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觉得应该是一部简单卖烧烤情怀的电影,但透过烧烤的表面,可以看到现在很多行业被资本进场进行“降维打击”的一些“骚”操作,虽然点的不是很透,但也能从中看到一些影子,李炎燚可以通过资本把老郑的烧烤店搞黄,像不像一些资本通过运作把其他竞争者搞黄,只留一家独大的现实。
就像影片的最后,老郑和小郑两人一起,李炎燚一句“完了”,说明他了解资本的厉害之处,但他又没有小郑那么有资本,所以让人更多的思考资本的力量。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bey玛格与海(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819992489/明明是美食电影,明明还拍的还可以,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你倒是把美食那块拍仔细些啊!
Q一些《舌尖上的中国》的感觉上去,画面质感再精细点,能煽出个味觉来的,就对了。
挺可惜的。
能看。
故事的梗是有的,腰妹的身材也是绝的,几个老的也是够潮的。
还有点王多余的赶脚,融梗做的不动声色,挺高级的。
就是画面赶不上思想层面,大白话就是,摄影赶不上导演。
这些年致敬星爷的片子太多了,毕竟我们都是看着长大的。
元素出现也是说明对他的喜爱,相信他本尊不会计较的。
豆瓣分数还没有及格,的确,网上某些业余的拍的小电影都比这出挑。
XX之王的片名,都歇了吧。
何必争王,把自己搞八。
国民对烧烤的疯狂,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
有什么事儿不能通过一顿烧烤解决的?
如果有,那就两顿。
反正,通过烧烤,就能平事儿。
孙越不能理解的是,身为这么大的腕儿,吃烧烤来个包厢都不行。
真不知道是说相声的腕儿大,还是烧烤的腕儿大。
故事的起源,是因为一个喜欢壁咚的老板,因为自己的老爸沉迷于烧烤不想退休,鉴于身体原因,老板想着把老爸的生意搅黄了,这样老爷子就可以安心退休。
这事儿,得“能把任何事情都搅黄了”了崔志佳出马。
别说,崔志佳在工作上没任何建树,但照样住着豪宅,开着豪车,老婆也是一心一意帮着造人。
好像崔志佳也不用为钱担心,但后来的故事发展,好像偶尔也需要为钱担心一下。
反正不管咋样,崔志佳的班底是成立了。
也很奇怪啊,烧烤界的两大高手,竟然从来没照过面,看来烧烤是真的忙啊。
话说,这班底的建立,也很有趣。
无非是他看上了她,她却看上了他,于是各怀心思的他、她和他就被崔志佳给笼络到了一起。
而那边的“大叔派”也不含糊,出场必然有慢动作,还必须给拖鞋一个镜头。
两家烧烤店于是开火。
为了灭掉对方,双方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只是便宜了快递小哥。
几步路,赚了俩外卖的钱。
不过呢,这烧烤毕竟是体力的干活,“大叔派”最终被崔志佳的疲劳战术给干进了医院。
崔志佳好不容易干成了一件事儿。
然后,预料的煽情就要开始了。
故事本来就是走喜剧路线,崔志佳当年和大潘搭档,但凡到了最后,必有煽情。
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最抢戏的孙越,在电影里头说的这句,也不知道影射的谁。
特写镜头加上澎湃的音乐点出烧烤是线索回家看b超时的音乐变得温情柔和李炎燚各种“碰瓷”时的场面,音乐搞笑顶摄拍摄出李炎燚与他老板谈话的场景,增添喜感对于心动的人,会加上滤镜,加上自我介绍对喜欢的人说的也一样同样的出场方式,四老爷子显得更有气势老爷子烧烤店闭店时的音乐略带悲伤,老爷子的主观视角更显得当初的不易,展现儿子的成长
网大,是网络渠道的电影,他也是电影,他制作成本不高我理解,姜文也拍过低成本的片子,比网大还低的片子,怎么人家那片子就不拿观众当弱智呢?
为什么网大的片子一看就跟卡通片似的呢?
我觉得网大可以成本低,可以演员不是一线,但不能片子是弱智拍出来给弱智看的低龄剧啊,这制作成本低不能影响故事情节吧。
真正的烧烤店,下班都是早上了比上班挣钱,干就完了。
吗?
燚哥对小天说:“烧烤之王”的称号你HOLD不住,名字太大了。
烧烤这个品类需要加入“资本的力量”。
然而资本仅仅只有十万块。
像极了你我怀揣着发财梦,或者没有什么工作可以做。
手握辛苦攒来的一二十万。
然后一股脑冲进餐饮市场。
说是餐饮市场,极大可能就是花钱给自己找了个更“下贱”的营生。
为了小成本试错,你决定先在村东头先支个摊卖小吃试试水。
之前你在大城市的居民区发现了一种炸豆腐的小吃,天天门口大长队。
吃到嘴里嘎嘎流口水。
你觉得有搞头,在你们那儿小吃街铁定火爆。
因为你吃遍了村东头的小吃街,任何一家的小吃都索然无味。
你印证了自己的想法,决定“引进”大城市的小吃,来“降维打击”你们村东头的夜市小吃街。
在人家门店火炉门口当了一星期义工,还给人掏了8000块学习费,人儿还告知你必须从总店进调料,你又掏了2000大洋,提了两麻兜白的、棕的调料粉。
装上了心爱的依维柯金杯后车厢,满是干劲的回到了你的家乡,准备干一场惊动县城网络电视台的味觉盛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懂得这个道理。
你置办了还不错的锅碗瓢盆,又重金找村北的不锈钢师父“焊武帝”打造了一个小吃车,又找村南的广告店,做了一套发光的广告字。
贴在你的小吃车上。
看着小吃车上发光的“香豆腐之王”几个字,你满意的笑了。
在端午节下午,你和你的合伙人,也就是你媳妇。
生涩的推着小吃车,到了村东头。
因为你崭新的小吃车和硕大的发光字,周边店主和摊主纷纷侧目观察,打量着你们这对“新人” 端午节的人流量还不错,第一天你就卖了396块,为什么有零有整呢,因为有顾客只想买三块钱尝尝,你又不好意思拒绝。
就卖了几个三块的。
你跟媳妇觉得还不错,因为第一天,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之后的每一天,就是到点出摊没顾客就收摊。
期间你稍微打开了面子,学会了叫卖了。
但是好像也没有越来越好。
对,到夏天了。
“天气太热出来的街溜子少了,他们不吃你的炸香豆腐,都去喝冰粥奶茶的多了”。
37°的天气你站在火炉炸锅边自我安慰道。
生活在热带雨林最底层的动物,只配吃树上猴子们吃剩、丢下的食物残渣,却要拼个你死我活。
“马上到了七八月,放假了,出来的人多了,生意就好了。
”看着今天卖的10元,你自己给自己打气。
但是你觉得很不爽,因为对面又来了两家臭豆腐。
为什么是两家呢?
因为是两家不同流派的臭豆腐。
一种是黑色的,一种是跟你的香豆腐很像的金黄色的。
这场香臭之争让你耿耿于怀,每天都在琢磨怎么干掉其他两家臭豆腐。
你也不敢坐在车后面扣手机了。
你像站岗的哨兵一样警戒着,每当有人从你摊位前路过,你就要喊一句“来看看啊,好吃的香豆腐嘞,唇齿留香嘞您!
”当然其他两家臭豆腐也不甘示弱,在你话音未落时。
纷纷吼出自家的slogan:毛主席都爱吃的长沙黑色臭豆腐…………。
你很愤怒,你的营业额被分走了,原本一天你能卖300元左右,现在一天只能卖100多,有时候连100都不到。
况且现在正值旺季七八月份。
为了吸引更多顾客,你使出浑身解数,买了大音响。
录了广告语循环播放。
买了小电视屏幕,挂在车子旁边的柱子上播放广告视频。
你又做了几个发光的招牌。
可惜都没什么大作用。
因为其他两家马上就有一学一,现在村东头路灯都不开了,夜间照明纯靠你们小吃车的发光字和招牌照明。
你觉得心很累,因为一个顾客。
你和对面干仗了,最后还惊动了治安管理人员。
还有最近总有村民投诉,说你们几家小吃车音箱声音太大,吵得家里猪睡不着,都瘦了。
为了争抢顾客,你和其他两家臭豆腐都使用过但不限于发传单、找村花售卖、穿的花里胡哨蹦着迪炸豆腐等营销手法。
但是你还是觉得你跟其他两家老板不一样。
因为你读了《海底捞你学不会》和《海底捞你学的会》两本书。
企业构架,企业文化,员工激励,在你脑海里头头是道。
你幻想着怎么干趴那两家臭豆腐后做大做强。
人为刀俎,你为鱼肉。
村长的小舅子现在在做啤酒推销。
村长让你们每个摊位都要卖他小舅子的啤酒,不然不给出摊。
无奈你只能在你的臭豆腐摊边弄了好几箱子印着英文的啤酒。
最近,其他村子总有人给你打电话,说有“如何成为夜市之王”的课程让你报名,让你试听课程。
整套课程19800,试听还得398大洋,地点在国道边的“好再来”大饭店。
你觉得真特么坑,这得卖多少豆腐才能去试听。
最近,好多“电视台”、媒体评选村里最佳夜市小吃、夜市之星、豆腐之王的评选。
报名费800-2000不等,评选后送你一个带称号的不锈钢牌子。
上面印着他们“媒体”的LOGO。
你觉得还行就评选了一个豆腐之王的称号。
…… 最近,村里盖了好多小吃棚,租金昂贵,而且位置也不好,小吃街摊主基本没人去租。
你觉得很可笑,村里总弄些这有的没的。
还不如修修路,岂不美哉。
过了大半年,你站在村委会门口,看着张贴的《关于建设文明农村,禁止摆摊设点公告》陷入的沉思………… 第一次写影评,是因为这部片给我有共鸣,在大家看电影里面各种笑点的时候,我却深感夜市经营的辛酸。。
真的是为了一点点资源就争的你死我活。
恨不得把竞争者往shi里整。
全年无休加每天14小时的守店,真的让人筋疲力竭,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家庭式的传统小店注定事必亲躬的模式是最让人深感无望的。
然而就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还是有大批生活在树上的猴子,要割你的韭菜。
不管是电影名称,还是影片中多次出现那句“没有什么是烧烤不能解决的”,都可以看出来,电影想押宝烧烤情怀,但是手里筹码不够,导致连过场都没走好。
剧情搞怪有余,搞笑不足。
手法也过于单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一些“重复”,(搓澡、说服腰子姐加盟、邀请去玩)还算精妙,只是使用过多,仅剩的精妙也没有了。
看完电影,感觉不错,来找影评想再过过瘾,一看居然是11.12号才上映的。
上映第二天就能在视频网站上看了,是个惊喜啊,电影真不错!
接地气的烧烤摊,接地气的主角儿,幸好没选什么明星来演,明星不适合这个“烟火气”十足的电影!
无论主角儿还是配角,都是普通的长相年龄,也符合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人物分主次,有主线,单拎出来也都有看点,即便有些瑕疵,但是整体是流畅而自然的,就会看的很舒服。
没有没刻意的年轻精致,也不需要华丽的场景,店面的招牌篷布,塑料桌椅,烧烤店里的桌子板凳,完全没有任何违和的地方,很用心了!
打10星!
像这样充满日常生活气息的电影剧作太少了,更多的都是离我们有些距离的“上海”“北京”人的生活,妆容精致,服饰考究:像新闻联播里的生活场景——宣传画式的人物环境设定!
希望讲普通人的故事越来越多,也希望能真正讲好小人物的故事!
除了某些部分逻辑确实有点问题,别的很完整。
更重要的是,让我多次笑的很自然也很突然,不拖泥带水。
搞笑,你还要怎样?
不明白豆瓣才不到六分,每个人有自己的判断,可能我喜欢就着大蒜大笑,他们喜欢喝着咖啡沉思吧。
诚意,好演员,可乐,自然,近些年国产佳作。
如果有我没看过,比这个可笑的,感谢推荐,谢谢
烧烤,本身是个接地气的美食。
,也非大雅之美食。
不过借烧烤之名,诉的是团队精神,家庭气氛,也是不错之选。
本片在网大,资本投资运营,以各种方式讨巧,也是借力发力,也有针砭时弊,结尾也留有悬念。
整体内容不错,各个桥段虽有借鉴,也不乏致敬经典,但也可算融合整体内容。
整体内容,感觉也算掷地有声,作为喜剧,也算引人发笑,不必苛求,在网大也算佳作
我喜欢崔志佳的电影 特别适合放松无脑看
这是要凑东北夜生活三部曲的节奏啊,乔杉的洗浴之王,佳佳的烧烤之王,沈腾来个歌厅之王,齐活儿
节奏还行吧、致敬了食神是吧(应该不敢那么明显的抄吧。。
腰子姐,禽王,烧烤摊
崔志佳懂包袱
哈哈哈哈 好笑
开始不想老爸太辛苦,到后面要满足老爸的心愿。观念冲突时孝顺不容易啊总体应该能有7分
还不错啊,故事讲的很完整,演员选的也比较接地气,笑点也自然不尴尬。
还可以啊,笑点都能响,故事也讲得完整,不错啦,要啥自行车啊
算最近网大喜剧里合格作品,够轻松,主题也选的很贴近生活,虽然主演就认识崔志佳,但是整个剧情的推进还是可以的。
感觉开心麻花的团队现在已经可以品质稳定地产出一些合格水准的网大,比院线烂片强。
两星半
很一般
五分
小时候的烧烤都是铁钎子,不是竹子的。
有笑出来的时候 就及格鼓励吧
挺好笑的啊
一连看了三部美食类电影,好饿
炎焱老婆的两次惊吓有点搞笑
居然比火锅艺术家还好一点,至少喜剧方面好一点。为啥上了院线的反而更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