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州的那片土地上,一场惨绝人寰的公共汽车挟持事件打破了宁静。
乘客们的生命在凶徒的枪口下消逝,唯有司机泽井和一对兄妹直树、梢侥幸存活。
然而,这场浩劫带来的伤痛,却如鬼魅般萦绕在他们心间。
司机泽井为了逃避那充满鲜血的回忆,选择远走他乡。
但记忆的枷锁却始终无法挣脱,两年后,他带着未愈的心灵创伤重回故乡。
在这里,他找到了同样被阴霾笼罩的兄妹直树和梢。
那场灾难让他们的性格变得阴沉孤僻,离群索居。
泽井的到来,使他们组成了一个特殊而又略显奇怪的家庭。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
一连串诡异的连环杀人案件接踵而至,泽井竟意外地成为了警察怀疑的对象。
《人造天堂》以其深刻的情感刻画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引领观众走进这几个幸存者的内心世界。
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创伤如何扭曲了灵魂,又如何在黑暗中寻找着那一丝希望的曙光。
役所广司、宫崎将和宫崎葵等实力派演员的精彩演绎,让每一个角色都充满了生命的质感。
他们用细腻而真实的表演,将观众带入了这个充满痛苦与挣扎的世界。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犯罪与悬疑的电影,更是一场关于心灵救赎与重生的深刻探索。
在《人造天堂》中,你将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以及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力量。
三男一女公路片,创伤幸存者们的“救赎之旅”
217分钟史诗级大闷片,立教派“北九州三部曲”最重要的一部。
(北九州是福冈县辖的一个市,是导演青山真治的故乡,而广义的北九州则指北九州-福冈都市圈)Eureka是古希腊语中阿基米德在发现浮力定理后脱口而出的“我发现了、我找到了”。
而这个场景直到影片的最后,才由宫崎葵和役所广司站在阿苏大观峰之顶喊出。
而我认为Eureka作为本片主题想表达的是,自我和他者所建立的联系。
后奥姆真理教的时代,传统家庭的解体,个人信仰的全面崩塌,那个公车杀人犯也会平静而绝望的说出“我真想变成另一个人”,这是一个无需仇恨驱动就能无差别杀人的时代。
井城、植树、和枝建立了不以血缘而以共同创伤记忆为联系的“家庭”。
秋彦作为一个“闯入者”,延续了他自《无援》以来“北九州旁观者”的身份。
他也带给了这个重新建构的的“家庭”一丝不稳定的因素。
相比于《无援》泛滥如日常化的暴力,《人造天堂》中的暴力是销声匿迹的,它们仅以报纸上冰冷的文字和河川里漂浮的女鞋存在。
孤独被虚情假意剥削的女孩最终被另一个孤独的人杀死,它是一场断片,一场巨大荒谬无常的体现
和枝的沉默、植树的愤怒(杀人)、井城的逃离(拒绝亲密关系),三个人都拒绝通过语言(交流、表达)建立与他人的连接,而笼罩全片巨大的白噪音,是人与人丧失内心交流后的静谧世界。
灰褐色的暖色调,又是巨大创伤后的心灵荒野的又一具象化。
三个人依偎而睡的房间,敲击车板传声的巴士,井城载着植树一圈又一圈的环绕,和枝试图拿起拍立得记录周遭,这都是自我与他者建立联系的尝试,井城面对前妻自问自答中,表达了“为他人而活的愿景”,既然活着无可逃避,那就艰难成为他人的英雄。
今年八月,菲律宾劫持事件轰动全国,8名香港游客身亡,6人受伤,人们对菲律宾警方办事不力,歹徒灭绝人性感到震惊和愤怒,对伤亡者表示同情和哀伤。
那些生还的人是幸运的,却都逃不开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将要怎样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记得新闻中提到一个丈夫为妻子挡下子弹,妻子想到孩子需人照顾,便装死得以逃过一劫,她现在是抱着怎样的心态活着呢?
这些我们无从得知。
青山真治的《人造天堂》讲述的正是公车劫持人质事件之后,生还的主人公如何开始寻找自我,重新生活的故事。
涉及到劫后余生的电影并不少见,经典的《泰坦尼克号》和今年热映的《唐山大地震》正好代表西方和中国人生观的区别。
ROSS在JACK死后,努力的生活,她拥有了新的家庭,生活多姿多彩,绝不虚度人生。
《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地震之后一生带着负罪感,她拒绝别人的爱情,拒绝儿子为自己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觉得自己活得暗淡才对起死去的丈夫和孩子。
其实两种选择都无关对错,两部都是商业定位的大片,自然选择适应主要受众群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青山真治并没有在《人造天堂》中急于作出选择,而是细腻的向观众展示了几个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带着观众一同寻找他们活下去的理由。
电影时长三个半小时,颇为考验观众的耐心。
公车司机三和井诚在自己所开的公车上遭遇歹徒,最后自己和公车上的一对中学生兄妹直树,和枝成为幸存者。
三个人开始了各自艰难而苦涩的生活变迁。
三和井诚对自己成为幸运的生还者感到迷惑,因为他突然找不到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
直树,和枝两兄妹也过早地体会了人生的艰辛,母亲追随新欢离开了家,父亲车祸意外身亡,两兄妹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开始拒绝与世界沟通。
三和井诚,表兄秋彦闯入了两兄妹的生活,四个有着创伤过往的人,开始了一段寻找自我的公车旅行。
劫难之后,人要如何让重新开始呢?
影片中的四个人采用了不同方式。
三和井诚选择逃离原来生活的环境,可是逃不开梦魇的纠缠,尴尬的回来,孑然一身。
直树厌倦了始终做一个被威胁被抛弃的弱者,他用杀人这种极端的方式试图做一个能够威胁别人的强者,自然难逃法律的制裁。
和枝亲手搭建了四个坟墓,埋葬了自己的灵魂,开始过着麻木的生活。
秋彦也曾被人枪击,因为朋友相助才死里逃生,他选择回到正常的生活,在心里尘封那段记忆,不去联系救过自己的朋友,也不去提及这段可怕的往事,然而内心深处却始终没放下过。
四个人都没能从过去的阴影走出,说明导演否定了这四种方式。
影片后半段借用了公路电影的形式,四个人从公车劫案的现场重新出发,在路上重新开始。
导演最终借主人公三和井诚的口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直树将被绳之于法前,三和井诚对他说:“你不一定要活着,但无论如何,你都不要死。
我们会再见的,我们会等你,我们会去找你。
”这其实是一个简单却也深刻的道理,生活可能充满艰辛,但一定要活下去,总是会有值得期待的事情。
一路上影片采用了多处俯拍的镜头,展示公车在路途中行进,在大地山川的映衬下,装载着四个人的公车显得那样渺小,路上风景如画,绿树山川,生机盎然,好似天堂一般,联想影片的中文译名人造天堂,似乎在传达天堂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世界,努力的活下去,也许就会制造自己的天堂。
影片在色调上处理成偏黄的黑白色,使画面犹如发黄的老照片,为影片打下了灰暗的基调,直到最后和枝站在辽阔的山川前,周围自然万物以自己的方式绽放生命力,影片逐渐变成彩色,象征没有灵魂的的生活已经结束,她会和三和井诚一起回家,勇敢地活下去,一起等待直树的归来。
影片原名EUREKA是一个感叹词,意思是“我发现了,我找到了”,导演巧妙的让片名出现在片尾,意味着主人公最后终于找到了活下去的信念。
影片在俯拍大地山川的镜头中结束,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俯瞰天地,尘世即是天堂”,倒是很符合影片的结尾。
回到开头所说的菲律宾劫持事件,以及所有在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真心希望他们能勇敢的活下去,即使亲人已经不在身边,那是他们去了另一个天堂,记得给自己一个天堂。
《人造天堂》是一部不仅仅通过其故事,而是通过其电影制作本身——长镜头、大远景、广角镜头——以及对话的稀缺,来讲述一个深刻心理和性格探索的电影。
在这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影片中,导演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既悠长又舒适的梦境世界,观众仿佛随着镜头一同在广阔的景观中漂流。
影片中,寥寥无几的台词强化了视觉叙事的力量,让观众更多地投入到角色的非言语交流和内心世界中。
导演通过精湛的技艺,展现了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的细腻描绘,使得每个镜头都仿佛在细说一个深层的故事,每一帧都是一个心理揭示的窗口。
电影的叙事架构围绕一场环岛旅行展开,这趟旅程超越了字面上的意义,成为了一场精神上的救赎之旅。
三位主角,尽管性格相似,却是在一场意外的变故中意外交集,彼此的命运因此交织在一起。
他们的旅程象征着个人的探索和自我救赎,而这个过程对观众而言,既是一种视觉享受,也是一场情感共鸣。
宫崎葵在影片中的表现尤其令人难忘。
她在15岁时的成熟演出,不仅展现了她的演技天赋,也为影片增添了一抹纯真与生动。
她的角色成为了观众情感投入的一个重要焦点,她的存在让影片的深度和情感张力得以充分展现。
《人造天堂》的最终感叹——在这苍茫世界中,人类的渺小——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和宇宙意识的反思。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探索。
它挑战着观众对于生命、宇宙和人类存在意义的理解。
总体来说,《人造天堂》是一部能够激发深刻内省的电影,它的每一帧都充满了诗意,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哲思。
它将长久留在那些寻找电影艺术深度和情感丰富性的观众心中。
这部电影非常难看,当时不是因为后工业感觉的封面绝对不会去碰它。
当然《EUREKA》的名字也让人对它产生兴趣。
打开来看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一路上开着那个要死不活的烂BUS,载着不同性格扭曲的人类,这不正是基督教的某些教理之再现吗?
最后的结尾也是一个经典的基督教理。
这部电影拿过一个基督教最佳什么的电影名号。
对于正常人或佛教徒、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或者非宗教信仰人士而言,完全没有看的必要相信我。
如果你是役所广司的FAN,也不要看啊他从从头咳嗽到结尾,很少有面部表情的特写,咳的之频繁让人讨厌发指
1:宫崎葵太好看了,每次出现都想截图。
2:窗外灯光,窗上水珠,人脸在经过灯光时会现出轮廓,这个镜头很美。
3:导演非常喜欢在一个镜头内实现内景外景或是整个动作的调度,很简洁,可以学习一下。
4:情节简单,氛围塑造很好,节奏也不错,有时候还有些小幽默。
但有些人物动机难以理解和共情,比如为什么他们都想杀人。
然而这点对欣赏影片非常重要。
5:那4个坟是什么?
6:结尾的彩色,怎么说呢,好看是好看,但有点俗哦好像。
7:镜头焦距非常棒,好想知道是多少mm(看着像21-23左右?
还是16?
)8:字幕库上的字幕别下那个单个的,是错误的。
那个压缩包才是正确的。
Eureka人造天堂 很喜欢翻译的的中文片名 比所谓的浩劫余生 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 对于后者 总让我联想起 后天 这类灾难片 可能与自己的心境有关 看的很压抑 人造的天堂 人为制造的天堂 是不是意味着这一切所带来的虚幻性 极其容易破碎片子主要讲述了三个人在经历过巨大的精神创伤之后 如何进行自我救赎 如何走出内心世界的阴霾役所广司与兄妹二人的一同生活 对兄妹二人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 片子中大部分时间兄妹二人都沉默不语 眼神呆滞 行为麻木 如同行尸走肉 沉浸在自身的精神世界里无法自拔 役所广司的到来 给死气沉沉的生活带来了一点希望 虽然过程很困难 但是大家都一直在努力 其实 我觉的 对于广司来说 帮助别人 本身也是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片子中 役所广司 曾经问道 人是不是可以只为别人而活?
他无法找到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动力他只是希望重新开始 所以 他回来了 但是身边的人却并不给他机会 妻子的离去 家人的不理解 使得一切都无法前进 时间在那一刹那被定格自身所背负的梦魇使得他只能去寻找与他有相同遭遇的兄妹俩 这应该是整部片子的线索吧三个人对自身存在感的焦虑 在片子开头便可以明显的感受到 妹妹在火车铁轨上的停顿 是不是在预示对自身遭遇的无法忍受 压抑 却又无处宣泄 妹妹没有在此刻死去 而是跟上了前面的哥哥 人是不是可以只为别人而活可以的兄妹两个人可以说活着是为对方存在着役所广司在知道直树杀人的行为后 说了让我在整部片子里最为感动的话你不一定要活着但是你都不要死不管你在哪里 我们都会去找你很温暖 真的很温暖 一切都会过去的 因此要坚强互相的陪伴是我们一直向前进的动力不要害怕 也不要怕孤单 因为有那么多人与你相同 与你陪伴嗯
我特别喜欢男主把堂哥赶下车的那段,那段仿佛揭示了这个片子到底在讲什么,仿佛揭示了他们为什么不肯说话。
他们幸福吗,他们当然不幸福,他们一点也不幸福,不要因为他们的幸存就觉得他们应该开心,应该是幸福的。
他们一点也不幸福,他们还背负了那些车上被射杀的姓名,他们闭上眼就会想到那天,他们如何幸福。
所以当堂哥说到那对于哥哥来说应该是最幸福的结果时,男主直接暴起了。
这也体现了那个堂哥尽管一直说是他们的一员,能理解他们的感受,但他不能,他从来没有能过。
他和另外仨人就是完全不一样。
重新开始何尝容易,这个片子是在讲重新开始吗,可能是,但我觉得这不是重点。
哥哥陷了进去开始疯狂杀人,他把他的不幸怪罪于妈妈的离开,于是疯狂猎杀。
哥哥可能从来没有走出来过,他甚至仿佛一直在看同一本书。
妹妹是整个片子里最难以琢磨的角色,我甚至会觉得妹妹和哥哥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两面。
所谓“我不要求你活,但我不希望你死”更向是对某一种人格说的话。
看海的时候,妹妹说哥哥你看到了吗,镜头在点头,他们不用语言却能交流他们所见到的。
当然这个理解可能有点太飘了,但可以确定的是妹妹确实和哥哥是在两个不同的平面。
妹妹渴望逃离,渴望交流,但仿佛被哥哥压着,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是镜头飞向的远处的高山吗?
不过,结局男主竟然没有因为病而离开也是非常意外了。
这个片子镜头经常会给到在公路上从一端到另一端的画面,我觉得一定是有其深意在的。
这个片子用的色彩很有趣,这是一种区别于直接用黑白拍摄的滤镜,这种暗淡的色彩把整个片子给完全压抑了下来,尽管那俩兄妹站在门口不说话的镜头其实也是蛮滑稽的。
整个片子流逝得很舒服,尤其是在他们四个生活在一起的片段,有一种压抑的美好的感觉。
这可能也就是人造天堂的感觉,美好,但总感觉被什么给压着,他们可能真的就生活在人造天堂,毕竟他们都“死”过一次了。
2023-6-12看
看到一小时左右,便笃定“这就是我的年度最佳了”。
第一个镜头就很喜欢,少女的完美脸庞与凝视,美丽就像一场梦。
全片的故事、摄影、配乐、剪辑没有一项是我不喜欢的。
没有任何遗憾,三个半小时没有一帧浪费。
全片色调以黄白为主,泛黄的胶片感恰当好处的克制、悲伤。
真树被没过头顶的芦苇丛里,被秋彦追逐在屋前的旷野上奔跑。
都与末日感的昏黄适配。
选角堪称完美,每一个角色都浑然天成,人物真真切切地站在我的面前。
无论是沧桑大叔井真,废柴又自恋的秋彦,真树和小梢在现实里竟然也是兄妹,太灵了!
无论哪一对人物关系牵扯出来都值得挖掘,井真是一颗穿针引线的纽扣,幸存者为什么会成为受害者,遭遇生命胁迫的无家可归者相聚在兄妹身边。
认真照顾孩子的贴心叔叔,指挥机械臂研究另一种巴士的井真,兄长面前沉默寡言的幸存者,警长眼里“一定会做点什么的”重大嫌疑人,面对爱人重复start over的落魄者。
役所广司真的将每一个侧面都饰演地淋漓尽致。
人因为多面性而生动,而这些侧面里井真的最终选择是兄妹的叔叔啊。
我一向不喜欢救赎这个词,或许井真最初怀着惺惺相惜乃至同情的心情来到兄妹家,但从真树毁了坟墓后,井真和小梢的感情发生彻底变质,他就这样开了一辆凶车来。
微笑灿若繁星。
兑现承诺小梢的“去一个谁也不认识我们的地方”。
被重大劫持案的幸存者身份紧紧捆绑在一起的三个人真正在心灵层面上达成互相依赖、信任。
秋彦和兄妹前后间隔、错落有致地坐上废弃轮胎堆叠的巴士,是全片最美的画面。
但如果故事在此结束落入尾声,青山便不再是这个力透纸背的真治。
随着旅行的推进,前期萦绕小镇但悬而未决的凶杀案迷雾逐渐揭开,与之对应的是多次强调但意味不明的真树。
人造天堂真的完美诠释了主角不需要言说也能呈现情绪性格的生动表演,兄妹的沉默贯穿全片。
真树选择一直转圈,小梢喊出了劫持案的所有人。
言说,意味着表达、将隐藏在心里的东西诉诸外界,对真树是难以下定的决心,对小梢是尝试的解脱。
真树杀人的情节很难不联想牯岭街,少年的爱与恨总是那么相似,我的世界崩塌了。
不可以。
杨德昌聚焦真实的台北景观,人造天堂的世界是被建构出来的,人情冷漠的小镇笼罩着一层柔光,生机汩汩的河流接连漂浮着尸体,废旧的巴士改装成房车逃离小镇,后车窗挂着一颗闪闪星星。
海,是存在的。
小梢眼里的那片海,是真树翘首以盼的蓝吗。
结尾小梢奔向大海,想起四百击,泪洒现场。
青山真的太浪漫了,井真家的宅子前伫立着两颗电线杆,井真沿着S型轨迹自由地骑下坡,工地的师徒在暴雨里打棒球,在巴士和草地间拉起一根绳晾晒床单。
在一望无际的坡地上舒展身体。
少年的白色条纹和休闲裤相得益彰。
巴士上三个人轮流敲击车身。
是韵律的节奏,也是内心的认同。
将大全景、全景、定镜头、景深镜头发挥到极致的美。
结尾13分钟画面由单色转为彩色,更堪称神来之笔,航空盘旋的镜头包裹住广袤无垠的山川,山顶上的井真和小梢。
曾经 回忆把我的世界逼到古宅的一角蜷缩 后来世界变成了一辆去向远方的巴士 曾经 我的世界只有电视机发出的嘈杂后来世界变成了轰鸣、咳嗽和指尖敲击发出的三重奏 同行的哥哥杀了像妈妈一样的女人们 司机像爸爸一样的照顾我 炼狱的路途驶向天堂的目的地 哥哥去自首了 爸爸咳出的鲜血染红了天地 我终被治愈 明亮代替昏黄活了下去
黑白压抑的讲述一个复杂的命题。虽然很长,但故事戏剧点的铺陈很考究,镜头调度平和却暗藏张力。
美琪的椅子那么难受,都让我睡的很香。对不住了!@美琪SIFF2023
熬到凌晨两点钟把青山真治的《人造天堂》看完了,尽管是本世纪初的老片,但这是我十年来看过的最长的剧情片。217 分钟。一直在嘀咕有必要拍这么长么,贾樟柯的《站台》也没这么长。好在渐入佳境就忘记片长了。画质太渣,如果是BD画质会好些,宫崎兄妹的演技显然要比瑛太兄弟、前田姐妹要好很多。
超级长 三个小时 剧情十分闷
又长又闷,真是累死了
实在是太长太长了,真心欣赏不来,小葵年轻时美死了,萝莉女神,故事其实没太看懂,公交车上后的重生,天堂是自已的救赎?
看见生死,人的思考和想法都会产生影响和变化,是往好的方向出现新的生机还是朝着不好的方向溃烂下去?公交车司机井泽的生活有趣?但却枯燥,每天行驶在相同的道路上,直到那天的到来,突然一切就失衡了,有时候你也会想你要这样的时刻吗?是安安稳稳的好还是看见风浪好?
前半段悬念设置的极佳,后半段变成了心灵之旅公路片,有点虎头蛇尾。
对生活虚无的反抗,精神废墟的重建。但过于概念化,大量长镜头空镜头调度让人有些难以把握其人物逻辑,展现人与人之间隔阂冷酷的同时也把观众拒之千里,难以进入。
人造天堂,好恐怖
飘过
褪色照片式的压抑影像将时间凝固,也标志着受害者三人的停滞状态。语言是拉康象征界的标识,拒绝进入语言秩序,拒绝作为镜像的他人,也就拒绝了自我主体的形成。青山真治有意略去了一切暴力、创伤的降临时刻,着力于那一时刻后被扭曲封闭的身心。和是枝裕和不同,青山真治的临时家庭(及其最终的解体)并未将矛头指向保守僵化的社会体制,而是在社会规则已然失效的背景下强调个人的抉择,原名“Eureka”正是影片最后色彩降临的时刻,“生”之理由最终发现的时刻。“绕行三圈”的仪式是关键的分叉口,亦是两年来自我放逐的缩影。“你不一定要活,但是一定不要去死”。
#25thSIFF 大光明。昏黄带来一种致郁低气压,社会只关心灾难的当下,但无人在意人祸创伤后的灾难该如何修复。觉得没有必要让故事这么慢。(有人全程屏摄,被提醒后换了个角落继续拍,是不懂得找资源截图?)
无比沉闷冗长,这样的电影撸起来犹如苦行。
导演为了体现人文关怀也不用剪成这么长吧。变态杀手演的不错,是秘密花园里的那个地质老师~
人造地狱
绝望从一开始的30分钟便已经深入了观众:昏黄的滤镜,无源无言的杀戮,不间断的、直指肺结核的咳嗽,以及冗长的对话。同《暗流》不同,《人造天堂》的对话是获取不了任何回应的;仅仅只是有表演性质的固体敲击可以得到些许中性回应……一种无聊的绝望持续了整个220分钟,中间仅有几次临死挣扎:例如几个有喜剧效果的镜头,以及杀人谜题的侦破。但绝望没有好转却在持续恶化,最后30分钟男主止不住的咳嗽,同伴的离去,以及永不停息且无效的公路旅行。最终只能下海上山,通过呕出几口憋了三小时的老血换来一丝希望……不论怎么说,我丝毫不觉得这是一部治愈电影;大多数观众感到治愈可能真的只是误解了自己憋太久终于看完了的心情……不过,滨口从广岛到北海道,从multilingual到契诃夫,再从日本但韩国,也解决不了;也算是情有可原吧
重如千钧。现在看来是枝裕和反而是那代日本导演中作者性最为薄弱的一位了,立教新浪潮的几位风格都十分犀利。话说回来,三个半小时确实也太长,前半段把情绪调动起来后,在沉默里一直向下走。说是贝拉塔尔式的“戏如人生”也算合理,就是苦了观众了。
陪人家又看了一遍 这大概是我最喜欢的大河葵的映画了
致郁的治愈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