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已经年末,想必各种媒体又要评选年度的关键词。
不知道这个传统从哪里开始的,但从日本传到台湾、韩国、香港,又传到中国大陆。
所以,一些大陆的媒体这些年也喜欢搞什么年度关键词评选。
如果我有一定评选权的话,我恐怕要给“吃瓜群众”投上一票。
因为,吃瓜群众在2016年吃瓜之余,惊人地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轨迹。
2016年至少有四件震惊全世界的事情与吃瓜群众有关。
从最早的数起。
第一件自然是英国脱欧公投,虽然只有英国公民有投票权,但架不住全世界人民吃着瓜围观,所以投票结果出乎意料,玩脱了的卡梅伦只好辞职。
第二件是土耳其政变,政变之中的土耳其总理居然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指挥军队反击,最后竟然改变了土耳其政变的一贯规则,并且多米诺牌效应般让土耳其和俄国两个差点发生战争的国家一夜之间亲热不已。
第三件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在美国吃瓜群众的默默支持下和全世界吃瓜群众不嫌事大的呼喊声中,这个本想过把瘾就死的候选人居然当选总统。
第四件就是现在还没有落幕的朴槿惠亲信干政事件,吃瓜群众不满足于吃瓜,直接把瓜砸到青瓦台脸上,其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这四件大事极大地改变了2016年的面貌,让这一年极有可能成为历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当然历史发展有着自己的逻辑,而不是评论如此就会如此的。
只是去探究这四件大事中的相同一点,吃瓜群众无疑可以作为一个骄傲的集体成为年度词。
吃瓜群众貌似分散,且不一定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但就凭着自己手中的手机流量,以蚍蜉撼树的态势创造这一件又一件影响世界的大事。
吃瓜群众嗅觉一向灵敏的香港影视圈就率先盯上这个神秘的群体,拍出一部《导火新闻线》的精彩电影。
不过在介绍这部电影之前,还是要说它耍了很多港式小聪明。
首先,《导火新闻线》本是2015年播出的一部24集电视剧,我没有看过,也不能评说什么,但电影无疑是借了电视剧的势头,类似的例子还有2016年上映的《使徒行者》。
第二,这部电影的故事内核是韩国河正宇主演的一部电影《恐怖直播》,而《恐怖直播》的灵感来自《V字仇杀队》这部电影。
所以,这部电影的故事创意谈不上有多新鲜。
(韩国电影《恐怖直播》河正宇主演)不过,也只有剥掉上面这两者的影响后,这部电影才值得推荐。
这部电影的新颖正在于探讨网络新闻与吃瓜群众的关系。
这样电影才超出原有的电视剧,具有独特的时代写实感。
故事开始于平安夜的一场性侵案。
七年前,十七岁的谭一心平安夜在酒吧喝醉酒,被富二代高建仁性侵。
谭一心在反抗中被殴打致死。
事发后,高建仁家族买通并威胁证人做了伪证,在有坚实物证的前提下,居然判高建仁无罪。
数年后,证人因为良心发现,告诉了谭一心父亲谭锐智(吴孟达饰演)。
谭锐智向法院申请重审案件,但发现香港法律中有“一案不能两审”的规定。
于是,老两口百般向法院申请修改法律,希望得到重审机会。
香港立法会本也有意修改这一条法律,但高建仁的一位舅舅作为议员,阻挠并拖延修改法律的会议,以至于法律迟迟不能修改。
绝望的谭锐智只能孤身抗议,囧报记者乐嘉辉偶然的一句指点迷津,正式开启本电影的开端。
乐嘉辉的话就是:“你要上报吗?
你要上头条吗?
你学人家杀人放火啊!
杀人放火不就上头条了吗?
”
(剧照一,个人以为这部电影的全部精彩就是因为这句经典台词,一句话点出媒体与吃瓜群众之间的共谋是什么)于是,谭锐智利用自己电视台灯光技工、烟火技师的身份,劫持了前来做节目的高建仁及电视台十人,并在各处放置了炸弹。
以此,谭锐智要求面见立法会主席卢靖。
——这个情节完全模仿了《恐怖直播》,不新鲜,也不新颖。
不过,《恐怖直播》的故事重点在主持人与恐怖分子的沟通、对抗上。
这部电影则离开电视台,把重点放在《囧报》与《闪报》两家纸媒体的对抗上——这是原来电视剧中情节的延续。
虽然我没有看过原来的电视剧,但可以想见其套路不会离开美剧《新闻编辑室》的模式。
所以,这也谈不上太多创新。
那这部电影拿出来评论分析,恰恰是在剧中引入吃瓜群众这一势力庞大的群体。
两家报纸都极力在网络时代转型,想改变纸媒逐渐落寞的趋势。
在这场改变中,原来的主导因素是一年或一月的订阅量,现在则变为每时每刻的点击量。
点击量犹如躁动的脉搏,每一次都要扣在吃瓜群众的心弦上才行。
如果没有扣住吃瓜群众的心弦,就不会贡献出流量,就转化不成点击量,当然也就影响报社的业绩与收入。
两家的主编都面临着巨大压力,而《闪报》冷酷、强硬的主编应对的方式是,没有新闻,编也要编出来。
所以,《闪报》的新闻就免不了朝着下三路去。
吃瓜群众就跟风而上,点击量自然就高。
台湾媒体躺枪——但不无辜(剧照二,黑衣女就是《闪报》的女主编,冷酷无情,强势而不择手段)在这场对决中,《囧报》一直处于下风,还闹出两家记者打架的丑闻。
同时,不负责任的报道也一再刺激谭锐智,几乎让其绝望,最后的鱼死网破似乎不可避免。
《囧报》只好做最后的一搏,想要再打一场翻身仗。
于是《囧报》制作了一则卡通视频——卡通视频哦!
在卡通视频中讲述了事件的全过程,以及谭锐智不顾一切行为的诉求是什么。
(剧照三、四,《囧报》网站推出的卡通视频,以及随后被转发的第一原因是有趣。
不讨好吃瓜群众,视频就不会被转发,而讨好的方式是视频、图片要萌、要有趣,因为吃瓜群众向来喊自己为宝宝)然后,吃瓜群众的风向改变,纷纷同情谭锐智,最后在网上倡议去电视台支持谭锐智的诉求。
由此,这场劫持人质事件才找到突破口,最终和解。
谭锐智的要求最终也被立法会接受——虽然立法会并不承认是这次事件的压力。
谭锐智获胜了吗——他失去女儿与妻子(车祸),还会因这次犯罪行为被判刑。
两家报社有赢家吗?
《闪报》的总编辞职,而《囧报》的点击量还是屈居第二。
难道这是又一次法制的胜利?
立法会主席不敢承认是这次事件的压力,至于会不会有政客借此操弄,一切都是可能的。
获胜的是谁?
吃瓜群众。
在这场围观中,吃瓜群众先是可以尽情想象富二代的荒淫(《闪报》初时报道谭一心生活作风有问题导致悲剧),接着又被事不关己的人质劫持所吸引(没人真正在乎人质的生死,看的只是真实的大戏),最终正义感爆棚,集体去声援谭锐智。
仿佛他们从未意淫过谭一心如何被高建仁被奸杀一样!
如果把朴槿惠亲信干政事件爆发以来的一系列事件拿来对比,韩国吃瓜群众的行为与剧中的吃瓜群众如出一辙。
前一段时间中国的罗一笑事件的过程则是整体反过来,先是不加思考地善心大发作,然后一边倒地谴责罗尔、小铜人公司的炒作,直到最后没有人真正关心实际从未出场的罗一笑。
就在前天,罗一笑去世,留给吃瓜群众的只是白单子下的遗体。
——这时,吃瓜群众依然有瓜可吃:明星的结婚离婚与出轨,政治人物的激情表演,地球村里大哥、二哥、三哥与众多小弟的爱恨情仇。
这些瓜有着不同的款式,不同的口味。
有些是满足下三路的,貌似不主流,却有着牢固坚实的最大受众群——全世界点击量最大的网站是色情网站!
貌似主流的瓜都有着貌似主流的诉求,比如爱情、婚姻、经济、政治。
你焦虑着结不结婚,那你去看看星座;你在七年之痒,那去看看明星的出轨离婚;你爱国爱党,那去看看国家又在哪里亮肌肉,又在哪里向小国家布施,最后在看看世界人民一片水深火热;当然你是天生的反对者,更容易在网络中找到适合口味的瓜。
当然,吃瓜群众最爱吃的一款瓜与孩子有关。
孩子天真无辜,如果没有事情发生在他们头上,那就是逗吃瓜群众集体开心天使——虽然恋童癖也很喜欢孩子,但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喜欢孩子就是恋童癖。
如果孩子遭受了什么不幸?
比如被淹死的孩子。
原本犹豫要不要接受难民的欧洲人,一夜都变为圣母,不加甄别地接受难民——丝毫不在乎这其中有恐怖分子。
又比如罗一笑事件,不加甄别毫无理性地把钱给了网络某个素不相识的人——仅仅因为他的文章。
《导火新闻线》中《囧报》的反击武器是卡通视频,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围观群众就是一群巨婴症的成年人。
(2015年9月,叙利亚3岁的艾兰在偷渡中被淹死冲到土耳其海岸的沙滩。
这张照片直接改变欧洲难民政策,从而引发2016年从年头到年尾的恐怖袭击)吃瓜群众是如此多变的群体,庞大芜杂而很难用单一的概念、理论来分析,所以其行为完全不可预知,即便有人有意去引导,去制造一个“瓜”喂给吃瓜群众,但结果可能出乎意料。
正如《导火新闻线》中的吃瓜群众,面目模糊,分散却又权势巨大。
媒体要讨好他们,权力机构也要讨好他们,法律也要讨好他们,商业也要讨好他们,未来更要讨好他们。
所以才有了特朗普这个网红当选总统的奇迹。
他们就是我们。
那我们真正知道吃的瓜是什么瓜吗?
最终我们将会发现,围观改变的不是世界,只是我们手中变幻的瓜。
(完)
《导火新闻线》是同名电视剧的延续,主角仍然闪三位有社会良心和职业道德的囧报记者——方凝、辉爷、阿咩。
电影版本加入了闪报这个新崛起的对手,本片向观众展现了一场点击率与职业道德的死磕直播。
电视剧结尾提到总编汪海蓝离开香港之后,一直由方凝作为代总编。
方凝不像前总编凡事讲销量、讲点击率,她更追求社会公义。
在这样的理念下,囧报受到同行的挤压,面临裁员和倒闭的困境。
闪报的新闻伎俩见死不救拍了再说影片开篇几名囧报记者就《饥饿的苏丹》这幅新闻图片展开讨论,应该救了再拍还是拍了再救。
年轻的阿咩表示,既想拍下,也想救下。
一起小巴司机失控突发事件中,一个路人小女孩站在案发现场,旁边高搭的架台即将倒塌。
闪报一名记者举起相机,手指轻放快门之上,等待捕捉那个绝对难得一见的惨状,也许他连新闻标题已经拟好——无辜女童受牵连惨死小巴事故现场。
辉爷见状,毫不犹豫地选择先救人,他飞奔过去救下小女孩,与此同时支架倒塌,闪报记者连续地按下快门。
拍下或者救下,似乎只有一种选择,并且只有一次机会。
没有新闻就造新闻电视台灯光师智叔绑架了正在做直播的嘉宾以及一众幕后工作人员。
他向谈判专家提出诉求,凌晨12时之前要特首亲身现场。
全港的媒体争相报道此事,电视台被堵得水泄不通,没有一家媒体能从中获取任何事态相关消息。
这个时候闪报总编辑驾驶私家车行到队伍的最前方,两步跨上车顶,用相机对准身后的媒体。
她让身旁的实习生造个题目——“媒体枉顾人质安全挤爆电视城”。
不折手段揭人疮疤智叔因多年前女儿被害惨死,被告人因收买证人而无罪释放。
几年前证人因良心受到责备而向智叔坦白,他希望就此事上诉被告人,却发现香港有个一罪不能两审的法例。
智叔去静坐、去绝食希望立法会能够修改“一罪两审”的法例,可惜个人力量实在渺小,他的诉求经过长期的司法程序仍然没有得到实现。
智叔决定出此下策,行动的当天上午通过语音讯息告知自己的妻子,妻子是位小巴司机也因此病发酿成车祸身亡。
闪报记者派人潜入殓房并使用非法手段获得妻子的事故遗照,为了获得点击量闪报第一时间发布了这个消息,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智叔受到更大刺激而失控。
果不其然,智叔因得知妻子死讯情绪失控,一名工作人员趁机逃跑,慌乱中智叔摁动按钮,引爆了其中一个炸弹。
催化效果激化矛盾闪报记者嫌僵持事态还不够严重,不顾真相地在网上散布中伤智叔女儿的言论,直指她本就是个私生活极其不堪的女学生。
爱女惨死,罪人就在眼前,面对这样的诽谤智叔发疯一样暴打着被告人。
为了能在法庭上真正取得最光明正大的公道,智叔最后也没有当场杀掉被告人。
闪报一方面不断地激化矛盾,巴不得事态去到最不可收拾的地步。
另一方面,囧报的三位记者实施着救人的行动。
展示着囧报的职业道德,放弃盲从市场需求;坚持追求事实真相;优先救人敬畏生命;因势利导维护公义。
新闻追求眼球效应,迎合市场需求被从业者当成很理所应当的事情。
如果市场的需求就是要鲜血、低俗、露骨……这样的需要是否还应该去迎合、去引导、去导向。
作者:cherie chik文章编号:CF042日期:2016年12月19日影评公众号:wordshowu转载请与本人联系,未经许可禁止随意抄袭,侵权必究,特此声明,请自重
這是一部充滿了正能量的電影,看完後我發現我已經好久沒有深入反思過自己的言行舉止了。
電影好看嗎?
不好看我就不寫這篇文了吧?
我不說電影內容,以免劇透。
我最想說的是這部戲帶給觀眾的一個訊息,一個值得你認真思考的訊息。
曾幾何時你在報章上看到的東西你基本上不會懷疑其真偽性,但你今天還會嗎?
你可曾聽到身邊的人和你說「報紙你也信?
」。
近年的傳媒誇大或虛構新聞已是司空見慣,畢竟為了點擊率,為了收視,為了有更多的觀眾及讀者;有了上述的才有廣告、有收入,公司盈利你才有薪水,完完全全是一個靠吸睛賺錢的行業。
你可以充滿道德地譴責傳媒為了點擊及收視而放棄所謂的專業操守。
但,你有否考慮過正正就是這些誇大了,虛構了的所謂新聞才吸引到你花費你寶貴的時間閱讀/收看?
是否一個很誇張的標題讓你有更大機會詳細閱讀整篇文章?
是否一張性感女郎或肌肉型男的照片讓你更快點擊收看相關影片?
是的,問題出自你身上,正正就是你願意看,人家才會做給你看。
你是否應該提升自己個人品格及知識看一些並不嘩眾取寵的東西?
當大家品味變好了是不是可以改善到香港的傳媒風氣?
你去慨嘆一代不如一代的時候又有否檢討因為你膚淺的品味讓傳媒業墮落繼而影響你的下一代變得更膚淺?
看完這部電影真的很讓我反思,我也希望可以提升個人品格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是這電影感染到我去寫這麼多讓我們一起提升嗎?
不,我也只是為了點擊,讓你給個讚而已。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深V】
瘦骨嶙峋的女童饿得跪倒在地,丝毫没注意到背后是等着猎食她的秃鹰。
20余年前,这幅名为《饥饿的苏丹》的摄影作品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也让世界开始关注当时发生在苏丹的饥荒。
按下快门之后,图片作者凯文•卡特赶走了秃鹰,他注视着女孩继续蹒跚前行,然后情绪崩溃。
然而,更令他崩溃的是,照片获奖之后,他受到种种谴责,谴责者认为他太残忍,没有放下相机去救小女孩。
《饥饿的苏丹》作者凯文·卡特于是,颁奖结束后两个月,凯文•卡特因经受不住非议而自杀。
在这部港片中,《饥饿的苏丹》不但是探讨记者这一社会角色的定位的重要道具,也是对片中所刻画的媒体生态的比喻。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片中营造的是这样一种媒体生态——媒体为了流量可以编新闻,也可以用各种低俗新闻填满头版位置。
另一家媒体,备感流量压力的代总编被上司的一句话呛得哑口无言。
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吴孟达饰演的谭锐智,因为诉求得不到媒体关注,铤而走险走上了绑架之路。
电影预言了媒体过分争夺受众注意力的下场。
这些预言最后是否会成真我们不得而知,可是先于这部电影出街的同名剧集所展示的一些情节,如总编当街遇袭、记者越权更改头版等,竟然在之后成了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实际上,《导火新闻线》所预言的传媒生态,与美国19世纪末那场黄色新闻大战非常相似。
当时普利策(没错,就是设立普利策新闻奖的那位)的《世界报》和赫斯特的《新闻报》,为了争夺读者,频发刊登骇人听闻、刺激人的新闻,标题也是怎么色情暴力惊悚就怎么来。
黄色新闻大战终结于时任美国总统麦金莱遇刺之后。
《世界报》因为在此前鼓吹刺杀麦金莱的言论而被迫停刊。
而我们的传媒生态,似乎正朝着《导火新闻线》的预言一步步走下去……科技的日新月异,让媒体与受众的地位发生了调转,受众注意力成了稀缺品,原本代表着权威客观公正的媒体反而泛滥起来。
算法的不断改进,让各个资讯客户端都在推送“用户想看”的内容。
这是这些所谓的“用户想看”的内容,很可能会绑架媒体,让其丧失权威性、公正性,一味地往猎奇和重口地方向发展。
以前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因为没救人而备受谴责,而在《导火新闻线》中,无底线的记者却可以为了点击量穷极一切逼迫当事人,让其做出杀人行为。
希望电影的这个预言不会成真。
另外一点不得不提的是,本片的制片方是中国3D数码娱乐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早前出品的电影多为情色片,例如《一路向西》、《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和《把妹达人》等等。
于是,在电影中多以卖弄风骚的性感形象示人的何佩瑜,这次演的是一个广州暨大的实习生。
经常饰演爱夜蒲的阔少角色的王宗尧,这次成了一身正义感的记者。
唯有何华高,依然是继续自己近年来多次扮演的猥琐角色。
不过这也说明了这家2011年成立的公司能够游走在大雅大俗的两端。
当然了,这部电影缺点也不少,比如说结尾部分的生硬翻转,又比如说很多重要观点都是靠演员之口讲出来,并没有太多的情节展示。
但总体而言,本片还是瑕不掩瑜,属于近年来少有的反应社会现实的作品,相比那些大而空泛的所谓商业大片,已经给足了诚意。
更多本片精彩情节的GIF,可以戳这里
在低头族日益增多的互联网时代,依靠这种市场需求确实可以做到很多事,这个故事幸运的以自身的悲惨获得了公众的同情,案件本身昭显得社会问题更多,吴大爷的故事被部分当权定义为冷血暴力事件,他们欲以武制暴,这本身更加冷血!
片尾对一罪两审的修正案,现代化的香港官方明确宣布,政府不会受到任何单一事件的影响?
其实,任何人、组织、甚至是伟大的历史时段,都会有决策失误、或者是当时可以,但随着外界的变化而不合时宜,吸取经验教训,重新迈上征程才是最好的选择,没有必要死要面子不肯接受,做人做事都是一样一样的!
很多人拿这部片子跟韩国的《恐怖直播》甚至《熔炉》去比较,但我觉得不是。
作为一个新闻系科班毕业的人,我对新闻的理解是有自己的偏执的,也是因为保留着信仰,所以选择远离,不抱希望就不会失望,也不会感受到信仰崩塌的绝望。
一、欲说无门的剧情每天都在上演影片里的故事很简单,除了绑架戏码以外,达叔在立法会门口静坐的场面,每一天都在我们每个城市的政府门口和各种上坊地点不断重复上演。
但是如果你偶尔去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根本没有记者去想了解他们的故事,去报道他们的故事。
翻开报纸,你甚至会找到那个小区的下水道堵了相关部门去解决,也不会发现这些上坊的故事。
为什么?
答案太多了。
但不是他们的故事没有新闻点不能上热门,而是实在是太多了,麻木了。
没有结果的事情,时间久了就不会就那么高的关注度。
就像现在的雾霾,柴静的《穹顶之下》出来的时候,大街小巷都在谈都在议论,然而现在呢,雾霾俨然成了我们晒微博晒朋友圈的一种调侃,因为迟迟不能推进迟迟没有结果,人都是有耐受性的,时间长了选择性注意消失了,久而久之心里就变成“反正也是没有用的,何必费那个劲,买个空气净化器算了·······”。
这不是别人的事这事关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尚能如此,对于别人诸如像达叔这样的渺小的陌生人,又怎么会有关注度呢!
二、记者不是商人亦不是政治家影片中《囧报》与《快报》用数字(点击率)对打,主编方凝为激励大家对市场和新闻的关系说了一句话,她说:“市场越是相逼我们去接受他们的价值观,我们就越应该将我们觉得是正确的那一套传达给他们。
”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同,阿咩也说“我们应该学凯文·卡特,拍一张这样的照片出来,改变世界。
就是因为这张照片,才令西方国家知道苏丹的饥荒严重到什么程度,结果改变了他们的救援政策。
如果我们现在可以做点什么,让香港人知道今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就可以反败为胜。
”是的,这话说出来很热血很理想,但其实,新闻不是这样的,记者不是这样的。
记者不是商人亦不是政治家,他应该考虑的不应该是迎合市场还是 传达自己的意志去改变市场,更不是为了去反败为胜。
市场不应该成为我们贱卖自己的理由,也不是出卖公众知情权的借口。
相同的,我们可以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意志,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但是我们不能利用记者的权利,将我们自以为是的主张,硬塞给我们的受众。
不是有人喊冤,我们就要理所应当的同情弱者,确定强者欺压弱者这样的主题,再让事实迁就于观点。
是的,电影《熔炉》的上映催动韩国立法,但不能盲目的去跟《熔炉》比,熔炉的主人公不是新闻工作者,他们是切身受害者,他们为自己鸣鼓喊冤冤为自己去争取权益,这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作为一个记者,我们要做的是竭尽所能的限制我们参与政治的冲动,限制我们利用资源去操纵受众的冲动,而不是放任。
我们要做的重来就不是改变世界这种宏大的命题,我们必须要做的是一定要真实的呈现出来,哪怕血淋淋,哪怕不如人愿,哪怕平淡的完全不会惊起一丝波澜,但真实才是我们的生命,还好《囧报》呈现的事件是真实的。
我不敢想象,如果这件事情真的不是那位高先生的错,而所有人都被舆论误导去天然的同情弱者,成千上万的低头族的关注,成千上万人自发集会游行给政府施压,那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最后,引用方凝在结尾的一段话:“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很多人都觉得这句话是乔布斯的名言,但其实它源自杂志《Whole Eart Catalog》出版人Kevin KElly 在停刊号封底的一句话,根据他自己对这句话的阐释: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用初学者的谦虚自觉、饥饿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
记者确实是“饥饿的一群”,但我们不能像饥饿的老鹰般,不顾一切去啃食一个快将饿死的小孩。
我们必须有谦虚的自觉,求知的渴慕去处理新闻,这样才是一个记者,一个传媒应有的态度。
Stay hungry,Stay foolish,后面我想还应该加一句就是:Maintai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news。
谈一谈看完导火的一点个人感受。
这部电影跟韩国恐怖直播不能说比不过,他们入手的角度根本就不相同。
导火这部电影就是从我们的普通生活入手,就是最真实最接近我们生活的情况摆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去了解,去深思。
前一段时间刚毕业的时候一直想去做媒体工作,当时一心想着关注的都是娱乐圈的那些八卦新闻。
谁谁谁又有新恋情了,谁谁谁又被爆出丑闻了。
这些新闻已经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一些娱乐,所以我们将更多的视线都放在了明星的八卦上面。
当这些新闻被大规模报道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现在的新闻主流都已经聚焦在这些明星的私生活上面。
现在的社会确实是一个媒体主动迎合受众的社会,哪种新闻吸引人就争相报道哪种。
可是那些跟我们一样过着普通生活的老百姓当他们遭遇苦难想要寻求帮助时却无人问津,只能由自己痛苦地挣扎在这个社会上,没有人帮助甚至没有人关注。
现在媒体报道的基本都是除了明星那些事,剩下的就是哪里又有跳楼的了,哪里又被虐待的了。
可是这些新闻报道完之后呢,那些受害人家属的申诉谁来解决呢,那些人的冤屈谁来为他们诉说呢?
是,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光是这么多人每天发生的惨痛事件那么多哪能顾得过来呢。
可是最起码媒体应该做到的是关注我们国家的生活状态尽自己可能表达大众的心声,而并不是为了赚点击赚收视一味地只说那些观众会喜欢的。
在这个一切信息靠网络穿达的年代,信息传播这么迅速。
媒体的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这句话豪不夸张,可是有多少媒体是为劳苦大众发声的呢。
智叔要不是劫持人质他们一家的遭遇,他女儿的惨死根本没有人会关心。
自己捧在手心的女儿十七岁的年纪被人奸杀,父母见到尸体的时候甚至认不出那是他们以往漂亮可爱的女儿,作为父母可想而知内心多么的痛苦。
可是在明明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凶手却堂而皇之地被无罪释放,任凭哪个父母都无法接受。
坚持了七年为女儿讨回公道却每每被人无视,就因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根本没人关心。
在被压抑到极度情况下,只能通过极端手段引发社会关注。
媒体为了博眼球枉顾生命,有钱有势的凶手杀了人只需要一点钱几句话就可以摆脱法律制裁。
只有受害人在那里苦苦挣扎,社会底层人的悲哀,有苦你就使劲往下咽。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新闻报道不只是看收视率,更要看的是媒体人的良心与公义,媒体人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其实要承担的很多,愿更多的媒体人能够保持初心,还原真相。
愿世界和平。
和《十二公民》一样,揭示了当前社会的舆论情况,值得一看。
有人说不如《恐怖直播》,《恐怖直播》确实更惊心动魄,而本片更接地气,更符合现实。
如今的绝大多数媒体不正如片中闪报那样,为了收视率扔掉了良心吗。
网传一句名言“谣言总是让有些人心惊肉跳,让有些人心潮澎湃”,以我的经历,觉得确实如此。
曾经看到一篇报道,说某人因为吃鱼香肉丝没吃出鱼味拒绝付款,被各家媒体转载后就成了“吃鱼香肉丝没有鱼,拒绝付款”,媒体仗着嘴大随意编排。
某浪的新闻评论下凡是对政府不利的言论会被顶上热评,民众对政府不满我无话可说,但是我说报道有失偏颇的评论却发不上去。
当年的彭宇案被炒作到现在不敢扶老人,但是又有几家媒体跟踪报道“彭宇承认自己将老人碰倒”。
本片最赞的是片尾政府发言人的声明:“所有法例的修订都是按既定程序进行,不会受到单一事件影响”,这才是真正的法治。
希望本片会让媒体清醒一点,国家的运作离不开舆论的监督,但是请媒体用良心报道事情真相,因为媒体是广大民众了解事件最主要的途径。
这部电影用两条主要矛盾串起全片:一是囧、闪二报的竞争,二是谭锐智与高建仁的矛盾。
两条矛盾里又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冲突与对立:报社的竞争折射了当时网络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冲击;两报社的记者形成对比是在探讨记者职业操守与利益的权衡;谭和高的恩怨背后是对香港法律的审视,以及草根大众在权势之前的无力。
看到高建仁案背后官官相护的隐情时,我以为这又是一部香港警匪律政片——最后歹徒被制服,香港司法的公平公正得到伸张。
结果影片花了很大篇幅讲囧报在道德上取得了胜利,记者的良知更重要云云。
在我看来,这样的讴歌有点用力过猛——这似乎也是香港律政电影结尾的“通病”。
影片的叙述也没做好,高建仁犯罪背后的那条线有头无尾,倒是花了很大功夫在开头交代背景,突出香港记者吃人血馒头的主题,好像在反复强调这是一部和记者职业操守有关的电影而非警匪片——不是吧阿sir,观众又不瞎。
我觉得全片最大的败笔是开头,实在挤了太多东西了,一开始就给观众喂了一大口,让我以为是导演把一部电视剧的剧本压缩成了一部电影。
例如王子的存在完全没必要,可以删掉。
而且开头的人称叙述是阿咩,后面全是上帝视角并且没有再回到阿咩视角,未免有点衔接不当。
这几天,热搜、朋友圈、公众号都是吴孟达,一个喜欢港产影视作品都熟悉的面孔,一个从TVB艺员训练班出道,不红不黑的甘草演员。
认识他普遍都因为与星爷合作接近40部作品。
曾经因为私生活乱七八糟而低沉消退,但最近几年达叔积极复出,也有一些好的作品。
今天,不讲他跟星爷的合作,也不透露内娱八卦,来讲讲达叔的《导火新闻线》!
这也是一部达叔当男配的电影,但从戏份和演技的表现来说,我觉得本片达叔的番位应该是男一的。
看得出剧本是下过功夫的香港和台湾近年不断有讲媒体,而且完成度非常高的电视作品,比如《我们与恶的距离》,以及本片的同名电视剧,都深得我心。
这种带有批评讽刺意味的题材,也就只有特区能制作了。
本片围绕香港立法会关于《一罪两审》事件展开,以两方对立媒体报道反应社会问题,是一部现实主义为题材的佳作。
在我看来其实两方媒体都没有对与错,作为记者,如果每次跑新闻都要在哲学上著名的二难选择问题——电车难题上做选择,或者在知情权和隐私权上先纠结一番,那言论自由就失去意义了。
记者与自媒体人不一样,记者是新闻记录和新闻报道的人,负责报道事实;而自媒体人是带有个人观点甚至情绪写作的人。
在报道的层面上讲,媒体确实会有“只报道想让你知道的内容,而非事实的全部内容”的情况,为了销量,为了流量,只说受众想知道的内容。
喜欢吴孟达的个人solo
知道达叔死讯之后,朋友第一时间推荐了这部剧给我看,其中一个原因是这部电影,没有周星驰的无厘头,也不在是星爷旁边的甘草。
让吴孟达有足够表演的戏份,在讲述女儿惨痛遭遇和两场情绪失控的表演中,充分带动观众的情绪,也为最后剧情推向高潮埋下伏笔。
同是喜剧演员出身,本剧不像现在李焕英这种刻意渲染拉动观众情绪,最后仅通过群众的鼓掌,情绪就上来了。
毕竟是同名电视剧的衍生剧,因此剧情过于明快,也由于是电影时长的限制,在喜剧处理上一定是不如电视剧效果的,港味浓郁,值得推荐哦
两星半,纯三俗电视剧级别编导掌控力的失了港味的b级片,然而我一看到达叔就泪汪汪,大陆脸谱化角色扮坏真的让人脑仁疼,狗仔心态和记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片总体还是拿捏狗仔并且还捏得很片面。良心是有的。括弧:如果现在的韩片先抄原来的港片,现在的港片再抄现在的韩片,那港片还是自己的孩子
看不进去,太硬了。
电影版感觉比电视剧差好多,
想要模仿,可惜太烂
电影本身很一般,非常一般。只是谈论的内容值得深思。其实这种东西就很根本啊,基本上传媒行业的人学习的时候都学过,只是莫名就被忘却了这些最基本的
媒体人要有节操
stay hungry 后面那句是stay foolish always stay hungry知会越来越贪心
对港台媒体黑得漂亮_(:з」∠)_探讨的内容是极富建设性意义的,可惜制作太粗糙,电视剧质感甩不掉,从摄影、表演、人物塑造到故事发展都问题多多,作为院线电影而言实在不及格。能把一个好题材生生糟蹋成这样,活该你HKTV拿不到牌照 :)
挺出乎意料的,热点、伦理和政治影射一个不缺,完成度是近年港剧剧场版里最高的一个。热点蹭了个全,但吃相不难看,某些蹭得太凶的片子跟这部比,就是片中的《闪报》。
跑的比香港记者还快!这种东西不存在。
3.75
最近几年关于新闻工作者的电影真是不少,这部除了后面欠缺说服力其它都很好,好久不见吴孟达啦
恐怖直播+夜行者的happy ending
作家埃特加.凯雷特的《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里其中一则短篇里大略提过,只有流血才有机会唤起世界的注意。电影中的吴孟达的角色便是这样。电影中也表达宣传媒体记者应有的媒体道德以及媒体的渲染影响力。
好题材被这导演拍的太烂了
香港记者跑的就是快
we are not afraid。自己也算半个媒体人,很多时候我会被上司质疑我的工作能力,因为我不懂得造新闻,写的东西没有传播点,根本赚不到钱。其实我一直都明白自己所谓的追求真相,是没人会关注的,反而是一些周边爆料更加容易吸引眼球。我就是那位囧报人。但是我想我不会轻易妥协,真相比数据更重要!
既不是记者也不是真相改变了事件,而是社交网络,这跟新闻有什么关系呢?还有那场搞了半天的车祸,那个女人,就一个龙套,没啦?狗屁剧本。。。
就是奔着“拍一个夸张的故事”去的。闪报总编放在网上的视频报格极低,这时候应该讽刺加嘲笑,另向看众摇尾乞怜,这样才能涨新粉懂不懂啊?吴孟达的演技在“得知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之后达到巅峰。一直在吃东西的庄主编有点可爱。片尾彩蛋中,把拼命的记者彩色高亮做成幻灯片,一幕幕,有点唏嘘。
剧本和手法都直白try too hard到尴尬,剧中人物无时无刻不在的中二的自以为是,和闪烁着的幼稚世界观,也折射着创作者同样的心态。大概是电视出身起码写的多拍的熟,故事本身讲得还算紧凑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