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只想说说Andrew Garfield.一部电影,能打动人主要有两种方式:用故事的带入感激发观众内心的情绪,或者用纯粹表演征服观众。
而用表演征服,又有两种,一种是压倒性的强势,例如Meryl Streep或Al Pacino这种,另一种是在表演中大量留白,仿佛中国山水画,剩余的空间用观众自己的情绪去填补。
这部电影采用的是后者。
Never Let Me Go的故事是怀旧科幻,核心是抵死浪漫,也许与原著作者背景有关,透着一股东方文化中特有的“竟无语凝噎”的绵长悲怆。
这种内敛的气质很好的配合了影片的英式气场,使其从头至尾,演者和观者均屏气凝神,只让最复杂凝重的情感缓慢流淌于精致的画面中,达到多一分即冗的境界。
用儿童和年轻人童真无暇,朝气蓬勃的面颊去反衬主题故事里从始至终挥之不去的死亡和宿命阴影,只需采那一双双流光溢彩的眼神,无需台词,无需音乐,就足以令人心碎。
在主要演员阵容中,Carey Mulligan, KK和Andrew Garfield的三角是全片的精华。
而在这三个人中,Carey 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稳固全局的作用,KK十年如一日无长进的演技成了浮云,衬托出了Andrew Garfield灼人双目的惊人表演。
Garfield身形极为瘦削,但如果看过Social Network就会对他表演上惊人的爆发力过目难忘。
影片中他饰演的Tommy与Carey饰演的的Kathy之间的情感暗流涌动从青梅竹马到生离死别层层叠加了接近一百分钟,这种能量和情绪的积蓄如果掌控不好,在最后爆发处会显得分外生硬和造作。
然而镜头在他们的眼神,动作,甚至背影中天衣无缝的流转,Tommy的内敛脆弱在他倾斜的双肩和断续的脚步里得到充分流露,成为Donor后被释放的人性在雀跃的步伐,明亮的双眼中得到诠释。
他与Kathy间并无太多对话交流,但静默之时皆为传情达意,互相依靠的身躯,紧握的双手,乞求希望时Tommy迫不及待的向前倾的身体和加快的语速,以及得知真相时的瞬间双手立刻去搜索Kathy的回握,这些细节有些在重复中被加强,有些前后呼应,为最后车灯前的爆发做了恰到好处的情绪铺垫。
我并不是咆哮党,一般在电影中看到角色声嘶力竭的咆哮都避之不及唯恐伤了耳膜。
然而Tommy第一声哭喊出腔,就令人听到了无边的黑暗,对过往的追悔,对宿命的恐惧,对求救的绝望,仿佛困兽在井底作最后的挣扎,那让人肝肠欲裂,与之同泣。
下一秒Kathy的紧紧拥抱让剩余来不及释放的嘶吼嘎然而止,随后只见两个踉跄的身影极尽全力的抓住对方,背景是即将没入黑夜的晦暗黄昏,天地之间只有此时此刻,彼此的抵死相拥才能被当做延迟冰冷死亡的那最后一点温暖。
我等了好多年,终于又得见这样一幅用表演的留白彻底征服了我,用漫无边际的黑暗情绪彻底淹没了我的电影。
我等了好多年,才终于等到了Garfield和Mulligan这样可以只用一样年轻,就得各式百转千回的灵魂的演员。
只在这样的时刻,会觉得面对一个编出来的故事,自己心中涌出的那些排山倒海的悲怆,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当然值得肆无忌惮万种奔流。
《别让我走》是一部2010年上映的美国影片,豆瓣评分7.7分。
这部电影根据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改编,引发观众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电影中,女主角凯茜和她的两个朋友露丝、汤米,自幼生活在校风严谨的寄宿学校黑尔舍姆。
这里环境优美,生活无忧无虑。
凯茜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青涩浪漫的时刻,也收获了真挚的友情。
直到孩子们从露西老师口中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黑尔舍姆所有的学生,其实都是克隆人。
他们没有办法像正常的孩子一样长大,因为他们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为社会上的“正常人类”提供移植器官。
18岁后,凯茜和伙伴们第一次走出黑尔舍姆,去往各地的寄宿学校,但他们已然注定的命运,仍如影随形。
电影虽充满英伦文艺气息,但其背后关于生命,关于尊严的探讨十分沉重。
许多人看完后,直呼情节让人悲哀,又疑惑于克隆人为什么不反抗,只是平静地接受安排。
而今天,我想就从成长环境、爱情经历、社会态度三个层次,来分析凯茜是如何被困于孤独的牢笼,丧失自我意识,又是如何走出困境,拥抱自我的。
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也会详细分析,解答很多人关于克隆人所谓“软弱”的质疑。
01、成长环境:长期的哄骗与限制,将凯茜困于学校教育之中,失去了同外界的联系与交流,纯真孤独却又不成熟与许多学校一样,凯茜所在的寄宿学校黑尔舍姆,不仅学风严谨,而且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教他们画画,并定期选出优秀作品展出。
但不同的是,学生们被笼罩在学校编织的一张巨大的谎言网下生活。
举行的“跳蚤市场”,校长口口声声保证“全部都是很好的东西”,出现在孩子们眼前的,却是缺胳臂少腿玩偶,损坏的闹钟,明显是别人用过的旧物;要求学生们每天用特制的身份手环打卡,严格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甚至为了不让他们对外界产生好奇,编出许多恐怖的故事来吓唬他们。
凯茜从小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使她变得敏感而沉默,即使和朋友们在一起,有时也会心不在焉。
身体内的孤独因子强烈地撞击着,虽然她用绘画纾解这种特殊的情感,作品也多次被展出,但缺少与正常世界的接触,还是让她的思想局限在了学校为她安排好了生活中。
当凯茜看到“跳蚤市场”上那些残破的玩具与饰品,她也感到不被重视与失落,但由于年幼的她并不知到这是一种什么情感,凯茜无处诉说自己的难过。
只能在无人的时候,戴上耳机,沉醉在汤米送的磁带中那迷人的女声中。
有时听着音乐,凯茜会情不自禁地抱住枕头,感受肌肤的触感,以此来缓解内心的孤独感。
在我看来,凯茜虽然作为一个克隆人,但她内心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
她懂得关心、体贴好朋友,也会欣赏音乐与绘画。
学校却将孩子们看作是未来索取的工具培养,在这种漠视与压抑下,凯茜的孤独感是很难排遣的。
而长期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也让凯茜对外界一无所知。
从她在长大后,和好友一起去餐厅时表现出的局促可以看出,她已经不会和人正常地沟通与交流。
她只能感受到“正常人类”对好友在餐厅的喧闹的厌恶,感受到自己永远不会被当作人来看待。
02、爱情经历:信任的朋友与心爱的人,同时的背叛让凯茜更加孤独,也更加沉默,不得已开启寻找自我的旅程早在黑尔舍姆这座监狱般的学校里时,凯茜就对汤米产生了感情,我们可以从很多细节看出:她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心底的秘密,在学校集会时,偷偷看站在前一排的汤米;在汤米因不擅长球类运动而被男生们排挤时,主动走上前安慰他;在看到露西老师与汤米谈话时,替他担忧。
汤米对于凯茜,更像是一份情感的寄托,是她被困于孤独中的几分慰藉。
每当和心上人待在一起时,凯茜总会控制不住嘴角的笑意。
那是她因年少悸动,心有所想而感受到的温暖。
汤米似乎也在回应着她,从他很多似有若无的行动中,仿佛早已对凯茜情愫暗生,比如:在不小心打伤她后,道歉时不经意说出的那句“尤其不会伤害你;在“跳蚤市场”上,为凯茜挑选一盘磁带,害羞地关心着她。
他们之间似乎只差那么一句话。
但让凯茜想不到的是,好朋友露丝突然横刀夺爱。
他们不仅在集会上偷偷牵手,露丝甚至在花园中主动吻了汤米。
凯茜内心翻江倒海,她反复问自己,为什么昨天还谈天说地的爱人突然抛弃自己,为什么一直明白自己心意的朋友从未透露丝毫。
两个最亲爱的伙伴同时抛下自己,凯茜感到深深的背叛感。
她又想起三人曾经嬉笑打闹的时光,那是年幼的她少有的快乐回忆。
而现在,凯茜小心翼翼呵护的爱情与友情一瞬间化为泡影,长期以来的孤独感更加剧烈,她能做的,只有强忍泪水,接受现实。
后来的日子,凯茜一直在盼望着两个好朋友只是玩闹而已,过不了多久就会回到自己的身边。
但直到他们离开黑尔舍姆,露丝和汤米仍然如胶似漆。
三人被一同分派到了同一个寄宿村舍,这将是他们准备“捐献”前的最后一站。
在同一栋房子中生活,凯茜时常为闯到汤米与露丝缠绵而难过,也偶尔会被露丝的嘲讽重伤。
她和许许多多处在青年人一样,渴望得到爱与抚慰。
但村舍里的其他人也都是出双入对,只有凯茜,孤零零的一个人。
所以,凯茜喜欢上了读书,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她能够忘却自己的身份,忘却周围的冷眼,忘却寂寞。
有时,她也会用一只手,触碰另一只手,感受那种未曾有过的亲密触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凯茜发现垃圾桶中的成人杂志。
她把杂志拣出来,拿到屋里,飞速地翻着。
仿佛每翻动一下,她内心那种找不到出口的苦闷就能减少一些,再减少一些。
在我看来,凯茜这种在别人眼里很可笑的行为,其实体现着她内心孤独达到极点后,自我意识的觉醒。
当她看到同龄人肢体接触,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渴望爱抚与触碰,当她发现了自己的这种愿望后,也产生了怀疑:我的基因是否来自一个放荡的女人?
在这个阶段,她想要探寻自己究竟是谁,又从哪里来,应该去往哪里。
所以她翻看成人杂志,期待在那里找到答案。
其实此刻的凯茜才终于慢慢走出孤独,真正开始丰富、充盈自己,包括她努力争取成为医院看护的机会,而不再选择任人摆布,随波逐流。
03、社会态度:刻意的疏远与冷落,使凯茜意识到自己曾经的孤独,是克隆人群体中普遍的状态凯茜报名成为看护后,便离开了村舍,也离开了自己的两个好朋友。
她在医院尽心尽力,帮助着和自己相同的克隆人,熬过捐献前的紧张,也见证着一个又一个同伴倒在捐献的手术台上。
这份工作,凯茜一做就是十年。
直到偶然的一次留宿医院,让她见到了已经完成两次捐献的露丝,医生已经断言她虚弱得活不过第三次捐献。
交谈间,凯茜得知露丝和汤米早已分手,他在其他医院也已经完成了两次捐献,身体却很好。
在露丝的提议下,三个伙伴相约一起去儿时常听说的海滩旅行。
在那里,露丝承认自己曾经利用汤米的优柔寡断,拆散了他和凯茜,因为她不想成为那个被剩下的人。
如今她时日不多,只期盼两个好朋友能够向曾经的校长证明彼此相爱,获得延迟捐献的机会,并将辛苦找到的校长地址给了他们。
原来,凯茜早应该看出,平时嚣张跋扈的露丝也害怕孤独。
因为生活已经有了既定的终点,她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从来不知道如何为自己而活。
就像凯茜负责过的许许多多克隆人,他们在捐献手术前,并不是想着手术之后自己要去做些什么,而是重新回到病床,一天天等着下次捐献的到来。
汤米得知露丝和凯茜的想法以后,非常激动,开始积极准备。
原来,分别的十年来,汤米还苦苦思念着凯茜,并将这种情感诉诸笔端,完成了许多幅作品。
但当凯茜和汤米找到校长,他们却得知这条“特赦”并不存在,学校开办画展,并不是要看清克隆孩子们的灵魂,而是想知道他们是否有灵魂。
他们幻想破灭后,汤米很快迎来了他的第三次捐献,也再也没能从手术台下来;凯茜也在两周后接到了第一次捐献的通知,没办法再担任看护的工作。
凯茜自始至终都在思考,那些正常的人类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是不是也有悲伤,也有孤独,也会迷失自我。
明明他们也是人,却完全没有做人的权力。
他们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不能做喜欢的事,保护爱的人,他们短暂的一生,注定只有捐献和准备捐献两种状态。
04、基于电影《别让我走》剧情,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我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看过电影后,许多人为“正常人类”对生命的漠然唏嘘不已。
但我想,影片对我们的启示,远不止敬畏生命这么直白。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也和影片中的克隆人一样,从小被灌输着宏大的价值观,却从未想明白,自己内心究竟喜欢什么。
关于凯茜为什么不逃走这个问题,如此便有了答案。
她能逃到哪里去呢?
除了按照社会观念所设定的方式生活,她已经找不到其他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了。
她并不是没有尝试,申请看护,便是她找寻到自我后的一次挣扎。
但,还是逃不掉的,因为内心深处,还藏着儿时在集会上,听到校长说的那句话——“我们的人生价值,取决于我们对社会捐献的多少。
”的确,儿时的观念一旦形成,便是根深蒂固的,很难摆脱掉的。
像克隆人们隐约明白真相,却依旧选择履行自己的责任;我们也同样渴望自由,却又循规蹈矩地重复着既定的动作。
我们平静地谈论、猜测、犹豫,在允许的范围内作一些小争取,然后又老老实实回到自己的角色中。
捐献与受捐的人,不是都走向了一样的终点?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能够否认奉献精神存在的意义。
只不过,我们应该时常静心思考:我想要追求的是什么?
我的快乐基于哪些因素?
永远不要被自己的奉献意识所感动,只有活出自我,才能够称得上真正活过。
结语: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你可能会沮丧,可能会无助。
通过观看《别让我走》这部影片,你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启发。
人生是可以简单单的,但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但这一切并不取决于社会对你的期待,而是你自己对生活的期待。
希望你也能摆脱孤独,拥抱自我,去享受美好而有意义的人生。
这就是这个故事带给我的价值与思考。
说着英国腔的科幻片往往都不那么纯粹,或者说别具风味,例如《人类之子》、《28天后》、《代码46》、《月球》……《别让我走》也是如此——虽说导演是美国人,但原作者石黑一雄和编剧亚历克斯·加兰都是英国人,后者还负责过《28天后》和《太阳浩劫》等的剧本。
于是,你就看到了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文艺电影。
影片从舒缓的回忆开始,校园中的场面似乎可以出现在任何英式电影中,男孩女孩们在庄园般的学校中游戏,古板的校长与激进的老师也一样不缺。
然而很快,你就发现这些孩子与众不同:他们不敢迈出校园一步,仿佛生活在伊甸园里的囚徒,而困住他们的则是克隆人这个身份。
同样涉及器官移植,美国式的科幻片《重生男人》就更多把这一题材当社会话题看待,围绕其带来的道德矛盾或引发的社会问题组织故事。
《别让我走》则像一首舒缓婉转、哀而不伤的小提琴曲,在美妙的自然光与油画般的场景中,刻画着三个青年的青春与爱情。
没错,这是一个悲剧且宿命的故事,因为他们生而完整,却注定死于不完整。
但影片并不是在为弱势人群鸣不平,值得哀悼的不是他们为他人提供躯体移植的克隆人身份,而是他们面对的与我们共同的人生困境:高更那幅“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往哪里去?
”的名画也是为他们而画的。
只是三个男孩女孩的生命更加短促,命运更加残酷,这种人生的思考也更加迫切。
正因如此,影片没有突出这种制度的不道德,身为克隆人的孩子们从小受教育以捐献为荣,他们互相之间开着玩笑,希望自己不要在第一次捐献后就“终结”掉(有意思的是,complete同时也有“完满”的意思);他们申请缓捐,仅仅是希望相爱的两人能够多厮守几年;他们不想逃亡,不想反抗,只求死得其所……正如结尾处凯西即将进行捐献时说的:“我所不确定的是,我们和那些受赠人的人生是不是截然不同?
人生都那么短暂,是不是很多人都觉得活不够。
”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不是一部爱情片,这里爱情只是你活着、有灵魂的一种证明。
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分析说:“托马斯主义哲学认为具有灵魂的个体需要具有自由意志和爱的能力。
捐献者符合这两条。
”当你看到汤米画的生气勃勃的大象,看到汤米在手术台上昏迷之前呈现给窗外凯西的那个隐隐的微笑,纵然他们不能像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工作度日,谁能说,他们的生命不完整呢?
想起已故友人柳文杨写的一篇科幻小说,讲的是一个复制人用自己有限的半小时生命去爱,去给予一个女孩快乐——小说叫《闪光的生命》,却不是《闪光的爱情》。
小说结尾问“一百年真的很长吗?
”《别让我走》却告诉我们:永远其实也很短。
1. 关于逃不逃的问题。
我的理解是,这就是他们的命运。
就像我们生来就被告知有一天我们终归会死去一样,基本上我们没有抗争的能力。
他们也一样。
他们除了保证自己的健康和等待捐献的那一天,没有别的技能,即使逃出一个海尔森,一个农舍,又能如何生存。
2. 克隆人的人权问题。
海尔森就是一个极其残忍的想法。
他们出生、成长,18岁以后便开始等待终结甚至期盼终结,除了动物性的吃喝拉撒和基本欲望,他们没有任何作为“人”的权利,只因为他们是被“制造”出来的。
就像猪圈里的猪仔,等待他们的是干净整洁的医院般的屠宰场。
可是同猪仔不一样的是,他们同样有思想,有感觉,会开心,会伤痛,会哭会笑,也会万般无奈的接受命运。
而他们的命运恰恰是和他们有着相同面孔相同基因的人强加在他们身上的。
3. 每个人的选择问题。
如果给你一个权利,可以“制造”出一个类似的完全健康的自己,用来为你将来可能的或现在正在有的疾病做器官移植,你会如何选择?
先简单概括一下这部影片:电影中的社会通过培养克隆人来为胎生人类提供器官的移植以延长胎生人类的寿命,而克隆人与胎生人类同样拥有意识,所以电影以克隆人的视角展现在观众眼前,从而形成了这一部悲伤之中透露着绝望的作品。
简单介绍完电影的大概剧情后,这里来深入探讨一下关于“人性”的话题。
我相信,绝大多数观众,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刚看完后或多或少内心都会有某种愤世嫉俗的情绪!
“克隆人也是人,你们凭什么剥夺他的权利?
”“这种做法太没人性了!
”“太不公平了!
”。。。。。
有这种情绪其实很正常,因为生命的运转模式本就是自私的,即必然关心到自己的生存,我们之所以会有以上这些情绪,那是因为我们被电影带入,此时的我们,并不是“胎生人类”,而是“克隆人”!
我们是站在克隆人的角度产生的以上种种情绪,也可称之为被带入或入戏。
那反过来讲,我们之所以成功被电影带入,与电影里的主角(克隆人)站在同一阵营,那这就是电影的成功之处,成功的电影总有把观众带入其中的魅力,但这只不过是个题外话,并不是讨论的重点。
现在我们来看看电影里另一阵营的说辞,其实,这才是事实真相:“如果你要让人们重新回到黑暗,挣扎在肺癌、乳腺癌、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痛苦之中,他们一定不同意。
”
事实确实就是这样,当初胎生人类造出克隆人,就是把克隆人当服务自身的产品,至于产品拥有了自我意识,那也没办法,只能将其牺牲,因为无论如何,它们终将为我们所用,我们的生存才是大前提!
好了,以上是《别让我走》这部电影展现出来的真相,那么现在我们来联系一下我们当前的现实世界,提问:你们觉得现实世界的什么情况和电影相似或相同?
你们知道嘛,我当时电影看到这里,脑海里马上闪过一部非常著名的纪录片,名字叫《海豚湾》,虽然是完全不同的形式,但传达的内容是何其的相似啊!
日本人在海豚湾已经将屠杀海豚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就如同电影里牺牲克隆人一样,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海豚是有灵性的,它们有自我意识,这和这部电影里克隆人也是有意识的一样,所以我们更容易站在电影视角的同一阵营里被影响情绪。
但你以为受伤害的只有海豚吗?
养鸡场养猪场养牛场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它们从出生开始,命运已经被定下来了,直到长成熟的那一天,也就是终结的那一天,终其一生的目的是为了将自己的肉献给人类,它们又与电影里的克隆人有何区别呢?
其实之所以海豚会被拍成电影且这么有名,而受害更广的其它动物却没有这种待遇,还是因为人有分别心,我们依然还是凭着自己的认知观来决定其它众生的优劣与命运,一切都是我们以为!
正应文章开篇,生命的运转模式本就是自私的。
而这种贯彻骨髓里的傲慢,来自于我们目前的生物地位,谁叫我们人类目前处于食物链顶端呢!
我在这里并不是想宣扬什么素食主义,我也吃肉,虽然我清楚站在鸡鸭牛羊的角度上来说是有多么的残忍,但我们和电影里老校长说的那一番话一样,要让人类退回到艰苦时代,他们一定不同意!
没办法,这就是我们的原罪。
按照基督教里的说法,我们都是有罪之人,我们来到这世上就是来寻找救赎的。
当然,我在这里也不指望通过一篇文章就让人找到救赎之路了,但时刻保持清醒,直视自己的罪,这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那对蓝眼睛看起来很蠢的情侣,从海尔森三个人口中得知并无缓捐先例时,本来大大咧咧充满喜感的女生,眼泪从很蠢的蓝眼睛里滚落。
那一刻觉得有期限的爱情无限凄美。
我不关注其中蕴含的伦理问题,片子的前提设定已经说明了这是必须接受的宿命。
我也想过为什么不逃离,但逃离又可以逃去哪里呢。
无论是从小接受的教育还是成长过程的经历,都早已深入骨血,限制死了男女主人公的行动,无法动弹。
也许是有叛离者,但那是另外一个故事。
这里讨论的是,看得见的死期和不得不接受的分离。
最后女主角的独白很好。
保持了平稳的节奏,无奈的坦然中饱含压抑。
如果来到世上是救赎的过程,这旅程的意义就在于领悟绝望。
女主人公最强烈的情绪不过是眼泪掉下来,在淡然的表情之后,有忍耐、宽容和爱。
冷血的屠宰者,用艺术测试儿童们是否有灵魂,我倒觉得不如让他们从小像动物一样生存,远离人群,没有自我意识,只有健康器官。
反正都是反人类的举动了,不如做到尽,既然无法拥有幸福,何必让他们感受到嫉妒、背叛、失望、痛苦等等糟糕的情绪。
而且,有期限的爱,如神谕一般契合了现实。
英国人拍电影总是希望勾引你来反思的——况且这还是日本人写的故事,日本人更是看到落片叶子也要做首诗的——写都不是白写,拍都不是白拍。
所以既然冒眼泪看完,就绕不开多想:先假设请你做一套伦理心理测试题,请你一个一个问题回答下去:1、你想活的更长一些,避免年纪轻轻死于癌症,或者远离各类疾病带来的痛苦么?
我想每个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是的,谁都舍不得去死,我想要健健康康活的更长。
”2、然而生命无常,说不准某一天,什么奇怪的疾病就困扰你了,于是,假如有这样的技术,在你需要更换某些器官以保命的时候,立即就有的换,你高兴么?
我想每个人的回答几乎都是——“是的,迫不及待”吧!
3、如果这些器官,是需要克隆一些人,拿他们的器官来备用的呢?
你还想要么?
——当然,他们被制造出来,也不过就是医疗用途。
我想这个问题,很多人就要犹豫了。
求生的渴望是很大的,我们都能深刻理解。
谁都想多活一点儿,尤其是,当明明有办法可以让你多活的时候。
然而,克隆出来的人,已经是跟自己一模一样的生命体了,你拿走他们的器官,不是像用他们捐的血那样简单,你拿走他们的器官,他们就少了那个器官。
最后,可能你保了命,但他们可能就死掉了。
你觉得你的生命,比起别的生命,更重要么?
虽然有犹豫,但是只消想一下死亡袭来的样子,我想大家还是会慌乱地选择“用,我要用那些器官,我要治病,我要活命”吧!
4、那么,最后的问题来了:当你,恰恰不凑巧,你就是那个被制造出来的克隆体呢?
你该怎么面对自己的一生呢?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了。
主人翁们都是法律允许下的,合法的、命运不可抗拒的,克隆人。
成年之后拿出器官,是他们生命一场的唯一目的。
他们不被算作人类——虽然从肉体到灵魂跟人类一模一样。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克隆人类对于道德伦理的违背。
——好多入戏的影评跳出来大叫:他们怎么不逃呢?
他们就那么安心接受命运安排?
想不通啊,想不通啊。。。
——仿佛这真是在讲克隆人的事。
再回想一下:片子的视角,从未站在真正人类的那一方去加入探讨。
自始至终,都是以克隆人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来审视这一生和这命运。
所以,为什么呢?
它真的在讨论克隆人么?
还是,它其实在讨论我们自己。
第一层,同样是人类,我们生下来也是各不相同的。
每个人只能按照自己自身的局限性去行走一生。
有的人生下来智商140,有的人生下来美貌,有的人生下来便富有,更多人生下来智力稀松、样貌平常,甚至还有一些,生下来,肉体就缺这少那。
我们好些人,生下来便拿到了好牌,恰如剧中那些非克隆人的正常人类。
所以,他们对待克隆人,是冷漠的,是无视的,假装看不见,仿佛与己无关——镜头中医院里那些护士,很坦然地跟身为克隆人的护工,聊起那些个克隆人捐出器官的次数以及他们何时终结生命等等“琐事”时,笑眯眯地,神态是那么平常。
他们在想什么??
大概在想“他们真可怜,幸好,我生下来便不是克隆人”吧!
是的,多数人们不会去多想别的。
因为一生只有一次。
基本上,生命之签,只在生下来那一刻,便抽好了了。
既然我命已定。
所以,如果我是好命,我就没有必要以同理心再去同情那些没有抽到好牌的人——那是他没抽到,与我无关。
而那些不幸拿到烂牌的人,不幸生下来便抽中烂签的人,能怎么办呢?
在周围普遍的冷漠下,在确实又怪不到别人头上的情况下,能怎么办呢?
只好默默活下去,完成自己应有的使命。
所以,那些嚎叫“他们怎么不逃走”的影评人们,你们觉得,他们除了完成使命,还能往哪里逃?!
这事情到最后,最好的发展只能就是克隆人集体起来造反,以跟人类厮杀,获取生存权了。
第二层,好些人说,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容貌可以改,贫富可以换。。
是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尚且有希望通过“努力”来撤换命运。
然而,退到底,有谁能违抗自己天生的宿命?
——对于人类来说,天生的宿命就是都要去死。
从我们目前所属的时空层次来讲,这一点真是无可更改。
从整体上来说,难道我们不是那些克隆体么?
难道我们抗拒命运,有用么?
我们向天哭嚎千万次,像剧中男主角那样地嚎叫、抗拒命运的不公。
现实还是无可奈何的,我们还是大踏步、被迫迈向死亡。
人类不想离开——去的地方越多、见得东西越多、经历的越多,越不舍于人世。
死这个字眼,光想一想,就好可怕。
我们不愿去想这一点,好些人抱着很大的幻想,以为这件事我可以克服。
所以我们贪婪、自私,我们尽可能延长自己的生命,哪怕以剥夺他人生命的方式来换取!
所以我们人人有为王之心,人人都想要经世济国,挤挤嚷嚷,不肯罢休。
所以我们甚至要造出“克隆人”,来解决我们自身的生存问题——即使这说到底还是以命换命。
我们难道不知道?
困扰我们的,推到最根本,只是关于“生命”的命题。
如果生命注定是以朝露的形式存在。
那我们人类的命运,就无可更改。
所以,这电影教会我们什么呢?
第一,生命是短暂的,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应该被告知这样的现实道理,然后,把一生倍加珍惜而尽可能愉快地度过去。
第二,无论抽到了什么牌,生命都是平等的。
抽到好牌的人,别只顾得意——不然细想生命,又有何意义,得意也好失意也好,都是要死——不如多以同理心去帮助牌不那么好的人。
一来,可以从整体上,延续人类的生命和价值。
二来,否则牌不好的人,也许会积聚起很大的力量,一举赶走牌好的人,重新洗牌发牌。
——要用抢夺来获取生存权,代价只能就是厮杀。
说到底,这片子的主旨,虽然没有明讲,无非还是一个“尊重(生命)和(生命)平等”的主题。
英国电影里现在很少强调“抗争”。
看来这一百多年来,他们显然又进步了不少。
希望我们也进步快一点。
本人眼拙没瞧出来编剧兼原书作者石黑一雄这部作品的意义何在?
作为一部电影,画面的确是美伦美奂,豪华演员容和精美的服装布景让人眼花缭乱。
作为一部电影,也是有灵魂的。
不然就会变成豪华的烂片。
但是我忍着瞧了半天也没瞧出来这片子有什么意义。
石黑一雄是一个用英语写作的日本人。
他另一部作品得过布克奖,但是不得不说,也许只有日本人才写得出这种看起来很华丽,实际上没有灵魂的作品。
读了一下Ruth Benedict写的菊与刀。
Ruth Benedict指出日本文化先天不足,什么都是二手的,以前转二手的中国文化,现在转的是二手西方文化。
而且很不幸,二手的通常没有原装的好。
导致整个日本文化像没有灵的木偶一样。
出现会多让人很费解的文化现象。
我觉得石黑一雄这部作品又是验证Ruth Benedict论证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不可否认石黑一雄的还是比较有才气的,不然也写不出这么细腻的作品。
Never let me go 里面的主角是作为器官捐献者而生存的克隆人。
片中他们对自已的处境没有一点反抗,仅有的努力也只是去申请一个什么不存在的死亡延期。
如果石黑一雄想表达他们也是有人性有尊严的,他们为什么没有反抗这种体制的勇气?
这种事也许可能在日本发生,也许在日本文化的武士道哲学看这样愚忠地死去是像樱花一样很悲壮很美的事情。
让人很怀疑放到诞生了工业革命,经历过二战,六十年代,这样的英国社会里有没有可能。
真的有可能把一堆英国少年关在一个学校里面,他们会害怕到一步也不会越过围墙么。
然后他们被转送到外面相对自由的生活,真的有可能把他们按到手术台上,一块一块地割么?
他们真的会这么安详的接受这样的安排么?
本人表示严重怀疑,不要说英国就算是像北 韩这样的极 / 权 国家,也有人去冲领 事馆,外逃。
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相对很放松的社会,他们一点也没反抗?
我们只能说这也许只是石黑一雄一厢情愿的歪歪,也许石黑一雄想通过这样一个扭曲的假设表达一种压抑中的病态美。
虽然我不得不说是很细腻,很文艺。
不过很可惜,这样一个反人性反人类的假设,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最后不得不指出有一个很明显的技术漏洞,就是作者假设只有当他们长大成人了才能捐器官,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有病的儿童也是需要器官的,为什么不在他们小的时候就开始捐呢?
看来作者为了他的主角谈个恋爱,也不顾实际了。
还是他也不忍心让儿童来捐器官这个设定?
没有灵魂毫无意义的美让人感觉很浅薄。
当一曲悠扬柔情的Never Let Me Go奏响在黑尔舍姆的宿舍里,小凯茜将枕头轻轻抱在怀里,出现在门口的却不是泪水满面的夫人而是小露丝时,我就知道,这部影片的重心已经不再遵循原著作者石黑一雄的原意了。
在小说里,几经周转,露丝终于是把一个好朋友的手交给了另一个好朋友,对于这份已经来到得太迟太晚的感情,故事的叙述者凯茜还是保持了一贯沉静的语调,没有多加渲染,一切表面上都是平平淡淡的。
这份没有浓墨重彩的感情,哪怕是在末了和夫人的见面中都是极为克制的,一种东方人特有的“隐忍”浸淫在了字里行间。
只有到最后,在失落之地诺福克,那个曾经汤米帮助凯茜找回过心爱的唱片(电影中她从没有丢失)的地方,凯茜说“仅仅几周前我才失去了他”,她“没有哭泣”,但是“泪水滚下了我的脸庞”。
影片把着重点放在了这份由儿时便滋长的情愫中,中规中矩地把讲述三个主角故事的部分搬上了银幕,也没有去杜撰什么原著之外的情节。
然而对这份隐忍的感情不动声色、了了几笔的描绘远不足以支撑影片视之为脊梁骨的爱情线,片子因而显得非常地单薄,Carey Mulligan一行清泪已经下来,我却觉得情绪积蓄地太少,爆发地有欠说服力了。
其实,编剧若是能牺牲博人眼球、亘古不变的爱情桥段,使三名主角服务于大主题——黑尔舍姆,若是能重点童年的经历,加强对老师的刻画(而不是对课程潦草带过,那不如不提)那么影片或许就能凸现石黑一雄想要表达的一个严肃的话题,并使之区别于同种题材电影的娱乐、惊险与末日情结而上升到一个“史诗性的道德恐怖故事”。
我更希望电影的开头复制书里写的,凯茜的捐献者一再问她关于黑尔舍姆的问题。
黑尔舍姆,这个凯茜和她的朋友们长大的地方、拥有着友情与爱情的地方、学会欣赏艺术与文学的地方、被给予了人性的关怀与教育的地方,她回望过去,在对儿时一幕幕的怀念中,终于明白黑尔舍姆创建人和维持者的不易,了解到,一直以来,作为黑尔舍姆的学生的幸运。
期间,老师和学生的几次冲突:露西小姐对汤米创造力前后两次的不一致的意见;拥有“画廊”的夫人对学生们不能掩饰的害怕之情;露西小姐在瓢泼大雨的一天,嘈杂的体育馆里听到年纪尚小的学生们的“演员梦”“美国梦”,突然对他们就身份问题做了次清晰的解释(而不是在寂寂无声的教室里,讲课似地,学生们也只是听话地坐在下面)以及夫人听到一曲Never Let Me Go而潸然泪下的片段一并串起,推向最后的高潮:夫人告诉凯茜,这支歌曲之于她的意义“我看到了一个新世界的迅速来临。
更科学,更有效,是的。
对以往的疾病有了更多的治疗方式。
那非常好,却又是一个非常无情和残酷的世界。
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她紧闭双眼,胸前怀抱着那个仁慈的旧世界,一个她内心知道无法挽留的世界,而她正抱着这个世界恳求着:千万别丢下她。
”电影中的埃米莉小姐反驳了汤米关于画廊的猜想,说艺术品的收集“不是为了来鉴定你们的灵魂,而是为了看你们是否有灵魂。
”这营造了一种古怪的氛围,让人几乎要对为黑尔舍姆的开办、维持呕心沥血、每每必须和自己的内心搏斗、克服“从书房窗口向下看你们”的厌恶感的人们产生怨恨的情绪——而这些极少数,是在这场科学与道德的博弈中,坚韧的选择道德的人。
最后,电影中的凯茜也提出了克隆人与正常人有否不同的问题,这本是个进步的、深刻的问题,却应该是由观众提出来的,因为石黑一雄的人物们,包括这些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克隆人,“是安静的牺牲品,对于‘责任’认命且默默承受,不知道‘抗争’是什么。
”而他致力于表达的是“人在没有任何权利和能力的情况下,仍然能做厚道的事情,能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
正是这份对命运的接受让凯茜和她的朋友们那么不同于别的人物,正是这些无力反抗的克隆人使人们开始思考对这些有着灵魂的新物种的运命的裁决。
而黑尔舍姆已经随风飘逝,它只存在在凯茜的记忆中,与越来越少的克隆人和做过努力的人类的记忆中。
这个特殊群体的庇护所在何方?
还有多少人类愿意去思考这个问题?
有勇气去承担这份责任?
在科学至上、道德式微的时代,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将我们带向无法预知、不能回头的方向。
***吐槽Carey的空表情真是充满了内容,相比加菲就显得呆板许多,不过汤米本来就是个笨拙的人嘛,所以还是很符合小说形象的KK这次牺牲大了,一度我都可怜她怎么被塑造得如此bitchy了(尤其是大晚上跑到凯茜那儿去和凯茜说自己和汤米是一对儿- -)两次捐献后非常地憔悴啊,本来就瘦,这样一来愈加单薄,眼窝都下陷了,太可怜了……村舍里那位是比尔吧?
哈哈不过他的女朋友很抢镜,演得很到位!
黑尔舍姆“校歌”固然非常好听,最后还echo了一下,似乎是很熨帖这悲伤的情景——可是!
片名就是一首歌唉!
本来就不够点题了,还这样来一下,让片名情何以堪啊
《别让我走》融合了推理、悬疑、科幻及爱情元素。
关于复制人是否拥有与人类同等的生存资格、是否应该被任意处置生命等医学伦理问题的探讨,让该剧的主题陡然从小情小爱的窠臼中跳了出来。
剧集一开始,身为复制人的女主人公在捐赠之前担任看护工作,照顾那些已经捐出一部分器官,但仍活着的同类,直到他们再无可捐,走向死亡。
复制人的命运程序从诞生的那一刻就被决定,再无转圜的可能。
故事发展到后来以女主人公为代表的复制人渐渐开始为自己寻找生存的意义,仅仅为了能够跟爱人多相守几年,他们会竭尽全力。
用日剧的长度和拍摄手法处理此类题材,不失为一种新尝试。
自我和爱情,虚弱和绝望。
如果人类有一天真的走到了这一步,希望那时还会有人知道反抗这万恶的人性。日本作家的风格果然如此......我是冲着男主来的啊啊啊 刚考完试居然就看到了这么压抑的片子 T T PS:看过此剧就是活生生的提醒自己,生命有多重要,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
凯拉太丑了,叙事太文艺,悲剧的力量,估计小说更精彩。三星半。
什么鬼东西。。。科幻片么,太不人性了吧。差评!
知道做爱是有性欲,知道喜欢对方是有爱欲,对待不公有愤怒,有如此强大的生的本能,竟然演给我看一群没有求生欲的克隆人。悲剧之所以有着震撼人心的美,是在全力追求了自由或理想而不得的条件下,这二傻子一般的隐忍接受的话,何来生的必要?假科幻真文艺,而且是完全没有挖掘到人性根本之美的下等文艺
海报真好看。
这么优雅而舒缓地讲述着这么残忍的故事,真是浪漫。这就是情怀。
男主和女二實在是零演技! 不知是島國人的思維我沒法理解 還是字幕組做得太爛 總覺得看著怪怪? 著實是對我精神的一番摧殘…
人美景美。。。科幻+文艺确实那啥。。。
先把故事弄好好嘛?忽然间怎么看keira怎么难受
what a bloody sick story just like that morbid broken boat on the beach, scream into the hell just as tommy, either kid or adult, desperate
风景如画 电影不行
“我早已经忘记了第一次看见妈妈是什么感觉,早已经忘记了出生时的一切”。题材很不错,在这种不温不火的节奏中却给我们带来一种摄人心碎的痛苦感。还有,我不能接受凯拉.奈特莉每部电影都有床戏。
Knightiey的美丽形象在这部片子里完全毁了。
这是逃离克隆岛姐妹篇!
冲演员看的片…超失望,好久没看这么烂的。唯一感觉是凯利莫里根的小时候版演员跟她长得好像
镜头很美 整个故事都是基于标准的日本式逻辑
五星的理由:touched
克隆岛的文艺片版本
i'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