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这样题材的形式让女性敢于在那样的,已然陷入在一个危机关头的时分说出,一个势必会成为一个颇富社会争议的观点,这真的需要勇气。
而这样的勇气是具有时代性的。
因为这样的声音从来都仅限于在私密空间。
因为这是一种不会被承认和认可的发声。
因为谁如此公开发声谁就会被道德讨伐。
但凡看过剧的人,尤其是女性,都应该有理由相信,这在我们生活中是有发声过的,只是从未被公开地进入过公众视线。
说结尾结的不好,结的很弱的,在我看来却不尽然的正是因为这样的结尾才能更好的诠释,女性长期以来所遭遇的一个共同困境。
即即便是爆发,它也只是一次在沉默中的爆发,并不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而剧中的女性也犹如生活的某些女性一样,只能在这样的一次危机失控中才能将自己爆发出来,过了这个时机,连她们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样的勇气。
so,有时事件的失控并非全是危机和绝境。
我们都可以通过这部短剧(一个困境中的绝境)去重新理解,这样的困境对于每个女性的而言,是不是可以是非统一性的唯一标准?
一个多动症小孩因为哭闹,被父母“惩罚”要独自留在森林,两分钟的功夫孩子就消失不见了。
父母从淡定到紧张,从找不到到报井,从隐瞒事实到说出真相。
从丈夫及姥姥的频繁指责妈妈,到妈妈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心里也有一点点愿望——不希望孩子被找到,不希望做孩子的妈妈,她因为做了妈妈失去自己已经很久了。
夫妻间关于这段是否生育与爱的对话也非常现实主义。
母亲吓唬孩子要遗弃他在森林,孩子故意藏起来不出来也是惩罚母亲。
最后孩子找到了,父亲赶忙跑过去安慰孩子,没有人安慰这个母亲。
这部电影得了第13届北京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小成本,但拍的真好。
2022年的阿根廷电影《惩罚》真好,85分钟的长片,一镜到底。
没有人的一生可以“一镜到底”。
父母通过抛弃来惩罚孩子,孩子却通过失踪来惩罚父母。
一个7岁的孩子就能把父母逼向疯狂的边缘,这是爱的惩罚。
从惩罚儿子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儿子失踪的紧张,到久寻不见时的自责和疯狂,缓慢地由弱到强的情绪变化。
母亲爱着孩子,却也在心里怨恨着孩子。
因为孩子夺走了她的人生。
她的工作,她的人际关系,她存在的价值。
母爱当然伟大,但伟大二字又是对母爱、母性、母亲的绑架,即你必须为孩子牺牲一切,却不能表达任何犹豫甚至后悔。
如果回到最初,女子宁愿追求自己的价值的实现,也不要这个烦人的家庭,这的确是许多困于婚姻围城中人的真实想法,许多人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却几乎没有回报。
父母惩罚了孩子,孩子惩罚了父母,而婚姻家庭也惩罚了每一个进入围城的人。
一份爱,一份过于沉重的责任。
爱和怨恨其实是一体两面。
我不是你的妻子,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还好天坛“最佳影片”还是有些硬通傍身的,哪怕只有85分钟。
“我不是你妻子,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 “...我其实希望孩子找不回来了”,一对路边弄丢了孩子满脸疲惫的中年夫妇在怨怼中妻子最终吐露出公序良俗不允许一个母亲拥有但可能却是最真实的心声。
片名“惩罚”,伊始是母亲终于忍受不了熊孩子半路给扔在了偏僻公路边以示惩戒;其二,两分钟后夫妻调头回去找孩子结果孩子不见了,妻子认为孩子是故意躲起来在惩罚自己的严厉;最后妻子终于在崩溃中向丈夫剖白了真实自我的时候,孩子像个“图腾”般的被警察找到出现在了父母面前影片在母亲复杂的表情中戛然而止。
一个孩子从诞生开始的存在,某种意义上便是一个母亲余生“惩罚”的开始至死方休。
影片短小精悍,在最简易单一的环境下一镜到底剖析出最隐秘的人性角落... 就像影UU所言,放之四海而皆准。
曾经知乎有过一个高赞帖,“我是妈妈,我非常讨厌自己的孩子”。
一个女性,在成为一位母亲时那个正真的自己便开始死亡... 有些甚至自愿认领,从此她的微信名称就只是“XX妈”。
这部女性主义色彩浓厚的影片,被评选为天坛奖最佳影片,可见北影节的与时俱进。
本以为是通过一个悬疑性质的孩子走失案,探讨家庭教育问题,没想到影片是有更深远的主题表达。
剧情大概是,孩子丢了,丈夫责怪妻子对孩子管束太严厉,才导致孩子走丢。
前半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乎孩子的好父亲,和心思敏感怕担责的母亲。
但结局才发现,孩子的一切都是作为家庭主妇的妻子在负责,丈夫因为忙事业,只会偶尔陪孩子玩耍,却因此成了孩子心里对他最好的人。
最费心力照顾他的妈妈,却被孩子厌弃、敌对。
妻子的人生已经被孩子填满了,为了孩子,她放弃了热爱的事业,放弃了自我。
她会花非常多的时间去跟其他妈妈社交,会在“多动症”孩子被老师批评时去学校道歉,会频繁带孩子看医院看病……所以,当孩子丢了时,她甚至想过,找不到也很好。
她其实并不想怀孕生子,她做这一切只是因为,丈夫想拥有一个孩子。
并且,丈夫不会娶一个不生孩子的女人。
结尾是最讽刺的,当妻子坦白自己的想法给丈夫,孩子却回来了,此时丈夫急忙奔向孩子嘘寒问暖,压根没有care妻子的感受。
他认为刚才妻子的倾诉,只是一时情急的胡说八道,想敷衍过去。
至于归来的孩子有没有听到母亲的这番话,到底他是走失的,还是逃走的,都是影片的留白。
我当然希望孩子听见了母亲的剖白,能稍微理解一点母亲的难处……但如果这样,他也许会因此发现母亲并不想生下他……总的来说,片子对“母职”议题的关注,让人眼前一亮,很具社会意义。
北影节评选其为最佳影片,让人深感欣慰。
最后,影片最出彩之处:一镜到底。
真的非常牛逼,全程85分钟,没有剪接,需要团队紧密的配合,对演员演技的要求也很高。
女主角的演技催人泪下,神经质演得极好,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被评为影后当之无愧。
观众看到的时候,母亲已经驾车走入丛林中,他们的儿子在其中失踪了。
本片并不是一个家长找孩子的悬疑片。
丈夫指责妻子不该惩罚孩子,妻子日常照顾孩子,为家庭中付出劳务的角色,此时孩子因她而失踪,她在母亲责任上也处于被指责的道德低位。
通过外婆/奶奶的电话,观众知道女主的焦躁、控制欲和她的女性长辈教育方式有关。
外婆象征性地询问晚餐是否吃披萨,女主拒绝后,奶奶/外婆仍是固执地做披萨,尽管女儿不是第一次强调自己会过敏。
其实做披萨是为了给孙子吃,小孩爱吃这一外来快餐。
外婆对女主没那么尽心,对孙子隔代亲。
控制狂、情绪不稳定的母亲角色,隔一代人,才会展现出其过分的关心和亲昵。
而这样性格的母亲除个人经历的塑造,源于父权社会压抑女性侵略性一面的“合理”展现,而异化为暴力与控制欲,尤其对儿童(当然,本片中没有家暴,只是在东亚家庭不值一提的语言暴力、命令,哪怕寻找孩子时也呼喊着威胁话术:再也不准玩平板)。
相较于父亲坦荡地在树林中奔跑、向警方表达急切心情,双手捂着嘴四处徘徊。
母亲却在克制自己的担忧、自责,表情变化小,身子更多的僵在原地。
甚至会某一瞬间显得更为冷静、冷漠。
直到控制不住眼泪,红了鼻子,也努力在吸回鼻涕。
这可不是近景更多的母亲表情、动作没父亲花样多,而是演员、导演衡量过的设计,走位、走动量、身姿状态、表情、台词多少、语气,同为丢了亲生孩子的家长,都在展现父亲母亲角色的差异。
此时公路上异常的克制和刚开始找孩子的怒气不冲突,之后女主再一次冲进森林疯了似的喊卢卡斯。
母亲始终不能像父亲一样,自如地展现出和内心底相匹配的情绪。
而丈夫呢?
他就是个好爸爸吗?
他尽情表达指责、担忧、焦急,他清晰地向警方交代事件来龙去脉、线索。
他指责妻子,首先强调会跟警方说一切事实,哪怕判妻子虐待罪,并不关心妻子两分钟的惩罚和孩子做了什么过分的事,由此看来平日他也很少付出精力与时间在抚养孩子和培养家庭关系上。
丈夫后又强调同事、领导、邻居、亲戚得知了,名誉何存,如果被指责虐待儿童,这项罪名得你安娜(母亲)来背锅。
他是个失责、冷漠、自私的男人,但他潜藏的问题可以在社会眼光中逃之夭夭。
如果不是这部电影,谁会去指责这样的父亲?
谁会指责这样的丈夫?
他安慰情绪崩溃的妻子,再一次展现他的贴心爱护、沉着踏实的大丈夫风范。
之后,安慰“失控”妻子的丈夫变成了下位者,通过树林中夫妻敞开的对峙这场戏。
创作者的矛头指向到这里直接摊明白了。
母亲软被迫辞职、不开心、围绕孩子和家庭事务打转,失去经济独立依靠、兴趣和自我。
她一桩桩列出自己为孩子做的事,丈夫说自己也给卢卡斯读睡前故事啊。
他成为了心虚的被质问者,两性权力的跷跷板在此发生了不同。
本片更多地站在女主的视角,细微地考察父权社会下的母权之于女人的影响。
母亲给下的惩罚,从给出的那瞬间便在反噬她。
丈夫是得益者,也未尝不是双目蒙蔽的缺失者。
这是几千年的父权社会对我们双方的惩罚,影片告诉观众,这样的夫妻关系、家庭模式也不仅在东亚,不过东亚基于文化传统、社会模式更疯狂罢了!!
看似温和、波澜不惊的一部影片吧,也很适合改编上戏剧舞台。
很短但又很有爆发力的影片。
虽然只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场景人物故事都简单到极致,甚至一句话就能讲明白,但是影片从很多片段里都能一点点透露出这个小家庭长久以来的矛盾和故事。
一个争吵的爆发,从父母亲讲的话做的事也能够看出平时双方对待孩子的态度。
影片没有营造很强烈的悬疑或者紧张感,目的只是想让观众从简单的情节里去发现家庭矛盾的源头。
最后母亲的崩溃和爆发也揭开了整部影片想表达的,女性在家庭里所处环境的糟糕。
一个女性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方式居然不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成为想成为的人,而只是成为一个家庭的附庸者和付出者。
生孩子只是因为丈夫想拥有一个孩子,做家庭琐事也只是迫不得已,在无奈之下成为一个为了家庭而丢弃掉了自己本身的孩子的妈妈,丈夫的妻子。
这是多么痛苦啊。
丈夫只需要在闲暇之后陪陪孩子,就能成为孩子眼里的英雄,而母亲无时无刻的关照,却成为了家庭里的理所应当,这太不公平了。
虽然是一个对孩子的惩罚而展开的故事,但是也是妈妈爆发的契机。
正如妈妈所说,她多么希望有一刻孩子真的消失了,她的丈夫的爱全都属于自己,而自己也能成为真正的、不是任何人附庸的真正的自己。
一镜到底,85分钟的比较短的电影。
对卢卡斯来说是惩罚,对两位父母来说也是,也让女主意识到了很多内心的想法。
男女主的家庭模式,女主是强势严厉的妈妈,男主是唱红脸做老好人的爸爸。
但是虽然一直说着疼爱孩子要给孩子更多关注,事实上却并没有做出很多实际的行动。
比如即使认为需要说出真相但是实际上还是过了很久才选择坦白。
女主的的妈妈对待她和她对待自己的小孩感觉存在一定的类似,她的妈妈忽视她的声音和需求,比如她不能吃披萨对麦麸过敏,但是她的妈妈却坚持,“是的妈妈你是对的,你比医生更懂”。
世俗里面去认定你是否是一个好妈妈的评判标准,是你是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但这只是一种道德绑架。
男主虽然一直在强调他爱孩子,他没有逼迫女主辞去工作,但是实际上其实女主看似有选择实际没有选择,她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方方面面。
对于女性来说,生育就像是选择了一份无法再更改的工作跳槽,即使这个工作再烂,原来的工作再好,她都无法把这个孩子塞回肚子里面去,她只能继续去做妈妈这个选择。
有些女性可能跳槽后发现,孩子带给她的成就感更深,她更喜欢这个,那是很好的决定;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女性来说,生育并不能给她带来任何的幸福。
男主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带着孩子去做他原本就喜欢的事情,孩子只是顺便带着。
这种往往就是现实生活里面的一部分会说着自己也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很多的人。
男女主的情绪控制也能窥见平时里面他们对孩子会是什么状态。
男主看似温和但是实际上在疯狂按喇叭,女主的崩溃需要一定程度的稻草。
而且其实本质上双方的焦急,感觉更多来源于外界会对他们的评价,认为他们不再是好父母,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你是否真的想做父母还是在有了孩子以后的别无选择,同时因为自己有一定的责任心所以不得已而的呢。
一个比较小的短片,还是可以看看的。
高潮在于最后两个人的争吵吧。
从冷漠的母亲和懦弱的父亲中看见疲惫的母亲和失职的父亲只需要孩子走丢一个小时,孩子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母亲忘记了她自己,看似母亲当家作主说一不二是一种权利转移,其实是父亲一方对家庭的无能而逼迫母亲放弃一切禁锢在家庭里,这种挟持性的权利绑架把妻子变成了丈夫孩子的母亲,淡化底色。
温水煮青蛙,被迫爱上自己全职妈妈的身份,用自己的未来换家庭的未来,这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自我感动。
正常的孩子不会激起风浪,但是问题孩子的降临能把“成为父母是否后悔”这一根本命题摆在台面上。
没有人会想有一个问题孩子没有人希望自己一生被问题孩子困住,更是,没有人希望自己一生被自己的孩子困住。
父亲的角色看似宽厚和蔼孩子王提供了情绪价值,实际上把面对问题孩子的困难与解决措施扔给了妻子,这种和事佬唱红脸的行为在心理上把母亲推出家庭情绪中心,对母亲何尝不是一种权利陷阱。
有幸看了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压抑、绝望。
妻子向丈夫求救,被毫无同理心的指责丢孩子是妈妈的错,妻子向母亲求救,被指责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忽视妻子过敏事实,妻子向警官求救,被指责不是个好母亲(这里的求救是指人在崩溃前发出的各种信号暗示)。
而事实呢,在家庭中长久的被无视的付出,在面对adhd儿子背后无数的牺牲,都在被配偶、家人、社会是为理所当然后由这个事件引起绝望的爆发,妻子向丈夫长达十几分钟的控诉,是千千万万女性内心的剖白。
影片卡在孩子找到了为终点,但实际上,整个故事并没有结束,丈夫依旧并没有多理解妻子,后续的压力和指责依然压向这个母亲。
成为母亲就要献祭自我吗?
不知道导演想起什么“范儿”,还是想“惩罚”观众。故事、表演的设定充满戏剧冲突,却活生生塞进写实纪录片的瓶子里。很深刻的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个“平”和“晕”写实的手法运镜,取景地在【下午的森林中】自然天成的光线,忽略了使用高清的镜头,大量晃动,观众会【晕镜】,中途难受多次闭眼,而且破坏了天赐的布光美感;演员是有能力的,但过份晃动的镜头,打碎了演员的表演;镜头的【安静】和【运动】的表达,偶尔出现不恰当感。最后20分钟,明明故事在向【高潮核心冲突】推,表演的节奏型却依旧平平。恍忽的结束虽然是电影节作品,但是无论什么“艺术节”主打的都只是【量】和【面】,随时“祛魅”#那些你始终get不到的导演和高分电影#
BJIFF. 以最佳影片收官今年北影节,女主配得上影后荣誉。全程一镜到底的手持拍摄增强环境与情境代入感,情节凝练叙事高效的“三一律”佳作。有限的两个角色性格剖析深入完整,妻子由镇定-不安-委屈-爆发几个情绪层次递进分明,主题聚焦于社会对女性的不公还是挺舒适圈的剧作手法,但如此小体量,控诉的爆发力是惊人的,整体完成度也因此提高。
手持一镜到底也挺无聊的
不孕不育保平安
不婚不育保平安+1。一镜到底好厉害👍🏻。
1.关于孩子出生后对婚姻和父母亲个人的影响;2.如果孩子不能给母亲带来慰藉与快乐,那么孩子对于母亲而言,还剩下什么?3.很不错的剧本,小而精,确实与一镜到底很适配,这也对演员的演技有着更高的要求;4.“卢卡斯让我感到空虚,他只会让我想起我放弃了什么,我说的不只是工作,更是我自己。他的索取如此之大,以至于我都忘了自己。我甚至都没有欲望了,对任何事情,永远。当你不再渴望,就好像你已经不存在了。”
勉强三星。立意很好,是一部不错的避孕影片,但太拖拉了,拍成三四十分钟以内的短片才好
低成本 一镜到底 手持摄影晃得人眩晕 故事本身挺抓人的 悬念也一直保持得不错 探讨了生育给女人给婚姻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面对卢卡斯这样一个既敏感又活泼好动又叛逆的七岁儿童 父母到底应该拿他怎么办?话说北影节展映这么一部片子也挺有勇气的 年轻人看完这部片子更不想生孩子了
见过穷剧组,没见过这么穷的。这会子又不说责任了?
真正的一镜到底 东亚人士理解不了系列 这算哪门子女性崛起
迅雷网盘。成本如此小的电影,创意又如此绝,国产电影被比没了。电影强调了女性对孩子的付出,却忽略了孩子给父母带来的快乐 去年北影节看了《泰坦尼克的盲人》,北京国际电影节2011到现在举办13届了,评委基本是发展中国家的,看了越来越豪华的场馆、舞台技术,配合着空心的评委和参展电影,觉得组委会是真难,而国产电影想走出去,变得越来越难(备受中国观众喜欢的美日韩英德意西,欧洲,评委会基本没有)。关注我国人均GDP是否进入发达国家,是不是幸福指数真的改善,有一个视觉,就是看北京国际电影节是不是来了更多电影业发达国家!张艺谋和陈道明的气场不在一个层次上,张艺谋是真的有底蕴,陈道明是装出来的,何冰主持人挺烦人
惊悚,惊悚得无比现实 建议每一对夫妻都看一次,在备孕的时候
三星半
孩子的出生对于一段婚姻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照顾和抚养孩子,是否会有人要因此做出牺牲,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在任何一段亲密关系中,牺牲与妥协都是在所难免,可是这一切存在的前提应该是理解。如果所有的付出和牺牲都被视而不见,无论是谁内心一定是很难平衡的。要想让孩子成为他人眼中的好孩子,势必从小就需要父母倾注很多的心血来培养,如果从小放任,终究会是积重难返。孩子生下来之后父母双方都有责任照顾和教育他,如果一方的角色长期缺位,后果也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当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妈妈的凝望时 还是忍不住湿了眼眶 无望又无解 以为只是中国女性如此 没有想到环球与此同难
令人窒息。兔死狐悲,丧钟亦为我而鸣
惩罚 因为一镜到底,最后妈妈那段像独白一样的镜头剪不开,华彩是华彩,但独白就视觉疲劳了。北影节最佳影片,也没觉得多好,跟像在炫技。
『7.0』已写长评。女主演得不错,长得好像性转版的华金。
60分钟后两人的长镜头对话以后可以拿出来给男朋友看,省了我说很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