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年6月26日19:00地点:Parallele影院事件:Tulpan上画第五周1. 图潘是一个女人的名字,一个在电影中连脸都没露过的女人;2. 我们的男主角做梦都想见到这个女人,可是他的耳朵太招风,女人不待见她;3. 其实除了招风,退役水兵的样子和口才并不算太差,求亲用的吊灯还挺漂亮。
所以我们用脚趾头就能想到求亲不成是-另有原因;4. 水兵住在姐姐、姐夫家,姐夫看不起他,姐姐可怜他,因为:没有女人就没有羊群;5. 问题是:在这块大漠上,羊群有的是,女人却没几个;6. 姐姐家的几个孩子都各怀绝技:3、4岁便会骑木马,还会学驴叫的是老幺,整天抱着收音机复述国内、国际新闻的老二过耳不忘,大姐则是一个民歌歌手,歌唱的冲动与生俱来;7. 开拖拉机的好友则是流行音乐和美国流行文化爱好者,“美国”查尔斯王子等等对其来说都是如数家珍;8. 水兵三顾帐篷皆得不到图潘的接见,一脚踹开门的他愣住了;9. 片中还有一段如何给羊接生的珍贵教学视频资料;10. 其实,我想说的只是,这部电影一点都不闷。
看了好几遍,因为小时候生长环境的原因,我们班里还有几个哈萨克族同学,我们关系都还不错,所以感触多了一些…有一些背景和细节想和大家分享:哈萨克斯坦确实有海军,在里海,2003年左右才成立。
拖拉机运水是常态,人和牲口喝的用的。
以前都是马车驴车,冬天需要凿冰打水。
小儿子学驴叫。
驴叫,是发情的意思。
哈萨克电台的音乐是玛依拉,前苏联的民歌,十月革命期间以前,卖马奶的姑娘有歌唱天赋,人们为了听她唱歌而买她的马奶。
20-30年代传入我国,主要内容是教育年轻人珍惜时光,不要虚度光阴。
后王洛宾填词改编女儿一直在唱歌,这部分设计,可能因为这个故事而设计的。
所以,没人告王洛宾侵权?
苏联1991年解体,哈萨克斯坦加入独联体,整个国家哈萨克族68%,俄罗斯20%散到地下的糖果是俄罗斯的糖果,一种巧克力糖哈萨克斯坦有3个政党:“祖国之光”党、哈萨克斯坦共产人民党、“光明道路”民主党。
俄语播出占40%以上。
所以整个片子是哈语和俄语的混合的台词语言。
"过来!
出发!
"这两句我听得懂,也是我们小时候的的口头禅。
和英语back的发音相似。
哈语的某些单词,和英语相似程度极高扎巴依是醉汉的意思门板用的是榆木,重,硬,耐用,相当于南方的橡木。
哈萨克诗人是神奇的存在。
江布尔鼓励人民反抗沙皇专制。
酸奶疙瘩可以救命,和石头一样坚硬。
晒酸奶疙瘩的毡房,我们小时候用的羊毛毡,赶毡是哈萨克妇女必须要会的技能哈萨克是伊斯兰,为何没有任何宗教的痕迹??
哈萨克一直有猎鹰的驯养传统,以及鹰的羽毛作为服饰、帽子的装饰,象征勇敢,有着美好祝愿等,每个哈萨克车里都挂着鹰的羽毛。
为何片子里没有鹰毛?
陆地的旋风,寓意有灵魂要上天了。
兽医抽的烟是西域一代的玛合勒嘎,汉语叫莫合烟,苏联传到新疆的。
好电影,暖人心。
我想起万马柴旦。
这是一部饱含深情浪漫化描述古老生活方式的电影,而这部电影的他者,却是现代社会。
换言之,没有现代社会,这部电影的将失去存在所依的土壤,说起来有点怪,但草原之所以是草原,恰恰是因为其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以及草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爱恨情仇。
在这部电影里现代社会是基本缺席的,你看不到一个关于现代社会的镜头,但影片却巧妙的被导演掺进了现代生活的影子,最小那个孩子在念叨要去的大概是某个哈萨克斯坦城市的名字,关于现代社会的新闻被重播,突兀的水晶灯,当然还有片中的海飞丝广告主角--图潘,那是一个跟她妈妈一样厌恶草原,向往城市的女孩儿。
贫瘠的草原和凌冽的狂风,却不会撼动草原原本的秩序,一个类似于族长的西服男(他负责决定一个牧民能否迁徙),以及家长安达代表了草原的传统和它的坚韧力量,在这种原始的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和力量的庇佑下,当那个母亲唱歌哄完孩子后依偎到丈夫怀中的画面时,那种温暖让我为之动容。
贫瘠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对草原毫无威胁,草原会自信的用来自先民的智慧和法则去从容应对。
但现代社会却轻而易举的拐走了一个草原的女孩,然后这个女孩儿却只需用一头用过海飞丝的秀发,就轻而易举的征服了一个年轻的牧羊人,面对现代社会,草原才表现出它的脆弱无能,渺小无力。
影片在一开始就展现了草原的绝望和浓厚的死亡气息,面带死色的阿婆,像卖凉菜的机械臂一样在驱赶着奶酪上飞舞的苍蝇,一只只死亡的羊羔,草原在垂死中挣扎,终于诞生了希望的羔羊。
影片末尾出现了两条通往未来的迁徙之路,一条寻找女人,一条寻找肥沃的草地。
草原会不会死,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导演想让草原好好活着,像大海一样好好活着。
看完后,我莫名一直哼唱着“白杨树下住着我心上的姑娘,当我和她分别后,好象那都他尔闲挂在墙上”。
这部电影描写的是哈萨克草原牧民的生活。
一个看起来像极了纪实手法拍摄,其实充满了设计和构图,充斥着各种长镜头-人物、自然、动物……其中孩子和动物的部分不知道花费了摄制组多久的时间和心思。
故事很简单,鉴于剧透也完全不会影响观感,简单说个开头。
一个退役水兵(为此特意查了查哈萨克斯坦怎么会有海军?
发现!
为了保卫内陆湖-里海,2003年组建的小型海军,本片出品年是2008年)回到草原想实现梦想-做一个牧羊人。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水兵必须要娶到老婆才能拥有羊群,然而当时草原只有一个待嫁姑娘-图潘(哈萨克语郁金香的意思),水兵去求婚却因为耳朵过大被拒绝了婚事,所以这个片子又叫《大耳无罪》,故事就此展开。
片中大量的自然环境拍摄,戈壁、枯草原配着羊群、蒙古包……还有非常生动的生活场景描述,小孩儿在骑着木马欢快的跑,小姐姐动人的歌声盖住了漫天的飞沙走石,小哥哥每天把收音机里的国家大事背给爸爸听……片中有两个场景挺震撼我的。
一个是龙卷风。
以往看到的龙卷风镜头都是设计有场景代入的,而这里的龙卷风只是牧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个现象,淡漠处之。
另一个,拍摄了水兵给一只母羊接生的全过程。
全片一直在告知大家母羊们接二连三难产,所以当这只小羊真真切切活下来、站起来的时候,还是很感慨的!
心中也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尤其还是在今天这个日子。
剧中人物没有进行更深刻的剖析展示,只是把一些踏实过日子的牧民和一些向往城市生活的牧民摆给大家看,只不过无论是谁,拥有什么样的梦想,他们都勇敢去追寻了。
同看电影的女伴去过内蒙,此片又勾起了她以往的回忆,也提起了她想再去走一走的念头,不知道是不是有一天就成行了呢!
本片获得过戛纳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等多项大奖,整片朴实无华,暗藏幽默,对于不追求故事情节,喜欢生活片的同学推荐!
我在安拉穆图有个家。
在那我是一个勇敢的牧民,有着自己的羊群和骆驼。
每天看着日落和日出,放着我的羊群。
挥着我的皮鞭。
风暴来临,勇敢地捍卫我的家园。
保护我的羊群。
看着孩子骑着木竹马。
我看内容的,老公看技术的。
我看大自然真神奇,忽地一股龙卷风,忽地一望无际,田园牧歌似的清唱,畜牲们艰难的生产。
贫困的生活现实,跟孩子口中背诵的世界大事、文化新闻形成了鲜明的反讽。
草原上最后一个女人离去,暗示这样的乡村与田园生活是城市文明冲击下最后的挽歌。
我老公评价,这种不靠剪辑的一气呵成(如亚沙给母羊接生)、一家人的生活场景的捕捉在一个镜头里完成,摄影师具备了导演的能力,随时用镜头构建一个又一个情节,演员和群众演员对镜头视若无睹的状态,是这部影片技上的探索价值,也是电影发展过程的某种尝试。
班图为什么不嫁亚沙?
亚沙当过水手,见过阿拉木图(首都)的大世面,他在姑娘家描述的外面的世界,正是姑娘想往的,一个回来,一个要出去,两人的轨迹平行而不相交。
其他人也是如此,广播里外界的信息、孩子们挂在口头的阿拉木图梦想。
直到亚沙自己成功地接生了头小羊,他也真正成为了这里牧民的一员,所以他去追求姑娘的方式都发生的改变,自信奔放狂热。
不过,姑娘到底还是走了,姑娘要的是真正地去到城市,而亚沙则是把生活绘在衣领上的星星和蒙古包,所以班图不要嫁亚沙。
到底是得奖片,还不错,可是尽管如此,我们中途都看得有些打呵睡。
帐蓬里面的每个人都很固执。
姐夫固执地守在已经非常贫瘠的草原上,照料羊群,做一个牧民,养活全家。
大儿子每天固执地抱着收音机收听各个电台,仔细地听着新闻,晚上再一字不漏地报告给父亲。
女儿固执地爱唱歌,是一刻不停用尽全力地唱,仿佛她的生命就是为了这首草原的歌。
小儿子好动可爱,整天在跨下拖着一根木棍当马骑,他虽然年纪小,也有自己的梦想,不断固执地问:我们要去阿拉木图吗?
牧场老板很固执,面对亚莎提出给他一群羊的请求,只说:没有老婆就没有羊。
在草原上,没人给你洗衣做饭,捱不过一个星期。
甚至连没有露面的图潘也很固执,只凭亚莎的大耳朵就否定了这个求婚者,到城市时读大学去了。
主人公是大耳朵的亚莎,他固执的梦想是在大草原的星空下,建立起小小的乐土,在那里应有尽有,搭起有图案的白色帐蓬,有电视机,有自己的农场,在那里建立童话式的生活。
他对长得非常像杜汶泽,不断劝说他到城市去的那个司机朋友说:我不稀罕你的城市。
是的,他们是越来越少的草原游牧生活的坚守者,大多数人已经到城市去了,只有他们固守在这越来越被沙化成荒漠的草原上,他们的魂被草原吸引,梦想虽然在不断修改,比如将帐蓬改造成装着太阳能电池板屋顶的酷房子,但他们的梦仍然根植在这个草原。
只是,这个梦想虽美,但却是残酷的,“没有老婆就没有羊”,简单的话蕴含朴素的道理,草原梦想的实现需要男人也需要女人,没有女人的坚守,男人也许能捱一阵子,但能捱得长久吗?
自始至终没有露面的“郁金香”走到城市去了,亚莎的姐姐会是最后一个陪伴男人坚守草原的女人吗?
或许,小儿子不断反复的问话给出了答案,城市的诱惑巨大,后继者最终还是会到阿拉木图去。
也许不该这样悲观吧,可以看到的希望是,亚莎曾反感姐夫用命令的口气对他说:我说不就是不。
但影片的最后,亚莎用姐夫的语气对司机朋友说:我说停就是停。
也许这就是牧人的顽固吧,有这样的顽固的精神,草原的魂才会一代一代传下去,说不定,真的能建起有自来水和900个电视频道的草原呢?
内容和电影无关。
只是自己的一段独白。
前不久一个人徒步了一小段西藏,搭了一辆藏车,由于和司机语言不通,无意间进了牧区。
其实我一直很想住在藏族牧区人家里,哪怕亲眼见识一下也好啊。
这样才能叫做正真的体验生活。
但一个女生多少不安全,朋友们也一直在劝我不要冒这个险。
加之牧区人烟稀少,往返都没有办法。
所以,我也放弃了这个想法。
可没成想,这次误打误撞进了牧区。
给大家简单说说牧区的情况,和电影里很像,方圆几十里也就一两户人家,很难搭到车出去,走到国道上还有十几公里。
天色渐黑,准备在小山头搭个帐篷,听见了狗叫,害怕有野狗(藏獒)。
而且这里的老鼠巨多(地上密密麻麻全是老鼠洞)。
当下旁无一人,只有无尽的浓密的夜色。
当时内心的确有点慌,想了无数种方案,也做好了通宵的准备。
远远的,在黑夜里出现了牧牛人的身影。
内心一阵狂喜,也明白这是我最后的机会。
他对牛的方式就像电影里的人对羊。
没有办法了,我鼓起勇气,冲着夜色里他的方向喊起“我能在你家里住一晚吗?
”。
当时,我确已有着被拒绝的心理准备。
“可以——”黑夜里的身影犹豫了一下,最终平和的回答了我呼,一颗大石头落地了。
我走过去,渐渐看清了他,一个帅气的年轻小伙,22岁上下。
简单聊天几句,发现他汉语讲的很好,是在云南上学的大专生,是家里第二个儿子,我叫他二哥。
家里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嫂子,一个侄子。
还有一个老母亲。
他打电话告诉了家里人。
不一会又来了一个年轻人,是他的侄子。
他的侄子在兰州上大专,汉语讲的也还算好。
不如二哥热情欢迎我,一路上都在盘问我,我也耐心回答他,毕竟住在人家家里要让人家安心。
又过了一阵子大哥也来了,一上来就要帮我背包,问我走了多久累不累。
但他不太会讲汉语,我们交流纯粹靠互相揣测对方用意。
他从头到尾,直到最后我离开时都是对我照顾最多的人。
走了很远的路,终于到了他的家。
巧合的是,上午我来敲这家的门想要休息一会,不巧他们都出去参加赛马节了,没人在家,我最后是被这家养的三只藏獒的吠叫声吓得落跑了。
进了门,见到了老母亲,一个彪悍的藏族老妇人。
老母亲并不欢迎我——我是住在他们家里的第一个汉族人。
一进门就要看我的身份证、学生证。
三兄弟不停替我用藏语和老母亲解释。
老母亲渐渐平和下来,还会时不时用她明亮犀利的眼神上下打量我。
她只会说一句汉语“吃——吃——”端上牛肉“吃——”端上酸奶“吃——”端上藏粑“吃——吃”这几乎是我和她唯一的交流。
嫂子在喂养着婴儿,敞露着胸脯。
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人介意。
刚开始,我真的是有些不好意思的瞟了几眼,虽然我也是女的,但从未见过如此场景,不免十分好奇。
然而每个人都很自然,就像是吃饭一样的事情再平常简单不过。
老母亲手里的针线活也从未停下。
牧区的网很微弱,断断续续时有时无。
我们一直尝试加个微信,但没有成功。
是在我回到拉萨后才收到了他们的好友申请。
那一夜里,因为没有网,我们用蹩脚的汉语互相交流着。
我为他们朗诵了一段文章,是阿根廷学者写的一本哲学书。
我为他们选读了其中的佛学部分。
但没有人听懂,大家一阵哄笑。
当我把大昭寺布达拉宫的门票递给老母亲时,没有想到,严肃的老母亲居然脱下了帽子,把门票放在头顶,嘴中还默念经文。
她的专注和虔诚,让人忘记了这只是一张门票而已。
这是我见到的老母亲唯一谦和柔软的时候。
这种虔诚和一路跪拜到布宫的人我想是无异的。
就像电影里的人,在微弱的灯光下、在无人的旷野里,有着最质朴无华的感情。
第二天一早,我离开了这里。
带着从未有过的平静和感动。
走之前我在枕头底下塞了200块钱。
大哥一直送我到门口,又往山下走了50米。
分别时,我告诉他去枕头下面看看。
我赶紧快走起来,害怕他追过来。
然而身后还是传来他的声音。
我告诉他这是我的心意,请他务必收下。
说罢,头也不回的走了,永远离开了这里。
想要说的太多,可无奈水平有限写额额出的太少。
这种深刻的体验我永远也写不出来。
这部电影吐槽的人很多,评分也不高。
我想,不是理解不够,而是体验太少,所以很难深入人心。
一种质朴、一种平静、一种义无反顾或者破釜沉舟。
这样的生活,是一种最朴实无华的幸运。
沒想過【大耳無罪】(Tulpan) 是一齣如此討好的電影,難怪在多個電影節中均獲好評。
故事其實頗簡單,就是一個愣小子求偶的故事。
那好看在甚麼地方?
我會說是男主角那份專一和純真。
我覺得他每個表情都很真、很肉緊,能讓觀眾感染到他的喜怒哀樂。
除了男主角,電影中的動物也是挺好看的。
好喜歡獸醫替母羊看病,還有男主角接生小羊的兩段,完全展現出在原始社會中,人和動物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電影中,男主角的姐姐和姪女唱了一首很動聽的歌,可惜聽不懂歌詞,不知道在說甚麼。
不過不要緊,單聽旋律便教栗陶醉不已。
總的來說,這是一齣輕鬆有趣的異國小品。
bc在四月底便會上正場,屆時大家請勿錯過啊!
我对草原(今天人们叫她为荒原)有迷恋,所以我对《Tulpan》,《黑骏马》,《图雅的婚事》中的人物抱有极大敬意。
另外《Tulpan》与《图雅》无甚多可比性。
有人说故事实在简单,我想说是你不习惯真诚。
爱是爱,恨就是恨。
走失的黑母羊实在教会人太多,Asa从她完整的痛苦的分娩中见证了诞生。
而刘庆邦笔下的水羊则引导着梅妞熟悉着隐秘开花的身体,叩探着苏醒的欲望。
身边的狗日渐衰老,母羊流溢生命之光。
“水手的领子背面写着梦想”Asa画着金色的月亮下,洁白的毡房,通红的郁金香。
被姑娘三次拒绝的Asa终留草原。
一代羊倌走,一代羊倌来,太阳照常升起。
欲望老人已将我埋葬城市谷仓之中,什么时候我才能停止与这城市的撕扯?
异域风情的电影看来总有bbc纪录片的科普感觉。如荒漠草原的游牧民族日常,如徒手给母羊接生的粗粝,如谈判婚嫁之事的滑稽,充满惊奇,兴趣盎然,而导致可能会短暂放弃对电影叙事艺术的评判标准😄
想起我辍学去哈萨克经商的大学同学。
3.5。不一样的风景,很可爱的故事,只有一瞬间但似乎已然足够的震撼。
阿萨阿萨 去远方吧~~~
结尾有些突兀……
返璞归真的电影,很棒。拍摄的难度看着很大。
我在火车上放过羊,库斯图里卡炸死了很多羊,大耳朵小哥更牛逼,直接给羊做人工呼吸。
黄沙弥漫了双眼,而心却早已找到了方向~
一种关注大奖+东京大奖,哈萨克斯坦新浪潮代表作。虽说不少地方颇有卖弄异国情调之嫌,但长镜头真是讲究,不少场面确实是越看越觉得叹为观止;有着对草原上婚姻的经济结构精确的把握,有几个颇为出彩的小桥段,不乏幽默感。确乎是影展路线的上佳作品。且看十年后升级戛纳主竞赛的第二部表现如何
纪录片底子,摇来摇去的长镜头,水手把梦想画在衣领下,咬人的母骆驼,听新闻的大儿子,但是大家要忙眼前这个窘迫的生活,想去理想之地的小儿子,他只有乌龟和假马,图潘全程没露面,每个人物都很可爱,原生态与戏剧性。拍摄难度想想就被吓鼠。
在看过《图潘》之后才意识到,德瓦茨沃伊能够在天人交战的语境下成功分娩出《小家伙》一点也不让人意外。尽管他这部一鸣惊人的处女作是以男性视角来叙述的,但作者却为他的男主角「娶」了一个极为女性化的名字。拿《图雅的婚事》来对比,乃是完全低估了这部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有着彼此推动和互相成全关系作品的力量。依我看,那句铿锵有力的《耳朵大有福》才是回应「耳大无罪」的真理。显而易见,哈萨克草原上的风沙与人类渺小的身躯形成巨大反差,不管牧羊人与梦想的相遇是自由恋爱的结果还是包办婚姻的产物,也不管最终他是选择了游牧生活还是去到城市参与现代文明建设,这些都是肤浅的表象和完全构不成矛盾的矛盾。在缺乏资源的文化荒漠中,真正根深蒂固的问题是阶级分化与种族歧视让本来就有着极高致死率的「文化交流」和「基因改革」变得难上加难。
套用一句主旋律的评价就是接地气。
牛比羊高这么多……骆驼这么大
今天做了两个小时挣扎快乐的牧羊人!
图潘从未真正出现过 一直出现的是典型的哈萨克斯坦游牧民族生活 用收音机接受外面讯息男孩 爱唱民谣的女孩 嚷着要去阿拉木图的小孩 看着很幼的妈妈 被接生再接生的羊们和必须成家才能成为牧羊人的少年 都是哈萨克斯坦草原上的一块块拼图 这拼图与外面的世界相比宛若在停滞的真空
我可真有耐心,从头看到尾。娘俩的嗓门真亮。片尾曲不错
像纪录片一样
按照现在中国导演的创作心态,有钱没钱都拍不出好电影……
3/5 --- 充滿長鏡頭的畫面, 一片土色荒漠上, 史上最催眠... (是該重新看一次)
去年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的电影《小家伙》的俄罗斯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的剧情片处女作。又译《大耳无罪》,获得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大奖。纪实风格摄影,长镜头的调度很有章法,诡异的自然环境。每个人物身上都有戏。谢氏人生经历也很神奇,曾经是工程师,后来在报纸上看到电影学院招生,他稀里糊涂就报名了,老师看中他是一张白纸,没有那么多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