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22) 原本打算去本届电影节看的电影,可惜没赶上。
电影的名字或许叫《往生之后》更加贴切。
整体叙事分成三线,同时平铺直叙三个小故事,最后的高潮将三者的命运因生死结联系在一起。
海啸和地铁爆炸的画面很有冲击力,其他叙事画面的镜头也很有选择性。
水中漂浮的画面很美。
电影最后,旧金山的男猪在书会一眼看中了巴黎的女猪,而后还通过伦敦小朋友的提示主动去旅馆找女猪,他对着天空深呼了一口气:我一定是疯了。。
好温馨 命运真的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吧:或许在男猪8岁患上大病差点死去的时候就已注定他们会在伦敦的街口第一次约会。
双胞胎小男孩,很可爱,手足之情,地铁爆炸前的鸭舌帽翻滚太触动人心了,那是爱的呼唤和保护。
灵界点。
我也相信灵界点的存在。
在人失去知觉的时候,脑海中真的会出现一些画面,犹如梦中一样。
对醒着的人来说,或许至多几分钟,可是对失去知觉的人来说,那似乎有几天甚至有半辈子。
影片总体比较沉闷,达蒙的演技没有太大的发挥余地,其实三人不是最后因为死亡连在一起,而是达蒙那一角色的出现,注定之后的故事是围绕着死亡。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80岁拍了部关于死亡的电影,可能是有很多想法的,当初他的这部片的主题震撼不少影评人,因为谁也没想到伊斯特伍德在这么大年纪却拍关于“死亡”的电影。
我不记得影片哪些地方的过渡有些突兀了。
当时觉得影片很慢很长,不过也耐心地看下来了。
我很喜欢影片的结尾,一如既往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风格。
在给你无数次死亡的打击后,达蒙与女主角相遇,并且幻想着亲吻她,寓意着生的希望,生活还会继续。
小小地花痴一下,我觉得达蒙在幻想亲吻女主角后的笑容好可爱。
故事讲了三段故事:1、劫后余生的人。
经历了海啸劫后余生的女主持人,在频死状态下出现的幻觉让她无法自拔,最终因此而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
2、劫后余生具备了通灵能力的人。
马特达蒙扮演的角色,一生都被通灵能力困扰,并且因此失去了擦肩而过的情缘3、失去了同胞兄弟的小孩。
一直苦苦寻找与死去的兄弟通灵,因为他一个人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独立承担。
故事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根据频死、频死带来的超能力、真正的死亡三个维度讲述了死亡的主题。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对生人的影响,那种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探索者的头脑周围,压抑而阴暗,让生不如死,让每个人都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部电影就是告诉了大家一个道理:死亡就是一个失去的过程,不过上帝是公平的了,你失去了,上帝还会补偿你的。
因此,不要纠结逝去的东西。
PS:1、开始海啸的镜头很真实,很震撼。
让人容易想起来日本前一段的地震海啸。
2、还有女主角去吃饭的那个下楼梯的镜头,导演很聪明利用了两面镜子叠加出来了三个层次的镜头。
3、马特达蒙的爱情经历也说明了一点,爱情除了缘分之外,还必须是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如果一方拒绝被了解或者害怕被了解,这就意味的错过。
因此女主角和马特达蒙在一次接触中,马特达蒙就感受了一种感知,结尾也告诉了大家,他们也许是最合适的人,可以互相的探索和了解。
害怕被了解,其实就是拒绝,放在爱情中,这就是对缘分的排斥和自我的虐待
Hereafter的常见释义虽然是“从今以后”,但作为本片片名,应翻译为它的另一个意思:“往生以后”。
它讨论死亡。
三个背景、年龄、经历截然不同的人物,都接触了死亡:一个曾濒临死亡,一个痛失亲人,另一个有通灵的异能。
片子细腻讲述了他们的故事,让观众不能不思考那个终极问题:人死后去了哪里,死亡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部片有点长。
最大特点是叙事从容。
Eastwood以老年人讲古式的耐心,细细交代这些人从哪里来,做什么,想什么,为什么那么做那么想。
片子放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三个主人公还各不相干,一个在旧金山,一个在伦敦,一个在法国。
我不停自问:这故事要怎样结尾?
最后,编导还是不得不借助巧合。
虽然是个妥帖的结局,前面也有足够的铺垫,但巧合毕竟是巧合,相对于惊涛骇浪的开头,收梢显得波澜不惊。
片子开头极好,猝不及防,一下子将观众卷入故事的旋涡,画面的呈现成熟流畅,华丽得不着痕迹。
整部片的镜头和画面都是如此,大气但不炫耀,细部纤毫毕露。
Matt Damon的角色总是处于暗冷色调,面部特写也常常半明半暗,暗示他阴阳两界通行;Cécile De France的角色是法国上层人士,色彩雅丽考究;伦敦的小男孩则全是底层的草根气息。
不过开篇以后,故事的展开就不再有大惊吓,而是充满局部的小冲突小高潮,称得上悲欢离合,世事难料。
生活也是如此,平静的表面下到处是暗涌,偶尔有起落掀起滔天巨浪,但更多的是无声无息的寂灭。
而悲伤对众生平等。
Matt Damon没有演戏的痕迹,这个角色对他挑战不是很大,他的功夫也做足了;Cécile是典型的法国知性美女,让人爱怜;初上大银幕的Frankie/George McLaren兄弟,演了那么乖那么好的一对双胞胎。
其他的角色也都非常称职精彩。
Bryce Dallas Howard演一个Matt喜欢的女孩,出场不多,有些时候觉得演得过火,但最后一场被Matt道破心事之后的表演,实在很经典,几乎是教科书范式。
你就看她那双大大的碧绿的眼睛吧。
似乎编剧Peter Morgan并不信死后有什么,Eastwood好像也不信。
不过就像片中一位医生说的:“作为科学家和无神论者,我不相信死后的世界,但是作为一个行医 25年的医生,看过这么多生死,我认为那么多人的濒死经历值得研究。
”(大意)这大概就是本片被写出来拍出来的动机之一了。
另外,死亡命题虽然不受欢迎,却是无比重要的概念,我们不应该回避它。
想要思考讨论死亡的人不应该被边缘化。
生命的目的是死亡,而不是升官发财、出人头地、建功立业、建设国家。
这一点要想清楚。
我们的一生是为死亡做准备。
也因此,讨论死亡,是为生命服务。
目的比较清楚,行动才不会偏向。
故此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关于死亡的思考和作品,都是为了安慰/启发/触动。。。
生者。
这一部也不例外。
片子对“人死后去了哪里”这个问题没有提供答案,主人公最后都稍稍获得平静,生活还要继续。
说过了,片子比较长,尽管故事细腻,还是有些细节显得冗余,细腻和冗余是不同的。
比如某些开车的远景,飞机的远景,某些重复的对话,烹饪课上的调情,都可以更精炼些。
剪掉15分钟会更好。
个人喜欢的细节则有:Matt睡前要听迪更斯的有声书才能入睡,崇拜有声书的朗读者,对迪更斯了如指掌。
都是我很有共鸣的事情。
小兄弟两个照顾吸毒的妈妈那一段,非常感人。
至于开头,啊,开头实在是非常强大。
《往生以后》是很认真的电影,严格讲不算文艺片,它的制作相当商业化,不过我们不要拿文艺片或商业片来分类吧,我比较喜欢把片子分成好片和不太好的片。
这部是质量很不错的好片。
想一想死亡吧,它跟每个人都有关。
真的,其实升官发财跟多数人是无关的,但死亡是这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没有之一。
许久没有看过这样一部把现实和死亡结合在一起的电影了,今天看完,不得不胸闷到现在sigh序幕从一对情侣的美丽的海滩度假拉开,当沉浸在爱情甜蜜里的女人微笑的在琳琅满目的小摊面前挑选纪念品时,我恍惚以为这是一部讲述生活的轻喜剧呢,然后酷似2012的滔天巨浪席卷了小镇,“啪”的一声,女猪头部被击中,死亡幻觉袭来,导演告诉偶们:海滩度假是8安全滴!其实是从此开始,我们知道美丽只存在于表象,现实都是难看、不稳定、艰难和难过的。
风靡一时的女主持和电台资深...高层人员的恋情,即使是婚外恋神马的,看起来也是赏心悦目的,虽然偶们都知道实际都是赤裸裸的利用和金钱关系(当然女猪也不知道)一个厨师兴趣班的偶然邂逅,单身中年男女成为partner,互相做菜喂食, 这个相识也算浪漫了,dating本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想看似般配的背后,竟有着如此难堪、不堪回首的过去。
现实是丑陋的,人们是丑陋的(不包括男女猪——窃以为这是导演还不够现实的缘故),然而,丑陋的人们又是如此可怜女孩子勉强笑着对男猪说完再见,却无论如何忍不住的楼梯转角失声痛哭,因为不堪回首的过去又浮出记忆层面,这一切怪谁呢?
男猪该死的通灵能力??
然而电影最打动我的,应该也是最打动人的部分,是小男孩Marcus长的干净、可爱、清澈的双胞胎兄弟,哥哥爱戴一顶鸭舌帽,有主见,爱发言,弟弟则微笑沉默着看着哥哥,心中充满了依赖,每晚睡觉前必会主动的说晚安....这样天使一般的兄弟组合,即使坠落到贫困的家庭,即使有着不负责任的酗酒的妈妈,即使没有爸爸,即使每天要对付福利机构人员(??
身为社会主义国家长大的偶对此一无所知),即使路上有小混混总盯着他们....即使身处在最黑暗困难绝望的境地,他们依旧是幸福的吧但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人们有一点幸福,哥哥迅速被车祸夺去了生命,弟弟从此每天戴着哥哥的帽子,每天逃避一般地去寻鬼问神想挽回哥哥,每晚睡觉前依旧轻声说晚安哥哥如果车祸夺走的是软弱的弟弟的生命,坚强的哥哥也许偶尔还会想,幸好留下的不是处处依赖我的弟弟,不然他怎么生活下去呢如果车祸夺走的是母亲的生命,母亲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欣慰地看着人间的兄弟俩如何相互依偎着生存下去先走的,毕竟都是幸福的,而留下残忍以对的,为什么偏偏是最需要依赖的人呢为什么现实就是妖如此残酷呢....不过幸好是电影,还不是现实于是三条人物线最后终于回合了,男猪握着弟弟的手为他通灵,弟弟情不自禁地喊道: dont go JasonpleaseI need you·再也忍不住,潸然泪下这是一种怎样包含深情的呼唤,又是怎样绝望没有可能的呼唤,而呼唤的对象,除了离开,还能做什么呢为什么就是这样的现实呢,为什么我们又偏偏挚爱这样的现实呢弟弟终于取下了帽子,仍然紧紧抱在胸前结尾处伤痕累累的男女猪在男猪的YY中亲吻了莫非现实还是有好的一面?
导演严肃滴告诉偶们:现实虽然痛苦,但是YY可以美好滴解决偶们烦恼?
现实是男女猪握了握手,两人神奇的通灵能力消失了=======最后补充一下 虽然看的胸闷,却 很喜欢。
只是,绝不含有勇气去看第二遍了心里会时常想着,眨着眼睛,留着泪的小男孩,稚嫩轻轻地道:good nightJason亲亲
披着灵异的外衣,讲述的是和生命有关的人生哲理。
可以因特殊能力致富的人,却被困锢在不被理解的异常世界里,性格内向失去庇佑的小孩不敢独自长大,经历过死亡的名人因为执念而落魄。
最终,他们都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
这是生命的成长。
影片比较长,可看起来并没觉得冗长,反而感觉细腻平和,细水长流般滴叙事手法恰恰凸显了导演的驾驭能力。
本片还是在探讨生与死的问题,只不过是借通灵事件由通灵师的口中所传达,倘若人真的有灵魂。
没打算写影评的,只不过是有个巧合,昨天凌晨12点半多的时候(美东时间)开始看这个Hereafter,被那个海啸场景震惊到了,那时候大概就是12点40多。
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铺天盖地的是日本地震+海啸的新闻,地震发生的时间正是我的12:46,我怀疑那一刻我也是有点通灵的。
顺便说下,第一个故事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几乎是做着别的事情看这一部分的很喜欢那段马特达蒙和女生互喂然后描述食物的一段,男女之间最值得回味的就是那种互生情愫,但是又没有点破的阶段,一旦上了床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当然上了床然后不得不分手又可以加点分Marcus呼唤Jason回来那段我居然快落泪了,根本没准备为这样一个电影感动的。
离去的那个是最轻松的,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和伤悲好像总是这种生离死别的电影让我别有感触,究其原因大概是我对死亡的巨大恐惧:你可以接受你的思想永远地消失在宇宙中这个事实吗,而且是无法避免的!
我试图抓住任何一丝稻草让自己相信人死后不是终点,也许还有灵魂,希望是这样吧
当一段美好,浪漫的爱情片断后,等来的是一场灾难,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夺走了无数生存的力量。
一个从死亡,从灵魂深处游离了一圈回来的人,看到的是悲情,是离别,是痛苦。
从此她感悟人生的太多不变,总在某一瞬会看到灵魂散发出来的光芒。
影片最让我动容的是小男孩Marcus他有一个大他十二分钟的双胞胎哥,开朗,大方,有主见,爱笑,爱戴一顶鸭舌帽,Marcus内向,一切有哥哥照顾,他就像被哥哥光环照耀下的小鸟,哥哥就是他的依靠。
这样一对天使般的兄弟。
尽管父母离异,母亲吸毒,也阻隔不了兄弟的友情。
突如的意外,夺去了哥哥的生命。
Marcus天天像幽灵般天天寻觅哥哥的灵魂。
知道有通灵感应。
George Lonegan通灵师,一个上天来给他的指意,让他拥有现实与死亡的交流。
三个人物的交织,George Lonegan握着弟弟的手为他通灵,弟弟情不自禁地喊道: dont go JasonpleaseI need you·此处再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灵魂与现实的一段对话,兄弟的感情太深了,那怕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依恋,不舍,哪怕灵魂再一次对他的救赎。
Marcus取下哥哥的鸭舌帽一瞬是对自己的一种释放她与他的相吻是最美好的结束。
现实与死亡的结束。
刘强爱电影第一百零六集之《从今以后》:不到黄泉不流泪L:“从今以后”这个译名有问题。
Q:怎讲?
L:万能地百度了一下,hereafter除了“从今以后”,还有“死后”、“来世”、“未来”三个含义,我倾向于选择“死后”——第一个部分是巴黎女探寻死后的世界;第二个部分是杰森死后,弟弟马克思追寻哥哥的灵魂;第三个部分是亲人死后不久,许多人来找通灵者乔治,寻求跟亲人的联系。
看,都跟“死后”有关系,从什么今,以什么后,这个译名纯属扯淡。
Q:从死了的今,以死了的后。
L:那还不是“死后”,清楚明白。
Q:片子呢,觉得怎么样?
L:很一般的电影,还是剧本的问题。
影片的三个部分,单说,都还挺不错的,可是交叉到一起,问题就出现了。
在影片的前四分之三,就是三个部分还没有交际的时候,看得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要同时表现这三个故事?
是,面对死亡,他们三个可以说分别是初一初二和初三,马克思没见过死后世界,只是一个寻找哥哥灵魂的普通人,当然是初一,巴黎女亲眼见过死后世界,但也只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了看而已,算是个有过濒死体验的普通人,属于初二,通灵人乔治就牛逼了,他有特异功能,能够跟死人沟通,这当然是初三的水平了。
好,我告诉你,你看,我们学校有初一,初二和初三。
嗯,然后呢,so what?
我们得不出这个学校很大,或者这个学校人很多,这个学校教学质量高,这样的结论,因为你只是陈述了这么一个情况。
影片的前四分之三给我的苦恼就在这里,找不到影片的方向,就是表现三个人物的状态而已。
还是要强调,这不是三个部分的问题,而是三个部分各自为战,影片进行到四分之三了,还搞不清出分着三路军是要去打谁,准备用什么战术?
Q:最后四分之一不是合在一起了吗?
L:是啊,我忍了一个多小时,就等着这三部分人最后能出个什么化学反应,可结果呢?
巴黎女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写出了书,借图书博览会,还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乔治;乔治呢,在狄更斯故居看到那幅《狄更斯的梦》,终于学会跟那些“幻象”和平共处,最后通过帮助马克思也找到了他的真爱巴黎女;马克思就更简单了,找到乔治,跟哥哥取得了联系,在哥哥和乔治共同的鼓励下,决心自强不息,开始独立面对生活……哇,鼓掌,真是皆大欢喜,好啊!
这个片子告诉我们,告诉我们什么,你说!
Q:好人有好报。
(笑)L:你看,你自己都笑。
我的观感是,人的命,天注定——三路人,最后机缘巧合,严丝合缝地碰到了一起,就像俄罗斯方块,完美地组成了工整的一层,接着,哗,消掉,只给我留下了“无尽的虚无”……Q: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L:主创自己昏昏然,写出的东西岂能昭昭然?
能看得出的是,主创想说明以下三点,一,死后的世界确实存在,濒死体验是真实的,这不是一个借鬼写人的片子,找个专家出来说半天,为的就是把这一点夯实,二,我们亏欠死人,死人同样也亏欠我们,互谅互让才对,三,我们要学会了生死,向前看。
可这三点最多只能算是材料,并不是一部电影的主心骨,所谓主心骨,是一部电影所表现出的某种观念,形而上形而下倒无所谓,关键是要能看到这个观念,这个观念让主创感到不写这个故事、不拍这个片子就不行!
《巴别塔》,世界是广泛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涟漪效应;《降灵》,好人不做坏事的唯一原因是没有找到一个理由;《灵异第六感》,感情就是我之于他人和他人之于我的意义……反正我是找不到一句话来总结《从今以后》的主心骨,我相信,本片主创也找不到。
Q:那他们为什么会拍呢?
L:“这回咱们拍个欧洲文艺片吧”,也许哪个主创这么说。
(笑)其实,优秀的欧洲文艺片也是有主心骨的,只是没有其它国家的电影那么清晰、显眼罢了。
形散(的话)神(千万)不(能)散,不仅是散文,也是其它所有艺术形式应该遵守的创作规律。
Q:亮点呢?
L:那个演马克思的小孩子真不错,尤其是跟马特·达蒙在酒店房间的那场对手戏,小孩子发挥得真是情真意切,显得马特·达蒙倒有些做作。
(笑)对了,再补充两粒老鼠屎,虽然整锅汤不咋地。
一个是马克思在知道哥哥被车撞身亡以后的表现,有点儿不合常理,他通过电话,听到了那帮小痞子抢哥哥的手机,导致哥哥逃到马路上丧命,那么爱哥哥,他为什么没有去找那帮痞子算账,无论报仇成功与否,都应该表现一下,这才是人之常情,与其有逆常情,还不如直接设计成哥哥打电话时被车撞了,简洁明了;第二个老鼠屎就是那个学菜女的死鬼老爸,你女儿好不容易喜欢上了这个通灵师乔治,你为什么要把最私密的事情告诉乔治,活活拆散了这对情侣,以前对不起女儿也就算了,现在更是对不起,难道人死了就成神经病了吗?
说到这儿,一不做二不休,我就谈谈最厌恶这个片子什么地方,就是为了让剧情合理,随便定规矩,比如人死了不久会在亲人身边,过一阵子就离开了;比如,鬼魂可以把活人的帽子摘了;比如,鬼魂不能预知死亡。
定这三条规矩就是为了能让杰森的鬼魂救马克思这出戏合理化:试想,如果鬼魂能预知死亡,能一直呆在亲人身边,好嘛,灾难将至,咱各自救各自的亲戚,那辆被炸的地铁估计就是空车了;如果鬼魂不能摘马克思的帽子,那马克思也就死了,电影就演不下去了。
这种情境设置,人为感太强,很明显是为了让影片能运转下去的无奈之举。
作为一门线性发展的艺术,电影就像是一枚台球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槽道自由下滚,写剧本就是设计这条槽道,让台球能滚得好看、滚得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滚得惊心动魄又不至于冲出槽道。
不及格的编剧,设计不出好的槽道,逼急了就大手一伸,把台球拨一拨,还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
这片子里的各种规矩、马克思不找仇人算账、最后那个十足多余为了“明确”告知观众乔治喜欢巴黎女的想象画面,等等等等,都能看到编剧的那双大手。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在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度,死亡尤其可怕。
我不相信上帝。
我不相信神灵。
我不相信大胡子马。
我不相信外星人。
我也不再相信前门毛。
我不相信政治。
我也不相信道德。
我相信金钱,却转过身就咒骂它是“婊子养的”,所以,你看,我一点也不虔诚。
Jodie Foster在Contact里的一句台词一直记到现在:我希望有外星人存在,因为那样,我们在宇宙中就不再是孤独的。
如果相信,在死亡的背后,还有一个世界存在,也许,我们就不会活得如此地慌张,如此地贪婪,如此地不择手段。
也许,我们就能从容地死去。
克林•伊斯特伍德静静地将这种可能性,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
从这只老牛仔还是只不太老的牛仔的时候起,我就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表达对他的不屑。
他成为我的观影史上为数不多的,懒得抬起眉毛打量的人。
在以各种形式,各种情境,各种缘由展示过各种杀人不眨眼的技巧之后,老牛仔终于放下了枪,转过身来。
我惊叹于这个转身是如此优雅,如此静默,没有任何迹象,如此不着痕迹。
一个惯于拿枪挥拳的前演员,现导演,前一刻还是喧嚣,后一刻已如尘土般宁静,恰如生与死。
如果说《从今以后》是在探讨生与死,我想是有些言重了。
显然,这部电影还没有能量达到如此的微言大义。
但是,老牛仔通过流畅的影像,表达了一种对死亡的情绪,一种不舍,一种悲哀——一种如秋叶坠落般地,优雅的悲哀。
我在脑海里一遍遍地回放女主掉落在海中的镜头,那般优美。
痛苦已经远离。
她仰面飘浮在海中,背朝着现世的黑暗,面向着不可知的光芒。
毫无疑问地,他在用镜头粉饰着死亡。
如果说,他想藉此告诉大家,死亡背后还有一个世界,勿宁说,他只是想让自己相信。
我不知道,老牛仔这些年中遭遇了什么。
或许,年事已高,那个世界的问题便会如冰凉的洪水一般,拦腰漫涌上来。
没有雄辩,没有论证,没有歇斯底里地执著。
整部片子看下来,你甚至会觉得这部片子的意图相当地模糊。
他想说什么?
他想让人相信什么?
三个独立的故事究竟代表着什么?
当剪辑在三段故事之间毫无痕迹地游走,如阳光洒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一般,自由地跳跃,我知道这三段故事会在最后同时流淌过同一块溪石,但当三段故事的主人公相遇,当男主和女主的手握在一起时,又说明了什么?
我没有费心去解答这些问题。
因为我相信,老牛仔也未必清楚。
这是一部用心,用直觉拍就的电影。
大脑和理性,在死后的那个世界中显然是最不重要的。
克林•伊斯特伍德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性,一种关怀。
而除此之外,整部电影都淹没在了一种不受控制的情绪之中,用坚硬的镜头去触摸,去感知彼岸,和已在彼岸的人。
那种感觉,可能象稍有暖意的风抚过皮肤。
我更愿意把这整部电影做为一个告解,也许克林•伊斯特伍德便是如此。
让我们相信,死亡不是一个坚硬而冰冷的结束,它只是一扇门,通往另一个开始。
用这样一种善意来宽慰自己,宽慰所有的人,有的人会说,这是善良;有的人会说,这是愚昧。
也许,我们可以参透生,但我们永远不能参透死,至少现世的我们,永远不能。
但是,相信有个彼岸,至少会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不是那么地荒凉,我们也可以,从容地死去。
剧情挺有深意 视觉效果非常震撼
多线剧情,老家伙好这口?无神论者路过
很多情节莫名其妙。
几乎没有多余的赘述 这个故事莫名其妙的让我喜欢和动容 马特达蒙注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
老头已经超然了,随便拍拍就好~~~
精致加上细腻的情感, 好片不断的老伍风格趋于Peace了. 2011看过的第2部佳片!
神马玩意。。。。
冗长,真费劲。。。
究竟想表达什么?
eastwood神了
老头子的平行蒙太奇,驾驭得不精彩呀
Dull and unmoving.
铺垫太长,前一小时根本没看出要讲什么,三个故事到底有什么联系。开头貌似很是个好的悬疑题材,结果过程根本与我感兴趣的这个无关,然后结尾很傻眼。过于文艺所以沉闷。双胞胎让人唏嘘。
灾难+通灵+文艺,老克现在拍的片子难以用类型片定义,跳出规矩的束缚,和你分享他的世界观。
虽然有感动的地方,但是节奏确实掌握的不好,我评判的是电影这把,忽略感动的部分
不好看
开场的灾难场面终于解释通了本片为什么会提名奥斯卡的视觉效果,确实很震撼。三条线并没有构成神奇的化学效应,反而对剧情和情感有削弱。已年过八十的东木头,在这部电影,与其说是讲人性与情感,倒不如说是对自己未来人生的一种探讨。
老牛仔在本片给的铺垫过于冗长了吧
GW一集都顶不上
老牛仔的电影总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无需任何花销的包装,只用简单的手法、朴素的技巧和平淡的故事就能轻而易举的打动人心。尽管影片结尾的爱情戏份让人诟病,但对于这个一个时刻透露着绝望气息的故事,Happy Ending又有什么不好呢?至少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