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李姐。。。
觉得女主危险为什么是送去苏联啊,送就送,为什么要一个人徒步穿过那么可怕的丛林啊。。。
看前几集男主心里有爱的人,可能已经不在了,但心里还是忘不掉,因此平时基本没有笑过,然后看了女主写的身世报告就觉得女主可怜后悔所以去把她接回来??
然后就拥抱了,开始强行撒糖。。。
一个为了看鱼旦来追剧的鱼旦粉表示这颗硬塞的糖一点都不甜啊啊啊!
而且很影响观感呕呕呕,最大败笔
鱼旦叔主演的《爱国者》50集,看完了。
冲着张鲁一的演技和颜去看,因为太喜欢他主演的《红色》了。
但是这部剧和《红色》相比差了好多,有很多槽点,我是忍着,以尽可能宽容的态度,才看完的。
逻辑硬伤,配角的智商忽高忽低,节奏忽快忽慢,配乐渲染气氛太过,配角和群演演技差,剧情崩(怀疑是剪坏了),队友一直拖后腿,男主的智商再高,也没办法阻止猪队友,出场人物众多,经常开启新副本,很多事还没有交代清楚,有种很匆忙的感觉。
男主对女主的感情也突如其来,并且模糊不清。
作为男主,在剧情发生转折,从寻找颜红光变为扮演颜红光的时候,他更多的时候在做演讲,喊口号,配乐诗朗诵,演技实在没什么发挥的空间。
只靠一个人撑不起一部剧,即使他是主角,更别提,他的角色也崩了。
当然了,也有优点,男主帅且智商高,女主美且私服好看,反派男配很带感,特别是他发现女主是红色的,威逼女主意图控制占有她的时候,我觉得他帅得不行了,果然,我有点儿m倾向。
还有就是题材比较新颖,展示东北九一八前后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东北抗日情况(因为在东北上的学很有亲切感),镜头画面唯美,场景搭建不错,尽可能还原,有些浪漫主义现代感的谍战抗日片,不都是苦哈哈因为仇恨或者主义的抗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和目的,很鲜活的一群人。
还有就是,刚开始的十几集挺好看的。
佟丽娅就不应该做什么女主,,,太作,,,,,,,,,,,,,,,,,,,,,,,,,,,,,,,,,,,,,,,,,,,,,,,,,,,,,,,,,,,,,,,,,,,,,,,,,,,,,,,,,,,,,,,,,,,,,,,,,,,,,,,,,,,,,,,,,,,,,,,,,,,,欣赏下一周要在真转在真转在真转在真转在真转在真转在真转
每集的弹幕里总有一堆人说神剧和质疑为什么腰间开枪的……还有前面一堆说看了几集就弃剧的,我想说这些是最没资格评论的!
且此观点适用于所有作品!
第一:从剧情来说,的确是需要一些历史知识的,其中反应的一些特殊阶段的成因并没有放进剧情里,而是需要观众那些已经学到的历史知识,我也并没有觉得就到了神剧的地步,倒是一堆人因为看不懂而抱怨的,可是我不清楚到底哪里看不懂啊?
第二:《红色》是经典,也许和《红色》比,这个剧整体节奏都跳的快,没有太多的冗长铺垫,也许我美剧看多了,没觉得突兀……当然到了最后结局部分,再结合编剧的微博,我知道是剪辑上动了手脚,但还是老话:没觉得有什么地方看不懂,但结结实实地少了很多泪点,而那些感人的地方也是这类电视剧的精髓……所以为恶意或不得不妥协于时间的剪辑扣一分!
第三:被质疑最多的所谓横向拿枪,指路萨苏老师的视频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9334549在19分46秒,不想看视频的我大概文字描述一下: 其实懂行的人知道驳壳枪设计有缺陷,每打一枪,枪就往上跳,枪口朝天,再开第二枪很难打中敌人,把枪放平了打可以打出一个扇面……第四:其中级别高却做法激进的领导,很多人嗤之以鼻表示,不理解怎么这样的脑子能做到那个位置,难道你不清楚在某些阶段的右倾?关于那些质疑那些特工人员素质不高之类的言辞,请看清楚这是什么时间,你以为所有人天生就是特工吗?
这个时间,地下工作还不成熟,没有那么多经验可用,不是人人都像其他谍战剧里的角色那样可以严谨到环环相扣不掉链子,如果所有环节都能天衣无缝,抗战早胜利了,那也不是历史,而是神剧了。
真实立体的人物就是,会犯错,会掉链子,会妥协于最原始的生理需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依靠信仰坚定到最后……很多人觉得背叛的太多实在太扯,而事实上背叛的人更多……毕竟没有挨过饿,受过冻的人也体会不到什么是绝望……可因为这些常人忍受不了的绝望,坚持下来的人才显得格外珍贵与神圣!
若坚持不到最后,你退出,也许还不至于太罪恶,但为了物质上的无忧,丢掉自己尊严反过头去伤害那个一心一意拿你当兄弟的人你就是罪大恶极……第五:总有一些人诟病这个剧的题材……呵呵呵……其实为什么相对于战争片大部分人更喜欢谍战剧?请问有几个鲜肉演员接战争片的,要接也基本上是谍战类型,因为可以灯红酒绿、造型百变、进攻发型不乱,受刑梨花带雨,花样抬高人物智商情商和最关键的颜值,悲惨状叫几声就可以吹演技炸裂……不用灰头土脸,歇斯底里,最搞笑我还在微博看到一条评论质疑为什么要把宋烟桥最后的造型搞得很糟糕,说什么即便狼狈也可以做的漂亮一点(摊手)。
这和那个钟汉良为剧晒黑灼伤皮肤,没大肆宣传敬业反而被黑颜值下降老了十年有的一拼!
简而言之:谍战剧视觉享受更佳,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自从开始农村部分就开始没兴趣的原因。
演员方面来讲相对拍摄条件也容易些,不管怎么反驳,《红色》的拍摄条件肯定没有《爱国者》恶劣……了解一些演员的努力,比如张鲁一因为这剧182的个子减到120斤,比如剧组成员在零下四十多度的白山黑水间行进拍摄……这一星给尽职尽责的工作人员加回来……最后:说剧没有遗憾是假的,其实不只是演职人员的努力,也有那些没有表达出的感动与信念,但整体还是值得一看,尤其最后几集,寒冷、饥饿、绝望中那些人的相互依偎,牺牲,赴死……令人动容
附一张原型描述,看看到底剧情有没有夸张到神剧
这么说吧,如果结尾颜红光没死我能多给一星,而且这个结局仓促到不能接受,全剧剪辑从中期宋烟桥假扮颜红光开始就变得十分慌乱,盲目追求快节奏毫无逻辑可讲,失去了开头给人带来的快而不乱的感觉,时间线紊乱,人物群像也没有做好。
不过令人惊喜的是,岸谷雄一和横烟这两个角色很精彩,岸谷狠厉,无论是菜鸟时被土肥原赏识还是后来追捕颜红光,他的赌徒本性让他喜欢在悬崖边行走,他赌赢了,颜红光死在了他的手上,可是他赌不过天命,特别是当他的信仰,他一直坚信的东西被推翻的时候,他的偏执最终带他走向了死路。
横烟小警察的形象特别好,所有人物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横烟,有点贪财有点怕死,但是他知道什么才是伪满需要的,当帝国需要他的时候他一定不会犹豫,他一直在说这个案子值一万呢,到时候他就可以提前退休了,可是事实上他自己也知道退休根本不可能,这只不过是他主动参与的借口罢了。
或许是他放不下自己一手带的学生岸谷,又或许他已经把岸谷当成自己的晚辈,横烟对岸谷的照顾不是一点半点,所以当后面岸谷成了警察厅长后,他的唯唯诺诺他的胆怯令人心疼,然后骂一句岸谷真不是东西。
丫丫真的美,不愧是女神,怎么都美,在里面演的也很好。
这剧的剧情有伤,为啥省委都联系不上了还能派一个上级过来指导,还是一个冒进的上级,说得通吗?
再有,031作为有任务在身的地工,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间谍,不留在城市,因为一股冲劲就到农村拉队伍去了?
上级居然还同意了?
恕我不能接受这种资源错置,好钢我认为就应该用在刀刃上,城市斗争更需要他。
不过这剧还是不错的抗战剧,值得一看。
看到第2集就开始快进了。
穿着鲜艳、永远不听话还顶嘴、冲动、私心很重的联络员、一直坚持要走要走结果到了火车边上才想起来“我不是这样接受失败的人所以我要回去”的上级领导、因为一通看似深奥其实毫无逻辑牌桌话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跟班、明知道有埋伏出任务前还不检查枪的老工作者、因为一个炸弹就相信没有信物的接头人的军官....数不清的奇怪人设,怪不得每次都能被人识穿。
(这堆人才应该被开除出去好吧)进东北军房间搜人那段最糟心,装作擦桌子那人被人拉过脸来看时颤抖着举起了一条红抹布,居然就这么被忽略了,接着出现了搜查人居然明知道有个女的搜捕对象时看到佟盖着被子大喊一声就慌忙低头退出去了的烂梗,还有那个莫名其妙就因为见了漂亮女孩一眼连本职工作都忘了的满铁工作人员....短短5集这bug真的多得吐槽不过来啊...看到佟穿着一身及其显眼的护士服好不容易从围捕中逃出来却直接和同伴在大街上对话的时候,忍不住朝电视喊了一句:“你俩能给我上车聊吗?
”这剧本大概是随便写的吧.....
想来想去,还是给个五星吧,这种浮躁的年代,能有这种剧已经很不容易了。
演员不容易,编剧不容易,整个剧组所有人都很不易。
首先看到张鲁一仿佛就已经看到了一部从头到尾用演技来支撑的剧,他不是什么小鲜肉,而是一个纯粹的演技派,同时还是有颜值的【总之比现在大部分的鲜肉看着顺眼】。
女主是佟丽娅,不是她的粉丝,但对这位明星的印象还是不错的,因此我妈点开这部剧的时候我是很支持的,至少要比她前面看得N个无营养肥皂剧多了很多的可看之处。
一开始我也以为这部剧就是个普通的谍战片,一下子想起了红色,结果并不是一开始我甚至没想到这部剧会搞到东北来,看着剧情的发展方向真的很意外,从谍战变成游击我也跟很多人一样是懵逼的。
但从历史的角度上来将,这部片很好很现实作为一个东北人,对这部剧的感情真不一样……这份感情是看出来的。
小时候特别仇恨日本人,因为长辈们经常讲一些抗战时候的事,外面的人真不知道当年的东北有多惨……【当然我现在已经变得理智了】对大部分国人来说,抗战只有八年,可东北人遭受的摧残远远超过了八年……我家人就是我祖太姥爷在困长春的时候爬卡子逃出来的,原本的田地、房产、牲畜什么的,都没了,人能活下来不错了。
还有那个可恨的伪满洲国,长春的耻辱,伪皇宫这个景点,我长这么大了没去过,不想去虽然正常人对这部剧的期待都是:英雄经过艰苦的斗争打跑了小日本,最后享受到了革命胜利的果实,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而且真的比人们能想象、能接受的残酷太多太多东北这边的抗战英雄也很多,这边好多的地名都是用来纪念这些英雄的。
但更多的还是无名的英雄们……看着剧中的岸谷真是恨得牙痒痒,更可恨的是那些汉奸,恨不得他们赶紧死,但往往这些人才命长【二战中的那些战犯有几个真正被处死了的……】土肥圆这个人也是“大名鼎鼎”了,只是这部剧没能体现出这个人有多可恨,炮口都对准岸谷了。
最后的结局感觉非常合理看到岸谷要切腹的时候,我说,这都没个借错的,真可怜,万一一刀死不了就有意思了,但这人不应该这么死,应该让他切腹切不成,被打死,结果就被小豆子给打死了哈哈哈哈哈【这一段看得我很开心】汉奸的下场是被枪毙,也是合情合理的结局了。
然而剧中的大英雄没有活下来,而是顶天立地的死在了雪地里,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丰碑英雄牺牲变成一座丰碑了……可以说也是合情合理的悲壮结局了……大部分的英雄都牺牲了,虽然中途他们也有过鲁莽、冒进、犯错的时候,但最终都为这场战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悲壮而伟大……看到这部剧讲了很多胡子绺子的事,其实也很意外,东北这边以前胡子绺子遍地,以前老人还常那这个来吓唬小孩,当然现在已经没有了,估计现在的孩子们也没听过什么胡子绺子。
当时的确是有很多土匪山贼也成了抗日力量,但是貌似大部分都牺牲了……当时的东北产生了很多英雄,但可耻却不得不承认的是,也的确出现了很多汉奸。
我们历史老师还专门看了一本写汉奸的书,说很多的人真的只是为了吃一顿饱饭而当了汉奸。
剧中把汉奸的形象刻画的可耻又可恶,小日本都对他们那样了,他们还给鬼子买卖。
但一部分汉奸也得到了很好的对待,日本人对他们很有礼貌,还给他们好吃的。
对于一些没怎么收过教育、也没什么见识的人来说,这样的待遇足够了。
当然,展现个人气节的也是在这种时候。
天天挨饿挨冻【零下30几度是正常温度,那时候还比现在冷,兴安岭那边可能比北极还冷……别忘了世界寒极不在极地而是在西伯利亚,距离东北很近……】,面对敌人的巨大诱惑还能坚持抗战的真是真英雄。
总之,这部剧看得难受,但是真的很好……难得的良心……就赞许一把,不多苛责了
文:春树大叔 针对《爱国者》的揭秘及猜测《看了爱国者,我疯了》发出后,得到了不少朋友的支持,鄙人很高兴。
谢谢大家。
有人说鄙人是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
扫地僧是看过书的武林高手,鄙人不是什么高手,只是看过一些书,有些很冷僻、偏门。
上一篇文章的链接附上: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427125/ 我就是民间一闲人,不像汪海林那么多粉丝。
有同样关注此剧的朋友告诉我,汪海林在微博上回应了,说鄙人分析的一部分是对的。
现在我已经看到了第11集。
什么叫一部分对?
我就是对的嘛!
看到不少人支持,我决定继续做剧情深度分析。
各位看官想从哪些角度了解,可以给我留言。
我会尽微薄所学与大家分享。
这次我决定不开路边历史讲堂。
针对大家提出的热点疑问(有剧情没完全说清楚的地方、没拍清楚的地方,也有很多是知识体系缺失导致看不懂),讲讲我自己的看法。
昨天世界杯开始了,解说员是不会详细讲解“什么叫越位的”,也不会说“单场淘汰赛90分钟打平就要加时”。
《爱国者》令不少朋友看得出现了困惑,可能也是源于此。
言归正传。
Q: 作为一名抗日特工的舒婕,她那么冲动无脑、那么高调扎眼、自大妄为,目无一切,她在没有任何特殊身份的保护下,她是怎么活到现在的?
A: 容我不能一一出示相关书籍,证明我dang的一部分地下工作中,存在不少像女主这样的人。
在情报工作序列里,级别规定非常严格。
舒婕咋回事?
她是被王振祥带沟里去了。
为什么?
女人一恋爱脑子就发昏啊。
你们谁敢说不是这样?
舒婕负责的是外围工作,虽然她是dang员,但不是情报序列里的,不是链条上必不可少的一环,相反是多余的一环。
正如我上一篇文章提到的那样,抚顺地下组织完全混乱以后,短期内出现了“男人当牲口使,女人当男人使”的局面。
你们看看舒婕自己发展的人都是啥?
集市上杀猪的大胖子、肉铺老板。
可能还有几个会用枪的流氓无产者。
他们的思想觉悟只停留在“跟日本人干的都是好汉”这个层面上。
用枪,男朋友教的。
发报,男朋友教的。
情报工作高级方法,基本上没教,所以总被男一号骂。
大家对于“舒婕是菜鸟”这个印象,可能多来自于宋烟桥太牛X。
对比就容易影响客观判断。
我有一邻居,体院的,1米98,篮球打得超好。
但他和詹姆斯一对一,是不是球都摸不着?
但对我来说,他和我打,我球都摸不着。
宋烟桥是苏联契卡训练出来的特工。
契卡是什么?
可能需要给大家稍稍科普一下。
契卡徽章 契卡,全俄肃反委员会。
它是后来全世界都知道的“克格勃”的前身。
大家美国电影看得多,FBI、CAI、摩萨德肯定都知道。
克格勃是比他们还强大的全球性间谍机构。
早期的一批留苏我dang人员,得到了契卡的训练,其能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做一个不负责任的假设,如果宋烟桥留在苏联,加入其国籍,一直活着,他后来会成为多高级别的特工?
契卡人员工作证 不清楚。
现在的俄罗斯老大普京,就是克格勃系统出来的。
克格勃总部大楼 加上宋烟桥本身性格符合做间谍的要求。
他这叫什么?
科比遇到了篮坛禅师菲尔杰克逊、鼎盛时期的奥尼尔,还有洛杉矶湖人队。
一个天才,加上同等级的训练,他不成大神,谁能?
反观舒婕。
她没有受过神级训练,也没有经历过那么多大赛实战。
有点像日本漫画灌篮高手里的天才樱木花道,也是个天才。
舒婕是个逆商极高的“天才”。
所谓逆商,和智商、情商不同,是指在极端危机情况下的应变能力。
让我们来看她目前为止最有代表性的两次大杀招。
1、火车站发报混淆日军事件
满铁奉天驿 火车站的那一段故事,我觉得只从画面来看,确实需要开脑洞才能补得齐。
画面和演员的台词似乎有一些脱节。
但我是扫地僧嘛,还是挖出些门道的。
本来宋烟桥他们几个已经能上火车了,能脱险了。
结果正好遇上关东军临时征用列车。
这是个意外。
但我接受。
为什么?
让主角们为难的意外,我称之为牛逼意外。
让主角们自动过关的,那就是败笔。
比如某古装电影里,我军劣势,突然天降大雨,敌军完蛋了。
918刚爆发时的满洲,的确是一片混乱。
尤其是那条被日本人看得比祖坟还重要的“南满铁路”,以往这条铁路少有运兵的任务,但战事一开,运兵就成了当务之急。
临时征用,第一符合大历史环境,第二给主角造成麻烦,我觉得写得好。
这个时候,舒婕想出了一个鬼点子,和大蹿儿控制了发报室,逼报务员交出密码本。
刚看到这里时,我就等着编剧犯错误,肯定就直接给关东军发报了吧!
神剧都那样。
结果令我有些惊讶,不是的。
大连满铁总部 舒婕竟然是给满铁总调度发电。
那一段戏节奏奇快,没有知识储备的人一下子反应不上来很正常。
但我不一样,我知道这招多逆天。
在舒婕的假定里,这则电报隐含着一个没说的事情—— (舒婕假定的故事)关东军在车站发现列车上有炸弹,可能是接到了情报,也可能是发现了不及拆除。
发现这个意外的日军士兵或军官没有随身电台,于是征用了距离最近的电台,也就是铁路调度电台发报通知。
为什么不打电话?
因为那时候电话是牵线的,需要总机转接,不是直接拨号。
别想从任何一部电话都能联系沈阳关东军指挥部。
从大连开往哈尔滨的亚细亚特快 铁路总调度接到的电报,来自火车站,但语气、落款却是关东军。
这就有点犯迷糊了。
果然,铁路总调度根据职责隶属关系,做出了一个假设。
他们的假设,正是舒婕赌的那个假设。
等于说,舒婕在性命堪忧的极端危机情况下,几分钟时间之内做了个局,首先是把满铁总调度室给骗了。
满铁总调度把情报转给了关东军总部。
关东军总部那个军官,一看到情报就发火了!
为什么?
他认为有部下不按照规矩发送情报,他也掉进了舒婕编造的那个假设中。
只不过,情报军官和铁路人员不一样,他更专业、缜密。
偏偏因为这是总调度发来的,增加了那么微乎其微的可信度。
这就好像民间某种违fa活动,你很信得过的朋友说的,你是不是更愿意相信,就算不信,哪怕更愿意求证?
日军情报军官无法判断这个情报是真的,却也不能说它就一定是假的。
于是他做出了相对最优的解决办法。
让火车发出,士兵不登车。
这就是日本军人。
反正炸死的是中国老百姓,管你们是不是无辜。
只要我的士兵没事就行。
还有更深一层,列车不在沈阳站爆炸,那就不只是沈阳方面的责任。
说到这里,谁都看明白了这个计策了吧?
这里,要说明一点。
是个很重要的逻辑环扣。
那就是,一个冒险计策的严谨性。
如果是必须成功的行动,那么这个计策是糟糕的。
因为环节太多你无法保证。
但大家别忘了剧情预设的前提,当时已经是死马当作活马医了,没办法的办法。
这就显示出了舒婕神一般的逆商。
这是宋烟桥想不出来的办法,因为它不在宋烟桥的思维体系里,宋根本不会想这样的法子,他从来不这么思考问题,他不赌运气。
但舒婕会。
正因为她是业余特工,但她想象力过人,应变强,才有了这一幕。
2、株式会社招聘事件 这个事件,相比上一个,解读起来难度就更高了。
它涉及更复杂的知识面,不仅是历史,甚至包括心理学。
仔细讲起来可能要写论文了。
我简单点说。
先讲这个特务机关是咋回事吧。
世界上任何情报机构的分机构,都有其掩护外壳。
伦敦泰晤士河边的MI6总部没有,但它在各地的分机构都有。
CIA的兰利大楼没有,但它的分机构全有。
我国……咳咳,北京东四十条边上有个XX大厦你们知道吧?
不能说多了。
剧中编剧杜撰的那什么田中建工株式会社(抱歉我所知有限,没有找出它的绝对可信原型),就是日本特务机关在哈尔滨的掩护机构。
有人说,土肥原贤二那么大个特务,怎么会管这种小事。
关于这一点,请有心人去读《土肥原秘录》。
前者土肥原贤二 别再追问我,舒婕和宋烟桥是怎么知道那株式会社就是日本特务机关分支机构的。
你们看,我不也知道一些你们不知道的事儿吗?
不同行业的人,知识体系的外延不同。
我斗胆猜测,舒婕是以前听王振祥说的,就好像她知道哈尔滨冯硕英小组的“死信箱”一样。
插一句嘴,关于死信箱和冯硕英接头,怎么确认身份,我懒得讲。
这是最初级谍战知识。
舒婕去应聘抄写员,要求其实挺高的,要抄写英文、日文。
所以这是个高薪岗位。
有人肯定要说,当日本特务这么简单啊?
当然不是。
我来告诉你们,一般来说信息是怎么加密的,那个年代。
假如说,今天,舒婕抄写了一篇满铁和某公司的货物往来报表。
是这样的,“今收到XX棉纱XX匹,原油XX吨。
其中,什么什么运到哪里哪里,谁谁接收……”就是各位平时在办公室都能看见的公务邮件。
那时候亚洲区域内打印机是很稀罕的,且使用非常低效。
都是手抄文件。
这样一份文件,我们拿到了也看不出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它本身就没有问题。
但你们看着,如果我手里有一个只有特定解读者知道数学公式,比方说,3y=1/2x,再乘以今天日期的最后一位数字。
把公式带入文件中的数字,就能解出个唯一答案。
已知X能算出Y,反之亦然。
真正使用的公式,肯定是高等数学里的。
不会这么简单。
那么算出的这个数字,就是情报正文的第一个字。
对应一个密码母本上的日语或英文。
以此类推。
能够解出全文。
怎么破解这些呢?
更复杂。
将已知的未解密文件和已经发生的事件横向联系,找规律,经过专业情报机构的破解(类似场景在风声、解密里都出现过),就能渐渐猜出某些特定用语的含义。
当那个公式被猜出来了,这套密码就相当于被对手破解了。
不多说了。
舒婕进的是这样一个机构。
现在剧情还没有演到我说的这些,但我相信,汪海林编剧是懂的。
他要是不懂……嘿嘿,那我们一起嘲笑他。
哈尔滨的商业街 大家拭目以待后面的剧情是不是这样。
舒婕遇到岸谷。
岸谷对她盘问。
很多人都觉得是岸谷见过她,在一些敏感地方见过。
我太太和我一起看的这个戏。
她说,你们这些直男没注意到吗?
舒婕用的口红,是圆的。
然后我太太拿出她的给我看,是个切面!
她说,一般用口红都是切面啊。
谁会把头涂成圆的,多费事啊?
我一下子明白了!
岸谷不像我,他不是直男。
甚至还懂心理学。
舒婕把口红用成圆头,是一种心理习惯,这是一种强迫症人格,这样的人掌控欲极强、自信、甚至偏执。
岸谷应该注意到了这个细节,触动了他那不一般的神经。
(话说你们不觉得岸谷是个精神病吗?
) 接下去是审问。
这个地方我太太就看不懂了,说,舒婕为什么要撒不必要的谎?
嗯,你对口红的了解比我强,但逻辑能力就不敢恭维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朋友是公检法系统的,职务级别相对比较高。
我认识一些。
这是一个预审技巧。
让被审讯者先回答容易的问题,增加他的自信心,一直故意让他自信膨胀。
这样他就来不及对你的致命问题提前防备。
岸谷前面问了很多问题,是在把舒婕带进他的逻辑里。
你都承认了。
对吧。
好,那么918晚上你在哪?
舒婕918晚上在哪里?
她和王振祥、大蹿儿待在安全点,或者在行动。
岸谷为什么要这样问,这是诈术,如果舒婕是共谍,或者英美方面间谍,她那天晚上极有可能在从事着间谍活动。
一个间谍918这样重要的夜晚,是不会静默的。
是不是100%?
当然不是。
但哪怕有1%,对方就可能上当。
果然,舒婕就露馅了。
这是因为两人掌握的信息不对等。
舒婕不知道自己租的那个房子在918当天被炸了。
她采用的是最安全的回答,说自己没离开家。
这样就不用回答“去了哪儿?
”“和谁在一起?
”“遇到了什么人?
”这一类需要说更多谎言的回答。
但就是这个看起来稳妥的回答,被岸谷抓到破绽了。
这里又有一个知识壁垒。
在审讯的情况下,如果被审人员说谎,隐瞒,被审讯者识破了。
那心理上就很容易彻底坍塌。
对于日本特务岸谷来说,错杀没什么关系,只要对方确实有重大嫌疑。
但岸谷不是一般莽夫,他还要进一步求证。
于是他故意走到舒婕背后,拿出枪,对准舒婕。
剧中出现了“舒婕抢枪,击毙岸谷”的画面。
那是岸谷的推测,也是舒婕脑海里的预演。
如果舒婕真的铤而走险,未必就能成功,那她就真完了。
舒婕编造新故事伪装 这里,舒婕的处理方式令我惊愕至极!
她面临什么困难?
解释自己刚才为什么说谎。
还得解释得像一个符合她掩护身份的女人。
这也是审讯与反审讯技巧中的内容,大家如果有海量的西方间谍小说阅读,如福赛斯、勒卡雷……就很容易明白。
这一招叫“自污”。
从心理学上,是煞有其事、看似难以承受地承认一件小错误,来掩饰大罪恶。
舒婕当然没学过这些技巧,她是出于天赋。
对方是一个男人,青年男人。
而且明显对“我”有肢体接触。
而“我”是个漂亮女人,在男人面前展现出“女神”范儿的漂亮女人。
我这样一个女人,承认自己当小三。
你还会觉得我是在撒谎吗!
这招太狠了。
简直是在岸谷心里下毒。
要知道,哪怕岸谷有一丝怀疑,他还是可以杀。
舒婕是个天才。
逆商高得吓人的天才。
我以为就这样结束了。
但事实上竟然没有!
首先是宋烟桥听完一切,判断出来岸谷不但没有解除怀疑,反而将计就计。
紧跟着岸谷告诉横烟自己不动声色的原因。
放长线钓大鱼,同时不想破坏自己老师土肥原先生的计策。
他不敢立刻去向土肥原求证,搞错了还算没事。
万一真的猜对了,那可就麻烦大了。
什么意思,你公司大老板的隐秘心思,被你猜到了还点破了,你活不活?
我觉得剧情往后发展一定会印证我的一些猜想。
好了,临近期末,我得去改卷了。
大家如果喜欢鄙人的解读。
请支持我,留言、转发、顶帖。
我会坚持继续写下去,并把这部剧推荐给我的学生们。
演员们真棒,电视剧语言诗化戏剧化的尝试真棒,抗日剧终于离开北上广到东三省,真棒。
但我要说,看这个剧真tm特别难受,一个眼看着具有五星潜质的戏,把自己毁得快渣渣都不剩:1. 易容、跳崖,一会儿给角色降智,一会儿替观众降智,桥段设计也太不过脑子了。
2. 日本人又一次被剥夺了和日本人说日语的权利。
有本事你全篇不要讲日语,我还可以劝自己你是在“追求译制片风格”,但你偏偏要隔三差五讲两句,而且基本上除了芦芳生,口音都难以直视。
最可笑的是讲日语时,下面的字幕不是茬口对不上就是干脆翻译错误...3. 前中期城市剧情,服装道具选景集体拉胯,廉价感和影楼风溢出屏幕,对1930哈尔滨的风物描绘既不成熟也不准确。
还真就是老汪说的,也就张鲁一自己找的那个房子还行!
哦,那几场山寨戏的布景还有绺子们的服装,金躺椅紫纱帘,小皮衣大红裤,也够了出戏的...服化道部门值得夸的只有最后真·林海雪原那几集,糙得认真糙得真实,糙得让人迷惑是换了团队,是团队歪打正着,还是东北的严寒把一切虚假抹去,终于摧枯拉朽出现实主义的光芒。
4.这个片子的剪辑,真的,从反面告诉观众剪辑师工作的重要性!
多少好片子要感谢好剪辑师,就有多少烂片子该追杀烂剪辑师。
剧本和成片的参差简直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
举个例子,剧本里宋烟桥和舒婕正式告白了,结婚了,有孩子了,最后舒婕留下来没跟着宋烟桥,其实是因为她有了宋烟桥的孩子。
我坚信她如果没有这个孩子是绝对会和爱人同生共死的,我也感谢编剧写这样一个孩子,这好像是冰天雪地的黑暗里诞生出一个温暖动人的光明,这样的光明足以慰烈士之苦,多么悲悯又浪漫!
那么,是什么样的脑回路,会让后期制作团队一剪没主角之间的告白、的吻、的孩子?
作为已经受虐成习惯的国产剧观众,我知道好剧常要一剪没,因为政策因为广电因为电视台要插广告时段。
可是我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明明描绘一个英雄的灵魂,而英雄却不能有爱人和孩子?
莫非在剪辑看来,爱人和孩子有损于英雄气概吗?
哪怕不说后期制作团队对于剧情的屠杀,这个戏的剪辑师也low出了自己的水准:管你在演哪一段,管你的情绪升落起伏,管你是在收还是在放,推镜推镜再推镜,定格定格再定格。
让这个剪辑师剪《教父》,《教父》都能给他剪成他么的ppt。
说到这我再吐槽一个让人抓心挠肝的剪辑点:丁康到了军队上,他还暗恋着舒婕,甚至跟对她评头论足的士兵打了一架。
宋烟桥和他推心置腹地谈了,明说了自己爱舒婕。
舒婕去给丁康送他的琴,唱起《远在小河对岸》。
他问这是什么曲子,是谁教给她的,她笑了笑,说那是很久的事了。
深夜他走出门外,看到宋烟桥坐在瞭望哨吹口琴... 傻子都知道这里宋烟桥同志吹的肯定是《远在小河对岸》!
可是偏不,剪辑觉得他不能吹,那他就不能吹。
你说这个剪辑,他娘的有贼心没贼胆,你有本事配口琴版的《好运来》啊!
只可怜张鲁一的音乐技能,在这里技能了个寂寞。
总之这个戏的问题很不少,“瑕”之多与“瑕”之深,已经到了“瑜”不能遮的地步。
但是“瑕”也不会遮“瑜”,这部戏确实有,或者至少试图去有动人的情感,有思想的深度,有灵魂和血肉。
这部戏的精神面貌和我们市场上大多同题材的剧并不相同:充满了黑暗与血泪,到最后正面人物死亡数和莎士比亚悲剧有一拼;又充满了理想与希望,纯粹、永恒、好像一个永远蓬勃着的黎明,不似人间物。
这样的戏如果做好了,会呈现出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啊!
只可惜太多工种都在拉胯,精神力量打了折扣,但是,精神力量确实还有的。
就说我吧,熬夜刷剧,动不动就要被特定工种急得跳脚骂娘,但是我也转头就翻出吉他和口琴,开始学《远在小河对岸》,现在我脑子里都在单首循环“Там вдали зарекой, загорались огни”,现在想到宋烟桥,我都还是有很多眼泪要为他流一流。
岸谷这个人性格不招人喜欢,他当小警察的时候就不讨人喜欢。
但是橫烟很看重他,非常用心的栽培他。
因为橫烟虽然爱财,但是也爱才。
当岸谷得到土肥圆赏识,成为土肥圆弟子的时候,橫烟非常自豪。
橫烟是什么人?
他有才,但是得不到重用。
他曾经抱怨过比自己晚进警察局的人爬的比自己高,虽然橫烟常常说一些鸡汤来掩饰,但是中年男人的郁郁不得志还是在言谈之间流露出来。
自己年华虚度,但是培养出来的弟子能够青云直上。
橫烟当然欣慰。
岸谷的成功弥补了他人生的遗憾,所以橫烟是发自真心的对岸谷好。
岸谷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即便橫烟洞悉杀妻真相,他依然能忍下杀心,甚至都没怀疑过是不是橫烟向特高科告密,岸谷信任橫烟,三号文件给橫烟保留,向土肥圆求助也是通过橫烟。
那橫烟对岸谷呢?
杀妻案之后,橫烟一度想要退隐,岸谷尊重了他的选择。
街上看到橫烟被贵妇人刁难,他又伸出援手,给橫烟安排了适合的工作。
橫烟为什么不再坚持退隐,不是怕岸谷杀人,而是岸谷肯定了他的才华,点破了他不愿意沉沦下去的心理。
所以橫烟接受新任命,虽然嘴里常常说什么得过且过,但是接受新任命后,橫烟做了大量的工作,找出了程斌的家人,为岸谷击破颜红光提供了关键性的武器。
虽然,橫烟每一次都用爱财作为掩饰,但是碰上了要拼命的事儿,他还是跟着岸谷去了,一路上尽心尽力,可不是混混日子算了。
当炸弹爆炸。
橫烟第一反应就是护住岸谷抛开,如果仅仅是爱财,橫烟大可不必如此尽力。
无他,橫烟学的是萧何,自污保命。
后来,程斌也学了他这一招。
邵熠辉没学会,于是进了精神病院。
岸谷明不明白橫烟这一套呢?
当然明白,正因为明白,所以才信任,厅长的章都可以给橫烟用。
而橫烟也明白,除了岸谷,天底下恐怕找不出赏识他的人了,旁人只会觉得他市侩贪财。
没有人像岸谷一样,总是对他抱有期待。
岸谷舍不得杀橫烟,同样也是因为没有人像橫烟那样总是对自己有一份真心。
这份真心是促使岸谷在疯狂中冷静下来的重要原因。
当然啦,抛开感情因素,岸谷对橫烟就是恩威并施,一收一放,就像是放风筝一样。
对邵熠辉和程斌所用的套路就不同了,他和这俩人没感情,用的全是权术。
为啥邵和程在岸谷这里待遇不同呢?
性格!
程斌做的彻底,邵熠辉总是跃跃欲试的想反抗。
邵熠辉的反抗体现在他想保存实力,这正是岸谷不能容忍的,在岸谷看来邵熠辉既然想要融入日本,就应该全身心的投入,保存实力就是留后路,有异心,再加上非我族类。
所以即便岸谷猜出宋烟桥是故意陷害邵熠辉,他仍然要借机除掉他,因为在岸谷眼里邵熠辉就是一颗不定时炸弹。
当然,邵熠辉保存实力不是真有异心,而是他商人本性作怪,总想降低风险。
程斌不同,他做的绝。
雪地追踪的时候,岸谷向他许诺,一起击毙颜红光,程斌动心了,但是动心了,不意味着全身心投入,岸谷在怀疑程斌的忠诚,程斌也在怀疑岸谷的诚意。
于是,程斌借着手下人造反的机会试探岸谷,他跑去请岸谷到自己屋里,就是想看看岸谷对自己的信任程度,拿枪指着岸谷是最后的考验,看看岸谷有没有这个胆色,信不信他。
结果,岸谷一一通过。
至此,程斌彻底服了,岸谷就是他要侍奉的明主。
最后程斌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救岸谷就是救自己,程斌知道自己对抗联的伤害,清楚老宋不会饶他,所以他不会再吃回头草,程斌把这话话告诉岸谷,就是在告诉岸谷,自己是没有退路的。
演员阵容不错,不过剧情发展还在观望,先给三星。
这是一部粉丝可以一本正经写小论文赞美,路人只能默默关电视的剧。不如再看一遍红色吧。
感觉不怎么样但是演员可以的
果然才紧张了12集的剧情,就开始操蛋的谈恋爱了
鲁一个举手投足之间都是戏 棒棒哒
看了几集,能看!不是我心目中的水准。毕竟都是演技大咖!
光有好演员不够啊。还需要好编剧。一部剧的灵魂就在于本子内容的把控了。
为什么要糟蹋这么多好演员?为什么不好好雕剧本?为什么不塑造真实的人物性格?为什么不把逻辑关系理清?为什么不把服道化做细了?为什么剪辑成这样?这么多好演员我真舍不得一个星,但都8012了能不能不神剧!
这不是谍战剧 这是偶像剧.......这就是大编剧自己不执笔的后果 谍战剧在于细节 结果逻辑问题种种不管 倒是感情跌宕起伏 张鲁一顶着各种主角光环上演骑士驾临……就是霸道总裁.......当然这个总裁剧的质感还是好过太多所谓偶像剧......
跟《红色》比的话……算了还是别比了 两星给鱼旦 持续观望
看日本人对彪中国话,看张鲁一默撩佟丽娅。
都谁在吹佟丽娅的颜?剧组打光整个暴露她的缺点,黑瘦黄,还有土!再配上那个玫红色的唇膏,简直不忍直视!走个夜路吓得哭叫,后一秒就跟男主打情骂俏!自己是个弃儿,脾气做派比大小姐还大小姐,智商随时跌破下限!又是女主闯祸,男主兜底的设置!整个谍战玛丽苏!谍报人员都很有钱,服装一套又一套
教堂后删了!一个事后嘴炮这个联络点有多重,却只有一个人看着!完全没有为逃跑做好准备,没暗道也设条像样线路或方向,居然迷路!而且把观众当白痴,我都看见后边有条楼梯!到主角批评派传单的轻举妄动,他居然有面复述一编用来批评傻白甜的女主!这跟本就是一个二三流的剧,太不用心了!敌对双方……
冲着张鲁一看的。蛮失望的,故事编的不行,演员演得一般。
主角和配角都不失精彩的一部剧。横烟最后对着镜子练习太幽默了。
只能说是一部平庸之作,没什么亮点。枪手操刀,难达上乘,所谓六年心血不过尔尔。
三星半。大爱老宋,闷骚高冷又可爱,而且带脑子懂得多始终理性,so charming.=============================20集后画风一改,让我虎躯一震。果然评分要往下降了。
一般般,没什么惊艳的东西,丫丫很漂亮,演技都不错
一般吧!比想的有点偏差,还是看看再决定加还是减。
剧情比较平淡,日本人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人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