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Depp这个有着谜样眼睛的男人有着让人沦陷的气质。
那张见棱见角的脸充满着颓废的哥特味道,一头长年纠结在一起的头发太像织好的网,何况在他的网中,还有双深邃吸引的的眸子,永不见底,勾魂摄魄。
然而,本片除了Depp完美的神经质演出之外,就基本没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了。
近几年来,人格分裂的惊悚悬疑电影越来越多,可是,真正出彩的却没有几部。
更何况希区科克珠玉在前,他树立了精神分析电影的里程碑,后人实在难望其项背。
可尽管如此,本片还是比国内某些人格分裂的悬疑片高出了几个段位。
还记得前段时间看过的小宋佳的新片《救我》,同样是一个人格分裂的故事,中间情节不乏杀人埋尸,但结局却美满而和谐,一切的阴暗情节都是未发生的幻想。
或许,这是因为国内的片子头上悬着一把剪刀,稍有不慎,手起刀落,就能让人落得个终身残废的下场;又或许,很早以前,我们就都被某些主旋律洗脑,坚信世界总是充满爱与和谐。
然而,这可能么!
什么正义终究战胜邪恶,什么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这些林林总总的信念也无非是现实世界的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国内电影没有直面真实的勇气,要不就是永恒的大团圆,要不就是过犹不及,弄什么残酷生存。
鲁迅先生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就因为本片中Depp没有曲折的杀死了妻子和妻子的男人,就因为影片没有在关键时候从天而降一个骑着独角兽的勇士来消灭邪恶,我想,我就应该为这部影片鼓掌。
当然,这样的桥断在外国电影中并不出彩,可对于浸染在固化思维中的我们来说,这就值得喝彩。
影片多次出现的一个景象,便是白蒙蒙的雾气漂浮的水面,阴暗模糊的小灌木丛,一支单薄的小船孤单的停靠在渡头右边,萧索异常。
这个意象是不是人心的真实写照?
人心本就是这样的迷茫寂寞而且异常阴冷吧!
Depp寻找幕后主使的情节很有点金大侠《天龙八部》里萧峰寻找杀害父母的仇家的影子。
通过一个小细节锁定一个嫌疑人,《天龙八部》里,萧峰是无意间听到了渔樵耕读四人的话,锁定了嫌犯段正淳;而DEPP则是因为泰德一句,来自薛特镇锁定了自己臆想中的嫌犯。
之后,怀疑开始了,而且这个怀疑因为许多细小的细节和巧合不断的扩大。
我本以为,当Depp杀死嫌疑人之后,真凶才会浮出水面,而我猜测得真凶便是Depp的妻子。
没想到,编剧给我们的竟是个精神分裂的故事,在我看来,这实在有点离奇,很多细节便经不起细细推敲了。
当然,影片的惊悚气氛营造的还算不错,起码让我这个深夜独自看惊悚片的人紧张了几次。
不过,抛开Depp,这部电影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太少太少了。
我们心中都有一扇不为人知的窗,打开窗便是一片埋藏秘密的花园。
也许,你不经意回头看到的一个人,他的窗外就有一片茂盛的玉米地!
Shooter=Shoot Her 很有意思的一个设计,Mort从一开始设想出这个形象就已经有杀妻的想法了,同时也暗示妻子出轨是Mort人格分裂更加严重的直接原因。
还有一个点我觉得很有趣,就是作者1995年发表的小说,刚好预言了自己之后的人生轨迹,而现实一开始的发展与小说不同,但其实结局一开始就已经在Mort心中定下了,就是像自己小说里写的一样杀死她然后埋在她最爱的花园里,种上玉米,尸体被玉米消解掉,玉米再被Mort消化在胃里。
(这点真的很creepy)结尾也能看出Mort根本不在意他是否被发现是凶手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结局最重要”,确实他也只在乎结局,自己的生活已经跟小说融为一体。
因此当他终于也改写了现实中那个结局,他整个人都变了,生活规律,家里甚至装了跑步机与开头的邋遢颓废形象刚好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最后私心想说下,德普的演技真的绝了,就成功演出了一个人格分裂患者分裂和内心挣扎神经质的过程,人物的恐惧也演绎得很真实。
03、04年的普子的颜果真还是最絕的,介于性感和可爱之间,演颓废作家也是迷人的很,弹幕里时不时跳出一个被普子迷得七荤八素的姐妹也挺缓解悬疑片的紧张氛围的(笑)
一开场男主角坐在车内神情严肃,耳边传来指挥他开车的的说话声,我以为是一部如《电话亭》般的犯罪惊悚片。
但随着情节逐渐展开,我依稀猜到了真相,毕竟人格分裂已不是很新鲜的话题。
或许是审美疲劳的缘故,又或许是本片偏于传统的叙事方式,谜底揭开时我并未得到预期的那种触动和震撼。
不同于《搏击会》揭示的是工业时代的普遍心理困境、《机械师》着重描述内疚所带来的痛苦和折磨、《美丽心灵》关注的是天才个体的性格缺陷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本片把眼光落在作家这一特定职业上,由于现实人生和虚构情节的混淆而导致的人格分裂。
在看完这种片子分析杀人心理的时候总会觉得不寒而栗,人的精神世界竟会如此复杂微妙,以至于我们发现无论杀手如何变态都不嫌过分。
其实表面上男主角自己给出的杀人理由是意图给自己的故事一个完美结局,但或许潜意识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报复妻子的移情别恋,但法律意识和道德感情都遏制着他为所欲为的想法,而且他平日为人素来都是温和怯懦,只能幻想出另一个凶狠残忍的自己以宣泄仇恨。
从这方面讲,关于人格分裂的电影本质上有着类似的主题,即患者是通过幻想达成自己在现实中的未竟之志,这有点类似于弗洛伊德分析梦境所得出的结论。
这样看来,精神分裂者也相当于严重的梦游症患者,《穆赫兰道》、《香草的天空》等电影的创意也可以归于类似的出发点。
或许“秘窗”这一片名也包含着这样的寓意,即每个人心中潜藏的阴暗面,当理性无法控制的时候,就往往会因自我迷失而分化成背道而驰的两个灵魂。
德普还是很适合这样的角色,蓬乱的头发、瘦削的脸庞、白多黑少的眼睛,处处透露出颓废迷乱的个性特质。
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他是一个敏感脆弱的作家形象,到最后经过一番自我拷问和挣扎之后,突然变身成冷酷强悍的杀手,这样的性格转折也很考验演技。
其实相对于普通人来说,作家的精神世界更加感性、更易冲动,古往今来颓靡者、堕落者、甚至自杀者不乏其人。
本片主人公的精神分裂也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但仔细推想也合情合理,因为小说创作从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为自己造梦的过程,一旦造梦过于投入,分不清戏内戏外的时候,就会造成这样匪夷所思的结果。
本片的剧情相对于《搏击会》等片来说还是偏弱,线索绕得不够远,谜底也揭晓得有点嫌早,最后警长探访的那段显得可有可无,虽然过程还算紧凑刺激,但终究还是觉得隔靴搔痒不能过瘾。
看斯蒂芬·金的人很多不会注意到《秘窗》这部小说,因为作为千千万万个精神分裂题材的作品之一),它并没有一个可以一下子脱颖而出的点,而约翰尼·德普的粉丝即使在将加勒比海盗刷了十来遍,还会过上很久才会把《秘窗》这部德普叔并非颜值和演技巅峰的作品加入看单。
单看它的主要元素:湖边别墅,小说作家,捉奸,闹离婚,抄袭,都是那种貌似很有爆点的平淡无奇。
取景地实际上非常美丽,但导演显然对此不大在意,于是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情节上。
经典的情节总是有一瞬间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比如说被推到湖里的汽车,在《看不见的客人》里同样客串了一把,比如说写不出来的小说,一瞬间也让人觉得像《闪灵》。
导演打足了精神要卖的关子无非就是精分这个点,先让德普饰演的莫特戴了一顶绿帽,然后让头戴一顶礼帽,对小说抄袭不依不挠,好像除此以外啥也不干的肖特出场,对欲哭无泪的莫特展开全方位跟踪,威胁,杀警察,纵火。
最后,怎么圆回来呢?
莫特捡起肖特的帽子戴在了头上,忽然明白自己就是肖特,之前的坏事全是他自己做的。
(这么看好像精分的是帽子……)莫特用他并不白皙的牙齿,津津有味地啃着玉米。
这一波心理暗示就很强了,吃着用死人做肥料长出来的玉米,不就是间接地吃人了吗?
莫特吃得越香,越坦然,越没有心理负担,观众就越觉得毛骨悚然,因为这个人的不正常之处就在于他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不正常,再联想一下他之前用铲子锥子等等日常起居必不可少的工具杀了四个人,这种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杀人手法可以担得起“田园牧歌式杀人狂”的名号了。
精分在电影中的作用,类似车祸,类似失忆,无非是一个契机,用来推动情节发展,怎么用,才能精分得别致,精分出新意,是个大问题。
导演在这里,把精分看做一个释放人内心洪水猛兽的闸门。
莫特痛恨妻子背叛自己,但在分割财产时还保持着绅士的风度,一到变成肖特的时候,就立刻放火烧了妻子的房子。
他找警察,找私人侦探保护自己,但变成肖特之后,一转眼就把他们都杀死了,因为他作为一个失意作家,本来是想要一个人躲起来寻找安静,但是内心不能平静,他便把对这种不平静的烦躁转移到了无辜者的头上。
导演通过电影的媒介,大胆想象了“如果我们的负面想法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之后的可怕结果——很多精分主题电影中,比如致命ID,穆赫兰道,导演的想象止于对个人心灵的探索,他们一心一意地描摹着一个人心理失衡之后的天人交战,焦灼不安,以至于毁灭自我,对于这种基于心理障碍或是生活阴影的恐怖,我们安慰自己,我的心灵健康着呢,不会出问题。
当《秘窗》这种由内心的黑暗蔓延到周围人之上的情景发生时,我们不会表现的像影片中一样极端,但是会做出各种各样的事情用来排解,比如匿名发帖,比如背地里大骂。
但是,每个人都会有一刻,想要随便拿起一个锤子或是刀子,去敲打,去碾碎,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去立刻解决问题。
这就是每个人家里都有的秘窗,在窗子下面,泥土上开着花,泥土下埋着我们意念中的牺牲者。
在所有的恐怖故事讲到最后,都要努力到达一个恐怖的巅峰,原本只在精神层面滋生的恐惧,忽然跳出了牢不可破的笼子,开始作用在物质世界,让人物的生活环境彻底崩塌。
当莫特和自己的分裂人格当面对质的时候,他居住的小别墅墙上出现了一道裂缝,他顺着裂缝往上看,发现缝隙一直延伸到屋顶。
这一幕像极了爱伦坡的著名哥特小说《厄舍府的倒塌》中的结尾,老宅的缝隙自地下延伸到房顶正中,在主人公的妹妹诈尸,主人公惊吓而死之后,房子从缝隙中开始裂开,将这个家族的一切埋葬。
每个小孩子都担心过床底下有鬼,这件事之所以可以被拿出来讲,是因为床底下实际上什么都没有,一切是想象,要是哪天真的有一双手从床底下伸出来,当事人可能就直接吓死了,而且成为,被一只手吓死的第一人。
冲 出 你 的 窗 口《神秘窗》 影片的开始是在漫天的风雪中,雷尼那双被车窗阻隔的阴窒、忧郁的眼眸,这双眼眸已为广大的影迷所熟知:在伦敦下区的鸦片馆里,弥漫的烟雾中有这双眼睛;在小女孩的花园里,纷飞的雪花中有这双眼睛;甚至在碧波朗阔的大西洋里,耀眼的阳光里也有这双眼睛。
从地狱到人间,从人间再到天堂,到处都有这双忧郁深沉的眼眸。
每一次,都带来一个让我们穿越生死,穿越情爱的故事,今番,我们又可以看到怎样的一个精彩故事呢?
说它精彩,是因为这又是一部根据史蒂芬"金小说改编成的电影。
当然,金的招牌就像他的姓一样,那个“金”字很管用,虽然并不能保证这一定是部好电影,但至少保证了这部电影的基础一定是个好故事。
影片开始时莫特"雷尼在汽车旅馆发现妻子出轨,然后随着镜头慢慢从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扫过树林,扫过木屋,来到了蜷缩的邋遢破烂的雷尼身上。
这时,约翰"舒特出现了,他拿着一卷手稿指责雷尼剽窃了他的作品,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雷尼是不能忍受这个的,尤其是在他婚姻失败、创作受阻的情况下。
这个阴狠的陌生男人打从一开始就没有给雷尼回旋的余地,一步步地似乎要把他逼到一个临界点,他杀了雷尼的狗,烧了雷尼的房子,毁了雷尼能证明自己的作品不是剽窃所得的证明,杀了汤姆,杀了格林里夫,也撕毁了雷尼最后一点希望——那个原版的杂志,可是这个临界点是什么,我们要到影片的最后才知道。
随着这股难以抗拒的威慑力的加大,十分懦弱的雷尼越来越处于一种惊慌失措,茫然无措的境地。
从那只狗开始,一切介于这件事的人都死了,一切和这件事有关的物品都毁灭了。
约翰的要求——修改故事的结尾,这个提议开始被雷尼考虑了,懦弱胆小的他越来越感到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控制。
可是当雷尼戴上约翰留给他的帽子,一切都不言而喻了,雷尼!
是他自己自导自演了这一出戏。
由于妻子的不忠,儿时不快乐的记忆,加上生活的不如意,他的思想已经严重的发生分裂。
如同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背影一样,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自己。
当雷尼竟然看到自己的背影和各个角度的自己时,他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被两个灵魂操纵的肉体,他的敌人是他自己。
他烧了自己的房子,杀死了朋友与格林里夫这些局外人,自己把自己逼到那个临界点——冲破那扇窗户,去做他内心想做的那件事,去变成约翰"舒特。
最后就是他要的结尾,杀死妻子和她的情人,把他们埋葬在神秘窗下的花园里,他用行动完成了结尾,一个他所认为最完美的结尾。
影片开始时,雷尼衣冠不整,那条纹的睡衣仿若出土文物,顶着一脑袋堪比雀巢的金色乱发,一双始终睁开到三分之二的眼睛里满是迷离和恍惚,从形象到眼神都告诉我们他有多迷惑,有多困扰。
而当他在两个灵魂间做出了取舍之后,就完全变成了约翰的样子——穿着合体,头发整洁,我们都会记得约翰的碳色西服和梳得油光水滑的头发。
从影片一开始就出现的那扇低矮的小窗一直是莫特的心灵桎梏,善良的莫特在窗内挣扎惊慌;暴虐的约翰在窗外狰狞施暴。
哪一个更真实呢?
当莫特黑衣黑帽地出现在门后,仿若地狱使者时,真实的表象就是那把铁锹下的鲜血。
在那个中远镜头里,有美丽的湖光山色,有雅致的小木屋,还有一个冲破了心灵的窗户,回归到地狱的魔鬼。
真实也在于那煮熟的金色的玉米,和小窗下的结实的玉米茎,以及玉米茎下黑黑的绝望的泥土,在埋骨处种上玉米,玉米成为莫特的食物,啃食着自己的妻骨,那种真实大抵只能来自于地狱。
整部电影就应该结束在那个啃食玉米的镜头上,女孩布雷斯、警车、花白头发的警察以及他说的那番话实在是蛇足。
让我们记住了善良懦弱的莫特胆寒心惊的眼神,和站在临界点上的他,活动下颌关节时的那一丝令人不寒而战的狠毒和残暴,以及冲破小窗,蜕变成约翰的他,在笑容中都透着来自地狱的阴寒,这就足够了。
一扇狭小的窗,可以看到树林,和斑驳的光影,可以种上自己心爱的花,可以成为一方快乐天堂;当然也可以成为荒荒的,阴森的埋骨处,种上被啃食的玉米,成为一方悲恐地狱。
站在窗前,如同站在生与死的临界点,退后一步,还是上前一步,可以决定你自己和你周围的人一生。
莫特冲出了那扇窗口,天崩地裂。
但是,这一切是不是可以不发生?
这扇窗是不是可以不存在?
我想,是可以的…… 在莫特心中,最开始的窗,并不是那扇定生死的神秘窗,而是大雪中的汽车车窗、是少年时的不快,婚姻中的失败,写作时的受阻。
一次次的障碍,使得他越来越偏执,从心中最开始的不快到最后的自我崩溃、分裂、转变,将善良完全打压下去,剩下的就只是残暴的报复和疯狂的杀戮。
其实,不只是莫特,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片“神秘花园”,我们只能看到花园里长着各色美丽的植物,但是却看不到植物长长的根须周围,有着怎样混合的泥土。
那些混合在泥土里的东西会变成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在任何时候,他们都有可能爆发,随便一个小小的契机,都会变成我们内心的那扇“最后的”神秘窗,窗外,是地狱!
而魔鬼,在你被过去的那些窗户桎梏住的时候,就一点点占领了你的灵魂。
正像雷尼在片中说的:“the ending is more important part in the whole story(一个故事最重要的就是结尾)”,当结尾展现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
因为他结束了自己混乱的双重生活,又回归纯粹——纯粹的魔鬼也是纯粹的,他彻底从两种性格中解脱了。
在影片开始时,在雷尼的回忆中,妻子推开柜子,发现了那扇神秘窗,也推开了雷尼蜕变的序曲。
那么,如果我们永远不打开那扇窗,是不是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社会强大的压力下,在无可预知的生活变故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忽略掉那扇窗户?
这是一个问题。
雷尼是个作家,有着天生的敏感、神经质和优柔寡断,所以他会推开那扇窗户,所以在影片最开始,汽车里和雷尼对话的那个灵魂还算是隐忍而理智的,而后来,那个灵魂竟然会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将无辜的卷入者杀害。
我们,这些既不敏感,也不神经质、优柔寡断的我们是不是可以不推开那扇窗呢?
不推开那扇窗,我们势必就要推开另外一扇,因为心灵总要有一个释放点的,否则只会加快崩溃的速度,加深灵魂的负重。
那部绿色的古旧的电话。
注意到那部电话没有?
它成了莫特与周围的人交流的最主要的工具,也许这就是斯蒂芬要告诉我们的——连接人与人的,除了长长的电话线还有眼神、抚摸、甚至笑容。
电话线里传来的是真实的声音,却不一定是真实的心声,当我们遇到任何境况时,身边的人,最爱的人,应该就是打开那扇心窗的钥匙,在那个时候冲出你的窗口,你看到的一定不是地狱,而是湖光山色的秀丽,就好像在莫特的小木屋里。
其实,从任何一个窗口望出去都是美丽的湖边景色——除了那扇“神秘窗”。
不要让我们等到窗口边的景色变成地狱的颜色,在想起去冲破它吧!
莫特将自己禁锢起来,让长长的电话线像绞索一样缠绕着自己,却逃避着和现实、真诚、接触和交流,让那扇窗外的景色一点一点的变化。
所以他最终失去了自己心灵的最好释放点,当他的灵魂被禁锢得开始自我分裂时,剩下的,只有地狱的入口。
要知道,是他自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解救他的窗户,偏偏要打开那最后一扇。
虽然莫特冲出了那扇窗,带来的是血与杀戮。
但是,如果生命中真的有一扇桎梏住你灵魂的窗户,朋友,还是冲破你的窗口吧——在一切还不太晚的时候。
*************************** 谢谢朴树把他的歌名借给我用——虽然他本人不知情~~~~~~~~~从故事本身来说,《神秘窗》很有悬念。
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是主人公雷尼与前妻及其情人托德的感情纠葛;二是雷尼与约翰之间的著作权纠纷。
影片的节奏很是让人舒服,在刚开始几分钟里,编导就让我们了解了这个故事的大致框架,这便于我们理解影片,也便于制造错觉——请注意,是错觉而不是悬念,因为影片刚进行了一半,主人公和观众就认为约翰是托德派遣来的骚扰者。
这么做其实还有个好处,就是欲擒故纵!
对啦,就是这个,我们亲爱的导演就是想要我们往这个路上去想,这样他才好让整个故事峰回路转,拨云见日嘛。
可是,可是,可是……编导大卫"科普大人,您怎么能忘记了,这部电影的基础可是史蒂芬"金!
你以为我们会相信故事是那么简单的吗?
难道你以为我们都来自冥王星,不知道这个姓金的有多么的富于想象、诡异、复杂吗?
事实是,显然我太不给导演面子了,怎么能骗骗耳尖地听到管家太太说:“雷尼先生,我还以为约翰"舒特是您的另一个笔名呢?
”老天,这个暗示是不是太明显了?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我太不懂得观影的先后顺序了,怎么能在那么久以前就先看了《致命ID》、《小岛惊魂》、《第六感》呢?
于是,导演给我们设定的第一个窗户,被我们很不给面子地冲破了——至少我们知道,约翰先生既不是托德派来的,也不是现实中的人物。
再帅的约翰尼德普都不能掩盖剧情的苍白,只能讲又是一部胡扯蛋的片子。
所谓的惊悚悬疑通片看来不过是一个漏洞百出逻辑牵强的故事加上刻意渲染的紧张氛围而已。
作为近几年流行的人格分裂题材电影,这部内容实在过于乏味,节奏缓慢,叙述冗长无味,连揭露真相本该是高潮的重头戏都匆匆划过虎头蛇尾
看完这部片子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落俗套了!
几乎所有的悬疑,恐怖电影都是在拿精神分裂搞噱头。
所以,一开始这部片子就注定不会有任何创新和发展。
其实,德普演的很棒!
我对德普浪荡不羁的流浪汉气质表示极度的欣赏与膜拜。
但是,剧情太俗了。
永远都是主角在意识不清醒的情况下杀了N多人,之后用各种手法叙述出主角心里不能被提起的过去。
不过,这部片子中,我始终没能联想到打破一块玻璃被姐姐告发和他辍学精神分裂有何关系。
真滴!
我始终不能揣测出这几者的内在联系。
不过,也有可能他发现妻子出轨并提出离婚后,他内心潜在的精神分裂基因被激活了,之后他就发现木有人爱他,木有人是关心他滴!
这个倒是可以解释的通。
要是说这类悬疑电影,《禁闭岛》算是我很认可的一部。
也许也是因为比较喜欢原著的原因吧!
总之,电影情节并不出彩。
但是,我不得不说,德普,你不是在演戏,你是在生活。
真的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你了。
你的演技,真的是太赞了太赞了太赞了!!!!!!!!!!!!!!!!!!!!!!!!!!!!!!!!!!
我不好意思给这电影贴上悬疑的标签,从那个戴帽子的疯狂书迷出现的时候我就想说该不会是讲人格分裂吧……但转念一想怪叔叔的电影哎,怎么可能被我这样笨蛋一下子猜中,于是耐着心看完了,结果真是出人意料……作家这个职业的确值得探讨探讨啊,他们能为了完成一本书作品,在千千万万个无人的深夜潜进自己构造的世界并创建理想中的人物,难免会因太过沉浸而出不来。
但这样的身份换成痴迷角色的演员扮演天鹅的舞者手持大刀的主厨也一样可以架构出相同的故事,影片将如此显而易见的事件硬是包裏成了悬疑片实在让人郁闷。
不过为了看德普的颜也值了,这是我看这叔影片中最平易近人的一部了,原来他没有浓眼影也帅成这样!
可能是DID题材(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通常称多重人格)的电影看多了,当肖特出现时我就在猜应该是莫特的第二个人格。
随着电影继续往后发展,情节越来越明了,我期待导演能给我点惊喜,给我一点我没猜到的情节。
比如黑人保安也不存在,也是莫特的分身等等。
显然,我想得太多了,这就是讲双重人格的电影。
首先说说电影中肖特是如何分裂出来的(当然这个在剧情里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了)肖特的帽子是他的标志。
这顶帽子是莫特和前妻一起在跳蚤市场上买的。
莫特拿起帽子,开玩笑说自己是密西西比的奶农。
这为之后肖特的身世埋下了种子。
秘窗是莫特1994年的小说,小说的灵感来自前妻在他们房子里的橱柜后面发现了一个隐蔽的窗户,从窗户俯瞰,可以看到外面的一小片土地。
前妻说开玩笑说,我要把下面打造成一个小花园,这样就可以从秘窗欣赏秘密花园了。
根据这个小片段,莫特创作出来一篇名叫秘窗的小说。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人谋杀了他的妻子,把他妻子埋在秘密花园的故事。
和妻子相处十多年后,两人的感情逐渐走下坡。
终于有一天,莫特在汽车旅馆将妻子捉奸在床。
愤怒的莫特情绪极度失控,满脑子充满了shoot her, shoot her的想法。
莫特举起枪对准了面前偷情的男女。
但是在理性的控制下,他忍住了,枪并没有上膛。
这件事情,是肖特出现的导火索。
随着感情破裂,夫妻离婚等种种压力的迫使下,莫特的心灵越来越没办法承受和应付他所受到的打击。
再加上潜意识中将妻子杀死的愿望,这个叫肖特的人格终于出现了。
注意到电影后部分,前妻来莫特的房子找他,满房子都刻着shooter(肖特)shooter shooter的字样。
但是最后一个镜头莫特戴着帽子从门后出现的时候,他背后的墙壁上写的是 shoot her!
英文中shooter 和 shoot her的发音是一样的。
所以这就解释了 为什么分裂出来的人格叫肖特,以及肖特为什么一直要改写秘窗的结局了。
对于一部2004年的DID题材电影来说,真的没有什么毛病好挑剔的。
但是我不得不吐槽的是,电影中的治安官(sheriff)真心弱爆了。
尤其是电影最后,劝莫特离开的情节,简直太无能了。。。
囧
美国的心理悬疑片是个令我产生怪异感觉的片种,它不像港台鬼片,弄些白面僵尸吓人,你知道那是假的,所以心理并没有太多害怕。
它也不像美国的恐怖片,弄些面目狰狞,血肉模糊的怪物或是尸体从感观上刺激你,初看很可怕,但是看多了也就“审恐疲劳”了。
心理悬疑片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看片的过程是一头雾水,感觉往往不是太爽,但是有没有想放弃的想法,而是坚持看完,得到一个往往意外的结局,很多心理悬疑片的观看感受简直可以用痛苦和折磨来形容,特别碰上那些又想揭示些哲理或是怪异学说的影片。
这部《秘窗》在我看来是心理悬疑片中不太折磨人的一部,何况还有性感男人约翰尼•德普,所以在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你是绝对不会有“半途而废”的想法的。
在《加勒比海盗》中,约翰尼•德普扮演了一个神经质的海盗,而在这部片中,他又成功扮演了一个神经质的作家,是的,神经质,至少在结尾之前这是他给我的印象。
约翰尼•德普在片中的演出非常出彩,把起初一个以为自己遭遇离奇事件的作家的敏感,恐惧,愤怒都表形的淋漓尽致,而末尾摇身一变为一个变态杀手,演出也非常到位,可谓影片一大看点。
《秘窗》这样的悬疑片其实很常见,通常是一个活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人的精神历程,起码,看过《蝴蝶效应》的人对这种风格不会陌生。
但是,这部片子还是把我唬了一把,影片开始时,那个看上去明显有变态倾向的舒特的出现让我以为这应该是一个作家的忠实Fans,崇拜成狂,以至于变态的故事。
所以当影片一步步进行时,我完全按照导演的意图被牵着鼻子走,我看到了舒特的一步步走向丧心病狂的过程,我想结局应该是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打斗,舒特被约翰尼•德普扮演的作家打败,在一阵惊悚感中皆大欢喜。
但是,结局还出人意料,舒特只是作家自己制造的一个人物,那烧房,杀人的疯狂举动都是他所为,一个人格分裂的作家现象令我感到毛骨悚然。
影片在制造扣人心弦的效果上,采用了传统手法,但是应该说做的非常的好。
如诡异紧张的音乐,神秘出现又神秘消失的人物,离奇古怪的死亡等等。
在我看来,这更大程度上是部强调娱乐色彩的悬疑片,而非要揭示人心理的问题或是人生的哲理。
不过,影片对人心理阴暗面的揭示还是入木三分,尽管看起来有些诡异。
约翰尼•德普扮演的作家从任何角度看都不像是一个杀手,但是,表面温和甚至懦弱的表象下往往隐藏着阴暗的心理。
作家的职业使得主人公以一种在心理上虚构一个强势冷酷人物的方法来克服自己在现实中弱小卑微的一面,这样他才能以虚构人物的心理去干出一些残忍的事来,加之作家在这个过程中以一种完成完美作品的心态,这样的谋杀故事看上去就十分变态了。
导演从一开始就将作家心中虚构的故事现实化,而且做的很合逻辑,让我开始就为作家的命运担心,在心中期待一个弱势作家反抗强势杀手的故事,而最终突然的转折让我又大吃一惊,再次期待的是作家最终被制服的一个悲剧性故事,但是结果再次让我惊讶,作家完成了他的杀人计划,他的“完美结局”得以实现。
当然,看一部心理悬疑片,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所以,我认为《秘窗》是一部比较大众化的心理悬疑片,没有过多的恐怖血腥,也没有过多专业化的心理分析,适合你一人静静观看,然后慢慢回味。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047195.html
我觉得会为这部电影打四星或以上的童鞋大都是因为depp吧,鼎盛时期的帅啊!片末斜戴着帽子推开门的一瞬间我差点就要尖叫了,我那花痴的心哪在颤抖啊
虽然情节很老套 就是人格分裂 但到揭晓答案的时候 德普的演技还是让我惊艳了一把 整部片就是靠德普撑起 没有德普就GAME OVER 了
看多了悬疑 那大伯给他挥手时就想到是双重人格说事了 幻想后面剧情还会有闪回 结果木有
看五分钟就猜到结局……
看看depp就行了。细节放一边~
幸亏没被剧透,要求不要太高好吗其实还可以啊。
这是幽闭症吗?好邋遢的德普,沧桑文艺男。
多重人格看太多已经麻木了.......
也是看了这个才想起来美丽心灵,真雷同啊纯属巧合啊,又是人格分裂啊人格分裂,太帅了太帅了太帅了。
实在是厌烦史蒂芬金的骗钱故事,太爱故弄玄虚。此片情节几乎为零,靠德普的演技硬撑到最后,发现结局是看了前五分钟就猜到的那个,浪费时间啊。
虽然被我提前猜到结局~~不过也算不错了
这是我看了这么多由约翰尼·德普演的片中觉得最精彩,也最帅的一部片,不过结尾有点假,那些警察都说了一定要找到他妻子和情人尸体,难道不会在他院子里翻一下土吗,这么懒怪不得找不到尸体。其他的情节我都觉得还不错。
斯蒂芬·金啊......在前半段的愁闷中多少体现了趣味,之后便在类型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我觉得斯蒂芬金的剧本还成,但是无论是拍悬疑还是人格分裂这片子水准都算一般,可是DEPP你演个精神病人都那么帅到底要闹那样啊!!!
Some windows should never be opened.
JohnnyDepp 才是这片子的精髓
一开头就知道又是精神分裂什么的。。。=。=
也想有一个别墅,不顾及时间的在这里休息和思考,甚至幻想,管他人格分裂疲劳不疲劳呢,娱乐一下,秘窗勾起的回忆……
人格分裂的编剧 SHOOTER SHOOT HER
一直在等着那个分裂的人出现,终于被我等到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