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原乡
Un petit frère,搬来的母子,玫瑰母亲(台),Mother and Son
导演:蕾欧诺·瑟哈伊
主演:Annabelle Lengronne,斯特凡纳·巴克,Ahmed Sylla,Kenzo Sambin,利蒂希亚·多施,蒂博·埃夫拉尔,让-克里斯托夫·弗里,Audrey Kouakou,Etienne Minoungou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2
简介:来自非洲象牙海岸的单亲妈妈萝丝带着两个儿子让和欧吉斯特搬到了巴黎郊区。从80年代到如今,这个家庭经历了组建和分解,跨越时空,一同寻回亲情和记忆。影片分三个篇章来讲述母子三十年间的成长经历,分别从妈妈、大儿子和小儿子的视角切入这个普通家庭努力融入异乡生活背后的种种艰辛。 萝丝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对个人价值也有所追..详细 >
刚看完《阳光和混凝土》,感觉这片就屎。。。
近期看的法国电影,真的只想用“生活的小切口”来形容全部。每个人生活中的四百击。
在巴黎這種狀況下看這片子感覺很複雜⋯⋯
很简陋的生活拼贴,不太有灵气,直到后半部分才稍有看点。
补标。剧作深一脚浅一脚,国产女性主义电视剧水平。
3.5 移民的原生家庭,社会融入,种族歧视等等问题,试图做一个全面的画像,还要跨越那么大的时间跨度,确实不容易做,很多也仅仅是点到而已,不过导演拍的还行,比较喜欢第三段
【D】电影节专供移民困境主题里拍的很俗气的一类。
73/100
#25SIFF 应该是我今年上影节唯一一部没有掌声的片子,但真的很喜欢。涉及阶级,家庭,人格,时间,女性,看起来好像不瘟不火却一直很压抑,即使影片插入了非常多跳舞,亲吻的片段作为“释放”,但依然从戛然而止的音乐中得到一种抽离感。最喜欢的一场戏应该是哥哥画上图腾在舞池跳舞,图腾在那一刻仿佛变为一种强有力的符号象征,连结过去和现在,母亲和自己,但依然要进入舞池,把这种连结带来的伤痛抵消。全片都在散发这样氤氲般的情绪。次之喜欢的戏是哲学课,与舞池戏截然相反地用客观的旁人视角呈现“时间”的命题。值得一提的是女性议题做得也非常好,片中母亲形象的演绎其实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远离不堪的原生家庭
其实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家庭片,聪明和天赋是如何在家庭中被磨灭的,个人追求是如何被上一代人斩断的,他们为什么那么拼命地想要逃离。
PFIFF6
还可以,但没有必要也没有新意,平遥全球首映足够了,真不用戛纳。
在上影节看的,拍得很自然,就是有些地方的剪辑显得剧情发展得过快,有脱节的感觉。很喜欢结尾母子间的交谈。
刚开始一切都好,都在努力奋进,后来发现悲剧会传染和承袭,而且是注定的。
摄影调色优秀 每一帧都是桌面。国别问题、阶级不适、融入失败的移二代的法国电影太多了,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算是聚焦男子吧。A类电影节佳作的影响力仍广泛,会在之后二十年内影响中国电影制作者的审美。但,对于女性来说,所谓新女性主义创作者已经失去对女性的关照兴趣,还没形成促进这一群体的宣传力量就已经被将目光转开,所以革新力量其实还在老一辈手里
很平淡,挺闷的。
看过~
#6th PYIFF# 卧虎单元入围。前入围2022戛纳主竞赛。7分。2017金摄影机得主的第二作,其实搁在戛纳2022这个片单里面代表法国队一点问题都没有(看看其他几个都是些啥)。白人导演做黑人题材做得这么细腻生动本来就已经挺厉害了,虽说也是颇为疫情症候的小格局,不过通过人物视角(母亲,哥哥,弟弟)把时间变迁的感觉做出来也算是提升了格局,并且还相当动人。配乐用得比较复古,用来搭过场戏都剪得干净利落,颇有名导风范。阶级议题(其实辅线是阶级跃升尝试了)其实可以再深入一点。
上影节打卡有点文艺的片子。第二个小故事稍微有点冗长,我开了一下小差,其他拍得都挺好的。一个母亲和孩子分别,拉扯孩子长大,在异乡生活。家到底在哪儿?孤独又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有时我还是没有逃脱评判一个母亲的做法,但又有谁知道她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