!整个电影就是陈坤的个人魅力秀场,张雨绮的演技实在无力吐槽。毛主席周总理和聂帅的方言听起来总是相当不地道,让人憋屈的慌!
中国就是需要这种精神来支撑!!踏踏实实做事
ccav上看的 剧情弱爆了
钱老说,一个国家不仅要有科学和技术,还要有文学、艺术和音乐。你们就是这样做艺术拍电影的?我看你是在做任务!钱老的水平是世界级的,你们拍电影的水平是什么级别?
中国导演还没有搞清楚人物传记该怎么拍呢。这东西剪一剪,把声去掉再做个旧,可以放到纪录片里当情景再现用。。。
陈坤已尽力演出人性化的钱学森先生,一两个情节也让我很感慨,其它全部都太单调无语又歌功颂德了。特别一些领导的对话就像在读台词,听起来没有一点自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