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被爱的每一天》是何平导演的纯爱片,影片一开头就是:北漂女孩艾玲突然有一天从繁花热闹的北京回到悠闲宁静的家乡都江堰,剧情从倒叙展开。
接下来,时间线变得混乱又没有任何提示。
从看完这部戏的眼光回望:艾玲的男朋友姜和(欣欣饰演)突发疾病死亡,艾玲无法接受事实,选择回乡,因此,在都江堰的青石板路上,艾玲时时偶遇幻想中姜和从身边经过,语言描述是很唯美,可是拍出来幻想的姜和与倒叙中的姜和,糊到了一起,让人分不清幻想和回忆,导致十分混乱。
是不是从艾玲在大街上跳舞,幻想:姜和从她身边跑过,旁白一句:我经常遇到他,但是他不是真实的……这样子开展描述故事,给观众一点提示,会比较好呢?
欣欣曾经在《匹夫》采访的时候说,他没有出演过纯爱片,感叹韩国男演员,有些长得还不如他,竟然也可以出演挺唯美的纯爱影片。
不知道《回到被爱的每一天》是否符合欣欣对纯爱片的评判标准?
这也是我意难平的其中一个原因吧,欣欣难得出演一部纯爱电影,但是整部影片并不出彩!
《被爱》中姜和的扮相有很大的问题,两个原因:第一,姜和的服装和整体氛围感跟纯爱电影的调性不搭,他的服装就像老干部服饰,至少跟姜和的年龄也不匹配;第二,欣欣不是第一眼帅哥,他的长相就不帅气俊朗,是偏可爱的类型,导演没有突出演员的特点,反而让姜和往成熟稳定的类型去演,让人看起来十分别扭啊!
顺便吐槽一句,这部戏最大的问题,姜和和艾玲一点儿情侣范儿都没有,完全没有CP 感,太违和了,怪不得这部戏扑街扑到死啊。
反观《少年》欣欣和余男的对手戏,又瓜又怂的憨男人,演出特别真实的当下状态;《山河故人》,虽然女主涛暴丑,但是让人相信张晋生当时是挺喜欢涛的;陈江河和骆玉珠就更不用说了……确实很好笑,欣欣的对手戏女主角,必须得攻气十足,否则欣欣很难奉献演技,难道真像张彩玲讲的那样:欣欣必须得被逼入绝境,越是压迫得厉害,他演得越好!
文艺舞蹈女青年艾玲,太柔弱了,他们手挽手在一起逛街的时候,即使说着畅想未来的话,依然不让我觉得他们在谈恋爱……姜和说起想去草原养马那幕,让我相信他真的想去养马,但就是不是和眼前这女人去养……我说没CP感就是说他们两个不像有未来的样子,说什么都是闹着玩儿一样,就使恋爱对手戏失去真实。
剧本台词儿既不文艺又不现实,两个人为什么恋爱完全没有任何合情合理之处,甚至姜和给我一种渣感,不是说他出轨抛弃人那种渣,而是他演出了那种现实的男孩子,到了年纪就会想要恋爱结婚,但是不独独爱眼前这个女人,而是爱女人而已……当然,他演得是蛮清纯的,不过想结婚的愿望,女孩子演得更强烈一些,这部戏可能太现实了一点,真的很像很像现实世界!
分析不出《被爱》为何演成这样?
是演员的问题还是剪辑的问题,还是我错觉……也许对欣欣要求太高了,他提高了我的观影阀值。
最后吐槽一点吧,镜头语言,构图还不错,不过动不动就高糊镜头是为哪般?
体会不出任何意义。
想看欣欣和王志文的对手戏,结果,欣欣是高糊镜头,白瞎了王志文的演出了!
曾经恨过导演为何要把姜和调教成这样子来演,发誓不要看第二遍,可这事儿就奇妙在这里,总是忘不了姜和........
P.S.姜和就确实跟那个女主没有未来,可是姜和并不知道自己会死掉啊,有一些玄妙呢!
画面实在美得窒息女主很干净电影很干净从头到尾没有想着去猜想后面的结局 电影也没有给我机会去猜想想着不要完我一直就这么看下去最后一次两个人去晨跑的时候我隐约感到姜和要出事情了下意识看了一下进度条电影快完了 我突然觉得很失落 结局姜和真的死了 女主的心啊 空了看到她一个人在熟悉的街道上 甩着袋子跳舞 我特别能感同身受却又没有勇气看电影从头到尾没有流泪看完半个小时之后发呆突然就跟朋友说的一样哭死了我很想念姜和像艾伶一样想念姜和最后 张译的演技自成一派 让人觉得舒服 就像以前在知乎上看到的说他演谁就是谁
影评《回到被爱的每一天》艾伶,会弹琴,会跳舞。
一个能感受指缝间流淌音乐的美好和体会不用语言也能表达内情感独特的女孩,这些感受也许就是 美好本身 赠送给那些愿意解读体会它的美好最无与伦比的礼物吧!
看完这部剧后仔细回味拼接,零散间仿佛又变得完整,一个人从一个外地人回到那个慢节奏,成长熟悉的地方,她说每个经历都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洗脸,一个人跳舞,一个人生活,她经历了什么?
在梦想聚集地的北京,外地人本地人都在努力的生活,为了更好,白天光鲜亮丽的办公工作,晚上回来住在合租的日租房或者地下室独处,一个人孤独的吃着泡面,在孤独中与相似却又不一样的人相遇,相爱,直到相互依存,相依为命,一起畅想以后的生活,在大草原中与马儿自然做朋友,夏天有蓝天绿草,冬天有冰雪为伴,孩子呢,看他自己选择,选择在大都市拼搏就去,哪天累了烦了,给他一个能回归的地,挺好的!
很多选择,都是被选择的一部分。
艾伶爸爸选择老伴去世后再找,艾伶恨他,他自己觉得自己现世的爱人走了,前世的情人也不见了,现在的生活对于艾伶爸爸来说也未必幸福,艾伶不懂一个孤独的人在仅剩的时光独自变老死去是怎样的滋味,只是觉得他不爱妈妈了,这是背叛,但有些心底的爱无论怎样搁浅,在有心人姜和的发现调节下,都会让事情不一样吧,艾伶看到表面背后的父亲,对她的爱和对妈妈的思念!
艾伶选择姜和去世后回到家乡教人跳舞,也许舞蹈是她最大的安慰吧,一个人在街上,听到音乐不自觉的舞动,听到有人弹奏,举起颈间的爱人问他听到了吗?
她可以选择继续在北京的日租房中生活,做瑜伽老师,但是一座城再大,有些思念它可能也承载不住,回家,在一个还有生活下去的理由,一个爱自己的爸爸,和骨子里对一件事的热爱,继续生活。
我喜欢里面会弹琴会跳舞的文艺,清新,艾伶姜和又平淡又深切的爱情,喜欢他们石头剪子布决定谁背谁走,即使吵闹声换来邻居投诉,喜欢他们沿着铁轨,在城镇里的小地方手牵手散步,温馨自由!
这部剧没有太多波荡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很戏剧化的冲突点,没有太多不能自已的音乐,可就觉得它真,普通的人,普通的事,人都在经历中成长起来,面对很多自己不能改变的事,好或者不好,都要去承担,然后继续活着,爱还在,生活还在!
很干净的剧情,不做作的故事。
剧中的景色还是感情都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无论是父女情还是爱情都很让人感动。
并且加入了是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生活的问题。
里面的爱情故事很简单却很感人。
两个合租的青年在夜晚中敲墙壁来表达队彼此的爱意,用猜丁壳的方式来决定谁做饭,女主在弹钢琴男主举着棉被附和着跳舞。
一切都是情侣间平淡的事情,却拍的很唯美,并且因为他的结局而显得更加感人。
父女的感情也很美好,尤其是王志文演绎的父亲很慈爱。
并且在不经意间回忆自己去世的妻子的深情让人感动。
尤其父亲的那句“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十分感人。
或许导演是想让女主回到小城市或是想让她理解父亲再婚的做法,所以才会有男主去世的结局。
但结局太过突兀,让人一时接受不了。
除了结局外,电影的故事,景色,画面都很美好。
女主再最后选择了回到家乡,也逐渐理解了父亲对母亲的爱。
有时清醒过来忘记美梦,回到生活并不代表着背叛,那一株株花就是父亲爱的见证。
毕竟美梦醒来后,日子总要过下去,或许当初父亲那么快再婚是在逼迫自己快点接受现实。
女主在结尾向父亲说出男主去世的事情时,就说明她已经放下了,最起码做到了承认了对方已不再的事实。
无论她的选择是否和父亲一样,她都曾经爱过,那就够了。
在回忆里她都能回到被爱的每一天。
从都江堰景区门口离堆公园出发,唯一的线索是水闸门牌上的“走马河西路中段”,地图上直接导航过去,尽管一路有很多古建筑,但还是幸运地在路中途发现了老艾玲老家的拍摄地。
借另一位访问拍摄地朋友的图
(借图)
这个城市新兴在蓬勃的现代化建设,但又总留出一些草地,不知道是没有规划完成还是有意为之
内江分走马河和江安河桥面向的就是艾玲老家
(借图)
现状
房子已经不在了,背后一小平房和鱼塘,从地面坡度来看是这里没错,只好捡一小块砖聊以慰藉。
水闸很有年代感
乱入的大叔
水闸可以上楼
干净
扣掉一星因为剧情并不复杂。
但简单中是朴实的感情,叙事手法和表达形式都顺畅自然,好像都江堰流淌的江水,看似平静但是依然波澜起伏。
画面太美,江南水乡既视感扑面而来,顺便去百度了取景地在都江堰,老建筑的每一帧都能做屏保了爱情线平淡而美好,一切戛然而止得突然却好像也自然『美好大都留不住』有无奈 有和解 不完美 但是真实。
昨天下午连续看了两场国产电影,都很好,一部是无数影迷翘首以待的《山河故人》,另一部是静悄悄登场的《回到被爱的每一天》,之所以把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写,不只是因为在同一天看了它们,更是因为它们都是慢节奏的文艺片,都是以影像来传达意境的佳作,无数细节打动人心,镜头里的画面像在静静流动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当然,它们的风格和题材都是截然不同的。
先来写写《回到》吧。
其实这部电影在上映的第一天我就跑去影院看了,而且是早场,9:40开始,但那一天不知怎的,始终电话不断,坐在影院里完全无法安心地观赏电影,后来还中途跑出去处理一些事情,好不容易断断续续将电影看完,大致情节是弄懂了,但我看电影从来不是只看情节的,我更喜欢它所传达的意境,所以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想来想去,今天就还是跑去二刷了。
在我印象中,这是我第一次在影院里将同一部电影重复看第二遍,即使是侯孝贤的《聂隐娘》也没让我产生二刷的动力。
在看第二遍《回来》的时候,依旧是淡淡的喜爱(对这样的电影你无法产生浓烈的爱),给我更深印象的是我观影的电影院。
新街口是我多年前熟悉的地方,那时候姥姥家在后海,常常会穿过刘海胡同走到新街口去逛那边的小店,后来多年不去了,发现它竟然还是原来的模样,似乎并未曾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面目全非。
而新街口影院,竟然在原地矗立了整整60年,比我的年纪还要大。
昨晚我从一楼走到三楼的影院(二楼是公共少儿图书馆),空荡荡的走廊上弥漫着上个世纪的气息,木门后玻璃窗里放着用了好多年的暖水瓶,书架里摆放着我小时候看过的少儿书籍,阅览室的门口竟然写着两个大大的红字——肃静,而楼梯拐角处的海报,虽然是一些上映的新片,不知为何总觉得像老电影一样。
于是我瞬间就爱上了这个地方。
跑题跑得实在太远,但管它呢,文字不就是要自然流淌出内心的语言吗?
我多么庆幸在这座古老的影院看了这部意蕴深长的电影啊。
第一个镜头几乎就把我牢牢抓住了。
南方,我深爱的南方。
老宅子里被雨水淋湿的青砖地面,昼夜不停哗哗流淌的河水,吱呀作响的木头楼梯,窗前静静开放的洋牡丹,主人公慢条斯理的对话里,隐藏着未说出口的情绪,一切都是细腻婉约,耐人寻味的。
我后来去百度了一下,知道那是都江堰的风景,是我喜欢的四川。
电影是写北漂的,在这方面其实我很难产生共鸣,因为我从不曾体会过作为北漂一族的感受。
我在看到片中很多人一起住合租房,共用厕所和厨房的时候简直莫名惊诧。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北京的人我似乎从未真正体验过生活的艰辛,也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孤身一人拼搏和奋斗的经历。
我的共鸣在无时无刻不笼罩在北京这座城市上空的雾霾,在地铁站里穿梭的人流,和夜晚窗外密密麻麻的灯火。
不知为何这座生活了40几年的城市,却从未曾带给我家的感觉。
多年以来我心心念念想着逃离。
而家在南方的女主,对于她来说,离开北京这座城市,不只是逃离,更是回归。
影片的两条主线穿插进行,一条北京,一条四川。
打工的城市和回归的故里,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总是说,人们年轻时无一例外要远离家乡,去大城市见世面,同时也开始奋斗的过程,而到了中年,最想的不再是出去看世界,而是可以有安稳的一隅,收敛年轻时狂野不羁的心,找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归宿。
这时候,“回家”就成了生命的主旋律。
当然女主距离中年还很远,她的回归更大程度上是受爱情的左右。
我们爱上一座城,其实是爱上这座城市的某个人,当那个人不在了,这座城也对我们失去了吸引力。
孤独的感觉在大城市里总是显得特别突出。
而回到熟悉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吧。
在电影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女主内心所隐藏的伤痛,她的表情淡然,面上甚至不时隐现微笑,她在街头驻足舞蹈,在墙角处静静压腿,在舞蹈教室里悠然地独舞,在自家的楼道里轻盈地掠过。
也许舞蹈是她最大的心灵慰藉吧。
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爱着自己所爱的人,并且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而她似乎都有了,应该算是最幸福的女人了吧?
想起了那个叫做姜和的男人。
这样一个温暖而宽厚的青年是每个女生在年轻时梦寐以求的恋人。
他可以在你晾晒衣服时默默地递上衣架,隔着一堵墙传递他对你乍见的喜欢,可以在牵手之后无限地宠溺你,每次猜丁壳都故意输给你然后背你走楼梯,可以陪你一起在铁轨上跑步,兴致勃勃地和你一起讨论未来,为你描画一副在电影里才能见到的浪漫场景,可以在你弹琴时顶着棉被在你身边乱舞,可以在争吵后主动给你台阶下,可以望着你的眼睛在你的嘴唇上深情款款印上温柔的一吻,只是呵,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这样一个完美的恋人?
所以在幸福的巅峰还是破灭了梦想,他在铁轨上倒下,留下女主孤零零的一个人。
原来,是“永失我爱”,在陌生城市里不再有任何牵挂,才使她走上了回家的路啊。
在那座曾经离开过却依旧无比熟悉的南方小城,她终于找回了自己。
除了这段耽美的爱情之外,剧中的那段父女情也特别打动人心。
王志文一出场时我简直有些不知所措,原来他竟然已经老得只能扮演父亲的角色。
可他演得又是多么好啊,因为丧妻不久后再娶他失去了女儿的亲情,多年来未能与之达成谅解。
其实他内心始终深藏着过去的妻子,那是多么隐忍的爱情。
和女儿一样,他也是“永失我爱”,却只能守着窗前的一盆洋牡丹日复一日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表面却佯装无事地与庸俗的妻子一起过着平凡琐屑的日子,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女儿的误解和伤害。
直到姜和的斡旋和女儿的回家终于给了他一个契机,可以慢慢抚平父女心灵之间的那道鸿沟。
特别喜欢几场戏:他捧着一盆洋牡丹送去给女儿,告诉她这是她妈妈最喜欢的花;他在大坝上淡然地对姜和诉说起他内心的隐情,似乎在说着旁人的事情;他和女儿一起坐在床头翻看过去的老照片,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慢慢领会到,原来爱情不是只有热烈的一种,有时候隐忍的爱反而更深刻,更绵长。
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才是最真挚难忘的感情呵。
幸好影片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结尾,父女俩并肩走在河边逐渐远去的背影,然后响起了许巍的那首“世外桃源”。
真正的世外桃源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那有爱的地方。
首先声明我不是专业看电影写影评的,我是个大学生,喜欢写东西的大学生,写的不对的地方还望批评指正。
当你失去一个人的爱情后,回忆起来时,让你难忘与感动的,不应该只是那些甜蜜情话,更多的应该是你爱过一个善良且正直的人。
如果说失去之后的回忆常常会让你感到不舍,那请记住,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我钟意于他的心,这可以让我在离开他的日子里,孤独但不寂寞,伤感但不苦涩,思念却不迷醉。
假巴意思写篇感想(装个逼),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这部电影,我想说的是,它有一点点打动我,它的故事并不厚重,甚至显得有点老套,但电影里的取景地,这座处在四川的一座小城市,被导演拍得太美。
当你的爱得到另一个人的爱的回应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世间的所有都无可挑剔,也许有时实在不美好了,但你仍然会因为他畅想的那片草原,而欣喜不已。
在不得知结尾的前一个多小时里,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我猜到一个人在小城里的女主角也许已经失去他了,我实在找不到词来形容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在烟雨朦胧的小城镇,她过着一个人的生活,我知道她失去了他,可是她让我感到的是她并没有失去他,她有两个人的爱,她失去了他,可她还和他在一起。
我并不知道我的一个臆想是否合理,那就是,男主角去找女主的爸爸问清对女儿的心情以此来劝服她并希望她理解她爸爸的爱与苦衷,这些都是因为他也许早就知道自己会有如结局那一天,告诉她她应该做的 此刻我在远方思念你,九月的海风轻抚这秋天。
当电影最后许巍的《世外桃源》想起,站在一个普通人看这部电影的角度,我想说,这首歌和这电影讲的故事简直是绝配。
在北大百周年纪念堂看到了这部电影,同时还见到了何平和刘仪伟。
因为这不是一部大规模宣传的片子,所以并不给予很多期待,然而它还是比我预期的要好上许多。
从制作来说,这恐怕是何平最小成本的一部电影。
它没有配乐,所有音乐都是原声,或者说,全部都是女主伴舞或剧情该有的音乐。
它平淡自然,配合着电影本身的质感,不得不说何平在这点上做的既省钱又具品位。
另外,这也是一部没有剧本的电影,演员们按照自己的风格说话,只要将所有内容表达清楚即可。
让演员创造角色,而不是以台词来规范角色,这不免让人联想到王家卫,也很具新意。
虽然也不防怀疑是不是何平偷懒,不愿意详细写下剧本。
然后,一个镜头八分钟长的街道拍摄很有挑战性。
不妨研究一下。
通看整片电影,真正触动我的部分极少,毕竟它是拍给漂泊在北上广,却心怀一个山清水秀的家乡的人们。
遗憾的是,我就是电影中提到的那部分“无家可归的不幸的北京人”,无法有该有的共鸣。
电影中小乡镇的清新秀丽的景色和水边的旧家园让我憧憬,而女主角艾伶和父亲疏离而又微妙的亲情也异常打动我。
你多年之后回到自己的故乡,一切都变得如此陌生。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然而人却大不相同。
父亲满面含笑,然而你却笑不出来。
那份隔阂从多年以前就渐渐生起,到如今竟似冰封,没了半分融化的痕迹。
或许你也长大了,慢慢明白了人间疾苦,心里甚至或许也已经原谅了他,但却始终找不到一个机会。
等到那个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走到了父亲的新家。
你听到那个中年的、肥胖的,因操持家务和带孩子已经面目衰老的女人,代替你心中最心爱的母亲的位置对他大呼小叫、横加指责,忽然什么也不想说,于是就只默默靠在墙边,低头望着河面,凝视从小到大经常眺望的清波,聆听着这个陌生的家的所有。
你从未这么做过,因为在你的心中,你的家总有母亲的身影。
然而这一天,你忽然不再将母亲带入这个家了。
并不是你已经遗忘了她,而是因为在这个家里也多了父亲的身影。
你忽然发现你不再恨他了,不是因为他有了他的幸福,也不是因为他比你想的过得有些不幸,而是因为他和你一样,过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你终究原谅了他,虽然还是没有推开门走进那个家。
你知道,母亲对他来说实在太美好,美好的像一场梦,让人不想苏醒。
然而那个母亲走进了坟墓,在你心爱的他也进入了坟墓的时候,你忽然明白,有某些人在的时候,生活就像一场梦。
然而在梦醒了之后,即便你想,你也无法永远守着这场梦,让自己孤独的活下去。
不管失去了怎样的美梦,第二天你还是要擦干眼泪,化个妆,继续好好地活下去。
只在梦中,回到被爱的每一天。
想看这部影片,很重要的一个由头是源自许巍的《世外桃源》。
一直很喜欢这首歌,特别是开头一引用古琴曲《酒狂》的旋律,瞬间就可以把你代入到到古朴典雅的意境当中。
一次在网上想找一下相关MV视频,好好听一听。
偶然发现一个3分钟左右的视频,内容就取自这部电影,伴奏刚好用的就是《世外桃源》。
视频里画面的意境与歌曲旋律真是相得益彰。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许巍为这部电影量身定做的。
凑巧的是,其中还有两个我特别喜欢的演员:张译和王志文。
所以就凭这两点,这部电影,也是要认真看一看。
不过看完后,印象深刻的倒不是文艺浪漫又伤悲的剧情,而是取景地——都江堰。
看着他们走在古老的青石街道上,背靠远处山峦上若隐若现的宝塔,以及绵柔幽长的河道,处处充满着祥和安定的古城气息。
很喜欢走在这种幽深古朴的千年古城的感觉。
就像歌名一样,世外桃源。
能够使人远离都市喧嚣,空气中弥漫着潮湿温润的味道,置身其中,恍若仙境。
不过让人可惜的是,曲子竟然只当作片尾曲过过耳,给我感觉是,故事悲情过后,那古城的意境早就烟消云散了。
如果中间插上那么两三小段,电影的票房估计还能上个一两百万吧。
将来要是有机会,必定要去上一回都江堰,亲自感受漫步在护城河的墙边上,伴随着碧绿幽深的河水,远眺锁江塔的感觉。
然后,缓缓地听着耳机里放的《世外桃源》,一步一步像远处走去。
画面美得醉了
老夫聊发第二春
胸部按压还能再随意点吗另外给钱了就和解了?
故事情节没有新意。这是变相的给都江堰做宣传片么
活着就是享受经历的过程。王佳佳有刘若英的气质,王志文演的父亲好真实。张译的声音绝了。小城有小城的美,确实美。
回到他还在的每一天
北漂妹子归乡忆故人,出租屋里一卷厕纸触发的恋爱。又假又装又神经病,最可怕的是摄影还真心不错……
片子拍的真稳。除了用失去另一半来弥补父亲的关系这块有点赶活儿以外,其他都很好,真诚朴实而感人。王佳佳和张译挺配的。
7.5,喜欢合租房里确认心意那一段!
看过了,经常忆起,好片
有点矫情没藏住。以及到底是什么脑洞让张译演爱情片男主角啊?这能看得下去吗???
来源于生活,再将生活抛至脑后。其实构图调色都很有想法,但这些老导演实在是太执着于讲故事了,只是再努力渲染生活气息,依然免不了十足的编排感。导演可以老,但把这些年轻人拍的老气横秋,就只能让人尴尬症一直犯了。
北京合租房敲墙互动,最佳王佳佳挺好的演员
平淡到有点无聊,剧情也有点矫情,概括起来就是结尾许巍那句“你是我生命中世外桃源”。
幸福自在说容易也容易说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不是北漂,却也能感受到那光鲜背后无处安放的心情。好的爱情,让人愿意变的更美好,包容别人,也是丰润自己。剧情看似平淡,然而生活本如水,静水流深。张译颜值凡凡,但这样的姜和才像生活中来来往往的人。王佳佳,越看越喜欢,无论是活泼耍赖还是随心而舞,她就是艾伶,是我们似曾相识的影子。
回家的路,永远是最漫长的路。我渴望着生活,渴望着爱与被爱的生活。很真实,场景几乎完全是生活的再现。陷入恋爱的年轻男女刻画得特别生动,让人有一种在看自己的感觉。大家的表演都非常自然,不知道王志文是不是有意为之,明明把老父亲对女儿的态度演得那么逼真,却把一个老工人演出了谦卑与自尊的学究气。宁静的小城,平凡的生活,却透着克制、隐忍而且质朴的爆发力。机位和焦距的选取充满活力,可城市背景却选得不尽人意,虽然套着南方小城的壳子,可确确实实是个地道的北方故事,即纵然画面潮湿,可本质还是透着阳光与灰尘的味道。
平庸,冗长,肆意的镜头多了几分诡异,敲墙和起舞那两段做作的简直尴尬病都犯了
3.5
很认真地看完了,但我只能打三颗星。这部电影也许是属于都江堰的,就像杨亚洲那部《哺乳期的女人》属于兴化,但有个问题很严重:北京与小城生活的区别,合租客面对的矛盾,对未来的期许——都是通过演员的台词来平铺。电影是镜头的语言,而不只是语言的语言。我觉得这部片子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