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这个抗日雷剧频出的年月,如裤裆藏雷、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凌空拦火车等桥段已经让无数国人在迷惑,真实的历史剧还能否拍得出来?
七十多年前的那场华夏劫难,是否还能够让当下文艺界的编剧正视民族使命?
我原是不抱希望的了。
但是看了《台湾往事》前四集,我发现这是一部具有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扎实的史料考证,有深度,有逻辑,有正确三观的优秀国产剧。
起码我这种历史挖掘机尚无挖到槽点,于是力荐之。
首先剧本好。
情节生动有看点,情感朴实不矫造。
懂得剧本创作的人都明白,电视剧的好看在于矛盾冲突。
越是离奇易反转的情节和激烈又猛烈的冲突越能抓住观众的眼球。
所以很多制片人为了追求视觉效应,一个劲捣鼓大场面、大动作戏。
而本剧第一集,种族矛盾扑面而来,却是平铺直叙不夸张,依然具有象征性。
当时是1919年,台湾一所西医院的妇产科同时迎来两位产妇,一位是本院的主治医师林汉仁的妻子,一位是日本军官松村的家属。
由于日本军官不信任中国医生的接生技术,强烈要求喝醉了的日本医生来处理手术。
以至于自己的妻子难产而死。
同日出生的林家儿子林清文与日本军官的儿子松村武夫,一亮相就注定了他们之间不可化解的敌对性。
后来少年林清文与少年松村武夫二次相见,一出手就是打群架。
待到青年阶段,不是上课的时候辩论,就是下课了继续争执。
虽然双方家庭都教育过他们仁勇义礼,但是中日的结构性矛盾注定了彼此之间的暗暗提防、心生对立——简直是中日两国的象征。
其次吻合史实。
大事不虚、细节亦然。
林清文的出生是在五四运动发生的那一年,正值日本殖民台湾的武官总督时期。
日本政府在美丽宝岛上,开始建造各项如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项目,准备将台湾彻底改造成他们的殖民地。
台湾人民心怀怨恨,暗流涌动,伺机待发。
在此之前,台湾人民已经多次举行过抗日行动。
比如“台湾民主国”抗拒日军接收的乙未战争;“台湾民主国”之后的前期抗日游击战;1907年的“北埔事件”;1913年,罗福兴领导的“苗栗事件”,到1915年余清芳领导的“西来庵事件”……日本殖民政府为了镇压台湾人民的起义,实行了集体大屠杀。
于是,台湾反日运动转为维护汉文化的非武力形式。
比如书房(私塾)与不收学费的义塾在民间悄悄兴起,迅速蔓延。
许多家长把孩子带到这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日本政府除了继续以严刑峻罚的高压控制,对台湾人民实行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和民族歧视。
同时对台湾民众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向他们灌输天皇制意识形态、推行奴化教育政策等。
在第二集里,林清文所就读的学校讲的是日文,接受的是日本教师传授的内容,无论台湾学生还是日本学生都要听。
但是日本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是否真实呢?
比如他论及“中日开战,日本士兵与中国士兵对阵该当如何”?
日本教师肆意羞辱中国军队缺少战斗力,士兵们均是被雇佣而来,遇到战火就会“朝天开枪”……林清文不服,起身反驳。
他反驳得慷慨激昂,似乎有理,实际上,日本教师的言辞虽有夸张,却没说错国民党的军队实力。
因为在日本侵华时期,中国的官方政府国民党军队最严重的缺点之一就是军官团的素质差。
美国在华高级军官艾伯特·C.魏德迈,曾把国民党军官们描述为“无能,愚蠢,缺乏训练,偏狭……全然不称职”。
即使毕业于黄埔军校的高级军官,也非常缺乏军事领导所需要的素质。
除了陈诚、李宗仁、白崇禧和孙立人等极少数智慧,廉洁,具有军事才能而出类拔萃的高级将领,大部分都是自负而能力平庸之辈。
论及基层军人,多由征兵组成。
民国所有男子,凡在18—45岁之间——除去学生、独生子和严重疾患者——均得服从征召。
按照法令,他们以抽签的方式公平地被挑选。
在此背景之下,有钱有势的人逃避征召,无钱无势的国民被强征入伍。
征兵的军官们往往连抽签的手续都不顾,把田里劳作的农民抓去充数。
他们作战能力差,以至于在对日作战中难创佳绩。
那些在国民党军队里服兵役的士兵比在乡下种田或在工厂里当包身工更加悲惨。
如果部队里缺少运输车辆,新兵常常行军数百英里到他们被指定的部队——军队有意远离新兵家乡,以减少士兵开小差的诱惑。
新兵们常常被绳索套住他们的脖颈,绑缚在一起。
夜里,他们可能被剥光衣服,以防私逃。
就食物而言,征兵的军官们为了一己私利,惯常“克扣”给养士兵的米粮。
有些新兵饮水甚至需要去路边的泥水坑里喝。
生活待遇差,医疗条件差,导致国民党的士兵们的作战士气更是低迷。
在八年抗战期间,忍受不了残酷生活而伤病死去的新兵据说超过100万。
此外令人刮目的是“黄金大米”一梗。
日本人研发的新型水稻“黄金大米”,因传闻亩产量惊人且成熟期短,被台湾农户大量购入并纷纷种植。
后因不耐雨淋而全部死去。
一时之间,民心惶惶。
日本政府贴出告示,要求收购土地种植甘蔗,经济受损的百姓可以成为政府雇佣农户,以此解决经济危机。
这实际是在巧取豪夺台湾人民的土地。
此情节吻合历史不需。
当时的日本为了将台湾变成有利于本国发展的殖民地,一度以专卖形式将稻米、糖等台湾特产转移给日本商人发财。
在对日输出的最高年份,台湾的稻米约占日本输入米量的四分之一(余由朝鲜供应),糖则几占日本国内消费量的90%。
为了增加台湾的糖米产量并将其牢牢控制,日本殖民当局对农民强行采取三年轮作制度,要求必须有三分之一的土地种甘蔗,以保证日本在台独占制糖企业的原料供应。
蔗农们因不满于甘蔗的垄断收购价格过低而多次抗争,均遭野蛮弹压。
台湾人民所受的苦难因此可见一斑。
历史题材的剧其实并不少见,不过以台湾为视角的确实很少有。
这部剧从台湾这个独特的视角出发,将几个台湾人融入中国历史的大潮,从而产生的独特情节和情怀是最大的看点。
从第一集林家传统的中国祠堂,其实就暗示台湾永远存在的中国血统。
而后续剧中不断展开的亲情,友情,爱情,民族情和家国情,是台湾的情怀也是中国的情怀。
历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不同的便在于从几个台湾人的视角来看这部剧,台湾和台湾人也同样是历史的参与者和书写者,他们也和所有当时的中国人一样满怀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怀,参与并创造了中国历史,这一点没有什么不同。
而台湾从日本的殖民地到最后与大陆分离,台湾看似和大陆割裂,然而却依然还是拥有斩不断的纽带。
当经过历史大潮的洗礼,剧中几个台湾人的友情,亲情,爱情,家国民族情的归属,又是怎样产生的微妙的变化。
多年后,或许当年的青年重逢,再话往事,其实我的家还是我的家,我的国还是我的国,台湾其实一直都是中国。
这部剧剧情紧凑,看似是讲历史,其实并不单纯是描写波澜壮阔的历史和风起云涌的年代,反而进一步以独特的情节和视角,讲起打磨,突出人的情感和情怀,在一种大背景下以台湾人这样一种独特身份参与到中国历史当中,演绎出独特的家国情怀,以这样的一种身份和背景,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
正是这种情怀冲淡了历史本身的严肃,也使得人物更加饱满,情感丰富。
而在这种主打的人物的情怀中,穿插的确实一种正义,一种责任和一种理想。
而这部剧新颖的视角,也填充了现代人对于那段历史台湾的一些空白。
剧中以当时台湾青年的成长和经历为线索,其实对于很多年轻人都有很好的带入感和启发,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青年的激励。
台湾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而这部剧更是联系两岸的一种尝试和纽带,是对台湾的很好的了解。
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的历史也是中国的历史,台湾的往事也是中国的往事。
而这样的故事,其实剧中几个台湾人的经历是台湾更是中国,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这群人的台湾情怀跌宕起伏,而这样的台湾情怀,亦是那个年代的中国情怀。
看到第八集,不知道是否该继续看下去,心里越来越难受。
最开始的单纯少年,一夕之间国破家亡,被推进命运的激流。
《台湾往事》是一部慢节奏的好剧,我不喜欢看抗日神剧,但对于反映劳苦大众的战争剧情片,一向是很尊重且欣赏的。
第一集在阿文离家出走的雨夜里,日本军官的儿子在母亲灵前流下眼泪,他的父亲醒来看见这一幕,抱紧了自己的孩子。
各家点各家的灯火,各家有各家的愁。
颠沛流离的日子一旦开始,就再也不能停下来,阿文这些年轻人,再也回不了家了。
同胞之间血肉相连,他们被分隔两岸,几十年后才能相聚。
人是非常渺小的,家国分离之痛,却是难以承受的。
愿这些伤痛终有一天能被时间抚平,愿他们有一天能回到家乡,或者魂归故里。
故事开始于大陆全面抗战以前,从海峡对岸那块小小土地上几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境遇道出那段历史,角度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战争年代每个人的痛苦挣扎和无奈……非常热血,剧情很棒,历史刻苦铭心,很生气,一周没看日剧了。
剧中日语和台湾普通话都很好听加分,演员很专业。
刘以豪小哥哥应该能吸引很多90后吧
这确实不失为一部好的国产剧,从演技到颜值再到整体的剧情都还算在国产剧中是上乘,虽然有些剧情中有bug,有时候主角关环有点太亮了,但是也不能掩盖了他的优秀,毕竟瑕不掩瑜。
我想这才是抗日剧,有生离有死别,我看这部剧的时候还是挺震撼的,毕竟他居然能让所有的cp都没有在一起,能死的都死了,不能死的就相隔两岸,我想在这个大多数国产剧都在谈情说爱的潮流中,这确实是挑战,毕竟大家都像看到好的结局好的爱情,没有谁愿意看到悲剧,毕竟看电视剧其实也是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上面。
但是转念想,抗战时期生离死别是一些很常见的事情吧,在那个年代信仰高过一切,爱情亲情友情都可以放弃,我看到林清文诀别林家的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他的心情,舍不得家人舍不得爱人但是为了信仰,为了新的中国,再舍不得也得割舍。
还有剧中的配角,编剧用他们巨大的人物性格转变来表现出那个年代的混乱,和大多数的状况。
有人从好变坏有人从坏变好,我想这是真实的,毕竟在那个更迭的年代不是人人都有那么坚定的信仰。
总而言之,这部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一步悲剧,从头至尾他都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抗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没有牺牲就没有回报,就想剧中的三位男主,到最好他们的亲人爱人都离他们而去,他们也离开了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也是一部热血青春剧,用三位男主在抗战过程中的种种来使得他们成长,这种青春经历,才是现代人还有的青春,她也是一部抗战人物群相,剧中的各种人物从个性鲜明,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下小人物的生活状况,这在抗日剧中是难得一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剧中编剧并没有突出哪个党派更好,国民党也有像孙连长那样想要打日本鬼子的人,日本人也有松村武夫那样知错悔改的人,通过他们的变化来传递一种积极能量远比直接歌颂好得多。
节奏离奇的缓慢,每次不知道怎么交代的东西就一笔带过,哪怕是些重要的剧情,三人初到上海,语言不通,货币不同,状况也没搞清,在接头人死了以后莫名其妙就突然适应了环境,甚至搞出一个暗杀计划来,这中间他们如何安定下来,融入大陆时局,思想有何转变,这些最重要的内容居然完全没有展现。
倒是一些无关紧要,和主线没有任何关联的剧情总是得到大段的描写,老爷子倒在汉仁的坟前,左小青找了他几万年,最后自己回家了,说「我没事,你不要担心我」,然后这段就没了,完全看不出这一段存在的意义,这种跟主线剧情没有太多关系的镜头充斥全片。
主角演技崩坏就不说了,除了一直在说三个主角感情好,主角各自的特点完全没有表现出来,好多集过去了,人物没有一点成长,也没有表现任何心理的变化,一去台北就开始花前月下,家都要被日本人糟蹋没了,居然一点仇恨都没累积起来,整个剧的逻辑一直就接不上。
最后,全片的亮点是松村。
我是第一次看到以台湾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其实对那边知之甚少。
两岸本就同祖同源,若要重新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对于台湾不能不了解,了解她的过去发生了什么。
这部剧从几个年轻人的视角,讲述海峡两岸几十年的时代变迁和历史大潮,然而在剧变的时代里,海峡的分割下,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斩断,特殊的时代,特殊的人,他们扮演的不同身份所演绎的故事格外精彩。
历史作为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这段时间台湾的历史,我们其实并不了解。
而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然是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这部剧其实在这一点上其实填补了很大的留白,也会让很多人更加了解台湾和台湾的往事。
甲午战争失败,清廷割让台湾给日本,从新文化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后来军阀割据,日本入侵东北,那个时代是动荡的时代,而台湾也同样经历着,也参与者,只不过我们并不了解从台湾的视角,历史是怎样的,又给台湾带来怎样的巨变。
剧中讲述的历史,是一样的历史,却又是不一样的历史,而更加重要的事情是,这部剧可以给一样的历史和不一样的历史连接起来,呈现给人们。
民族从第一集开始一直其实是在打民族牌,这让我不由想起王晶的追龙。
甲午战争以后,台湾已经是殖民地,而在日本人的地图里,台湾已经是日本的版图了。
剧情的发展其实一直在刺激一种民族的情绪,引出后来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这里不得不说剧里将日本人的民族心态表现的很生动,日本人的民族意识真的是超强,自认为大和民族高贵,强悍,并且高人一等,这种自尊心态已经变成一种变态的自尊,认为大和民族就是比其他人高人一等,和大和民族相比,他们都是下等人。
日本人也是注重礼仪,在他们彬彬有礼,鞠躬低头的外表下,是极强的民族自尊心,而且在他们内心深处绝对不会将任何民族放在和大和民族平等的位置。
而中国当时,清廷倒台以后,新文化运动其实也是给很多青年带来思想的解放,加上各种殖民欺凌,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已经开始觉醒,随着日本侵华,民族矛盾就格外激烈。
从民族意识来看,虽然日本那种变态的民族自尊要不得,不过必要的民族自尊绝对不能没有。
作为中国人,我们拿什么来体现自己民族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我们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怎样才能立于世界,殖民这种事情永远不会再次发生?
当然靠实力,而时至今日,民族的气节和自尊依然举足轻重,民族的气节和脊梁也是靠每一个个人的实干和坚定支撑起来的。
落后就要挨打,虽然近代百年屈辱已经过去,但是历史不能被忘怀,历史带来的教训也不能被忘怀。
理想其实我有时候很羡慕那个年代的青年,因为我觉得那个年代的青年是有理想的青年,不像现在。
时局动荡,国家积贫积弱,外强虎视眈眈,没有强大的政府,这些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青年,都满怀着改变国家命运的理想。
所以那个年代的青年敢于去相信什么,敢于去认定崇高的理想是存在的,敢于为了他们相信的东西无悔的付出一切。
那个年代的青年的精气神是我们这个年代的青年所缺失的,在那个时代里,太多这样的青年敢于献身家国,投身战争或是革命,不管他们信仰什么,方向对不对,但都敢于为了国家做出自己的努力,贡献自己的一片赤诚。
反观当代的年轻人,这样的理想情节,这种精神和责任感是缺失的,而剧中这种浓墨重彩的渲染和表达,也在很好的将这种主题思想表达出来,激励并填充当代青年的心灵。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是新青年的理想给中国带来新的希望,是这些新青年,试图扛起并也去努力扛起摇摇欲坠的国家。
纽带海峡两岸同族同源,一个中国,因为历史的原因只能暂时分离,而剧中主要人物也分割,历经变迁之后再重逢,连接的纽带其实一直没有断。
其实这部剧,也算是一次台湾和大陆的对话吧,看简介有几个主角再次重逢的情节,设想,经理世事变迁,多年以后再次重逢,回过头很多事情已经只能说是往事了,可以用来回首,并不会影响什么,而我们还是当年的我们。
不论历史如何变迁,你我都是中国人,这一点永远不会变,所以我们终有重逢,那时所有的一切也都会成为往事。
(估计是我没看过原著或者之前的作品)前半段让我看的是如获至宝,感觉不论是整体画面感,还是演员的演技、口音和颜值都能打满分。
可是为什么他们开始抗日后就变成了一个…… 一条线是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欢乐喜剧,一条线是一个罗曼蒂克爱情故事。
一直有一种他们可以各自修仙成功再聚首干一番大事的错觉。
观看时的我从不舍得错过任何一分钟的认真观看,到2.0倍速的快速浏览,到我现在只想看下集预告的了解情节。
我真的想过一阵儿再看后半部分,因为这样我可以当两个剧来看,应该会更好一点。
但是演员确实很喜欢,还是要给个好评!
很纠结,追了两天,一口气15集,前面台湾部分,拍的真是没话说,剧情道具风景台词颜值+音乐,妥妥的年代感十足,没有任何bug。
可是!
进入大陆部分以后,剧情开始拖沓,剧情没有起伏,人物性格和特色没有更加丰富,tell me why??
说实话,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几个主人公在经历社会现实国破家亡以后,思想和性格上,几乎没有变化??
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完全木有体现出来,就像喝了杯白开水,起先还清凉甘甜,之后索然无味。
所以剧荒的推荐看前时集,后面的个人选择吧,可以直接等更新看结局,过程就不推荐看了。
很惊喜的发现《台湾往事》中有左小青的出演。
左小青,氧气美女,复古女神,古装皇后,她身上的标签一直在变,可是依旧这么女神范。
此次在《台湾往事》中,左小青一人分饰两角。
她饰演的阿梅温柔得体,为家庭和子女一生隐忍,但其内心坚韧不屈,在家庭和时代带来的压力之下不卑不亢,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又带来了伟大的精神传承。
另一角色陆敏英,出身贫困的她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中,与敌人斗智斗勇,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
无论是温柔的阿梅还是英勇的陆敏英,左小青通过无与伦比的演技将两种不同的女性角色刻画得形象到位。
曾经,左小青是体操冠军,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点八字脚的女孩张晓梅,是《康定情歌》里的维色,是《中国式离婚》里的娟子,是《战长沙》里的胡湘君,是很多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在《台湾往事》里她是阿梅是陆敏英,是制作人左小青。
很期待《台湾往事》接下来的剧情。
台湾那部分很精致,大陆那部分太儿戏。很喜欢孟芸华,比什么双美可爱多了,但是为什么不幸的事情都发生在她身上。
前面几集真的好,后面有点逻辑不通了
画面配音题材不错,但剧情拖沓奇怪。
台词都是原声很赞,三个人都各有特色,期待他们后续的发展
因为要符合主旋律所以有点不伦不类
前段好看,离开台湾后剧情没跟上,片头曲好听
很少见的台湾题材,故事很温暖,也很忧伤,给人很舒服的感觉,左小青的演技一直都在,这次也在线
三星半。
全新角度的抗战片 不管是身处何处 遭受压迫的人始终是要站出来的 三个台湾少年真的太好了
其实真的感觉还不错,前几集有些台湾电视剧的小家子气,后面越来越好,最重要的是这部剧有好久不见的简嫚书小姐姐
整个节奏都是温温润润的,房檐的雨滴滴滴答答了很久,院子里的人走了就没再回来。
看了
难得一部讲述台湾历史的剧,过去只有通过侯孝贤的电影去了解台湾,小鲜肉演员大多来自台湾,很有清新气息。
就 还行
太长了………
这个题材和时代背景的剧看的鲜少 这剧里面的真日本人其实不多诶 口音有点六 虽然有的地方演技尬 但是似乎还算还原 不过主演是找的日本cv啊还是会日语的中国cv?。。。一件事一句话反反复复说了几分钟 太拖沓🙄️阿桢阿文基情满满 还有阿文啊收起你天真无辜的傻笑
自从遇到了游击队,怎么变成了抗日神剧。
台巴子,拍得太小气,总喜欢狗血三角恋。台词和口音一秒穿越到湾湾的青春校园剧,没有年代感。
前十集台湾部分不错,本想给四星。但十集后一到大陆,就进入抗战神剧台湾肥皂剧加闹剧的快速轨道,只能给一星了。左小青前十集演母亲的戏还不错,之后演游击队长完全不像。而且,实在搞不懂为什么她要一人演隔着海峡的两个角色?难道是双胞胎吗?那就太可笑了!
我其实不明白这部电视剧怎么评分这么高......,难道是我太挑剔?还挺一般的,左小青为什么演什么都表情单一?