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影片几年之后,最近发生一件小事,让我又重新回忆这个电影,这部电影励志的地方,不是Liz Murray最终考上了大学,而是用自己的努力来摆脱着原生家庭的厄运,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每天三餐都是很难吃饱,家里付不起水费所以很难洗澡,每天身上又痒又臭,到学校里被各种被嘲笑孤立。
学校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象牙塔,对敏感又贫苦的学生而言,学校甚至是比社会还残酷的一个环境,因为学生时代未成年人很难有选择学校、老师可能性,如果运气不好,在这种环境下上学,那真如苦难沼泽。
在这种家庭学校中度过学生时代的人,或许很容易就放弃努力,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继续堕落的生活。
无论是生活在哪个阶层的孩子超越父母都不容易。
富家子弟因为起点高,超越父母同样难。
在没有父母辅助,反倒还要照顾母亲Liz,终于母亲去世以后,Liz才把原生家庭带给她所有的羁绊甩开,自己打工赚学费学习,并最终靠自己的努力进了一所学校学习,Liz和姐姐Kate是一样的基因,生活在一样的家庭,Kate肯定也挣扎过这样的命运,可是却没有光明的未来。
太多像Kate一样生活在千疮百孔的家,也曾是各种挣扎,却还是走上父母的老路的人。
说一说影片中另外一个人物Chris,Chris是Liz的朋友,Chris的命运和Liz姐姐简直比血亲更像。
Chris一直是跌跌撞撞的求生存,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普通的轨迹。
这三个女孩生活的都很难,但我反对唯结果论,在我的价值观里,Chris就是内外一致的普通人,普通人在社会上生存,有不适的感觉特别正常。
普通人无论上学,工作、结婚、生子都不会有戏剧性的改变。
都知道谁痛苦谁改变,但没有聪明这个天赋的人,只要是过着普通生活,都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了。
Liz Murray在学习上天赋高,真的不是普通的学商,资质普通的学生可能用两年时间就考上世界级的名牌大学?
再复读三年都未必搞得上一流大学。
如果和Liz这样聪明又努力的人比,普通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焦虑,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
Liz Murray是属于越努力越幸运的人。
她的学业方面不具有借鉴意义,因为根本不能复制。
也有很多像Liz和Kate、Chris一样,只是活着就已经很吃力,却没有放弃希望,过上普通生活的人,我认为更励志。
普通人本身更值得被书写。
普通人才是大多数人生活的处境、生活的原貌。
Liz最终成功摆脱了这份名为原生家庭的诅咒,靠自己的努力,超越了自己的父母。
这已经就摆脱了普通人的范畴,因为普通人的生活里最缺稀缺的就是“逆袭和打脸”。
观后感:只要你积极的生活,有正确的态度,去追求你渴求的,接受一切形式的生活,你会成功的,至少你不会后悔。
不管以前发生什么,现在发生什么,将来发生什么,这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写下来激励自己,激励一切真实面对生活的人。
生活的不幸和苦难不一定都是阻碍你前行的绊脚石,总有一天当你坚持了过去,不被周遭人影响,不怕周遭人嘲笑,不顾他们的一切排挤,只是跟着自己心中的信念去走,发现一切都没有那么糟糕,因为只有在生命的油灯快要熄灭的时候,我们才会懂得生命是何其的宝贵。
Liz的出生对自己,在别人看来本生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父亲品性的败坏,吸毒成瘾。
最后患了AIDS,被关在了收容所里。
连爱她的她爱的妈妈也染上了毒品,接着是精神分裂,失明,一切的一切来得让她措不及防,她和姐姐都那么爱学习,都那么想上大学,而她却只上过短暂的学习期,但这些并没有阻断她的求学欲望,她学习伊瓦捡来的书,让没上几天学的她考试获得了满分,但还是躲不过同学对她的嘲笑和欺凌,她无法承受那种痛苦,只好选择待在家里,。
经过一番和管理人员的挣扎,只好重返学校,她认识了好朋友Chris,这也使她的生活不在只剩下亲人的离去和生活的不济。
她仍然在努力,在打破着所有的不可能,创造着让人无法相信的奇迹,这场“风雨”如此的猛烈,她都毫无畏惧,对,她没有选择,是父母的生活给了她这样的选择,她穿过最破的衣服,甚至连面试的时候都没有合适得可穿,她吃过最烂的剩饭,她住过没有温度的地铁,,,,这都没有迫使她放弃对生活的信念,因为她要拯救她自己,因为她相信自己,她两年把四年的学业自学完毕,她考上了哈佛,她拥有了自己的公寓。
所有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风雨哈佛路》观后有感———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童话,故事的主角是我们自己,只有我们才能决定故事的结局。
为了童话美丽的结局,永远不要放弃。
——电影秀影片中的丽丝是个不幸的女孩,父母的吸毒、亲人的抛弃使她只能在收容所中长大,也让她看尽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她又是个幸福的女孩,尽管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波折但她最终开启了属于她的童话之门,在这样噩梦般的生活中却依旧保持着对爱的感恩、对生活的希望。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不也一样吗?
无论怎样的艰难只要还有希望就不会绝望,生命只有一次怀一颗感恩的心,你就不会孤单。
丽丝15岁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的生活,影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终于,我明白了,我妈妈在哪里,我的家就在哪里。
”这是她的希望,她觉得总有一天妈妈会好过来,像过去那样照顾她,然而当妈妈也离她而去的时候,她的生活在瞬间一片漆黑。
或许曾经的她还寄希望于家人但此时她只有自己和一个未知的将来。
没有人会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她放下所有,开始自己艰难的求学路。
两年时间修完高中课程,拿到纽约时报的奖学金,升入哈佛。
这样的经历几乎没有人会敢想象,但这个没有读过书的女孩却做到了。
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坚持的毅力,更是对生活的感恩、对生命的不灭的希望。
读书是她对妈妈的承诺也是生活的动力,在那样的艰难的时期是心里这个读书的理想与信念支撑着她,不顾一切。
生命只有一次,有梦想就有前进的方向,有梦想就有奋力向前的勇气。
丽丝一个从收容所走出的流浪女孩,因为心里的那个梦想,在生活的巨大考验中浴火重生,蜕变成一个令所有人为之动容、为之呐喊的女孩。
生命无法选择,父母给了我们新生,也给了我们一个成长长的环境无论好坏,但生命又是公平的,它不会歧视任何一个人只要你还有梦,相信在奋斗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生命只有一次,没有重来的机会。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生活教会了我们,心存感恩,心怀梦想,希望不灭,生命不倒!
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童话!
“ 世界上的力量有三种形式:暴力、金钱、知识。
我只能靠最后那个活下去。
” ——托夫勒 《第三次浪潮》第一次站在哈佛校园参观时,领队的David在Liz身后发问:It looks like what you thought it would? 字幕组给的翻译很直接,“哈佛怎么样?
”但是这句话背后是多么汹涌翻滚着的艰难心酸。
what would she thought it be?Liz自己在争取上学机会时说过,I just need a chance. A chance to climb out of this place I’ve born in. Everyone I know are angry and tired. They’re trying to survive. But I know that there is a world out there that is better, that’s better developed.And I want to live in it.和父亲在学校外红着眼睛道别时,Liz也说过 when I was little. You were the most interesting thing in my world. Everyone around was just talking about drugs or sex or you know, just trying to survive the day. But you always had ideas. It’s because of you I know there's another way of being.多年以来你都身处这样巨大灰暗的漩涡中,被烟酒毒品挟裹的世界,被狂躁暴虐滥交辱骂席卷的世界,你所见所闻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愤怒和疲惫。
你所结识的人们没有一刻不曾停止挣扎,挣扎着在混乱不堪的生活里苟延残喘。
你在收养院听到的那声尖叫,如此漫长刺耳尖锐,轻而易举划破了整个回忆的卷轴。
你的世界从来就缺乏阳光,缺乏善美的期待和热情,要你怎样想像一个神圣鲜活的大学校园,会有何种流转风华?
Liz说,Sometimes I feel like there is skin upon the world. And those of us who are born under it, can see threw it. We just can’t get threw it. ——对于周遭的世界太过熟悉,也正是因着万般熟悉才明白在不可抗拒和无法逃避的现实之前,我们有多渺小。
卑微的如同一粒沙,一粒尘埃。
The world moves, you just suspect. It could not happen without you. Situations are not conduced to what you want for yourself. Someone else's needs, someone else's plate is going to be stronger than yours is.难以忘怀Liz趴在母亲的墓碑上哭泣低絮的话语,那般决绝的姿态仿佛下一秒就愿意这样拥抱着她一同离去。
That's all we rember. I remember riding with with my mother through the leaves, the yeild end her arms warms around me, when I was little and she was well. That was long ago. Maybe only happened once, maybe she betrayed me thousand of times,it did matter, 追风筝的人里那句:为你,千千万万次。
在这里又何尝不是你的心声。
——就算你背弃我千千万万次,你一次的温暖便已足够照亮我一生。
——原谅,奉献,爱,和母亲相比,都那么轻,何足挂齿。
记得之前母亲醉酒呕吐的时候也曾神志不清的哭叫着说,我愿意当一个好母亲啊,我只是需要一个拥抱...也记得Liz无数次为母亲辩解的之一说,她是想做一个好母亲,她只是力不从心。
给予不了。
遇到这样的父母是Liz的不幸,不能否认他们对孩子的爱和真情,然而这爱的代价太过昂贵,甚至将支付的重担全部倾在幼小子女的肩上。
父母双双瘾君子不说,学业也都是未就。
母亲从未得过100分,父亲也在分别时难得凝重的对Liz说“Stay in school. I blur this, but you can to this.”——She indeed can do this, she did.终于还是做到了,父母没有做到的你都做到了。
应该有人教你却遗憾的没有人教她的事情,你终于还是都学会了。
她对着纽约时报的高干说,是父母让自己变的内向。
她从不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你知道为什么。
这并不令她开心,多数时候还使她难过。
忽然就想起来《detachment》里那句台词:该有一个前提,在成为父母之前,先去学习如何成为家长。
也许Liz未曾察觉,她早就在心中筑起一道自我防御的围墙,把自己和生活中的阴冷疼痛隔离开,也和一切明媚光亮隔离开。
母亲尚在时,她总心怀侥幸,抱有期待以为母亲会好起来会重新照顾自己,尽管事实是多年来一直在自己在照顾母亲。
但至少,母亲是这道墙内的人。
和自己一同圈在里面。
母亲离开后,像是扇在脸上的响亮一耳光,现实如此残酷难以躲避,只剩你一人了。
She lived in my heart, but I lived nowhere. I was all alone in the world. ...you buried every bridge, you burnt our every welcome, and everyone who have ever believes in you, you let down.她住在我的心里,然而我没有了去所。
我在这世上孤身一人。
我断绝了所有的路,拒绝了所有的友好,让所有信任我的人失望。
这段独白出现的时候,隐隐约约就感受到了故事真正转折即将到来的气息。
当伊娃听到她要上学的心愿重新勾起嘴角打开大门,当女助理迟疑片刻给了她最后的机会,当Liz深吸一口气提笔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梦想和申请。
我听到那堵墙轰然倒塌的声音。
瓦力砖块四碎开来,隆隆震裂,沉重的砸在地面,顷刻分崩离析。
I knew at that moment I had to make a choice. I could submit to everything that was happening and live a life of excuses... or I could push myself. I could push myself and make my life good.——我别无选择,我只能义无反顾的向前跑,大步跑,像当年听闻母亲的死讯飞奔而出时一样,把沿路的霓虹橱窗都甩在身后。
就像要飞起来一样。
——缅怀是一杯毒药,我承载着你们放在我身上遗忘了多年的爱,存活于此世,无法选择生死,只有在这最艰难的路上,一往无前,就想要飞起来一样。
——把安全感付诸脑后,只让自己努力努力不断努力更加努力,然后看什么会发生。
What if I just go crazy? I used my every potential to do that.I have to do it. I have no choice.Chris大吼“You think they let people like us in to Harvard?”的时候你早就不会动摇了,她自嘲谁会在乎我这个混蛋上不上大学时你亦不再多言。
我明白你是如此期待墙外的世界,尽管你了解尚浅,你无从入手,但你知道你会走进去,站在那个世界的入口,昂首阔步的走进去。
当旧友发疯的撕扯,当姐姐卸下故作的坚强无助的流泪,你只是安静,坚定,强烈,稳定,排他。
如此云淡风轻,又不容置疑,你说。
Yes I do.——你不再是当年那个扒着救护车死死不放声嘶力竭哭号的小女孩,也不再是当年那个隐忍闭唇,坚持不发一语的小女孩,现在的你感情再翻覆狂暴,都依旧平淡如水,内心的波澜壮阔己知即可。
岁月早就将你打磨的如此内敛含蓄,锋芒尽收,蓄势待发。
不枉与你相逢一场。
David问道:It looks like what you thought it would? 我看到你站在那里,倔强的迎着阳光。
——Better. Unattainably better。
不想承认,但我还是在你出声的那一刻,血气上涌,热泪盈眶。
因为在贴吧里看到一些相关的贴,所以刚刚忽然心血来潮写了点东西。
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总之,是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吧。
以下是该贴内容。
不要刻意去批判什么,在没有彻底弄清事情的原委以及意义之前,我们最好还是选择学习和凝听。
图片很多人说《Homeless to Harvard》拍的不好,我无法反驳什么,毕竟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存在着可大可小的差异。
所以我只是想谈谈我的看法,如果你不认可,ok,我不会觉得任何可惜,也不会强求你的掌声。
我只是想传递一种观念,不论这种观念是否能带给你对此的新的思考。
【 Firstly】电影的前五十一分钟(总共一小时二十七分)在介绍背景。
细节方面处理的极其细致,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电影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原因。
现代的都市人,工作繁忙,社会倡导的是高效率,高节奏的生活。
以至于现在的青少年,(对,包括我在内)所谓的正在“逐梦”的青少年,太看重事情的结果。
什么是结果?
我们在开始着手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想到的不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收获什么,能够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不是通过这一经历我能改变什么,而是,我能否达到预期,能否得到满意的答案以及想要的结局。
正如网上的一句名言,“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你让我怎么哭都行”。
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然而这种心理深深的植根于几乎我们所有人的心中。
“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反而是这种目的主义者所倡导的价值观被推崇为主流,误导乃至蒙蔽了我们。
这前五十一分钟,不是留给这样的目的主义者看的。
况且,我们作为非专业人士,揣着所谓“拍的不好”的心理大肆评论着,我不明白,有人想过这部电影在欧美大获成功的原因么?
难道是因为它“拍的不好”吗?
【Second】当事人,也就是Liz Murray,我想她在电影开拍前不会没有审剧本,在电影公开放映前不会没有细看,那么问题就是,她赞成这部电影拍摄的原因以及导演剧情安排的理由。
用占据电影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讲述背景,这种被国内“目的主义者”唾弃的编排方式,为何在国外有不同的声音?
我想还是价值观。
我们的所谓的“励志分子”推崇,让电影变成一部励志影片,喔,你也许会说,“它本来就是励志影片,况且电影的标签以及类别设置上也是如此显示的。
”于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就这样丝毫没有思考的接受了。
所以“励志电影就是应该用所有的时间来励志,来激励观众啊。
”这很有道理。
个人看法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它的精神所向,不是简简单单讲述一个平穷女孩涅盘的故事,也不是告诉你一个现实版的丑小鸭变天鹅,它带给我们的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自我定位以及突破自我定位。
你觉得Liz和她的朋友们鬼混,街头乞讨,进收容所,这些都是消极的,没有达到你期待的“励志”目的。
但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正是这些所谓的“经历“或者说是“阅历”,是生活中的点滴促成了她的质变。
对,包括其中起很大作用的,她的母亲。
【Third】片头以及片尾,那句“I Love my mother,all the time”反复出现。
中国人讲究前后点题,突出重点。
我不知道欧美人怎么看。
但把这句演讲中的话放在这里,以及在Liz获得奖学金时那句“I want my family back”,都是有意义的。
不要把它当做纯励志电影,你看不见亲情带给你的感动吗?
看不到一种人性的善意吗?
当社会“以痛吻我”之时,我却“报之以歌”。
我们所谓的成功观往往是看这个人有没有房有没有车,但真正的成功不是物质的,房和车对于我们很重要,但富二代官二代,这对于他们重要吗?
成功的概念,被我们扭曲,歪解。
纷繁的社会,没有人关注你的内心,Liz的成功在于,她的内在品质,而不是“以平均绩点96分,四年完成两年高中学业,进入哈佛”。
【Fourth】一笔带过的,Liz的奋斗历程,大多数人看不见它的实际效用,大多数想的是“因为这个女孩的故事我深受感动与震撼,我也想知道我怎样能够变成这样,我如何才能成功”。
所以你的“目的性”又来了。
Liz的内在品质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无法做到像她一样。
几乎我们所以人都过着比她曾经强上百倍的生活(毕竟我们现在在用手机、电脑以及其他智能产品看这个帖子),可我们却做不到,我们浮躁、被动、目光短浅、渴望着一步登天。
我们缺少的到底是什么?
我没有想把Liz捧得多高,毕竟,拥有健全双手的她曾经在超级市场行窃,在街头乞讨,我不赞成他人所谓的“生活所迫”。
【Fifth】高中英语课文中有一篇关于《My Fair Lady》电影的节选,三个月的蜕变可以让人焕然一新,其中的原因什么?
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自己的希冀。
Liz 的品质也包括这样的希冀。
母亲的去世使她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处境,无家可归以及学业上的空白,知识的匮乏。
有一句话是说,“贫穷的本质是懒惰”,我想一蹶不振,接受现实,承认失败的本质也是因为惰性。
人类本能的惰性。
区别在于,有人克服了,但更多的人屈服了。
还记得在受邀去波士顿时,Liz的反应吗?
她说,我根本进不了前十。
她是不自信吗?
我看不见的,从她上课回答问题的态度以及课下拿着讲义要求老师修改的态度,我认为她有足够的自信。
她之所以这样讲,因为她仅仅是在做自己的本分,她没有说过“一定要考第一”,“非哈佛不上”这样的言论,她只是按她自己的想法在“摆脱无知”。
她把四年 的学业用两年完成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不想在高中毕业前已经就二十一岁”。
安安稳稳的做你的本职工作,不去计较结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未必;十分耕耘十分收获,必然。
”别再找歪门邪道,别再找独门妙招,别再想着一步登天,看清你的现状,给你自己一份准确的定位,循序渐进,你收获的快乐将不再局限于结果。
如果我的所言所感有悖你的价值观,或者你不认可,不愿接受,那么就请默默地关掉这个窗口,因为没有人强迫你赞成别人的观点,你可以继续做你自己,把我所说的一切从你的头脑中清楚。
我希望没有人在此口吐脏言,毕竟贴吧是一个多重思维交流,碰撞的地方。
凌晨一点。
现在我要关掉电脑去睡觉,因为明天要早起。
其他的想法,我会再找时间发上来。
如果你支持我,我不甚感激,发自内心的感激。
Thank you so much.
“我妈妈,她是一个瘾君子,一个酒鬼,常常烂醉不醒,还有精神分裂症。
是的,我妈妈。
我一直都爱着我的妈妈,无论何时何地,一直很爱。
尽管她已经忘记了爱我,但我一直爱着她,自始至终,对,自始至终。
”电影的一开头,故事的主人公莉兹(LIZ)如是说。
镜头里,是一张平静的脸,没有愤恨,没有落寞,有的只是内敛之下的坚韧和“生活不会更糟”、“永不放弃”的处世哲学。
莉兹·莫利,出生在纽约贫民窟里的一个不幸家庭,父母亲都是瘾君子,而且双双染上了艾滋病。
她在8岁的时候就开始卖破烂,从垃圾堆里捡东西吃。
她被同学嘲笑、欺负,所以她不愿意上学,她辍学。
父亲不管她,外公不收留她,所以她在被她称为“疯人院”的教养所里呆了一段并不太短的时间。
之后,她流浪,和她的好朋友克瑞丝(CHRIS)一起,乞讨,露宿街头,到便利店偷一些吃的东西。
如果她的母亲没有那么快的死去,那么莉兹的人生轨迹或许会有不同。
她母亲的死让她明白了,她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
莉兹母亲下葬的那一幕拍得很平静,没有人哭,没有人大叫,只有莉兹躺在母亲的棺木上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候,她的脑海中闪现了她和母亲坐在滑板上滑过草地的快乐而又美好的回忆。
莉兹说,“当时你是那么健康,我们是那么快乐。
”“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就算在世人的眼里你是人见人怕的瘾君子,妈妈,我依然那么地爱你。
”在影片的至始至终,莉兹对于母亲,只有浓浓的爱,而没有一丝怨恨。
我一直认为正是这种爱的心理才让莉兹能够从正面去接受生活,去理解生活,去重新生活。
改变从她进仁爱学校开始,在老师大卫的支持鼓励下,莉兹惊人的潜力发挥了出来,当然,更多的是惊人的毅力,在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基础上,在期间还要打打零工的情况下,莉兹硬是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高中课程。
优异的成绩让她踏上了波士顿的旅程,让她见到了哈佛,那所美国最伟大的学府。
哈佛,给了她更多的梦想。
“这世界就像一层薄膜,每个人都看得透,但却冲不破。
他们终日徘徊和埋怨,却不敢抬头看一眼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是什么。
” “现在,我离这层薄膜很近,很近,近得可以摸到,我觉得我可以冲破它。
”“为什么不拼一下呢,看看到底会怎样?
”所以,莉兹申请了纽约时报的奖学金。
在申请奖学金的座谈会上,莉兹以她的经历打动了所有的评审。
她说,“我妈妈,她是一个瘾君子,一个酒鬼,常常烂醉不醒,还有精神分裂症。
是的,我妈妈。
我爱我妈妈,我相信她也爱我,虽然她常常忘记这一点。
我一直都爱着我的妈妈,无论何时何地,一直很爱。
尽管她已经忘记了爱我,但我一直爱着她,自始至终,对,自始至终。
(呼应影片的一开头)……我可以寻找各种理由使自己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很聪明,我可以改变我现在的生活,改变我的一生。
我需要的只是这个机会。
”当被问及“觉不觉得可怜时?
”莉兹这样回答到,“我为什么要觉得可怜,这就是我的生活。
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
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
我为什么不能做到?
”莉兹做到了,她改变了她的命运。
她成了第六届纽约时报奖学金的获得者,她进入了哈佛,在哈佛,她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励志电影,但我并不简单地这样认为。
它不仅仅只是一部励志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的奇迹。
对母亲的爱,对完整家庭的渴望是莉兹始终不放弃生活的原动力。
正是爱让莉兹觉得生活还有希望,还值得她去奋斗,去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如果没有这份爱,而只有怨恨,就如同“莉兹的好友克瑞丝的怨恨那般”,那么恐怕就不会励出什么志了。
当然,它是一部励志电影,电影的原名很能够说明这一点:HOMELESS TO HARVARD(无家可归上哈佛),的确是励志啊。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周日下午在央视一套看了之后,感动至今,遂写下上文。
http://blog.sina.com.cn/yanglili82
Liz说她从来不问为什么,因为她知道答案。
她遗传了父亲的天才基因,真幸运。
我要问,为什么,对自己有许多为什么。
对她,是什么信念让她一定要读书?
改变出生的环境,跟妈妈姐姐过不同的人生,或是一个智者对智慧的追求?
她影响了我,信仰,信仰宗教是那么虚,信仰智慧信仰科学才是真正的信仰。
第一次看米国的以贫穷为主题的电影,看过的大都是中情局、特工,要么温馨浪漫的亲情爱情,要么高科技,总之其他影片人物似乎从不为money发愁,而这部几乎没见到过钞票。
也许仅仅是个编来的故事,但故事和电影素材皆源于生活,所以我宁愿相信这是真实发生过的。
从另一个角度,又觉得那么不真实。
十几岁就有哲人思想,冷静,生活中有这样的孩子吗?
人真的该多读书,Liz说“我要读所有最好的书”。
我读过的少之又少。
如果英文好点,不是去看下面的中文字幕,我想这部影片能让我更深刻。
不过,她做到了,其他任何一部电影都是看过就删的,这部我要留着。
我们的老师在我们的高考前给我们看了这部电影,我知道是想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但我却非常厌恶这种方式。
总体上说我还是热爱学习的,但我觉得她是想通过这部电影传达一种我不喜欢的价值观—好大学=成功。
我觉得这是一种幼稚的价值观。
的确考上好大学是不错,但那些考不上好大学的人该怎么办?
(这里排除无心学习的人),他们就无处安身了吗?不要觉得我在发牢骚,我觉得人们应该承认这种价值观是不成熟的。
谈谈这部电影。
我非常敬佩她的努力,她坚持的性格,非常敬佩,但她的成功只是一个特例,她在学术方面的学习能力很强,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她的成功,当然不排除她的努力。
但大部分人都不能向她那样学习,至少我不会,并且哈佛不等于成功,她考哈佛是她唯一想到的的一种生路,她只是想生存,导演以哈佛暗喻成功,我觉得是极其不合理的,以一种实物去比喻一种广泛的概念,只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以偏概全,暗示给观众一种幼稚的价值观,我觉得这是对社会不利的,这部电影只是给观众一个梦,人们关注她成功地考上哈佛,却忽略了她考上哈佛的道路几乎没有几个人走,并且也没有几个人“成功”。
就像比尔盖茨的成功误导了很多人一样。
大家先了解一下成功是什么吧?
然后再看看这部电影。
我也希望我的老师能看一下这影评。
这是我的思考。
如题,并不觉得这电影很励志,但还是给了四星。
女主是个天才,她是那种认真学习就能得到好成绩的学生,是自己看《百科全书》就算不来上课也能考一百分的,是能在两年内读完四年高中并且拿下第一的,所以她考进哈佛这所名校并没有很励志。
可是,女主的成长环境又实在太恶劣了,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需要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周围的人讨论的不是毒品就是性或者别的,所以女主还能正常长大实在太不容易,这棵小树没有长歪很难得。
在收容所(还是孤儿院来着,记不太清了)那种环境也没有发疯或者演变成心理变态的人,也很艰难而幸运。
如简介所说“随着慢慢成长,丽兹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她千方百计申请哈佛的全额奖学金,面试时候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
然而,贫困并没有止住丽兹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里面,从不退缩的奋斗是永恒主题”,所以这部电影不应该把较多的内容放在如何努力上面吗,可是这方面的体现并不足够,女主考进哈佛又显得太容易了,所以这也是我开始不想给四星的缘由。
女主和克里斯的友情发展的好迅速啊,两个人突然就开始抓着泥巴往对方身上扔成了好朋友,这一点很出人意料。
开头的时候女主的姐姐和妈妈抢钱不让她去买毒品,后来女主和父亲一起追出去结果父亲和母亲一起走了,看的我有点懵。
女主趴在棺材上仿佛躺在母亲身边,觉得这个孩子坚强却又可怜。
女主的眼睛和头发很好看。
女主的父亲其实是个天才吧,可惜吸毒了,他说“别爱我,浪费能量”的时候觉得还挺难受的,他也许本可以是个好父亲的。
这个女孩始终积极正面地看待周围的人,事,无论她的世界有多么黑暗,我是最值得敬佩的地方,这是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内心光明强大能击败所有魔障
它诚恳。不花招。
不愧是10年前的片子,多低级的励志片啊。她妈吸毒的时候她不上学,只考试就能得高分,她妈死后她花了点力气学习就能2年读完4年的书,还考第一名,还得奖学金,还上哈佛。你是在侮辱其他努力学习的学生吗?艾伦佩吉只是个配角,一个正脸的特写都没有,导演你看走眼了吧,不知道她会红吧哈哈哈哈哈。
现实中,可能不会有这么苦难又这么顺畅的成功路。可每个人的疼痛都是一样的。
作为励志片,似乎激励不够,电影高潮似乎来得晚了点,结束得也快了点。但是末尾还是有那么一点小感动,就为这一点儿多加一颗星。
纯粹励志
听介绍说不错,看了以后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我感觉那个人并不是通过多少努力得到的,感觉她很容易就成功了
最好的励志书 要独立 要坚强 要学会爱与宽容Just try as hard as I can, and see things happen.
有家不回,有学不上,就是天才,上个哈佛有啥稀奇,导演也真行,把这么励志的故事拍的这么狗屎。
其实没有多励志,女主的成功有太大的特殊性。而且看完此片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和她从绝望的境地中挣脱出来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最后她站在讲台上说,如果可能的话,她宁可用这份“成功”来换回她的母亲。说到底,这只是一个苦难的故事。
没把励志片应该有的感觉拍出来,故事也太散了,没起伏
励志的主题 虽然家庭不幸但很坚强追求学业的女孩 故事情节不够打动人
我觉得挺一般的~~~
够励志~~
过了励志的年龄 看了部励志的片子
因为中文配音 实在没法入戏
标题党,准确的剧情概况应该是如何走出家庭吸毒乱伦的怪圈并据此写出一份好简历。想要靠此片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的同学们可以省省了,85%剧情都在展示苦逼,到最后对于她得以上哈佛的原因,只轻飘飘地一笔带过:“Because I'm smart.”典型美式天才落难型励志,指望勤能补拙的,洗洗睡吧
我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过如此剧透的电影名了。。。
片子总体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佩吉妹子只有两分钟戏份,还把自己大额头的短处暴露无遗啊。女主是《美国丽人》的小女儿。
(121208)生活在最底层的悲哀中,过没有退路的人生。一个前半段很悲催后半段很幸福的高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