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好莱坞式科幻电影,马克不是那种无所不能的英雄,时势造英雄用在电影里再合适不过了,他被误判死亡从而被队友抛弃,他有过迷茫无助和死亡,但是很聪明的马克他救了自己。
他的幽默他的絮絮叨叨都展现了可爱的一面。
有几个场景很好笑,比如种土豆啊改造太空舱和跟地球的对话等等。
电影总体上很棒,用一些简单的物理学知识阐述了科学自救,氢迅速气和氧气燃烧能产生水真的能够救命哦,各种专业名词信手拈来,让你觉得很高大上又不难理解,科幻电影这类型还真是理科生思维。
各种景色的想象让我们觉得那就是火星,太空飞船真是太酷了,我好喜欢,马克也好帅,演员也是真拼,五百多个太阳日为了表现食物缺乏他一次次瘦下来,这化妆特效我给满分。
期待下一部电影!
1. 影片获得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全力支持。
剧本有50页的内容都是有关NASA的细节,力求呈现出的宇航员形象和行动符合实情。
影片总共拍摄周期大约是70天,其中拍摄NASA细节的内容花了剧组21天时间。
2. 影片中最开始的火星任务正是NASA未来打算实施的。
3. 2015年9月28号,也就是影片在美国上映的四天前,NASA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证据。
4. 原著小说作者Andy Weir是一名专业码农,他甚至编写了软件来精确计算从地球到火星的航行时间。
5. 小说作者Andy Weir最开始为了好玩,在自己的博客上免费发表"The Martian"这部作品,后来读者建议他将Kindle电子版发布在Amazon上,当时这部书的价格为0.99美元。
6. 编剧德鲁·高达原计划执导本片,但后来由于忙于拍摄《险恶六人组》而退出了导演一职。
后来雷德利·斯科特看过剧本后非常喜欢,甚至推迟《普罗米修斯》续集的拍摄,火速接过导筒。
7.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亲自绘制了一张剧本封面草图,内容是马特·达蒙的角色在火星上说"I am gonna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 planet"(我一定要用科学在这个星球干出生天),这张草图在2014年12月5日随美国“猎户座”载人飞船的首次未载人试飞上太空,并围绕地球飞行两圈。
8. 影片搭建了大约20个场景,这相对于其他影片来说并不算多,不过这些场景在工艺上非常精湛。
就雷德利·斯科特的作品来说,他在《法老与众神》中用了70个场景,在《美国黑帮》中更是用了多达100个。
9. 影片一开始本来打算在澳大利亚拍摄,但是当地政府不同意,所以没有实现这个计划。
后来选择在布达佩斯(匈牙利首都)拍摄,因为当地拥有世界上最大最高的摄影棚之一。
10. 剧组真的在摄影棚内种了土豆,并且完全靠其自然生长,用于拍摄马特·达蒙在火星上种植食物求生的场景。
11. 影片壮丽的火星景象,取景于约旦著名的“玫瑰沙漠”瓦地仑,最终效果由实景拍摄加CG共同完成。
此地曾是另一部火星题材电影《红色星球》的拍摄地。
12. 影片里的一个火星全景镜头中出现了奥林帕斯山(Olympus Mons),这是太阳系中目前为止被发现的最高的火山。
奥林帕斯山火山口深约3公里,顶峰高26公里,平均高度22公里,是地球上珠穆朗玛峰的三倍。
13. 火星表面的气压平均为600帕(0.087psi),约地球海平面气压100千帕(14.69psi)的0.6%。
因为气压太低,火星上的一个“猛烈风暴”实际上相当于清风拂面。
作者Andy Weir承认这是他的小说里最大的漏洞。
14. 剧组发现现实中的火星宇航服巨大而笨重,就像巴斯·光年的飞行服似的。
雷德利·斯科特很不喜欢这样的衣服,因此最终的设计在参考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实用性和美观性。
15. 《普多米修斯》中的很多科研成果在本片里得以应用,尤其是宇航服。
16. 剧组一共制作了15件宇航服,供影片中的6位宇航员穿着。
17. 影片没有反派人物,并没有谁会阻止马特·达蒙生存和返回地球,除了火星的自然环境。
18. 这是马特·达蒙和杰西卡·查斯坦共同出演第二部太空题材电影,尽管在《星际穿越》中他们没有在同一个场景里出现。
19. 马特·达蒙原本担心他的角色与他在《星际穿越》中饰演的曼恩博士有太多重复,但导演向他表示这两部电影完全不同。
20. 马特·达蒙的角色在影片后期因节食而身形暴瘦,虽然达蒙愿意为此减去大量体重,但是导演没有同意,所以最后采用了替身。
21. 马特·达蒙的个人场景拍了连续五个星期,以致于他直到电影宣传期才有机会跟其他大部分演员碰面。
22. 杰西卡·查斯坦出演过《星际穿越》,但没有穿过宇航服,而安妮·海瑟薇却几乎是全程穿着宇航服表演的。
因此,查斯坦也在海瑟薇那里得到些建议,在宇航服里面穿一件凉爽的打底衣服,不然要热疯。
23. “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在电影拍摄前访问了JPL(喷气推进实验室)和NASA,跟真的宇航员见面,还读完了原著小说。
24. 唐纳德·格洛弗在拍摄自己第一个场景时跌倒了,这个镜头被放进了电影里。
25. 火星营救行动被命名为爱隆计划,这个名字取自《魔戒》中的爱隆会议。
巧合的是,演员肖恩·宾在两部影片里既参与了爱隆计划也出席了爱隆会议。
以上内容来自IMDB,部分引用自时光网,由本人整理翻译。
【图文版戳这里】---分割线-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系列:(图文版戳这里)看完星际穿越感觉马特呆萌回不去地球了,坐等黑化……还有劳模姐代父从军了……看完蚁人感觉迈克尔·佩纳(斯科特的逗逼队友)好蠢啊,怎么可能是航天精英……看完美队2里苦大仇深的巴基,感觉384在这里太阳光了啊……看完新神奇四侠感觉凯特·玛拉演的还是同一个人……还有那个光头是谁啊……电影里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黑人小哥Rich,可我还是觉得他的名字叫Troy啊……记得他在废柴里恶搞过心灵捕手么?
从小看TVB的缘故一眼就认出了演中国航天局高管的男演员,一口港普以为中国观众听不出来啊。
演工程师头头的Benedict Wong在以往的作品里怎么看都是韩裔,但他在本片里严重发福的扮相居然像中国人了。
豆叔近年看来是要摆脱便当帝的称号了,而且他在本片的角色根本不可能会死……拯救行动命名为Project Elrond(爱隆计划),魔戒梗(决定摧毁魔戒的爱隆会议),关键是说这台词时豆叔也在场。
电影里Vincent Kapoor感叹Mark一个人会在火星上想些什么,下一秒接Mark抱怨要被队长留下的迪斯科音乐折磨死。
个人认为小说里的桥段效果更佳:How come Aquaman can control whales? They're mammals! Makes no sense. (为什么海王能控制鲸鱼?
他们可是哺乳类啊!
)简直无厘头……小说经典原句“In your face, Neil Armstrong.”(尼尔·阿姆斯特朗,我看你还怎么得意!
)完美呈现。
呆萌蓄须后一秒变小李……Mark与地球的通讯对话删减了好多,个人认为全书最大的笑点都出自那里。
节选一段(不翻译了,自行领会):JPL: What we can see of your planned cut looks good. We're assuming the other side is identical. You're cleared to start drilling.WATNEY: That's what she said.JPL: Seriously. Mark? Seriously?由于电影篇幅的限制,Hermes号一众宇航员的个性和生活细节没有太多地展现,而小说则通过每个人与家人的通讯对话,让这些角色更具人情味。
其中Lewis的老公给她买了ABBA的原版卡带。
Vogel上有老下有小,与妻子的对话里提到的都是家人。
Beck被姐姐质问为何非要负责舱外任务,Beck耐心给她解释了每个人的分工,而且当听到她用过去式提及Watney时,马上纠正了她。
可见Beck是个有情有义三观端正的男子。
Martinez与妻子大概是一对年轻夫妇,妻子对他自愿延长任务的决定既责怪又无奈,但同时愿意和他一起熬过去。
Johanssen与父亲的对话内容是最令人震惊的,电影中没有提及这一段(所以我没有剧透哦)。
Johanssen提到了队友们密谋的一个计划:如果他们失去食物补给,除她以外的成员便会吞药自杀,将剩余的粮食全部留给她一人(因为她最小只),但就算这样也最多只够维持9个月,如果要在接下来的17个月里生存下去,她只能够吃掉自己的队友……网上有一篇对译者的采访,里面译者提到吃人计划只是Johanssen对父亲“为了安慰她老爸的一个玩笑,当不得真的”。
这个我并不认同,因为在原著小说中这一段是非常严肃的,而且Johanssen在揭露这个计划前还沉默了几秒,如果不是真的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描写。
为此我在网上找到一篇文章,是娱乐新闻网站HitFix和小说作者Andy Weir做的Q&A(链接),作者承认Johanssen和父亲的对话比较黑暗("It is kind of dark"),还提到这个问题很快就被解决了,所以不会显得很沉重(也就说明吃人计划是真的)。
可能看过电影的观众会疑问为什么结尾的火星任务中会有一个中国人,这是因为中国航天局把太阳神号借给了NASA营救Mark Watney,而条件则是在NASA下一次任务加入一个中国宇航员。
本片可以说是happier ending版的《地球引力》,连高潮部分都有类似元素,这里就不剧透了,只能说:漫威大法好。
(可是384很快就要跟队友的偶像作对了耶)Mark Watney与NASA的对话是全球直播的,主管Vincent提醒Mark要注意语言,这时Mark恶作剧地回复了一句话,基本上可以猜到这句话是相当邪恶的,电影在这里故意掐掉了,笑点留给观众自己get。
小说中这一段是完整的,而且非常爆笑,准备好了,他的回复是:Look! A pair of boobs! -> (.Y.)
把你一个人放在火星你能活多少天?
理科生马特达蒙活了将近500天,文科生…你们还是早点写好遗书吧。
说说理科生马特达蒙求生用到了哪些知识:制造水用到了化学知识,种土豆用到了生物学知识,计算轨道用到了天体物理学知识,自驾游用到了火星气象和地理知识,修太空站搭建信号塔用到了工程学知识,与地球联系用到了编程知识……莽荒的火星是让文科生们绝望的地方。
如果说《普罗米修斯》里还能看到雷老爷子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么《火星救援》对于雷老爷子而言就是没什么挑战的常规商业任务了,以他这样老道的掌控力,只要稍加腕力就能炮制一出优质的商业流水作品。
事实上《火星救援》就是那么一部行云流水、严谨克制的硬科幻作品,虽然在斯科特的作品序列里面并不算杰作,但是如此纯正、劲道的硬科幻在当今院线却是几年难得一见。
《火星救援》的原著小说简直就是写给科学的情书,一看就是工科宅男写的东西,小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理工男马丁是怎么样利用科学知识在火星求生,并以此为乐的。
在险恶的环境里仰仗科学自力更生,并一直保持乐观进取的态度,《火星救援》倒是深得几分19世纪科学浪漫主义文学(典型代表是凡尔纳)的风骨,个人对这种作品并无太大抵抗力。
电影对原著小说的改编可谓非常成功,还原度很高,保留了足够的科学硬度之外,原著的一些喜剧的气质最终也被保留了下来。
乐观进取的严谨科幻故事,行云流水的紧凑叙事,再加上几分轻松的喜剧点缀,《火星救援》作为一部商业流水作品,并没有太多可以挑剔的地方,圆滑纯熟的可以让科幻迷们满地打滚。
除了摄影、转场、叙事等硬指标,个人认为斯科特老道的掌控力在此片中表现在于电影情感的克制上,一些桥段三流的导演大概率选择肆意煽情,歌颂人性歌颂英雄主义的时候,老道的雷老爷子一般会保持情绪的克制,所以《火星救援》中并没有什么特别模式化的高潮,即使是片尾《地心引力》式的最终解救,也只是以纪事的风格轻描淡写一下,只有险中得生的松口气,并没有高大上的英雄主义烘托,也没有更进一步的情感纠缠,一切都适可而止。
它克制,但也不代表它打动不了你。
没有炫技、没有煽情、没有怯懦,只有勇气、乐观、理性和对科学的信仰,饱含西方地理大发现时代后的科学乐观主义精神,这样的电影对于人类的地外探索具有很好的宣传意义,作为旗帜鲜明的反地球本位主义者,我给这部硬邦邦的NASA宣传片好评。
9月30号上午在本地一家电影院看的,因为不是周末,又是白天,人不多,但笑声很多。
因为对原著太过熟悉,而所有预告片又刷了好多遍,所以看起来就不会有太多“惊喜”,因为真的是非常忠实原著,连坐在我旁边的老婆,还是大半年前看过我初译稿,也不时跟我会心一笑,因为台词都是从书中照搬的。
预告片里面有一个剪辑是沃特尼触摸屏幕,上面是一对母子……当时我就跟编辑在讨论,是不是改了原著,让他有了老婆小孩,我当时估计的是采取了剪辑手法,把另一个宇航员和他家人通话的片段剪到沃特尼这边来……结果我的估计是对的(这不算剧透吧)。
另外,有一段预告片里面里奇给几位NASA大佬讲述他的赫耳墨斯机动方案,也是从正片里直接剪出来的,大家可以去看看,特别好玩。
里奇这个演员在整个电影里是仅次于沃特尼我最喜欢的,比沃特尼还要逗比,原著里那个狂热但有点显木讷的工程师形象被诠释的极为活跃,也是电影中少有的对原著人物进行性格扩展设计的角色。
另一个让我惊喜的角色是JPL的一位吴姓华裔负责人,这个人在原著里是个比较苦逼,被各路老大逼着加速造航天器的角儿,而且有些严肃,但在电影里却是个一脸无辜,加班加到穿着睡衣开远程会议的灵活的胖子。
他抖的包袱也都不错。
电影和原著一样,都是三条线:孤身一人的沃特尼,群策群力的NASA(外加后来的中国宇航局),团结一致的赫耳墨斯船员。
书因为篇幅足够,所以作者可以用各种POV来铺陈不同人之间的交流和碰撞,电影也尽量还原了这一点,但毕竟时间太短(新西兰公映的版本是141分钟,但是还是觉得短啊有没有),所以会感觉人物的塑造偏薄弱了,特别是赫耳墨斯的宇航员那里,除了指挥官,其他几位如果再能多一点背景和个性的塑造,就更好了(编剧太偷懒了……么)。
最后不得不说,马特·达蒙的演技撑起了这个电影的骨架,因为原著里的沃特尼是个十分逗比,十分乐观,又十分自信,但更主要的不是超人,而是十分凡人的工程师,这一点上,如果表演的太过火,或是太收敛,都不好,但马达同学的表演,我觉得恰恰好,把原著里的精神表现出了八九分。
最重要的是,没往煽情的方向走,从头到尾作为观众,没感到他可怜(但是作为译者,书看了四五遍,我又对每个细节很熟悉,我也不知道我不感到他可怜是不是因为我对他太熟了)。
上面说编剧偷懒其实是开玩笑的,跟原著相比,火星上的事件和NASA那里奋力帮助的工程师们之间的联系,这些笔墨在书中基本都被一笔带过,或是被沃特尼一阵痛骂给带过了,在电影中却有许多镜头穿插对比,这些看着很爽,也很振奋人心,大有《阿波罗十三号》的风范(还记得里面在地面的候补宇航员在模拟机里面那些镜头吗?
)。
其实在写这些的时候,我又想去再看一遍了。
一个念头:如果Will Hunting (《心灵捕手》)摆脱了心理阴影,真正发挥潜力,变成一个宇航员,被独自困在火星上,他会说什么?
—— “Fuck you, Mars.”这个电影的主线很简单——一次火星探险行动中,Damon饰演的Mark Watney 被困失联,醒来后发现劳模饰演的队长已经带人驾船离开。
电影讲的就是Watney只身一人克服补给严重缺乏、环境极度恶劣的条件,在火星生存的故事。
导演Ridley Scott过去几年内已经快被批评成Shyamalan的级别了。
Prometheus 带着删减片段看我还是挺喜欢的,其他的几个片子水平真的不如以前了,替77岁的老爷子难过。
这部这么好,真是让人舒心。
鉴于Damon和Chastain两个人都在Interstellar《星际穿越》里面演(模糊的讲)差不多的角色(这里的差不多说的是人物的处境),不得不提一下《星际穿越》。
我对Nolan的片子最主要的批评,就是利用大段大段的阐述来叙事,人物之间的对话不自然,只是为了让观众明白才会有的台词,最后也没有让大部分人充分的明白。
一部电影可以启发你、激励你去自我科普,或者真的投身宇航事业,但电影的首要任务是讲故事,而不是做科普。
《火星救援》它在风格上更像《阿波罗13号》和《荒岛余生》,虽然也存在阐述,但是它主要是在讲故事,除了让观众明白大体的计划,并没有妄图让观众习得各种技术环节和科学理论,而且规模也不像《星际穿越》那么大,概念也没有《星际穿越》那么高深,没让我感觉别扭。
电影的喜剧元素十分充沛,简直比今年看过的大部分的喜剧片要好笑很多,这归功于原著和剧本写得非常聪明,而从Damon,到Peña,到Jeff Daniels,到Ejiofor,这些主要人物都非常诙谐。
但是这种诙谐是很自然的,并不是矫揉造作的。
电影虽然好笑,但是还是不能被概括为“这分明就一喜剧嘛”——一个人被困在了火星上,这个风险度和存活率是前所未有的,当Watney匆匆的把插在肚子里的钢筋抽出来时,没人笑,当点点点点点点点时,没人笑,当……you get the idea. 这部电影中不乏让全影院屏住呼吸的时刻,而在气氛的平衡上,电影也做得很好。
这种平衡来自于自然、真实。
人物的乐观是可信的、幽默是可信的、愤怒是可信的、沮丧是可信的,由于特效做得好,要是跟你说这是“按照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这都是可信的。
Subtlety——微妙,电影没有分心血制造戏剧性的东西,剧情本身就够戏吸引人了;反而,每次打动我的都是很细节的东西:一个人物特别自然的反应、一个演员对表演的选择、一句很平常的台词,等等。
Damon就是……Damon. 真没什么好说的,他是个好演员,他在这里展示给了我们。
如果没有他的魅力,火星上的戏会很无聊的。
当然,这也有剧本和导演的功劳。
Jessica Chastain虽然在片中戏份不多,但是给出的仍然是我最留恋的表演。
她不用大跳大笑大哭,大部分时候,她基本都在克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但是就在那克制中,我看到了非常了不起的技巧。
她的一句台词是我最喜欢的,也可以算是影片精神的核心——“Let's work the problem.”地球上突出的三个人是Jeff Daniels, Chiwetel Ejiofor, Sean Bean. Sean Bean的角色性格呢,就一Ned Stark,而且——剧透——他没死,因为他在地球上。
(噢噢噢噢!
这点需要补充——Project Elrond?
电影里开会竟然用《指环王》里的名字,而Sean Bean竟然在场!!!!
惊喜的脑子都爆了!
) Jeff Daniels的角色性格呢,就一Will McAvoy,很多人都说他演得好,不过我觉得习惯了。
最好的还是Ejiofor,(如果你还没看过Serenity和Firefly,请快点撕了这篇影评去看)他这个人比较深沉,但既有严肃也有幽默,把握得很好。
唯一让我觉得有点怪的是Gambino演的那个小天才,感觉这个人物有点略过浮夸,跟其他人脚踏实地的色彩相冲突。
电影时常2小时20分钟,虽然有时会慢下来,但是从头到尾都很吸引人,不会让你嫌长、嫌拖。
它的音乐甚至会让你想起《银河护卫队》,虽然电影主角对待这些音乐的态度截然相反。
而在电影的结尾,我对于航天事业、以及从业人员的钦佩和好奇心也被强烈的激发了,狂骂自己干嘛学法律啊 you piece of shit! 电影的收尾字幕 以Gloria Gaynor唱的 I Will Survive 这首歌为伴,熟悉的钢琴前奏让人会心一笑,但不久便意识到这个词跟电影是多么的相配,而以前对这首歌的感动也慢慢从记忆深处回到了意识之中,大家边离席边跳舞也是很温心的场景,出来后都带着微笑,但脸上也不干净。
这真是今年最好的经历之一了。
有一个人类的植物学家,他天性乐观,外加身体健康,而且多才多艺,会开车,会电脑,会做饭,会机械,耍得了宝,说得了段子,骂得人,干得了体力活。
这个人二战时期就已经走失过一回,折腾了一堆人去救他,他安然无恙的回来了。
参战受训的良好体质和经验,让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特工,无数次被人追杀,这一当就是好几年。
有一天地球要去宇宙探索,于是他又自告奋勇前去,于是成功被困住。
女主和男主穿越了几万光年,就为了救他。
不过这家伙是不长记性的,这不,他又一次被丢在了火星上,一个光秃秃的黄沙漫漫的星球。
不光这样,他肚子上还戳了一截天线,于是,他发挥了这么多次被人救助的经验,成功自救,咔咔两下,肚子上钉了几个订书钉,OK拉!
不对啊,光钉好肚子没用啊,好家伙,这星球上一个活的没有啊,没其他人,没其他动物,没植物,整个补给也不够。
咱们的植物学家难道等死吗?
NO,NO,NO!
他是个逗比,但是他是天才的逗比;他是个植物学家,但是他也是化学家、物理学家,反正各种家。
首先他在冰箱里发现了土豆,呀!
土豆!
这不是一般的土豆,这是活生生的被真空塑封的土豆,它没有变成土豆泥也没有变成薯条薯片,它是一个完美的土豆。
然后他在上厕所大大的时候,灵感迸发,被队友们那一袋袋的便便激发出无限的生存希望。
于是,我们的植物学家有了底气,火星,我要占领你啦!
火星的黄土多好啊,不用费多大力就可以铺满整个基地;队友们的便便保存的多好啊,一袋一袋又一袋,全部洒在土壤里;神奇的根茎植物土豆,被切成了一块又一块;没有水也难不倒男主,他用一系列神奇的化学反应成功的造出了水并且让我等科学盲完全不知道咋回事!
OYE!
动感的音乐中,过了一天有一天,就那么一天,小土豆发芽了!!!
又过了一天又一天,小土豆长大啦!
科学家男主就是聪明,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照样可以种出美味可口的土豆!
于是,男主的早中晚餐就都是土豆拉!!!
解决了吃,男主又要解决回地球的事情拉!
当务之急,是要能去到下一次宇宙飞船降落的地点,于是男主又开始可机械学家的生活,开始改装那辆火星车。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母亲地球上,一群人已经为男主举办了隆重的丧礼,按照中国人的说法,那就是给男主立了一个衣冠冢。
男主当然是有主角光环的了,总有那么一个细心的好心的配角,能够发现他原来还没死。
透过卫星,大家惊奇的发现,火星营地居然有变化,以此推断我们的男主还活着!
上帝基督耶稣玛丽亚啊弥陀佛,美国人沸腾了,这怎么可能?
这必须要救啊!
这个人是我们从二战时期就要力保的家伙啊!
那时候的枪林弹雨我们都保住了他,没道理这时候就把这可怜孩子丢火星活活饿死啊!
于是美国人开始和男主各种联系,男主也是使出浑身解数,各种开脑洞,摆造型,高科技,反正我们这种小白不懂,咱们看热闹就好了啊!
咱美国人对男主是真爱啊,各种烧钱,造火箭,拼速度,给工作人员加班费!
承载着补给的火箭飞一般的造好了,嗖一下的升空了,不出意料,砰一下的爆炸了!
怎么可能这么顺利呢?
怎么可能让你这么容易回来呢?
这个时候,火星上男主的土豆也是风吹雨打自飘零,因为一场意外,全部蔫了,蔫了!
男主的食物由每天任意个土豆,变成计划经济下的有限土豆!
这时候,伟大的中国航天局伸出了援手,她们提供了运载火箭,聪明的美国民间航空高手伸出了援手,他提供了新的救援想法,有爱的飞行队友们伸出了援手,她们自愿冒着生命危险外加额外好多天的航空飞行,重新飞回去救男主。
我们的男主接到指令,他要坐上小飞船飞到火星的外太空,去和队友会和!
前提是他的小飞船要把窗户、盖子、控制面板啥的全部去掉!
去掉以后那不就是个空壳子吗?
没事,我们的导演给男主预备了塑料膜!
对,你没看错,就是塑料膜!
它坚固,它厚实,它耐磨,它抗风!
所有一切你能想到的优点它都有,它可以蒙在飞船外,让我们的男主就这么升上太空!
请自行想象一个塑料大棚飞向太空!
升上去了,升上去了,塑料膜没有破,太牛了!
这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男主和队友的飞船,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男主的飞船飞不动了!
不怕,我是伟大的男主,我可以割破我的手套,让它漏气,这样我就可以用它作为动力向前飞!
我是太空版的钢铁侠!
同时我伟大的思路还启发了我的队友,于是她们为了相应我,也勇敢的炸掉了自己的一截船体,于是她们也向前飞了,完全不管以后能不能回到地球!
看到这,你还不为我们无私的队友情而感动的热泪盈眶吗?
飞船炸了,男主手套也破了,于是男主终于和队友在太空中会和啦!
于是男主终于回到地球拉,回到美国的怀抱拉!!
此处过程略去1万个字。。。。。。
最后男主终于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那就是在航天大学里,教导未来的航天员,怎么在被抛弃的情况下生存!
最后我想说,男主你别怕,因为美国人总会来救你!
美国永远都不会放弃你!
有上当的感觉。
上映前听说这是一个关于一个人被困火星然后坚持等待救援的故事,我立刻就被强烈的吸引了,于是非常期待,上周果断的去看了imax的版本,结果......感觉被骗了。
吸引人的点,基本上电影里面没有什么新意,除了马特的乐观逗比,但这就够了?
可以支撑整个电影??
火星的氛围,我也真是无语了,听说火星引力是地球的五分之二,总之肯定比地球要小,但是马特在火星上走来走去,和在地球上一样,立马出戏。
再就是中国航天局的桥段,这里忍住骂人,但还是要吐槽一下,一个满口港腔的领导,和一个不知道干嘛的女秘书,就决定了把中国的国家机密设备借给美国用,真是让人脑洞大开,不得不佩服我帝国的票房市场的重要性逼迫美国电影做出这么不靠谱的设计,按照这个思路下去,以后美国只要遇到灾难都要靠中国来解救了(地心引力也是这个逻辑),我中华帝国真是牛逼死了。
还有很多槽点,就不一一吐了,我只想说一点,一个人孤独的在火星上,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点,为什么电影却花了一半多的时间将地面的事情,而忽略了故事的主角是马特如何存活这么久,这才是感人的地方。
还有就是他的队员得知他还幸存,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也要回去救他,这也是看点之一,不过他的这群好友的决定也做的有些草率,以至于让我感到这都是导演设计好的,难道这些好朋友不知道如果回去就马特是要冒生命的危险的,但是他们是那么的淡定,秒秒钟就决定了,真是整齐划一英雄主义。
回头看看《荒岛余生》《荒野生存》《life of pie》同类型的片子,真是再一次感觉被骗了,不怪别人,怪自己把这片子想的太好了。
我真的不能理解这个片子要讲啥?
人要靠逗比才能活下来?
就像结尾马特在大学里演讲那样,对不起我理解不了这种精神。
哦,再次补充一下,据说小说原著很好看,但是我没看过,所以只针对我看到的这部电影发表意见,和小说原著无关。
先刷了书再去电影院刷了剧,被自己剧透地不要不要的。
总体来说电影改编地很不错,不过由于篇幅限制,部分重要情节被删,一些问题也没有时间说清楚。
总结观影过程中被问的问题,在此做个小小的指南,以方便大家理解剧情。
注:中度剧透,且物理机制可能解释有误,欢迎拍砖。
Q: 男主马特呆萌为什么要在栖息仓内玩火,还差点把自己炸了?
A: 玩火是为了取水。
NASA为了减少发射重量,没有携带很多水到火星上。
而是利用水循环装置,循环吸收空气、污水、垃圾甚至排泄物中的水分(所以呆萌在取大家的便便做肥料时,真空包装的便便已干成粉末),而人体本身对水的净需求很少,因此少量的水足以支撑六位宇航员生活很多天。
所以呆萌取水主要是为了筹建火星农场。
土豆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栖息仓的存水远远不够。
于是只能化学造水,仓内储备了很多液氧,氧元素充足,但氢元素很少。
于是呆萌拆了发射架中剩余的燃liao罐,窃取燃liao联氨中的氢。
利用催化剂将联氨分解得到氢气,再将氢气点燃获得水(注:联氨有毒,此实验大家不要复现)Q:呆萌在栖息仓内缺氧吗?
种土豆是不是为了光合作用获得氧气?
A:不缺氧,首先有好几罐液氧存着,还被呆萌点火玩儿另外人体呼吸需要的氧气很少,栖息仓内有氧合机,可以分解二氧化碳并转化为氧气,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因此氧气是可循环的。
(火星大气百分之九十五是二氧化碳,所以可认为氧气源源不断)Q:火星农场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栖息仓泄露后呆萌叹息“细菌都死了”?
A:假如在其他星球上,太空农场最稀缺的应该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水,但这是在火星,最不缺的就是二氧化碳,呆萌可以定期采集火星大气到栖息仓内,保证植物可以正常生长。
但注意浓度不可以过高,二氧化碳浓度超过百分之一,人体就会出现中毒征兆。
另外,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与土壤中的细菌协同合作。
作为植物学家,呆萌此次科研任务之一就是将地球土壤与火星土壤混合,并检验其活性,因此细菌条件可以保证。
另外冰箱中有密封的新鲜土豆,是计划在感恩节里大家可以吃顿真正的食物,因此巧合地为呆萌留下了高产作物的可再生块茎!
然而在爆炸事件中,寒冷的夜间火星迅速掠夺了栖息仓中的空气、水汽和热量,土豆和细菌在零下几十度的近真空环境中度过了二十多个小时,全部死翘翘了,火星农场也完蛋了。
(后来发现,土壤中仍有细菌残存,生命力实在顽强)Q:结尾呆萌把飞船船头卸了,只用薄膜覆盖,发射时不会摩擦生热融掉它吗?
A:如前所述,火星空气极其稀薄,只有百分之一,甚至声波在其中都很难传播(所以片中呼啸的风声其实只能在脑补中出现),摩擦生成的热量很小。
而且在加速到足够大时,高空中的火星大气更是可以忽略不计了。
因此敞篷车计划不需要考虑是否经得住摩擦。
Q:弹弓效应是神马?
为什么赫尔墨斯号依靠弹弓效应会很快回到火星?
A:赫尔墨斯号在归程旅程中,不进入环地轨道,而是调整航向掠过地球,再利用地球的引力反向变速,改变方向。
在变速的过程中,引力作用就像弹弓一样。
飞船的动能先转化为引力势能,再转回动能。
此过程中能量守恒,动量守恒(飞船动量改变量由地球补偿,而这点动量相对于地球的质量而言不值一提)。
引力就是这么神奇,有兴趣的童鞋可以搜索“月球赶小三”,讲的是月球如何通过引力花了六周赶走试图成为地球新卫星的近地小天体J002E3的故事。
Q:为什么在赫尔墨斯飞船中,宇航员有时候可以像鱼一样自由穿梭,有时候有似乎重获重力可以自由行走?
A:这个原因很简单,前者当然是因为失重,后者是因为飞船中间在旋转,向心力模拟重力。
当然理论上和太阳神对接时,飞船要停止旋转的。
电影中并没有,可能是因为书中的设定是整个飞船都在绕中心轴旋转,而电影中只有生活工作仓在转,其他部分相对静止。
以下是删掉和修改情节:P1:书中呆萌在改造火星车时不小心让飞船短路了一次,烧毁了赖以通讯的探路者号。
P2:呆萌在千里驱车赶往发射地点时,半路上碰到了一次缓和的火星沙尘暴。
这场尘暴强度不大,但是会降低能见度,使太阳能电池的产电量逐渐降低,直至不足以支撑行驶。
与NASA失联的呆萌并不知情,只能期盼他在深入尘暴中心太远之前可以蓦然回首,然后绕过去。
P3:赫尔墨斯号接呆萌时,书中并没有太多戏剧性,呆萌也没有刺破自己成为钢铁侠。
刘易斯指挥官也没有临时替换贝克去太空行走接呆萌,这也是不符合规范的,因为贝克才是经过多次训练的首选队员,而且就算出现意外,沃格尔才是贝克的候补,也不是指挥官。
P4:书中写到呆萌回到赫尔墨斯号后就卷终了,电影中多拍了一段,略显多余。
电影中有两个小彩蛋,很有趣:D1:为什么决定是否让赫尔墨斯号返航的会议叫“埃尔隆德会议”?
电影中解释了典故出自于魔戒。
当然取这个名字主要是为了保密,还有突出NASA这帮人都是nerd。
D2:阿瑞斯五号升空时,宇航员互相鼓励时出现亚裔面孔,这应该算是不易发现的小彩蛋。
书中我大兔子国同意提供太阳神号推进器的条件之一就是阿瑞斯五号必须搭载一名中国宇航员。
电影中没有这段情节,大概是为了升华(也有可能是内地上映版删除了这一段),但结尾这个镜头小小地回应了这一段。
其实电影最遗憾地是没删掉了男主各种逗比搞怪的吐槽,真是大为失色啊。
建议大家看小说啊,小说很精彩,翻译地很好,各值五颗星。
看完后还是心潮澎湃有木有!
最喜欢理科男了,天啦噜居然还是个植物学家,在火星上种土豆,编剧真是好创意,经过精密的计算连土豆的生长情况都记录了,细节控赞前后剧情连贯,画面漂亮,各种想象力也是佩服,比较好奇火星的重力,人走在上面为什么不像月球一样可以跳高呀,太深奥了,不明白真空的环境,各种飞船,拍的也太逼真了吧,最后回到飞船我也是紧张的要命啊中国什么时候能出这样的科幻片啊一定包场支持啊期待下一部电影
与《星际穿越》相比,《火星救援》的最大特点就是安守本分。
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没有刻意煽情,没有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也正是这种踏实让本片在娱乐效果上令人满意。
不是所有人在大周五晚上想放松一下的时候去影院找深刻的。
很多时候观众只想看稍微需要点智商的娱乐片就会很满足。
从这个角度来说《火星救援》是成功的。
有着简单易懂的科学知识,自带吐槽模式的幽默男主,还有NASA内部的小争小吵。
随着主人公一点点克服困难回到家园,观众得到了很完整又很满足的经历,评价不错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作为商业电影, 有些地方还是差强人意(划掉)不尽人意的。
首先是人物的塑造。
Hermes上那么多的宇航员,每个都是蜻蜓点水,有些模板化。
Jessica的表演得给个差评,念台词的时候一点情绪都没有。
演坚强的女队长也不能这么演啊,不是说四平八稳就等于有底气。
NASA的人也不例外。
为了有冲突而冲突,这也是在理解之中。
毕竟是“救援”,不仅仅是男主想办法生存那么简单。
他要是联系不到地球,种多少土豆都没用。
但是人物线索一多,导演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为了快速让观众知道在哪里,每个人物心里想什么脸上就有什么。
不够立体。
这也没办法,毕竟他们不是主角,做到呈现戏剧张力的作用就好。
可是回到主角马特身上,他的个人笔墨其实也没有那么多,都不知道是什么支撑他这么久的,连老婆啥都没描绘,真是史上最坚强单身狗。
一般人在那种孤寂的环境下怎么着都会有点崩溃吧,虽然他的毒舌型幽默很有戏,时间久了也会变成平的。
其次便是动量失衡。
本片有着利索的开头,但是故事到后面就开始拖沓,少了动力。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1. 关键情节点的位置马特从在火星醒来到被营救,有两个重大挫折,一是压力舱爆掉植物死绝,二是美国的助推器发射失败。
两个离的有点近,而且位置摆的特别教科书,恨不得赶紧告诉你到第几幕了。
但是助推器发射失败后到结尾之间就没什么重大挫折了。
估计这便是为什么第三幕很疲软,全靠NASA那边闹矛盾2.一句话总结有很多科学知识(所谓硬科幻),但是每段科学用语结束后都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你解释是啥意思,来个很明显的一句话总结,点出情节点所需要的选择,生怕观众不懂。
那您还费那么多话干嘛,直接给我们那一句话不就得了。
观众没有那么蠢吧。
3. 音乐选择除了两首歌是队长的迪斯科音乐以外,至少还有三首歌是导演自己选的,放在蒙太奇里,比如种土豆烧出水那里,CNSA发射太阳神那里,最后马特上航空器拆东西那里,这样得有五首歌都是高动感高节奏的舞曲。
我承认至少前三次听的时候我都很愉悦,觉得这氛围掌控的很有意思,但是看到后面还是动感音乐的时候我就有点皱眉头了。
这样没有多样性,后面就逗比不起来了,还显得轻浮。
4. 没事别老鼓掌我们来数数片中全场鼓掌的次数:-NASA第一次和马特联络上,直播短信(这鼓掌我能理解,我也开心)-NASA发射助推器(让你们瞎高兴,刚鼓完就炸毁了)-CNSA成功发射太阳神(中国人民表示,敢失败?
)-Hermes在马特发射之后短暂失联又联系到他,NASA鼓掌-马特被成功营救,全世界鼓掌-(演职人员表出来之前的彩蛋里又是一堆鼓掌,我就忽略了)其实看着银幕上的人全体鼓掌是件特别消耗观众精力的事情,因为我想和银幕上的人一样开心。
全片最激动人心的应该是最后的那个鼓掌,是个重要的情绪宣泄,应该让观众得到很大的满足才是。
但是由于前面各种鼓掌的稀释和逗比音乐,我明显感觉已经high不起来了。
对比《地心引力》,恨不得全片都在压抑,这也是为什么结尾那个镜头如此令人满足。
5.人文核心和世俗的冲突导演基本整个片子都在用各种手段让这个故事显得私人隐秘化,不论是各种镜头角度的切换(Go Pro都用上了),震撼的大远景,真实的声音设计...我们都在跟随马特的孤单旅程,好像我们作为观众是他唯一的见证人一样。
我很开心导演没有往全人类的高度上拼命升华,因为这样很本真,很遵从人物。
虽然中间有几次脑残的新闻发布会,你用来讽刺媒体也就罢了。
可是最后大营救非得要在时代广场,伦敦和北京聚那么多人一起围观庆祝还是挺让我想翻白眼的。
瞬间打破观众和马特的默契,一下子就显得闹腾了。
再反观《地心引力》,孤单就孤单到底,不要违背你自己的初衷。
优点还是有的。
先是马特的表演。
他第一次在rover里面用键盘联系到NASA的时候,先是快速喘气,眼睛稍微含泪光,没哭出来,然后再打字,我觉得这是很自然的反应。
没有过多哭戏是个大好评。
全片只有他的飞行器要起飞的时候他落泪了。
用的好。
我又要开始黑《星际穿越》了,有时候不是说能哭就是演技好,演技好就是影片好,《星穿》里马修那么能哭,虽然催泪,但是我心里反而就没那么伤心了。
这不是编剧第一法则吗,人物在哭,观众就不哭。
人物不哭,但是观众心里在流泪那才是高境界。
马特的表演没有刻意炫技的倾向,让我觉得很贴心。
然后是实打实的声音设计。
风暴听上去很饱满,没有混进奇怪的东西(很多一般的声效师会往里面混进去狮子的怒吼什么的。
听上去很蠢,真的很多人干)。
Foley的也很到位。
我唯一不满意的就是缺少寂静。
全片没有一个超过两分钟没对话/音乐的片段,让我觉得有点轻浮。
《地心引力》里有很多绝对寂静的片段,非常震撼。
当然了,两个片子的方向不同。
一个是突显寂寞绝望和生存的,一个是突显斗智斗勇的鲁滨孙的,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能说是选择不同,表达手段不同而已。
这点还是《地心引力》更胜一筹。
女主一开始其实是不想活的(女儿挂了),反而是在对抗太空的时候找到了生存动力。
而马特是一开始就想活,一直持续到最后,有些单一,人物也没什么成长。
有好多小细节也不错。
比如温室大棚里长出的绿芽上面有一滴水,相信我,这滴水肯定是人为弄上去的,但有了之后银幕就不一样了。
只是绿的黄的会单调。
还有马特7个月后人瘦了牙齿也变黄了,不像一开始那么洁白,挺有意思的。
扁平的人物,后半段拖沓的节奏,有点过的逗比是减星的。
达蒙卖的一手好萌,露的一身好肉,以及太空中飞舞的丝带好评。
(WALL.E:学我喽?
)完
一部为促(进)进(入)中美(国)友(市)好(场)而尽了最大努力的片子。
说好看的你们认真的?
全程无高潮,大部分时在种土豆/当讲解员的电影,自以为幽默毫不搞笑的调侃。白瞎了我的40块,被白瞎的高分骗去影院看/少有忍不住想离场的电影。就因为中国有参与,就使劲刷虚假高分真是日了dog了。平衡一下
另外马特达蒙一如既往地丑
果然不出所料,一切尽在我预期,米国又是强行灌个人英雄主义鸡汤。。心疼米国科学家宇航员,每次都是团队冲动胡闹头脑发热搞事,拿生命开玩笑赌一把一点都不好玩。剧情拖沓,除了搞笑的部分其他对话都没意义,然而这又不是喜剧片。这个片比地心引力都差更不要想去比月球和阿波罗13了。
本来可以上升到艺术哲学的高度却停留在了科学的层面,男主角一个人在火星竟然没有引发任何精神层面的哲思也是服。结尾那种美国选秀欢庆真的请滚
感觉电影是在黑小说。当你把小说想象真实化,你就会明白那根本不可能。电影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马特达蒙你咋老浪费国家的钱……
看了一半电影院的屏幕坏掉了所以,马特达蒙最后救出来了吗?
感觉像是穿着宇航服陪呆萌去火星走了一遭,并没有那么多的绝望和孤独,更多的是想尽一切办法回到那颗水蓝色的星,然后能多折腾多折腾地生活下去。着陆之后发现自己已经激动得衬衫都湿透,感谢导演没有过分煽情,一次非常愉快的火星之旅,越发热爱植物和人类的智慧了:)
还是觉得书好看,大概因为书太好看了,所以看电影就不是很high
拯救火星叔叔馬克
真心喜欢片中男主的那种建立在科学实践基础上的乐观幽默,真心羡慕他有伟大壮丽的事业可以为之牺牲。看完本片,忽然想起我小时候曾对别人说我的理想是想做一个科学家,那时根本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些许感动。为救一个人,人力,物力,财力全方位供给。
#GSC
有点像优等生为主角的校园剧
孤独如《瓦力》,求生如《荒岛余生》,乐观如《鲁滨逊漂流记》,逃生如《地心引力》…没《星际穿越》那么浩瀚,一个小火星胜似一个宇宙,逗比程度也不及原著一半,更多的是硬科幻和科普纪实。但说实话,连续三年太空科幻题材,或多或少有些疲劳,拍的又如此工整,无惊艳之笔、也绝非神作。
在印度提前看了,中规中矩的电影。
鉴于雷德利·斯科特近来的扑街频率,这回拍了一部无论技术还是情节上都没什么挑战难度的科幻小清新,算是让人又见识到了他的掌控能力,群戏拍的相当出色,请来各路好莱坞的熟脸,算是最大的亮点了,工整的剧作加上小幽默打底的人性与励志故事,片子的节奏如行云流水,就是一漂亮的流水线商品。★★★
每次切换到地球场景都烦死,乌压压的全是人类。只喜欢火星部分。一望无际的星球上,只有一个人。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这里是最佳生活环境。每天种种土豆兜兜风,自己和自己玩耍,永远不会有别的生物来打扰,做火星的国王,棒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