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看了一遍麦兜。
其实我一直觉得,这样的动画片,小孩子是看不懂的。
看了也只是是瞎高兴。
留下的天真的喜悦。
罢了。
有些事情,就是要在不断的跌跌撞撞中才能慢慢地学习和体会。
而有些人,即使懂得人情冷暖。
也永远不懂什么叫世道艰难。
更加不会懂得。
什么叫做心平气和。
什么叫做乐天知命。
这一部分人,路走的很顺。
他们受到良好教育,来自有教养的家庭。
他们智商高于常人,或者具备特殊的领悟力以及才华。
就像《传播学史》里我永远忘不掉的阿多诺。
还有维纳。
他们可以在自己精通的领域里凭借自己擅长的技能获得成功。
他们会成为社会的精英。
思维的精英。
道德的精英。
群众们的意见领袖。
这些人永远不满,他们必须不断批判。
也不是说他们运气好还是什么。
大自然里有平衡法则。
生活中同样有平衡法则。
他们也付出了很多代价。
他们要穿越常人无法体会的黑暗和寒冷。
世俗的怀疑,不认同,轻蔑的微笑,乃至辛辣的谩骂与嘲讽。
我甚至觉得像维纳那样的天才,年纪那么小,却已经达到了别人穷其一生都未必可以追上的水平。
那么多的荣耀未必不是负担,其实很让人心疼。
但是他们与大多数人相比,仍然是造物的恩宠。
因为芸芸众生,成为青出于蓝的佼佼者并不是随便一个人单靠努力就可以获得。
麦太对麦兜有很多希望。
其实每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些期待。
人之常情。
但麦兜始终是平凡的。
何况那是香港。
光怪陆离的香港。
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以及现代化的香港。
师太说,到了香港,再优秀的人也不再优秀…… ……我喜欢麦兜小朋友。
还有麦太。
典型的香港的小老百姓。
很世俗,很市井。
确实,很多事情他们不懂。
但是,生活范围狭窄又怎么样。
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内。
他们还不是一样有自己的主张。
有自己的权势。
也有,自己的幸福。
甚至,精英们不懂的事情做不到的事情他们却懂并且可以轻易完成。
麦太。
是个很可爱的人呢。
吴君如来配音。
真好听。
她讲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他撒谎,第二天,他死了.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他不乖,第二天,他扭伤了脚.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他孝敬父母,第二天,他发达了.(麦兜插画:妈妈,我困了。。。
麦太怒了。。。
)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他早睡晚起,于是——他死了!!!
而麦兜。
更可爱。
很多的感动。
他说。
我不是为了见珊珊。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抢包山。
也不相信抢包山会成为奥运项目。
可是,我会努力练习抢包山,因为,我爱我妈妈。
后来他慢慢长大了。
他说。
原来愚蠢,并不那么好笑。
愚蠢会失败,会失望。
但失望,也并不那么好笑。
肥,也不好笑。
肥,也不一定大力(有力气)。
大力(有力气),也不一定行。
…… ……看到后来。
我忽然就想。
还好小朋友是看不懂的这部影片的。
如果他们看懂了,会不会哭呢。
这况味复杂的人生。
大人们迟早都是要懂的。
可是对小孩子们来说。
过于沉重。
没关系。
现在不懂。
挺好的。
有些事情,该懂的时候自然懂。
之前说太多,也没有用。
最好看粤语版。
我认为。
因为“萨沃假说”。
语言会禁锢思想。
有些意思,确实是会在翻译的过程中不经意流失掉的。
好吧。
今年9月去了广东,一定要学讲白话。
至少也要听的懂。
嗯。
有很多事情,就像麦兜的火鸡,期盼了很久,在未吃将吃和第一口之间,最为美味和幸福,而当圣诞的雪花散尽,冬去春来,甚至竟然到了端午,火鸡就成了无休止的折磨。
在麦兜妈妈成烟的那一天,麦兜突然很后悔当初让妈妈扔掉剩下的火鸡肉,看到这里,忍不住哭出来。
这就是生活,很多事来不及后悔,我们都已经回不去了,无论是远去的童年,还是纯粹的梦想。
麦兜之所以这么打动人心,或许正是因为他没有成为姗姗,没有成为阿甘,没有学到盖世的武功,没有发现惊人的宝藏。
麦兜,最后还是麦兜,仅仅有一双大脚瓜的麦兜,乏善可陈的麦兜。
他没有抢成包山,没有成为英雄。
他离梦想越远,就离我们越近。
我们都是麦兜,或多或少。
我们身边也都有麦太,通常是父母,或者还有一些师长和朋友。
他们那么精心地守护着我们的梦想,用爱的魔力,让通道变成了机场,缆车变成了飞机,香港变成了马尔代夫。
尽管面对着和麦太在自动取款机前同样的困扰,却也做出了和麦太同样的选择,所以,我们一直感到那么幸福。
如果时间可以定格,我希望麦兜永远停留在那个终于吃到火鸡的圣诞夜,围着围巾,和妈妈一起在海边看雪花飞入海面,灯光点点,幸福地微笑。
就像我自己,虽然知道不可能,却还是惦念童年的时光,和爸爸的自行车一样高,喜欢吃甜甜圈,有一顶红色的帽子,穿着妈妈织的嫩黄色毛背心,用象棋编排国王和王后的故事,永远不会去想明天的事情,也不会回忆过去。
当我们看懂了麦兜的故事,我们就已经长大了,不可避免。
唯一庆幸的是,现在的自己终于知道,如火鸡一般的幸福,虽然平凡得琐碎,失去了却不会再来,如果扔掉,将来一定会后悔。
所以,我要守护我的麦太,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想,哪怕这梦想已经不再那么纯粹。
大包整多两笼,没有鱼蛋粗面又怎样,火鸡的味道又浓又淡,就像幸福一样。
拿着个包,我在想,长大了,当我要面对这个硬邦邦,未必给你做梦,又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的时候,我会是怎么样的呢…… ——麦兜 如果有人说动画是属于儿童世界里特有的产物的话,我宁愿不把《麦兜故事》当作动画。
然而,带着笑开始看,看完了却怎么也笑不起来,我知道这不仅仅属于动画故事。
一个简单的人,从拥有着很多梦想,拥有一个能背负起整个世界的母亲,麦兜说,我爱妈妈。
或者在他的心里,这就是最幸福的事情——如果永远不长大。
麦兜和他妈妈在吃到火鸡的时候,他说,是最美的时候。
在那以后,只有两次能让他再次闻到火鸡的气味,一次是在他的婚礼上,一次是在他母亲火化的时候。
在这两个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幸福和痛苦都显得如此相似,如此的难以忘怀。
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并不是每个人都很聪明。
在每个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都希望他们能聪明、漂亮、能干。
然而在我们出生的时候,天空上并不一定有天使为我们把守。
我们也会像麦兜一样,不怎么漂亮,不像梁朝伟、周润发,不能像珊珊(李丽珊)那样举世瞩目。
小时候,我们的老师说,你要成为什么人?
我们说,我们要成为XX家。
于是光荣的感觉包围着我们,我们一直奋斗,好好学习。
有人在上学上到一半的时候开始打退堂鼓(有人在坚持到半途的时候放弃)。
于是就像一次旅行,有人半路下车,又有人到了某个不知名的站点下车。
或者前方没有我们想要去的“马尔代夫”(麦兜梦想去的地方),然而我们依然锲而不舍,像麦兜一样执着的问,有没有粗面,有没有鱼丸,有没有鱼丸粗面。
看完麦兜,或者你会发现,你就是那只猪。
不是我要骂你,是因为,你的人生,噢不,我们的人生实在就像那只猪。
我喜欢一部电影,总是因为能够在里面找到一些感动我的细节.这确实是拍给成人看的动画片,至少我这么觉得.我不认为小孩子会喜欢那个麦太关于纸包鸡鸡包纸的故事多过多拉a梦. 不过有时我想到自己离小时候越来越远,我开始变得不理解小孩子的想法,不了解他们的快乐时,我会觉得害怕.所以我常常会看天线宝宝来缅怀我的死去的童年,尽管我都不太懂那到底在讲些什么. 当我看到麦兜的童年故事时,我常常会觉得感慨跟感动.妈妈骗他去马尔代夫那一段,也许是每个小孩子的共同经历吧,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在麦兜的眼中,妈妈像个女超人一样每天忙来忙去.最有趣的是导演还把这一段做成像打斗游戏闯关一样,而主角就是妈妈,背景就是香港的街景.我想这也是众多香港市民的生活写照吧.我也很欣赏麦兜的执着,哪怕是关与鱼丸和面的执着.麦兜去学抢包山那一段实在搞笑,不过搞笑背后给我留下感动的是麦兜说的他学抢包山是为了妈妈那句话.跟其他动画片不同的是麦兜几乎是一部很写实的动画片,没有那么美好而梦幻的结局.麦兜也没有想做成什么大事,他想当的只是OL.他们一家在圣诞节终于吃到了火鸡,但吃到最后成了恶梦.我们每个人的童年也就是这样平凡的度过的吧.所有的美好的要求大多都会被妈妈兑换成根本与我们的初衷不一样的东西.我们都是平凡的小孩,可是妈妈却希望我们能够样样拿第一.然后忽然有一天我们懂事了一些,我们的愿望就变成了考大学跟当OL了......所以这部电影也算是给了我们一个怀念和微笑的机会.
加了谢立文小组有人发帖 统计为何加组回复不知不觉就写多了 于是决定挪到这里来顺便就把我的第一次献给my dear麦兜兜和麦太太。
为何加谢立文小组呀因为喜欢他的人生观喜欢他说“人有很多种,价值也有很多种”,“麦兜他不是低能,他只是善良”喜欢他赋予给麦兜和麦太的灵魂 可以让我一边看着他们乐一边又想流泪当然也因为喜欢他的太太麦家碧喜欢她的话:“麦兜不想打扰别人唱歌,所以不够胆举手去厕所。
你经常做这样的事,别人就不会觉得你善良,而只会觉得你低能。
那么,你就开始很委屈,到底下次要不要这么蠢,要不要再被人骗,要不要每次都先想别人。
”其实一度觉得恶作剧之吻与麦兜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恶作剧的时候能找到同样的感动 袁湘琴的角色设定很像麦兜 林依晨在金钟获奖感言里有一段话:“在我生命当中,有人跟我说过:‘当演员的使命是要带领观众去看到更深层的人性。
’”袁湘琴和麦兜 都常被人骂傻和蠢 还有人为他们的愚笨气到跳脚可是我相信我看到了依晨说的 更深层的人性 并为之感动而我也在谢立文先生的带领下,进到麦兜的世界里 看到了他展现给我的更深层的人性so如此这般 我就加入了谢立文小组。
---A:这...明明只是加组理由= =B:这...只是有些隐喻罢了= =
《麦兜故事》:香港制造之平凡与梦想的无尽轮回 (文/火神纪) 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
海葵说,香港草根不灭的幻想。
在某个时代里,香港式的幻想里充满着无尽的希望和幻想; 那时候,我在学校的某个角落里,懵懂地读着圣贤书。
——火神纪。
题记。
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
没有抱怨。
没有过份的妄想。
多劳。
多得。
纯粹得接近天真以及祥和。
不劳而获以及少劳多得似乎成了被批判的妄念。
一切平等。
一切安祥。
一切平静。
这部充满了童真的动画电影之所以让人感动,也许,因为这部电影许以我们绝望里的希望。
麦兜之所以成为麦兜;因为长得不帅,很肥,不够聪明,很大力,也算可以,负家产。
可是就算这样,麦兜依旧很幸福而充实地梦想着梦想,多劳多得地活着。
睡了差不多大半天时间。
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十一点了。
无人。
安静。
论坛上的争吵让我心生厌倦。
然后,开电脑,找电影看。
我记得慕容天涯的海葵上缠绕不断的是这部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的动画电影。
于是,我在一种完全迷惘而未知甚至带有点疲软的状态下看完这部电影。
我在想像,那些富足的人们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不会想起曾经迷惘过的岁月,自己曾经也在安享着所有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幸福时不停地幻想着富足的将来。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唤醒我的是所有那些未知的迷惘以及曾经有过的幻想。
我在想像,这部电影在我这样不算富足的孩子看来,会不会浮现出将来富足的一切。
这部电影里似乎充满了类似的思辩逻辑以及无穷尽的幻想和渴望。
而这一切,用一种涉世未深的眼光和口吻,再用一种看似荒诞而其实更接近于纯粹的镜头和稚气的动画表现出来的时候,我看到的更多的也许更像是一部成人的都市童话。
对于我来说,都市的概念似乎永远停留在一种陌生的想像里。
我是来自小城市的孩子,带着农村包围城市不灭的幻想,在我曾经生活过的城市里挣扎过,梦想过,回归过,也向往过。
过份安静的生活和疲劳的欲望。
这一切,被越来越不敏锐的触觉冲淡得只剩下渴望。
也许,我已经忘记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已经忘记了多劳多得,已经忘记了所有最纯粹而质朴的所有一切。
浮华。
不死。
而我们躲在浮华背后,绻缩成一团。
我们似乎只能永远活在这个小小的城市里,永远安逸地幻想,永远满于现状。
浮华繁世,似乎永远与己无关。
麦兜的故事。
带给我的是关于浮华的想像以及浮华下那些草根挣扎的悲悯情绪。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动画电影总是让我有一种黯然神伤的感知。
是不是我的情感构成过份丰富,过份悲情主义。
以至于童稚的动画依旧让我悲叹。
我们也许并不是那么幸福的人们,以至于我们时不时总要停下来思索一下我们的人生。
我们应该如何活着,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活得更好。
这就是草根。
而草根最美好的祈盼也许就是麦兜的母亲每天早晨都要做的那件事,爬上天台,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做运动体操,然后开始一整天的生活。
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
这意味着草根最美好的祈盼。
至少在这句口号里,所有人的都在同样的平台上,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平等地活着。
我们多努力一些,我们的生活就得变得更美好。
看完这部电影,然后我们可以知道,在香港,在所有的大楼里的所有单位里的所有人们其实都和我们一样,揣着梦想而日复一日地过着不停重复的生活。
有些人长大,有些人老去,有些人被火化,有些人站在海边望着天空里的白云幻想,有些人感叹自己的脚瓜很大,有些人梦幻着马尔代夫那些椰影和幼沙……而我们,也许就在某座大楼里的某个单位里的某张床上喝着生病时我们不得不喝的药水,祈盼病好了之后也许有的美好。
这还应该是一部励志电影。
纵然励志得不够彻底。
甚至有点让人绝望。
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幻想。
我们长得跟周润发一样帅气,就算没有,至少也得有梁朝伟那双深邃的眼睛。
如果这两样都没有,那么,也许,至少我们还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或者,我们总能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幸福。
可是最终我们长大了。
我们发现,我们长得并不像周润发也不像梁朝伟,并不聪明。
除了努力,我们也许一无所有了。
可是,我们的努力是不是能让我们获得幸福呢。
当我们终于明白了所谓的现实之后,我们才发现,其实我们只是负资产。
现实,和梦想,似乎永远划不上等号。
因为我们并不是周润发,也不是梁朝伟,甚至不是黄子华;所以我们不能像黄子华一样开一个个人show不停地诉说我们辛酸的人生。
于是除了努力,以及更加地努力,我们真的只是一无所有了。
长大了的麦兜从自由泳到蛙泳的转换意味着人生从自由的幻想到恶俗的规范。
可是纵然我们讨厌这样的恶俗,我们却不得不这样无奈地活着。
整部电影不停地泛滥着的就是这种无奈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而麦兜,那时候的麦兜不识愁的模样,总会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毕竟我们曾经也曾如此安逸而幸福地活着。
我们也曾经如同他一样地感叹:原来有些事,没有就是没有,不行就是不行;原来蠢并不好笑,蠢会失败,会失望;失望并不那么好笑,肥也未必好笑,肥,也不一定力气大;力气大,也不一定行;长大我,我们将要面对未必让我们做梦,未必会那么好笑的世界里,我们会怎么样。
我们对这个世界幻想过,我们对这个世界失望过,我们对这个世界揣测着种种的复杂情感之后,其实,我们不还得照样朝九晚五地活着。
于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祈盼也许真的只剩下麦太的那句口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
麦兜的所有愿望到了最后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麦太的愿望。
而麦太的愿望是,麦兜的幸福生活。
这部电影多少还带着一种亲子味道。
亲情,总是很容易让人感动。
坐上缆车,在麦兜来说,其实是坐着飞机。
香港的郊游成了麦兜的马尔代夫,就算长大后的麦兜明白,自己其实并没有去成马尔代夫。
可是小时候的麦兜会因为母亲那种最节省的朝去晚归的马尔代夫之游而幸福上很久一段时间。
在香港缆车总站的牌子上用一张纸条写上香港机场,这样的稚气的想法除了一个深情的母亲之外也许没有人能够想到。
麦太也许并不明白,麦兜要一双那么强悍的小腿有什么用。
可是麦太会努力地用英文给奥委会写信要求把抢包变成奥运项目,因为她的儿子正在努力地练习抢包运动。
奥委会不会理会一个母亲对儿子美好的祈盼,而麦兜也明白奥委会不可能理会母亲,可是作为儿子,他会努力地做一些无用的努力,因为他知道,这些无用的努力会让母亲老怀安慰。
写给奥委会的信其实只是两代人之间最默契的安慰。
这也许也是作为草根人群最幸福的维系方式,无言,不是无言,只是无须言语罢了。
小时候的麦兜在时光流逝里不停地意识到自己的平凡,可是麦兜依旧怀揣着梦想。
这是这部电影里最富寓意的励志基调了。
作为单亲家庭里并不出色的小孩,所有的一切都并不出色。
然而,他还怀揣着梦,怀揣着希望。
我们对这个世界也许不满,可是我们无力改变。
于是,寄诸于梦想之外,我们还在努力。
这也许就是草根基群不死的生命力。
因为有梦,所以努力,我们的幸福也许微不足道,可是我们依旧幸福。
生活是不是真的如麦兜的火鸡。
火鸡的味道,在将吃未吃和吃第一口之间已经是最高峰了,之后,不过是开始吃了也就吃下去。
我不知道如何去解释人生。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似乎在不停地重复着麦兜的火鸡。
很多事情也许仅仅只是因为祈盼而变得美好。
而当这种祈盼变成现实的时候,我们其实才明白,所谓的祈盼,其实也不过如此。
这些不停的祈盼,希望,实现,失望,平淡,组成了我们的人生。
于是我开始隐约地感知这部电影底层的意蕴。
我开始重组这部电影。
草根,幻想,梦,实现,失望。
这样的轮回,我想,就算所有的梦都如麦兜的那个有关火鸡的梦一样被实现了之后,麦兜是不是一样会对火鸡厌倦。
而有些梦,也许永远实现不了。
那么我们也许就永远停留在将吃未吃和吃第一口之间的最高峰了。
这就是草根的幸福,这就是草根的人生。
我们有梦,其实,我们已经在人生的至高点了。
因为就算这些梦都被实现之后,我们一样会有另外的梦。
梦的实现与否也许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曾经有过梦,我们在为这些梦想而不停地努力,于是,将吃未吃和吃第一口之间,谁说,我们并不是幸福的呢。
美梦和恶梦一起开始一起完结。
可是在将梦非梦之间,其实,我们还活着,怀揣着梦想。
这是幸福。
这是一部让人感动电影。
因为亲情,不死的梦和所有那些平凡的人们平凡的梦。
最后,我突然想起了想变成陈慧琳或者王菲的Miss Chan;潮州籍校长;麦太;阿丙;黎根……我不知道他们的梦想如何。
我只是知道,他们正如我们一样,平凡地做着梦活在这个世界上。
电影带给我们最安慰的感知是,我们是草根,我们活着。
而草根对于草根的认同感,是这部电影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100%香港制造的动画,那些粗糙的蜡笔画和稚气的字体,以及“我长大了”的宣言,所有的这些,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2006-12-21;丙戌年庚子月甲申日于澄海。
泉中水壁。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麦兜故事》 ■译名:《My Life as McDull》 ■导演:袁建滔 ■配声:黄秋生/林海峰/吴君如 ■类型:动画/家庭/剧情/喜剧 ■片长:72min ■地区:香港 ■语言:粤语 ■首映:2001年12月15日/香港
我还发觉,火鸡的味道...将吃未吃和第一口之间已经是最高峰之后的,不过是开始了也就吃下去我没有哲学家的头脑...不知道两件事情应该得出什么道理可是这些想法...在我长大后...在一些跟圣诞节无关的日子...毫无因由的在我脑中出现过三两次一次,是在我自己的婚宴上一次...是在我妈妈火化那天那天,我看着天空几缕灰色的烟忽然闲嗅到火鸡又浓又淡的气味我好后悔要妈妈扔掉最后几件火鸡
觉得自己就像故事中的小猪麦兜是妈妈眼里“很大很大”的孩子很多时候会被别人觉得很好理解的“鱼丸和粗面”弄得贻笑大方辛辛苦苦学习的“抢包山”到头来一无用处有时候是被自己弄得狼狈有时候是被社会弄得狼狈可我们还是要努力的活着过着羊倌的生活这生活的内容,是包鸡纸包鸡包纸包鸡……麦兜经典记录:麦太太教育麦兜从前有个小朋友撒谎 有一天 他死了 从前有个小朋友很用功念书 长大之后发财了 从前有个小朋友很不孝 有一天他扭伤了脚 从前有个小朋友早睡晚起 第二天,他死了 麦兜吃面麦兜:麻烦你,鱼丸粗面 校长:没有粗面 麦兜:是吗?
来碗鱼丸河粉吧 校长:没有鱼丸 麦兜:是吗?
那牛肚粗面把 校长:没有粗面 麦兜:那要鱼丸油面吧 校长:没有鱼丸 麦兜:怎么什么都没有啊?
那要墨鱼丸粗面吧 校长:没有粗面 麦兜:又卖完了?
麻烦你来碗鱼丸米线 校长:没有鱼丸 旁:麦兜啊,他们的鱼丸跟粗面卖光了,就是所有跟鱼丸和粗面的配搭都没了 麦兜:哦!
没有内些搭配啊……麻烦你只要鱼丸 校长:没有鱼丸 麦兜:那粗面呢?
校长:没有粗面 ft……………… 麦太太教人做饭纸包鸡-欢迎大家收看《麦太世界》,今日我为大家介绍一个简单又别致的小菜纸包鸡,家里的小朋友一定很喜欢。
材料很简单,我们只需要一个鸡包,我们将鸡包底部的纸撕下来。。。
慢慢的撕,就会得到一张鸡包纸,然后将鸡包纸反转,这一味纸包鸡就完成了,很容易是吧?
多谢大家收看!
纸鸡包-好高兴这么快又和大家见面了,接下来我会教大家做一味纸鸡包,材料也很简单,只需要白纸一张,我们只需要把纸这样子(揉成一团)。。。
一味纸鸡包就这样完成了,各位小朋友,你们说像不像鸡包?
包鸡纸 包 鸡包纸 包 鸡-现在要教大家一味很别致的小菜包鸡纸 包 鸡包纸 包 鸡,首先将纸包鸡小心撕开,大家就会有一张包鸡纸及一块鸡,接着把鸡包纸像我这样子包住那块鸡,然后再像这样子用包鸡纸包包包包住它,那一味包鸡纸 包 鸡包纸 包 鸡就完成了!
是不是很简单啊?
还真有一块鸡吃呢!
快餐常餐特餐麦兜:麻烦,我要一个常餐呀 麦太:常餐?
常餐有什么吃的呀?
伙计:跟特餐一样啰 麦太:那特餐是什么东西呀?
伙计:跟快餐差不多啰 麦太:那快餐又是什么呀?
伙计:切,快餐不就是午餐 麦太:午餐吃什么呀?
伙计:午餐同晚餐一样啊 麦太:那晚餐又吃什么呀?
伙计:晚餐也就是常餐啰 麦太:这样呀,我要两个常餐呀 伙计:好东西呀,我们今天的常餐。。。。。
不好意思,常餐卖完了 麦兜:恩,那改要特餐呀 麦太:特餐?
特餐有什么吃呀?
伙计:特餐也就是午餐啰 麦太:午餐吃什么的呀?
伙计:都是晚餐那些东西呀 麦太:那什么是晚餐呀?
伙计:同快餐一样啰 麦太:那快餐吃什么的?
伙计:恩,快餐也就是常餐啰 麦太:那你刚才又说没常餐?
伙计:是呀,常餐是卖完呀,那你试不试一下特餐呀?
麦太:两份特餐了 伙计:不好意思,特餐卖完了呀 麦兜:恩,妈妈,不如改快餐呀 麦太:快餐有什么呀?
伙计:快餐即是常餐 麦太:那常餐有什么呀?
伙计:常餐咪也就是午餐啰 麦太:哎呀,那午餐有什么吃呀?
伙计:午餐同晚餐一样呀 麦太:那晚餐呢?
伙计:晚餐也就是特餐啰 麦太:切,那你刚才又说没有特餐?
伙计:是呀,特餐系卖完呀,那你试不试一下快餐呀?
一样的呀 麦太:那两份快餐啦 伙计:不好意思,没有快餐了 麦太:离不离谱呀,那你们究竟有什么餐呀?
伙计:午餐呀,午餐好啊 麦太:怎么个好啊?
伙计:跟晚餐一样好 麦太:那晚餐又怎么个好呀?
伙计:跟常餐一样好啰 麦太:那常餐又怎么个好呀?
伙计:常餐?
常餐一早就卖完啦,你说好不好呀?
麦太:好了好了,要两份午餐啦 伙计:不好意思!午餐卖完了,试不试一下我们的晚餐呀?
一样的呀 麦太:大白天吃什么晚餐呀?
伙计:唉……名字叫晚餐而已,其实也就是午餐 麦太:好了好了,怕你了,要两份晚餐,快点呀 伙计:想快?
想快就要快餐啊ft……
第一次看麦兜,看的是笑话。
记住的只是麦太教的别致的小菜,茶餐厅点菜鱼蛋与粗面的反复,以及搞笑得无厘头的歌曲。
配合着童稚的声音,儿童涂鸦般的画风,印象中冷冰冰的香港居然变成了充满欢乐的儿童乐园,就连钢筋水泥的丛林也多了些温情的味道。
到看第二遍第三遍一直更多遍,才发现很多被忽略了的闪着光芒的哲理。
把麦兜故事称为哲理童话也完全不为过。
甚至,出于个人的偏爱,我觉得它可以与〈小王子〉比肩。
因为比起远离尘嚣,生活在只有一个人的小行星上的小王子,这一只单纯到“死蠢”的小猪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他虽然远在香港,过着与我们毫不相干的生活,可是却仿佛就是我们的化身,与我们休戚相关。
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欢喜忧伤,好像就是我们自己的一样。
当我们不知不觉间将自己代入了角色,这一只小猪就好像在重复着我们的人生,希望,失望,希望,失望……而他一直都没有放弃。
当我们不知不觉间将自己代入角色,我们就开始觉得那些笑点那些桥段,虽然还是那么的童真而有趣,但同时似乎在我们不察觉的时候添上了些许淡淡的无奈。
现实就像一只鸭。
有人曾说过,这是一部你可以笑到掉眼泪,也可以感动到掉眼泪的电影。
没错,如果我们小几岁,年少而无知,单纯而乐观,那么这无疑是一出相当好笑的电影。
不管是麦兜用中文记英文单词,Miss Chen点名,校长夹杂着潮州话的广东话,全部都是可以让人爆笑的笑点。
可惜我们不再年少,我们都长大了,所以笑过之后,我们的心莫名的揪住了。
我们的心,挂在了这一只懵懵懂懂的小猪身上。
记得曾经不知道在哪里看到有人说,〈西游记〉其实讲的是孙悟空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从年少轻狂,到后来归依权威,根本是一个人与社会对抗,最后妥协的过程。
而在我看来,麦兜也是讲一个人的成长,不同的是,麦兜没有那么激烈,他只是一个单纯的小朋友,在成长中慢慢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不可抗拒。
“拿着这个包,我忽然明白, 原来有些事情,没有就是没有,得不到就是得不到,没鱼蛋没粗面没去成马尔代夫,没有奖牌没有张保仔宝藏,而张保仔,也没有吃过那个包。
原来蠢并不是那么好笑。
蠢会失败,会失望。
失望,并不是那么好笑。
肥,也都不一定好笑。
肥,不一定大力。
大力,也不一定得。
抓着这个包,我忽然想起,长大了,当我要面对这个现实的世界,未必会发梦,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的时候,我会怎么样?
.....”他就像是我们的化身,面对这个硬邦邦的世界,从一开始充满期待充满梦想,然后一点一点,一步一步,认识到我们在这个世界面前,根本无能为力。
这个世界实在太大了,大到我们无力掌控。
而我们张开手所能够得到的范围又实在太小了,小到我们连自己想要的都够不着,连自己拥有的都护不了。
我们就像跪在地上,等待着命运的施舍,他给的我们只能接受,他要拿走的,我们无力挽回。
麦兜想要去马尔代夫,那个远在印度洋畔世外桃源,虽然他以为自己去了,还认为是最幸福的一天。
可是那其实只是麦太一个美丽的谎言。
在某程度上,这分明是一个隐喻。
在现实面前,梦想太遥远,太不切实际。
所以麦太用了欺骗的方式,才能了了麦兜念念不忘的心愿。
同样的,我们的天真在世界的现实与残酷面前显得如此可笑,幼稚。
以至于同样只可能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来自我满足。
抢包山也一样。
黎根自认的毕生第一绝技,却是不合时宜的。
麦兜为了回报妈妈直接而强烈的爱而坚持着学。
大家努力想争取抢包山成为亚运会的特色项目,可是不单止没有成功,甚至连香港申办亚运会都失败了。
而麦兜辛苦练就的身手最后只能用来上茶楼的时候帮妈妈拿大包,以及爬进张宝仔洞一探究竟而已。
一切就像一出闹剧。
一出讽刺的闹剧。
一出可笑的闹剧。
一出可悲的闹剧。
再美好的愿望,终究都敌不过现实这个无情的刽子手。
在现实面前,每个人,无论是麦兜,或者我们自己,都是一样,无能为力,束手无策。
我们简直就像毡板上的肉,只能眼睁睁任人宰割,别说反抗,连求饶或哀号的机会都没有。
成长的过程,或许就是这样渐渐认清楚这个世界不是围绕我们一个人来转的,我们只是他微不足道的一个小部件,微小到存不存在都无关大局。
不是缺陷,而是你不再在梦中。
或许真是这样,只有在梦中,我们才能有没有缺陷的美好。
童年就是这样一场梦。
幸福。
美好。
单纯。
快乐。
无忧。
尽管这是一场一定要醒来的梦,迟或早。
而伴随着梦醒来的,是我们童真和梦想的幻灭。
这是一场必然的丧失。
不是我们太脆弱,而是现实太强悍。
“后来我才知道,一只火鸡从出生到给人宰掉,也不过是几个月间的事。
即是说,火鸡死掉后跟我们一起的日子,还要长过它的一生。
我还发觉,火鸡的味道,在将吃未吃和第一口之间已经是最高峰了,之后,不过是开始了也就吃下去了。
我没有哲学家的头脑,不知道两件事情该得到什么样的道理,可是这些想法,在我长大以后,在一些跟圣诞节无关的日子里,毫无理由的在我脑海中出现过两三次。
第一次,是在我自己的婚宴上,一次,是在我妈妈火化那天...那天,我看着天空几缕灰色的烟,忽然闻到了火鸡又浓又淡的气味。
我好后悔要妈妈扔掉那最后几件火鸡........”麦兜总是这样,告诉我们残忍的事实,却不告诉我们残忍的道理。
执着地不肯给故事加一个道理或锦囊。
执着地要我们自己去想。
就好像生活本身一样,一定要我们自己去面对。
自己去体会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
自己去体会在命运面前的挫败感。
自己去体会希望之后失望,希望之后失望的痛。
看着现实像一根锐利的刺,轻易地戳破我们美好幻想的肥皂泡。
然后我们才能慢慢学着长大。
不管是麦太关于麦兜长大后的期待,还是麦兜对于马尔代夫对于拜师的期待,全部都没有实现过。
可是这对单纯乐观的母子却还是开开心心地活得好好的。
在见识到现实的强大之后,在体会到命运的无情之后,他们并没有被击败。
接受现实,很多时候也是一种坚强。
在影片的最后,麦兜光着脚站在海边,没有长得像周润发或梁朝伟,也看得出来并不有钱。
唯一突出的可能就是那对麦太不知道要来有什么用的“脚瓜”。
粗壮有力。
媲美黎根的。
麦兜代表着我们,在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之后,倔强地站着。
面向大海。
并且,还会勇敢地继续向前。
在告诉我们现实的残酷之后,麦兜还告诉我们,我们还是可以过得很好的。
生活就像烧鸭一样简单,只要把鸭拿去烧就行了。
而要过得好,诀窍也一样简单,就是,过得好。
就像讲废话一样。
然而,现实就是这样。
花俏的大道理未必派得上用场。
平平淡淡的才是真。
因为,我们不再在梦中。
一年之后,经历了恋爱,变故,起伏,我昨天晚上又看了一次麦兜。
开始喜欢麦兜的时候,记得他最经典的一句话:有情人终成叉烧;当时么的LP,愤世嫉俗,感觉这句话很解气。
可是老天爷还是安排自己在生命中的关键时候碰到昨天抱着我陪我看完的重要人物。
我突然明白麦兜说过的另外一句话:希望……失望……希望……失败……尝试……失败……再尝试。
话回来说麦兜,本来应该叫麦胶,还好麦太够叻,把名字改改成了比较可能会靓仔,行运和够叻的麦兜;但是事实上,现实不会跟纸包鸡一样简单顺利的完成,而且春田花花里面没有可以让麦兜懂得更多的机会—只是很欣慰他在里面学到了开心和快乐的生活,无忧无虑,ALL THINGS ARE BRIGHT AND BEAUTIFUL!
于是要去出人头地,麦兜既然连马尔代夫都去过了,长洲也自然不在话下。
学习抢包山这种无稽的运动,显得极其无里头,但是在麦太眼里,总有一日,她个仔会“很大,很大”。
麦兜于是在大包整多两笼的歌仔里面学习到了他最拿手的一门功夫,最后倒也是锤炼出跟师傅黎根一样的大脚瓜……大力气。
或许就跟一开始麦太希望的一样,他的确很大了,平平安安。
长大了,才知道,抢包山么的入选亚运,姗姗失利奥运都是很平常的故事,蠢,肥,还有迟钝都是平常的。
跟所有人一样负资产,也还是平常地。
就跟吃火鸡一样,最好的味道在将要吃和吃第一口的之间已经享受到了,下面就是怎么去吃。
而我们的日子也是如此:每一步在没有完成之前都是最好地,而完成与否和享受的过程好象并不会比之前的希望和期待来得过瘾。
是啊,现在的豆豉鲮鱼都么豆豉了,因为麦兜么的发现罐头上已经改成茄汁了。
于是一样的希望……失望……希望……再失望。
好在他还是小时侯那样的天真,他懂得的道理也仅限于“从前有个小朋友”系列,他努力地前进,不至于让自己的每一个失望都来的那么快—然后即使来了也可以迅速的忘记再去希望。
不断的勇敢,还有不断的尝试……在海滩上,看到成年的麦兜,微秃,肥,脚瓜粗壮,还有一顶童年学艺时的小帽子。
除了头发,怎么看怎么象自己的背影。
感受着那些浪花拍打的滋味,又顿时的跟麦兜一样笨笨的说不出什么结束语或者感慨啊什么地……请允许我用麦太的话来总结:“烧鸡,材料,鸡,方法,把鸡烧熟……但是,如果你要想吃下去顺气不堵胃,拜托,请把鸡烧的好一点……”我是麦兜,生活是鸡。
麦兜的故事,除了那些冷笑话外,总会觉得有点淡淡的悲伤…
适合年龄阶段应该是在10-吧
One day you'll understand
好昂居噶电影,不过对于细路仔都几吸引噶,麦兜真系红极一时噶
和后面商业化的系列相比,弱了一些,后面的麦兜当当伴我心最好,把一些宝贵的个人想法、经验上升为电影作品,第一部还是欠缺火候,但是里面有些最私人的东西也最动人。
就那么淡淡的哀愁,火鸡的美味在将吃而未吃到的瞬间达到最高。很多道理,让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想了很久。
原来有些东西,没有就真的没有。不行,就真的不行。没鱼蛋,没粗面,没去马尔代夫,没奖牌,没张保仔宝藏,而张保仔也没有咬过个包。原来蠢,不是那么好笑,蠢会失败,会失望。失望,不是那么好笑,肥,也未必好笑。肥,不一定大力,大力也不一定行。大个之后,到我面对这个硬邦邦,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
最近渐渐发现,自己喜欢的往往别人未必在乎,反而是别人唾弃的东西自个却怎么也放弃不掉,强迫症加一根筋,是不是我也应该写本自虐经历的小说故事什么的?恩,一定很无聊,并且又臭又长。这电影不够长,但是也不算香,哈哈,可能是因为又犯病了吧,如果以后觉得好看再改回来。
麦兜:我去抢包山,不是为了见姗姗,也不是为了得到世界冠军,是因为我爱我妈妈。
以前看的。还蛮幽默的啦,小人物的梦也很真实
原来有些东西,没有就真的没有;不行,就真的不行;没鱼蛋,没粗面,没去马尔代夫,没张保仔宝藏,而张保仔也没有咬过个包;原来蠢,不是那么好笑,蠢会失败,会失望。失望,不是那么好笑,肥,也未必好笑。肥,不一定大力,大力也不一定行;大个之后,我该如何面对这个硬邦邦,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
我觉得麦兜第一部是最好看的
面对未必这么好笑的世界的时候,希望还能做一只天真的小猪。原来有啲嘢,冇,就真係冇,唔得,就真係唔得。
笑话都好冷,不过我笑出来了
如果我能有双大手,我想妈妈一定会很开心,但我的手真的一点都不大,但我妈妈还是很开心.
不但有香港的本土气息,同时具有世界共通性,传递着浓厚的时代信息。
毫无感觉的浪费了75分钟。完全没笑点,一直在出戏。大概我不是香港人且听不懂粤语的原因吧。
不是我的菜--
原本以为会给我带来很多哲理跟感动的影片。可是期望值却并没有那么高。09.12.14晚。
我还是不喜欢这个系列 唯一给星的地方 就是纸包鸡 包鸡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