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失真的画

Anamorph,画中画,旧事重提,魔鬼尸篇

主演:威廉·达福,斯科特·斯比德曼,彼得·斯特曼,克里·杜瓦尔,Samantha MacIvor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失真的画》剧照

《失真的画》剧情介绍

失真的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五年前,一系列模仿名画场景的连环杀人案轰动纽约城,警探斯坦(Willem Dafoe 饰)受命调查此案,然而却迟迟没有进展,令其饱受舆论压力。斯坦以少女克莉斯特(Samantha MacIvor 饰)作诱饵吸引凶手,虽然成功击毙嫌疑犯艾迪,却也导致克莉斯特惨遭杀害。 艾迪一案使斯坦得到警署嘉奖,顺利升职,不过他的心中始终对遇害少女怀有愧疚,并且此案背后似乎另有隐情。心中承受巨大内疚之情的斯坦沉溺酒精,愈加孤僻。五年后,类似案件再次出现,凶手似乎有意以斯坦为目标发出赤裸裸的挑战。斯坦不仅要面对这个狡猾且智商极高的对手,更要面对长久以来困扰自己的心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勇敢的人所有错误的配料杜鹃花儿开地中海热塔玛拉·德鲁夏威夷特勤组第八季半身鬼生活点滴第四季弹头奇兵功之怒美人无泪后窗惊魂舞-乙HiME0~S.ifr~冰辙摄影机不要停!彼得卢黑车奇妙小镇奥斯威辛的刺青师陷阱邪恶力量第八季麒麟臂甜心巧克力态度娃娃程序员那么可爱空乘危机第一季心想事成不眠第一季狼警万事屋斋藤到异世界

《失真的画》长篇影评

 1 ) 拙劣的模仿

影片唯一可取之处在于杀手的作案手法,很符合一贯惊悚片的作风。

但整部影片都没有什么高潮,因为威廉德福在片中基本没有推理的过程,仅仅只是把几宗谋杀案呈现给观众,且很多地方交代的都不清楚。

疑问1杀手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呀?

疑问2那些作案现场呈现的画面到底说明了什么?

 2 ) 很漂亮的杀人手段 之 失真的画

故事的概况还是比较吸引人但是很多地方处理的很草率使整部电影看起来大打折扣故事的线索和艺术品紧紧挂钩显得很新颖 很有看点可惜在叙事的能力 节奏的把握上导演的功力实在一般最后的结局 真相的揭穿 凶手的最终下场都实在太赶了显得草草收场非常遗憾

 3 ) 忽然想到点

genius通常想出来的东西都过分追求完美。

那就注定要顾此失彼。

所以:半夜有点眼困的看完这个电影。

实在困。

也没怎么看明白动机。

兴许还能自圆其说的解释下所谓的动机。

但其实不知道导演兼编剧的henry miller想要表达什么思想。

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给中国教育到什么都要求个中心思想了。

或者这电影就是什么都没有。

只是形式主义的让你看到你心里面想要的明白。

这就够了。

各得所需。

但是。

有一点非常的让人惊叹。

那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时期独特的某种作画方法。

冲着那美轮美奂(本人觉得很美)还很赋talent的画来说这电影还是值得看的。

电影可以模仿。

但是那画不是随便就能画出来。

我就画不出来。

哈哈。

至少我是非常佩服这种思考能力,几百年我也想不出这样一个局。

哪怕是其中一个案发现场的布景。

还是觉得这个导演很厉害。

至少视觉上已经满足我。

换句话说。

相比中式表达方法的含蓄很多东西就不能表达出来。

而西方导演的某些拍摄手法就高明的弥补了。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睡觉!

 4 ) 很一般的片子

昨天晚上怀着期待看完这部片子,实在有些失望。

导演太希望强调艺术性,从被倒吊着染成蓝色的尸体,到最后侦探搭档被杀手残忍的弄成墨水瓶,一方面表达的是文艺复兴时期透视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表达是所谓:换一种角度看世界。

但是,导演没有交代为什么杀手要用如此极端的手法,也没有交代杀手杀人的动机。

感觉莫名其妙就出现了各种造型奇特的尸体,视觉冲击是够了,但内容严重不足,不符合常规逻辑。

另外,杀手应该是高智商犯罪,他在给侦探的电话中说:侦探坐在自己最心爱的椅子上,面对自己的影子或一个姑娘死去。

这是给侦探最后的死做了铺垫。

但是,杀手为什么要杀侦探?

杀手之前用尽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为什么会一枪就把侦探解决了?

感觉也不符合这个杀手一贯的杀人作风。

最后,个人感觉这个杀手是个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人,智商就不说了,从死者千奇百怪的造型就能看出,情商高表现在杀手成功的说服了那名女孩子,并在女孩子身上纹上图案,最终杀死她。

这说明,杀手的沟通能力很强,情商不会低。

个人认为,情商智商都超高的人,不应该在画中留下线索,至少不会留下这么直接的线索,让侦探能够找到他。

这个片子总体感觉,逻辑不通,虎头蛇尾。

 5 ) 失真了....

之前还是比较期待的,看过之后感觉怪怪的。

整体剧情有些拖沓,节奏有点慢,威廉达福的表演比较抑郁,或许到符合了片中的氛围,觉得剧情刚刚到精彩的地方就落幕了,很有蛇尾之嫌。

谋杀中提到的文艺复兴透视法和渐变主义还是很饶人寻味,可惜被冗长的剧情拖的支离破碎,很多不太明白的地方,或许看的彻底之后会别有感受吧。

作为一种氛围的营造看看还是不错的。

 6 ) 导演才是凶手

我同意,从一开始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知道这绝对不是那种刺激肾上腺让我能够觉得HIGH的电影。

当我坐在投影前把电影看完的时候,我觉得浑身上下已经冻得冰凉了。

说实话,让我感到很惊讶的是,我居然很喜欢凶手作案时的画面,无论是颜色、构图、创意,尤其是它的来源和创作手法,太妙了。

多年来,我是一名忠实的摄影爱好者,对于构图、颜色和照片主题的理解与创意在不断地提高和加深。

从一开始懂得如何使用相机,到后来懂得构图,到刻意的去创造,以及最后开始懂得灵感,从一开始拍了片子愿意炫给别人看,到最后有些片子觉得别人无法理解所以越来越孤独,这样的过程不是每个人都经历的,而我相信,作为导演和摄影师,他们的心路历程是有相似之处的。

当我看到片头的序曲时,我就被每一幅画面震撼了,说实话,如果作为摄影艺术品,那一幅幅画面绝对值得珍藏和玩味,我突然萌生了去案发现场进行拍摄和艺术创作的灵感,而这与我要讲的对于本剧的理解有很大联系。

其实,在整个观赏过程中,我对于如何破案以及案情的描述、剧情的铺垫并不在意,我更在意的是杀手的每一幅作品是如何创作、每一幅作品的主题以及每一幅作品的展示手法。

同样的感觉在看电影THE CELL的时候也有过,THE CELL展示的是更加变态的艺术效果,与其说是科幻、恐怖片,不如把情节都砍掉直接当做艺术创作或者行为艺术来看待,呵呵。

所以,当看到电影最后一幕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好导演都能用镜头去创造视觉艺术的。

有些导演拍摄的电影本身的故事性其实不如他镜头中的美轮美奂,尤其是张艺谋的“满城都是大馒头”,很多人看电影都只记得影片开始时宫女胸前的馒头了,却没有用摄影家的角度来看待张艺谋的每一个场景是如何构图、如何使用颜色,如何推进镜头,最终又是如何在影片的剪辑过程中保持了一贯的摄影家水平的。

他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我看了四遍,除了第一遍是看故事情节,剩下的三遍都是在琢磨构图和颜色的运用。

很多人对于老谋子的剧情不屑一顾,我也确实不太欣赏。

但是对于老谋子的视觉艺术水平却非常的欣赏啊!

当然,国家不傻,所以请张艺谋导演了奥运会开幕式,可惜的是奥运会开幕式的转播过程中的镜头运用极端失败,很多场景的构图、镜头切换与推进简直就像是来砸场子的水平,不谈也罢。

OK,回到正题,从影片剧情来看,导演从一开始就把可怜的STAN摆弄在作为任何一个中年男人都无法自拔的境地中:名声在外,荣升警衔,而同时,又让STAN背负了自责,让STAN一次次在那个妓女死亡的过程中飘荡。

而实际电影中的杀手,似乎很多行为都非常无厘头,从跟梢到被追,从寄给STAN的照片,从作为SANDY的SPONSER,似乎都是在对STAN说,来吧,FIND ME, ARREST ME OR KILL ME!

尤其是杀手的每一幅作品更是赤裸的挑战和泄密,最后被年轻警探CARL用茶缸的倒影来破译,直到CARL赶到了案发现场,击毙了凶手。

所以,我认为,凶手从存在的开始就是要被击毙的,这是凶手自己选择的DESTINY。

凶手会选择要么杀死STAN后寻找新的警察猎物,或者给自己选择一个最美好的场景来自杀作为自己最终的艺术品。

显然,凶手选择了自己的死亡作为最终的艺术品。

STAN坐在椅子上痛苦挣扎的表情并不是真实的,而是作为凶手死前所看到的情景来展示的。

而凶手眼中所看到的最后的STAN的死亡时的表情是与其所纹身的画面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凶手在死前最终用自己的双眼看到了自己最终的艺术品。

这样的死亡,是否已经将凶手最变态的艺术水平从感官艺术过度到了行为艺术?

而自己就是行为艺术最终的表演者和观赏者?

这也解释了从一开始的破蛋而出,到第二幅图的雄鹰,到第三幅图的死亡,相互之间是关联的,也就是说要么STAN作为第四幅图来终结,要么自己被终结,或者两个人都死在最终的艺术品中。

所以,从剧情来看,纵观整个影片,对于凶手的心理刻画、凶手的作案动机、凶手的无厘头和最终的SB行为艺术,导演都没有给出任何解释或铺垫。

那么,导演HENRY到底为何会这样来拍摄一部电影呢?

Anamorph (2007) (as H.S. Miller) I Remember You Now... (2005) Quitters (2005) Late Watch (2004) 这些都是他作为导演拍摄的电影,其中的QUITTERS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他并不是编剧。

凡是HENRY自编自导的片子评价都很差。

所以,我把片子又看了一遍,更加肯定的说,如果导演本人是一名追求艺术走向极端而且将艺术上升为变态的艺术的话,那么这部影片无论从构图、颜色、气氛的把控上,都是完整的艺术品。

因此,我得出了结论,导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凶手。

他享受这样的过程,享受这样的艺术品,他用了大量篇幅来描绘杀人的场景和杀人的过程,极端享受最后STAN痛苦挣扎死去的表情。

导演跳过了对凶手的描述,跳过了剧情的描述,跳过了一切,就是要赤裸裸地把自己对于死亡的理解和艺术品带来给观众!

就像我,对于里面的艺术场景非常喜爱,尤其是把人肢解后所形成的那副画面,美极了!

你可以说我很变态,但是但凡对于艺术的极端追求最终都会落入变态的欣赏水平中去。

这一点,欧美人似乎中毒的比我们中国人多,欧美人对于变态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不亚于日本人,甚至更加邪恶。

看过CLIVE BARKERS的艺术品吗?

很有感觉。

因此,这部电影与其说是破案片,不如说是一部堕落的艺术品。

凶手其实出场或者不出场根本无关剧情,只要你欣赏了案发现场的每一幅“艺术品”,那么凶手的意愿就得到了变态的满足。

让观众堕落,这才是凶手-导演的最终意图!

导演一直想让我们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的是:原来死亡也可以这样艺术啊!

类似这样主题的电影,我想了想,其实还真有不少,比如THE CELL、汉尼拔 Hannibal还有“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等堪称经典,都是极度变态的美。

呵呵,导演已经把我对于艺术的追求堕落了,谁会是下一个呢?

你吗?

 7 ) 情节有些含糊的连环杀手片

  “在情节上,不得不说导演有很多地方没有交代清楚”    这个电影应该说编剧有一些问题。

很多地方都有些莫名其妙。

感觉像是埋下伏笔,后面又没了下文。

-_- 就像stan去找以前的警察朋友那段。

他在回忆5年前的那个案子的时候,当他说:“this is our guy.”,后来跑去抓捕似乎抓错了。

但是那个疑犯已经死了。

他回忆起当时那个同事说过一个什么话。

ms很可疑。

搞得我还以为是那个警察有问题。

结果,好像没有后续情节了。

    另外,结局的serial killer死得也有些冤枉。

作为犯下那么多案子的心理变态杀手,一般而言是不会选一个已经指引警方去过的地方作为犯罪现场的。

 8 ) 完美犯罪艺术

看了这么多年电影,近期看过的片子中,除了孤儿怨就只有这部失真的画能让我完全沉浸其中了,90分钟里情绪和好奇心时刻都调动起来。

这片子在惊悚犯罪片上的构思和细节处理实在惊艳,叙事上没有快餐类的平铺直叙,台词和镜头蕴含深意,引人思考。

其实在评价上两极化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毕竟这部片不够快餐化,需要观众沉下心思考才能融入和理解剧情,因此看进去的人肯定是大呼过瘾,看不进去的就觉得很闷很无聊了。

这部片子的路数和七宗罪非常像,都是从头策划到尾的终极犯罪艺术品,堪称完美。

相比七宗罪皮特被设计在最后一宗里的创意,本片犯罪者的创意更加技高一筹了,失真法的巧妙运用是一方面,而最赞的还是把老警察5年来从内心到精神状态的变化以及最后的死亡全部设计在内,并最终都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

而本文也主要从这个角度去分析结构,帮助大家理解剧情吧。

首先片中有很多细节显示出Stan是有强迫症的,强迫症的人很怕事情没有做“对”或者没有完成。

而5年来最让Stan难以释怀的就是艾迪大叔的案子,结案理由是因为他的小组杀死嫌疑人之后,类似案件就没有再出现过了。

没有直接的强有力的证据说明被杀的男人一定是连环杀手,对于强迫症的Stan来说,这样的结果一直如鲠在喉。

再者,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被发现,警局的人都开始怀疑和质问Stan关于艾迪大叔的案子,大家都发现一丝端倪,那就是当年结案被杀的嫌疑犯并非真凶,而5年后今天作案的凶手,就是当年的连环杀手。

但Stan在表面上却不愿承认这一点,毕竟他的晋升,是因为侦破此案而来,这给他内心带来深深的矛盾冲突。

另外,在这件案子中,一个从水中捞起的女孩本来可以获救,但是由于Stan的判断失误而被杀,Stan的内心也深深陷入自责之中,5年来无法释怀。

这也是Stan内心最大的伤痕所在。

于是这个伤痕被设计在了最终作品中,Stan坐在椅子上直面水中死去的年轻女孩,直面他最深的伤痕而迎接死亡。

在杀手唯一的台词中,他对Stan讲,艺术家从不休息,所以虽然他停止了杀戮,但是用5年的时间来让Stan的内心饱受煎熬,从而培养出这三个心病来设计在最终作品中,以完成最终画作精神内涵。

这是本片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地方。

最终画面里,stan死去时候的三张痛苦的脸,个人觉得就是这三个心病的写照。

在演技上,有人说男主演技一般,自始至终一个表情面瘫脸。

我倒不这么觉得。

Stan这个形象,是一个不善交际,强迫症,始终单身,内心有着无法释怀的伤疤的老警察,面部表情单一沉闷是他应有的表现。

毕竟这不是一个有着幸福家庭,做着销售公关类职业,整天和周围人聊天打屁的外向男人。

所以个人觉得威廉·达福倒是把这一形象演的很到位了,没有突兀的感觉。

本片还是值得反复看上几遍的,我这是第一遍看,但是很专注,并且看的过程中也不断暂停和回放。

总体来讲确实是一部需要思考和沉淀才能体会到精髓的片子。

所以这里给的是5星力荐

 9 ) find the key point - anamorph

anamorph[9AnE`mR:fIk]adj.失真的,变形的anamorph,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绘画技术,它的目的就是要从一幅画上来展现两种图案(即从不同角度的视觉所看到的内容不同)。

这种被当时的艺术家们所推崇的表达方式,也称之为——“渐变主义”。

影片从探长stan追查连环谋杀案的线索逐渐展开,要知道,这不仅仅是普通的谋杀案现场。

因为一幕幕的命案现场,都是“艺术品”。

那些用死者尸体组成的油画,给会给你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影片中曾经将悬挂的尸块利用空间关系组成的怪鸟的一幕让人超级震撼。

美国的好莱坞制作经常会出现这种题材的电影,即侦探与变态杀手的较量。

七宗罪、zodiac、牛津杀手、以及非常经典的<沉默羔羊>,都是类似题材的影片。

将变态杀手与艺术联系到一起,来诠释一种神秘的力量。

这种力量也许是宗教,也许是人性的绝望,总之影片的最后总会将问题落到why and why what的层面上。

那些变态杀手为什么会做这些,他们的动机到底是什么,这也许是人类犯罪心理学中一个永恒的课题。

<失真的画>,从多方面的心理描写来讲述了stan探长的办案经过,从他的孤僻、疲惫和呆板的意识特征,表达了一种孤独的无助感,这一切有来自变态杀手,也有来自他内心的黑暗。

Uncle Eddie一案,就是stan接手办理,长期的无线索无头绪,让他背负了巨大的压力。

影片中反复出现被刺死女孩的画面,那正是他黑暗内心的写照,因为他利用了那个女孩做诱饵而想抓获变态杀手,没想到不光没有抓到杀手,那个女孩还因此丧命,stan探长深感内疚的同时还被杀手刻意留下的剪报羞辱,这一些对他而言都是沉重的打击。

于是在认定一个嫌疑犯的情况下,误杀了嫌犯,并将其认为就是一系列连环杀人案的凶手Uncle Eddie,草草结案,尽管stan心里知道这名嫌疑犯并不是真正的变态杀手。

因此升职的stan,每天其实都在和良心和残酷的现实里徘徊挣扎,给组员演示犯罪心理学的幻灯片讲学,到案发现场看到震惊的一幕又一幕,他的内心其实已经非常无助,只能终日偷偷的用酒精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这一切都冒似在变态杀手的掌握之中,通过留在连环命案现场一组又一组的油画“密码”,也揭示了探长stan最终的命运。

影片最后还是过于仓促,在stan被杀的最后一刻,变态杀手被击毙。

也许导演也没有想好该如何去解释这一切行为,给人以希望总不是坏事。

杀手的生活基本上完全没有介绍,几乎空白,这也是较为败笔的地方。

作为一部推理惊悚片,总的来说还不错。

尤其是那一系列的油画和艺术品暗藏的玄机,让人惊叹,这些正是破案的关键所在。

find the key point.找到关键点。

站在不同的角度,你会有新发现。

you gotta go back look at the things from a different angle.有关艺术品的解构:一开始被刺溺水的女孩所躺的码头绳索所组成的圈状结构是"鸟窝"的象征;被吊死的尸体通过透光仪所折射出的图像是"鸟蛋"破裂的象征;然后就是尸块所组成的大怪鸟,是devil重生的象征;最后就是透过女孩背后纹身与水池前水泥地组成的单词death。

 10 ) 死亡降临时决定性的瞬间

对于卡尔,他看见了斯坦离世的瞬间,对于凶手,他看到了自己的终极作品---死亡降临时决定性的瞬间。

凶手洞悉斯坦的心理,因此他最后绘画出了三张脸,是斯坦的三种情绪,对于自己压抑人生的悲伤,对于面对罪恶时无能为力的痛苦,对于克里斯托、珊迪死亡的愤怒,而这一切是凶手逐步推动下完成升华的,当现场、解构与内涵统一时,即是三种情绪完美结合的瞬间,死亡的瞬间,决定性的瞬间,凶手完成了自己的永恒。

瞬间与永恒,是这部充满失真之美的作品的内核,凶手的手法残忍血腥,却带有扭曲、神秘的美感。

七宗罪的内核,是凶手以七件骇人听闻的血腥案件来完成布道,来警醒这个老警探口中已经堕落灰暗的社会。

当幼稚的年轻警探得意洋洋的讽刺凶手,世界很快会忘记你的时候,他不知道凶手的计划是连同自己的生命一起为祭品,来升华整个案件的“意义”,因此七宗罪的结尾,凶手以自己的死亡来完成整个布局,起到了长久震撼世间的作用,他得逞了。

而失真的画,凶手不是为布道,也不是为了警醒社会。

与七宗罪的凶手不同,他追求的不是长久,而是瞬间的美,他的目的不是通过暴力布道警醒社会,而是通过犯罪实现自己对死亡的终极诠释,而他的手段更为精巧,因为他洞悉了自己未完成作品---斯坦内心世界的变化,并一步步完成了这部作品,在死亡到来时,永远的在自己艺术家的眼中烙印下了完美。

尽管这用负面情绪与血腥场面堆砌起来的美充满邪恶,扭曲,偏执,但当最后那决定性的瞬间永远定格的时刻,那瞬间的永恒,确实犹如一件艺术品般精致。

这部电影虽然表现形式有些沉闷,压抑,似乎不如七宗罪那么扣人心弦,或者说,商业化,但这部电影的构思之精巧,细节之丰富,表现出的艺术之美,无论是犯罪现场艺术化布置的形式之“美”或者是人物扭曲、渐变、分裂的心理之“美”,都是极其难得的,达福完美的演绎出了斯坦压抑的内心世界以及这个人物孤寂内心各种幽暗情绪细腻的渐变过程,而那种幽暗,比炽烈的情感更难表现,值得一再的细细品味。

至于许多人抨击的,对于凶手动机交代不清,我感觉,这才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实际上凶手的动机全篇都做了说明,例如开场时5起案件,被害人分别处于睡眠(无意识)、迷失(丧失自我)、祈祷(意识的专一),做爱(意识达到顶峰)以及卖淫(丧失人格)等五种意识处于独特状态,即与死亡(肉体与精神的死亡)有所联系的状态,这里暗示了凶手的目的是寻找与死亡有关的美与瞬间(注意凶手留下的话“在他的梦中我找到了他”“迷失在陆地上时我发现了他”等,即指明其寻找的,是所谓的某种状态的瞬间)而全篇,斯坦的两次讲座以及与古董商朋友的几次交流,导演反复借助人物之口,阐述了“决定性的瞬间“”画面的解构“”失真的含义” “艺术家只有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才能创造出最有灵感的画面”“失真是破坏你常用的视野,颠覆你对的旧有观点。

”等关键语句,这些话,其实就是帮助我们了解凶手的动机。

也许,对于没有看懂影片的人而言,是该用失真法再仔细的看一遍这部难得佳作了。

再次推荐。

《失真的画》短评

整片的叙事实在是莫名其妙,很多该交代的东西都模模糊糊,尤其是罪犯的背景和主角关系,让人看得一头雾水。anamorph拍到电影里这样的概念是很牛逼啦,就当是科普一下吧。

9分钟前
  • syuu默
  • 较差

不符合我的胃口,很乏味。

13分钟前
  • Lamen
  • 很差

画面唯美,就是不知道在讲什么

14分钟前
  • Aether
  • 还行

催眠作用好……

18分钟前
  • 周小爱
  • 还行

一点都不好看

22分钟前
  • winifred
  • 还行

沉闷的电影 杀人后布置的东西倒还算新颖~~ 挺美的要从特别的角度看问题

24分钟前
  • Fallcon
  • 较差

大烂片

28分钟前
  • 风之子
  • 很差

悬疑味道很浓重,结局以及案情却没有交待清楚

32分钟前
  • 独看枫叶丹
  • 很差

把一个有意思的题材拍得好拖沓沉闷

35分钟前
  • 话唠师太
  • 较差

同样是连环杀手 比十二宫有艺术修养多了 男警探换个帅一点的大叔可以多给个星

40分钟前
  • 搭座木屋好不好
  • 推荐

确实不能跟《七宗罪》比呀,多作践芬奇。

45分钟前
  • 张一一
  • 较差

吓死人还没看懂……好亏 ==

50分钟前
  • 饭米米
  • 较差

悬疑破案片编到最后收不住的典型范例。

52分钟前
  • 无际荒原
  • 很差

没有情节,就是艺术

57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较差

感觉好无聊,直接打一星了。。。

1小时前
  • Greenfall
  • 很差

不错,各种华丽的尸体

1小时前
  • 黄海
  • 推荐

很艺术的作案现场 男主演的很到位 难得有一部我能静下心来看的侦探片

1小时前
  • 咩仔
  • 力荐

看它睡着了3次,汗

1小时前
  • 青树夏日
  • 很差

只记得校对过程无比痛苦,讲啥内容完全不记得了……

1小时前
  • slo-mo
  • 还行

故事不圆润,挺大的谜团,结局好泄气

1小时前
  • 剑雄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