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让你学会怎么和各种各样砸碎人大交道的电影,但是随着你看的集越多你才越发现真是先拿大嘴巴子招呼这帮孙子 从古到今这样的这些人这些官僚依旧存在
何群导演,叶广芩、杨国强编剧,陈宝国主演版的《茶馆》是对老舍先生经典同名剧本的一次成功改编。
在原版剧本中,《茶馆》一共分为三幕,第一幕讲英法火烧圆明园后,清朝政府岌岌可危之时;第二幕讲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统治和军阀混战时期;第三幕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与美国大兵在街头横冲直撞的时期。
虽然时间跨越了四十多年,但故事发生的地点却完全集中在裕泰茶馆之内。
将一个仅有三幕且场景单一的剧本改编成39集的连续剧,其内容体量必然要做一定扩充,人物也必然有添加和改动,场景的变换也需要增加新鲜的内容,这些都值得后辈影视工作者学习。
笔者重刷了一遍陈宝国版《茶馆》后,总结了其成功改编经典的门道,首先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与增减上。
在原作中由于内容体量的限制,许多事情没办法直观表现,只能通过人物的台词进行交代,搬演在电视剧上就需要完整补齐人物的行动线索和前因后果,这样就必须要添加许多的情节。
另外,为了更加丰满主要人物和激发冲突以及突出时代主题,电视剧版《茶馆》的两位编剧叶广岑和杨国强也添加了一些次要人物进行辅助。
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将这些人物与原版进行了对比,对比了电视剧版在人物层面上的改动。
作为一部群像戏,人物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而电视剧版的改编不仅突出了原作的精神内核,而且在创新性上也做了大胆的尝试。
王利发、明师傅、王淑芬:守旧市民形象王利发的人物形象并没有过多改动,他是贯穿全剧始终的一个角色,在原剧本中就有非常深刻的描绘,电视剧版的王利发则改编得更加丰满了一些。
王利发作为茶馆掌柜,必须要左右逢源,见谁都说好话,在剧本第一幕中就交代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
这个人物性格也是贯穿始终的,王利发见谁都点头哈腰地请安,看上去唯唯诺诺,他表面上是个茶馆老板,是个剥削者,但实际在这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社会上,他就是那个夹在中间的“小鱼”,清末的官吏、警署的警察他都惹不起,不仅被这些人剥削,而且还经常被社会上的黑势力欺负。
刘麻子、唐铁嘴作为人人恨得牙痒痒的社会蛀虫,在王利发的茶馆里喝了一辈子茶,也赊了一辈子账,到死都没有还上钱。
但在电视剧中,却将王利发的形象做得更加丰富,他虽然胆小怕事,但也足够聪明有情商,第一集是电视剧版添加的情节,足以展现王利发的聪明个性。
刘麻子在盗墓人那里得到了一个翡翠扳指,官府正在追查,他于是托唐铁嘴帮忙转手,为了躲避追查,唐铁嘴随手让王利发帮忙保管,可见在唐铁嘴眼里,王利发一向是个老实人,只能被自己欺负,不可能反过来蒙骗自己。
但事情过后,王利发却以让唐铁嘴还茶钱为由扣下了翡翠扳指,此事过去了几集仍然没有解决,最后王利发乖乖将其交还给了吴祥子和宋恩子(在前几集中代表清政府)。
在结尾处王利发的“毁灭”(自尽)也做了改动,原剧中王利发是上吊自杀的,而且是通过小刘麻子之口说出来的,因为小刘麻子联合沈处长要侵占了这间茶馆,为了和茶馆共存亡,王利发被这帮势力给逼死了。
显然,电视剧版本改动的结尾更有力度,在小刘麻子和沈处长到来之前的夜里,王利发点燃了此前秦二爷和常四爷留下的纸钱,自己和茶馆都葬送在火海里,这样更有了“共存亡”的意味。
明师傅是改动最大的人物,因为在原作中他并没有太多作用,只是在第三幕有几句台词,而在电视剧中却使他在茶馆兴盛到衰亡的转折时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代表了北京市民阶层的仁义、正直的一面。
电视剧中明师傅是给茶馆里做烂肉面的,宫廷御厨的手艺却因为仁义而一直留在茶馆里,由于后来茶馆衰败,王掌柜一家入不敷出,于是他主动提出辞职,后来又在王掌柜需要时回来帮助,他的塑造是典型北方人仗义个性的代表。
王淑芬这个角色是王利发的妻子,只在剧本的第二幕出现,但在电视剧版《茶馆》中,贯穿了三十多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她和王利发都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但她比王利发看得更开,成为了王利发得力的内掌柜。
最终,她死于美国大兵的汽车之下,这也是电视剧的独特创造,老舍的剧本里并没有交代她的下场。
刘麻子、唐铁嘴:无恶不作的旧社会蛀虫刘麻子和唐铁嘴是《茶馆》中数一数二的反派,不过在老舍的原作里,对这两个人的“恶”是带有同情的,并没有将其写到极致。
“恶”具有传承性,由于剧本跨越了四十多年,因此当刘麻子和唐铁嘴下线后,小刘麻子和小唐铁嘴子承父业、继续作恶,所有人都骂他们“缺德”,就连靠小刘麻子吃饭的小丁宝也骂他“缺德”,但却没有人能真正斗得过他们。
在那个年代里,似乎只有恶人才能活得好好的。
对于刘麻子和唐铁嘴的结局,原作中是处理得比较草率的,因为作为一个只有一个场景的戏剧,对于人物结局的交代必然不会特别全面,但电视剧就需要补齐这其中的人物线索。
原作在第二幕结尾提到了刘麻子在茶馆被当成逃兵砍头,但在电视剧中,这个场景挪到了德胜门外的城墙根,空间更加宏大了,刘麻子被拖到当街砍头的场景也被直观拍摄了出来,更显示出了这个人物的悲剧感。
唐铁嘴的死亡在原作中是没有交代的,他似乎是和刘麻子一起下线的,不过在电视剧里,两个人的死亡时间虽然很相近,但是却分别展现了二人的结局。
唐铁嘴是由于发现了宋恩子和吴祥子陷害刘麻子的秘密,然后将这个秘密告诉了王利发。
不过聪明的王利发却设法将自己摘得干净,又将唐铁嘴知道秘密的消息告诉了宋恩子和吴祥子,结果遭到了灭口。
电视剧里的王利发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唐铁嘴与刘麻子的悲剧说到底是自己作恶太多遭受了报应。
后来小刘麻子和小唐铁嘴上线之后,二人做的事情和老一辈一样,小刘麻子拐卖妇女,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搭上了沈处长,想要私吞老裕泰。
小唐铁嘴在原作中的笔墨非常少,但是在电视剧中起到了和小刘麻子一样的作用。
他成为了小刘麻子发财道路上的竞争对手,使剧集更加充满了戏剧性。
不过遗憾的是,电视剧《茶馆》也没有交代二人的下场,只是以老裕泰和王利发的毁灭作为结局,这不免看得观众心里更加悲痛。
张秀英、张春和姐弟:被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残害的良民代表 张秀英和张春和是电视剧版杜撰出来的人物,但他们的存在是有绝对必要性的。
张秀英这个人物的作用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作为王利发情感线的补充,她是王利发的邻居,与王利发始终处于暧昧不清的状态,但却因为王利发大舅妈横插一杠,而逼迫王利发娶了王淑芬。
正是由于无法娶得所爱的遗憾,才使得王利发异常支持小辈的自由恋爱,当大栓子爱上二姑娘之后,他主动去说媒,可惜二姑娘家是个势利眼,不仅拒绝了穷酸的王掌柜,还将姑娘卖给两位逃兵为妻,最终导致姑娘自杀,而自家也没有捞到任何的好处。
张秀英的另一个戏剧作用是与马五爷有关的,马五爷是吃洋教的,胸前戴着十字架,却是个假基督徒,八国联军入北平的时候,他因为脖子上的十字架而保住了性命,但背地里他却左一个姨太太右一个姨太太,甚至和洋人合伙将中国妇女拐卖到海外做妓女。
张秀英就深受其害,本以为是去做裁缝的,却被洋人糟践,最后投了什刹海自尽。
这一件事情也对王利发的心灵造成了震荡,同时剧作者也将张秀英塑造成了一个受到帝国主义迫害的市民代表。
张春和是张秀英的胞弟,清政府当局时被当成义和团斩首,但张春和显然是被诬陷的,在狱中他托即将出狱的松二爷和常四爷给姐姐带去铜钱,从真情告白的台词中可见,张春和是莫名背上了诬名。
他的死亡是被封建势力迫害的,因此他是被封建势力残害的良民代表,张氏姐弟在剧作中的戏剧功能便是体现了当时黑暗旧社会,良民所受到了压迫和残害。
王二拴、秦利民、常喜贵、康大力:代表新兴左翼进步势力原作中对于小辈的描写实际上只有小刘麻子、小唐铁嘴、王大栓和康大力,但是在电视剧中却加入了王二拴、秦利民和常喜贵等人。
康大力与康顺子是同病相怜的人,他们被卖给了庞太监做家室,话剧《茶馆》的第一幕便是康顺子经由刘麻子之手被卖掉。
不过为了让更加扩充情节,电视剧版却发生在十集以后。
原作里康大力被卖掉的时候只有一岁多,而且是用康顺子的一句台词交代的,但电视剧版不好表现,于是不仅展现了康大力被卖掉的过程,而且将康大力被卖掉的年龄改成了七八岁,同时庞太监大摆宴席,突出了他虚荣、讲排场又计较自己的太监身份的复杂心理,而刘麻子贩卖康大力的过程(两头收钱:庞太监和庞氏侄子)加重了刘麻子的丑陋和邪恶。
在原作里,王掌柜只有一个儿子王大栓,但是在电视剧里却加入了二儿子王二拴,他一向不服管教,让王掌柜夫妇非常头疼,不过在抗日战争爆发时,他便与康大力不辞而别,去西山参加了共产党。
常喜贵是常四爷的儿子,一向正值心善,是学习武生出身,这为他后来参军做了准备。
他们自抗日胜利后便很少露面,但仅有的几个镜头已经交代了几个人的身份——转为地下党员,负责北平的情报工作。
在明面上的人物是秦利民,他在抗日前便是工人阶级的代表,与身为资本家的秦二爷对着干,电视剧剧本的高级之处便是从爷俩的冲突拓展到了劳工之间的冲突,非常贴合时代背景。
后来秦利民再次在北平出现,却改名换姓成为了国军政府的领导,很显然,他也是一名潜伏者,并且通过松二爷的遗孤二秀传递情报。
在电视剧中,对于二秀和秦利民的感情线也有简单的描写。
秦利民、康大力、二栓和常喜贵这些后辈都是左翼进步势力的代表人物,正如王利发和秦二爷、常四爷凑到一起的时候所说的那样,“孩子们都是干大事的,比我们有出息”,这句台词意味着新兴力量必将取代旧势力,为充满悲剧色彩的剧本增添了一丝希望的色彩。
松二爷及秀岑与二秀姐弟:前清遗留家眷松二爷和常四爷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旗人,象征着清末的势力残余,但他们并没有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松二爷和常四爷是完全不同个性的两个人,松二爷要更加好吃懒做一些,带有皇室(北京人)通病——每日逗黄鸟蛐蛐,好面儿!
就算是在兵荒马乱、吃不上窝窝头的年代,松二爷穿着破衣烂衫也还是不忘了他的小黄鸟,“饿了自己也不能饿着小黄鸟啊,因为这是体面”。
他的下线在老舍的剧本里是比较草率的,但电视剧必须交代清楚,正是因为松二爷好吃懒做、不学无术、只好面子的个性,所以他宁愿卖了祖宅也不愿意卖掉蛐蛐,结果被骗光了钱,最后饿死在了炕上。
临死前,他做的一个举动还是高举着自己的小黄鸟,最终由于没有力气而合上了眼睛。
死后,他连出殡的钱都没有,还是常四爷化缘给他买了四块钱的棺材。
秀岑和二秀都是松二爷的孩子,还有一个大秀(大女儿),这些人在老舍的剧本里是没有交代的,是电视剧新加上的。
大秀由于戏剧功能和二秀一样,所以在二秀和秀岑长大后就设定她远嫁上海,而一直没有回来。
电视剧中有一场戏是二秀和父亲去火车站接大姐的情景,那场戏中大秀没有回来,但却突出了两个功能,一是让二秀与刚刚回国的秦利民想见,铺垫情愫;二是交代了大秀的去向。
二秀和秀岑姐弟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作为女性的二秀更加积极,最后帮助共产党传递情报。
秀岑则是与松二爷一样堕落,喜欢唱戏,娘娘腔,一心想要成为名角,却缺乏对自己的准确定位。
他一直都有投机心理,结果被局长的姨太太勾引,被局长捉奸在床,打了半死,断了一条腿。
这个姨太太在剧中是小丁宝的母亲,但是在老舍的剧本里并没有对小丁宝的家庭背景做过多交代,只不过为了使人物更加丰满,电视剧的编剧做了非常大胆的设想,但整体来看也是十分合理的。
秀岑始终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每天只会说着不拖累姐姐,却根本找不到事情做,他是松二爷血脉的延续,也代表了封建守旧市民的残存和悲惨命运。
以上举例只是电视剧改编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从人物的改编中便可以看出电视剧赋予了《茶馆》更加丰满的主题意蕴。
其改编实践、对经典作品的解读,都值得反复钻研、学习!
自闭了,之前发的影评是被毙了还是咋回事啊?
没了呢?
白打那么多字了。
后五集好几天才看完,前面看的时候还能吃下饭,因为知道茶馆还会好起来,要不就结局了。
越到后面心里也越沉重,吃饭也不看这个了,后几集也比较拖沓了,从唐铁嘴刘麻子没了之后,小字辈出场就没啥意思了,就是重复他们爹的行当,还是那些东西,但是不如他们爹的精彩。
有点水剧情了。
坏人太坏太多,显得庞太监都没那么可恶了,不过买女人还是挺恶心,想想他怎么折腾康顺子就恶心。
我没看过原著,有秀岑和常富贵这个角色吗?
如果是的话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就是从这来的灵感吧?
我看他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部电影。
松二爷演得好啊,这里的演员都不错,松二爷是出彩,人又好又蠢又窝囊气人的劲儿演的太到位了,玩物丧志四个字的完美体现。
最完美的角色常四爷,从最开始的看清,反抗到看透,但依旧相信,依旧反抗,精神不灭啊,他悲呼我爱国但谁爱我啊!
让人心碎啊,四爷是悲痛的但精神不灭,也许是他参加过义和团,知道这样的局面终被打破。
吴祥子宋恩子唐铁嘴刘麻子都是那个时代必然要有的,一个好的时代不会让他们消失,一个糟糕的时代则会让他们明目张胆的活蹦乱跳。
我看见弹幕都在说坏人过得好啊,都想做坏人,所以我们总是有什么反真善美的想法,真善美也许让好人痛苦,也许让坏人得到利益,但是这样的品德却不能不歌颂不传播,因为人需要被这样的思想束缚,社会才安全,如果杀人的人变成大多数,那么茶馆就是我们的生活,就算我们不做好人,还有弱肉强食等着呢,能保证不被更恶的人了欺压,杀死吗?
这是我给自己的反思,真善美到底该不该存在?
茶馆让我们认识到那个时代的残酷,同时我们该想的不只是这个时代有什么相似之处,努力去看见事物的多面性才能做一个明白通透的人。
先说几个故事吧。
——1956年,为配合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老舍写了个反映现代中国宪政史的话剧。
北京人艺的一干人等,却只看中其中写戊戌维新失败时候裕泰大茶馆的第一幕第二场,老舍因而放弃了前稿,写出了现在的《茶馆》。
——曾担任焦菊隐院长秘书的张定华回忆,《茶馆》第一稿,老舍写了王掌柜为掩护学生中弹而死,当然这个设计后来被人艺的导演、演员和老舍本人合力推翻了。
——舒乙先生回忆,《茶馆》彩排的时候,周恩来说,能不能选择“五四”、大革命、抗战、解放战争这样四个时期来写,想了想,又说,这个我还没有想好,你们先不要跟老舍先生说。
后来还是有人传话给老舍了,老舍一笑置之。
——《茶馆》上演后,遭到过来自剧评界的很多负面意见,最响亮的声音是《茶馆》没有“红线”。
老舍1958年发表了《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说:“有人认为此剧的故事性不强,并且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我感谢这种建议,可是不能采用。
” ——1962年“广州会议”之后,《茶馆》复排上演,这次没有“红线”是万万不能了,人艺让于是之、童超、英若诚等帮老舍加“红线”,比如突显学生游行,突显常四爷的革命行为,老舍本人拒绝参与修改。
以上种种,指向同一个结论:正因为拒绝“红线”,才有了后来被称为“东方舞台的奇迹”的《茶馆》。
但是这个“十七年”话剧中唯一没有“红线”的奇迹之作,在被改编成3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之后,被强行植入了一条明晃晃的红线。
虽然这部改编剧集在去现代化上面花了很大的工夫,各路演艺精英演技卓越,加入的各种故事也大多顺情入理,但是最后十集,为加“红线”太下本儿,因而悬置了此前好不容易营造的悲剧气氛(姑且不论对《茶馆》原著喜剧元素的拆解)。
《茶馆》爱好者们眼睁睁地看着一部怀旧的、悲情的、无望的《茶馆》,那调调昂扬了起来,亢奋了起来。
这十集《茶馆》强调了两个人群,一个是以秦利民、王二拴、常喜贵为主力的中共北平地下党,他们甚至团结了松二秀、大傻杨帮助他们传递出了《北平城防兵力图》(如假包换的谍战故事啊)。
另一个是以沈处长、庞海顺、庞四奶奶为代表的恶势力,勾心斗角争风吃醋无恶不作。
首先是红蓝对抗善恶对垒,其次是为了铲除敌方势力,我方地下人员秘密开会、联络接头、将计就计、斗智斗勇,好不热闹。
就这样,《茶馆》,在“十七年”里小心翼翼地回避了“红线”的《茶馆》,赫然呈现出“三红一创”年代特有的红色气息。
“红线”就这样毫不费力地加上了,是耶非耶,成耶败耶,看过的人各凭良心吧。
小小茶馆演绎了人生百态,反馈了旧社会的腐败,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茶馆经历了清末、民国,、改革前期,王掌柜经营茶馆,一生对谁都鞠躬,请安,不敢得罪任何一人做了一辈子的顺民,顺应了改良,到头来,却穷困潦倒,家人分离,茶馆还要被恶势力霸占;秦二爷当地有名的财主,也有一腔热血想要实业救国,变卖自己的产业,开工厂让百姓有工作,想让本国产业发展到国外,让国人富裕,却不见政府收走其产业说是逆产,最后大厂荒废成破铜烂铁;常四爷一生正气,从不屈服,从小富裕生活,到勤勤恳恳做个农民工,买自己的农产品,但生活也不好,所以一个好的时代对于我们这么很重要,也非常感激那些热爱祖国并用实际行动来拯救国家的先人,有啦他们才有啦我们的安定生活
老舍的京味文学从清政府的没落,到中华民国,军阀混战,裕泰茶馆见证了时代变迁,人生百态,一个小小的茶馆,汇聚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见证了底层小人物的辛酸、无奈、挣扎和绝望,无论时代怎么变,百姓的穷苦生活始终没变。
王利发:茶馆掌柜,八面玲珑,油腔滑调,平衡着与各方势力的关系,尽量讨好每一个人,该低头时低头,该“行贿”时行贿,掌柜的身份迫使他不得不做一个圆滑的人,但骨子里却也是个善良正直的人,没做过坏事,头脑活泛,适应时代新变化不断改良茶馆,只是生不逢时,一生的心血都给了茶馆,最后叶落归根,吊s在茶馆,上天辜负了一个努力了一辈子的穷苦人,落得这样悲凉的下场。
常四爷:正直、仗义的北京爷们儿,是不同于松二爷的旗人,自力更生,有着一腔热血和爱国之心,但也只能眼看着民族危亡国家衰败,“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常四爷的这句巅峰台词,讽刺效果拉满,道出了底层百姓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绝望。
秦二爷:主张实业救国,以民族危亡为己任,但与常四爷的爱国相比,或许是站位不同,面对吃不上饭穷的要卖孩子的妇女,常四爷给他们买了两碗面填饱肚子,而秦二爷却不屑于此,认为开顶大的工厂才能从根上救得了穷人,并不能说谁才是对的,常四爷站在底层百姓的立场,深知一碗饱饭对他们而言或许比天还大,国家大事对于他们太遥远,今天吃饱明天就能不s,而秦二爷也并不是置身事外高谈阔论,社会分工本就不同,就好比底层螺丝工固然重要,少一个螺丝机器都无法运转,但平台和大方向也同样重要,从无到有、搭建框架、战略布局终归是需要有人来做。
松二爷:跟常四爷一样都是老北京旗人,但他软弱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逗鸟,宁愿饿s也不会动手打拼,s了的棺材还是常四爷买的。
庞太监: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一种特殊产物,从他的呼风唤雨到没落,告诉我们靠平台和靠山作威作福的人,当他失势的那天没有了平台和靠山,必定会s的很难看刘麻子 唐铁嘴:社会的蛀虫,刘麻子买卖妇女儿童,毫无底线,唐铁嘴靠算卦混饭吃,钻空子干投机倒把的生意。
宋恩子 吴祥子:狗仗人势,狐假虎威,以权谋私的官府走狗,压榨百姓,欺软怕硬,典型贪污腐败社会的产物。
大傻杨:走街串巷的乞丐,其实一点也不傻,反而活的很明白,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困苦都能在他数来宝的台词里听到,也是一名正义人士,关键时刻帮了不少忙,像是游离于当下社会之外的一个人物,平平安安活到了最后。
看电视剧的时候整体觉得很压抑,有一种被黑暗吞噬却无力挣扎的感觉。
把自己代入到王利发的角色,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茶馆生意惨淡,无论怎么改良,越改越凉,全家加上店里伙计,十几口人的支出、电费水费、改良的成本、房东的收租涨租、社会的动乱、烧杀抢夺、政府官员的压榨、给宋恩子吴祥子上供,这样看不到头的日子,在想如果是我,任意拿出一两条,我都觉得是迈不过去的坎,或许这茶馆我早就不开了,转念一想,逃避并没有用,茶馆倒闭这些事就不存在了吗,平民百姓就能安安稳稳过一生了吗,什么都不会变,穷苦的被剥削压榨的生活不会变,变的只是没有了营生,全家人等着饿s,那个年代是没有选择的,忍气吞声的把茶馆开下去,是为了生活,为了父亲留下的基业不至于毁在自己的手上,咬着牙也必须坚持,不是所有的疼痛都可以呐喊,真切的感受到了那个屈辱的社会,最底层小人物声嘶力竭深入骨髓的绝望和彷徨,想到鲁迅先生的那句:“如果动物光吃不胖,那他肚子里一定有寄生虫,如果百姓勤劳却不能致富,那社会一定有吸血鬼。
”茶馆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革,但无论怎么变,百姓的穷苦生活没有变,官字两个口,先喂饱上面那个口,才能喂下面那个口,穷与富极端的差距,政府官员抽洋烟住洋房,百姓连吃一碗热汤面都是奢望。
小刘麻子 小唐铁嘴 小宋恩子 小吴祥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些败类子承父业并且发扬光大,投机倒把的生意越干越大,无恶不作的坏人在社会上稳稳立足呼风唤雨,善良勤劳靠自己双手打拼的好人连温饱都成问题,能吃苦的人吃一辈子苦,会享福的人享一辈子福,百姓没有话语权,只有被支配的命运,像秦二爷一样也曾尝试过努力过,想改变穷人的命运改变社会现状,但底层小人物终究没有扭转乾坤的力量,最后都是在现实面前妥协。
“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呢”
什么叫做经典 茶馆可谓是 一间大茶馆就是一个小型社会 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 每个角色都性格鲜明 不忘改良很会处世却一直被衙役压迫的王掌柜 致力于实业救国却被军阀没收财产的秦二爷 一辈子热血痛恨洋人说了一句大清要完被抓进牢狱的八旗子弟常四爷这三个相对较好的人也都没有一个好下场 到最后是自己撒纸钱送自己一程令人唏嘘不已 最后王掌柜是放弃了和家人离开的机会 既然生再不能拥有茶馆 那死也要死在茶馆 上一辈子是神棍、人贩子、腐败的官兵的下一代也都更加变本加厉不仅继承了父辈恶心的嘴脸还更加恶劣只有和大力走才有天明 而王掌柜是等不到了.....看完很神伤 对于过去无力改变但我们不能忘却庆幸自己生在了这个时代
老舍的作品《茶馆》已经播放了二十来集了,因为以前看过陈宝国的片,觉得挺好,所以一集不落的看了。
觉得真真的好,就好比纯正的老北京豆汁,回味悠长。
乱世动荡,大清完了,接着就是民国,民国完了接着就是军阀混战,永远没个尽头。
一个勤奋,心眼儿不坏的小生意人,从年轻到慢慢老去,他极力想改变命运,想买房子不受别人的威胁,想有钱活个心安,和一个老街坊(张秀英)产生了朦胧的爱情。
结果是什么呢?
娶老婆是他大舅妈做的主,辛苦经营的茶馆是越来越不好,官差,地痞流氓,假洋鬼子,谁都欺负他,欺骗他,他还谁都不能得罪。
我看到这样无奈的人,他每天最多的表情,就是哭笑不得。
最后相依为命的老伴还叫军队的车撞死了,最后他和两个老哥们一起在自己的茶馆里给自己撒纸钱,然后和茶馆一起付之一炬。
剧中也正面的描述了年轻一代,比如代表正义改良的北大学生,年轻的代表工人利益的资本家少爷。
但是,剧中的李三爷说的好,改良改良,越改越凉。
这个待人圆滑,处世干练的人,由踌躇满志,漫漫到灰心失望,最后只希望能平安死去。
这个人物穿越了上百年,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生活着。
是你,是我,是他。
所以他是如此的真实,仔细咂摸,那彻骨的悲凉。
这个就是五千年来中国普通人的形象,我们少有欢笑,少有豪迈,甚至少有荒诞。
有的只是调侃下,给自己找点乐子,还有,就是最最原始的丛林法则,成者为王败者寇,很少去关注一个普通人。
并且这思维已经深入骨髓。
我们的人字永远是模糊的,灰色的。
有人说,是人民创造,或者说推动了历史,这个我还真没看出来。
老舍先生若是知道他的作品在百年后的中国原样儿重现了,不知道他是该哭还是该笑。
今天晚上,老妈依旧继续欣赏着央视八套的电视连续剧《茶馆》,是大结局,看完之后的老妈,显然有些意兴阑珊。
之前几天,连续看过,但终究没有耐心再看下去了。
没有耐心的原因是,我不喜欢这个改编版。
老舍的原著,我读过,很熟悉,因此改编的版本,哪些情节是添加的,哪些情节是立体重塑的,我能很分辨清楚。
整体上来说,改编的茶馆,情节是蛮丰富,人物也还蛮鲜明的。
但其中最不能让我容忍的,便是强化了王掌柜的儿子二栓子的“革命事迹”,因为我觉得这与老舍的创作初衷是南辕北辙的。
老舍自己出身于北京市井,对于周围生活着的“小市民”是存在着很深的感情的。
但这种感情,又不同于鲁迅那种“怒其不争”,充满批判性的,而是一种“我佛慈悲”式的同情与怜悯。
鲁迅直眉冷对,希望自己用笔来“指出一条道”,然而老舍则是意在描摹,希望其他人来给他笔下活生生的人物“指出一条道”。
所以,老舍笔下的很多人物,都是在活着,是作为一种生命本体本能的在活着。
昔日,看武侠小说,或者帝王小说,常常会有这样的一个词语“逐鹿”,意即竞争天下的意思,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
鹿,性情温顺,善良,对于人往往没有很强的畏惧心,还一身是宝,往往被人们随意宰割,这不就是人民的象征吗,不就是天下的象征吗?
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小市民,很多时候是不会关心国家大事的,什么国耻什么政治他们一概都不想知道,更不愿意明白。
就像先前老舍在《四世同堂》里说得那样,日本鬼子占领了北平,祁老太爷根本不会关心,他只关心“粮店有没有关门?
粮价有没有涨?
”所以类似于,二栓子成为革命党这种改编,实在是不太靠谱的,也实在是太具有意识形态色彩了,当然在央视八套放的电视剧,你不能指望它脱离这个时代的主流色彩。
也许有人会说,老舍在原著里面不是有隐隐约约写康顺子是革命党吗?
看看茶馆的创作时间,就知道了。
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
那一系列对于知识分子的改造什么的(其实我最讨厌这个词了,我觉得是思想统一束缚还差不多),老舍还会不明白吗?
连丝毫不懂政治的张爱玲最初写《半生缘》的时候,还要写有的角色奔延安了呢,何况老舍呢?
再说,老舍在解放后根本没有写出什么值得称赞的小说,只有一部话剧《茶馆》倒还值得研究研究,反正解放后的文艺创作,大家心里都明白,我也就不说什么了。
不知是冥冥之中我就有自虐的倾向还是一个偶然,最近无论是看的电视剧《茶馆》,还是郎教授写的《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无奈》都让我心理堵得慌,或许,无论是什么由头,这当今的世道也无外乎就是这一套,不堵也难。
从古到今都是有钱有权的才能说的上话,没钱没地位的就只能干受欺侮,即便是你有钱,但如果你还有良知,你没有被这黑暗的暗涌所冲垮,那你的下场依然是两手空空。
古有强取豪夺,如今也会是变着法儿的把你强取豪夺了,本质是相同的,只是看表面工作做的怎么样了。
本分老实的小老百姓,即使是一辈子点头哈腰的过日子,也不免要遭到政府的,外强的、流氓的、狗腿子的、汉奸等等的压迫和欺凌,各种苛捐杂税,各种无赖索要,让顺民们一忍再忍,不忍又能怎么办呢?
一家老小要活命不是?
等到年岁大了,哈不动腰了,那群丧尽天良的相关恶棍们终于等不及一天天来榨取钱财了,干脆来个一次性搞定,直接连屋子也给侵占掉,让年过七八旬的老爹爹上大马路上自生自灭去!
假如有会恶报,那该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我是不相信现世报一说的。
那两个在街面上当差的王八蛋不照样把缺德的本领统统传授给了自己的子嗣吗?
那两个鸡鸣狗盗的混子生出来的小混子不是越发把穷苦的老百姓欺负的无以容身吗?
报应不会来,反而会传宗接代呢。
是啊,一代代相传,自古至今,一直都有老百姓就是牺牲品,那些个有钱有势的大爷们从来都是安安稳稳的做着缺德事,一辈子荣华富贵。
人都是有尊严的,谁也不愿意窝窝囊囊的死去,那山东喝农药自杀的菜农,还有那一辈子吃苦受罪的老掌柜,有谁甘心这样结果自己的生命呢!
他们只是心寒了,生无可恋了,世道是不明所以的世道,未来是看不到希望的未来,活着只是受尽屈辱受尽坎坷,活着,还有意义吗?
当我看到剧终之前小宋恩子小吴祥子往白发苍苍的老掌柜身上狠命踢上一脚的时候,当我看到老丫头的老婆扑过去要扇他耳光的时候,当我看到小刘麻子光明正大想要侵吞老裕泰的时候,我只想祈祷最后的结局是老掌柜一把火烧掉这六十多年的心血!
苟且而活,已无意义了,不是么?
还好,作者成全了我这唯一的小心愿,让我在堵了39集的电视剧里平静了下来,当我看到老掌柜点燃火柴开始焚烧那些纸钱的时候,接下来那一幕,是他年轻时的模样,我知道,老掌柜他不愿做出这一步,这是他爸爸给他留下的祖业,是他半生的心血,是六十多年的老字号,然而,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让它留下,因为留下的它,已然不会是它原本的模样了,到那个时候,亲眼见着自己双手铸造的生命之物被人蹂躏和践踏,那定是比死还难受的!
老掌柜安息不下,因为他的下一辈,还有下下一辈,他的世世辈辈都跟他一样,过着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
瞎逼闹革命减一星
唐山腔的庞太监忒有喜感了
10/11/20
以前总是听老师说,在坏的体制下,好人也能够变坏人,但未必明白。看了这个就明白了,混蛋军阀、流氓巡警、骗子先生,各色人物都齐全。遭殃的只是贫民。
除了陈宝国,再没亮点,不论编剧演员
看的非常入迷,继续关注中,人物塑造的都很饱满,演员演的没话说。看得出确实下不少功夫啊,把话剧改成电视剧,不容易,得到大家的肯定,更是不易,感谢奉献这部好剧的各位。
还是于是之演的王利发更接地气一些。
说话都在哭啊
改得稍欠妥,王掌柜缺了那么点圆滑劲儿
我爱咱的国,可谁爱我呢
感觉是失败者的悲鸣,嚎得很大声,但我不爱听。
陈宝国演的很像张丰毅。
原汁原味儿
比原作好看,充实了原作的单薄,最主要的就是演员演技的绝佳。但剧本的单薄是致命的,人物塑造近乎“扁平”,好人坏人非黑即白,缺乏转折和跌宕,几乎可猜出剧情下一步的走势,待到一半简直看不下去。另外,“小刘麻子”、“小唐铁嘴”之类也在客观上证成“出身论”之合理。
王利发每到新的时期都有所期待,然而清末、北洋、民国三个时期恶人们只是换个面孔称呼又卷土重来。百姓只想活着,可是世道却赶绝百姓,如果说这剧有所影射,那也说明这世道并未改变……
可能是我读过原著所以有一些先入为主的感受吧,我觉得如果只是单独的电视剧的话,挺好看;但是原著角度去看的话,又不太好看。
两集弃,编剧把原作抻成了不挂汁水的面,融进再多水也无味,另外,剧集与话剧是两种媒介。
话剧感太重,不是很喜欢
都是实力派演员
每当我们看到了点儿希望,就即刻破灭了,老舍的戏与希望无关,与浪漫无关,不管在生在哪个时代,总是宋恩子吴祥子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